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歷史人物書評範文800字

書評是將圖書的基本內容介紹給讀者,關於的黨史歷史人物好書籍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黨史歷史人物的書評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黨史歷史人物書評範文800字範文3篇,歡迎大家閲讀。

黨史歷史人物書評範文800字

黨史歷史人物書評範文800字範文一

重視黨史的研究和學習,科學總結黨不斷髮展壯大、治國理政的經驗,歷來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之一。20xx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2週年前夕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學習中共黨史時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只有全面瞭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深刻地認識和把握現在,更好地面向和開創未來。

作為普通讀者瞭解和學習黨史的一部教材,《黨史必修課》以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艱辛奮鬥和曲折探索為脈絡,全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輝煌歷程。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歷經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四個階段,先後打倒了北洋軍閥、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歷史任務。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從此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發圖強,在短短的幾年內,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轉變,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古老的中國徹底擺脱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積重,走上了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同時,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極大地推動和支持了世界社會主義事業。

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一路凱歌,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於缺乏經驗和指導思想上“左”的失誤,又沒有可資借鑑的範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一度遭遇了嚴重挫折並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中國共產黨擁有強大的自我革新能力,能夠依靠人民的力量,重新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黨和國家的工作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中國日新月異,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此後,即便處於國內外風雲急劇變幻的危局中,中國共產黨依然能夠砥柱中流,巋然不動。

進入新世紀,中國共產黨薪火相傳,再接再厲,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從追求物質增長,到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力前進。一個凝聚了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共同期盼的“中國夢”正在變成現實。

《黨史必修課》的編寫在以下幾個方面較有特色:

其一是把握主線,抓住本質。通過此書,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主線,即帶領中國各族人民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黨在90多年的歷史行進中,可謂道路漫長曲折,然而,在這段紛繁蕪雜,充滿艱辛的歷史中,只要把握了主線和本質,就能做到提綱挈領、一目瞭然。《黨史必修課》以最重大、最具決定意義的歷史事件作為敍述重點,讓讀者對中國共產黨有一個全面的、完整的瞭解。對“歷史的真實”不僅通過一個個零碎表象去理解,更能從一脈相承的本質上去把握。

其二是史論結合,夾敍夾議。《黨史必修課》吸納學界研究、挖掘的新成果、新史料,力求真實地還原和重現歷史;同時,在一些關鍵的地方,概括地發點議論,引發讀者深入思考,進一步理解歷史。如大革命時期的蔣介石為什麼從積極的“聯共”者突變成“反共”元兇?作者以眾多史料為基礎,作出有説服力的分析和議論,讓讀者清晰地看到蔣介石這一轉變的“內在邏輯”;又如,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為什麼會發動在今天看來如此荒唐的“大躍進”,作者從當時的領導者、人民羣眾以及中國當時的現實條件等各方面因素作出解釋,相信讀者能夠從中感悟到當時的客觀歷史環境對這一決策的決定作用。

其三是實事求是,正視錯誤。對待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無論從宏觀上還是微觀上都需要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是讓黨史成為信史的必然要求。《黨史必修課》對於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探索中遭遇的失敗與挫折並沒有刻意掩飾和迴避,如反右派鬥爭擴大化的不幸後果、“大躍進”造成的經濟困難、“廬山會議”暴露的黨內生活的不正常氣氛,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空前災難等,都作了比較全面、詳盡的闡述和剖析,並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這些失誤使中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喪失了發展機遇,拉開了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

其四是生動活潑,力求可讀。相對於其他歷史書籍,多數黨史讀物在可讀性方面有些欠缺,落入“説教”、“沉悶”和“枯燥”等套路,這使廣大讀者對黨史學習“望而卻步”。《黨史必修課》在編寫中作出了可貴的嘗試:一是按照歷史發展的先後順序,將中國共產黨90多年來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深深的“屐痕”,一個個串聯起來,用類似故事敍述的方式,提升讀者的閲讀興趣;二是儘量用形象生動、活潑流暢的文字講述歷史事件和介紹歷史人物,讓讀者在比較輕鬆的閲讀中,認識和體會中國共產黨經歷的艱難曲折;三是在每一講的最後安排一個讓讀者“休息”的閲讀花絮,增加知識量,擴展讀者對黨史的瞭解範疇。

鄧小平曾在1987年2月《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的講話中説:“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探索史、奮鬥史、創業史和發展史,藴含着豐富的政治營養和精神瑰寶。

希望《黨史必修課》一書,能夠對讀者瞭解和學習中共黨史有所幫助。

黨史歷史人物書評範文800字範文二

《中共黨史人物傳》中共歷史人物的大列傳,三百精選列傳,再現中共宏圖偉業開創時代的壯闊史詩 ,權威黨史機構,精繪領袖、將帥與功勛人物的英雄羣像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從上個世紀初共產黨人於民族危難之中尋路開拓,拋頭顱灑熱血,到新中國成立後執政中國,探索改革,在一個民族崛起和復興的征途中,我們能看到整個共產黨人英雄的羣像。中國正史向來重視紀傳體例,而人物列傳更是史著中瞭解歷史、品味歷史最重頭、最有趣的部分。《中共黨史人物傳(精選本)》正是一部中共歷史人物的大列傳。這套叢書由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積多年心血鑄造,權威準確,經過此次增訂精修後,共編寫收錄了278篇傳記,堪稱中共黨史人物傳記方面里程碑式的著作。

這套叢書共16冊,包括領袖卷、先驅卷、英烈卷、模範卷、軍事卷(上)、軍事卷(中)、軍事卷(下)、民運卷、隱蔽戰線卷、政治經濟建設卷(上)、政治經濟建設卷(中)、政治經濟建設卷(下)、科教卷、文化卷、統戰卷、國際友人卷等,以1400萬字的容量,客觀、翔實地呈現出中國共產黨從誕生至今,在歷史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的傳奇經歷和不朽功業以及個人情懷。既有毛澤東、周恩來等領袖人物,也有革命先烈、科學巨匠等著名人士。此次增訂又收錄了王首道、宋任窮、周光召、程潛、黎強等14位黨史人物,涵蓋了中共黨史方方面面的著名人物,以人物串聯起歷史,為讀者全面深刻地瞭解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展示了一條粗大的脈絡。

這套叢書既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叢書,又是一套完整的愛國主義教育教材,還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必備書、黨員幹部的案頭書、工具書,值得廣大黨員幹部、黨史愛好者、研究者、科研機構、圖書館等收藏、捧讀。

黨史歷史人物書評範文800字範文三

《中共黨史人物傳》現已編至100多卷,由於網上介紹此叢書文章較少,只找到此付費文章並只介紹前50卷收錄情況。

一部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信史

介紹《中共黨史人物傳》的作者與編者

50卷《中共黨史人物傳》,收錄了從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董必武、宋慶齡、彭德懷、葉劍英、劉伯承、賀龍,到林祥謙、顧正紅、趙一曼、江竹筠、劉胡蘭等630位中共黨史上著名人物的傳記,總字數1250萬,摞起來幾乎有一米高。這在中國現代革命史和中外人物傳記讀物的出版史上,不能不算是一項大工程。

然而,這套書的份量,絕不限於它收錄人物之眾多,卷帙篇幅之浩繁。它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內容翔實、準確,評價客觀、公正,是一部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信史。正因為這樣,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老一輩革命家的鼓勵,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廣大讀者的歡迎,李鵬説它“對研究中國革命史、黨史、軍史,教育後代繼承和發揚光榮革命傳統起着重要作用”;聶榮臻元帥説它“充實和補充了黨史軍史,成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的生動教材”;大學教師説它是“進行黨史教學的一部極有價值的參考書”;史學工作者説它“打破了見事不見人的史著常規,以人顯事,給我們研究工作提供了活資料”;黨務工作者説它“在國內己成為最嚴肅最有權威的黨史人物研究方面的叢書”;老工人説,這套書他“不但自己讀,還要作為遺產,留給子孫後代”……就連美國一位叫瑪麗琳·列文的歷史學博一士,也被書中記述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民族利益而奮勇獻身的精神所感動,撰長文説:“它是關於中共領導人生平的重要而有價值的史料寶庫,是研究中國史學發展的一個典型。”美國研究中國的高級專家、密西根大學教授米歇爾·奧克森伯格,來華訪問時還專程到出版社編輯部,盛讚這套書翔實可信,建議儘快出英文版,説“那將會受到更多的不懂中文的西方學者的歡迎”。這樣一部集數百位著名人物於一書書中人物活動的參差時跨度長達一個多世紀,地域涉及祖國的31個省、市、自治區以至歐、美洲許多國家,每個人物的出身、經歷、地位、作用又各不相,它是怎樣成為一部信史,而受到從中央領導同志到普通老百從中國學者到外國專家如此的重視和關注呢?因為它一一

有一支治學嚴謹的作者隊伍

《中共黨史人物傳》的作者近千人,遍佈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20多個省、市、自治區,有黨史、軍史、現代史和黨的文獻研究、教工作者,也有作家、記者、文化工作者和傳主的戰友、祕書、部下;有中共中央各主要領導人和xx各將帥傳記組的成員,也有傳主家鄉地、縣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有鬚髮皆白的老同志、也有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儘管他們從事的職業、所處的環境以及年齡、閲歷有很大的不同,但卻都把“真實”、“準確”視為為中共黨史人物立傳的基本準則。為此,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相當一部分著名人物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留下可供立傳的基本材料。許多作者為了從浩瀚的舊報刊文檔和健在的知情老人那裏,蒐集、挖掘傳主生平的有關材料,在各級黨組織的支持下,不避寒暑,跋山涉水,可以説下了大海撈針般的功夫。《楊明齋》成稿前的調查,就是一例。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的楊明齋,過去只知道是山東人,1920xx年作為共產國際工作組成員,與維經斯基一道由蘇俄來華幫助建黨建團。他的籍貫究竟在山東的哪個縣哪個村?什麼時候、什麼原因去的俄國?在俄國和回中國後的經歷,以及最後去向和生卒時間,全是空白。為了寫好楊明齋傳,作者開始了艱苦的調查。在從北京的一位中東籍老同志那裏得知傳主的籍貫是平度縣後,作者接連三次赴平度,在楊姓集中的村莊逐一開會座談,中共平度縣委還利用有線廣播和在《平度大眾》報上刊登啟事以及在縣三級幹部會上宣講等多種形式,發動全縣人民協助查訪,前後歷時三年,終於搞清了傳主的故里村莊、出生年份,“闖俄羅斯”的時間和在俄國加人布爾什維克黨、參加十月革命等情況。在已有成果的鼓舞下,作者又跑了十幾個省、市和地區,訪問了20餘位健在的知情老人,發出了200餘封調查信函,不但找到了傳主在國內的活動材料和著作,而民得到了傳主“30年代死於蘇聯’的信息。作者再接再厲,先後向蘇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伊爾庫次克省、市黨政領導機關、蘇聯科學院新西伯利亞分院,直至蘇共中央寫了許多信,在蘇聯同志的幫助下,最後才搞清了這位被周恩來譽為“忠厚長者”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坎坷一生的全部歷史。即使是為那些已有傳記、年譜或回憶錄問世的人物立傳,《中共黨史人物傳》的作者也沒有用現成的材料去東拼西湊,非經用親自調查得來的第一手材料重新核實,一般都不作撰稿的依據。《鄧初民》的作者,是一位在傳主身邊工作數十年的老同志。1979年,他曾根據傳主口述,整理了《滄桑九十年》一文在《戰地》發表;1981年底,又參考傳主加人中共時寫的自傳,將《滄桑九十年》改寫成《鄧初民傳略》,先刊之於《晉陽學刊》,後又被輯入《中國社會科學家》一書出版;還為《辭海》寫了“鄧初民”條釋文。這樣一位按理説已經掌握鄧初民大量史料的作者,在應邀為《中共黨史人物傳》撰寫《鄧初民》時,也沒有駕輕就熟,在原稿的基礎上修修補補,而是按照叢書編委會和出版社要把傳記“寫成信史”的要求,重擬提綱,重作調查,先後訪問了40多個單位和個人,閲讀了傳主的《政治科學大綱》等8部專著,查閲了傳主主編的《唯民週刊》、《民主星期刊》,特別兩刊登載的傳主執筆撰寫的150多篇文章,以及傳主逝世後全國各報刊發表的有關回憶文章等。有段時間作者天天跑北京圖書館報庫、期刊庫和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後來索性離休,專門為寫好鄧初民傳查找資料。經過這樣一番認真的吸新調查,寫出的《鄧初民》,不但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而且糾正作者自己過去寫的傳略、釋文中的四處重要史實錯誤。個人署名的作者尚且如此重視立傳材料的徵集與考證,集體作者,特別是各中央領導人與xx領導人傳記組,在這方向卜的功夫更深。以xx彭德懷傳記組為例。他們在動筆寫傳前,查閲了傳主本人的歷史檔案和傳主起草的大量文件、電報、信函、報告、講話稿;查閲r與傳認有關的重要會議記錄,尤其是戰爭年代的華北會議、1959年的廬山會議和1960年的軍委擴大會議記錄;查閲“文革”期間“彭德懷專案組”的審訊記錄和監護人員的日記;還在浦安修等帶領下,從湖南湘潭傳主的誕生地起,沿着傳主一生的戰鬥足跡,跑遍大半個中國,訪問了數百位健在的老同志,甚至包括傳主逝世前所住醫院的醫生、護士,)歷時5年之久可以這樣説,《中共黨史人物傳》刊登的絕大部分傳記、都是作者查閲十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文字資料,訪問十幾位、幾十位,甚至幾百位知情老人,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反覆考證,去偽存真,寫出初稿再廣泛徵求意見,往往三易、八易.甚至九易、十易其稿,才送交叢書編委會的。作為信史,除要求材料準確,語有本、言有據外,還要評價公正,不虛美、不隱惡。《中共黨史人物傳》的作者,堅持這種歷史唯物主義態度。如《李立三》,作者在傳稿中既寫他四個月立三路線錯誤的形成、發展及其給黨造成的危害,又以確鑿的史料,記述他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裏,為中國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功是功,過是過,是非分明,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人物的本來面日正是近千名作者這種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為這套大型叢書贏得“信得過’‘聲譽打下了基礎。沒有他們在各級黨組織的支持,提供經過艱苦深入調查研究、反反覆覆修改的傳稿,就不會有50卷《中共黨史人物傳》的編成與出版。

有一個幹實事的審稿班子

《中共黨史人物傳》編委會的主編,是蜚聲中外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著名中共黨史專家胡華教授;副主編是中國人民警官大學陳志凌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楊世蘭教授,還有一直謙讓不就任副主編,但卻始終協助主編審定稿件,在主編逝世後又代主編終審稿件的著名中國現代史專家、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彭明教授;20餘位編委和參與審稿的成員,大都是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出版社、雜誌社對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中國現代史有較深研究的教授、研究員、編審或副教授、副研究員、副編審。論實力,這個編委會不謂不雄厚。然而,《中共黨史人物傳》編委會的特點,不僅僅在於它的實力雄厚,更在於它是一個幹實事的審稿班子。作者送來的每一篇傳稿,除傳主規格太低,不符合《中共黨史人物傳》的收錄條件外,都經過帶稿班子的認真審改,50卷書上刊出的626篇傳稿,就是在這個審稿班子歷時20xx年,先後召開的20次審稿會議上審定來的。編委會的審稿會實行“三審制”,重點是把好政治關和史實關,目的還是為了求真、求實。擔任初審的審稿成員,在通讀全稿後首先衡量傳主夠不夠入傳條件;對傳主符合入傳條件的稿件,再細審材料是否完整、準確,評價是否客觀、公正;然後對基本反映了傳主歷史面貌的稿件進行材料核對、文字加工,寫出修改加工情況和建議採用理由的書面意見,送副主編複審。副主編認真審讀初審人修改加工過的稿件,如同意初審人建議採用的意見,對稿件再作查核、加工,寫出複審意見送交主編終審。主編每稿必審必改,審改後不僅寫出是否採用的決定性意見,而且寫出對傳主在黨史地位、作用的評價和稿件質量的評語,還對初審、複審時嚴格把關、認真加工修改的稿件提出表彰。對那些或因材料不全、或史實不確、或因文字過粗的稿件,初審、複審的同志均寫出中肯其體的意見,退作者再作查核、補充或修改。不少稿件退修了兩泛次,有的還退修四五次。多次退修的稿件,在史料基本補齊、核准以後,確因作者文字功底過差,再退修也難以達到出版水平的,主編則指定審稿成員幫助作者重新整理或改寫。這樣一來,一篇傳稿常常要經過好幾次審稿會才能審定,附在傳稿上的審稿意見也就往往不是一份,而是兩份、份,甚至四份、斤份。保存在出版社編輯部的那一探足足有一尺厚的《<中共黨史人物傳>編委會審稿籤》和與作者的來往信函,是主編、副主編和所有審稿成員於實事、嚴把關、辛勤勞動的見證。編委會成員來自五湖四海,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出於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對中華民族一代英豪的崇敬,對編好這套叢書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深刻理解,他們在各該單位黨政組織的支持下,都能暫時放下自己手頭的工作,積極參加這項對個人來説既沒有名、也沒有利,還要在本單位報銷差旅費的審稿活動.廣東人民出版社編審盧權,先任該社副總編,後任社長,黨委、政務、編務十分繁忙,但只要接到編委會召開審稿會的通知,總要安排好社裏的工作,爭取參加.吉林大學教授陳瑞雲,婆婆病癱在牀,愛人腿又受傷,自己還有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平時很少出差,但黨史人物傳的審稿會,她卻想盡辦法克服困難去參加。一些單位由於經費緊張,規定每人每年出差一次,編委們放棄了參加其他學術活動的機會,把這“一次出差”用來參加黨史人物傳的審稿會。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夢華在辦理了離休手續後給編委會寫信説,今後的審稿活動仍然通知他,就是自己出差旅費,也要與大家一起把50卷書稿審完,為這項給共產黨人樹立豐碑的工程繼續盡力。主編胡華教授在他主持的每次審稿會上,都心情激動地對編委們這種無私奉獻精神和各編委所在單位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更值得欽敬的,是這個審稿班子所有同志那種為嚴格把關的忘我工作精神。每次審稿會,大致要審200餘萬字、定50餘萬字的稿子,每個審稿成員平均要審改10餘萬字,短短10天時間,任務相當艱鉅,每天工作都在10個小時以上,編委廖鑫初,是中南財經大學一位很有才華的中年教師,1982年在長春審稿,由於旅途顛簸和連續緊張的工作,竟於8月2口不幸粹死,年僅45歲。胡華教授帶領審稿成員向遺體告別時説:鑫初同志是累死的!我們要永遠記住他為中共黨史人物立傳所作的貢獻,同時也請諸位愛護自己的身體。然而,胡華----這位在黨史學界享有盛名的教授、專家,卻首先沒有去愛護他自己的身體!經過複審的所有傳稿,都由他一人逐一終審,審稿會上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12點以後,審不完的稿子會後帶回工作單位利用節假日、星期天審。他也累病了,1987年7月第16次審稿會後不得不住進醫院。但是,住在醫院他仍揹着護士終審了30餘萬字的傳稿,直到12月8日臨終前6天,還再三叮囑即將啟程參加第17次審稿會的編委和出版社同志:一定要把審稿會開好,一定要善始善終地把50卷書稿審完。

到1990年夏,50卷《中共黨史人物傳》書稿終於審完了。人們在評論這項工程質量的時候,忘不了20xx年來為這項工程付出巨大心血甚至獻出寶貴生命的叢書編委會的專家、學者們。

責任編輯不忘自己的責任

有一支治學嚴謹的作者隊伍和一個幹實事的審稿班子.無疑是出版社責任編輯求之不得的,但這絕不意味着責任編輯可以放棄自己的責任。由於並不是所有作者的調查研究都搞得十分過細,也不是所有作者都掌握了傳記寫作要領;由於編委會的審稿會議不可能提供齊全的參考資料,每次會議的時間也不能拖得太長這就使交到出版社的傳稿,難免還有一些不正確的觀點需要糾正不準確的史實需要核對、不通順的文字需要疏通。主編在簽署編委會終審意見時,對一些存有疑點、審稿會又沒有歷史原件可查考的稿件,均“請”責任編輯“查核後定”,這就更增加了責任編輯的責任。

《中共黨史人物傳》的責任編輯,前後有三人。不論誰編稿,除修飾文字、統一體例外,按照信史的要求,都堅持了兩條:政治觀點和對人物的評價,要符合四項基本原則、兩個歷史“決議”和黨的有關規定;沒有把握的史料、引文,絕不輕易放過,要找原始材料和權威版本資料書認真核對。據不完全統計,在己發的600多份傳稿中,糾正了政治內容方面的錯誤數十處、史實差錯千處,為保證全書的真實、準確盡了責任。責任編輯對作者數年努力寫成又經專家審定的傳稿進行再審再改,絕不採取主觀武斷和強加於人的態度。凡屬對不準確或不完全正確的觀點進行修改,對不準確或不完全準確的材料進行訂正,均寫信告訴作者,説明修改的理由和訂正的依據,井同時向編、副主編通報,歡迎作者和編委會提出不同意見進行探討《熊鋭》一傳為傳主的入黨時間,責任編輯曾數次與在廣東工作的作者通信交換意見,直到最後取得一致。編這套書,責任編輯僅為傳稿修改同作者、編委們的來往信函有20xx餘封,取得了編委與作者的信任。

儘管這套書在作者成稿後經過編委會和出版社的兩審,加上許多省市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審稿組的審改,歷經七審但也並非完美無缺,在人傳人物規格的掌握,在個別人物的個別史實上,在相當一部分傳稿的可讀性上,都還存在一些問題。作為叢書編委會成員和責任編輯之一,我渴望社會各界能對它提出批評,使它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