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思想彙報4篇

本文目錄2019年改革開放思想彙報改革開放三十年思想彙報思想彙報:改革開放30週年有感心得12月大學生入黨思想彙報:改革開放的30年

尊敬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組織:

改革開放思想彙報4篇

我是一名來自農村的學生,我親身感受了我國農村建設的發展。現在我走進了大學的校門,可以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而在我的家鄉,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這些都有感謝我們黨的偉大政策。可以説我們農民的利益在不斷提高。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正在召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中國農村改革翻過一座座樑,跨過一道道坎,風雨兼程走過了30個年頭。如今,統籌城鄉,科學發展,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新格局,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主題。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戰略思想。給農民平等權利,給農村優先地位,給農業更多反哺――為了找到這一統籌城鄉的科學發展之路,中國改革歷盡艱險。30年來,中國農民的命運發生了三次大變化:第一次是改革初期包產到户,億萬農民一舉解決了温飽問題。接着是農村税費改革,取消農業税,農民歷史性地告別“皇糧國税”。現在則是“種糧給補貼,發展給補助”,億萬農民正邁向城鄉一體化發展新階段。

梳理農村改革30年的核心經驗,農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等權威人士認為,有“五條金線”貫穿其中:其一,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是農村改革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的內在動力。其二,經濟上保障農民物質利益,政治上保障農民**權利,是農村改革始終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其三,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活力源泉。其四,根據“三農”的階段性要求,不斷解放思想,漸進式推動改革,是農村發展的基本要求。其五,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的關鍵。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約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主要農產品供給呈現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格局,用事實回擊了“誰來養活中國”的質疑。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500萬,貧困發生率從30%降至不足3%,成為全球減貧的“樣板國”。在這一過程中,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崛起,億萬農民變成市民,開創了中國特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道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農民首獲種糧補貼,新農村建設起步,實施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戰略轉變。

改革的實踐反覆證明:什麼時候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和農村就快速發展;什麼時候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和農村就停滯甚至萎縮。我國啟動農村改革,以農村改革推動城市改革,又以城市發展支持農村發展,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之路。這讓我們農民從中受益,請黨組織相信。我會珍惜我的學習機會,努力學習文化課。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作一名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民。

彙報人:

改革開放三十年思想彙報2019年改革開放思想彙報(2) | 返回目錄

敬愛的黨組織: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吹響了祖國改革開放的號角。三十年前的這一天,中國的改革開放滿懷着必勝的信心邁開了跨越性的第一步,三十年後,當我們回首這一段曲折而又充滿喜悦的歷史,當我們清楚地感受到生活中事物鉅細的變化,我們都不禁為祖國三十年前做出的這一睿智的抉擇而高聲喝彩。

短短的三十年裏,中國所取得的飛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它鐵錚錚地擺在我們面前,讓世界為之震驚。我想,這個時刻,我們是可以驕傲地説出,昔日的那東方睡獅早已清醒,我們在奮發,我們在拼搏,我們在崛起。

12月21日,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專題學習後,對於祖國這三十年來的不凡成就,我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生於80年代,有些事有些變化,我們雖然看不到,但它們實實在在地存在着、發生着,祖國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的變化,都與黨的英明決策和領導分不開,我們敢説,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十年的光陰,改變了中國貧窮落後的局面;三十年的歲月,成就了中國今日不凡的輝煌。這一切變化,首先就應歸功於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新時期經濟體制,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它不僅使我國改變了經濟落後蕭條的局面,擺脱了世界經濟附庸的命運,同時也把中國推向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並在當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十年的時間,中國逐漸由一個農業大國發展成為令全世界震驚、信服的獨立強國,並仍以一種無可抵擋的強勢繼續前進。在這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時間裏,中國的經濟發展並不是盲目的,它不是一種只求發展不求進步的發展模式,更改變了以往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錯誤思想。新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一種理性激進,一種基於全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方向。這一次,黨和國家腳踏實地,不斷吸取過去的經驗,同時借鑑西方國家發展的有益成果,一步一步堅定地往前走。七八十年代,鄧小平“不管是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和“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為我國經濟的騰飛起步鋪開了新的道路;九十年代,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發展先進生產力放在了首要位置,並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胡錦濤總書記又提出了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即科學發展觀,推動了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在這些優秀思想的影響下,我們不斷地進行改革,擴大開放,取得了經濟方面的巨大成就。我們不斷總結出新的經濟發展規律,並在這些規律的指導下,逐步推進我國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果,還來源於我們黨堅持不懈、一以貫之地解放思想。當今社會,和平與發展是主題,然而各種矛盾和問題依然是層出不窮。隨着時間的推移,很多過去的思想和政策早已再不適用。在新時期裏,新的形勢更要求全黨進一步解放思想,使我們的思想觀念能夠跟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落實科學發展觀在這時候,顯得尤為重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這幾年裏,多少次重要會議,落實科學發展觀都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強調事項。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鉅變更離不開人民羣眾的辛苦勞動。人民羣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生產了人們生活必需的物質資料,提供了從事其他活動的物質前提;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為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手段;人民羣眾的實踐活動是精神財富創造的源泉;他們直接參與了精神財富的創造活動。人民羣眾更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正是因為人民羣眾的這些作用,所有無論在哪個階段,黨和國家都應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牢記在心裏,並引導人民羣眾發揮其應有歷史作用。

改革開放這三十年的巨大變化,無不向我們訴説着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一直以來,我們的選擇沒有錯,中國共產黨確實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最好的領軍者。這三十年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變化,更堅定了我們支持共產黨、踐實黨的方針路線的決心。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祖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以上是我這段時間的思想彙報,請黨組織考驗我!

彙報人:xxx

思想彙報:改革開放30週年有感心得2019年改革開放思想彙報(3) | 返回目錄

經典中國·輝煌30年--偉大旗幟指引偉大道路

30年前,美國《時代》週刊在介紹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時,不無疑惑地寫道:讓全球1/4的人口迅速擺脱孤立、與世界接軌,有過這樣的先例嗎?

30年後的8月,《時代》週刊一篇有關中國報道的結尾,似乎對這個問題作出瞭解答:“當奧運會主火炬點燃時,全世界見證了一個確鑿無誤的事實:中國回來了——在榮譽的光環下。”

30年,中國從一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成長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奇蹟”。人們在思考一個問題:奇蹟背後,有哪些寶貴的經驗?

旗幟指引道路

30年間的鉅變得出的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1978年,安徽小崗村18名農民在土地包產到户的“盟約”上摁下手印時不曾想到,他們的做法在中國燃起了燎原之勢。

“事實上,‘人民公社’化後,包產到户的想法和實驗就沒斷過。安徽小崗村的關鍵一步,讓這種改革的熱情在全國農村瞬間爆發。”中央黨校教授劉海濤説,“我們黨充分尊重農民包產到户的意願和首創精神,因勢利導地推進了這場改革。”

從農村掀起的這場革命很快就向其他方面擴展開來。中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毫不動搖地支持、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讓不同的市場主體共同創造了中國奇蹟。

中國的發展經驗無疑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孔塔帕裏這樣分析道:“在不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在實踐層面奉行務實變通,在理論層面實行兼收幷蓄、繼承發展,從而形成了一整套緊密結合國情的發展方略。”

曾發表過研究報告《北京共識》的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雷默坦言:“儘管他國不能複製中國的發展模式,但中國模式中一些內容卻是值得研究的。”

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世界奇蹟的中國共產黨,非常注意總結實踐經驗。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回顧改革開放偉大曆程後,將新時期的寶貴經驗科學概括為“十個結合”,即:“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

“‘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艱辛探索得來的,是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央黨校教授張榮臣説,“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髮展‘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這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根本保證。”

一根紅線貫穿始終

“回顧改革開放進程、分析寶貴經驗,我們可以清楚看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正是貫穿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統領十條寶貴經驗的思想紅線。”《求是》雜誌社研究員黃葦町説。

截至8月8日,我國滬深股市股票賬户總數已經接近1.2億户。而在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時上市交易的僅有8只股票。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到股票市場時明確提出:允許看,但要堅決試。“這就使我們徹底衝破了思想上的禁區。”回想當年,曾經分管金融工作的上海市原副市長莊曉天説。

思想的不斷解放,推動了認識的不斷深化,

促進了境界的不斷拓寬——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新的社會階層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社會,各個地方、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中華大地處處生機勃勃。

1980年,廣西羅城、宜州兩地村民突破生產大隊政經合一的基層組織體制,建立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村委會組織,開創了村民自治的先河。在此之後,我國最高立法機關出台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把村民自治納入法制化軌道。

“積極發展基層民主,是思想解放在民主政治領域的直接反映。”黨建專家葉篤初指出,30年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黨內監督、擴大黨內民主,作為最高國家立法機關的全國人大推行開門立法、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的意見。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説:“我們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深化改革,才能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挑戰,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科學發展引領未來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開始步入“發展黃金期”與“矛盾凸顯期”相互交織的特殊發展階段。許多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環境、資源和能源形勢嚴峻,粗放型增長方式亟待轉變;對外經貿往來中,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摩擦不斷增加……

中國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為誰發展——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擺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面前。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緊密結合新的實踐,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

全國黨建研究會會長、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虞雲耀表示,科學發展觀指明瞭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近年來,中國一直努力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發展道路。

在紹興

,許多從事紡織印染業的企業被當地老百姓看作是污染環境、損害民眾健康的禍根。XX年年,當地政府發起了一場“環保戰役”,對採用先進環保工藝的企業提供貼息,同時對環保落後的企業用電每度多收2分錢,以示懲罰本文來自。

發展要求從“又快又好”調整為“又好又快”、積極探索綠色gdp考核機制、堅決實行環保“區域限批”政策、提高大排量轎車的消費税税率……

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城鄉、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分配不公導致不同階層收入差距拉大……為逐步破解這些影響社會和諧的重大問題,各地進行了不懈探索。

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在全國普遍推行。截至3月,全國有8億多農民從中受益。中國近年還逐步實行全部免費的義務教育,連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不斷完善農村電網、道路等基礎設施,努力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系列重大舉措引人關注。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在探索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顯著進展。”黃葦町説,“但從長遠看,只能説是開了局、破了題,艱鉅的任務還在後面。”

黨中央不久前作出決定,從9月開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全黨分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

“這一重大戰略部署將進一步增強人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增強中國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周天勇説。

歷史如鏡,鑑往知今。在過去30年裏創造世界奇蹟的中國人民,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闊步前行,續寫新的壯麗詩篇!

12月大學生入黨思想彙報:改革開放的30年2019年改革開放思想彙報(4) | 返回目錄

尊敬的黨組織:

我們激動的看到從1978年走來,中國不但在30年的時間中gdp翻了近四番,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而且在30年中逐步實現着藏富於民、還利於民、取信於民、以民為本的民生提高。在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的歷史時刻,關於改革開放的一切追問,其實都是關於人的意義的追問。今天,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在體嘗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

改革開放是一次對人的偉大解放。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對人的解放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標誌。落後價值判斷、舊有政治觀念和經濟思想、甚至文化慣性都會羈絆一個民族的前行。而改革開放的發軔,是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小崗村農民開啟的土地承包,是將人從舊觀念中解放出來;而進城務工人員的大潮,是將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更重要的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時常回頭審視仍然束縛思想、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觀念、老制度,只有時時解放自己,才能從歷史的最深處解放我們這個民族。

改革開放也是一次對人的再創造。中國要發展,靠的是人的創造性。中國改革沒有範本可循,也沒有回頭路可走。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中國要發展,就必須要實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創造性協調。在這個過程中,大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小到居民收入結構由單一的工資收入轉變為多元化收入,都是中國人的創造性發揮。尤其是改革開放到今天為止,新的矛盾不斷出現、新的需求不斷增長,只有充分尊重並實踐創造性的思維,才能繼續深化改革。

改革開放更是一次以人為本的追求。個人究竟能具備什麼樣的社會意義,這是在改革開放30年中,我們不停追問的命題。改革開放的30年,實際上是逐漸實現中國人尊嚴和價值的30年。當然,改革至今,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如收入差距、權力腐敗、等級分化等問題,仍然在挑戰對人本價值的尊重。但是中國的改革,一直是國人自發的內在追求,是經過了政治上動盪、經濟上困頓之後的一種自我

突圍。這本身就是時代賦予人本的最佳意義。

改革是狂飆突進,開放是潤物無聲。中國人在解放自我、打開國門的歷史進程中,真切體會到現代化帶給這個古老民族的巨大沖擊。在這30年中,所謂“中國奇蹟”,實際上只是中國恢復正常發展,追趕世界的加速度積累。不少國家在進入經濟發展快行道後,常常會滿足於速度感,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發展意義。因此30年之後對這場偉大時代運動的追問,仍然能讓我們回到一切關於人的起點。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分享的精神,是指引改革開放繼續前行的最大意義。

在中國歷史的漫漫長途中,30年只是短短一瞬;但在當代中國的歷史記憶中,改革開放卻是社會進步的精神力量。其實,令我們自豪的並不是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和尊嚴,這30年告訴我們,只要中國不停止改革,不停止選擇正確的方向,不停止以人為本,激濁揚清的歷史追求,那麼,在30年之後,中國的步伐必將更加堅定和從容。

當代大學生我們要用人文精神指導我們的行動,讓人文精神在我們周圍湧動,用我們的活力與激情感染我們周圍的人,讓人們看到我們的風采,我們定能夠肩負起我們的時代重任。

此致

敬禮!

彙報人:凌舒

12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