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去年遼寧選聘376名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今年還將選聘397名村官。這個消息一公佈,立即引起了大學生的關注。5月18日,遼寧省委組織部人才處調研員吳穎告訴記者:今年各高校學生報名的熱情普遍高於去年。遼寧科技大學去年只有19人報名,今年報名人數已超過50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的報名人數比去年翻了6倍。以往躲猶不及的人才旱渠,如今成了大學生紛紛前往的成才沃土。“擇優選拔、教育培養、激勵保障、合理使用”是遼寧確保大學生“下得去、待得住、幹得好、流得動”的四大祕笈。中央領導因此稱讚道:“遼寧選聘工作,看得遠、想得深,有抓戰略預備隊的眼光。”

大學生“村官”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從全國來看,農村為大學生“村官”的成長提供了廣闊舞台,但是,“村官”們要想真正有所作為,順利着陸是關鍵。因此,大學生“村官”們如何儘快適應工作角色,避免出現水土不服,值得探討。

持續充電,避免起車就熄火

渤海大學的高曉慶是個全校聞名的才子,本以為到了農村會遊刃有餘,不料一次人口普查,就讓他意識到了自己的短板。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毫不隱諱地講起了自己的故事:“去年底縣裏部署經濟普查,統計局領導反覆講解如何填表,我覺得不就是到各家各户填個表嘛,多簡單啊。抱着這種心態,我根本沒有認真看上面發的普查員手冊,結果到了一家紙箱廠我就犯難了,究竟是該填法人單位表,還是填產業活動單位表呢?我試探着問企業,企業領導也沒客氣,‘你開的會,你是普查員,你都不知道,我怎麼會知道?’”高曉慶感歎道:“農村是個大課堂,世事洞明皆學問。”

“大學生到村工作,是為了施展才幹、實現抱負,在廣闊天地鍛鍊成長。保證選聘生下得去、待得住、幹得好、流得動,必須為他們適應工作角色奠定基礎,為他們幹事創業搭建平台,為他們成長提高創造條件。”遼寧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趙戰鼓説。為此,去年8月份,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工作一開始,遼寧省就及時推出大學生“村官”崗位培訓和跟蹤培養辦法,建立健全教育培養機制。任職前,進行不少於一週的崗前培訓,幫助他們瞭解農村情況、熟悉農村政策、掌握農村工作方法。同時,建立縣鄉領導幹部結對聯系大學生“村官”制度,一對一幫助指導,手把手傳授經驗。

制度跟進,導引人才入旱渠

相關專家指出:所謂大學生就業難,其實是大學生在大城市大單位就業難,基層、農村、邊遠地區依然求賢若渴。只要我們通過制度去填平城鄉的鴻溝、東西的差別、户籍的門檻、保障的缺失,13億人口的大國,消化600萬大學畢業生就業應當不成問題。

“農村條件艱苦,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既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制定和落實好激勵保障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趙戰鼓強調。

“出口暢,進口旺。”只有抓好選聘生服務期滿後的使用和安置工作,讓選聘生有序流動起來,才能增強選聘生工作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為此,遼寧在嚴把入口的同時,多策並舉,暢通大學生“村官”的安置出口: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選聘生,參加全省各級機關考錄公務員時,報考公共科目筆試成績加5分,筆試、面試加權後總成績並列條件下優先錄用;鄉鎮機關拿出一定比例的公務員職位,專門招考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到村任職高校畢業生;省委組織部每年定向從中選拔一定數量的選聘生,部分編制空缺的縣鄉事業單位將為卸任“村官”兜底。如果選擇創業,將享受税費減免、小額貸款、資金扶持、創業培訓、技術支持等優惠政策。

自我調適,空降兵實現軟着陸

在日前舉行的遼寧省選聘第二批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會議上,記者獲悉:該省去年首批選聘的376名大學生“村官”中,有8人“掉隊”。

省委組織部領導坦承,絕大部分“村官”經過9個多月的實踐後,在農村找到了感覺,但也確有極少數人水土不服。

分析起來,水土不服有兩個因素:一是個別大學生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缺乏“從一點一滴做起”的恆心和耐力;二是一些村民期望值太高、求全責備,導致大學生“村官”“剛一起車就熄火”。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吐呼嚕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張維用“三不”概括自己的工作思路:一是不好高騖遠,目標可行,踏實做事;二是不自命不凡,低調做人,不恥下問;三是不妄自菲薄,樹立信心,找準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