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綜述的基本結構

綜述的基本結構[1 ,4 ,5 ]綜述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 (1) 題目; (2) 作者所在的工作單位和姓名; (3) 摘要(有的期刊要求) ,關鍵詞和分類號(便於計算機儲存和檢索) ; (4) 前言(引言、導言、緒言) ; (5)正文(主體部分或稱核心部分) ; (6) 總結(結語) ; (7) 參考文獻目錄。

文獻綜述的基本結構

(一) 題目

多用名詞詞組表達,一般不超過25 個字。基本要求是能夠準確清楚地表達本綜述的中心思想或其主要內容。根據綜述“時效性”的特點,建議在文題主要內容後加上“研究現狀(近況) ”、“研究進展”、“研究現狀及進展”、“重新評估”、“再評價”等。

(二) 作者

除個別雜誌的特殊規定外,一般期刊綜述的作者署名同論著類文章的要求。

(三) 前言(引言)

即綜述的首段,用200 字以內文字將綜述的內容簡明扼要地陳述,強調撰寫的目的性及必要性。在對論述專題的歷史與現狀概括的基礎上,提出綜述主要內容的“標題”,使讀者對文章內容有初步的認識,激發讀者閲讀全文的興趣。

前言中應包括: 寫作目的,有關概念的確切定義,所涉及的內容,時間範圍,扼要介紹有關問題的現狀與焦點,為撰寫正文打下基礎。作為初寫者,一定要對前言仔細推敲、句句斟酌,切不可草率平淡。

(四) 正文

正文是綜述的主體部分或稱核心部分,也是信息量最大、價值最高的部分。

1. 組成:正文包括論證和論據兩大部分,一般是先提出問題,然後圍繞所提問題進行分析與論述。對於層次或觀點較多的內容,可根據撰寫目的,分別羅列小標題,組成若干個小部分,然後在每個小標題下論述一個觀點、一個事件或一個側面內容。不論以何種形式羅列和論述,都必須闡釋論點雙方的理論或實驗依據,説明觀點的來龍去脈,揭示問題的實質。對於縱向或橫向比較資料可以採用必要的表格。

2. 寫作方法:可因文章字數、內容、所涉及的範圍及作者的寫作技巧而有所不同。常用方法: (1) 按選題所屬學科的內在科學規律分層闡述,即該學科領域人們的常規思維程序及其之間的必然聯繫; (2) 按目前爭論的焦點分別提出問題加以論述; (3) 按學科進展分階段論述(時間順序) ; (4) 按臨牀診療工作程序分述等。

3. 基本要求:不論採用何種寫作方法,正文內容應着重論述專題的歷史與現狀,發展趨勢,各學派的主要觀點和依據,爭論的焦點,當前研究的新發現和主要問題,存在的薄弱環節,對未來發展前景的展望。其引用的資料應確切無誤,論據、論證充分有力,説理令人信服。對不同觀點、甚至相反觀點,要客觀如實反映。綜述者本人的觀點可以表明或已內涵其中,但不應占主要地位。

(五) 結語

應將綜述內容所得結論扼要陳述,主要包括: 概括正文部分的主要內容,指明該學科領域當前國內外的主要研究成果,發展動向,應用價值,實際意義,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歧所在,今後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對已從事該項研究多年、具有豐富經驗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如贊成什麼、反對什麼、今後應注重發展什麼等。對結語的基本要求: (1) 簡明扼要地總結出綜述的主要內容,標明主要事實,使重點和要點突出; (2) 提出今後的發展方向、某一假設或新的問題,以啟示新的科研課題; (3) 一般綜述是將結語單列一項,但也可放入正文,視具體情況而定。

(六)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省略。文獻引用的多寡是衡量該綜述質量、水平的一個標誌。參考文獻是撰寫綜述的重要依據,為讀者提供了尋找原始論文的線索,也是對原著作者勞動的尊重。

1. 引用文獻的基本原則:參考文獻是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必須堅持六項基本原則: (1) 必須是作者親自閲讀的最新、最有價值的原著,避免“滾雪球式”的“參照文獻”;(2) 儘量選用核心期刊發表的文獻; (3) 引用一次性文獻; (4)選用權威、知名學者發表的文獻; (5) 引用近5 年(最好是近1~3 年) 的文獻; (6) 不能選用非公開發表的文獻,避免引用或少引用教材或專科書的資料(為二次性文獻,時效性較差) 。

2. 引用格式:目前採用國際通用的“温哥華”格式。對於期刊、析出文獻、著作、會議論文集文獻、專利文獻等的著錄格式除個別雜誌有特殊要求外,一般均採用上述國際通用格式。

3. 排列方式:常見的有兩種: (1) 按文章引用先後順序編碼排列,並在正文引用文獻處的右上角,標示角碼在() 或[ ]內; (2) 按作者姓名的首字母為序排列。一般期刊均採用第一種形式。

4. 引用要求:在正文內按引用順序標出角碼,並按國家標準(gb7714287) 規範列出,外文文獻按原文書寫,不必譯成中文。引用參考文獻的數量不限,視需要而定。國內有些期刊限於篇幅對引用文獻數量有所限制,可稱其為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