不得不學的創業修真功法



不得不學的創業修真功法

在玄幻小説裏,修真是精英們得道成仙的必由之路,修真從開光期到大乘飛昇期一般都要十個功法境界級別,不同的級別代表着修道者不同的功力,與比自己高一個境界的修真者在一起比拼,一般都是十分的吃虧,而修真級別的功法一般都由你的靈魂境界與你的功力兩塊組成。而中國的互聯網發展與這些修真小説是非常相關的,因為網絡遊戲的繁榮,基本上都是靠的玄幻的內容改編與遊戲化,我也常看看一兩部修真小説,在豐富想像力之餘同時換個腦筋休息休息。我有朋友阿康,是威客網站K68的創始人,也是威客這一行業的開拓者,其實他的創意也是來自修真小説上的一個感悟。

如果將創業比喻成修真的話,其實創業“功力”也是由兩個部分來組成,一個是創業的“靈魂”境界,另一個是創業的“賺錢”境界。

這年頭,因就業從緊,所以創業這一個名詞就氾濫了起來。上所謂的創業連鎖加盟網找個連鎖開個幾十萬的小店叫創業,海歸回國帶回新的創意模式與技術產品融個幾百萬美金也是創業,幹部下海拿塊地自己做做動輒上億的房地產項目也是創業。創業好像沒有功力強弱之分,實若不然,而在我看來,創業至少也分為初創、發展、成熟、資本四個階段。

初創期是指創業者剛剛起步,拿出一點積蓄找幾個熟人開起公司,此時剛入道,沒有功法可言,或者雖説在高管時MBA時有一些讀來的功法,但實用否,還是不可知的。這時的創業者事必躬耕,要能“入世”,總是衝在前成成為企業的領頭羊,將全部精力放在維持公司的生存上,此時他的實力就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公司能不能迅速賺到錢,並且在賺錢的過程中能否摸索到能做好做大的贏利模式,二、他的靈魂境界能否從創業前高期望的理想峯值到必須一步步來的實踐來一個180度大轉彎。生存與發展此時成了博弈的主角,很多創業者一開始佔着自己還有一些錢,就瘋狂的為了某個創新而全力以赴,最好發現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的市場還需要培育,客户買單還沒有形成習慣,以此一來就會導致了公司現金流不夠,可以説95%的創業小企業是死在現金流上。而另一種情況是初創期的創業者們,過份的為了生存,而放棄了發展或原定的目標,如此一來,它的創業就平庸化了,最後發現自己做的東東到了一定程度就大不起來了,到頭來偏了方向的情況,也是很多。初創期的創業修真者,要升到後一個階段,其實初創期能否升入高速發展期,不是説你賺到錢了就成了發展期的,就算你的賺錢功力在此期高很多了,你也可能很久都突破不了,因為你的經營企業之境界還沒有提升,此的的境界是説包括公司戰略、公司的治理機制、獨特的企業文化以及人才激勵制度等等要完善,才能飛昇到下一個階段,而這個階段,賺錢的能力比境界,也就是管理的能力更重要,畢竟生存才是硬道理。


之於創業者,賺錢功力強而管理等境界功力弱的人就成了商人,自己做生意賺錢,而不是企業家。而即能賺錢又能為企業的高速成長打下基礎的,就能飛昇到第二境界,成為能機會登上IPO市場的企業家。商人與企業家的分別就在於此。

發展期的創業



者,此時已有了賺錢與管理兩方面的初步功力,面對的市場也有了一定的規模,商業模式也被部分證明是可行的,而團隊與內部管理更是有了一個基本的基礎,此時的創業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再是生存與否的外部問題,而是如何保持高速持續增長的發展問題,這個時候,創業者最大的任務就不完全是將自己放在公司第一線上了,此時他是企業的發動機與滅火器,生存不再是問題,但查漏補缺與預防企業根本性問題反而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創業者此時的日程表,排的都是緊急的事情。賺錢沒得説,企業也開始盈利,各種內部的制度也開始多了起來,各種非市場第一線的成本隨着機構的龐大也開始冒出來,這時除了賺錢這個功法的硬指標以外,創業者能否突破最大的障礙就在於協調:發展速度與投入速度的比例、企業利潤與員工規模的比例、研發與市場投入的比例、競爭策略與市場佔有率的比例,從沒有到有,再到為了這些比例而協調着發展,思考成了這個時期創業者成長的主要方式,這個階段,賺錢的能力與管理的能力一樣重要。

發展期到成熟期最大的問題在於創業者能不能在企業只任董事長,也就是説公司日常業務沒有了你行不行?絕大部分的企業是不行的,這也就註定了成熟期不是誰都能到的。在發展期,創業者還在員工中間,而在成熟期創業者不在公司日常事務裏,他可能大部分時間在爬山在打高爾夫在釣魚,用道家的話來説,就是能不能“出世”很重要。

成熟期的企業一般被資本市場所關注,它們是IPO的一羣精英,到了這一步,創業者的功力就不再能用“能不能賺錢”來衡量了,賺誰的錢,着眼哪個市場、行業與產業鏈的哪個環節,這都非常的重要,説起來,此時的創業者也就四件事情“戰略+人才+機制+資金”,管好上述4件事情就能管好一切,戰略保證了公司發展不會偏離方向,企業不會暴斃,而人才保障了企業能有進有出能發展,機制則起到了保障執行力與人才動力的作用,最後的資金成了血液,是在企業內部進行各項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很明顯,這個時候的創業者之水平評價,“境界“明顯比“功力“更為重要。

而最後的階段,一般是資本的境界,當然這是廣義的資本,它不僅指創業者一般會選擇做投資的“資本家”,也可能會做知識的“資本家”,或者做起休息的“資本家”。很多投資人都是從成功的企業家轉變而來,因為他創過業所以更懂,在國外很多教授或公益事業倡導者也來自創過業的企業家隊伍(中國的教授不是,都是紙上談兵型的馬後炮教授!),而選擇退休的隱世企業家。這是得道成仙的境界,這個境界已不再能用賺錢與境界來衡量了,當時間成就歷史時,名與利不是重要。

上述四個階段,走一圈下來,沒個二三十年以上,怕是沒有辦法走完,中國一年新辦企業大約在100萬家左右,也就説明有着大約300萬創業者,而其中有90%的企業是走不過初創期的,5%的企業走不過發展期,只是中小企業,而能成熟的成為大型企業的連1%不到。而能通過“IPO”這一天劫而退為“資本家”的創業者可能每年只有那麼幾個,像柳傳志、王石之類的人物,可都是國寶級的“創業者”了。

創業跟修真一樣,奉信實力與強權,光有境界沒用,必須將帝國的大廈建立在強大實力的基礎上,而光有實力也不行,沒有境界,走入死衚衕就意味着頃刻一切將土崩瓦解。辯證的看待賺錢的能力與管理的能力,的確是一門所有創業者都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