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導遊詞(精選19篇)

明長城導遊詞 篇1

榆林地區的明長城東起府谷,西至定邊,沿途城堡林立,規模宏大。橫貫榆林市境,尤以榆林至神木一段保存最為完好,蜿蜒100多公里,有烽火台210多座。

明長城導遊詞(精選19篇)

這一段明長城因緊靠榆林城,明萬曆年間曾重新修整。牆頂內側有磚砌的女牆,外側有垛口。每個垛口的上部都有降望口,下有射洞,牆面還設有排水溝和吐水嘴。榆林城區古長城每隔5公里左右築設一小軍城,供駐防軍隊居住。在小軍城上還築有凸起於城牆的台子,用於巡邏、放哨、瞭望。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費時最久,工程最大,防禦體系和結構最為完善的長城工程,它對明朝防禦掠擾,保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定,開發邊遠地區,保護中國與西北域外的交通聯繫都起過不小的作用。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明長城導遊詞 篇2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採經近兩年的調查與測量,於20xx年4月18日首次公佈明長城數據: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一百五十六個縣域,總長度8851.8公里。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六千二百五十九點六公里;壕塹長度為三百五十九點七公里;天然險長度為二千二百三十二點四公里。

明朝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明代長城的修建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明前期(1368~1447)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明太祖洪武五年 (1372),出兵15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置甘州、莊浪諸衞。洪武二十年 明長城遼東段 (1387),大將軍馮勝、藍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永樂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

20xx年間,先後5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今宣化境內)迤西,至洗馬林(今山西天鎮),皆築石垣,深壕塹”(《明會要》卷63邊防),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牆。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

明長城導遊詞 篇3

榆林地區的明長城東起府谷,西至定邊,沿途城堡林立,規模宏大。雖屢遭破壞卻依然能看出其當年的雄偉,其中尤以榆林至神木一段保存最為完好。

明長城橫貫榆林市境。為明成化延綏鎮巡撫都御史餘子俊率領將士4萬人歷時3月築成。明長城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谷縣東北),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東北),全長880公里。其在榆林境內的城牆自東接神木縣高家堡邊牆入境,經由建安堡、雙山堡、常樂堡、保寧堡,西接橫山縣波羅堡出境,蜿蜒100多公里,有烽火台210多座。

這一段明長城因緊靠榆林城,明萬曆年間曾重新修整。牆頂內側有磚砌的女牆,外側有垛口。每個垛口的上部都有降望口,下有射洞,牆面還設有排水溝和吐水嘴。榆林城區古長城每隔5公里左右築設一小軍城,供駐防軍隊居住。在小軍城上還築有凸起於城牆的台子,用於巡邏、放哨、瞭望。

明長城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即將參觀的八達嶺景區。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築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而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築長城的高峯,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0xx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將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力將原來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並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到了漢朝,漢武帝也是為了加強防禦,“不叫胡馬度陰山”,修築了一條近兩萬裏的長城,同時這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一道前沿陣地和防線,它西起新疆,東到遼東,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而明長城則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的最高峯,工程之大,技術之精是獨一無二的。當年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當時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還保持着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加上逐漸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侵擾,所以開始修築長城。明朝大規模修築長城達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築構完備,管理完善,佈局嚴密。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而長城在我國古代最原始的目的雖然是防禦,但是它同時還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軍事作用,第二則是經濟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屯田的開發和北疆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樂業,第三是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還保護了通訊和促進了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不僅僅只有這三次修築長城的經歷,據統計,在上下兩千年裏,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都修建過長城,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長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牆,繞地球10圈兒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間傳説:烽火戲諸侯和孟姜女哭長城也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如今,長城在經過幾次修整之後,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防禦性城牆!遍佈了我國16個地區,全長達到了10。8萬里。

剛才我們所經過的路,就位於關溝中。關溝是燕山山脈和軍都山山脈的交會處,南起昌平區南口鎮,西北到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城關,全長40裏。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這裏佈置了四道防線,分別是南口關,居庸關,上關,八達嶺。在關溝中的疊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可惜現在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了。

剛才我們所看到的那條鐵路就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由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因為八達嶺地區地勢複雜,技術難點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設計的人字型鐵路,成功解決了火車不能直接爬坡和轉彎的難題,而打通長達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歎服。現在在青龍橋火車站樹立的銅像就是詹天佑的,還有紀念碑。

關溝因為居庸關而著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宏偉的建築就是居庸關,它的名字起源於秦朝,以秦始皇遷徙“庸徒”在這裏居住所以得名。在關內,有一個著名的漢白玉石台,就是雲台。它是元代的一坐過街塔,上邊原來有三座藏式佛塔,在後來的地震中毀壞了。明代又在原處]建立了泰安寺,而在康熙年間又被毀了,只留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柱礎和望柱。雲台的面積有310平方米台下的券門上刻有獅、象、四不象、金翅鳥等浮雕,分別代表了佛教密宗五方五佛的座騎,還有天龍八部護法天神的浮雕。內壁上還有四大天王浮雕和神獸圖案,券頂上還佈滿了曼陀羅的圖樣,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還有六種文字鐫刻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這些都是元代的藝術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的傑出代表,因為這裏四通八達,故成為八達嶺。可能大家會問,為什麼要講長城修築在這裏?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僅守衞着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師的西北大門。

八達嶺長城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例如蕭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慈禧太后西逃等等,八達嶺都是畢竟之路。説到這裏,還有一個故事要講給大家:位於關城東門路旁,有一塊巨石,傳説在1920xx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經過這裏,曾經站在這塊石頭上回望京城,所以這塊石頭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現在這塊石頭已經不那麼突出了。

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剛才介紹了那麼多景觀,您一定急切的想來到景區遊覽一番,不用着急,馬上您也要成為好漢了。好,這裏就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遠處是壯麗的景色,而往下看就是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翁城,他一般都修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翁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匾額:北門鎖鑰,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東門的匾額為:居庸外鎮,意思是居庸關外又一重鎮。現在我們向右下放看,在登城口的南側陳列着一門大炮,名為:神威大將軍。是崇禎年間製造的。

八達嶺長城有三台兩牆組成,什麼是三台兩牆呢?現在就讓我給大家來解釋一下,三台分別是城台,敵台,其中城台構造的非常簡單,只是駐守的官兵避風寒的地方。那敵台的構造相對就要複雜一些,分為兩層,下層是由田,井,回,等字形組成,上層有垛口和望孔是觀察軍情和射箭用的,所以這裏也具有防禦敵人的功能。

下面就到了烽火台,又叫烽燧,狼煙台。是不和長城相連的獨立建築。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古人獎白天點燃的煙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明朝的時候,還對烽火與敵人的關係作了嚴格的規定:敵人百餘個,燃一煙點一炮;五白人,燃兩煙點兩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萬人以上,五煙五炮。就通過這種方式,在邊關的軍情能夠飛速的傳遞到皇城大內。

説完了三台,下面就來説一下兩牆。長城外側的高牆叫做牒牆,有垛口是用來防禦敵人的。而內側不足一米高的則叫作女兒牆,也叫做宇牆。在最開始長城內側是沒有女兒牆的,可是經常有人會跌下山崖,所以就修建了這道牆。在長城牆根的地方每隔不遠就有一個小水溝,雨天的時候由吐水嘴向外排水,以免水沖刷城牆。而長城的牆體裏面使用石頭塊鑄成的,外邊砌上磚,再在上面鋪上石板,從而使建築非常牢固!

明長城導遊詞 篇5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採經近兩年的調查與測量,於20xx年4月18日首次公佈明長城數據: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一百五十六個縣域,總長度8851.8公里。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六千二百五十九點六公里;壕塹長度為三百五十九點七公里;天然險長度為二千二百三十二點四公里。

明朝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明代長城的修建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明前期(1368~1447)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出兵15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置甘州、莊浪諸衞。洪武二十年(1387),大將軍馮勝、藍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永樂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20xx年間,先後5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今宣化境內)迤西,至洗馬林(今山西天鎮),皆築石垣,深壕塹”(《明會要》卷63邊防),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牆。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

明朝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明代長城的修建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明前期(1368~1447)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出兵15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置甘州、莊浪諸衞。洪武二十年(1387),大將軍馮勝、藍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永樂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20xx年間,先後5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今宣化境內)迤西,至洗馬林(今山西天鎮),皆築石垣,深壕塹”(《明會要》卷63邊防),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牆。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

明中葉(1448~1566)長期的大規模興築。“土木之變”以後,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擄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築北方長城,增建墩堡做為當務之急。百餘年間建成以下長城重鎮。

明長城導遊詞 篇6

中國的長城作為堅固的軍事防禦功能,已經永遠失去了它的歷史作用,但作為偉大的建築永遠屹立在中華大地。成為中華民族。團結的象徵。19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專家學者稱為“世界上最長的防禦性城牆”。

今天我們登上了長城,在中國的旅遊界界流行着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

漢”。現在各位都是英雄好漢了,女士們就是巾幗英雄。長城橫貫中國的北部,長達6000多公里,合計120xx多華里,所以叫“萬里長城”。長城與黃河被稱為中國北方兩巨龍。北京位於黃河以北,長城以南,俗話説“萬里長城萬里長,遙想當年秦始皇”,其實長城並非起自秦始皇,應該説是起自春秋戰國。 公元前220xx年,友好往來一舉滅掉了六國,他把中國北部的舊長城連接了起來。形成了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這一段歷史時期的長城叫做秦長城。大家聽説過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説嗎?説的是孟姜女新婚不久,他的丈夫範杞良就被抓去修長城。一去三年,沒有音信。一天夜裏孟姜女做了一個夢,夢見她的丈夫飢寒交迫,衣不遮體,渾身發抖。喊着説:“我冷啊!我冷啊!”於是孟姜女決定千里尋夫為他送寒衣。她從江淮一帶(今安徽)來到北方,沿着長城找尋她的丈夫,她四處打聽,一直都沒有下落。到山海關一帶,一個修城的工頭説,範杞良早已經死了。她悲痛欲絕,放聲大哭。哭倒了長城八百里。這個傳説反映了秦始皇強徵民夫,橫徵暴斂的暴政。

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又修了一道外長城。而且,把它修到了陰山以北,可憐的匈奴人只有“望隊山而泣”。真可謂“不叫胡馬度陰山”。這一段漢長城可以説是西起新疆境內,東經蒙古,一直到黑龍江流域長達兩萬餘里。這一時期的長城,稱為漢長城。

公元1368年,明朝皇帝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北築長城,從那時起直到明朝末期,先後大修長城十八次,歷時260餘年。公元1520xx年,也就是弘治十二年,才完成了明長城的規模。它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經遼寧、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等省市自治區。全長12700多華里。這一時期的長城叫明長城。就是今天我們各位看到的八達嶺這一段的長城。所以説在歷史上有三次築城高潮。這就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

如果我們把中國曆代的長城全部加起來,它遍佈16個省市自治區,總長度5.4萬公里,合計10.8萬華裏。

居庸關號稱天下雄關,俗話説“長城之險不在居庸關,而在八達嶺”。也就是説“關在居庸,險在八達嶺”。八達嶺這段長城以甕城為中心,南至七樓,北到十十樓,全長4770米。它是北京山區通向塞外的唯一通道,八達嶺是居庸關的前哨陣地,取四通八達之意。由此可以通向延慶、宣化、張家口、大同、永寧、四海的交通匯集點。八達嶺西有岔道城,駐兵780多人。是重要的前哨陣地。建於1531年(嘉靖三十年),而八達嶺建於1520xx年(弘治20xx年),這一帶的山叫做軍都山,崇山峻嶺,形勢險要,城關重重,但它終沒有擋住李自成的農民軍,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32萬大軍東度太行山,直取八達嶺破居庸關。逼的明朝皇帝崇禎自縊死在煤山,推翻了明王朝。請大家看長城,在總體構造上是上窄下寬,上窄約5.8米,下寬約6.5米。它分別由四種基本的構造構成的,一,城牆;二,城台;三,關隘;四,烽火台。牆內有券門,中間有石梯相連,城牆上可容五馬並走。烽火台又叫煙墩,用於傳遞軍情。它獨立於長城之外,幾乎每隔一里就有一座。在萬里長城上形成了千里的報警系統。每當有敵兵進犯的時候,烽火台燃起烽火,傳遞軍情,白天點煙有枯枝柴加狼糞所以又叫狼煙,煙色濃黑衝上藍天這叫烽;夜間點煙,必然看不風,就點火這叫燧。合起來稱為烽燧。歌曲裏唱的“狼煙遍地”也就是戰爭爆發了。明朝規定來犯敵兵百餘人點一煙,鳴一炮;五百人左右,兩煙兩炮;千餘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萬人以上,五煙五炮。各位聽説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嗎?説的是西周的時候,周幽王為此煩惱,不知如何使她笑起來,這時有位拍馬屁的大臣説,您可以在驪山的烽火台上燃起烽火,各位諸侯必然聞訊來救,當他們看到沒有敵人,場面必然十分尷尬。果然當週幽王燃起烽火的時候,各路諸侯以為就師告急,空忙一場,看到各路諸侯狼狽的樣子,褒姒不禁一笑,周幽王大喜,各路諸侯憤然而去。後來,西戎族真的來攻打京師了,周幽王燃起烽火求救,結果各路諸侯按兵不動,其下場是周幽王被殺,而褒姒被俘,這就是歷史上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

明長城導遊詞 篇7

千峯疊翠擁居庸,山南山北處處峯。鎖鑰北門天設險,半哉峻嶺走長龍。聽見這首詩,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將講解那裏了吧!對,就是長城。

我們的汽車現在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即將進入八達嶺景區內。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而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開始修築長城了,當時諸侯爭霸,為了防止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就在自己的邊界上紛紛修建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而我國曆史上曾出現三次修築長城的高峯期,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統一中原,建立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派大將軍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動力將原來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並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建了一條西起臨沼,東至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條萬里長城。到了漢朝,漢武帝同樣也是為了加強防禦,不教胡馬度陰山,修建了一條接近2萬里的長城,同時它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一道前沿陣地和防線,它西起新疆東至遼東,是我國曆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而明長城則是我國曆史上修築長城的最高峯,規模之大,技術之精獨一無二。朱元璋當年統一中原建立明朝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雖然當時元朝已經滅亡,但還保留了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

明朝曾先後大規模修築長城達18次之多,到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至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同時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築構完備,管理完善,佈局精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長城在我國曆史上最原始的目的就是防禦,但同時他還具備其他功能,第一,軍事功能;第二,經濟功能,他不僅促進屯田的開始和北疆經濟的發展,還使中原地區百姓安居樂業。第三,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他還保護了通訊和促進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曆史上不僅僅只有這三次修築長城的歷史。據統計,在上下兩千年裏,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建過長城。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長城改造為高5米,寬1米的大牆,他將圍繞地球10圈都富餘。民間著名傳説,烽火戲諸侯,孟姜女哭長城都是發生在這著名的萬里長城之上的。長城經過先後幾次修整後基本恢復原貌,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時它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防禦性城牆,遍佈我國16個地區,全長達10.8萬里。

剛才我們經過的路就位於關溝中,關溝是燕山山脈和軍都山山脈的交匯處,南起昌平區南口鎮,西北至延慶縣的明長城城關全長40裏,是中原地區連接西北高原的咽喉要到。明代還在這裏佈置了四道防線,分別是,南口關,居庸關,上關,八達嶺。在關溝疊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金八景之一的居庸疊翠,可惜現在它們已經

關溝英居庸關而著名,而我們眼前那座宏偉的建築就是居庸關,它的名字起源於秦朝,因秦始皇遷徙庸徒在這裏而得名。在關內有一著名的漢白玉石台叫做雲台,他是元代的一座過街塔,原本在上面有三座藏式佛塔,可惜後來在地震中被毀壞了,明代又在原處修建了泰安寺,在康熙年間又被毀壞了,只留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望柱和柱礎。雲台面積310平方米,台下劵門上刻有獅,象,四不像,金翅鳥等,分別代表了佛教密宗五方五佛的坐騎,還可有天龍八部護法天神的浮雕,內壁上刻有四大天王和各種神獸的圖案。劵頂上佈滿了曼陀羅,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還刻有六種不同文字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這些都是元代的藝術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的傑出代表,因其四通八達故稱為八達嶺,可能大家會問為什麼長城要修築在這裏,這主要是因為重要的地理位置,他不僅守衞着明皇陵,而且還是京師的西北大門。八達嶺長城還見證了我國曆史上許多重大事件,如,蕭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親征,慈禧太后西逃等這裏都是必經之路。説道這裏還有一個故事説給大家聽,在關城東門路旁有一塊巨石,相傳,1920xx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途徑這裏,曾站在這塊巨石上回望京城,因此這塊巨石又被叫做望京石。只是現在他已經不再那麼突出了。

有一句話我想大家一定都聽説過,不到長城非好漢,前面介紹

了那麼多景觀,您一定非常急切想到景區內遊覽一番吧,不用着急馬上您也將成為好漢了。好!這裏就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遠處是壯麗的景色,向下方看是八達嶺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甕城,他一般修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在甕城牆上有裏外兩面城牆,四面拒敵,一旦敵人攻破城關,湧入城內將受到四面將領的圍殲,如落甕中。甕城兩門相距63.9米,西門匾額:北門鎖鑰,北門指的是京師的北大門,鎖鑰是指長城的堅固和險要,就像一把堅不可摧的大鎖鎖在這裏,只要守住這道門,京師就萬無一失。東門匾額:居庸外鎮,意思是指居庸關外又一重鎮。現在我們向右下方看在登城口南側陳列着一門大炮,名為神威大將軍,這門大炮炮身長2.85米,口徑105毫米。炮中身著有“敬賜神威大將”而得名,該炮最遠能發射500多米,可見崇禎年間軍工業的發達。

長城是由三台兩牆所組成,什麼是三台兩牆呢?下面就由我為大家解釋一下吧。三台分別是城台,敵台,城台構造非常簡單只是駐守官兵躲避風寒的地方,敵台就相對複雜一下了,分為兩層,下層是由田井回等字形構成,上層有垛口和望台是用來射箭和觀測軍情的,具有防禦功能。下面就來到了烽火台,又稱烽燧,狼煙台。他是不與長城相連接的獨立建築,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古人講白天點燃的煙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明代還把烽火與敵人的關係做了明確的規定,敵人百餘人點一煙一炮,五百人點二煙二炮,千餘人點三煙三炮,五千人四煙四炮,萬餘人點五煙五炮。就是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就邊關的緊急軍情傳遞到皇城之內。

説完了三台下面就來説一下兩牆吧。長城外側的高牆叫做堞牆,有垛口具有防禦功能,而內側不足一米高的牆叫做女兒牆,又叫宇牆。長城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這座牆的,因經常有人不慎跌落懸崖,就修建了這道牆。而牆根每隔不遠的地方都有一個小水溝,雨天的時候由吐水嘴向外排水,以免水體沖刷牆體。而長城的牆體內部是由石頭塊鑄成,在外面砌上磚,再在上面鋪上一層石板,從而使建築非常牢固。而我們現在就行走在牆體的頂上,他非常平坦寬闊,寬處五馬並騎,十人並進。

話説至此,我的講解也告一段落了,下面就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啦,半個小時候後我們在登城口集合前往下一個景點,謝謝!

明長城導遊詞 篇8

榆林地區的明長城東起府谷,西至定邊,沿途城堡林立,規模宏大。雖屢遭破壞卻依然能看出其當年的雄偉,其中尤以榆林至神木一段保存最為完好。

明長城橫貫榆林市境。為明成化延綏鎮巡撫都御史餘子俊率領將士4萬人歷時3月築成。明長城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谷縣東北),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東北),全長880公里。其在榆林境內的城牆自東接神木縣高家堡邊牆入境,經由建安堡、雙山堡、常樂堡、保寧堡,西接橫山縣波羅堡出境,蜿蜒100多公里,有烽火台210多座。

這一段明長城因緊靠榆林城,明萬曆年間曾重新修整。牆頂內側有磚砌的女牆,外側有垛口。每個垛口的上部都有降望口,下有射洞,牆面還設有排水溝和吐水嘴。榆林城區古長城每隔5公里左右築設一小軍城,供駐防軍隊居住。在小軍城上還築有凸起於城牆的台子,用於巡邏、放哨、瞭望。

明長城導遊詞 篇9

1368年,明軍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順帝(1333—1368年在位)逃往北方草原。此後,明軍雖多次深入大漠追剿,但始終無法徹底擊潰蒙古殘餘勢力。15世紀20xx年代後,蒙古瓦剌部落逐漸強大,1449年土木堡之戰中,御駕親征的明英宗(1435—1449、1457—1464年在位)甚至被瓦剌軍隊生俘。16世紀中葉後,東北女真部落又在努爾哈赤(1559—1626)領導下逐漸興起,不斷威脅明朝的遼東和京畿地區。 可以説,明朝統治的270多年,始終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冷兵器時代,長城是對付騎兵部隊突然襲擊最有效的防衞手段。因此,明代再次重修長城,並終其一代,從未停輟。

明代長城西起今甘肅省嘉峪關市,東達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橫貫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300多千米,是古代留存下來的最堅固、最完整、氣勢也最雄偉的長城。

明長城部分利用了北魏、北齊和秦漢時期的古長城。牆體建築材料有磚、石、土三種。牆體高低寬窄隨地形的險要形勢而異,山高地險處的牆體相對低窄,平地要衝之處牆體則高大寬闊。此外,長城沿線還建有各種城、關、隘口、敵台、烽火台、堡子等,它們與城牆一起,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明王朝為便於對長城全線的防務管理和長城本身的修築維護,將長城全線劃分為九段,每段分別置鎮,派駐重兵,委任總兵(亦稱鎮守)官統轄。

明長城導遊詞 篇10

各位朋友:

早上好!我叫,是悠然旅行社的導遊,今天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你們就叫我好了!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景觀是享譽世界的長城。長城是世界珍貴的歷史文物,希望大家愛護長城,可不要亂扔垃圾、亂寫亂畫哦!

長城歷史悠久,有20xx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都在地勢險要的地方修築長城。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56年,“楚國方城”是關於長城的最早記載。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南侵,於公元前220xx年,將原秦、趙、燕三國的北邊長城,加以修繕,連貫起來。故址西起臨洮(今甘肅泯縣)北傍陰山,東到遼東,這就是俗稱的“萬里長城”,至今還有遺蹟殘存。此後,漢、北魏、北周、北齊、隋歷代都修築過長城。

明代為了防禦異族的入侵,前後修築長城達18次,全長6700公里,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我們今天遊覽的這一段長城就是明代修築的,位於八達嶺。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八達嶺腳下。遊客朋友,請大家抬頭看長城:它像一條巨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請大家跟我走上長城,看:長城的城牆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城台,是古代用來屯兵的堡壘。據説打仗的時候,城台之間可以互相呼應。城牆頂上還鋪着十分平整的方磚,像很寬的馬路,大概二三台汽車可以並行。城牆外沿有許多兩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口,供瞭望和射擊用。

朋友們,看看你的腳下是什麼?猜猜有多重?告訴你們吧!這是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呢! 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也沒有起重機,就靠着無數的肩膀無數的雙手,一步一步抬上那陡峭的山嶺。這是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啊!

這就是長城!這就是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朝朝暮暮,迎大海日出,送戈壁落照,或翹首於峯巔之上,或俯身於峽谷之中,跌宕起伏,綿延千萬裏的萬里長城。長城它是這樣的氣魄雄偉,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各位遊客,今天的遊覽到這裏就結束了,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與合作。雄偉的萬里長城永遠恭候您的光臨!

明長城導遊詞 篇11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八達嶺景區觀光旅遊。

長城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和中華民族的驕傲。遊客們,我們已經來到了著名的八達嶺長城上,兩旁的山上,是蒼松翠柏,好像雲遮霧障,禽鳥和鳴,溪流淙淙,處處充滿了詩情畫意。您向遠處看,可以發現這裏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峯,蜿蜒于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長城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綿延。這段長城的牆體是用整齊巨大的條石鋪成,有的條石長達2米,重數百斤。內部填滿泥土和石塊,牆上頂地面的地方鋪滿方磚,十分平整。牆頂外側築有高2米的垛口,上有了望孔,下有射擊口,內側建有宇牆。城牆每隔一段,築有一個堡壘式的方形城台。城台有高有低,高的叫敵摟,是守望和軍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牆台,高度與城牆相差不多但突出牆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 八達嶺海拔1000米,綿延曲折的長城如巨龍騰飛於崇山峻嶺之上。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古代建築工程的傑出代表。登上八達嶺長城,極目遠望,山巒起伏,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盡收眼底。長城因山勢而雄偉,山勢因長城更加險峻。

下面就到了烽火台,又叫烽燧,狼煙台。是不和長城相連的獨立建築。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白天點燃的煙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明朝的時候,還對烽火與敵人的關係作了嚴格的規定:敵人百餘個,燃一煙點一炮;五白人,燃兩煙點兩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萬人以上,五煙五炮。就通過這種方式,在邊關的軍情能夠飛速的傳遞到皇城大內。看到烽火台,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叫《烽火戲諸侯》:周朝有個國君叫周幽王,他有一個美女,她的脾氣很怪,總是不笑,幽王就想辦法。於是他點燃了求救信號(烽火),結果,引得諸侯白來一趟,她卻哈哈大笑,幽王也很開心。可是,真有敵人來進攻的時候,幽王點燃了烽火,卻不見人來,幽王就被敵人殺死了。遊客們,這就是兩個很典型的故事。 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開始順勢走下長城。遊客們!踏着這腳下的方磚,扶着牆上的條石,我們會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明長城導遊詞 篇12

到了長城的腳下,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雄偉的長城像一條巍峨的長龍一樣坐卧在八達嶺。那長城真不愧是世界人文景觀之一呀!

聽那裏的老鄉説,長城10萬多公里,從嘉峪關一直到山海關,也有的人説長城有1萬多公里,這些話我聽了許多次,可對錯我也不知道。

我站在長城中間,踏着一塊塊用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做成的方磚,遙望遠處,那景色使我讚歎不已!我隱約聽到人們不約而同的説“真漂亮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個小城堡,裏面有整齊的石板凳和石桌,還有幾盞已經廢棄的油燈,我曾經去過北京的獅子館、天安門、頤和園的昆明湖和十七孔橋.....但是這樣壯觀的景色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當我離開的時候,我對長城依依不捨,希望可以在長城上多停留一會兒。小朋友你們去過長城嗎?希望你們有機會可以去細細遊賞。

明長城導遊詞 篇13

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何宜臻,大家可以叫我小何。

這次很榮幸能和大家遊覽長城。

遠遠望去,長城像一條巨大無比的長龍。

近看,長城一眼望不到頭。

站在長城上看,一座座烽火台屹立在長城上,像一個永遠不會倒的不倒翁。

長城還是古代一項重要的防禦工程,從燕國開始修建長城,長城現在已經有20xx多年曆史了!

關於長城還有一個感人的傳説。

在修建長城的時候,除了60歲以上的老人不用去修建長城,其它的青年都得去修建長城。

蘇州書生範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不得不四處躲藏。

有一次,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碰到了孟姜女。

孟姜女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和父母便一起把範喜良藏了起來。

兩位老人很喜歡範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

但是,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新婚不到三天,範喜良聲就被官兵捉走了。

後來,孟姜女千里迢迢地來到長城找丈夫。

誰知,民工告訴她,範喜良已經死了。

她便在長城腳下痛哭,不知哭了多久,只聽“轟隆”一聲,長城倒了幾公里。

旅客們,請不要隨地扔垃圾,和在城磚上亂塗亂刻。

我們7點在城門集合。

明長城導遊詞 篇14

俗話説“不到長城非好漢”,攀登長城要有持之以恆、永不退縮的毅力和決心,不能中途放棄!我們可以一邊觀賞一邊攀登。我先為大家介紹一下長城:長城是由關城、敵樓、煙墩、烽火台、敵台、牆台、宇牆、垛口、望洞、射孔等組成的。烽火台和煙墩是用來傳遞敵情的。白天在煙墩上燃煙,煙堆的多少代表敵兵的數量。晚上看不見煙,就在烽火台上生火。這種傳遞信息的方式,在那個時代是最迅速、最有效的,烽火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這時,我看到有個小孩子在城牆上爬。我把他抱下來後對大家説:“請注意不能在城牆上爬,這是很危險的。城牆外是險要的山峯,跌落下去可不是好玩的!”

下面,我再給大家講講有關長城的故事:從前,有個人叫孟姜女,她去為修長城的丈夫送衣服。她到了長城,卻沒找到她的丈夫。她連忙問別人,別人説他已被埋在長城裏了。她傷心的哭,哭了很多年,最後,她把長城哭倒了,終於看到了她的丈夫。

長城很美麗、很壯觀,蜿蜒曲折,歡迎你們細細遊賞!

明長城導遊詞 篇15

各位親愛的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八達嶺長城遊玩,我是趙導遊。今天,我很高興能帶你們去長城遊覽。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不用着急,您也要成為好漢了。馬上就登長城了,請注意安全。

八達嶺長城有三台兩牆組成的,什麼是三台呢?其實三台分別是城台、敵台。其中城台構造非常簡單,只是駐守的官兵避寒的地方。那敵台的構造相對就要複雜一些,分為兩層,下層是由回井等字形組成,上層有垛口和望孔是觀察軍情和射擊用的,所以這裏也具有防禦敵人的功能。

下面就到了烽火台,又叫狼煙台。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明朝的時候,還對烽火與敵人的關係作了嚴格的規定:敵人百餘個,燃一煙點一炮;五百人,燃兩煙兩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就通過這種方式,在邊關的軍情能夠飛速的傳到皇宮大內……

今天,我們的長城之旅就結束了。回頭看看那雄偉的長城,這麼快就要説再見了,是否有一點依依不捨呢?

明長城導遊詞 篇16

尊敬的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長城遊玩,希望我們的服務能讓您多一份歡樂,也希望您能玩得開心,玩得盡興,玩得滿足。接下來,我先向諸位介紹一下長城的概況。

長城位於北京的北面,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各個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就在自己境內地勢險要的地方修築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防禦北方匈奴的入侵,便將各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將其延長,號稱“萬里長城”。

長城,遠遠望去像一條長龍,在巍巍羣山之間蜿蜒盤旋。它全長一萬三千多裏。國父孫中山參觀長城後,評價道:“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

我們今天遊覽的是修築在八達嶺上的一段長城。這段長城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築成的。城牆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烽火台”,也就是方形的城台。在這“烽火台”上,周幽王還曾經導演過一起“峯火戲諸侯”的歷史鬧劇。

在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動用了百萬之眾,竟佔全國人口的1/20!想當初,古代人民艱苦勞動,才把那一塊塊重達千斤的條石、城磚抬上這峭壁深壑。

明長城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八達嶺景區觀光旅遊。今天有我隋導遊陪同大家一起參觀,希望各位能在八達嶺度過愉快的一天。遊客們,我們現在來到了一條“長龍”的面前,它就是-長城。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長呢!你們現在聽了是不是目瞪口呆了?爬上長城你們會更大吃一驚,想去嗎?那就跟我Let,go!親愛的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龍”的背上,這條龍是用巨大的城磚和條石築成的,它的背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都能並行。你們看,城牆外沿有兩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眺望口和射口,是眺望和射擊用的。

古時候,國家之間打仗時,我們就站在“龍”的背上。砰啪啪”把敵人打的落花流水。遊客們,你們可以輕輕的撫摸這龍的龍磷,不過,為了保護長城不被破壞,你們千萬不要用刀刻!要做一個文明的遊客。下面就是烽火台,看到烽火台,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烽火戲諸侯》,周朝有個國君叫周幽王,他有一個美女叫褒似,她脾氣很怪,總是不笑,幽王就想辦法。於是他點着了求救信號,結果引的諸侯白來一趟,可褒姒卻哈哈大笑,幽王也很開心。

可是,真有敵人來進攻的時候,幽王點着了烽火,卻不見人來,幽王就被殺死了。時間如流水,一眨眼大家就要再見了,走之前我告訴大家我們公司名稱“十星級隋雨青旅遊集團”,以後要旅遊找我哦!2大家看,我們已經到長城腳下了,俗話説:不到長城非好漢。今天我們就登上長城做好漢!八達嶺長城如同一條沉睡的金色巨龍,靜卧在崇山峻嶺之間,保護着祖國一片大好江山。這一塊塊古老的城磚,就是龍身上一片片鱗甲;這一個個巨大的堡壘,就是龍身上的龍鰭……。

我們現在攀登的八達嶺長城在各段長城中保存較完好,因此它最受人青睞。古代,總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發動一百八十萬民工,將各國長城連接成萬里長城。中間還有個故事:早時候是用泥和熱水來粘城磚,築長城的。一年冬天,燕國民工用來燒水的大鍋漏了,架鍋的石頭一碰熱水就炸出許多白粉,碰到水有漲成一團團白麪面兒。

大家覺得白麪面兒比泥還粘,就用它來粘城磚,築長城,效果很好。後來,秦始皇知道了,便騰出一座城讓燕國民工住,讓他們為自己燒白粉,並把那座城命名為燕京。白粉就是現在的石灰,燕京就是現在的北京,而燕國人民燒石頭的山,叫燕京山脈。現在我們面前的便是好漢坡,登上它我們就是一個好漢了,扶好鐵扶手,我們GO。

明長城導遊詞 篇18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王鵬,接下來,就由我來説説遊覽長城的注意事項吧。1安全是遊覽長城的生命線,我們堅決反對爬野長城。2慢一些爬長城,留意周圍的提示語,保證自己的安全。3不論上去還是下來,都要低下身段,降低身體重心,以免發生危險。

大家一定想知道長城為什麼要建在高高的山上,那是因為古代的長城是防禦工事,需要藉助地勢防禦敵人入侵。長城修建是為了抵禦當時的外族入侵中原的。建在山上一方面有居高臨下,有利於覺察敵軍的進攻;另一方面為敵軍的攻城造成很大困難。

登上了長城,站在八達嶺上向下望,一輛輛汽車變成了“螞蟻”,行人變成了黑色的小點,在“螞蟻”之間來回穿梭,好像變成了“小人國”十分有趣。向東望去,長城盤旋在連綿起伏的山嶺中。稍微高一點的地方是烽火台,那是古代打仗的時候用來傳遞信息的“信號站”

明長城導遊詞 篇19

各位遊客:大家好!

首先十分歡迎你們的到來,今天由我擔任你們的導遊,希望大家能喜歡我。

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的八達嶺上。

城牆頂上鋪着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可以並行。

來欣賞這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