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寒假讀書心得(通用19篇)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1

最初拿到《做最好的黨員》這本書時,深怕自己會看不進去,以為其像通常的黨政讀物一樣,理論知識太多,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板起面孔,一味的灌輸一些黨的思想。可是讀了幾頁後發現,自己被裏面的內容吸引住了。本書的觀點比較新穎,緊跟時代的步伐,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講述深刻的道理;案例鮮活,學習的榜樣不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普通人;可操作性強,不強調應該怎麼辦,而是告訴你面對工作中的困難到底該怎麼辦,觀點和建議會給實際工作帶來幫助。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通用19篇)

本書主要從“最好的黨員怎樣想、最好的黨員怎樣做、最好的黨員怎樣説、最好的黨員怎樣學”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教導我們如何去做一個最好的黨員。

其中“最好的黨員怎樣做”無疑是讀者最為關心的,作者也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作者在文中從頭到尾都在告訴你面對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究竟該如何解決,到底要“怎麼辦”。比如每個人在工作中都難免會遇到衝突和矛盾,那麼該如何更好地化解矛盾和衝突?書中提出了化解矛盾的四步曲:第一步:積極詢問;第二步:認同感受;第三步:請求,徵得允許;第四步:解釋和提出儘可能多的選擇方案。

再比如,書中提到,對最好的黨員而言“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只要是共產黨員的工作崗位,必然是最能閃光的崗位。可又如何面對平凡而又很難出閃光點的崗位呢?書中是這樣詮釋的,在最好的黨員眼裏,工作沒有貴賤之分。最好的黨員能將平凡的工作做到不平凡,能在人人厭倦的地方不厭倦,而且能夠“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

“愛一行、幹一行”是人們職業生涯中最理想的狀態,可絕大多數人無法實現這樣的理想。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黨員的崗位都是很平凡的。“不是我沒能力,而是這個工作無法讓我充分發揮。如果讓我做另外的工作,我相信自己絕對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這是很多人普遍存在的心理。我們容易抱怨工作太平凡、太枯燥、太沒有挑戰性,我們以為換了個工作就能將自己的能力和潛力發揮到極致,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可是我們都忘記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一個對工作不愛、對專業不精的人,到哪裏都不可能把工作做的最好。越是簡單的枯燥的挑戰性小的工作越要做到極致,因為做到極致的困難本來就很小。可能由於你做得最好,才能顯示你潛在的能力,才有機會去獲得更多挑戰的機會。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給我的另一個收穫那就是對“工作創新”的詮釋。自己一直認為只有技術改革、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才能體現創新。看了這本書後,才知道這是自己思想的一個誤區。創新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對於從事一般行業的人來説,創新就是從改善工作方法開始的。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影響我們的工作效率,我們通過不斷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這其實就是最好的創新。

總之自己讀完全書後感覺獲益匪淺。以前不曾想到的問題,這裏想到了;以前困惑的問題,這裏給出了答案。最重要的是以直白淺顯的道理講述了該如何去做。我感覺自己因此進步了,雖然僅僅是一點點,但我相信它一定會在我日後的工作中提供不少的幫助。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2

黨的提出,要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羣眾觀點是我們黨的根本觀點,羣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我們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忘本,黨風廉政建設尤其如此。在新形勢新任務發生變化的條件下,做好全區調查隊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必須把下級和下屬滿意作為工作重心,把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貫穿始終。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財富的豐富、辦公條件的改善、執政環境的優化,有的黨員幹部發生角色錯位,由“公僕”變為“主人”,自認為可以主宰羣眾、支配羣眾、代表羣眾,從根本上脱離了羣眾;有的黨員幹部看不起羣眾,認為羣眾無知、野蠻,不講理、是刁民,怕接觸羣眾、對話羣眾,從心理上拒絕了羣眾;有的黨員幹部不關心羣眾,對羣眾反映的問題漠不關心、久拖不辦,從感情上傷害了羣眾;有的黨員幹部與民爭利,濫用人民賦予的權力,以權謀私、貪污腐化等現象卻存於黨內少數成員身上,這些行為,損害了黨的形象,敗壞了黨的聲譽,腐蝕了黨的肌體,玷污了黨的純潔,傷害了人民的感情,降低了人民對黨的信任度,削弱了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關係。在發展與改革面臨拐點的關鍵時刻,黨中央看到了問題的所在,及時啟動自我教育、自我淨化、自我校正程序,果斷部署在全黨開展“路線教育”活動,十分及時、相當關鍵,體現了黨中央的政治眼光、羣眾情懷、憂患意識。

開展“路線教育”活動,就是要乘着“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眾的八項規定”東風,通過系列辦法舉措,讓黨員幹部深刻剖析在貫徹羣眾路線中存在的問題,擺正同人民羣眾的關係,知道“我是誰”;藉助鮮活有效的活動載體,讓黨員幹部走基層、接地氣、轉作風,始終與羣眾站在一起,明確“依靠誰”;加強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將深入基層、走進羣眾固化為黨員幹部的常態行為,一切為了羣眾着想,弄懂“為了誰”。

通過紮實有效的實踐活動,讓黨員幹部增強宗旨意識,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以民意為天,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唯有時刻尊重羣眾、真正敬畏羣眾、緊緊依靠羣眾、善於動員羣眾、不斷造福羣眾,始終把人民羣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自己成長進步的根深深紮在人民羣眾之中,才能夠贏得羣眾的信任和認可,獲取源源不斷的政治智慧,有效提升服務科學發展、加快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3

《教師讀書的N個理由》《讀書的“二為”“三式”》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我思索着,對照着,感悟頗多。 作者剖析了當前教師讀書的現狀,闡述了教師讀書的N個理由,並指出為教師讀書尋找理由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對教師的諷刺,因為教師天生應該是讀書人。是啊,在信息量特別大的當今社會,在大力提倡教育走向生本的今天,書籍作為生活的一個載體已經成為我們生存、發展、進步的必需品,有了書籍才使我們的話語有了意義,讓我們的存在有了價值。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是教育的責任。讀書是我們的職業使然,是我們的事業使然。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應該把讀書視為生活中的平常事、必做事、份內事,不需要任何理由,不作為任務安排,而應該自覺本站閲讀,持之以恆地閲讀,日積月累地閲讀,整本著作地閲讀,擠出時間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讓閲讀成為我們的習慣,使讀書成為我們主動自覺的行動,使我們的心靈充滿書香。“教師不讀書,何以提升自己,立足於學校?教師不讀書,何以示己之範,要求學生去讀書?”

回顧歷史,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愛讀書的人;再看看周圍,那些明智的人也都是手不釋卷的。顯而易見,讀書能提高個人素養,能明心志,能沖走靈魂中的沙礫。讀好書有如品嚐美味食品,細細咀嚼精心細讀,細心品味,充分享受其味,充分吸收其養。蘇霍姆林斯基説:“沒有讀書就沒有教育。”朱永新教授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其讀書史。”可見,書籍能浸染人的靈魂,書籍能陶冶人的情操,書籍能影響人的氣質。書籍是人的精神營養液。而學校是提供精神營養的地方。讀書不僅是學生的事,更是教師的專業,讀一些經典,與大家對話;讀一些人文,陶冶情操;讀一些學生喜歡的書籍,拉近師生距離;讀一點生活書籍,享受生活的多彩。讀書是自己成長的必需,讀書是精神成熟的必需,讀書是修養高潔的必需。“多讀點書,即使你不能成功,也可以在失敗的時候知道自己跌倒在哪裏。”教師不但要讀教學的書,要讀教科的書,要讀教輔的書,要讀專業的書,要讀教育的書,還要讀政治的書;要讀自然的書,要讀人文的書,還要讀科技的書;要讀有文字的書,要讀經典的書,還要讀生活的書。“每天讀書”並不難,貴在堅持。長此以往,也許成不了“大氣候”,但至少能成就“小氣候”——儒雅淵博的飽學之士!

作為一名黨員,我們需要讀書,在書籍的海洋裏泛舟,品味生命的芳香;在精神的宇宙中徜徉,放飛教育的理想;在閲讀的體悟中提升理念,更新自己的思想。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我們肚子裏真的有文章,何愁好詞佳句不來呢?讀書,然後使其內化,也正是教師黨員所要做的。書只讀還遠遠不夠,讀書的同時還得“思考”,離開了深入的思考,所有的書都將是過眼雲煙,如空氣般觸摸不到,更談不到拿過來為我所用了。與書為伴,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充實!讓我們享受讀書的過程、讀書的價值、讀書的樂趣吧!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4

今天,我讀了《滴水穿石》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在安徽廣德的太極洞內,有一塊狀如卧兔的石頭,石頭正中有一個光滑圓潤的小洞,而作者驚歎不已,並由此聯想出了明代着名醫學家李時珍立志學醫的故事。“滴水穿石”,多麼深刻的道理呀!只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就一定可以幹出一番事業。是的,水為什麼可以滴穿石塊呢?是因為有“恆”,不管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不懈,多動腦筋,就一定可以成功,正所謂“水滴石穿,非力使然,恆也。”但是,光有“恆”還是不可以達到更高深的境界,必須還要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專一”,如果光是“恆”而沒有“專一”,也是行不通的。我們應該像水滴一樣,專一的滴向石塊的某一點,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就滴穿了石塊。而我們應該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努力鑽研下去。我們要在“恆”上用智慧,在專一上下功夫,努力鑽研自己喜歡的東西,讓他成為自己的能力和驕傲,這樣,你就算是成功了。

如果想幹出一番大事業,就要學習水滴的的另一種精神——找有難度的“石頭”“滴”,為什麼水滴滴穿石塊會被大加稱讚呢?原因有二,一是水滴的持之以恆,二是水滴滴穿的是石塊而不是別的。如果水滴滴穿的是一本書呢?人們還會像水滴滴穿石塊一樣驚訝了嗎?不會。所以,如果想幹出大事業,就一定要鑽研像“石塊”一樣的課題。

所以,我一定要銘記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並加上困難的研究對象,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5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我還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或做一些記號,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

常聽學生家長説“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裏就誰的話都不聽了。”在研讀中,我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這樣不僅師生之間的關係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6

有人説過: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一輩子都忘不掉的信念。

這本書的作者是蘇聯的一位紅軍戰士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他1919年加入共青團,1927年,全身癱瘓的他用筆做武器,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由他口述,妻子撰寫,開始了長篇小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創作。

作者一自身的特殊經歷為素材,設置了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情節,塑造的主人公保爾,充滿了革命理想和堅定的信念。

保而生活再社會的底層,受人欺負,被人折磨,但他不為命運所屈服,而是用自己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成長為了一個新時代的英雄,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榜樣,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保而的生活所遇到的困難不是一般人可以克服的,保爾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坐過牢、負過傷,而且雙目失明,四肢癱瘓,也需是老天爺發善心,通過妻子達雅的照顧下、幫助下,他費盡心思寫的書終於出版了而且大受讚賞,而妻子達雅已經轉為正式黨員,他們的夢想終於成真了。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只要有保爾的這種堅持信念、身殘志堅的精神不論什麼理想都能實現,不管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

只要你翻開這本書,便會被場景的生動,主人公坎坷的命運和驚人的毅力所深深吸引,心靈震撼,感情昇華。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7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講壇的,時間太晚了。因為歷史老師讓我們去看,我就在網上挑了一期《三字經》解讀去看看,這個我還是挺感興趣的。也因為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我才真正認識了《三字經》。

《三字經》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稱三百千。而三字經用“經”這就體現了三字經的重要性。寥寥1720個字的《三字經》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場、歷史人物或血灑疆場,愛國情懷感動一代代炎黃子孫;或助紂為虐,遺臭萬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於《禮記》的《學記》。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不知義,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是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合適的。錢教授講到君子拿玉,美玉來體現,來展現,或者來比喻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經常用琢玉來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養,他使自己的修養越來越完善,就像雕琢這個玉一樣,所以《三字經》用玉不琢不成器來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學習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的過程。所以《詩經》裏面也有話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三字經》所倡導的是,學習是一個過程,它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這樣一個過程。

通過對錢教授解讀了《三字經》的學習,我明白了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人必須經歷過勤苦才會有快樂,才會有成功遇到困難我也應該有不怕苦的精神,並把遇到的困難當做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打磨的過程。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8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近幾天,我又看完了一本好書——《稻草人》,合上書本,我意猶未盡。

《稻草人》中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一粒種子”、“祥哥的胡琴”、“將來做什麼”、“月娘孃的親事”……令人沉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數“一粒種子”了。

“一粒種子”講的是世界有一粒核桃大的種子,而且是唯一的一顆種子,這顆種子極其珍貴。國王得到了,十分開心,把它當成寶貝似的供養,等待奇蹟的出現,但最終失敗了,只好不耐煩地扔掉了;富翁得到了,十分驕傲,也精心地照料它,但是幾個月過去了,沒有創造出他所期盼的奇蹟,只好無奈地拋到別的地方;商人看到了,就把種子種起來,用最好的肥料照顧它,盼呀盼呀,最後又沒戲了,就往街上一丟;又被一位軍人拿到了,同樣也用以上幾位的方式供養,等呀盼呀,一等就是一年多,最終還是沒能養成,於是,他立刻用力一扔,種子坐了快速飛機,直往麥田;最後,被一位年輕的農夫拿起來,農夫種下種子,任其自然成長,最後,種子長成了參天大樹,大樹發出的濃郁香味,讓人們臉上綻放出和平的微笑。

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規律,如果違背了這種規律,就會產生反效應。種子的成長也需要適合它的環境和適合它的人選。文中的國王、富翁、商人、軍人就因為沒有懂得這種規律,所以沒有把種子養大。同時,國王、富翁、商人、軍人供養種子的方式,讓我想到了此刻許多溺愛子女的父母,他們把自己的孩子當做寶貝一樣供養,不愁吃,不愁穿,不需勞動……我想:温室裏長大的孩子會強大嗎?他們不正像那一次次被拋棄的種子,永遠也長不大。就像那最後長成參天大樹的種子一樣,只有經歷風雨,才可能茁壯成長。

從這本書中,我確實收穫了許多,有做人的道理,有學習生活的態度,有生活的常識……是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能夠讀書學習的機會!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9

這個寒假,強迫自己靜下心來閲讀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看後雖然不太能領略其中的精華,但還是有些感觸。

《大教學論》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主要目的在於: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閒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並使基督教的社會因此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

在《大教學論》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種種現象,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向我們揭示了教育中的許多原則和規律。

如第十七章《教與學的便易性原則》中的原則六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鳥兒孵出小鳥,它絕對不會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們快些孵出來,而讓它們在自然温度下慢慢發展。後來,鳥兒也並不隨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鳥,急着讓它們快快長大,而是小心地為它們選擇食物,按照它們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餵它們。這讓我想到了班裏的後進生,難道不更應該學習鳥兒孵卵、餵食的方法嗎?“後進生”暫時比一般學生的學習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們把所有的學習任務都完成,出現的結果是,他們一樣都不完成。就如“我們拿一隻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進去,而不讓它一滴一滴地滴進去”的結果一樣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邊去,最後,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進去的還小。這就提醒我們“教學生的時候,不是盡學生所能領會的去教,而是儘教師自己所願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為。所以,對於這些學生,我們應該根據他們能力的大小,單獨為他們確定一個階段的學習目標,他們的進步就會變得明顯;然後再確定下階段的學習目標。對於這些學生,我們千萬不能心急。因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進”。

又如第十八章《教與學的徹底性原則》中原則八也舉了一個顯淺易懂的例子:當一隻鳥兒形成的時候,肢體與肢體連接,骨頭與骨頭連接,筋肉與筋肉連接。一株樹木的情形也一樣,樹幹是和樹根連接的,樹枝是與樹幹連接的,嫩枝是與枝柯連接的;所以,這些東西雖則都有成千上萬,但整個都是構成一株樹木的。一所房屋也一樣,假如要能耐久,牆壁就必須建在基礎上面,天花板和屋頂就必須建軍在牆壁上面,總而言之,一切部分,從最大的以至最小的,都必須連接和裝配起來,它們才能形成一所房屋。這幾年,我們學校嚴格按照新課程實驗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綜合實踐等課程,一門也沒落下,還特別開發了校本課程,如朗讀、書法、形體、每週一歌等。看了《大教學論》這一章節,我對學校的這一做法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這是為孩子們打下良好的學習、發展基礎,建好牢固的連接、支撐框架。同時也為平時偶爾偷偷佔用一點這些課程的時間去做語、數、英等區統考科目的習題感到慚愧,目光太短淺了,對不起自己的學生啊!是的,學生終生的學業應該組成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整體,他們將養成一種習慣,能夠輕易地、自然地從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讓他們的眼睛將看到一個非凡的範圍。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10

“中國夢”這個詞對我們來説並不陌生,但要真正做到一個“中國夢”,並要想辦法去實現它又是何等的難呢?在我的心中,“中國夢”則是我們整個民族的夢,嚮往和平,嚮往自由,嚮往繁榮,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走上覆興路。

還記得宋慶齡説過:“中國像頭沉睡的獅子,但她決不會永遠地沉睡下去。總有一天,東亞睡獅的吼聲將震動全世界!因為她有廣闊的土地,勤勞的人民,悠久的歷史,富饒的物產,還有無數的革命戰士,為了她的振興在進行着艱苦卓絕的鬥爭。”是啊!曾經的中國是多麼地不堪,祖國母親:忍受着世人的謾罵和唾棄,更加可恨的是,無數人對母親投來覬覦的眼光,想佔有她,侵犯她。不僅如此,一件件的歷史事實也在提醒着中華兒女,勿忘國恥!南京大屠殺,圓明園的毀滅……這何嘗不是一次次血的教訓。

但雄獅也不會永遠沉睡,隨着神九、神十載着中華民族的驕傲站在宇宙之巔時,當高產雜交水稻讓億萬人民解除了飢餓時,在北京召開的奧運會上表現的中國精彩……這無數次在向世界宣告我們重新站起來了,我們會最終走向世界之巔!而今天的我們,更應該擁有一個嶄新“中國夢”。

有些人聽了,也許會説:“中國已經這麼強大了。我們還要實現什麼呀?”我會回答他,現在,只要好好學習,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相信在未來,我們就會為祖國貢獻出屬於自己的一份力,圓滿的完成自己的“中國夢”

歸根結底,只有我們好好學習,才能夠實現“中國夢”!也能與億萬人民一起陪伴中國走向復興之路,創寫更嶄新的詩篇。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11

如果閲讀不能與人分享,就不是真正的閲讀。寒假讀了《海底兩萬裏》,內容有趣,涉及到許多方面的內容,對以後的學習非常有幫助,讓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這本書是法國科幻小説家儒爾·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它讓我“登上”了“鸚鵡螺號”,以平均十二公里的時速,在將近十個月的海底旅行中,隨着尼摩船長和他的“客人們”飽覽海底變幻無窮的奇異景觀和各類生物:有海底打獵;參觀海底森林;探訪海底亞的蘭蒂斯廢墟;打撈西班牙沉船的財富;目睹珊瑚王國的葬禮;與大蜘蛛、鯊魚、章魚搏鬥;擊退土著人圍攻等探險。

從這本書中,我得知海底的風景十分美麗:有五顏六色的珊瑚、形似花壇的海葵、星羅棋佈的海星、瘤狀的海盤車、仙女般正在跳舞的水母、各式各樣的貝殼,真美啊!這時,我也好似在水裏一樣,和海螺唱歌,同海豚跳舞。

剛欣賞過美景,又迎來了新的危機。在南極時,他們被困在由厚厚的冰層形成的“冰盆”裏,差點窒息而死。還好他們有驚人的勇氣,一起來合作。有的挖冰,有的澆沸水,最後終於突破了厚厚的冰層,重新獲得了生命。那時,我也像個差點窒息的人一樣,大口大口的呼吸新鮮空氣。

看過這本書後,我瞭解了更多關於海洋的知識,與其説它是一本書,不如説是一個百寶箱,讓我學到了科學、數學、天文、地理、生物······這些知識。書裏有個神奇的世界,讓我們愛上讀書吧。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12

我會看《尋找時間的人》一書,完全是因為此書的封面封底介紹,均説此書很了不起,值得一看!的確,翻開書,我很快被裏面一個個充滿懸念的小故事吸引住了,僅僅只用了兩天時間就讀完了。並且,非常想把裏面的曲子演奏出來(可惜我沒有這個水平),我想那曲子一定很優美,哎,學藝不精啊。

書中所講,我感同身受,我也覺得自己越來越忙碌,時間是越來越少,總是不夠用。

我也很想,很盼望過書中後來所描寫的那種生活:

“人們重拾以前的愛好,或重温兒時的激情,於是,手工編織的羊毛衫、手套和圍巾又開始流行了。許多工廠第一次有了作息時間表。管理層和僱員們第一次發現他們能夠兼顧家庭和工作了。對孩子們來説,他們發現每天除了上學、寫作業和洗漱之外,還有很多空閒的時間。他們有空讀書和看電視了;有空在鄉間小路上閒逛了……”

作者在最後一針見血道:“肯定是安排不當才覺得時間不夠的,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也許,我真的是沒有把時間安排恰當,開學以來,一直忙得不可開交:新借的兩本書在抽屜放了兩個星期了,我一直沒有時間翻開來;剛聽的兩節課我覺得跟我的上課思路完全不一樣,非常想也試着備備課,然而卻沒有時間動手,白天,學校的工作忙不完,晚上,又有那麼多家務等着我……

唯一的感覺,我的時間,不是由我自己在支配,我也沒有時間做我喜歡做的事。那麼,我該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呢?這是我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該好好想想了。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13

作為一名年輕的班主任,我在處理班級一些棘手的事情時會感到有些迷茫,特別是針對國小一年級的孩子,他們天真可愛、活潑好動,有着較強的好奇心,但是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寒假讀書心得體會。如何讓孩子們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到問題的正確性,如何與這些充滿童真的孩子進行有效地溝通、交流,對於我來説非常重要。寒假裏,我再一次認真閲讀並細細品味了孫老師《美麗的教育》這本書,確實是受益匪淺,感受頗深。這本書,就像黑夜裏的一盞明燈,給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我不再迷茫,也不再困惑,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例子,似曾相識,孫老師是那麼耐心細緻、不厭其煩地去處理去對待,她時時刻刻用她那平凡而偉大的愛心去温暖着每一位孩子。

孫是愛的大師,是脱離了浮華的愛的大師,而《美麗的教育》一書確實值得我們認真閲讀,認真思考。

書上有這樣一句話:班主任是世界上級別最低的主任,但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讀完了這本書,我的確有這樣一個感受。在與家長朋友的溝通中,家長也經常説:"孩子聽老師的要比聽家長的多很多。"還有人會説:"看,這個班孩子的做法真像他們的班主任。這一看就是某某老師帶的班。"其實,這都是班主任在平時的工作中對學生的一種耳濡目染,一種側面薰陶,使孩子在無形中形成的一種定勢,一種傾向。正如孫老師説:"班主任在國小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孩子對自己的班主任簡直到了崇拜的程度。國小班主任對自己的學生影響非常大,班主任提倡的東西將會釀成這個班的班風,班主任常説的話將成為這個班的座右銘,班主任的好惡將會成為這個班學生的是非標準,班主任的言談舉止對學生性格氣質的形成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讀了孫老師的書,讓我更加意識到,教育孩子不是光靠老師尊嚴,師生關係的融洽,關鍵在於教師要千方百計營造一種和諧寬鬆的氛圍,這樣孩子才願意接近你,也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你,這不僅需要熱情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更需要師生間的心靈溝通。我從孫老師的身上找到了作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具備什麼,要有一顆可貴的童心,我們只有變成孩子,才能懂得孩子,理解孩子,教育孩子。

教育過程中,要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從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而我們不管作為教師還是家長,一味的希望孩子能聽我們成年人的話,常常忽視孩子的需要,不考慮孩子在想什麼,不體諒孩子的處境,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瞭解孩子的苦惱和心理障礙,只憑着我們想象的情況去教育孩子。一旦孩子的行為出乎我們的預料,或者孩子沒有按我們的要求去做,我們就可能對孩子不滿意,甚至批評孩子。孫老師告訴我們"懲罰是教育失敗的根源",懲罰的結果讓學習吃力的孩子更加自卑,讓常常出現問題的孩子更加自暴自棄,讓本來就頑皮的孩子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讓這樣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樂。那麼,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不許批評嗎?不是!沒有批評就等於放縱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批評的時候,一定要講清其危害,告訴孩子這樣做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對別人、對自己、對集體有什麼不好。

教育孩子,老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寬容不同於縱容,寬容的前提是理解。教育家陶行之曾説過:要想做孩子的老師,你首先要變成孩子。淘氣是孩子的特點,是正常現象,犯錯誤是難免的,我們不可能限制他,我們要從他的淘氣中找尋身上閃光的地方,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淘氣,這時我們的工作就會變得主動和輕鬆起來,甚至還可以從中得到很大樂趣。當然,老師對學生的寬容不是對學生無原則的遷就和讓步,他是以學生認識錯誤為前提的。對已經認識到錯誤的孩子的寬容是啟發孩子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孫老師教給我們很多寬容的方法,給膽小而又出錯的孩子一句安慰;給知道自己錯了的孩子台階下,用顯微鏡找淘氣包優點,給矯情的學生一個存在的空間,包容學生進步過程中的反覆…

讓我們牢記孫老師"寬容與賞識讓教育更美麗,愛心與智慧讓教育走得更遠。"的經典話語,讓我們把寬容、賞識、愛心、智慧給予我們的孩子,老師愛學生,學生感到幸福,老師也會感到幸福;同樣,我們也會得到了學生最真摯的愛。這就是所有班主任的幸福,這樣的教育也是最為美麗的教育。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14

我手捧《簡愛》,感觸很深,從中體會到許多人生哲理。兩眼瀏覽着書中的文字和一幅幅插圖,我也似乎沉浸在這感人的故事中去了……回憶書中的故事情節,讓我想起很多很多……

書中的主人翁簡愛在一生中經過了多少苦難和折磨,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可她極力抗爭,經過了漫長的日子後,最後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雖然已看完《簡愛》,但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下來。簡愛從小就居住在舅媽家裏,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常常被舅媽家人輕視、嘲笑。簡愛的哭喊聲,嘶叫聲、求救聲等痛苦的聲音都不時迴響在我耳邊,彷彿刀叉刺向我的胸口,而簡愛的所作所為讓我感動。無盡的淚水,自尊的傷害最後感動了上帝,經過許多苦難之後,簡愛最後收穫了幸福。相反,簡愛的舅媽——裏德太太,是一位缺乏愛心的寡婦。她總是偏袒自己的子女,虐待簡,最終這位壞心腸、留意眼的小人得到了上帝的懲罰,去世了。我這才從剛才的咬牙切齒變成了滿臉笑容。是呀,惡有惡報,世上做壞事的人最終會得到和裏德太太一樣的下場。

簡愛雖然相貌平常,但性格堅強,自尊自愛。我在她的面前顯得多麼渺小。想到那裏,以前的小事又浮此刻腦海中。遇到一點困難就哭喊着,求父母幫忙;遇到失敗,就放棄;聽見批評的話語,就不高興,甚至哭泣……簡愛姐姐,我要把你當作我學習生活的好榜樣,激勵着我前進。因為我始終相信:腳下的路不會一向平坦,人的一生不會一帆風順,只有勇敢應對困難和挫折,才能克服它,戰勝它,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15

那是一段並不美好的日子,剛過完13歲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隨家人躲藏在父親公司的頂樓上。為了不驚動別人,安妮做什麼事都是小心翼翼的,連上廁所和用水的時間都被控制,還常常擔驚受怕。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拿起筆記錄頂樓內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漸由一個任性的女孩變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記裏寫道。

安妮是一個樂觀的女孩,字裏行間都透漏出她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她將温暖帶給了周圍的每一個人。當人們都在黑暗中掙扎、絕望時,她正等待着黎明並鼓勵別人,温暖別人。

安妮想當一名記者,但這個簡單的願望被當時的黑暗籠罩和淹沒,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遠望而無法觸碰。但她依然懷着希望,用樂觀的眼神觀望現在,暢想未來。

日記本該是少年少女記錄日常,平凡而快樂的“流水賬”,而隨時受着死亡威脅的安妮卻留下了一本不一樣的日記!因為元首發動的戰爭,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納粹集中營裏,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了她人生的句點。戰爭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戰爭來臨,我只能敬佩和緬懷這位女孩,同時珍惜現在的時光。

“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

她做到了!1947年,倖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也許,在法西斯的瘋狂怒吼中,還有許多孩子在微笑着説:“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當時的情景,也無法可想,但日記裏自始至終滲透出的一份温暖卻讓我無法忘記。戰爭能摧毀一切,但它無法摧毀人的心靈,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記》,它寄託了一個少女的美好願望,記錄她對自己和社會的思考,感動和啟迪着我和更多人。

願安妮能將這温暖永遠留在人世。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16

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屈服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捕到的是不是完整的一條魚,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追捕那條馬林哈魚的過程中充分的體現出來了。

《老人與海》成功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寫這篇文章的作者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小説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聖地亞哥的古巴老漁夫,他獨自一人出海打漁,經過八十四天仍然一無所獲,及至八十五天,他終於釣上一條大馬林哈魚,然而這條魚的力量過於強大,老人歷經艱辛在茫茫大海上經過三天較量,才終於至服了大魚,因為大魚龐大無比,根本無法拖上船,他把大魚捆在漁船的一側,在歸程中一再遇到鯊魚的襲擊,老人奮力對抗鯊魚,但最後留給他的只有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海明威在這裏塑造的老人是一個悲劇的英雄,雖然他最終只得到了一副魚骨架,但他是一個精神勝利者,他説:‘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向限度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聖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失敗還是成功,都值得我們學習。

海明威通過對老人與大馬林哈魚、鯊魚和大海的搏鬥以及大量的內心表白,表達了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自然法則是人類力量不可抗拒的,我們崇高的人對大自然不屈不饒的鬥爭,也要崇高的人與自認和諧相處。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17

這幾天終於把《安妮日記》這本書看完了,我被安妮的一則則日記所震撼,無法想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與折磨。

因為戰爭,原本過着富裕、安逸生活的一家人和範丹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彼得,以及杜瑟爾醫生,這八個人在狹小的完全封閉的後屋裏,膽顫心驚地生活了兩年多。他們完全失去了自由,每天都得輕手輕腳、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説話的自由。他們每天還要忍受着恐懼、飢餓、病痛,這讓我們想都不敢想。

我們是幸福的,生在一個和平遠離戰爭的中國,每天過着自由自在、幸福快樂的生活。在家裏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玩電腦、看電視、畫畫……在學校裏,也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書、跳繩、踢毽子……雙休日還可以約上小夥伴一起溜冰,看電影、打羽毛球……可是我們卻經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抱怨作業太多,沒時間玩,晚飯一吃好就要寫作業。有時多做幾道課外題,就會一百個不願意。想想真是不應該。

《安妮日記》中我還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許多孩子的肚子空空,啃着一根胡蘿蔔,從冰冷的家裏跑出來,跑到風吹雨淋的街上,進到一間潮濕的、沒有生火的教室裏。孩子們為了一塊麪包,向街上的行人乞討。多麼令人心痛的畫面。想想這些孩子,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感到羞愧。每天我們不是嫌媽媽做的飯不好吃,就是嫌爸爸做的菜不合胃口,還挑肥揀瘦。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安妮日記》讓我反省了自己,讓我學會了思考。它像一盞明燈,將指引着我們前進。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18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義賣——王洪禧的故事》,受益匪淺。這篇文章來自美德少年文學故事叢書《模擬外交官》。文章主要寫了王洪禧進行義賣,用賺來的錢給福利院的孩子們買新年禮物——手套、圍脖等,只賣出三分之一,有一位阿姨買了四條圍脖,可東西並沒有全部都賣完,眼看天快黑了,他們便喊道:“義賣義賣,王洪禧親自現場舉辦義賣活動。”這下火了,街上的大人小孩都在搶購,東西一搶而空,共賺了260元,全給福利院孩子買了禮物。

看到這兒,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校友朱雲清姐姐,她是我們周老師任教的上一屆學生中的得意門生——泰州市“美德少年”。20__年的“5.12”的汶川大地震讓世人震驚,四面八方都伸出援助之手,紛紛獻出愛心。朱雲清姐姐也不例外,不僅捐出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錢,還帶着全班同學在“為災區獻一份愛心,為生命撐一片藍天”的口號下,到我姜堰步行街發動羣眾募捐。短短的一下午,共籌集三千多元現金,捐獻給災區,為災區重建添磚加瓦作出了一份貢獻。這種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

現在我們班周龍飛同學由於基礎不夠紮實,成績不理想,每次考試總是不及格。同桌劉婧慧同學決定幫助他。每次同桌互背課文時,只要周龍飛沒背掉,即使到了下課,劉婧慧也會叮囑他,讓他背,直到背完為止。由於劉婧慧同學的熱心幫助,現在,周龍飛考試成績由以往的不及格上升到了及格,家長感謝劉婧慧同學,同學誇獎她,老師表揚她,還要求我們大家向她學習哩!

是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黨員寒假讀書心得 篇19

生命如鑽石般耀眼奪目,生命如車輪般運載不息,生命更如繁星稍縱即逝,或許,更如,更似……但,你願把自己的生命換作鑽石、車輪、繁星嗎?生命就從此標上了價格嗎?

再次掀開《生命的價格——七毛錢》,朱自清的文章再次讓我感動,再次讓我思考生命的價值……

文章講述的是,在當時社會裏,存在許多公開的“人市場”,各色的男女小孩都在此拍賣未來。有的或許是被騙來的,有的或許是被拐來的,有的更是被親人賣來的。作者看到了一個標價為七毛錢的女孩,由此猜想她黑暗的未來。

但是,沒有希望的人生還能撒進陽光嗎?標價的人生,標價的生命,一個個幼小的生命在“人市場”裏販賣自己的未來。我們在親人的呵護下成長,他們在親人的出賣下長大;我們坐在學校裏學習,他們站在黑暗中哭泣;我們總吃着父母給的山珍海味,他們總嘗這社會給的辛酸人生……我們總在浪費人生,而他們卻沒有享受人生的機會。生命多貴?

七毛錢的生命,七毛錢的女孩,人生就此完結。那個可憐的女孩,僅能在痛苦中掙扎命運,她的未來在何方?做童工?做童養媳?做婢做妾?也,或許,賣去妓院?她的人生種.種可能,卻無一美好,七毛錢斷送了她的未來,生命就如七毛錢嗎?

回想起自己的不珍惜,不成熟,不懂事,人生就如流水般滑向昨天。夢該醒了,要懂得珍惜生命。錯過的花季,僅能在耳邊迴響,黑暗的社會,吹熄了女孩的幸福,但,我們正值浪漫年華,更應鑄造精彩人生。

生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