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研究主題論文格式範文

大學生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過後,有什麼重要的總結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閲讀大學生研究主題論文格式範文,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大學生研究主題論文格式範文
大學生研究主題論文格式範文一

[摘 要]

大學生主題教育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方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創新研究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分析了主題活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當前主題教育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論述了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的途徑和方法,為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提供了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創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簡稱《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範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學校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位置,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意見》指出,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辦法,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增強實效性。大學生主題教育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方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時效性、針對性、靈活性和親和力,將主題活動引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與時俱進、生動活潑、切實可行,將會更有效地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進程。

目前高校更多地採用團日活動、社團活動等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日益突顯的問題是活動的主題意義不突出,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生實際能力提高不明顯等。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主題活動時,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注重頂層設計,對活動理念、活動載體、活動方法等方面進行創新研究,使主題活動更具實效性。

一、 主題活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 主題活動是基層黨團組織建設的重要依託

通過在基層黨、團組織內開展主題活動,可以加強黨、團組織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推動基層黨、團組織的整體服務水平。廣大青年在組織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增強了組織觀念、提高了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模範作用也更加突出。開展主題活動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當前全黨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學習過程中,不同形式的主題活動得到運用,提高了廣大黨員幹部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可以説,主題活動可以有效促進基層黨團組織建設的發展,是基層黨團組織建設的重要依託。

2. 主題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務和目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是學校整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此外,主題活動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3. 主題活動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

高校以培養和造就更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最終目標,青年的素質關係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圍繞特定的主題,通過多種形式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可以培養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志願服務意識,提升自我調節能力等,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

二、 當前主題教育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時期,90後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不同於以往的大學生,其個性獨立、自主意識強、價值觀更加務實,成長環境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對網絡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面對90後大學生羣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也面臨新的挑戰。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 主題活動的意義不突出

很多主題活動的意義被形式所掩蓋,大學生從活動中獲得了快樂和物質獎勵,但活動結束後並不知道活動的主題所在,僅僅停留在“為了活動而活動”的層面。高校開展的主題活動必須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核心,明確主題活動的意義,設定與主題相對應的活動目標,以活動達到的教育效果為評價標準,充分發揮主題活動的教育作用。

2. 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不高

由於大學生個性獨立、主題活動單調、前期宣傳不到位等原因,學生參與某些主題活動的熱情不高,比較喜歡娛樂性強、有創意的主題活動,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傳承經典、加強正面引導,又要開拓創新、着力提高大學生文化和藝術品位,因此,實現主題活動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是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根本方法。

3. 學生綜合能力提高不明顯

主題活動是大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良好平台,通過活動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有些活動以學生被動接受為主要形式,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略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活動收穫十分有限,學生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此外,設計活動的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掌握其優缺點並注重彌補和提高。

三、 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的途徑和方法

1. 理念創新

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的理念是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和主題活動系統化、科學化的必然要求。

(1)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以人為本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的根本前提。圍繞學生的發展和成才,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引導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個性特徵和成長背景,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指導工作,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並以此調動學生通過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實現自我發展和完善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注意培養學生和諧發展意識,引導學生理性地對待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堅持自我與集體、當前與長遠、現實與理想的和諧統一。 (2)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結合

習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國家層面上,中國夢是民族復興、國家強盛之夢;在個人層面上,中國夢是人民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夢。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在投身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實現個人夢,在實現個人夢的過程中要以中國夢為基礎,中國夢和個人夢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3)個性需求,頂層設計

當代大學生個性獨立而又具有依賴性,思想早熟但並不成熟,在價值觀取向方面有時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為了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保證主題活動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主題活動必須尊重大學生羣體的個性需求,找準活動主題和定位,着眼於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標,統籌考慮各要素之間的關係,統攬全局,進行頂層設計。

2. 載體創新

(1)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思想政治課堂中昇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課程,堅定學生的共產主義信念,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時代精神。全體教師在課堂中,找準教育要求與學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結合點,體察和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讓學生在收穫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發揮校園文化的多樣化優勢

充分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寓教於情、寓教於理、寓教於樂,讓學生受到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薰陶,提升個人能力素質。充分利用文化宣傳欄,製作多期專題宣傳展板,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針對國際、國內熱點,邀請專家舉行時政類講座,組織廣大同學集中討論學習,出版理論學習刊物,豐富理論學習陣地;通過文體比賽、讀書推薦、參觀、播放視頻等形式,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3)發揮新媒體的便捷化優勢

隨着信息時代的發展,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徑,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思路和實現途徑提供了全新的平台,通過新媒體平台,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全面提升整體素質。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影響力,最大限度地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通過新媒體拓寬師生間、學生間的溝通渠道,增強集體凝聚力,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管理工作高效便捷;圍繞成長成才、就業創業、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話題,有效把握大學生髮展的風向標。

3. 方法創新

(1)合理安排教育時間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如果教育時間安排過滿,會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從而影響學生參加主題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因此,設計和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合理安排教育時間,在低年級可以每週至少開展一項活動,而高年級可以每兩週開展一次活動。活動前有計劃,活動後有總結、有評價,促進社團間、班級間、同學間的交流溝通,提高主題活動的有效性。

(2)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為了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考慮在主題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作用。比如,實行學生活動自主申報制,鼓勵廣大同學積極思考,以個人或小組、班級、社團為單位申報有創意、有意義的活動,通過公開答辯確定自主的活動項目。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有利於把一個主題教育活動引向深入,從而把學生最需要的教育內容有機地結合到主題教育系列活動中去。

(3)注重內容與形式的融合

在活動開始前,廣泛利用海報、廣播、橫幅、微信平台、QQ羣等渠道全方位地預告和宣傳主題教育活動,擴大活動的影響力,為主題教育活動營造濃郁的氛圍。同時,要重視主題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將各環節緊密聯繫起來,將主題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有機融合,從而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提升教育效果。

大學生研究主題論文格式範文二

[論文摘要]

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過渡到大眾化階段,但一些大學生仍不願接受這一現實,導致選擇性失業問題日趨嚴重,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文章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幫助大學生走出選擇性失業誤區的有效措施。

[論文關鍵詞]

選擇性失業 大學生就業

一些大學生為追求理想職業,主動放棄一些就業機會的現象被稱為“選擇性失業”。選擇性失業現象的形成有個人、學校和社會多方面因素,其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對個人來説,不僅錯失許多就業機會,也不利於個人成長。對社會來説,選擇性失業同部分單位招工難現象並存,既造成了人才浪費,又不利於整個社會的人才資源配置。因此,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思考和研究,並試圖找出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

一、造成大學生選擇性失業的主要因素

1.大學生就業預期過高。不切實際的就業觀念是造成選擇性失業的主要原因。一些大學生擇業期望值過高:一是對工作性質要求較高。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是高校畢業生擇業的首選,扎堆報考主要是看重這類單位收入高、工作穩定,許多大學生連續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報名參加考試。自尊心促使他們不願意或不敢從事收入低、不穩定的工作,否則寧願失業。而基層與西部地區由於待遇福利低很難吸引高校畢業生,由此造成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二是對工作地域要求較高。現今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比較優越,許多大學生瞄準去北上廣和沿海開放地區等相對發達的地域,認為發達地區就業環境好、機會多,面子上好看。三是對工資待遇要求較高。許多大學生對工資待遇期望值過高。尤其在發達地區和沿海城市,生活成本相對較高,也增加了大學生對工資待遇的期待。一些大學生找工作不結合自身條件和就業形勢,而是扎堆所謂的“熱門”單位和地區,以期待得到家庭和社會的認可。這類工作崗位往往因數量有限,報考人數多,競爭十分激烈。但一些大學生仍不願放下身價,寧願選擇延緩就業或是暫時失業。除了自我認知有偏差外,也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一方面,許多家庭在子女學業上花費巨資,即使生活條件不寬裕的家庭,也會將有限的資金投資在子女教育上,由此增加了家長對子女大學畢業後的回報預期。另一方面,社會上向權錢傾斜的價值觀也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在求職時力求穩定、體面和待遇優厚的工作。

2.學校教育就業脱節。我國現行高校教育體制與社會人才需求不完全適應是造成大學生選擇性失業的重要因素。一是專業設置不盡合理,與市場脱節。隨着高校的擴招,一些學校熱衷於綜合性大學建設,往往根據是否熱門來盲目開設專業,導致大批所謂熱門專業畢業生供大於求,加重了社會的就業壓力;同時,一些社會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供不應求,造成就業供需矛盾。另外,隨着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控,勞動力市場需求也隨之變動,而學校的專業設置並沒有根據市場變化而調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相脱節。二是教育體制不夠完善。目前,我國高校以應試教育為主,只注重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外語等,忽略了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學生平日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書本上,很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缺乏專業技能。另外,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忽視了個性化教育,缺乏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三是就業服務不到位。高校就業服務應及時為學生提供用人單位需求信息,使學生不斷調整和提高自己綜合能力,以適應社會需求。一些高校的學生就業指導部門很少為畢業生提供有效的服務和指導,就業服務網絡不夠完善,很多大學生不瞭解用人單位的需求,在應聘時往往不知所措。

3.職業待遇差別較大。據統計,我國不同行業待遇差別較大,不同行業間工資差距最高達15倍,這是造成大學生扎堆少數行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從地域上看,我國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發達,沿海城市比內陸城市發達。在東部地區和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不僅城市環境好,信息資源豐富,收入也相對豐厚。而西部欠發達城市,生活質量和工作環境都與發達城市有很大差別,雖然存在較大的就業空間,但許多畢業生還是擔心發展受到限制而不願意去。從城鄉發展上看,我國城鄉發展差別較大。在農村或一些偏遠地區,工作條件艱苦、地位低,經濟發展緩慢,很少有大學生願意到農村發展。區域和城鄉發展的不均衡,不僅來自大中城市的大學畢業生選擇繼續留在大城市發展,就連來自農村的畢業生也不願意回到當地或偏遠地區。從行業性質來看,外企、大型國有企業和公務員備受大學生關注,不僅工資待遇好,而且工作穩定,在醫療、住房、養老方面都有所保障。相反,一些私營企業用工制度很不合理,不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又不給員工提供相應的社會福利。此外,私營企業一般起薪較低,升幅不大,並有非常嚴格的罰款制度,讓許多大學生難以接受。還有的企業通過簽訂若干年用工合同來束縛大學生,增加工作轉換成本,使部分大學生寧願選擇失業,也不願意到這些企業工作。

二、大學生選擇性失業的應對策略

大學畢業生選擇性失業的所佔比重雖然不大,但將加劇社會就業壓力,影響不容忽視。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和學生個人共同努力。

1.轉變就業觀念,提升就業技巧。正確的就業觀和良好的心態是解決大學生選擇性失業問題的關鍵。學校、家長和社會應齊抓共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認清自我、調整心態,幫助大學畢業生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一是要轉變“精英”意識。目前,仍有許多大學生認為只有留在大城市、大單位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些家長更是希望孩子畢業後能找到金飯碗,找工作時過於追求待遇、地域。實際上,不同工作崗位有不同社會分工,並無高低貴賤之別,大學生應以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定位和選擇工作,調整就業期望,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優勢特長,有步驟、分階段地去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二是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念。很多大學生希望就業能一步到位,併為此一直苦守,從而錯失其他就業機會。大學生的第一份工作只是起點,不會因為第一份工作層次較低而影響日後就業。即使初次就業不夠理想,也應通過努力擇機重新就業。三是積極瞭解用人單位的考核標準,在學習期間不僅學好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還應加強鍛鍊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求職技能。

2.提供政策支持,拓寬就業領域。近年來,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採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來緩解大學生就業難,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國就業結構仍然不夠均衡,成為某些學生選擇性失業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政府應努力制定更有效的措施,例如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資源,引導學校和學生正確分析當前國家經濟發展形勢,瞭解國家人才需求結構,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指導和服務,提供更加公平、公開的就業平台。政府可以與企業聯手為大學生制訂“大學生實習計劃”,進行就業指導和崗前培訓等。另一方面,針對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的大城市、東部地區的擇業傾向,應繼續號召大學生到基層、西部地區去,基層和西部地區為大學生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天地。一些大學生不願下基層,一是怕吃苦,二是怕沒前途。國家應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並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在工資待遇和福利方面適當照顧,成績突出者應作為今後晉升的優先條件。此外,地方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應給予持續的政策支持,營造相對寬鬆的創業環境。畢竟,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和技術,藴含着巨大的創業潛能。

3.完善信息渠道,暢通就業途徑。就業信息系統不完善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預期同實際情況出現偏差,造成大學生選擇性失業的重要原因之一。據調查,從2019年至2019年,每年約有25%~30%的大學生不能順利就業,但同時卻有大量的用人單位抱怨找不到合適的優秀人才,這種不匹配現象緣於就業信息的不對稱。大學生個人很難蒐集到全面的就業信息和渠道,尤其是跨地域的就業信息。因此,一是社會、企業、學校和政府應緊密聯繫。建立健全的就業信息發佈系統,加強就業信息在企業和學生間的傳遞。建立可靠、穩定的就業信息搜尋和發佈網絡平台,及時公佈人才市場供求信息、就業行業結構、工資待遇等信息,讓大學生及時瞭解用人單位要求,有側重地培養自己的就業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二是培育就業中介機構。建立一個以政府為依託,以學校為基礎,以企業為紐帶,路徑相對獨立於政府、學校為社會服務的就業中介機構,為政府、學校、企業提供信息交流。三是用人單位也應樹立科學用人理念,提高企業吸納人才的能力。企業應積極同高校聯動,提出對所需人才要求,可以提供適當的就業培訓和上崗培訓,使大學生順利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

4.轉變教育方式,提高育人能力。一是適當調整專業設置。高等院校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靈活專業方向設置專業。加強大學生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養,增強大學畢業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校應當及時蒐集人才市場信息,掌握勞動力市場供需情況、發展前景等,並根據形勢及時修改教學計劃,設置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專業。二是重視培養就業競爭力。高校應當將理論知識同實踐活動相結合,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納入課程考核範圍,實現課堂學習、社會實踐、社會調研等環節相結合,並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分析能力、團隊合作等。三是加強高校與企業的聯繫,為學生在校期間提供實習機會,增加學生社會經驗,為日後走向社會做好準備。高校同企業和社會工作部門聯手,為學生提供面試機會。面試成功後,可以到該企業或部門實習,實習期滿表現突出的學生可成為企業正式員工。四是加強就業培訓和指導。高校應為大學生定期開展就業培訓和指導,有針對性地幫助畢業生掌握求職技巧,提高擇業能力。

5.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均衡就業。出於對收入差距的考慮以及攀比心理,大學畢業生在得不到滿意薪酬的情況下,許多人會繼續尋找理想工作,從而導致選擇性失業現象增多。除了工資水平外,社會保障和福利收入也是縮小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應增加行政、事業單位工資水平的可變性,將某些福利收入顯性化和規範化,增加這些產業收入的透明性。另一方面,繼續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為在其他產業,尤其是非正規部門就業的勞動者提供保障,減輕由於社會保障等制度設計引起的收入差別,從而增加其他產業單位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努力縮小地域差距、城鄉差距,創建有利於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社會環境。目前,雖然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和中小企業就業,但許多大學畢業生只是將此舉當作一個跳板,最終仍會迴流到發達地區和城市。只有通過制度保障和財政扶持不斷縮小地區間的差距,提高中西部和農村競爭力,並不斷推進相關人事、勞動用工、户籍制度改革,大學生才有可能長期留在中西部地區或者農村發展,才能有效地減少選擇性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