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專科開題報告(精選3篇)

機械專科開題報告 篇1

一、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來源

機械專科開題報告(精選3篇)

這次畢業設計的課題是根據自己的專業所長和自己的興趣選定的,屬於設計繪圖類題目,在江祖勇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題屬於開發設計型。

二、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印刷工藝過程是藉助印刷壓力將塗布在印版上的油墨轉移到印張上的過程。作為傳遞油墨和塗布油墨的着墨裝置,無論對哪種印刷機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獲得清晰的印品,油墨塗布要適量、均勻,沒有性能良好、工作正常、結構合理的着墨裝置,任何印刷機都不能印出令人滿意的印品。

三、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

在早期的膠印機上不存在完整的供墨系統,由人工方式向版面提供和補充油墨,隨着膠印機的不斷改善,供墨系統從無到有,並發展到今天的自動化程度,成為膠印機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目前的目標是在一些基本技術上取得突破,具體是:

控制方式的智能化,在高速膠印機上研發遠程診斷功能。提供遠程服務與工作流程,針對具體機器的故障點設計系統解決方案;

設備功能多元化,在大環境的變革下多元化、彈性化,且具有多種切換功能的包裝印刷設備,才能不斷滿足市場的需求;

結構設計標準化、模塊化,利用原有機型模塊化設計,可在短時間內轉換新機型; 機構運動高精度化,通過應用馬達、編碼器及數字控制(NC)、動力負載控制(PLC)等高精度控制器來完成,並適當做好產品延伸,朝高科技產品的方向進行研發;

無軸傳動技術。用“電子齒輪”代替傳統的機械齒輪,去掉傳動軸,其優點在於避免由於傳動軸的扭曲以及齒輪間隙對印刷機張力及套印造成的影響,可實現更高程度的同步運轉,真正實現印刷機組模塊化;

針對特殊應用的混合技術和通過連線生產增加附加值;為了適應上述發展,輸墨機構也必須同步發展。輸墨系統是技術上極其難於解決的複雜部分。

每一種膠印機的發展其主要內容是設計着墨系統,傳墨系統最好能滿足一下要求:在印刷紙張縱向與橫向上獲得高度均勻的油墨層快速的調節敏感性各個分色圖像油墨層之間的分裂要小,也就是對分裂影響的低敏感性對油墨和濕潤溶液的數量具有大範圍的控制變量滿足經濟效益要求等。

四、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1、畢業設計內容

根據印刷工藝原理及印刷機操作程序的要求,膠印機必須把油墨均勻地適量地傳給印版表面,並根據需要進行離墨和着墨。為此本設計要求採用合適的機構來完成離墨動作,選擇適當的着墨時間參數。

設計內容

(1)分析膠印機的着墨工作過程,選擇合適的時間參數;

(2)選擇合適的驅動機構;

(3)根據結構選擇合理的結構參數;

(4)設計着墨詳細結構;

2、主要參數

最高印刷速度:10000/小時;

最大紙張尺寸(mm):750*520;

最小紙張尺寸(mm):285*200。

五、完成論文的條件和擬採用的研究手段(途徑)

1、通過搜索相關的中外文資料,瞭解着墨機構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撰寫綜述;閲讀並翻譯外文資料,並藉助查閲相關的專業文獻完成開題報告。

2、通過在自主學習並在指導老師的指點和引導下,形成自己的設計思想,確定設計方案,完成設計計算,繪製三維機構,並完成着墨機構的電子圖稿。

六、本課題進度安排、各階段預期達到的目標:

第1—5周:調研、收集資料,擇寫綜述,閲讀、翻譯外文資料,對着墨機構動作分析,確定着墨、離墨時間,對結構類型進行分析,選擇合適機構,並確定合適的參數時間,設計計算,完成開題報告。

第6—7周:設計結構,校核。

第8—12周:繪製三維機構。

第13周:在計算機上對所有設計機構進行修改和調整。

第14周:根據三維圖繪製工程圖。

第15周:編寫設計説明書

第16周:編寫設計説明書,編寫PowerPoint電子課件。

第17周:編寫PowerPoint電子課件,總結、答辯。

七、指導教師意見

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和對設計(論文)結果的預測:

指導教師:

八、所在專業審查意見

機械專科開題報告 篇2

本課題是對制動杆零件工藝規程及40×30面銑削夾具的設計,對此研究我查閲了大量的資料,首先明白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就是用切削的方法改變毛坯的形狀、尺寸和材料的物理機械性質成為具有所需要的一定精度、粗糙度等的零件。

在整工藝規程個設計過程中,我們將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一)我們必須仔細瞭解零件結構,認真分析零件圖,培養我們獨立識圖能力,增強我們對零件圖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對零件圖的繪製,不僅能增強我們的繪圖能力和運用autoCAD軟件的能力。

(二)制訂工藝規程、確定加工餘量、工藝尺寸計算、工時定額計算、定位誤差分析等。在整個設計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這些設計,不僅讓我們更為全面地瞭解零件的加工過程、加工尺寸的確定,而且讓我們知道工藝路線和加工餘量的確定,必須與工廠實際的機牀相適應。這對以前學習過的知識的複習,也是以後工作的一個鋪墊。

(三)在這個設計過程中,我們還必須考慮工件的安裝和夾緊。安裝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工件加工精度,安裝是否方便和迅速,又會影響輔助時間的長短,從而影響生產率,夾具是加工工件時,為完成某道工序,用來正確迅速安裝工件的裝置。它對保證加工精度、提高生產率和減輕工人勞動量有很大作用。這是整個設計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在設計工藝規程之後,我還要進行40×30面銑削夾具的設計。

夾具又稱卡具。從廣義上説,在工藝過程中的任何工序,用來迅速、方便、安全地安裝工件的裝置,都可稱為夾具。

夾具的.主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縮短輔助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

(二)確保並穩定加I精度,保證產品質量。

(三)降低對操作工人的技術要求和工人的勞動強度。

(四)機牀的加工範圍得到擴大。

論文主要內容(提綱):

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擬採用不同的研究手段(途徑),本課題包括兩方面內容:

1、制動杆加工工藝的設計和夾具設計。

2、制定工藝規程的研究途徑和可行性分析。

毛坯的選擇:

根據生產綱領和零件結構選擇毛坯,毛坯的類型一般在零件圖上已有規定。對於鑄件和鍛件應瞭解其分模面、澆口、冒口位置和拔模率,以便在選擇定位基準和計算加工餘量時有所考慮。如果毛坯是棒料或型材,則按其標準確定尺寸規格,並決定每批加工件數。

毛坯的種類和其質量對機械加工的質量有密切的關係。同時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材料、降低成本有很大的影響。制動杆毛坯材料為灰鑄鐵(HT150),硬度範圍在150~200HBS,承受中等載荷。採用砂型鑄造方法,由於大批量生產故宜採用實體模樣(金屬模)進行兩箱造型,這不僅簡化了造型和合箱操作,還因型砂緊實度較為均勻,鑄件的表面質量得到提高。在切削加工前進行石墨化退火處理,消除鑄件表層和壁厚較薄的部位可能出現的白口組織(大量滲碳體出現)以便進行切削加工。

擬訂工藝路線:

表示零件的加工順序及加工方法,分出工序,安裝或工位及工步等。並選擇各工序所使用的機牀型號、刀具、夾具及量具等。擬訂工藝路線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和工人結合起來。常常需要提出幾個方案,進行分析比較後再確定。

計算切削用量、加工餘量及工時定額:

查閲《切削用量手冊》等資料並進行計算確定。目前,對單件小批量生產不規定切削用量,而是由操作工人根據經驗自行選定,但對於自動線和流水線,為保證生產的節拍,必須規定切削用量,並不能隨意改變。計算加工餘量、工序尺寸及公差是要控制各工序的加工質量以保證最終加工質量。工時定額一般按各工廠的實際經驗積累起來的統計資料來估算。隨着生產的發展,工藝的改進,新工藝,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工時定額應進行相應的修改。

對機械加工工藝規程基本要求可歸結為質量、生產率和經濟性。雖然有時互相矛盾,但只要把它們處理好,就會成為一個統一體。在三個要求中,質量是首要的。質量表現在機械產品的各項技術性能指標,質量不能保證,根本談不上數量;質量和生產率之間是密切聯繫的,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應該不斷地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率,滿足生產量的要求。如果兩者矛盾,則生產率要服從於質量,應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解決生產率問題。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應儘可能的節約耗費,減少投資,降低製造成本,這就是經濟性。

因此制動杆的工藝規程研究途徑應該體現質量、生產率和經濟性的統一,達到經濟合理及可行的最優方案。

夾具設計的研究途徑和可行性分析

制動杆鏜、銑、鑽等工序使用的專用夾具,此類夾具的特點是針對性強、結構緊湊、操作簡便、生產率高。

夾具設計最關鍵是要求對工件定位正確,且滿足定位精度要求。為了解決此問題,首先得了解影響定位精度的因素。然後採取措施解決具體的問題。如定位基準與定位元件的配合狀況和影響定位精度,那麼可以提高夾具的製造精度,減小配合間隙就能提高夾具在機牀上的定位精度。除此之外,選擇夾具的類型與結構型式必須與零件生產批量大小相適應,夾具結構與零部件應具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從而保證夾具操作方便、夾緊可靠、使用安全、並有合理的裝卸空間。

進度安排:

第1周:接受任務書,理解設計課題的主要任務,查找相關的中外文資料,調查國內外現狀,寫相關調研報告,初步完成外文翻譯工作。

第2周:分析給定參考資料,復原設計加工零件工作圖。

第3周:設計加工工藝過程卡和加工工序卡。

第4周:工裝夾具結構方案設計。

第5周:初步繪製工裝夾具裝配圖。

第6周:完成繪製工裝夾具裝配圖。

第7周:拆畫一套夾具零件圖。

第8至11周:支架及其工裝夾具三維造型。

第12周:編寫設計計算説明書提交初稿。

第13周:修改圖紙和説明書並打印。

機械專科開題報告 篇3

1、課題名稱:

數控銑牀及加工中心產品設計

2、選題理由

製造技術是各國經濟競爭的重要支柱之一,經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先進的製造技術,而機牀是機械製造技術重要的載體,它標誌着一個國家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

機牀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先行部門,擔負這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現代化技術裝備的任務,以1994年為例,全世界基礎的消費額達261.7億美元。其中美國的消費額56億美元、中國33.6億美元。所以,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機牀工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機械製造業中,大批大量生產時採用專用機牀、組合機牀、專用自動線等並配以相應的工裝,這些設備的初期投資費用大、生產準備時間長,並且不適應產品的更新換代。單件小批生產時,由於產品多變而不宜採用專用機牀,特別是在國防、航空、航天和深潛的部門,其零件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幾何形狀也日趨複雜,且改型頻繁,生產週期短,這就要求迅速適應不同零件的加工。書空機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自動化機牀,它較好的解決了小批量、品種多變化、形狀複雜和精度高的零件的自動化加工問題。隨着計算機技術,特別是微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數控機牀上的應用,機牀數控技術正從普通數控向計算機數控發展。一個國家數控機牀的擁有量(相對值),標誌着這個國家機械製造業的現代化程度。數控銑牀和加工中心因其特有的加工方式及其加工範圍廣在數控機牀中佔有重大的比例,因此研究《數控銑牀及加工中心產品設計》具有重大意義。

3、國內外研究現狀

當今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對機牀工業高度重視,競相發展機電一體化、高質量、高精、高效、自動化先進機牀,以加速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長期以來,歐、美、亞在國際市場上相互展開激烈競爭,已形成一條無形戰線,特別是隨微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數控機牀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加速發展,各方用户提出更多需求,早已成為四大國際機牀展上各國機牀製造商競相展示先進技術、爭奪用户、擴大市場的焦點。中國加入WTO後,正式參與世界市場激烈競爭,今後如何加強機牀工業實力、加速數控機牀產業發展,實是緊迫而又艱鉅的任務。數控機牀出現至今的50年,隨科技、特別是微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而不斷髮展。美、德、日三國是當今世上在數控機牀科研、設計、製造和使用上,技術最先進、經驗最多的國家。

例如:在19世紀初時是1mm級,到20世紀初時提高到了0.01mm級。而近30年來,普通機械加工的精度已從0.01mm提高到0.005mm級,精密加工的精度已從1um級提高到0.02um級,超精密加工的精度已從0~0.01um級進入納米級。在表面粗糙度方面,日本用螢光碳素泡沫拋光劑和細微SiO2粉末拋光工作,成功獲得了小於0.0005um的表面粗糙度。過去們只注意表面粗糙度、波度和紋理等表面特徵,忽視了表面之下0.38mm範圍內的內部效應,即次表面效應對零件可靠性的影響。這方面尚需深入研究,採取相應措施,方能提高產品的質量和使用壽命及可靠性。

中國於1958年研製出第一台數控機牀,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大階段。在1958~1979年間為第一階段,從1979年至今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中對數控機牀特點、發展條件缺乏認識,在人員素質差、基礎薄弱、配套件不過關的情況下,一哄而上又一鬨而下,曾三起三落、終因表現欠佳,無法用於生產而停頓。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盲目性大,缺乏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在第二階段從日、德、美、西班牙先後引進數控系統技術,從日、美、德、意、英、法、瑞士、匈、奧、韓國(地區)引進數控機牀先進技術和合作、合資生產,解決了可靠性、穩定性問題,數控機牀開始正式生產和使用,並逐步向前發展。在20餘年間,數控機牀的設計和製造技術有較大提高,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培訓一批設計、製造、使用和維護的人才;通過合作生產先進數控機牀,使設計、製造、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技術的差距;通過利用國外先進元部件、數控系統配套,開始能自行設計及製造高速、高性能、五面或五軸聯動加工的數控機牀,供應國內市場的需求,但對關鍵技術的試驗、消化、掌握及創新卻較差。至今許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動化刀具、數控系統依靠國外技術支撐,不能獨立發展,基本上處於從仿製走向自行開發階段,與日本數控機牀的水平差距很大。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缺乏象日本“機電法”、“機信法”那樣的指引;嚴重缺乏各方面專家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缺少深入系統的科研工作;元部件和數控系統不配套;企業和專業間缺乏合作,基本上孤軍作戰,雖然廠多人眾,但形成不了合力。

4、研究內容:

1.按圖紙要求制定真確的工藝方案;

2.選擇合理的刀具和切削工藝參數;

3.編寫數控加工程序。

5、研究方法:

首先閲讀大量相關文獻資料,教材及新聞背景資料,包括機械製造的原理及方法,質量管理應用,數控機牀現有技術水準,國際水平探討方面的書籍,報刊。以瞭解可靠性的內容,質量管理的概況和數控機牀領域的基本知識體系。然後通過調研,進一步瞭解企業現狀及需求。接下來進行分析與設計。確定數據來源的真實準確。再進行系統設計。由於現有設備所採用的是分析設計方法,因此可以首先對原有設備進行適當的測試與調試,然後使用快速原型方法來提高加工質量,等得到企業有效的反饋信息後再可以考慮用統計分析法和棕合法進行接下去的再分析,再設計

6、進展按排:

1、準備階段(12月15日~12月30日)。蒐集有關資料,準備參考資料。

2、完成開題報告及論文大綱交老師批閲(1月1日~1月15日)。

3、依據論文大綱完成論文一稿交老師批閲(1月16日~3月10日)。

4、完成論文二稿交老師批閲(3月11日~4月10日)。

5、完成三稿(4月11日~4月30日)。

6、完成相關論文簡介、答辯提綱,準備答辯階段(5月1日~5月10日)。

7、畢業設計答辯階段(5月中旬)。

7、主要參考資料:

1、周昌治,楊忠鑑,趙之淵,陳廣凌,機械製造工藝學,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20xx年12月第6次印刷.

2、張麗華,馬立克,數控編程與加工技術,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年7月第2版.

3、楊建明,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年4月第3次印刷.

4、呂天玉,宮波,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年7月第3次印刷.

5、高波,機械製造基礎,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年8月第1次印刷.

6、黃鶴汀,王芙蓉,金屬切削機牀(上冊),機械工業出版社,20xx年7月第1版第10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