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精選19篇)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

金刀峽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80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系首批“國家AAA級旅遊區”。金刀峽是一處新近發現的保持着原始古老神奇的峽谷自然風景區,約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為主,以巖溶地貌為輔,兼有大量的地質上稱壺穴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9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過強烈,金刀神功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幽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侵蝕的作用,有洞穴羣提高潭檀相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古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堪稱全國最長的峽谷十里仿古棧道,讓人驚歎不已,憑棧探幽,將感悟那藴藏於大自然山水的天地靈氣,已開發的七公里風景線以雄、險、奇、幽著稱。集瀑、泉、洞、峽於一體,主要景點有藏刀洞、中峽天然浴場、懸天飛瀑、神鷹峽、彌樂佛等四十多個景點可供遊客探險,攀登和水上游樂,是人們度假避暑、踏青、迴歸自然的旅遊佳境。被遊客譽為“夢中的香格里拉”、“中國第一險峽” .

進入金刀峽,你會發現這裏的風光奇異獨特,碗口粗的樹木在絕無泥土的巨石縫中挺拔偉岸,崢嶸的石巖與葱鬱的林木有機的揉合在一起,幽靜的碧湖與竄急的溪流同譜水的樂章,各具形態的石鐘乳一簇簇斜掛巖壁――喀斯特地質特徵造成的原始風貌使這裏的一切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大大小小的泉水順着苔鮮爭相跳躍而下,在陽光的投射下褶轍生輝,讓你想起古人所云:“大珠小珠落玉盤”,人在峽中走,水在峽中飛,時隱時現的陽光,飛泉流瀑所濺起的水霧,奇形怪狀的石乳形成一片如夢如幻的世界,這浪漫之旅,讓你留戀往返,不已忍離去。

留戀於峽中的山水風情,你一定不捨得就此別過,那麼徒步探幽則讓你的遊興向着更高層次沿伸下去,在這清水綠水的懷抱中,沿着清清的溪流,去尋找你夢中最瑰麗的色彩。而且,在峽谷實行的谷底探幽――溪降活動已成為金刀峽最具特色的精品旅遊熱線。

這裏除了山奇水秀,更有民俗風情增添更多的人文品味。入夜,到風情寨小憩,觀民族歌舞,品風味燒烤,嘗香醇美酒,體驗“瘋狂一夜、回味一生”的感覺。

沿線有“川東第一牌坊”這美譽的灘口清代御賜節孝牌坊;“中國花木之鄉”靜觀的萬畝花圃;融“寺”、“塔”景為一體的宋代古剎塔坪寺;頗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韻的偏巖古鎮,構成了一道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的靚麗風景.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2

重慶市萬盛石林風景區位於重慶市南部的萬盛區,距重慶市區89公里(全高速),景區總面積10餘平方公里,其成巖年代距今約4.6 億年,比雲南路南石林成巖期早2億年,是中國最古老的石林。其主要景觀有蘆花湖、情侶石、萬成奔騰、蓮花爭妍、香爐勝景、千塔雄矗、化石長廊、水上石林、天下第一石扇、地縫一線天等。還有多姿多彩、秀麗壯觀的天門溶洞與地表石林交相輝映。濃郁、純樸的苗家風情及婀娜多姿的民族歌舞使石林更添情趣。經過多年系統的開發建設,萬盛石林全面實現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高度統一,顯示出巨大的綜合旅遊觀光價值和科考價值,連續兩屆被評為“重慶十佳旅遊景區”。

漫步石林,可以在許多石頭上發現一個個形似蝦類、通體呈黃褐色的彩色化石——珠角石,它由6億年前的海洋生物演變而成。其鮮豔的顏色來源於演變過程中體外外含鐵物質的置換作用。據考證,世界上化石的顏色多呈灰白色或沒有顏色,象這樣顏色鮮豔、保存完好的化石實屬珍寶。

神奇的地下藝術宮殿天門洞,全長726米,因溶洞頂部有一“天窗之門”而得名。該溶洞內有各種石筍、石幕、石鐘乳、石瀑布及蓮台水池等,造型精巧、千姿百態、其“寶蓮燈”及“天山雪源”堪稱洞景一絕。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3

金刀峽自然風景區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25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是一處新進發現的保持着原始風貌的神奇峽谷。以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為主;以巖溶景觀為輔;兼有大量地質上稱作壺穴的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6.2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割強烈,金刀神工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溝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侵蝕力的作用,有洞穴羣生,潭潭相 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石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堪 稱全國之最的十里峽谷棧道,讓人驚讚不已。憑棧探幽,您將感悟那藴藏於大自然山水之間的天地靈氣。被遊客譽為“中國第一險峽”,“金刀歸來不看 峽”。

傳説峽中有一把金刀,每當夜晚時分,金光閃閃照耀峽谷,金刀峽因此而得名。

元朝末年,華鎣山下有一壯士--張昆,其人勇武過人,好打抱不平,頗有俠士風範。

此人早年靠採薪伐木為生,時常出沒於華鶯山的深山老林之中。一日,張昆進山砍柴,迷失於一峽谷之中。當夜正值月圓,一輪滿月徐徐升起,柔柔的月光輕輕地瀉進峽中。張昆正陶醉於此情此景,只見峽中深處有一事物在月光映照之下發出金燦燦的光輝。張昆藝高膽大,見此異象,更是要探個究竟。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把插入峽壁巖石的金刀。張昆暗自思量:今日迷路於此,原來是同此刀有緣。遂上前拔刀,不想紋絲不動嵌在石縫中的金刀竟被輕輕抽 出。張昆大喜:天賜金刀,定是將大任於我也!天明之後,張昆憑此刀披荊斬棘,終得以出峽。

自此,張昆胸懷大志,勤讀詩書,苦練武藝。時值元末,天下大亂,張昆加入一山賊組織,該組織專幹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勾當。張昆對此深為不滿,常表露於言語之中,而山大王朱五貪圖張昆所攜金刀,正欲藉機將之除去,將金刀佔為己有,不想山大王及其心腹技不如人,反被張昆所殺,眾嘍羅便推張昆為首 領。張昆帶領眾山賊從此洗心革面,劫富濟貧,在華鎣山一帶威振一方。

時值明玉珍在重慶建夏反元,夏王明玉珍久慕張昆的勇名,便授以都尉之銜將壯志未籌的張昆招入帳 下。張昆智勇雙全,加之吹毛斷髮的金刀在手更是如虎添翼,在戰陣之上躍馬揚刀,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戰功,很快成為夏王戰下頭號猛將,被夏王賜與別號“張金刀”。當時,夏國初立,元將阿那赤屯重兵於涪 洲,對重慶虎視眈眈,夏王為改變此被動局面,便先發制人,揮師東下,決心一戰定江山。兩軍在今涪陵藺市陷入膠着狀態,僅隔一橋相持,夏國勞師遠襲,相持日久,士氣日漸低靡,情況笈笈可危,夏王明玉珍愁白了頭。一日,張昆騎馬上高坡觀察敵情,見敵軍陣營之中皆是馬已上鞍,即將發動馬隊的衝擊,蒙古鐵騎素以來去如風,驟如山丘,散如秋雨,衝擊之時勢如破竹聞名天下。張昆見此危急狀況,立刻組織了三百勇士,俱是頭頂鐵盔,身披銅甲,手持狼牙棒,伏於橋頭兩側。只見元軍鐵騎呼嘯而來三百猛士突然湧 出,在橋頭處,猛揮狼牙棒力劈馬腿,只見馬腿血肉橫飛橋頭,騎兵紛紛,整齊的馬陣立時大亂,在橋頭互相踐踏,擁作一團。

張昆見勢,催動大隊人馬趁機掩殺,大獲全勝。斬獲敵軍首領阿那刺,並順勢攻陷了涪洲。此戰一舉穩定了夏國疆土,張昆功勛卓著,明玉珍取“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意,封其為“安得猛士將軍”。自此,“張金刀”--張將軍的威名名揚海內,張昆家鄉的人們為紀念張將軍就把當年張昆得寶峽谷稱作了金刀峽。

驚魂台

進了山門,步行約五分鐘便可看到一平台,長約5米,寬3米,站在台上往山崖下望去,確有觸目驚魂之感,有恐高症的遊客萬不要走過去。相傳解放戰爭時期,雙老太婆派她隊下十餘人去解救被捕的共產黨人,結果失敗,被敵人圍追至此,彈盡糧絕,他們一行十餘人手挽手肩並肩跳下山崖,英勇救義,嚇得敵人魂飛魄散,由此得名驚魂台。

神鷹沐浴

金刀峽上段入口處,右側峽巖雄屹突兀,如一巨大鷹嘴頭突入峽空,清澈泉水從鷹嘴灑淌而 下,使峽口顯得特別蔭涼滋潤,森嚴壁壘,這就是金刀峽內第一勝景--神鷹峽。站在本道上,遠觀神鷹其鷹爪又幻化為一隻俯視清潭的小鷹頭,從它張開的嘴中流出晶瑩剔透的珠串。這一大一小兩個鷹嘴泉集於一 身,使得神鷹峽更加神奇壯麗。

懸天飛瀑

位天金刀峽上峽口右側日照壁,山崖崴峨,筆直衝天。一股銀白色的飛泉傍着雄偉的山勢從天而降,瀑高約150米,寬10米左右。瀑口左面有一方形石洞,何人何時何因鑿之無從考證。據當地一百歲老翁講,曾有一遠方老道在此修煉多年,後得道成仙,在某個久雨初晴的正午,駕一道彩虹而去。並説當年白蓮教亦在此活動。

乾旱時節,飛泉如銀絲鏈串飄灑於天地之間;涼風拂過,泉水隨風飄散,五光十色,如仙女散花一般,點點滴滴甚似好看;山雨過後,山洪入峽,泉如潮湧飛演直下,瀑布猛增達十餘丈,瀑聲震聲天動地,如百鼓齊鳴,其勢如虹,十分壯觀廳特。因此瀑布隨雨旱時節變化顯著所以人們又稱它為雙面飛瀑。

崖半有一橫穿日壁的天然便道,瀑聲如雷,震耳聾;水花飛油,空翠濕人衣;隔簾遙望,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遠硯飛瀑,氣勢磅礴,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的千古絕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獅頭峽

距神鷹峽不到200米就是金刀峽上段第二勝景獅頭峽。此處峽巖突峙,形成幽窄深澗,棧道下溪流時而潺潺娓唱,時而如鼓咚響,棧道隨峽崖急轉彎處右岸,一巨大巖石突入峽空獅頭下有一綠色深潭,潭水如玉翠般閃光。

此峽又蒼老的面容,猶如飽經滄桑 的老人的臉,而其身上兩層光滑柔順的獅毛,又不可懷疑其獅王的身份。此峽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在冥冥之中,與古埃及人工琢成的獅身人面遙相呼應。 走進幹回谷,為何右有神鷹左有雄獅鎮守峽口呢?鎮守幹回谷的兩獸乃是兩神仙的坐騎,久居天庭二神仙多飲了幾杯瑤池美酒,昏昏大睡。於是兩獸便私入凡間,又為金刀峽美景所吸引,就留居此地,做了恩愛夫妻,過着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不料兩神仙酒醒後發現坐騎不在身邊,便告知玉皇大帝,玉帝下旨召回天庭,兩獸不從,玉帝大恕,便派天兵前來捉拿。夫妻二人與天兵大戰千餘回合,王母為二人的深情所感動,便向玉帝求情,玉帝乃命二人永鎮幹回谷,保此地平安。

彌勒佛

位於金刀峽下段中部右側,憑棧觀佛,其袒胸露肚,笑容可掬,好象正在重複他的名言:“笑 口常開、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難容、容天下一切難容之事。”逢陽光直射,則有一道七色彩虹橫跨佛身,此謂佛光顯現。佛經上講,若遇佛光,必有好運。

老君醉酒

經過幽深曲折、串珠般的深潭,在下段區中部有一50餘米的石龕。壁龕上小下大,上淺下深,龕底可容納百餘人。從龕頂墜落而下的一幅銀簾,散珠濺玉,飄灑空際,好似天上的,醉倒了天上的神仙,這才有神仙坐騎私下凡間,享受人間天倫的故事。

景區內為峽谷地貌,四季涼爽。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4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君山,古稱洞庭山,洞庭湖由此而得名。唐代詩人劉禹錫用“白銀盤裏一青螺”來形容君山。君山上有舜帝的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柳毅傳書的傳書亭和柳毅井,呂洞賓的朗吟亭,漢武帝的酒香亭等。

君山在岳陽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積不足100公頃的小島。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傳説這座“洞庭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砌于山頂”。這浪漫神話傳説,不足為信。後因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葬於此,屈原在《九歌》中稱之為湘君和湘夫人,故後人將此山改名為君山。

君山,由七十二峯組成,峯峯靈秀,“煙波不動景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這靈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那神奇美妙的傳説,更引人遐想。棄舟登山,可先謁“舜帝二妃之墓。”墓兩邊的石刻對聯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這“淚一人”典出:虞舜南巡,崩於蒼梧,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和女尋夫來到洞府山,忽聞噩耗,悲痛萬分,遂攀竹痛哭,淚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慟而死於君山並葬此。

從二妃墓翻過一道山樑,走不遠。就到了“柳毅井”。唐代李朝威寫的《柳毅傳書》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西山有楊麼寨,相傳是南宋初年洞庭湖農民起義軍領袖楊麼兵營的遺址。從此出走,便到酒香山。傳説山上有美酒,喝了能成仙。想長生不老的漢武帝聽説後,便派文士欒巴到君山求酒。酒求回後,便被東方朔俞喝了,後來鬧出一場笑話。

君山地形獨特,為洞庭湖中最大島嶼,島上歷有36亭,48廟、秦始皇的封山印,漢武帝的“射蛟台”等珍貴文物遺址。君山銀針荼葉譽滿中外,唐代以來就列為貢品。汨羅江畔有屈子祠、杜甫墓等。此外,景區還有慈氏塔、襟代文廟、魯錄墓、黃蓋湖、三國古戰場等名勝古蹟。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5

磁器口始建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年),傳説明朝初年朱允炆被迫削髮為僧來渝,隱避於寶輪寺,故將原“白巖鎮”改名為“龍隱鎮”。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為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那經歷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樸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徵, “白日裏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繁盛一時的磁器口,被美譽為“小重慶”。素有巴渝第一古鎮之稱的磁器口,已有1820xx年,孕育了古鎮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其美食三絕中,首數的便逝鎮麻花。因其選料上乘,手工精製,具有香甜酥脆、入口化渣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其與眾不同的品質,早已備受好評。其中以古鎮陳麻花最有名,早在清朝末年,古鎮陳麻花憑藉其獨特的口味從此在巴渝大地流傳開來;因其選料上乘,採用全手工製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綿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羣眾的喜愛。 [編輯本段]瓷器口文化 磁器口文化底藴豐厚,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宗教文化、各具神采,被譽為“古鎮三寶”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特色飲食享譽四方。“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其濃郁的民俗風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磁器口古鎮 [編輯本段]瓷器口發展 中共沙坪壩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磁器口古鎮歷史傳統街區的保護開發工作。按照“雲南有麗江、江蘇有周莊、重慶有磁器口”的定位,努力將磁器口打造成世界級旅遊品牌,吸引海內外遊客觀光旅遊。 [編輯本段]瓷器口榮譽 1998年瓷器口被國務院確定為重慶市重點保護傳統街。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6

山谷景區位於重慶市萬盛區黑山鎮境內,距萬盛城區20公里,距離重慶主城區110公里。 被專家譽為“渝黔生物基因庫”,是目前重慶地區最大的、原始生態保護最為完好的自然生態風景區。 黑山谷風景區原始生態風景由峻嶺、峯林、幽峽、峭壁、森林、竹海、飛瀑、碧水、溶洞、仿古棧道、浮橋、雲海、田園、原始植被、珍稀動植物等各具特色的景觀組成。

從景區大門進入,沿河而下至響水村一段,河谷寬約40--50米,沿河有平緩地,上面是森林和山地,呈階梯狀地形河谷斷面呈“V”字形,河面狹窄。以下河段寬度一般約20米,有的河段僅幾米,其中,魚跳峽、野豬峽、猴跳峽,最寬不足10米,最窄處僅兩米,採取浮橋、吊橋方式通行,極負挑戰性。黑山谷頂底高度在400-600米之間,河谷兩岸谷坡陡直,坡度一般在70-80度,部分坡岸直立在90度以上,高在1200米左右,其形象奇妙無比。

漫步景區,黑山大佛、夜郎公主峯、九曲畫屏、白玉觀音、石劍峯,石皇傘、隱佛崖、駱駝西行、黑猴迎賓、飛雲瀑、神龍瀑等數十個迷人的景點景觀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黑山谷風景區隨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而各顯奇妙佳景。春天,高山杜鵑、野生大茶花、珙桐花競相綻放,百鳥爭鳴,使景區充滿無限生機,如詩如畫,是迴歸自然,探奇攬勝的良好去處;夏天,萬山疊翠,山靜水幽,是遠離喧囂,休閒避暑的勝地;秋天,這裏山色如黛,層林盡染;冬天,雲霧迷漫,素湍綠潭,一如嫻靜羞澀的神女。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7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大足石刻始於晚唐,歷經五代而盛於兩宋,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憂秀代表。石窟多達76處,共有造像6萬餘軀,石刻銘文10萬餘字,總稱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即古龍崗山,共290龕窟。著名龕窟,如心神車窟,窟正中之皤龍“心神車”尤為奇偉。其間淨寶瓶觀音、多羅、文殊、玉印觀音、如意珠觀音、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等,雕刻對稱,嚴謹有序,渾然一體。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為此間石刻之精華。北宋著名書家蔡京所書《趙懿簡公神道碑》,碑高3.7米,寬1.37米,書法藝術價值較高。

寶頂山,風景幽麗,共13處石刻,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為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後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説。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台,妙麗莊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台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8

縉雲山雄峙北碚區嘉陵江温塘峽畔,是七千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古名巴山。山間白雲繚繞,似霧非霧,似煙非煙,磅礴鬱積,氣象萬千。早晚霞雲,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稱“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雲山。

佛教淵源:

縉雲山是四川境內的佛教勝地之一,原有寺廟十多座,現存縉雲寺、温泉寺。縉雲寺坐落在“獅子”、“聚雲”兩峯之前,背依峻嶺,前臨幽谷,四周古木參天,翠竹成林,是一座雄偉壯觀的深山古寺。它始建於南朝宋景平元年(420xx年),歷代修葺擴建;盛極於宋,明末毀於兵火。現存廟宇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山上還有很多六朝和宋、明、清時代的古建築和歷史文物。1930年,佛門長者太虛上人得到川督劉湘的支持,在縉雲寺內創辦了“漢藏教理院”。次年正式定名為“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由大虛上人任院長,並從拉薩、康定等延請羅桑呼克圖、滿智、超一等來此主教。一時“喇嘛來渝者,前後絡繹不絕……”縉雲山因此成為當時宏揚佛學的淨土,而獲得“小峨眉”美稱。

名勝古蹟:

"山如碧玉水如黛,雲在青大月在鬆",它雄峙於嘉陵江小三峽之温湯峽之西岸,與北温泉相鄰,山上奇峯聳翠、林海蒼茫、古木參大、古剎林立,集雄、險、奇、幽於一身,素有川東小峨嵋之稱,為全國首批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緒雲山風景秀麗、名勝古蹟眾多。縉雲山從北到南有朝日峯、香爐峯、獅子峯、聚雲峯、猿嘯峯、蓮花峯、寶塔峯、玉尖峯和夕照峯等九峯。其中玉尖峯最高,海拔1050米;獅子峯最險峻壯觀,其餘各峯亦各具風姿。

避暑勝地:

重慶與武漢、南京齊名,並稱長江邊的三座火城,每年夏季酷暑難當。令人望而生畏。位於重慶市北的縉雲山,九峯挺立,雄秀不凡,因山高林密,雲濃霧重,常温比市區約低5-7度,滿山蒼翠,清雅怡人,是重慶著名的避暑勝地。此外,這裏還特產極具地方特色的縉雲甜茶。

概述:

與嘉陵江小三峽、合川釣魚城一併被定為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位於北碚境內,距渝中區約60公里。是七千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古名巴山。海拔900多米,最高處1030米。景區之內現有獅子、香爐、日照、猿嘯、夕照、蓮花、玉尖、寶塔、聚雲九峯。其中玉尖峯最高,海拔1050米;獅子峯最險峻壯觀,其餘各峯亦各具丰姿。獅子峯是縉雲山的主峯,峯頂狹窄,在一塊比較平坦的巖石上,用鐵欄杆圍起一個覽勝台。在這裏往下看,是懸崖峭壁;往遠處看,是峯巒起伏;山腳下,嘉陵江在緩緩流過。在獅子峯觀日出、賞雲海,其壯麗不讓東嶽泰山。縉雲山有兩萬多畝森林,生長着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是四川著名的植物寶庫和森林公園。其中有猴歡喜、無刺冠梨、縉雲瓊楠、伯樂樹、銀杏、紅豆和飛蛾樹等珍稀植物。山中還有世界罕見的活化石樹——水杉,此樹是1.6億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種。

雄峙北碚區嘉陵江温塘峽畔,是七千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古名巴山。山間白雲繚繞,似霧非霧,似煙非煙,磅礴鬱積,氣象萬千。早晚霞雲,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稱“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雲山。縉雲山與嘉陵江小三峽、合川釣魚城一併被定為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

縉雲山從北到南有朝日峯、香爐峯、獅子峯、聚雲峯、猿嘯峯、蓮花峯、寶塔峯、玉尖峯和夕照峯等九峯。其中玉尖峯最高,海拔1050米;獅子峯最險峻壯觀,其餘各峯亦各具風姿。

縉雲山系全國自然保護區。該山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森林1300餘公頃,生長着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其中有猴歡喜、無刺冠梨、縉雲瓊楠、伯樂樹、銀杏、紅豆和果上長有兩翅的飛蛾樹等珍稀植物。山中還有世界罕見的活化石樹—水杉,此樹是1.6億萬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種。

素有“小峨嵋”之稱的縉雲山,堪稱觀日出,覽雲海,夏避暑,冬賞霧,以及觀賞常綠闊葉林自然景觀的絕佳去處。

縉雲山又是具有1500多年曆史的佛教勝地。山中縉雲寺,始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0xx年),後曾稱“相思寺”、“崇勝寺”、“崇教寺”,曾受到歷代帝王封賜。寺中自古辦學,名為“縉雲書院”。寺內現存有宋太宗誦讀過的24部梵經。寺外石照壁上“豬化龍”浮雕,為六朝文物。另有出土的石刻天王半身殘像,據傳是樑或北周作品.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9

鳴沙山又稱神沙山、沙角山。它位於甘肅省敦煌城南7公里處,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達數十米。

整個山體由紅、黃、綠、黑、白米粒狀沙粒堆積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絃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有二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古人難以理解,只好用傳説故事來解釋。如今進入科學發達的現代,人們對此謎進行科學的探究和推測,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主要有三種解釋:

一為靜電發聲。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彙集,聲大如雷。

二為摩擦發聲。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乾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裂聲,眾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地鳴響。

三為共鳴放大。沙山羣峯之間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沙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天然共鳴箱的共鳴,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迴響聲。

鳴沙山現在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遊客在這裏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騎駱駝登沙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牽引傘、滑翔傘,進行沙浴、沙療,情趣盎然。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0

尊敬的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

很高興能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相聚在麥積山。我是本次旅行的導遊小潘,希望我們一行遊覽快樂。

麥積山地處甘肅天水東南約50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峯。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在懸崖峭壁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難度之大,智慧之高,這在我國的石窟中是非常罕見的。下來,咱們就去看一看吧。

進了景區,大家現在看麥積山像什麼呢?對,像一個麥垛。麥積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高80米,這裏薈萃着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佈在194個洞窟裏,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被譽為我國四大石窟。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讚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曆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大家步入棧道一定注意安全,不要擁擠。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遊客。這也是麥積山最大的佛像。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最壯麗的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裏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

現在大家來到西崖石窟,這裏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這座雕像,不要説在麥積山,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珍品。

麥積山的主景區我們先觀賞到這裏,再次感謝大家對小潘工作的支持!歡迎大家再次光臨甘肅、光臨麥積山!

謝謝大家!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1

嶂石巖自然風景名勝區位於石家莊市西南100公里的贊皇縣西南處,總面積120平方公里,中心景區2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74米。此景點內峯巒疊嶂,奇峯突兀。怪石林立,幽洞深深,泉瀑淙淙,險峻中疊現奇偉,幽清中不失秀美。是一處自然風光絕佳的旅遊聖地,稱得起一方絕勝。

嶂石巖景觀主要為丹崖、碧嶺、奇峯、幽谷。其景觀特色大致可概括為三棧牽九套,四屏藏八景。三棧即三條古道;九套即連接三條古道的九條山谷;四屏乃整體看似四道屏障一樣而又相對獨立的四個分景區(九女峯、圓通寺、紙糊套、凍凌背)。

這四個景區中有八處著名勝景:九仙聚會、巖半花宮、晴天飛雨、迴音巨崖、槐泉涼意、凍凌玉柱、重門鎖翠、疊嶂懸鐘。這三棧四屏、八景九套之間均有小路相連,將120個景點連珠綴串,迤邐展開。

其中天然迴音壁、凍凌玉柱、霧洞、佛光為嶂巖四絕;晴天飛雨、石乳靈泉、雲崖撒珠、銀瀑落湖又為嶂巖水景四絕。雄偉的嶂巖三疊,奇秀的九女峯使人歎為觀止;一線天、三秀峽、槐泉峪、乳泉洞、大天梯等一串串的自然景點令人神往。千年古剎槐泉寺、三棧勝境玉皇廟暨千佛碑、大王台、義軍寨等人文景觀是尋古探幽的佳地。

嶂石巖自然生態良好,山麓、棧頂皆被喬、灌、藤、草所覆蓋。植物計98科654種,是華北地區保護最好、品種最全的天然植物園。春日,山桃花、杜鵑花、丁香、玫瑰、山丹、繡線菊滿山滿坡,展蕊怒放;盛夏,鬱鬱葱葱,到處流泉飛瀑,雲海、佛光奇異壯美;金秋,層林盡染,五彩繽紛,如火如荼;朔冬,霧松樹掛,玉柯瓊枝,冰柱擎天。

景區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年降水量747毫米,平均氣温11.5度,最熱月平均氣温軾22.1度,暑天至此,既無暑燥之煩,又無蚊叮之苦,盡享清涼爽愉之樂,實為休閒,避暑勝地。

景區中部著名的景點回音壁高110米,弧長300餘米,弧度255度,是全世界最大的天然迴音壁,現已載入吉尼斯記錄。

圓通寺景區位於嶂石巖景區西南部,圓通寺建於峯石巖第二層陡崖即二棧之上。在嶂石巖停車場下車,西行即至八角門,前行500米可見一巨石,這就是被傳為明代圓通寺大寶和尚講經處。由講經台上行過憩腳巖,可見魔方、甲門景點,再行即至一線天景點。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我叫陳名博,大家可以叫我陳導,我們現在在陝西西安兵馬俑展館的將軍俑面前。

將軍俑體格健壯,身材高大,前庭飽滿,二目炯炯有神。他們頭戴燕尾長冠,身披戰袍,胸前覆有鎧甲,雙手相握置於腹前,有的握着銅戈,有的擎着利劍,有的拿着盾牌。他們腳上蹬着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頭髮大多挽成了偏向右側的髮鬢。他們整裝待發,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將軍俑高197釐米,重240千克,是陶製的,出土於陝西西安臨潼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秦始皇的兵馬俑分步兵俑和騎兵俑兩個主要兵種,將軍俑就是步兵中的一種。

秦始皇兵馬俑的這些雕像雖然都是類型化的人物,但並不千篇一律,幾乎每一件陶俑都有典型的性格特徵。以將軍俑為例,秦朝的雕塑家們不僅塑造了不同的外形特徵,而且還創造了不同的個性和氣質。有的聰慧機敏、血氣方剛,有的深謀遠慮、運籌帷幄,還有的老成持重、遇事不驚......

這次的旅行就快結束了,聽了我的介紹,大家是不是瞭解了很多關於兵馬俑的知識呢?歡迎您下次再來。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3

各位朋友:

大家好!

很高興能夠陪伴大家一起遊覽嶽麓山風景名勝區。

嶽麓山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嶽麓山,是南嶽衡山七十二峯之尾,自古以來就是着名的勝景。嶽麓山集名院、名亭、名寺、名宮、名泉、名木於一體,自然風光奇、珍、幽、美,人文景觀獨、特、亮、麗,清風峽、愛晚亭、麓山寺、白鶴泉、蔡鍔墓、黃興墓、禹王碑、雲麓宮、嶽麓書院等近百處景點,處處誘人。

現在,來到的是嶽麓山的核心景區——清風峽。這裏林木繁茂,綠樹成陰,溪澗繞流,三面倚峯,景色美中夾秀,令人陶醉。從清風峽到山頂,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次森林,共有植物977種,其中555種為野生種子植物,奇花異草,隨處可見。據專家統計,山中有許多古樹名木,稀有瀕危樹種有皂莢、銀杏等。整個嶽麓山上,樹齡最大的是位於古麓山寺的一株羅漢松,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其次是雲麓宮旁邊的古銀杏,樹齡超過10_年;季軍則是古麓山寺前門的元代樟樹,樹齡在7_年左右。另外,在爰晚亭周圍還有許多明清時期的楓樹。最有文化特色的當屬嶽麓書院裏的古桑樹和古槐樹,因為古代人將讀書的地方稱為“桑槐之地”,因此院內遍栽這兩種樹木,形成了特有的植物文化。據統計,長沙市的氧氣供應量,有五分之一來自嶽麓山的草木,真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天然氧吧!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嶽麓山雖然不高,但確是一座文化底藴深厚的名山,山上列為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15處。麓山寺之古,嶽麓書院之深,雲麓宮之清,黃興、蔡鍔墓之烈,無不令人神往。所以也有人稱嶽麓山為“人文名山”。

在清風峽口,高聳着中國四大名亭之一的愛晚亭。愛晚亭始建於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創建者是當時的嶽麓書院山長、大學者、教育家羅典。過去,清風峽中遍佈楓林,所以羅典定亭名為“紅葉亭”,又叫“愛楓亭”。後來湖廣總督畢沅覺得這裏的景色十分切合唐朝詩人杜牧的那首詩《山行》,就更名為“愛晚亭”了。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的確,到了晚秋時節,嶽麓山山頂雲霧繚繞,愛晚亭四周楓紅如火、豔麗如熾,將詩中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現在,可以看到愛晚亭的全貌了。它坐西朝東,四周山巒聳翠、怪石嶙峋,左右溪澗環繞,山、樹、溪、石各展風流。

愛晚亭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古典攢尖頂亭子。它有兩套頂棚;稱為“重檐”,顯得氣勢雄渾;它的屋頂採用四條斜脊,稱為“四披”,表現出穩重端莊之美;攢尖頂使得亭子有一種

向心的凝聚力。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理”、重“立身”、重“中庸”、重“大一統”等儒家思想在古建築學上的體現。同時,亭子的檐角呈反凹曲線向上飛翹,使原本厚重下沉的亭子有了一種活潑、飄逸的感覺。加上丹柱碧瓦、白玉護欄和彩繪藻井,全面展現了這座百年名亭的古樸之美。

愛晚亭既是名勝古蹟,也是革命聖地。_同志青年時期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和工作期間,經常同蔡和森、羅學瓚、張昆弟等摯友一起登臨愛晚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有時甚至通宵達旦。當時的新民學會成員周世釗老人回憶這段時光曾經賦《踏莎行秋日遊愛晚亭》一首:

碧澗鳴琴,紅林供畫,一山秋色多瀟灑。為尋舊跡上芳亭,早接英風憶黌舍。

身在山中,心憂天下,憑欄熟計連朝夜。菜根為飯草作鞋,要將歷史從頭寫。

正因如此,1952年重修愛晚亭時,當時的湖南大學校長李達請_為亭題名,_欣然提筆寫下了“愛晚亭”三個大字,就是現在亭子門楣上的這塊匾。

大家現在可以看到亭柱上有一副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這是愛晚亭的修建者羅典所題,表現的是愛晚亭當年的風姿。

長沙市與日本鹿兒島市結為友好城市時,愛晚亭作為古城長沙的象徵,仿建到日本,從而成為中日友誼的信使。

好了,下面大家就這裏自由休息一下,20分鐘後我們集合前往離麓山寺。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被譽為“人間仙境”、“童話世界”的九寨溝觀光遊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有一個很好記的名字,叫成功。大家可以叫我成功或成導。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區的中南部,九寨溝內有九個藏族村寨,因而得名九寨溝。九寨溝整個景區都在海拔20xx—4000米之間的。所以大家在遊玩期間不要太興奮,不要跑步,不要喊叫,以免缺氧發生高原反應。

人們常説“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九寨溝之美美在水。這裏湖泊很多,當地人叫海子。據説大大小的海子一共有108個。九寨溝有三條主溝,分別是樹正溝、日則溝和則查窪溝。三條主溝形成一個“Y”字形。

現在我們的觀光車來到了九寨溝最漂亮的一條溝——日則溝。日則溝全長9公里,有珍珠灘瀑布、五花海、箭竹海、熊貓海等景點。停,咱們下車,在我們眼前的就是有“九寨精華”之譽的五花海。五花海的水綠得像碧玉,藍得像寶石,黃得像金子,呈現出鵝黃、墨綠、深藍等色彩。湖底的枯樹,由於鈣化,變成了一叢叢的珊瑚。小鳥把植物的種子帶到這些枯木上,這些珊瑚上又長出了一些新的植物,就形成了九寨溝獨有的再生樹。

我們繼續往下走,珍珠灘也非常值得一看。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唐僧牽着馬過河的場景就是在這裏拍攝的。珍珠灘的水很淺,在陽光的照射下,水面閃閃發光,就像是撒滿了一顆顆晶瑩的珍珠。珍珠灘的水飛流直下,又形成了一個寬100多米的瀑布——珍珠灘瀑布。

來,我們坐觀光車去則查窪溝。則查窪溝全長7、5公里,主要有長海和五彩池兩個景點。我們的觀光車將直接到達山頂的長海。長海長約8000米,寬約4400米,是九寨溝最大、最長、海拔最高的湖泊了。長海的水很藍很藍,湖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長海到了,請大家下車。游完長海,請往山下走400米去看五彩池。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乘觀光車前往最後一站樹正溝。樹正溝長7、5公里,由諾日朗瀑布、盆景灘、樹正瀑布、雙龍海、蘆葦海等景點組成。其中諾日朗瀑布寬300多米,高20多米,是九寨溝眾多瀑布中最壯觀的一個。樹正溝到了,請大家下車往溝口走,步行參觀這裏的景點。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遊覽完了九寨溝,成導也要跟你們説再見啦。成導期待你們帶着自己的朋友在不同的季節再次光臨九寨溝,感受九寨溝不一樣的美。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5

Zhongchuan peony garden, founded in 1997, is located near LanzhouZhongchuan airport, 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20 square meters_ Mu, focusing onthe cultivation and R & D of unique purple spot peony in Gansu Province,integrating appreciation,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re are more than 500 varieties of peony and more than 200 varieties ofPaeonia lactiflora in the eco-tourism Expo Park, with Gansu purple spot peony asthe main species. It has collected almost all the peony varieties from all overthe country and Japan, and has become the peony Expo Park of the whole countryand even the world.

Lanzhou Zhongchuan peony garden is the largest single peony garden inChina, the highest mountain peony garden in the world, and also a scientificresearch, production and ornamental base of purple spot peony. After nearly 20years of construction, Lanzhou Zhongchuan peony garden has become a famous peonygarde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landscape with flowers in spring, shade in summer and red leaves inautumn is clear and well arranged. Lanzhou Zhongchuan peony garden, based on theexisting mountain, slope, platform and other geomorphic features, combined with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ny four seasons, has established 10 in garden gardens,including Centennial longevity garden, Hongyun garden, Jiali garden, Fuguigarden and international garde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doors, pavilions,corridors, courtyards, stones, sculptures, pools and roads, the peony cultureviewing area with different styl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connotations is formed. The garden is full of trees, flowers and plants, andgreen.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6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號,這些陵號的來源,或體現對皇帝一生功業的總結和讚譽,或者是帶有吉祥和祝福的含義。

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欽定。其次,清代還有一項制度,如果遇到陵名與地名重複時清昭陵,必須將地名換掉,這叫避諱。可見,帝王陵名是極其神聖的。

昭陵一名是順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駕崩一週年火化校宮時確定的。昭陵陵名的來歷前人有兩種不同解釋,一種解釋認為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種解釋説與古代昭穆制度有關。提出清昭陵仿唐昭陵者是乾隆皇帝。他在東巡盛京祭掃昭陵時表達了這個見解。其實,這不過是乾隆的附會之言 ,昭陵在定名時正是大清剛剛打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佔據北京,此時明朝及李自成仍有很強勢力,鹿死誰手尚難定論,很難想像有把清太宗與唐太宗相提並列的必要。乾隆皇帝所以把清太宗與唐太宗並列在於他政治的需要 ,李世民被歷代統治一者奉為帝王楷模,他在位二十三年,禮賢下士,納諫兼聽,國富民強,史稱其時代為“貞觀之治”,為盛唐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乾隆把今祖與李世民相提並論旨在告慰世人,大清江山也會如同漢唐一樣會出現一代新的盛世。

其次,説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説法也欠妥當。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此制用於墓葬的排列順序以及大廟種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輩分按左昭右穆順序依次類推。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為祖陵,地位最高,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應在正中,福陵在其左(東)稱為昭,昭陵在其右稱為“穆”。而現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東,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寢根本構不成昭穆關係。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於對“昭”字含義本身的選擇。古人以昭字作“彰明”、“顯揚”解。昭陵陵名的含義就是將太宗文德武功彰明於世.並使之顯揚了後的含義,大至不過如此。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7

Baita Mountain is located on the North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in LanzhouCity, with an altitude of more than 1700 meters.

In ancient times, it was a military center.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there were majestic Jinchengguan, yudieguan and wangbaocheng. On the mountain,there were layers of peaks, among which the "white tower" was one of the eightsceneries of Lanzhou.

Standing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looking to the north, theiron bridge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Gongyuan building complex of Baitashan, andthe Baitasi temple are integrated into one, with a panoramic view, known as"river bridge overlooking". Through the Yellow River railway bridge, BaitashanNo.1, No.2 and No.3 buildings stand face-to-face, with cornices, red columns anduneven green trees. It was rebuilt from the collapsed ruins of ancient buildingswhen it was built in 1958, with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more than 8000square meters. The symmetrical stone steps, stone walls, pavilions and cloistersare connected together in this complex. It is a unique architectural form in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with clear hierarchy and well-organized example, the overlapping and crisscross four corner pavilions with doubleeaves, the two upright stele buildings, and the three Hall with brick and woodstructure. All buildings are decorated with brick carvings, wood carvings, andcolor paintings.

Facing the main peak of the White Pagoda, Santai building complex has steepmountains. Ancient buildings include "wind forest fragrant curl" archway, Luohanhall, three palaces, etc.

The ancient buildings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are Sanxing hall andyingxuke Pavilion. You can see the sunrise from the railing and the YellowRiver.

Baita Temple original "Zhenshan three treasures": elephant skin drum,bronze bell, Bauhinia tree. It is said that the elephant skin drum was given byan Indian monk when he traveled around the white pagoda. Now there are onlyimitations here. The bronze bell, which weighs 153.5kg, was cast during thereign of Emperor Kangxi of the Qing Dynasty. It is now in the temple. TheBauhinia tree with numerous branches and leaves is a heavy load of e is a Peony Pavilion at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in the north. There is astele in the pavilion. It is said that the original stele was carved on theToulu mountain in the north of Heng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The shape of thestele is strange and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Later generations attached it tothe inscription of Dayu when he was controlling the flood. In the fifth year ofJiading in Song Dynasty (1212 AD), He Mei was engraved in Yuelu Academy. Themonument in Lanzhou was erected by Hou Jiangong of Jiuquan County in 1861. It isnine feet high and three feet wide, with 77 characters engraved on it.

In the north of the western part of Baita, there are luxuriant trees, andthe peaks of Chaoyang mountain, Matou Mountain, Guanyun mountain and Huancuimountain are stacked. Deep in the shade, there is a rest Pavilion for touriststo have a rest. There is a reservoir in front of the pavilion. With highmountains and dense forests, it is a good place for mountain climbing, distantview and summer cool.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8

木府是麗江古城之“大觀園”。“北有故宮,南有木府”。跨過清泉汩汩的流水小橋,突見一座木牌坊赫然立於土木瓦頂居民之間。跨進硃紅色的木府大門,眼前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地面上巍然聳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漢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氣勢,使人恍若置身於皇宮之內。如果説在麗江古城我們看到的是麗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話,那麼在木府,我們將翻閲到一個在西南地區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土司家族的興衰史。

木府位於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築氣象萬千,徐霞客曾歎木府曰:“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築毀於清末兵火,倖存的石牌坊也毀於。1996年大地震後,世界銀行慧眼識寶,貸鉅款相助重建木府,麗江俊傑精心設計施工,經三年艱辛備至的努力,使木府如“鳳凰涅(般+木)”般再現於世。

木府佔地46畝,中軸線長369米,整個建築羣體座西朝東,“迎旭日而得木氣”。木牌坊上大書“天雨流芳”四字,乃納西語“讀書去”的諧音,體現了納西人推崇知識的靈心惠性;古牌坊通體皆石,結構三層,豎內石建築的精品;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宏,是土司議政之殿;萬卷樓集兩千年文化遺產之精萃,千卷東巴經,百卷在藏經,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皆是翰林珍奇,學苑瑰寶;護法殿又稱後議事廳,是土司議家事之殿;光碧樓乃後花園門樓,史稱其建築“稱甲滇西”;玉音樓是接聖旨之所在歌舞宴樂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產物,而獅山古柏深處,還有木氏土司祭天、祭祖、祭大自然神“署”的本土宗教活動場所。木府充分體現了納西人廣採博納多元文化的開放精神。

木府是一座輝煌的建築藝術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築的風采氣質,同時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築古樸粗獷的流風餘韻,而其座西朝東,府內玉溝縱橫,活水長流的佈局,則又見納西族傳統文化之精神。

木府麗江是納西族聚集的地方。納西族人原來沒有漢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遠在滇西北麗江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審時度勢,於公元1382年“率從歸順”,舉人臣之禮,此舉大獲朱元璋賞識,朱將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橫,欽賜其“木”姓,從此納西傳統的父子連名製得以改成漢姓名字。

木氏土司為了保持其統治集團姓氏高貴,在社會各階層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則代代世襲,父子相傳,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有的甚至延續到解放以後。木府是麗江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木氏土司家族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鼎盛時期木府佔地一百多畝,有近百座建築,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臟所在。整個木府蔭庇在獅子山懷抱中裏,處於整個古城的頭部,西河水東南西三面環流,古城街道和民居傍河而築、依渠而建,自然形成條條渠水與官邸、民居一脈相連,民居層層環圍木府的扇形格局,給人以一脈勃生的官民祥和氣氛。史稱木氏“土地廣大,傳世最遠,富冠諸土郡”,並以“知詩書好禮守義”著稱當時,遺澤後世。納西人説起“木老爺”來,就跟我們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樣親切。

忠義”石牌坊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宮殿式木府時,座向未按“坐北朝南”為佳的中原風水理論,而是朝向太陽和東方。東方屬木,太陽和木為納西東巴教中的崇拜物,亦為皇帝所賜納西族之姓。因此,欲得“木”之氣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築採取了坐西朝東的方向。木土司的府第雖有王者氣度,卻一反中原王城“居中為尊”的傳統,將府第建於城西南一隅。而作為全城中心的則是商賈雲集的四方街,縱橫交錯的街道從四方街這一商貿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從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於鄉村集市,最終也因商業貿易而繁榮。這與古城千百年來作為“茶馬古道”重鎮的歷史密切相關。走進木府,迎面而來的是議事廳。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弘,是土司議政之殿;萬卷樓集兩千年文化遺產之精粹,千卷東巴經,百卷大藏經,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皆是翰林珍奇,學苑瑰寶;護法殿又稱後議事廳,是土司議家事之殿;光碧樓乃後花園門樓,史稱其建築“稱甲滇西”;玉音樓是接聖旨之所和歌舞宴樂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產物。木府大部分建築曾毀於清末戰火,倖存的石牌坊也於毀於"",麗江當地黨委、政府為了發掘和弘揚民族文化,決定貸巨資恢復重建木府舊觀。

經過三年艱辛備至的努力,木府再現於世。建成後的木府比原規劃設計還要壯觀,巍巍木府,得雪城之靈氣,玉水之精魂,它的重現,發展和弘揚了麗江納西族之傳統文化,成為遊人紛至沓來的一處勝地。木府是一座輝煌的建築藝術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築的風采氣質,同時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築古樸粗獷的流風餘韻,而其座西朝東,府內玉溝縱橫,活水長流的佈局,則又見納西族傳統文化之精神。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9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五指山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五指山市位於海南島中南部腹地,是海南島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市區海拔328.5米,是海南島海拔最高的山城。五指山周圍羣山環抱,森林茂密,是有名的“翡翠山城”。五指山地區冬暖夏涼,不受寒潮侵襲,也不受颱風影響。由於獨特的氣候條件,使五指山生物種類繁多,植被分佈為熱帶自然景觀。這裏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有“天然別墅”之稱。

五指山,海拔1867米,坐落瓊中縣境內,為海南島第1高峯。偏西為黎母嶺,其中鸚哥嶺海拔1812米,為海南島第2高峯。五指山脈呈北東—南西走向,山體蜿蜒長15公里,上覆厚層花崗巖,東北段破碎低矮,西南段完整高聳。主峯在西南端,山峯起伏如鋸齒,多懸崖峭壁。山間盆地、丘陵錯落分佈於山脊兩側,呈多級地形。五指山為萬泉河、陵水河和昌化江等河流的分水嶺。山脈東南麓位於迎風坡上,又為颱風路徑所經,年降水量2866毫米,是海南著名暴雨中心,也是全島雨量最多地區。

五指山森林成片,生長茂密,種類繁多,羣落層次多而複雜,垂直地帶性分異明顯:海拔700~800米以下為熱帶季雨林和雨林磚紅壤性土帶;800~1400或1600米為山地常綠闊葉林(或山地雨林)黃壤帶;1400或1600米以上為山頂苔蘚矮林草甸土帶。有坡壘、青梅、花梨、紅欏等珍貴木材,並有可栽種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的大片宜林地和天然牧場,有綠色寶庫之譽。多珍貴動物。已建有五指山自然保護區。礦藏豐富,鐵和水晶儲量大,質量好。著名的石綠鐵礦即位於山區西部昌江縣內,此外有銅、鉛、鋅、錫、鎢、汞等熱液脈狀礦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