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濤:做劉邦,不做項羽大綱


文/孔德芳

鄭海濤,哈爾濱人。1992年清華大學計算機控制專業碩士畢業,1992-1999年在深圳中興通訊公司工作,1999年回中關村創辦“北京數碼視訊科技有限公司”。

2001年7月,國家廣電總局為包括華為、中興、比利時Barco公司在內的幾家大型通訊電子公司頒發了入網證,允許它們生產經營編碼、解碼器。這其中還有一家創辦僅兩年的“小”公司——北京數碼視訊科技有限公司。這個“小”公司究竟靠什麼贏得了與“巨人”同台競爭的資格?帶着疑問,記者採訪了公司創辦人鄭海濤,並聽他講述了自己的創業三部曲。

不打無準備之仗

鄭海濤一直説自己創業是被那口子“攆”出來的。在中興工作七年,待遇相當優厚而且親歷了中興從“默默無聞”走向輝煌,所以有很深厚的感情。要捨棄的確需要一定的勇氣和魄力。當他猶豫時,是妻子積極鼓勵他走“出來”。當時的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賀美英也告訴他,這幾年中關村的情況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並歡迎他回來。“一邊‘攆’我走,一邊召喚我,我只好回來了。”其實,鄭海濤自己一直沒有放棄創業的想法。他説那是他大學時代就有的夢想。在中興,鄭海濤在研發部、銷售部、新產品市場營銷部都曾幹過一段時間,積累了一個管理者應具備的一些經驗。“該乾的都幹了,只剩下創業沒幹,所以就去創業”,鄭海濤這樣説。

談到創業,鄭海濤認為,“一定要有足夠的知識、經驗、能力儲備後,再去創業。除非你像比爾·蓋茨一樣是個天才,而且創業環境非常好,你才可以做些超常規的事。另外,對市場的調研也很重要。創業不是玩過家家,千萬不能憑一時的衝動。創業前一定要問自己:準備好了嗎?”

鄭海濤最初打算投資的行業一個是電子商務,一個是電視數字化系統,他們為此做了很長時間的市場調研,才做出最終決定。當時在國內,已經有幾家大的跨國公司在做完整的電視數字化系統,比如,朗訊、NDS公司和Barco公司等,產品約佔了80%的市場份額。此外還有華為、中興等國內公司,但它們只是生產電視數字化系統的一部分產品。鄭海濤説:“我們之所以冒風險進入這一行業,就是看中這裏面機遇和挑戰並存。我們要充分挖掘我們的技術、價格和服務優勢,同其他對手展開競爭。以服務為例,我們能提供每天24小時為用户解決問題的服務,國外廠家就做不到。”

經歷風雨才能見彩虹

鄭海濤曾開玩笑地説,創業一定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

像所有創業者一樣,鄭海濤當初也曾因融資問題而沮喪動搖過。那時,他們自籌的資金只剩不到兩個月就要用完了,而後續資金還沒有頭緒。心急如焚的鄭海濤拿着五六份詳細的商業計劃書,到處尋找投資人,一連找了二十多家投資商,都給他吃了“閉門羹”。“那段時間,我真的是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恰在這時鄭海濤應邀參加了中央電視台的《對話》欄目,嘉賓是柳傳志。現場他問了柳傳志兩個問題:在你成功的過程中,機遇起了多大作用?在創業過程中,是否有過動搖?過後,鄭海濤對記者説,這些問題與其説是在問柳總不如説是在問他自己。柳傳志的回答是,機遇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自身的努力和實力。而這給了鄭海濤很大的信心。

或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就在鄭海濤為融資一事苦惱不已時,他們公司所在的“孵化器”——清華創業園發現並肯定了他們產品潛在的市場價值,給了他們第一筆投資10萬,之後其他一些原本觀望的資金也跟着進入,公司融資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從1999年到現在,他們已成功地進行了兩輪融資活動。先後有上海運時、中國信託投資公司、清華科技園、寧夏金蛙等公司投資。

2001年,公司新產品在青島、保定等地試用。公司註冊資金也由100萬發展到1000萬,整整翻了10倍。鄭海濤説,現在公司要壯大發展,完全憑自己單槍匹馬乾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融資是每個創業者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一直以、“分期融資”的方式和投資者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説就是,如果你需要1000萬的資金,一開始只要求投資者先投300萬或500萬,其餘以後再投。這對投資者而言減少了風險,對我們而言,出售的股份也很少。因此是個雙贏的結果。

萬里長征始邁步

雖然融資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產品也初步打開銷售市場,鄭海濤卻並不認為自己是個成功的企業家,他説“最多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和初創業時的考慮不同,鄭海濤現在想得更多的是:公司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和經營管理。

楚漢之爭中的項羽、劉邦是他特別感興趣的兩個人。“項羽是蓋世英雄,但有勇無謀,不是個好的管理者,而劉邦是。張良、韓信和蕭何,論個人能力都在劉邦之上,但劉邦卻有本事讓他們為自己效勞,這就是劉邦的魅力。我要做劉邦,不做項羽。”鄭海濤認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掘員工的創造力,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使團隊的所有人形成共同的理念。

採訪中,鄭海濤一直很少談自己創業過程中的一些挫折。也許忘記了,也許覺得沒必要。他説自己很少懷念過去,他更關注的是公司的未來。鄭海濤希望自己公司的產品不僅能填補國內生產的空白,更希望它能走出國門,成為世界品牌——這是他的理想。

摘自《經濟參考報》

鄭海濤:做劉邦,不做項羽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