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慘變“海待”,專家建議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發展

前幾年,許多家長省吃儉用、滿懷希望地將十七八歲的孩子送到海外求學,但他們學成歸國後,這些孩子卻並不完全能夠達到理想的狀態,有的甚至連一份像樣的工作也找不到

“海歸”慘變“海待”,專家建議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發展

“海歸”就業難和國內教育觀念的改變使得許多家長和學生重新審視“留學熱”。專家指出,根據自身需要與發展選擇適合自己、自己能接受的成材環境才是明智的。

75%“海歸”對現在的生活不太滿意

遞上辭職信時,曹祥也沒有去想下一步該怎麼辦,他只知道自己在國外所學的管理理念與本土有點格格不入。不知道這是他的第幾份工作,雖然薪水和辦公環境都還不錯,但那種不被接受的理念讓他最終決定辭職。“我們在國外所學的完全與國內的許多都有些對不上勁,工作起來就不那麼合拍。”

辭職後,曹祥沒有再去找工作,他説想休息一段時間,常常被人稱為“海龜(歸)”,可現在,他卻有了另一個網絡新名詞———“海帶(待)”,人們沒有看到他的朝氣逢勃,歸國後的就業壓力同樣讓曹祥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一紙國外文憑並沒有給他的求職帶來更多的優越性,而在出國之前,曹祥説他很憧憬自己的未來。

在長沙這座城市,每年都有各類出國中介湧入,不少家長穿梭於各中介之間,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供孩子出國,在他們看來,這先期的投資總會為孩子今後的就業掃除一些障礙,但當三五年後回國,一份份求職簡歷石沉大海後,他們才開始反思當初的留學是否值得。

每年眾多的大學畢業生已經不止讓國內的大學生深感就業壓力,從國外歸來的留學生同樣在這種大環境中感受不到鍍金後的優越感。近日,記者對長沙市的50名自費留學的海歸人員進行了一項就業調查,調查內容從他們出國前的花費到回國後的求職期望,被調查者中80%屬於工薪家庭,有些家庭甚至因為供孩子出國至今外債累累。調查顯示,八成留學生出國留學總花費在40多萬元以上,90%的人對回國後的月薪期待為3000元到5000元,80%的人期待的工作單位性質為外企和上市公司,但超過九成的人認為如果就業形勢不好,私企也會考慮。而對於目前的工作,70%的人認為勉勉強強,還湊合,10%的人認為還比較滿意,20%的人不滿意。有近75%的人對目前的生活不太滿意。

“我有時就像一隻無頭的蒼蠅,整天飛來飛去卻沒有目標。”曹祥説,像他這樣的“海歸”不在少數。

“海歸”們的工作似乎總是不那樣順利

XX年長沙的就業形勢並沒有現在這麼嚴峻,但從澳大利亞留學歸國時,22歲的劉奇依舊感覺到了就業的壓力。在澳洲獲得了商業管理碩士學位,往長沙的人才市場投出去幾份簡歷後,到現在也沒有迴音,劉奇決定把身價放得低一點。平時喜歡看書,當時定王台某書城正在招聘人才資源主管,劉奇去應聘了,待遇不高,一個月只有一千元,但他還是接受了。“回國後去北京做了一個學位認證,順便了解了一下北京的就業市場,當時北京的就業基本已經飽和了,長沙就相對更差一些,所以讓自己從最基層做起,慢慢再尋找機會。”

幾個月後,在朋友的推薦下他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做資產評估,在評估公司的兩年裏,劉奇接觸了上百家企業,每月待遇在3000元左右,但受金融危機影響,公司的業務量開始下滑,他便辭去了工作,希望接受新的挑戰。今年年初,他又應聘至一家公司做品牌服裝的訂製,公司按業務量考核業績,效益不錯時,劉奇每月的工資能拿到多元,但因為是一個新領域,劉奇説自己還處在探索階段。他説,其實留學生回國後找到理想工作的並不算多,回國幾年基本處在打拼和為自己積累經驗的階段,大家雖然也看重月薪,但更多看重的是這個職業未來的發展空間。

“總的來説,我們這些海歸似乎工作得並不是很如意,也不知是我們沒有學到什麼知識,還是我們學的東西不適合國內,但總是不那樣順利。相反,國內大學畢業的那些本科生的生存狀況還要比我們好一些。”劉奇説,他馬上就要結婚生子,“照這樣下去,我不會鼓勵我們的孩子去國外留學。”

成堆的資格證換不來一份令人心動的工作

曹祥從新加坡回國時,捧了一堆的資格證———國際級專業餐飲服務人員資格證、高級甜點製作證……畢業院校也是新加坡聲譽不錯的大學,但這些並沒有給他的求職帶來些許幫助,在新加坡他主修的是酒店管理專業,回國後就在一家中檔飯店應聘了酒店策劃,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常常讓曹祥和經理起爭執,因為一項策劃方案的執行不到位,曹祥一氣之下辭去了工作。“呵呵,即使有成堆的資格證,照樣換不來一份令人心動的工作啊!”曹祥衝記者搖了搖頭,顯得很是無可奈何。

不到4年,他換了好幾家酒店,在曹祥看來,酒店這一行有一個潛規則,就是必須從基層做起,所以他的策劃都被當成空穴來風,不適合本地酒店風格,每當精心策劃的方案不被接受,曹祥常常陷入困惑。今年3月,他又辭去另一家大型酒店的策劃職務。回國三年多來,他就在這種就業和失業中徘徊,找不到自己合適的定位。

曹祥笑稱自己現在的狀態是長久渴望的“坐家”生活,沒事時,他會把自己的求職心得放在qq羣裏,和大家分享,羣裏有來自十多個國家的海歸,現在在各行各業從事工作,其中也不乏自己創業的,有時薪酬與他們所期待的並不相符,但他們都在為自己尋找着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據教育部門,XX年對出國留學人員的統計表明,長沙市通過正規中介出國留學人數有近千人,其中,澳大利亞留學人數最多,排在出國留學的首位,其他依次為英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和新西蘭等。對於出國留學的人員層次,數據顯示,以高中生居多。

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每年都要對自費出國留學生的回國就業情況做大致的分析,就近幾年的留學生回國就業情況看,有關專家認為,之所以造成“海歸”就業難,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留學生好高騖遠,很多留學歸來的學生在選擇工作上非500強企業不去,非高薪職位不求,結果導致了“海歸”就業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原因之二是所學專業無用武之地,有些學生在選擇出國留學的專業時,沒有考慮到將來的就業問題,只是憑着一時興趣來決定,結果導致所學專業在國內用不上,空有滿腹經綸卻無用武之地;原因三是空有理論知識而無實踐經驗,現在很多出國留學的學生缺乏工作經驗,而公司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更願意招收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應聘者。

此外,“海歸”都想湧入大城市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能力的人都想去大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致使大城市回國的人才過剩。很多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內地城市更急需各類人才,卻無人願應。分析人士認為,人才就業和社會的其他方面都有關係,和國家各地區的發展不平衡有關係,和人事制度、户籍制度都有關係,人才不便於流動,迫使留學生在擇業時選擇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牽扯到工資待遇、子女教育等問題,有的寧可專業不對口、學非所用,也要留在大城市,直接導致了海歸就業難。

辦理出國留學服務的生意已是一年不如一年

“刺穿了我的表皮/深入了我的肉體/看吊瓶中的水泡發呆/痛一下便沒了知覺/刺進最深處吧/再痛也沒關係/只要/能撫平我心靈的傷痕”。這首名為《針》的詩歌出自長沙市雅禮寄宿制中學高二學生彭楷迪之手。國家課題“新詩教實驗”主持人、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教授、博士馮鐵山在讀了彭楷迪即將出版的詩集後,不無感歎地説:“如果沒有切實的生活體驗,針的刺痛與教育的深刻、生活的陣痛是難以產生聯繫的……楷迪的詩作,並不是一些大篇幅、大視野和大意象的抒寫,每一篇、每一行表現的都是一般少年詩作共有的煩惱、關懷、希望與祝願等主題。”

其實,在國小畢業的時候,彭楷迪就在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和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兩本個人作品專輯《作文小王子》和《成長不煩惱》。“我這兩本書一共賺了3萬多元稿費,我媽媽把這些錢存起來準備給我讀大學時用。”有同學就笑言,彭楷迪早已自己賺到了讀大學時的費用。

“我馬上就要高中畢業了,我們班已有個別同學放出話來,準備一畢業就去國外。”彭楷迪説,他並不願意出國,“我覺得在國內讀大學要比國外讀大學好,不但可以少花錢,而且還不會脱離國內的節奏,找工作什麼的也可能要方便得多。”

現在,有彭楷迪這樣的想法的中學生不在少數。

前幾年,長沙留學服務中介機構可謂火爆,“那時,我們每天可以接到諮詢的電話數十個,最多時達100多個,幾乎全是中學生家長諮詢子女出國上大學的。”負責曹祥出國留學的那家中介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兩年的生意已是一年不如一年,“再這樣下去,我們勢必要考慮轉行”。

湖南教育科研所張研究員就認為,中國與國外國情不同,教育觀念也有很大差距,十七八歲的孩子獨自一人遠赴異國他鄉,能否適應,或者該怎樣適應是很難説的。如果有大人在身旁,能給一定的幫助指導,對他的成長可能會好一些,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把國內傳統的東西忘了,外面的東西也沒有學透學深,最終不知是否可算作成才。

張研究員説,高中生出國留學要根據家庭和學生自身情況而定,這個年齡的青年正是處於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出國將給他們一生帶來巨大影響,所以父母要謹慎從事,千萬不要弄巧成拙。“實際上,‘海歸’就業難已經嚴重影響了‘留學熱’。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成長環境,也有各自的思想及家庭狀況,所以根據自身需要與發展選擇適合自己、自己能接受的成材環境才是明智的。”

將孩子送到國外讀大學的家長會越來越少

彭楷迪從國小一年級學完拼音後就開始寫作,XX年來,從未間斷。

5年前,彭楷迪捧着出版的兩本書找到長沙雅禮寄宿制中學的校長孫傳貴。“那時,他個子不高,玲瓏可愛,聰明機靈。在同齡人之間,他除了是一個喜愛寫作的陽光少年之外,各方面表現都非常優秀。經過幾個小時的交流,我決定把他作為學校的特長生破格錄取,並免交學校建設費(彭楷迪是當年學校的惟一免費生)。”就這樣,楷迪走進了長沙雅禮寄宿制中學的大門,成了孫傳貴的學生。

馮鐵山説,彭楷迪的詩旨趣融合着他的情感、滲透着他的思考和發現,讓人在讚歎他的才華的同時,不得不對他善良的品性與求善的價值取向喝彩。

“彭楷迪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寫日記,二年級喜歡上詩並開始寫詩。他的詩是真正的童詩,語句自然、語境優美。他的每一首詩都是一個故事,其中一個故事讓我很感動。”孫傳貴在讀完彭楷迪的作品後認為,學校就是要多培養像彭楷迪這樣的特長生。

孫傳貴坦承,現在國內已越來越注重中學生的特長教育。“像彭楷迪這樣的特長生,在國內同樣可以獲得很好的教育和發展。”

張研究員認為,前幾年,由於用人觀念的侷限,長期以來,在社會上形成了只重學歷不重職業技能的現象。但現在卻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國內的教育市場總體上將呈現出輕學歷、重素質、關注職業資格認證的趨勢。用人單位需要實用型人才,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而特長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而是能用科學的方法主動探求知識、敢於質疑問難、個性充分發展的學習的主人。中學生留學熱的退燒,也與國內的教育觀念的轉變不無關係。”張研究員預計,“將孩子送到國外讀大學的家長會越來越少”。

老範説話

外國的月亮並不比中國的圓

範亞湘

隨着對外開放,國門打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國外去求學、工作、謀生。這些中國人在國內來説,大都工作生活狀況很好,出於形形色色的目的,他們對出國樂此不疲。但是在他們夢想中的天堂,他們的生存狀態、生活質量卻遠遠不及想象,我們從很多文學作品、影視劇中都能看出來。回國的人們拋開面子如實地講,也承認,外國的月亮並不比中國的圓。很多中國人在國外的生存狀況、受尊重程度遠不及國內。

一直以來,國內的人總有一種美化外國的傾向。説外國的空氣質量、外國的社會治安、外國的文明素養、外國的物質生活、外國的精神生活、外國的人權意識等等,都好於中國。這種典型的崇洋媚外、把外國的一切都想象得無比美好,誤導着國人、迷惑着國人。以致很多在國內中學生一腔熱血、傾其所有去國外留學後,反而產生上當受騙之感,造成歸國後其生存狀況還不如在國內讀書的同學。

因為價值觀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人到了外國所學的東西發生了質的變化。外來的和尚未必會念經,外國的月亮未必比中國的圓。中學生“留學熱”的退燒再一次驗證了這一真理。

可憐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的心態誰都可以理解,但認為非得將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教育的觀念也得重新認識了。正如張研究員所説,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成長環境,也有各自的思想及家庭狀況,所以根據自身需要與發展選擇適合自己,自己能接受的成材環境才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