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遊詞開場白(精選5篇)

澳門導遊詞開場白 篇1

澳門天后宮,20__年10月4日剛剛落成,歷時2年半,耗資2億澳門元。它坐落在澳門路環島的疊石塘山上,佔地近7000平方米,是澳門迄今規模最大的廟宇。整個建築按照閩南古建築風格設計建造,並參照福建、中國台灣等地媽祖廟的傳統規制佈局,宮前有長達60餘米的階梯,厚實華麗的牌坊式山門、漢白玉圍起的祭壇和由迴廊連為一體的大殿、梳粧樓、鐘樓和鼓樓等。主殿坐西朝東,氣勢恢弘,樓台宇頂雕龍飛檐,金色琉璃熠熠生輝。宮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高達3米的媽祖塑像鳳冠霞帔,慈眉善目,儀態端莊。

澳門導遊詞開場白(精選5篇)

作為世界上惟一以媽祖命名的城市,澳門早在1488年就在內港建起了第一個媽祖廟——媽祖閣.

天后官自20__年四月初十舉行奠基動土儀式至今,主體建築已基本建成。從此,多元文化的澳門又增添了一顆體現中國古建築和閩南文化特色的璀璨明珠。這其中,凝聚子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和澳門媽祖文化村天后宮同仁的心血,體現了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和澳門特區政府各部門的傾誠支持,承載了泉州工匠師傅們的辛勒勞作。我們要特別提到的是,中國台灣媽祖聯誼會、大甲鎮瀾宮董事會、媽祖發源地湄州媽祖祖廟董事會及泉州天后宮董事會給予我們一貫的幫助支持,自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成立以來,我們弘揚媽祖文化活動的每一步,都伴隨着他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充分體現了兩岸四地同胞血濃於水的情誼,體現了媽祖娘娘教化全世界華人要團結如手足的精神力量。

媽祖文化,媽祖精神不但藴涵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在經濟日益全球化,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日益休慼相關的新世紀;弘揚媽祖的博愛和平;救危濟困,開拓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無凝是人類消彌爭鬥,揚善除惡,共謀發展和福祉的最好教誨。

天后宮,又稱天妃宮、天后祠、天后寺、天后廟、媽祖廟、聖母廟等,日本又稱天妃神社,常見於中國大陸沿海,及香港、澳門、中國台灣等地,在東亞其他地區如日本、琉球、越南等地以及東亞裔人士(主要為華人)之海外聚居地。從南中國以至全中國的海岸都有拜媽祖的信仰,認為可保航海順利,所以每所天后廟正門都朝海。

相傳,媽祖於宋代開國元年(906年)3月23日出生於福建興化軍莆田縣的湄洲島,出生時已有特殊徵兆:紅光滿室,香氣四溢;出生至滿月均沒有啼哭過,故取名林默娘。林默娘自童年起即有預測天氣的異能,常於海難發生時前往救人,至29歲時於鄉間湄洲峯上羽化昇天。

澳門導遊詞開場白 篇2

萬佛湖風景區為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舒城縣城西南,距省會合肥不足80公里。以龍河口水庫為主體,南有萬佛名山,東有萬佛温泉(西湯池温泉),山水相依,樹擁花簇,被譽為“省城後花園”。

萬佛湖是一個聞名於世的湖泊型觀光旅遊風景區,環湖皆山,湖面50平方公里,容水量8.2億立方米,水質達國家地表水二級甲類標準。這裏一碧萬頃,波光瀲灩,綠島浮動,百鳥翔集,舟帆點點。湖中66島,已有燕子、萬佛、釣魚;風情、藏仙、雙龍等11個島嶼開發風情表演、野生動物觀賞、水上飛機等遊樂項目。萬佛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有萬佛石林、摩崖石刻、海市蜃樓、幽谷新月、龍柏山道、左慈釣台、天池、觀音洞、人頭馬、杉木林、翠竹嶺、馬尾松坡、白鷺洲、湖濱沙灘、游泳場等。世界上第一人工土石大壩-龍河口水庫大壩,就屹立於湖東大小梅山之間。亞洲鐵人三項賽和國際龍舟邀請賽曾在這裏舉辦。目前,年接待遊客的人次已躋身於安徽各風景名勝區前列。

與萬佛湖相依的萬佛山,主峯老佛頂海拔1539米。嶠巔鳥瞰,羣峯峭矗,形似一尊尊彌佛,拱衞於“佛祖”——老佛頂腳下,得“萬佛山”之名。萬佛山植被豐富,僅木本植物就有20xx餘種,其中香果樹、銀縷梅、鵝掌楸、珍珠黃楊等30多種為國家級珍稀樹種。這裏還是動物的樂園,有鳥類近百種,獸類50多種,兩棲類及爬行類40餘種,其中屬國家級一、二類保護的有金貓、金錢豹、靈貓、斑狗、錦雞、娃娃魚和虎紋蛙等。萬佛山有大小36峯,北登主峯,可遊覽險峯奇景,如流砂崖、試心石、鯉魚背、關刀口和滑石坡等。

與萬佛湖相伴的萬佛温泉,原名“西湯池”,與廬江縣“東湯池”遙相呼應。清著名文學家戴名世曾沐浴於此,盛讚不已,作有《温泉記》,使之名揚天下。温泉面積達1.5萬平方米,與廬江東湯池温泉、巢湖半湯温泉同屬一個泉系,而萬佛温泉地處上游,水質特好,是典型高熱氡泉,富含16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常年水温68度左右,常來洗浴,健膚強身。開發利用萬佛温泉,已成萬佛湖總體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澳門導遊詞開場白 篇3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豔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着一隻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説,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於這個佛教傳説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於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聖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於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餘十七尊則削髮光頂。有些遊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牆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後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説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於清代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台,相傳,清涼台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後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後,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蹟,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台、焚經台、齊雲台、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鍾、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台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後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徵着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着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於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繫,互為影響,也互為鬥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淨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澳門導遊詞開場白 篇4

湖北省西部有一片羣峯聳立、林濤起伏的高大山地,它橫亙於長江、漢水之間,方圓3250平方公里,這就是我國著名的神農架林區。相傳,上古時代的神農氏曾在這裏遍嘗百草為民除病,由於崖高壁陡,珍稀藥草不易採到,神農氏就伐木搭架而上,因此後人稱這裏為’神農架’。

神農架內重巒疊嶂,山高谷深,主峯大神農架即神農頂,海拔3105米,是華中地區最高峯,有’華中屋脊’之稱。區內古木參天,奇花異卉遍佈,有’綠色寶庫’之稱。植物種類十分豐富,主峯東南千家坪生長着大量被稱為’活化石’的古老植物,如珙桐、水杉、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等,它們大多都是舉世聞名的第三紀冰川樹種。林區的西南部,有一獨立奇峯稱’望農亭’,亭下有一片石林,上接懸崖,下臨深澗,或盤結曲扭,或亭亭玉立,或如猿猴抱柱,或如猛虎下山,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石林四周,流雲飛霧,若隱若現,有’石林雲雨’之稱,為神農架林區一大奇觀。神農頂北側,峽谷蜿蜒,峯巖壁立,飛瀑參差,景緻奇秀,有’紅坪畫廊’美稱。此處,神農架區內還有眾多的奇洞、潮水河、猴子石、南埡山、小當陽等勝景。

保護區內,不僅景色秀麗,物種豐富,還有種類繁多的珍稀動物。除名貴的金絲猴外,有白雕、白鹿、白松鼠、白蛇、白熊等,堪稱是一個’白色的動物王國’。

始建於一九八二年,一九八六年被升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一九九零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加入人與生物圈計劃世界生物圈保護網,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總面積70467公頃,是我國西南高山與華中丘陵的過渡地帶,屬於大巴山脈的延伸部分,地質結構為晚前寒武紀典型地帶,氣候以北亞熱帶向中亞地帶的過渡區域,這裏保存了較為完好的原生和次生生物羣落,是研究生物物種多樣性、典型性以及植被自然演替規律的理想場所,是我國西南、華中、華南、華北和西北的動植物區系的匯合地,包含着半個中國的植物種類和亞熱帶、暖温帶、寒温帶三種植物垂直分佈類型。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山巒起伏、地勢高峻、河溪縱橫,因昭君故事而名揚天下的香溪河就發源於此。由於地形複雜、雨量充沛,小氣候特徵十分明顯,相對高差懸殊大,造就了許多優美、奇特的自然風光,許多從第三、第四紀冰川侵襲中倖存下來的動植物活化石在此繁衍,奇山異洞、奇花異草比比皆是,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野生花卉就有250多種,據不完全統計,現已知保護區內有陸生脊椎動物336種、鳥類200餘種、兩棲爬行動物30餘種、昆蟲27目,約佔全國昆蟲種類的81.8%。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珍稀動物有金絲猴、金錢豹、華南虎、白鸛、金雕、大鯢、拉步甲等40種,其中金絲猴是與大熊貓齊名的我國特產,主要分佈在保護區內海拔1000-2800米之間,縱跨三個垂直植被帶的針葉林和闊葉林、混交林之中,對其研究一直是一項重點科研項目,保護區內還發現了白熊、白麂、白猴、白蛇等白化型動物。

澳門導遊詞開場白 篇5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來到白馬寺。此時佛教也從深宮走進了市井民間。隨後,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時期,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範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一條中土有緣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鋪就,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註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事件。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於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老傳統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國紮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裏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裏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