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彤:從“網盲”到網站掌門人

陳彤:從“網盲”到網站掌門人
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門户網站,新浪網伴隨互聯網在中國的成長而成長,是網絡時代的先鋒和見證。如今,每天瀏覽新浪網頁上的新聞,已成為很多人的習慣,很難想像,沒有新浪,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作為新浪第一位編輯,陳彤,這位中國網絡新聞的拓荒者,有太多的天賦創造。如今,大部分中國網民像呼吸一樣視之天然的閲讀習慣,如“首頁大信息量”和“點擊新聞標題打開一個新窗口”等,都始於這位“互聯網媒體規則的制定者”。他領導新浪在科索沃戰爭、中國加入WTO、“9·11事件”、雅典奧運會等重大事件的新聞報道上,大捷而還,更讓新浪新聞從邊緣到主流,新浪也成為網絡世界的“央視”,和傳統強勢新聞媒體比肩而立,分庭抗禮。

從“網盲”到新浪新聞的掌門人,陳彤的新浪之路,是傳奇之路。陳彤這個名字,也是新浪王者之路的先鋒和強者之路的見證。當這位“中國網絡新聞教父”推出《新浪之道》解語新浪,世所矚目,有喝彩,也有疑惑;有期待,也有質問。幾次相約,4月22-23日,走出中歐管理學院EMBA教室的陳彤,與記者千里連線,坦誠以對,説起他那“運動中的思想”。

分享經驗共發展

問:聽新浪一位高級編輯説,你接內部電話只需半分鐘,接外部電話只需一分鐘。惜時如金誠好,可對我們的“對話”來説,一分鐘的訪談怎麼做呀?

陳:(笑)我對你例外,但你的問題要精練。

問:在我國的文化語境中,“道”是個哲學命題,如何理解你的新書《新浪之道》的“道”?

陳:“道”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新浪的成長過程,一個是以新浪新聞為主的網絡新聞的操作理念、實踐和規範。換句話説是新浪成功之道。

問:大哲學家老子講有道的人“心善淵”。意思是説水淵則藏,含而不露;智者如水,胸懷若谷,從不自我炫耀。你把自己的貢獻寫成書,就像自己給自己發獎狀似的。

陳:(笑)應該説是“給新浪的一個獎狀”。新浪的的確確就是中國第一網絡媒體,可還有很多人對它認識不全面,我想通過此書,告訴讀者認清楚新浪的核心產品———新浪新聞,以及成功的過程、歷史和很多有意思的內部故事和事件。

問:我們如何相信,你是不是真的説出了新浪的成功祕密?

陳:你看了書就知道。《新浪之道》透露了新浪內部運營的大量縝密細節,如書中全文刊登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網站技術報告”,那其實是一個高端機密的東西,我已經在冒着泄密的危險了。

問:《新浪之道》關注者眾,作為新浪網全球資深副總裁、總編輯,出書是否有慷新浪之慨,飽自己私囊的意思?

陳:(大笑)這個問題沒想過。我希望我們的經驗能夠被更多的人共享、完善,促進網絡媒體的發展。

高效編輯譜妙曲

問:短短十來年時間,新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被譽為網絡世界的“中央電視台”。在你眼中,它成長的核心動力是什麼?

陳:採編人員的執着、高效、服務做得好,當然也有運氣好的因素。

問:普通老百姓似乎都知道“沒有張朝陽就沒有搜狐,沒有丁磊就沒有網易”……新浪網的總編輯在新浪公司是個什麼角色?

陳:千萬不要做同樣的類比。我是打工的,張朝陽、丁磊都既是創始人又是老闆。説俗點,我是新浪網的樂隊指揮,或者是一個廚師長,與資本運營沒關係。

問:目前你們新浪網有多少員工?

陳:內容編輯有300多人。

問:作為我國主要門户網站,初步檢索,新浪網共建設了40多個頻道,內容涵蓋各個方面,“海量信息”追求原創幾乎是不可能嗎?

陳:網絡以速度取勝,最快獲取消息更重要。新浪更看重網絡新聞的整合能力,而不是刻意追求原創。所以我們只有編輯。一旦有重要活動,比如體育比賽、演出等,我們也會派一些編輯前往新聞現場,以網絡直播的方式報道,以速度和質量引來關注。

問:互動、迅速、海量,這是網絡最逼人的地方。但24小時直播,你們的員工體力上是否有問題?

陳:相信全國新聞媒體的員工都一樣。

網站不是救世主

問:網絡媒體最大的特點是與受眾互動。網絡新聞傳播的即時性,決定了信息傳播的不可控制性。因為對象的虛擬化,網民正從信息的閲讀者向製造者轉變。作為新浪總編輯,你如何把關?

陳:我們的時政新聞都來自於正規的國家網站,每個崗位都隨時監察着網頁,可以根據制度、經驗,隨時做出調整,我就在其中。

問:有這麼一個詞,就像影子一樣和信息傳播連在一起,它就是責任。而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新浪文本後面都有一句話,就是“本文不代表新浪觀點”。看起來,就是在逃避責任。而逃避責任,決不是一家有影響力的媒體應有的姿態。

陳:自己的觀點不一定高於他人,網絡新聞多注重傳遞新聞事實本身,以及全面展示各界觀點,而不是刻意強調傳遞自己的觀點。有的時候某條新聞是關於新浪自己的,我們轉載了,別人會認為這説明新浪證實了這篇報道的內容。這,説明很多讀者、網民還是不太理解門户網站其實只是一個信息整合平台。這時候我們就會在文章末尾加上特別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意味着新浪公司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問:新浪有沒有自己的聲音?

陳:作為網絡媒體,最與眾不同、需要堅持的還是快速與海量,以及平等地和網民互動交流。我們往往通過對眾多新聞的選擇、排列和組合間接而含蓄地表達自己對事物的判斷。

問:今後,新浪會不會推出像我們平面媒體那樣的“楚天都市報評論員”文章,出現新浪“時評”?

陳:門户網站不是救世主,不能居高臨下,以“啟蒙者”自居。認為“媒體視點高於一般受眾”其實是不對的,真正的高手在網民當中。

時評永遠不是網絡媒體的主要方向和思路,我們拒絕低水平的深刻。媒體只是社會的一分子。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把事實本身準確客觀、並儘可能翔實地反映給受眾,而不加進去過多自己的東西,不忽略受眾的力量。平等、自由是互聯網核心吸引力。

遷就之中有智慧

問:你個人學歷很多,包括北京理工大學通訊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北京工業大學電子工程學學士,現在又在讀EMBA,是想把自己變成個博學家?

陳:(笑)有時間,有機會多學一點兒肯定沒有壞處。上大學讓人接受了一個基本素質培訓,學工科使人能夠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對技術至少沒有畏懼感;讀研究生能學會寫論文,還能系統瞭解學科的一些基本理論;讀EMBA能補充些財務、管理知識等等。

問:美好的東西能夠給人一種震撼,除了獲得信息之外,同時也得到了心靈上的享受。網民的“雙重人格”,決定了你們無論選擇黑還是白,事實上都在遷就。當恨、醜、黑暗等元素能換取更為瘋狂的點擊率時,你的選擇智慧告訴你,應該堅定不移還是左右為難?

陳:經常是左右為難。比如説網民的留言,有時候,一個熱門新聞底下的評論説實話90%都是污言穢語。如果從我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出發,我會全都給它刪掉,但這就會招來更多的咒罵,這時候我們只有折中。

問:我也常上新浪,覺得你們的專題特別棒。可那些社會新聞,格調似乎不高,有些標題存在有意庸俗的傾向?

陳:(笑)標題製作是網絡媒體永恆的話題。網絡媒體不能簡簡單單地只提供硬新聞,有些新聞是供人消遣的。但消遣決不是庸俗。雖然我今天還在跟編輯們説,一定要表現出充分的靈活性,但是一些道德底線的東西我們絕不去突破。

記錄“運動的思想”

問:1997年台灣痞子蔡,一帖傳天下,滿世界都是《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並驚動了海峽兩岸的文學青年開始網絡碼字的熱潮。有人將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地位日漸式微,歸咎於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在你看來,喜耶,悲耶?

陳:新事物的出現,給傳統秩序產生一些衝擊,這不一定是件壞事。面對挑戰,你不能與時俱進,何以見得你的先進性呢?既然不是先進的,被歷史、被時間淘汰,又有什麼惋惜的呢?大作家的作品,不照樣熱賣嗎。

問:時間行走,紙媒留存便成了歷史。當“過去”被“現在”更新,一切如流水東去,網絡給我們留下的是什麼呢?我們的內心何以豐富?

陳:新浪的使命就是矢志於記錄那種“運動中的思想”。

問:就你個人體會,如何看待網絡新聞發展的前景

陳:電視將加快和互聯網的融合,今後兩者可能會越來越難以區分;另外寬帶時代很快會全面到來,上網模式很可能將以移動終端為主。準確地説,以手機為主的移動終端將根本改變我們傳統的上網生活,説起上網,將不再是規規矩矩地坐在辦公桌前,而是隨時、隨地。網絡的發展趨勢就是普通受眾越來越多地參與網絡中來,網民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受眾———參與討論———直接的信息傳播者。  

來源:中國企業管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