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題開題報告(精選3篇)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1

一、論文題目: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精選3篇)

日常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教育專心於未來。教育是若干年後什麼都去掉,留下的積澱——真善美。因而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教育。葉聖陶先生曾強調:“啟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時期,凡人生之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這個時期養成,以後只需繼續地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與終身發展的基礎,是在為未來奠基。

時代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視角來看待、研究學生日常生活與行為規範養成教育問題。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為德育教育最基礎的內容——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強調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少先隊員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與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三、課題的界定

1、“習慣”,是指人對於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於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並逐漸穩固下來的。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習慣性的。因而習慣對人們的生活有着絕對的影響。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2、養成教育,一課題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教育。從廣義上説,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與生存能力,健康體魄的培養與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範與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特別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養成。

淮北市人民路國小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學校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隊工作方面積極探索。鑑於國小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家長重智輕德較為普遍的情況,進一步加強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很有必要。

反觀現有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現狀,我們認為(1)學校生源比較複雜,來自城區、礦區、農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為習慣有較大差距。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應更具針對性、層次性。(2)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法途徑較為簡單,缺乏評價與反饋。我們認為:從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與研究新形勢下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的的有效途徑,有利於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優化,有利於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能促進學生髮展,適應新時期的挑戰與要求。這一研究,從現實與長遠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1、結合時代要求與少先隊教育特色,通過研究與實踐,探索一套適合寄宿制、小班化辦學體制的“國小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以利推廣。

2、通過研究與實踐,引導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深入理解道德規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通過研究與實踐,優化班主任隊伍,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內容:

1、探討國小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2、探討家校社會多維立體的教育途徑與策略。如何將本課題研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調動家長、社會教育積極因素。

3、探討優化班級管理、提升學校德育成效的科學、系統的方法。

五、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理論方面,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有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班杜拉與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為的訓練與發展問題。實踐方面美國更加註重“自然教育”,引導孩子“自我成長”。

我國心理學界有一些學者關注兒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陳鶴琴,近期潘菽與朱智賢等人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基本側重於兒童道德發展與形成的一般理論研究方面,對兒童道德發展與形成過程中“行”的研究比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與過程,前三者最終都要落實在“行”上。近期不少專家從行為習慣入手研究少年兒童德育,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如由中國科學院的王極盛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雲曉研究員主持的,關於傑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實踐方面,北京懷柔區、大興區開展了文明禮儀調查研究、家校合作培養國小生良好習慣研究,山東濰坊市探索了網絡對於國小生行為習慣的作用研究等等,進行了有益探索。但總的來看,在寄宿制學校國小生行為習慣培養方面的研究較為匱乏。

(二)本課題研究創新點及突破之處

本課題為應用基礎研究,在強調應用性的同時,也注重一定層次的理論探索。着眼於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兒童的日常行為,着重進行有關國小生在學習、做事與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與實踐,以使國小生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與學習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礎。

(1)創新方面。依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努力構建創新養成教育途徑與模式,將養成教育貫穿到學生日常生活行為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突出成長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論意義。立足於應用探索與實踐,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總結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的規律,豐富素質教育理論與養成教育理論內涵

(3)應用價值。本課題着手與途徑與模式的實驗與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途徑是:密切結合我校寄宿制辦學實際,通過個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體行為習慣養成的實驗研究,形成新的理論觀點與實踐方法。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與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學校班級管理中少年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新觀點、新方法與新途徑。

六、完成條件分析、研究方法與路線

(一)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領導支持,課題研究有經費保障。校領導對課題研究大力支持,為課題研究開展提供環境支持、經濟支持。良好的教學條件與領導的重視、指導,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基礎保證。

2、資料豐富,研究有理論支撐。

學校有藏書豐富的圖書室、6萬冊圖書的電子閲覽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論着作,又有新穎生動的光盤資料,還有時效性較強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隊工作》、《輔導員》等刊物雜誌,使課題研究的展開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與豐富的實踐背景。我們課題組擬推薦篩選專題學習材料,供課題組成員集中學習,提升理論素養。

3、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學習、研究氛圍濃厚。參研12位教師中有五位國小高級教師,兩位為市教壇新星,4位參加全國或相關課題研究,成績突出。年輕教師均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教研後勁足。班級管理經驗較為豐富,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與路線:

1、行動研究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針對家庭教育方面、教師設計的與課題實施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通過家長的問答,更進一步地、全面地瞭解學生習慣的現有發展水平。

2、個案研究法。對學生個體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跟蹤記錄與觀察分析,並加以一定的措施與手段,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3、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行為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記錄,思考研究,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4、問卷法。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的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參考研究等。

堅持課題的理論研究、課題的實驗研究與羣眾性教研活動三結合的研究辦法。以理論研究為先導,以實驗研究為中心,以廣大教師參與的研究活動為基礎,以班隊會課堂為主渠道,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目的,研究學生、探索方法、總結經驗,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積極探索新時期背景下,寄宿制學校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養成教育模式,營造積極進取、健康成長的氛圍。

七、課題研究組織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員分工

本課題由我校一批鋭意改革,不斷進取的青年教師組成。

1。本課題研究指導專家。

張敬鄰(淮北市教科所課題主任)

張德華(淮北市教研室) 田志峯 (淮北市教研室)

邱援軍(淮北市教研室)

2。課題研究實驗小組。

組長:盛 波 國家級課題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子課題負責人,省級課題國小數學小組合作教學主要成員。多篇教學論文在省、市級獲獎;區級學科帶頭人。多年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現從事國小德育工作,對國小生日常行為教育有較高的興趣與豐富的經驗。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學習、內容安排,活動召集、組織等。

組長:魏雪雁 全國中央電教館信息技術整合專項課題主要成員兼執筆人。信息技術課題研究報告獲省三等獎。論文、教學設計、課題報告等獲國家級獎項十餘篇次,並部分發表;獲省級獎項8篇次。從事小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安徽省骨幹教師,淮北市教壇新星,校本培訓指導教師。分工: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協助開展課題研究各項工作。收集材料,撰寫報告並上傳。

主要成員:

歐陽麗穎,淮北市教壇新星,骨幹教師;夏麗娟,青年骨幹教師,大隊部輔導員。負責收集課題研究資料,整理歸檔。

參研教師:孫麗、張培 、孟春,負責會議內容記錄整理,活動宣傳。

參研教師:杜淑華、王玉香、王琳、王芳慧、謝軍、許小燕,負責相關子課題的研究、實施,並做好材料的積累、分析、總結等。

八、實施步驟

課題研究的工作進度計劃:本課題預計20xx年3月——20xx年12月分三個階段完成。為期二年。

(一)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做好課題申報、制訂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課題啟動、課題分工、理論學習工作,培訓參研教師,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組織開題啟動研究。

研究呈現形式:課題立項申請書、研究方案、開題報告。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組織交流、研討等活動。主要是理論實踐研究,課題材料信息收集,課題研究論文,優秀班會課例與階段性研究報告的撰寫。並對典型案例加以積累分析。

①課題組制定實驗計劃,堅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學習交流相關理論。

②實驗教師、班主任探索養成教育實施途徑,精心設計上好班會課,及時總結實驗體會,積累、整理好相關資料。

③每月一次專題研討,與全校同學科教師共同探討、交流體會。

階段成果呈現方式:1、教師研究案例 2、階段研究報告 3、班主任工作論文4、班隊會及活動案例 5、問卷調查情況分析結論 6、班級日誌樣本。

(三)總結評定、成果發佈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整理行為習慣研究經驗論文,將成功班會課例刻錄光盤,論文編輯成冊,總結、發佈與推廣研究成果。20xx年12月迎接上級領導對學校課題研究工作的評估驗收。

成果呈現方式:結題報告、相關研究的論文集與其它相應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論文彙編 、班隊會等活動案例彙編及光盤、教師研究案例彙編等)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2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教育專心於未來。

教育是若干年後什麼都去掉,留下的積澱真善美。因而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教育。葉聖陶先生曾強調:啟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時期,凡人生之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這個時期養成,以後只需繼續地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是在為未來奠基。時代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視角來看待、研究學生日常生活與行為規範養成教育問題。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為德育教育最基礎的內容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少先隊員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與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課題的界定

1、習慣;,是指人對於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於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並逐漸穩固下來的。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習慣性的。因而習慣對人們的生活有着絕對的影響。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2、養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教育。從廣義上説,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生存能力,健康體魄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範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特別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淮北市人民路國小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學校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隊工作方面積極探索。鑑於國小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家長重智輕德較為普遍的情況,進一步加強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很有必要。

反觀現有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現狀,我們認為:

(1)學校生源比較複雜,來自城區、礦區、農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為習慣有較大差距。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應更具針對性、層次性。

(2)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法途徑較為簡單,缺乏評價與反饋。

我們認為:從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和研究新形勢下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的的有效途徑,有利於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優化,有利於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能促進學生髮展,適應新時期的挑戰和要求。這一研究,從現實和長遠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1、結合時代要求和少先隊教育特色,通過研究和實踐,探索一套適合寄宿制、小班化辦學體制的國小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以利推廣。

2、通過研究和實踐,引導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深入理解道德規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通過研究和實踐,優化班主任隊伍,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內容:

1、探討國小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2、探討家校社會多維立體的教育途徑和策略。如何將本課題研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調動家長、社會教育積極因素。

3、探討優化班級管理、提升學校德育成效的科學、系統的方法。

四、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理論方面,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有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班杜拉和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為的訓練和發展問題。實踐方面美國更加註重自然教育;,引導孩子自我成長;。我國心理學界有一些學者關注兒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陳鶴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賢等人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基本側重於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論研究方面,對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行的研究比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和過程,前三者最終都要落實在行;上。近期不少專家從行為習慣入手研究少年兒童德育,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如由中國科學院的王極盛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雲曉研究員主持的,關於傑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實踐方面,北京懷柔區、大興區開展了文明禮儀調查研究、家校合作培養國小生良好習慣研究,山東濰坊市探索了網絡對於國小生行為習慣的作用研究等等,進行了有益探索。但總的來看,在寄宿制學校國小生行為習慣培養方面的研究較為匱乏。

(二)本課題研究創新點及突破之處本課題為應用基礎研究,在強調應用性的同時,也注重一定層次的理論探索。着眼於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兒童的日常行為,着重進行有關國小生在學習、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與實踐,以使國小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學習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礎。

(1)創新方面。依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努力構建創新養成教育途徑和模式,將養成教育貫穿到學生日常生活行為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突出成長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論意義。立足於應用探索與實踐,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總結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的規律,豐富素質教育理論和養成教育理論內涵

(3)應用價值。本課題着手與途徑和模式的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途徑是:密切結合我校寄宿制辦學實際,通過個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體行為習慣養成的實驗研究,形成新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方法。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學校班級管理中少年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新觀點、新方法和新途徑。

五、完成條件分析、研究方法與路線

(一)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領導支持,課題研究有經費保障。校領導對課題研究大力支持,為課題研究開展提供環境支持、經濟支持。良好的教學條件和領導的重視、指導,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基礎保證。

2、資料豐富,研究有理論支撐。學校有藏書豐富的圖書室、6萬冊圖書的電子閲覽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論著作,又有新穎生動的光盤資料,還有時效性較強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隊工作》、《輔導員》等刊物雜誌,使課題研究的展開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背景。我們課題組擬推薦篩選專題學習材料,供課題組成員集中學習,提升理論素養。

3、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學習、研究氛圍濃厚。參研位教師中有五位國小高級教師,兩位為市教壇新星,4位參加全國或相關課題研究,成績突出。年輕教師均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教研後勁足。班級管理經驗較為豐富,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與路線:

1、行動研究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針對家庭教育方面、教師設計的與課題實施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通過家長的問答,更進一步地、全面地瞭解學生習慣的現有發展水平。

2、個案研究法。對學生個體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跟蹤記錄與觀察分析,並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3、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行為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記錄,思考研究,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4、問卷法。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的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參考研究等。堅持課題的理論研究、課題的實驗研究和羣眾性教研活動三結合的研究辦法。以理論研究為先導,以實驗研究為中心,以廣大教師參與的研究活動為基礎,以班隊會課堂為主渠道,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目的,研究學生、探索方法、總結經驗,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積極探索新時期背景下,寄宿制學校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養成教育模式,營造積極進取、健康成長的氛圍。

六、課題研究組織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員分工本課題由我校一批鋭意改革,不斷進取的青年教師組成。

1.本課題研究指導專家。張敬鄰(淮北市教科所課題主任)張德華(淮北市教研室)田志峯(淮北市教研室)邱援軍(淮北市教研室)

2.課題研究實驗小組。

組長:盛波,國家級課題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子課題負責人,省級課題國小數學小組合作教學主要成員。多篇教學論文在省、市級獲獎;區級學科帶頭人。多年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現從事國小德育工作,對國小生日常行為教育有較高的興趣和豐富的經驗。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學習、內容安排,活動召集、組織等。

組長:魏雪雁,全國中央電教館信息技術整合專項課題主要成員兼執筆人。信息技術課題研究報告獲省三等獎。論文、教學設計、課題報告等獲國家級獎項十餘篇次,並部分發表;獲省級獎項8篇次。從事小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安徽省骨幹教師,淮北市教壇新星,校本培訓指導教師。分工: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協助開展課題研究各項工作。收集材料,撰寫報告並上傳。

主要成員:歐陽麗穎,淮北市教壇新星,骨幹教師;夏麗娟,青年骨幹教師,大隊部輔導員。負責收集課題研究資料,整理歸檔。

參研教師:孫麗、張培、孟春,負責會議內容記錄整理,活動宣傳。

參研教師:杜淑華、王玉香、王琳、王芳慧、謝軍、許小燕,負責相關子課題的研究、實施,並做好材料的積累、分析、總結等。

七、實施步驟課題研究的工作進度計劃:

為期二年。

(一)、準備階段:做好課題申報、制訂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課題啟動、課題分工、理論學習工作,培訓參研教師,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組織開題啟動研究。研究呈現形式:課題立項申請書、研究方案、開題報告。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組織交流、研討等活動。主要是理論實踐研究,課題材料信息收集,課題研究論文,優秀班會課例和階段性研究報告的撰寫。並對典型案例加以積累分析。

①課題組制定實驗計劃,堅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學習交流相關理論。

②實驗教師、班主任探索養成教育實施途徑,精心設計上好班會課,及時總結實驗體會,積累、整理好相關資料。

③每月一次專題研討,與全校同學科教師共同探討、交流體會。

階段成果呈現方式:教師研究案例、階段研究報告、班主任工作論文、班隊會及活動案例、問卷調查情況分析結論、班級日誌樣本。

(三)、總結評定、成果發佈階段:(20xx年8月20xx年xx月)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整理行為習慣研究經驗論文,將成功班會課例刻錄光盤,論文編輯成冊,總結、發佈和推廣研究成果。20xx年xx月迎接上級領導對學校課題研究工作的評估驗收。成果呈現方式:結題報告、相關研究的論文集和其它相應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論文彙編、班隊會等活動案例彙編及光盤、教師研究案例彙編等)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3

課題名稱

中學生物概念教學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課題標準》明確提出:要求學生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知道生物科學和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高中《生物課程標準》還指出:要“注重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原大綱教材的基礎上做了很大的變動,新教材重視以生物學概念構建知識體系。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在其知識體系中存在着大量專業性概念,僅高中生物學必修教材中比較重要的概念約有450個,有具體定義的概念有近200個,平均每節課中都要涉及4~5個重要概念。特別是近年來大學聯考命題特別重視迴歸課本,避免學生陷入題海戰術,而是更加註重考察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對近年來大學聯考試卷的分析發現:大部分考生因為對基本概念記憶不清,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理解有誤而導致嚴重失分,造成大學聯考成績不理想。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生物的概念教學是生物學科建立和發展的基礎,它能深刻地體現生物教學過程最本質的特徵。對於生物概念的正確理解和運用,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解題技能,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同時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也是教學大綱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時搞好生物學概念教學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學生只有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生物學概念,才能構建良好的生物學知識結構,才能在考試中靈活運用,從而達到在生活實踐中學以致用。更進一步完成課標提出的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這個目標。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生物概念生物學概念是人們對生物及其生理現象本質屬性的認識。在生命科學中的許多規律、原理和方法都得藉助於有關生物學概念,才能得以正確表述。

概念教學生物學概念常以最簡潔的語言概括事物的本質和屬性、生物學概念不僅僅是屬於識記水平,它對提高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有重大的作用。每一個概念都有其內涵和外延,生物學概念的內涵是指反映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本質特徵;外延是指內涵所適應的範圍和條件、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先決條件。

研究內容以高中生物課的全冊內容複習為例,研究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的有效複習方法。同時對學生出現的混淆概念的原因以及對部分不完善的概念進行對比分析研究。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研究思路

首先要明確生物概念教學的含義,通過閲讀相關資料全方位瞭解有關生物概念教學的研究現狀及各地各校生物概念教學實行的現狀。其次通過調查瞭解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的學習方法及現狀,調查瞭解教師(主要是本校)對生物概念教學複習方法及實行現狀。進而進行分析選擇學生樂意接受且效果好的生物概念教學方法,在我校實施並推廣。從而促進我校生物學的教學和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研究對象

以我今年所帶的高三年級14班——16班學生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5月—XX年8月)

1、申報課題

2、學習與課題相關的知識

3、制定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XX年9月—XX年5月)

1、 XX年9月—12月:

研究高中生物學科複習過程中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的學習與理解及其教師對生概念教學複習的基本策略。方法是通過與教師溝通以及在學生中進行試卷調查來發現問題,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認真學習生物課程標準及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在此基礎之上查閲資料針對問題尋求解決的最佳辦法。

2、 XX年元月:

彙總整理前期研究的相關資料,上傳傳課題中期總結報告。

3、 XX年2月—5月:

將完善的概念教學複習策略實施到教學過程中。對部分班級進行教學實踐,通過對比聽課,對比教學,試卷調查與試卷測試,總結實施過程中任然存在的問題,並進行糾正。糾正以後再次應用於另外一些班進行教學,然後再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逐步完善,形成合理的高三概念教學複習模式。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5月)

1、完成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

2、完成課題研究中的各種資料的整理、統計工作。

3、申請結題,完成課題研究工作。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一、主件:

《中學生物概念教學複習方法研究》結題報告

二、附件:

中學生物概念教學的有關資料、學生測試,調查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