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與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發言範文

同志們:

抗日戰爭與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發言範文

抗日戰爭是一場關係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英勇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戰爭,考驗和鍛造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在這場全民族抗戰的洪流中實施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發揮了先鋒隊作用,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在黨的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一、抗日戰爭對黨的建設的歷史性考驗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面臨着異常艱難和嚴峻的局勢,鬥爭之激烈、情況之複雜,都是空前的。在敵強我弱、力量嚴重懸殊的形勢下,要與兇狠的敵人進行殊死的鬥爭並取得勝利,必須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和戰略戰術。黨領導的抗日力量在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還需要學會和掌握領導政權建設和經濟、文化建設的本領。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黨不僅要正確處理與國民黨和各民主黨派的關係,還需要正確處理與共產國際和蘇聯的關係,以及與美、英等世界反法西斯盟國的關係。在抗日戰爭進入艱難的相持階段以後,黨不僅要領導根據地人民粉碎日本帝國主義的掃蕩和蠶食,而且要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作鬥爭。

這種局勢,對黨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性考驗。

考驗之一,黨如何加強政治建設,堅定不移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始終保持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當年,王明曾經錯誤地提出“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兩條戰線鬥爭的原則,既反對“左”傾關門主義,又反對右傾錯誤,從而在複雜的形勢下堅持了正確的政治路線。

考驗之二,黨如何加強政策和策略建設,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正確處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係。中國共產黨高舉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旗幟,提出並貫徹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創造性解決了以弱勝強的戰爭方略問題。面對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反共磨擦,我們黨給予有理、有利、有節的反擊,既打擊頑固派的囂張氣焰,又維護團結抗日的大局。在根據地建設中,黨實行減租減息和公私兼顧等經濟政策,既調動廣大農民、工人的抗日積極性,又團結願意抗日的地主、富農和工商業者。這些重大策略和政策的實施,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成熟,一切從全民族抗戰的全局來考慮問題。

考驗之三,黨如何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加強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九一八”事變一發生,黨就發表宣言,組織抗日救亡運動和東北抗日戰爭,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全面抗戰開始後,黨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廣泛發動、組織和武裝人民羣眾。黨在根據地建設和人民軍隊建設中,積極動員羣眾參軍參戰,大力開展對敵鬥爭,實行精兵簡政,組織大生產運動,努力減輕羣眾負擔。在最困難的時候,黨和人民羣眾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渡過了難關。

考驗之四,黨如何既加強思想建設,又加強組織建設,把黨建設成為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抗日戰爭中,黨明確地提出中國共產黨不僅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而且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堅持黨的無產階級性質的同時,積極而又慎重地發展各個階層中的優秀分子入黨。在大批青年知識分子進入延安等抗日根據地後,引導他們與工農羣眾相結合、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把其中的優秀分子及時吸收到黨的隊伍中來。

考驗之五,黨如何加強人民政權建設,實行民主政治,提高黨在根據地的執政能力。在抗日戰爭中,我們黨不僅提出了堅持抗戰的口號,而且提出了堅持團結和進步、堅持民主和自由的口號。黨把“抗戰”與“民主”統一起來,把新民主主義理論付諸實踐,在根據地建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政權,在實踐中學會科學地掌握政權。

適應這一系列重大考驗,中國共產黨站在時代的高度,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全面加強黨的建設。面對空前的民族危機和極端兇惡的敵人,黨把羣眾中藴藏的自發抗日情緒凝聚成為強烈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有組織的整體力量,組成了浩浩蕩蕩的抗日大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毛澤東提出要把黨的建設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來實施,把黨建設成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羣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

二、抗日戰爭時期黨的建設的巨大成就

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中國共產黨的建設這一“偉大的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形成了正確的堅強的黨中央領導集體。艱苦卓絕的鬥爭實踐,考驗了遵義會議後形成的以毛澤東為實際領導的黨中央,證明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包括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傑出領袖在內的領導集體已經能夠成熟地駕馭複雜的政治局面。1938年6月,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充分肯定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認為毛澤東、朱德等領導的八路軍執行了新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在複雜的環境和困難的條件下真正運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指示中共中央領導機關要“以毛澤東為首”。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這個正確的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為黨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並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證。

第二,形成了一個走在時代前列而又緊密聯繫羣眾的無產階級先鋒隊和中華民族先鋒隊。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把黨的建設與黨的政治路線緊密結合起來,開創了黨的建設的新局面。抗戰前夕,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黨員只剩4萬多人。為了與全國轟轟烈烈開展抗日戰爭的要求相適應,黨及時提出“建立全中國的強固的共產黨”的戰略任務。毛澤東明確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幹部。”“我們黨的組織要向全國發展,要自覺地造就成萬數的幹部,要有幾百個最好的羣眾領袖。……黨依靠着這些人而聯繫黨員和羣眾,依靠着這些人對於羣眾的堅強領導而達到打倒敵人之目的。”為此,黨中央相繼作出了《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和《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等決定。到1938年底,共產黨員的總數已超過50萬。八路軍、新四軍中黨員的比例達20%,連以上幹部幾乎都是黨員。在抗大和陝北公學的青年學生中大量發展黨員,使得知識分子在黨內的比重迅速增加,許多人成為黨、政、軍的骨幹力量。隨着廣大敵後戰場的開闢,共產黨的組織在各地迅速建立起來。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黨逐漸成為一個組織遍及全國、充滿活力和政治上成熟的黨,成為一個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建立和建設新中國的先進政黨。

第三,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一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艱苦、激烈、複雜的抗日戰爭,深化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認識,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在認真總結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他在撰寫的一批重要著作中,深刻地回答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基本規律和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途徑,中國革命的性質和如何進行革命,中國革命的前途和中國向何處去,為全黨和全國人民指明瞭前進方向。正是對客觀規律認識的深化,中國民主革命這個必然王國逐漸被認識,才形成了以新民主主義理論為主要內容的毛澤東思想。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黨的理論創新過程,也就是不斷端正思想路線的過程。從1938年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把馬列主義中國化的任務,到1942年春開始延安整風運動,通過大規模的學習運動以及對黨的歷史的深刻反思,全黨特別是高中級領導幹部真正從教條主義的精神桎梏中解放了出來,認識到實事求是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極端重要性。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黨的七大的勝利召開,標誌着在全黨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第四,形成了黨的優良作風和黨在人民羣眾中的良好形象。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以自己鮮明而堅決的抗日主張,以在廣大敵後戰場英勇抗敵不斷取得勝利的光輝業績,向受盡苦難的全國各族人民展現了嶄新的政治和道德形象。黨把敵後抗日根據地建設成為“民主雛形”,向世人展示了政府清廉勤政、人民精神煥發、人際關係融洽、社會秩序井然這樣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國共產黨艱苦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及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作風,使中國人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前途。當時,許多民主黨派人士、各界愛國人士(包括一些早年曾反對過共產黨的人士)、外國來華人員(包括不少美國駐華大使館人員、美軍觀察團成員)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政權是“真正進步、真正民主的政權”,中國共產黨代表了中國的未來。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用取信於民的實際行動,實現了自身的歷史性發展。

三、抗日戰爭時期黨的建設的主要經驗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在黨的建設上形成的一整套比較成熟的經驗,涉及黨的思想建設、理論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幹部隊伍建設、作風建設和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羣眾工作等方面。這些經驗,不僅對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而且對後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對今天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正確把握國內外形勢,充分認識黨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緊密聯繫黨的政治任務和政治路線來加強黨的建設。在抗日戰爭中,黨面臨着極其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把握主要矛盾,明確提出了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相統一的理論,提出了黨是“兩個先鋒隊”的理論,把黨的建設與黨承擔的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統一起來,使黨的建設始終沿着正確的軌道進行。

(二)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黨在理論和指導思想上的創新。針對黨內多次出現的教條主義等主觀主義及其造成的危害,堅持用理論聯繫實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教育全黨,用“實事求是”這一精闢論述來闡明黨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通過整風這種自我教育的形式,推動全黨在黨的歷史經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形成共識。同時,黨正確地開展反傾向鬥爭,同“左”的和右的錯誤劃清了界線,達到全黨的大團結、大進步。

(三)始終代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把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作為共產黨的力量源泉。毛澤東鮮明地指出:“有無羣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別,羣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與歸宿。”黨通過思想教育、制度建設和轉變工作方法等具體形式,推動廣大黨員尤其是黨的幹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羣眾路線,把自己的根深深地紮在人民羣眾之中,形成了同人民羣眾血肉聯繫這一優良傳統和巨大優勢。

我們要結合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新的實際,學習和運用好這些寶貴經驗。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持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堅持推進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為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作出更加輝煌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