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導遊詞範文精選範例

安徽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經濟上屬於中國東部經濟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安徽導遊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閲讀參考學習!

安徽導遊詞範文精選範例

安徽唐模導遊詞

唐模村,原為歙縣所轄,現屬徽州區。是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創建的。公元920xx年,汪華的後裔汪遷回故鄉,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學多才,精於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對面的獅子山,而且那裏有太祖叔舉種植的大片鬱鬱葱葱的銀杏樹,認為在這裏居住可以發子發孫。故汪思立率兒孫遷到獅子山居住。經過幾代人的辛苦勞動,先後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園、太子塘等建築物,逐步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兒孫重返徽州時正值五代年間後唐建立,諸侯紛爭,強盛的唐朝已不復存在。汪氏子孫不忘唐朝對祖先的恩榮(即隨朝名將汪華歸順唐朝後被封為越國公,死後諡“忠烈王”),決定按盛時的規模建立起一個村莊,取名“唐模”(一説按盛唐時的模式、風範、標準建立)。1087年,郡北許村的許貴一、許貴二兄弟倆因父母雙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經過幾代繁衍,許氏比當地的汪、程、吳三姓人丁更為興旺,成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們不忘姑父的收養之恩,仍沿用“唐模”這個村名。唐模村莊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視風水與忠君思想結合的產物,深深地烙上了歷史文化的印製。

忠君鑄造了唐模,盡孝則成就了名聞遐邇的檀幹園。相傳,清初唐模許氏有一位富商在蘇浙皖贛一帶經營36爿當鋪,時稱36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遊覽,苦於山高路遠,年老體衰不便成行。於是這位孝子不惜巨資在村邊挖塘壘壩,模擬西湖景緻,修築亭台樓閣、水榭長橋,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娛樂,並報答鄉鄰相助之恩。田園內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緩緩繞流,取《詩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之意而名曰“檀幹園”。現修葺一新的園林,由94歲高齡的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顧廷龍老先生於1997年4月題寫了“檀幹園”三字,古樸蒼勁,題字數月,顧老先生即飄然仙逝,令人扼腕長歎。

園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等,所以有“小西湖”的美稱。以“玉帶橋”分外湖、內湖,形成“外西湖”、“內西湖”格局。過橋便是園內的中心“小瀛洲”(鏡亭),3塘相連,寬亙10畝,灌田60畝,把“36典”也巧妙地隱喻進去了。

鏡亭是全園的中心,四面環水,結構精巧。亭外留有石砌平台。亭柱有楹聯曰:“春桃露春濃,荷雲夏淨,桂風秋馥,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看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全聯格律謹嚴,意境高遠,恰如其份地寫出了“小西湖”的四時美景、山形地貌。亭內四壁用大理石建築,上嵌歷代名家書法長刻石貌。亭內四壁用大理石建築,上嵌歷代名家書法長刻石18塊。當中6石較短,刻朱熹、蘇軾、倪雲路、趙孟頫、文徵明、查士標6人的行草。旁12石較長,刻米芾、蔡襄、黃庭堅、董其昌、祝允明、羅洪先、羅牧、程京萼、陳亦禧、八大山人的行草書和陸嶽的篆刻等,石質細膩,石刻精美,鐵畫銀鈎,龍蛇隱壁,氣勢恢宏。一室之內竟珍藏曆代書法大家世擘之精品如此之多,簡直像一個書法珍品的博物館,可見徽商經濟的繁榮和由此帶來的文化昌盛。據悉十年動亂時期,此亭發作了牛欄,才使這些無價之寶倖免於難。

檀幹園邊有一棵已有400多年的古樹。樹端下部中空,猶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在張口凝目,電視劇《天仙配》中為七仙女和董永開口做媒的槐蔭樹就是在此拍攝的。離樹不遠有一座“沙堤亭”,建於清康熙年間。此亭形式獨特,亭分上下兩層,上層中空,四邊有虛閣,八個角的飛檐上各懸鐵馬飛鈴,微風吹動,叮噹作響。從不同角度看,每個平面均為八角,故又名“八角亭”。由“沙堤亭”前行便是同胞翰林石坊,為紀念清康熙欽點許承宣、許承家兄弟倆同入翰林而建,因其工麗典雅,雕刻精美,被譽為唐模的門户和象徵。

高陽橋連同建於其上的廊房現已改建成茶室,置身橋上,衝一盅黃山毛峯,邊細細品茗,邊瀏覽水街的景色,邊欣賞旅遊部門組織的歌舞或戲曲演唱,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水街兩岸分佈着近百幢徽派民居和夾溪而建的街道市井。街上雜貨店、百貨店、油坊一應俱全,杏旗飄揚,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色彩。沿街築有40餘米長的避雨長廊,廊下臨河設有“美人靠”,供人來往歇息聊天。映入眼簾的還有衣袖上卷在溪埠浣洗的村姑的倩影,以及聲聲入耳的搗衣槌聲和她們相互用當地方言交談的喁喁細語。“千門萬户搗衣聲”的意境,於今已十分難尋,聞之真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頓惑古韻悠悠,鄉情淳濃。這種平靜祥和、樸素恬淡的生活給人以極大的安定感和無限的憧憬。

安徽巢湖旅導遊詞

素有江北"魚米之鄉"的巢湖市,位於中國安徽省中部,總面積9423平方公里,轄無為、廬江、和縣、含山、居巢四縣一區,20xx年底總人口453萬人。

巢湖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眾多,是皖中旅遊勝地。境內有山、有水、有島、有泉、有洞。江濤、湖光、温泉、是巢湖“水景三絕”。長江流經市內182公里,江濤拍岸,氣勢磅礴;八百里巢湖波光帆影,景色萬千。五大精華景觀更是聞名遐邇。一是“一面寶境”--巢湖。巢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遼闊,沿湖山巒聳立,湖中孤島突兀,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二是“兩顆寶石”--姥山島、天門山島。兩島猶如兩顆寶石,分別鑲嵌於巢湖之中和長江北岸。三是“三串珍珠”--半湯、湯池、香泉三大温泉。四是“四塊翡翠”--太湖山、天井山、雞籠山、冶父山四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五是“五座龍宮”--王喬洞、紫薇洞、仙人洞、華陽洞、泊山洞。

巢湖市歷史悠久,文化薈萃。這裏是長江流域人類祖先"和縣猿人"、"銀屏猿人"繁衍生息的地方,是"商湯放桀於南巢"、"伍子胥過昭關"、"霸王烏江自刎"的紀念地,是名人丁汝昌、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戴安瀾的故里,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人墨客給這裏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和燦爛的詩文,與湖光山色相得溢彰,融匯成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線。

巢湖市環湖襟江,是安徽省重點對外開放地區之一。它地處合肥、蕪湖、南京"金三角"腹地,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可以依託合、蕪、寧三個航空港和蕪湖外貿碼頭,直達世界各地。再加上區內縱橫交錯的鐵路公路網、遍及城鄉的電信廣播電視網,把當今巢湖與世界的距離拉得很近。

鑑於巢湖市的獨特優勢,安徽省委、省政府為了建立安徽"名山名水"的旅遊新格局。作出了"發展巢湖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建設合肥和沿江城市後花園"的重大決策。巢湖正着力於"打響巢湖牌、做活水文章",經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市已建成並開放100餘處旅遊景區、景點,擁有30多家旅遊賓館、星級飯店和多家旅行社,隆重推出"巢湖水上浪漫遊"、"湖島娛樂休閒遊"、"温泉保健度假遊"、"牡丹花觀賞節"等特色旅遊項目。現已開通了上海、南京、合肥至巢湖的旅遊線,開始融入華東和國際旅遊網。

巢湖水美、山美、人更美,四百多萬巢湖人民,熱忱歡迎您來旅遊觀光!

安徽琅琊山導遊詞

凡讀過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的人,無不為其描繪的美景所傾倒:“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這琅琊山便是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約5公里處,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琅琊山古稱摩陀嶺,後何以名琅琊,歷來説法不一。一種説法是:東晉琅琊司馬睿曾寓居於此而改稱琅琊。另一種説法是:西晉鎮東大將軍琅琊王司馬釉率數路大軍“出塗中”(指滁水流域)滅吳,吳主孫皓“詣釉請降”獻璽即在此,因而山稱琅琊。而《古今圖書集成?琅琊山匯考》載又一説:“人以其有似於山東東海之琅琊山,故亦名為琅琊。”

琅琊山險峻而秀麗。其山峯“聳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數百年的松樹、梅樹蒼勁挺拔,特有的琅琊榆、醉翁榆亭亭如蓋,琅琊溪潺潺流淌,讓泉、紫薇泉……散佈山間,歸雲洞、雪鴻洞……神祕莫測。九洞十一泉,處處引人入勝。琅琊山景色清幽,素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的美譽。

深秀湖位於回北門通往琅琊山寺院的轉彎處,古為一水潭,是遊人臨溪垂鈎之所。1958年,滁縣人民政府將水潭擴建成一座小水庫。1983年,琅琊山管理處因地制宜,將這裏闢為一新的風景區。因其三面環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約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琅琊溪,下遁餘家窪水庫,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因橋有九曲,通稱九曲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製件,具有明顯的現代建築特色。橋上築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建築特點,湖面側建有三間六架樑木的水榭,為旅遊服務場所。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礎,湖水貫通其下。春夏季節,遊人憑水而樂,清涼爽快,堪稱妙境。

會峯閣是琅琊山風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築物。它於1988年開工興建,建築在南天門的明朝建築會峯亭的殘基上(原會峯亭被日軍侵略中國時燒燬)。新建築的會峯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峯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採用古典建築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樑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拂處,金聲四起,悦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晴朗天氣,登上會峯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情。這裏陽光和煦,山色蒼茫,羣山巍峨,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眾山小”之感。大概是因為眾山列隊,一收眼底,這裏象一座檢閲台,檢閲千山爭秀,萬峯蒼鬱,所以此閣才命名為會峯閣吧!由於會峯閣立在琅琊山的最高峯,人們都愛來此瞭望祖國的壯麗山河。站在會峯閣向南面的山外平原去,地面寥廊,煙霧蒼茫,村莊星羅棋佈,河塘閃亮如鏡,在晴朗無雲天氣還可以隱約看到幾十公里外的長江如帶,浩渺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