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使更多大學生成為創業者

由於採取了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的政策措施,我國經濟率先企穩回升,實現年初確定的8%增長目標已無懸念。但這種增長具有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的特徵,特別是從就業的角度來看,壓力仍然很大,XX屆大學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僅為68%,未如期就業的大學畢生超過了200萬人。因此,如何研判我國現在所處的階段,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使更多大學生成為創業者,成為就業崗位的創造者,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迫切任務。

專家:使更多大學生成為創業者

一、 我國正面臨着第四次創業浪潮

創業是對新企業、小型企業和家庭企業的創建和經營,其活躍程度可用個體私營企業增長率來表示。改革開放31年來,我國已出現過三次創業浪潮。第一次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初到1984年。由於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大量返程,加上城鎮新增勞動力,我國城鎮的登記失業率達超過了5%,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為緩解就業壓力,中央政府提出了“在國家統籌規劃和指導下實行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方針,並提出了創辦勞動服務公司,對安置待業人員為主的集體企業實行税收優惠等相應政策措施。” “三結合”的就業方針突破了統包統配的傳統就業制度,特別是允許集體和個體經濟發展,從而在所有制結構上突破了原有就業政策的框架。在這一政策刺激下,創業型企業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相應地,城鎮失業率從1979年的5.4%迅速下降到1984年的1.9%,在短短的幾年內緩解了城鎮的沉重失業壓力。

第二次創業浪潮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並一直持續到中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經濟增長經歷了一次低谷,增長率一度徘徊在4%左右。但鄧小平南巡講話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使經濟增長又駛入了快車道。與此同時,以“全民下海”為特徵的創業活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統計表明,1992年,私營企業的數量比上年增長了28.8%,就業人數首次突破了200萬人;到1994年,全民創業活動達到整個九十年代頂峯,私營企業户數比上年猛增81.7%,從業人數增長74.0%。直到1996年,私營企業户數的增長率仍高達25.2%,就業人員增長22.5%,並首次突破了1000萬人。

第三次創業浪潮發生在XX~XX年。XX年底,我國正式加入WTO,這意味着我國的經濟與就業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XX年,我國政府開始把就業問題作為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實施了“積極的就業政策”。一方面,該政策非常明確地把就業問題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標,要求地方各級政府抓好就業工作;另一方面制定了各項配套政策,比如對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提供的小額擔保貸款、創業培訓、税費減免以及對安置吸納下崗失業人員服務型企業實施優惠的政策等等。積極就業政策的實施激發了勞動者創業的熱情,個體私營企業的户數增長率再次躍上20%的階梯。

這三次創業浪潮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均發生在經濟增長由低谷走向復甦和繁榮階段,就業壓力比較大,人們有創業的熱情和衝動,同時,政府積極支持創業活動,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於創業的政策措施。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和就業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一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趨緩,XX年第四季度增長率曾一度降到6.8%,為多年來的新低。但由於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反彈,XX年第三季度增長率達到了8.9%,基本恢復到了危機前水平。二是就業壓力巨大,雖然新增就業崗位不斷增加,但金融危機所導致的就業崗位丟失也數量不小,至今仍有數量龐大的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沒有落實工作崗位。三是為促進增長和就業,我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在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方面,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創業板市場的開通和第一批創業板企業的成功上市,更是對創業活動的極大推動。因此,可以預期,我國的第四次創業浪潮即將來臨。

二、 第四次創業浪潮的特點

由於社會經濟這一大背景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前三次創業浪潮相比,第四次創業浪潮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創業的人力基礎有了很大提升。創業是企業的創建和經營過程,本質上是資源優化配置、使價值增值的過程,因此,創業的活躍程度與人們的配置能力或説企業家能力的豐裕度密切相關。根據有關研究,配置能力是教育的某種函數,比如美國經濟學家韋爾奇的研究表明,教育在農業生產中具有明顯的作用,其中主要是體現在教育對配置能力而非生產能力的提高上。菲爾普斯等人的研究則表明,教育對於科技擴散發揮着重要作用,即一個地方民眾的教育水平越高,科技擴散的速度就越快,效果就越好。這也意味着,民眾教育水平的提高能提高社會的創業能力存量。1999年實施的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使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大為提高,從不到10%快速提高到23%,現在一年畢業的大學生達600多萬。雖然大學畢業生就業是個大的社會問題,但從長遠來看,擴招對勞動力市場和科技創新的正效應會逐漸顯現出來,對創業的推動作用也會不斷顯現出來。人們常説美國是個創新型國家和創業型國家,印度是個軟件業大國,有很強的創新能力,殊不知,在六七十年代,這兩個國家都曾經歷着高等教育大擴張。很難想象,沒有曾經的高等教育擴張以及隨之而來的大學生就業困難,印度會成為世界軟件業和IT業大國。因此,可以預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為創新型國家和創業型社會的來臨奠定了堅實的人力基礎。

二是機會型創業將超越生存型創業。創業可分為生存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前者指創業者是出於生存的壓力而創業,具有被動性。比如80年代初期的那波創業潮,很多創業者是返城的知識青年,他們剛回城時工作和生活都無着落,創業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機會型創業是創業者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而創業,具有主動性。比如上世紀90年代初期那些“下海”經商的創業者,他們原先有不錯的就業崗位,後因感知到了市場經濟大潮和創業機會來臨而離開原崗位。動機不同,追求就不同,這體現在創業領域的選擇、創業地區的選擇、創業結果的不同等方面。由於經濟水平的提高、市場半徑的擴大、創業環境的優化等原因,生存型創業的主導地位會逐漸讓位於機會型創業。根據中國創業觀察報告的有關數據,中國創業者的創業動機早在XX年即已經完成了從生存型到機會型創業的轉變,XX年機會型創業更佔到了60%。這種轉變不可逆轉,在新一輪創業浪潮中,機會型創業會佔有更大的比例,同時,也會有更好的發展。

三是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除第三次創業浪潮有些直接的促進政策支持外,前兩次創業浪潮沒有直接的支持政策。第四次創業浪潮具有更好更強的政策支持,特別是黨的第“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後,有關創業促進的政策很多。比如XX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十一部委局《關於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涉及融資、開業、税收、市場準入、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創業服務等諸多方面。XX年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了《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其中第四條專門就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作了部署。3月,有關部門推出了首批82個國家級創業型城市,以發揮城市在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方面的先導作用。10月,創業板市場開通,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成功掛牌上市,等等。這些支持政策和舉措,為創業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保護,其效應會逐漸顯現出來。

三、使更多大學生成為創業者

具有前述特點的第四次創業浪潮,對大學生來説是難得的機遇。順應這一浪潮,使更多大學生成為創業者,既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困境的有效途徑,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業型社會的內在要求。但已有的有關調查和數據表明,大學生似乎更願意就業而不是創業,更喜歡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而不是市場中的企業就業,這説明仍有諸多因素不利於大學生創業,創業並沒有成為多數大學生所向往的選擇。為此,需要從內外兩個方面創造條件,既要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又要創造良好的創業政策環境。後者由於政府和社會的重視正在變得理想起來,這也是第四次創業浪潮得以形成的外在條件,但創業能力的提升是個慢變的過程,需要有新的思維和舉措。

創業能力或説企業家能力,是一種發現並抓住機會,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價值增值並獲得回報的能力。這種能力每個人都有,但大小因人而異。創業能力大的人傾向於去創業,而且成功的概率也大。創業能力小的人傾向於做常規性工作,即使去創業,成功概率也小。創業能力有天生的因素,但研究表明,後天培養也很重要。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舒爾茨在《應對處理不均衡狀態能力的價值》一文中就提到了類似於創業能力的配置能力,它與一個人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關係。

最近幾年,很多大學都非常重視創業教育,開設有專門的創業課程,進行KAB(know about business)試點,配備了專門師資,全國大學生商業計劃大賽也得到了學校和學生的認同,有很大的參與熱情。但總的來説,效果不是很理想,無論是課程體系還是師資隊伍等都還難於適應創業教育的需求,仍屬於“業餘教育”。根據“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研究”課題組的調查,有12.5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學校幾乎沒有任何的創業教育;有8.07%的大學生不瞭解自己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情況;有高達39.5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學校的創業教育“很一般”;認為自己學校創業教育搞得好的比例僅有12.23%。因此,大學的創業教育應該繼續得到加強和提高,包括學科、機構、人員、資金、課程、教材、研究、實踐、評價等方面,使創業教育成為大學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不過,相對於大學階段的創業教育不足,我國中國小階段的創業教育缺失,可能是更加嚴重的問題,是創業不夠活躍的根本原因。因為創業能力首先是一種創業意識、創業觀念、創業知識,而意識、觀念和知識的形成,中國小是關鍵階段。而且,創業需要有很好的羣眾基礎和創業文化基礎,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23%的情況下,能接受大學教育的只是少數人,如果中國小階段不開展經濟或商業教育,這意味着絕大部分勞動者沒有機會接受經濟或商業教育,就很難有創業的概念、觀念和知識,這對大學生創業也會是個極大的制約。大家都説美國和英國的青年創業率高,孰不知他們在中國小就廣泛地開展了經濟教育和商業教育,以培養人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比如美國,將近50%的高中生要選學經濟和商業教育課程,特別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已列入AP課程,學習了AP經濟學的中學生不僅可以減免大學階段的學分,而且AP經濟學成績是大學經濟學院或商學院選擇新生的重要依據。在英國,有25%的中國小、高中生選學經濟和商業教育,每學期不少於五課時,經濟學課程已成為僅次於英語和數學的最受歡迎的課程。XX年8月,英國政府為了配合新首相布朗提出的目標,即“給孩子更多自己的基金”,頒佈了一項課程改革的新措施,即中國小生從11歲開始,將學習一門名為“如何管理銀行賬户、如何買房”的新課程。

我國中國小階段也有類似的經濟學課程,但很長時間它在性質上屬於思想政治教育課,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經濟學課程目標,所講授的內容大多是對當前經濟現象和現行經濟制度的解釋,還沒有完整的內容體系。第八次課程改革以來,情況有所改變,對經濟教育的目標調整定位為培養具有與社會生活相適應的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一定的擇業能力,能對自己的生活和發展做出選擇。但是大學聯考導向使得中學並沒有真正重視經濟和商業課程,而且教學資源和師資都嚴重缺乏。因此,創業能力的培養,創業教育的開展,要從娃娃抓起,僅從大學起步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