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誘惑,守住清貧

尊敬的黨組織:

拒絕誘惑,守住清貧

古往今來,清貧思想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孔子在論語中曰:“君子固窮,人人窮斯濫矣。”還稱讚其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歷史上清官的可貴,貴在他們在行使手中權力時不中飽私囊。清康熙年間有着“絕代廉吏”之稱的于成龍,官階越升生活卻加艱苦。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僕”。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在魚米之鄉江南“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眾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誠如古人所説“守貧必苦”,“苦”是對個人品格的嚴峻考驗。

曾經讀過這樣一則故事:一瓶蜂蜜被打翻,一羣蒼蠅聞到香味飛過來,落在蜂蜜上大吃了起來,當它們吃飽喝足想要飛走時,卻突然發現腳已被蜂蜜牢牢粘住,飛不起來了。蒼蠅快要斷氣時後悔地説:“我們太傻了,為了一點蜜把生命斷送了。”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有命斯有財,命之不存,要錢何干”,但偏偏有些人耗盡畢生的精力去追求金錢與名利,至死才幡然悔悟:縱有金山千萬座,死去不帶錢半文。

“清官”之“清貧”,就在於恪守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節,就在於面對金錢毫不動心,做到不貪、不沾、不拿、不要,兩袖清風,恪守清貧;而“貪官”之“貪”,就在於他們見錢眼開,見利忘義,不擇手段地去巧取豪奪,將國家或他人的錢財佔為己有。在我們當今的幹部隊伍中,有的終身保持氣節風範,固守廉潔清貧;有的見財起意,貪心十足;有的則企圖“魚與熊掌兼得”;也有個別“清貧官”因耐不得清貧、抵不住誘惑,將“貧”字的一撇,改寫成了“貪”字的一點,便由“貧官”跌入“貪官”的深淵而淪為人民的罪人。他們雖然獲得了一時的榮華富貴,但最終被歷史唾棄,留下了一世的罪名。古往今來,安於清貧的為官者也不勝枚舉,淡泊明志的孫謙,忠精粹德的司馬光,清梅素竹的鄭板橋,清廉剛直的狄仁傑,凜然正氣的包拯,還有鐵骨錚錚的海瑞,這些清正廉潔之士的高風亮節,雖歷經歲月的磨洗,卻依然清澈,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着永恆的光輝。我們新時代的共產黨人鄭培民無私奉獻、俯首為民;汪洋湖心繫水利、情牽百姓;任長霞懲奸除惡、關愛民生;李元龍位卑節高、情繫鄉里……,他們在千萬老百姓心中豎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口碑”,我們生活中的焦裕祿、孔繁森他們以身作則,清正廉潔的平凡事蹟贏得了羣眾良好的口碑。

清貧是我們應該恪守的傳統,但是隨着社會的不斷前進,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恪守遇到了挑戰。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分配的差距拉大,一些人平衡的心態被打破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湧現,不擇手段地攫取財富行為的不斷髮生。正是這種思潮助長了、違法亂紀的不良風氣,一些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忘記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抵不住誘惑,在權力、地位、金錢、美色的考驗面前敗下陣來。從建國初期到今天的貪官,無不是從追求生活享受開始,一步步墜入貪權、貪財、貪色的泥潭,最終受到法律嚴懲,落得個身敗名裂。

世界充滿誘惑,慾望永無止境,衣着講究品牌,住房要求豪華,交通工具需要高檔…….,這當然歸功於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但是,物質條件好了,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不能丟,自我清醒的精神境界不能迷,個人行為方式不能喪失原則。古人説得好:“人的一生如果總是忙於慾望的話,就會象牛和馬一樣,被人用繩子栓住,聽人使喚,就會象鷹和狗一樣,任由人用鞭子抽打。如果一心只想着清正廉明,淡泊明志的話,天地奈何不了我們,鬼神也不能奴役我們,更何況其他的人和事呢!”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曾打過比方,人的慾望猶如烈馬,必須有理性的騎手來駕馭。我們不能把金錢帶進墳墓,但金錢卻能把我們送進墳墓,不如讓我們放棄那些勞碌紛爭,“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人生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享受快樂人生,那才是我們生命的真實目的,是任何金銀珠寶都換不來的,所以,在面對諸多的誘惑時,一定要耐得住清貧,千萬不能在“貧”與“貪”的分水嶺上迷失方向。

正氣如歌,廉潔如歌。誘惑雖然搶眼,但他讓我們迷失心靈,失去自我,清貧固然寂寞,可它讓我們生活坦然,心安理得,讓我們從清貧起步,以清醒導航,拓一條清正廉潔的人生之路。讓我們始終銘記“拒絕誘惑,守住清貧”。

彙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