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程師到總經理 “鐵腕”孫丕恕講述平常事

在中國IT界,浪潮集團是為數極少的“軟硬全能”,既是最大的服務器製造商,又是微軟在華最大的合作伙伴,駕馭這駕戰車的,是技術出身的孫丕恕。

從工程師到總經理 “鐵腕”孫丕恕講述平常事

2005年,孫丕恕一手撤掉屬下所有分支機構的銷售大權,實行集團直接控制的“軟硬一體化”垂直銷售渠道,因此被冠以“集權”、“鐵腕”之名。“我希望大家看到的我是比較柔和的人,那些對我的描述太激烈了!”3月3日,出席全國兩會的山東代表孫丕恕向記者吐露心聲。

讀書郎奮鬥出寒門

1974年盛夏,青島市組織了一次規模盛大的全市各區縣“紅小兵”代表大會,正在讀國小5年級的孫丕恕是代表之一。

“我當時穿着一條短褲就去了。當時有人問我這麼重要的會議,怎麼穿個短褲就來了?我説家裏窮沒有褲子穿啊。”孫丕恕笑着説。

儘管現在已經是全國人大代表,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孫丕恕半開玩笑地説:“這應該算是我最早參政議政的經歷吧。”

1962年,在山東青島郊縣農村一户姓孫的普通農民家庭,出生了一個男嬰。由於按照家譜剛好是“丕”字輩,孩子的爺爺便給他起名叫“孫丕恕”。

孫丕恕的父親是當地鹽務局的一名會計,而母親則是地道的農村婦女。孫丕恕是父母5個孩子中的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

“儘管兄弟姐妹很多,但是父母對我最好,從國小到中學再到大學,他們一直都全力支持我學習。”在孫丕恕眼中,父親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從小他就教育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小的時候儘管家裏很清貧,但為了讓我在學習上沒有後顧之憂,父親仍然讓母親不再幹農活,而專門在家照顧我的飲食起居。”

孫丕恕沒有辜負父母對他的期望。從國小開始他的成績便一直在班裏名列前茅。

對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個農村孩子來説,考上大學幾乎是離開農村的唯一出路。孫丕恕的叔叔曾是當時全村唯一的大學生,而孫丕恕也一直把叔叔作為自己的榜樣,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是他的人生目標。

高中時他的學習一直名列前茅,卻嚴重的偏科。“我從小就喜歡數理化,只要是和這方面有關的知識,我總是學得特別快,可一學起語文來就頭疼。”據説大學聯考時,孫丕恕的語文考試沒有及格。提起當年的小“缺點”,孫總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埋頭讀書收穫愛情

1979年,孫丕恕以青島代表隊成員的身份,參加了在濰坊舉行的全省數理化競賽化學組的比賽。第一次走出青島的孫丕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後來他反而放棄了成績更好的化學,轉而選擇物理。

“這次比賽時,我已經讀高二了,馬上面臨大學聯考(當時高中是兩年制),在比賽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後,我覺得化學太簡單了,不是高科技,電子行業裏面才複雜。於是孫丕恕報考了山東大學電子學專業。

“進入大學後,我除了吃飯睡覺,每天只幹一件事,那就是學習。”當時的山東大學,外文系和孫丕恕所在的電子系是“鄰居”。當時很多同學都談起了戀愛,而孫丕恕在4年大學生涯中卻始終沒有嘗過愛情的滋味。“我們系裏幾乎沒有女同學,差不多清一色的男生,不過這也給了我充分的學習時間。”孫丕恕笑着説。

不過孫丕恕最後還是在山東大學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孫的愛人現在是山東大學教師,是比他小3屆同系的小師妹。他們原來並不認識,孫丕恕在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大學時的輔導員把他當時班裏的一個女學生介紹給了孫丕恕。後來,這個女生便成了孫丕恕的結髮妻子。

放棄高薪誘惑專心“浪潮”

1984年,22歲的孫丕恕加入浪潮集團前身山東計算機服務公司,參與了浪潮0520PC的開發,主持完成了浪潮0530、386、486等各種型號PC機的研製工作。到了1988年,年僅26歲的孫丕恕已經是集團的副總工程師,掌握着整個集團的研發大權。

在孫丕恕看來,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也是趕上了好機遇。

當時微機在中國剛剛興起,儘管公司裏有很多上海老專家(浪潮前身是上世紀60年代從上海遷到山東的),但他們對於微機一時還不能接受,這正好給了孫丕恕這樣電子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一個施展拳腳的機會。

“1985年,浪潮0520PC獲原電子部南京評比第一名;1986年,我24歲當上課題組長;1988年成為集團副總工;1990年,浪潮PC獲國優銀質獎,這是計算機界的第一個國家銀質獎。而在1990年的時候,國內PC銷量過萬台的只有長城和浪潮兩家。”孫丕恕向記者講述的語氣中透露着驕傲和自豪的味道。

可就在孫意氣風發時,工作道路上第一個轉折點與他不期而遇。1990年,一位香港商人找到了孫丕恕,告訴他,自己有一間高科技公司,主要針對銀行業客户,希望孫能離開浪潮到自己公司工作,每月可以給他1萬港幣的工資。

當時孫丕恕每月的工資只有200多元,儘管每年年底還會分得一兩萬項目研發獎金,但畢竟與1年10多萬港幣的待遇相去甚遠。孫在經過數日的思想鬥爭後,回絕了這個香港客商的邀請,繼續留在浪潮。這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孫丕恕看到優利和康柏推出的基於In?鄄tel486CPU的小型機產品,市場前景非常好,於是帶領他的團隊開始了浪潮小型機的研發工作,他準備大幹一場。

時間轉眼到了1993年,浪潮的小型機終於研發成功。這時孫丕恕發現,公司的體制似乎出了問題,一種自己創業的衝動油然而生,於是他給領導寫了一份長達12頁的報告,希望由公司投資5萬元,自己也拿出一部分錢入股,成立一個股份公司,專門經營小型機產品。但最終,這個方案還是被領導否決了,因為領導認為他是浪潮技術上的中堅力量。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自己出去創業的念頭了,前些天我還在北京碰到了那個香港朋友,他現在的境遇並不好,我想如果當時我真要離開浪潮,現在還不一定會怎麼樣呢。”孫丕恕説。言外之意,他慶幸自己當年的選擇是對的。

從工程師到總經理

小型機研發成功固然讓技術出身的孫丕恕欣喜若狂,但隨之而來的銷售問題又難住了這個一米八幾的山東漢子。

“當時康柏、IBM、優利等外國公司壟斷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市場。”

上世紀90年代初,聯想、方正等品牌的PC仍在萌芽階段,而用於銀行等專業用户的小型機則更沒有任何國內企業在做,如何讓銀行這樣的高要求客户相信國內品牌很難;更何況當時外國公司為了競爭還提出了“只要購買機器就可以出國學習”的促銷條件,這對於要推廣自己小型機產品的孫丕恕來説都是一道道難題。

1993年夏,孫丕恕來到山東德州中國銀行,對那裏的人説,“我們的服務器肯定不比你們用的差,而且這是民族品牌。你們先用着,錢的事先不説。”在隨後的近半年時間裏,孫丕恕開着一輛豐田麪包車幾乎天天都到德州中行“軟磨硬泡”,而他的幾個部下更是乾脆吃住在那兒,出現問題當場解決。

也許是被孫丕恕的執着所打動,德州中行最終以每台差不多100萬人民幣的價格購買了兩台浪潮小型機。“那一天我興奮極了,還專門在德州中行花50塊錢開了一個賬户,因為這是用我們第一台小型機打印出來的,可惜現在這張存摺我已經找不到了。”孫丕恕遺憾地説。

1995年,浪潮內部改革,孫丕恕正式被任命為浪潮集團系統公司總經理,從此孫丕恕也走上了由一名純技術人員向一名管理人員的轉變之路。從那以後,孫丕恕也沒有再專門從事過技術的開發工作,而是專心研究對於公司的管理之道。“現在看來,我似乎更喜歡管理者這個角色。”孫笑着説。

希望50歲能急流勇退

“什麼時候不幹了?”似乎是很多公司老總很忌諱提的一個話題,但孫丕恕則不然。他告訴記者,“無論今後幾年浪潮成功還是失敗,50歲我一定退下來,把機會讓給年輕人。”

在孫丕恕看來,如果自己50歲時浪潮成功了,自己自然應當功成身退。但要是不成功,自己的能量也就這麼大了,也不能再把浪潮帶向更高的台階,這就更需要一個合適的年輕人繼續帶領浪潮前進。

孫丕恕希望退休以後能有更多的時間陪在家人的身邊。“這些年,妻子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孩子幾乎都是她一個人拉扯大的,現在兒子已經15歲了,我只是從今年春節起才真正開始管教他,和他交流。”

一路走來,孫丕恕已經過了不惑之年。但正因為不惑,才有強大的信心、執着的信念、堅定的步伐。(王京)

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