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剛:從講台上走下來的“酸菜王”

誰都知道東北人的特色菜是“酸菜燉粉條”,過去酸菜只有在冬天才能吃到,但這幾年情況卻不同了,只要你想吃酸菜,不論什麼季節,在超市的櫃枱上你都可以買到酸菜。瀋陽有一個很有名的品牌酸菜叫“榆園酸菜”,它的創業者,是一個教生物的高中老師,一個從講台上走下來的“酸菜王”,他的名字叫羅剛。

羅剛:從講台上走下來的“酸菜王”

羅剛,1987年畢業於遼寧大學生物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一所高中做生物老師,3年後他被借調到市科委,搞食用菌、藥用菌的研究。一年後他辭職,創辦了自己的外貿公司,搞食用菌和藥用菌的出口,後來外貿公司的菌出口滑坡,羅剛的外貿公司也因為生意不好關閉了。那段日子裏,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應該做一些什麼?

正在他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使羅剛創業之路茅塞頓開。

羅剛有一個好朋友,特別喜歡吃酸菜,有一天他對羅剛説:“老羅,你在大學的時候就學食用菌,後來又跟導師搞了不少這方面的研究,你能不能研究、研究一年四季怎樣讓我吃上酸菜啊……”朋友的話讓羅剛心裏一動。他想:在東北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每到冬季,家家醃酸菜,户户吃酸菜,可以説沒有任何蔬菜加工品的實用普及率比它高。近年來,酸菜已由原來的冬季食用,發展到四季食用。而隨着一句“翠花,上酸菜”歌詞在全國的傳唱,使酸菜這一最具東北特色的傳統食品,逐漸在南方也火起來,酸菜餃子、酸菜血腸等菜餚在南方也很受歡迎。

他開始考查市場,發現市場上賣酸菜人還真不少,但大都是由衞生條件極差的小作坊利用醋酸精泡製的酸化白菜或甘藍。這種產品為非發酵食品,不能稱之為傳統的酸菜。曾經有很長時間,垃圾酸菜衝擊着市場,威脅着老百姓的健康,當地報紙曾根據羣眾的舉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撈走大白菜,留下一片黑水》的報道,羅剛看了非常氣憤,市場呼喚健康的酸菜食品,自己責無旁貸。

羅剛開始行動了,首先,他聯合當地的二名大學教授,一起研製和開發了人工接種乳酸菌發酵法新工藝用來生產酸菜。

最開始的創業是艱苦的,他和同是學生物出身的愛人租用了一套即是住處又是廠房的套間住房,買來幾口大缸,先小範圍的試生產,他們只僱用了一個工人,人手不夠用,他們夫妻同時兼任多個角色,又是工人、又是技術人員、還是產品銷售人員,酸菜發酵成功後,他們用黃袋包裝,投放到各大超市,銷售效果比預想的還要好,當地老百姓親切地戲稱這種酸菜為“黃袋酸菜”, 常常是供不應求,催貨的電話不斷,羅剛迅速地擴大了生產規模,他投入資金7萬元,把廠房搬到了榆樹屯,建立了酸菜加工廠。

隨着“黃袋酸菜”逐漸在市場走俏,假冒的“黃袋酸菜”也悄然登場了。一天一個老大媽拿着一包“黃袋酸菜”找到羅剛,對他説:“我吃你們的酸菜已經一年了,這次我買的酸菜,吃起來怎麼不對勁啊。”羅剛接過酸菜一看,是假冒的,後來他們又在幾家超市發現了這種冒牌貨,為了打假,羅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後來他們給“黃袋酸菜”申請註冊了防偽商標,並起名為“榆園酸菜”。假貨事件平息後,羅剛更加註意自己的產品質量和企業形象,廠裏建立了“質檢”中心,並通過了國家產品質量認證。

“榆園酸菜”在當地打響後,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由於羅剛收購大白菜的價格相對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當地菜農的積極性,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此時羅剛又投入資金200多萬元,建起了佔地面積3萬餘平方米的廠房,成立了蔬菜食品公司,食品公司成立後擴大了生產規模,可年產酸菜5000萬袋,年加工一億公斤蔬菜,帶動當地農户5000户,蔬菜基地5萬畝。

“榆園酸菜”還部分出口到美國紐約和舊金山,深受當地華人食客的歡迎。2004年,羅剛和他的愛人被評為“創業之家”標兵,他們的“榆園酸菜”也被評為省首家放心食品。

掌聲響起的時候,已經擁有百萬身價的羅剛深有感觸地説:我的成功完全是靠科技創富,大學的基礎知識對我很有用,我創辦公司時,就十分重視科學技術,我們公司現有研發人員10人,其中外聘的大學教授4人,食品相關專業技術人員6人,現有員工180人,大專以上學歷就有150人。科學技術能轉化為生產力,這是羅剛創業成功感悟最深的一條致富經驗。

來源:搜狐理財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