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應用範文

精神疾病的治療主要為藥物治療, 但藥物治療並不能徹底治癒疾病, 患者多需長期服藥, 但長期服藥容易對藥物產生依賴性, 且加重了家庭經濟,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應用

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應用範文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以本院精神科2017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依據不同的護理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觀察組男30例, 女20例, 年齡30~66歲, 平均年齡(46.0±5.1)歲, 病程0.5~2017年, 平均病程(5.0±1.6)年;對照組男28例, 女22例, 年齡30~65歲, 平均年齡(46.0±4.9)歲, 病程0.5~10.5年, 平均病程(5±1.7)年。兩組患者均為國中以上文化水平, 入院後均接受抗精神藥物治療, 均無智力障礙、嚴重軀體運動障礙。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登記患者基本信息和疾病信息, 安排住院;密切監測患者精神狀態, 以防患者自殺自殘;予患者用藥和飲食指導;協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等。

觀察組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進行護理:除了予患者常規護理外, 還予患者生活技能訓練, 如指導、協助患者自主洗漱、整理衣物牀鋪等, 訓練時間控制在15~20 min/次, 1~2次/d;另在瞭解患者興趣愛好的基礎上, 指導患者進行器械步態訓練、健身活動、體療、唱歌等文體訓練, 訓練時間控制在30 min~1 h, 1~2次/d;主動與患者交流, 瞭解患者的心理狀態, 多以親切的態度安慰情緒消極的患者, 鼓勵患者之間相互交流, 緩解患者的孤獨感和無聊感;營造温馨、舒適的就醫環境, 如在病房中設置讀書角, 供患者寫字、畫畫, 並將他們的作品貼在牆壁上, 適當擺放一些綠色植物、書籍、報刊, 病房牆壁適當懸掛一些裝飾物或字畫, 增設乒乓球室等活動場所;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口味為患者制定個性化飲食計劃, 為患者提供營養豐富、色香味俱全的食物, 如患者住院期間適逢生日、節假日, 可為其送上生日蛋糕、水果、鮮花等[2, 3]。使患者感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温暖, 讓他們知道社會沒有拋棄他們。

1. 3 療效判定標準 護理效果採用ipros評估, 量表由家務和工作、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個人衞生、興趣愛好5個因子構成, 採用0~4分5級評分法評分, 0分表示正常, 1分表示正常, 2分表示中度, 3分表示較重, 4分表示重度[4]。

1. 4 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採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 兩組ipro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後, 觀察組ipros評分優於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臨牀研究認為, 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除了要通過藥物改善、消除患者的臨牀症狀, 還應採取一定護理手段幫助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幫助患者以健康的精神狀態迴歸社會[5]。隨着社會觀念的進步, “以人為本”理念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在醫院精神科護理中, “以人為本”理念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尊重患者人格尊嚴、關心患者病情和心理狀態、矯正患者日常行為、鼓勵幫助患者回歸社會、為患者創造人性化的就醫環境等。本研究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 予患者常規護理、生活技能訓練、文體訓練、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環境護理等全面護理, 並比較了常規護理和全面護理的護理效果, 以ipros量表評估護理效果。本研究發現, 經過治療和護理, 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和接受全面護理的患者, 家務和工作、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個人衞生、興趣愛好等ipros量表因子的評分均較治療和護理前顯著改善, 且全面護理的評分更優, 可見一定的護理干預的確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但相較於常規護理, 全面護理的效果更佳, 具有更高的臨牀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