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精選18篇)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

重慶的歷史就是三次建都、三次開放和三度直轄的歷史。

三次建都:第一次建都是在公元前11世紀,巴人在重慶建立了古代巴國的首都,稱“江州”。因嘉陵江在此匯入長江,嘉陵江古稱為渝水,隋朝在這裏設置了渝州,所以重慶簡稱為“渝”。又因這裏是南宋天子宋光宗趙惇的潛藩之地,在這裏置府就稱做“重慶府”,以志雙重喜慶。“重慶”之名延續至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第二次是元末明玉珍建都重慶,國號大夏。第三次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重慶成為中國戰時首都,1940年宣佈為陪都,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中國大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中華民族抗戰救亡的大後方基地。

三次開放:第一次開放是列強在1891年《中英煙台條約續增專條》強迫重慶開埠,重慶正式成為對外通商口岸,成為西方列強通向四川乃至西南的“門户”。在中國偏僻內陸地區中,重慶是開放最早的城市。這次開放使重慶形成工業中心和交通中心,成為內陸的中心城市。第二次開放是1937年因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被迫開放,大量的企業和人才的湧入,使重慶在民族保衞戰的過程中完成了城市近代化的進程。重慶成為國際性大都市。第三次開放是1978年後重慶主動加入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為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這次自覺地開放加速了重慶現代化的進程,重慶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特大城市。

三次直轄:第一次直轄在1935年,重慶被國民政府升格為直轄市。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重慶仍為直轄市。第二次直轄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重慶成為中央直轄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所在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4年大區撤消,重慶成為四川省轄市。第三次直轄在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再次被確立為中央直轄市,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2

歷史選擇了重慶,重慶沒有辜負歷史。直轄8年來,重慶農村貧困人口已從366萬減少到65萬,貧困縣已全部成建制脱貧;三峽重慶庫區搬遷安置移民今年突破100萬,提前一年完成三期移民安置任務,為三峽工程三期蓄水創造條件。經過8年的探索實踐,重慶市找到了一條既有直轄共性,又有別於京津滬的建市思路——以建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為戰略定位,實現大城市帶大農村、城鄉一體共發展共繁榮。關於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其內涵概括可以概括為:“三中心、兩樞紐、一基地”。所謂“三中心”,就是要在長江上游形成商貿、金融、科教文化三個中心;“兩樞紐”,就是要建成輻射西南,匯接全國的交通、通信兩大樞紐;“一基地”,就是要建成中國西部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產業基地。

重慶是一個充滿生機而又日新月異的現代工業城市。重慶是中國近代工業發展較早的城市和中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真正使重慶很早就成為有影響的中國大城市的正是門類齊全的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繼近代史長江沿線開放最深的通商口岸城市之後,重慶又成了中國的軍工基地。上個世紀,重慶軋出了中國第一條重型鋼軌、第一批無縫鋼管,製造出了中國第一輛吉普車。而今,重慶是中國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基地,摩托車產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出口超過二分之一;是全國四大汽車生產基地之一,長安集團也已連續多年佔居中國微型汽車龍頭老大的地位。擁有亞洲最大的鋁加工廠,又是中國西部最大的綜合性機械工業基地和中國重要的儀表基地。重慶創造出一批享譽全國的知名企業和名牌品牌:太極集團、四川維尼綸廠、慶鈴汽車股份公司、長安汽車集團、嘉陵集團、建設集團、力帆集團、宗申集團、隆鑫集團、重啤集團等。工業曾經創造了20世紀重慶的光榮和輝煌。工業在21世紀的今天又義不容辭地撐託着這個城市的希望與夢想。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3

今天,我們在老師帶領下走進了湖廣會館,去了解了禹王的生活。

走進城門,穿過一條小隧道,一座高大而雄偉的建築便出現在我們眼前,古老的木板上寫着禹王宮三個耀眼的大字。來到禹王宮裏面,一面用紅漆塗成的“禹”字的大鼓在牆上顯得十分引人注目。旁邊是大約四人才能合抱的銅鐘,被我們重重地敲響,發出清脆的聲音。走過一串木樓梯,大禹的塑像立刻映入我的眼簾。傳説中夏朝的大禹家在彈子石塗山,他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他的故事已流傳了三千多年了,受到後人的廣泛尊敬。你看,此時的他穿着金光閃閃的長袍,手中緊握着治水的工具,好像正盯着已嘩嘩流入大海的洪水,臉上露出輕鬆的微笑…….

在大禹塑像的下方,豎立着一塊小木牌,上面刻着“天下共主”……..向左走,就是禹王的居室、客廳、廚房,哇!這些傢俱全都用深紅色木料製作的,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紋,古色古香,真漂亮。穿過一扇圓門,就是一個用四根結實的柱子撐起來的戲台,柱子和房蓋上都刻着八仙過海和十八羅漢的故事。戲台對面的亭子是禹王坐着看戲的地方,牆上粘着變臉、吞火…….的圖案。聽説每天晚上八時左右禹王要在這裏看京戲表演呢!穿過戲台向前走,就是一組栩栩如生的塑像。兩位留着長辮子的考官站在講台前;一個穿着破衣服的窮書生和一位穿着華麗的衣服的富公子站在前面。考官告訴他們,窮書生中狀元了,富公子落榜了,窮書生聽了臉上露出興奮的笑容,富公子卻傷心的哭了起來,他的媽媽連忙上前去安慰他…….街上的人們都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好像在説:|不管是窮還是富,只要努力,就會有好結果…….”

湖廣會館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們重慶寶貴的歷史遺產。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4

重慶是一個物產豐富、繁華熱鬧的大都市。重慶是長江上游和中國西南地區最具活力與競爭力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商品流通興旺發達,商業設施、市場網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解放碑商圈流光溢彩,商廈林立,僅渝中半島超過20層以上的高樓不少於300幢。重慶還是全國大城市中礦產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我國南方煤炭生產的重要基地。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地,黃連、金銀花、杜仲、元胡等產量居全國之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黃連產量居全國第一,是著名的"黃連之鄉"。榮昌豬為全國三大豬種之首,有"華夏國寶"之稱;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為全國最大的長毛兔生產基地。涪陵榨菜譽滿全國,是著名的"榨菜之鄉"。

另外,重慶的雕刻、版畫、龍燈、楹聯、川江號子等民間文藝獨具特色。銅梁龍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以大道具、大動作、大場面來體現大氣勢,烘托出熱烈的喜慶氣氛,譽滿海內外。綦江農民版畫,受到美術界的高度評價,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版畫之鄉”。

重慶著名的大專院校有:重慶大學、西南師範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南農學院、解放軍第三軍醫大、重慶醫科大學、重慶郵電學院、四川外語學院、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四川美術學院、重慶交通學院、重慶工商大學、重慶通信工程學院等。美國《財富》雜誌將重慶列為中國第四大投資熱點,聯合國也將重慶評為中國西部最具發展前途的城市。重慶就像是停泊在長江中上游一隻巨大的江輪,正在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5

“自古全川財富地,津亭紅燭醉春風”。晚清著名詩人趙熙曾用這樣的詩句反映重慶商業的繁盛。今天,重慶現存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重慶湖廣會館修復開放。黃牆黛瓦,飛檐雕花,琉璃寶瓦,在三百年的世事變遷中,它們成為昔日巴渝盛景的見證者。

今年秋遊的目的地就是湖廣會館。早上,我起了個大早,天氣陰沉沉的,到處都是繚繞的煙霧,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心情。汽車停在湖廣會館的大門,濛濛的細雨向大地飄灑着,窪地上已是清涼涼的一片,淺淺的水映照出天上的白雲和我們的倒影。一陣冷風拂過,水面上泛起層層的小漣漪,一圈圈盪漾開去。

跨進湖廣會館,首先讓我感到的是這一切即帶着古老的氣息,又帶着雨水的微潮和瀟灑。導遊向我們介紹了它:“湖廣會館是由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的人修建的,明末清初,四川盆地由於久經戰亂,殘缺人口不足六十萬,當時政府實行數次大規模的移民,支援四川,歷史上稱為“湖廣填川”長達百年的移民史,百萬人的遷徒,充斥着多少不為人知的限辛與苦難。而這始於乾隆二十四年的重慶湖廣會館,正是“湖廣填川”的產物。聽完了介紹,我們都對湖廣會館有了初步的瞭解,有着好奇心的我們更想深入瞭解湖廣會館。

走進一間房間,只見裏面大大小小全是牌匾,不用説,這就是匾額閣,這些匾大部分是由一位姓陳的先生從民間苦苦搜尋來的。其中一塊令我記憶猶新,那塊匾與眾不同的是特別的“白”據導遊説,這是陳先生從一們婦人家裏找到的,為什麼特別的“白”呢?我們大家都帶着這個疑問,頭上一團霧水,導遊繼續説,陳先生來到婦人家時,婦人正在用匾當搓衣板來搓衣服,久而久之就變得這麼“白”,哦,我們才明白了。來到蠟像館,只見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坐在茶館中間,用兩支修長的手指彈着琵琶,想象着那歌聲肯定是那麼的悲傷,淒涼,一位書生坐在桌前,兩手拿着一本書,一邊讀書,一邊思考,真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呀!還有一位神情莊嚴的官員坐那裏,津津有味的傾聽着琵琶聲,在一旁的店小二辛勤的忙着工作,倒茶,擦桌樣樣行。地點又轉進個大客廳,一位書生帶着親戚們正在向老師道謝呢!在屏風後的一位娘子正在深情款款地看着相公,也許在為他祝福吧!

漫步修復後的湖廣會館,飛檐立柱,盤龍浮雕,樓閣亭台,修復如舊,迴廊額錯落於半山之間,層疊翠染,其間大大小小的四個戲台,更留得風韻佳名,台上一出才子佳人,輕紗薄袖,唱得古令亦然,走過廊台榭,可觀松濤煮雪,可品三絕茶,更可在翥龍台上跳台,渝勝狀,看雄洲羅列,俊採星馳。

俗話説,“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湖廣會館是一個聯絡鄉情,救助同鄉的一個會所,它記載着一段段歷史,歷史是不會被人們遺忘的。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6

剛剛我們也提到了,重慶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因此想要好好了解重慶的古文化,就不得不來到重慶主城區內唯一的千年古鎮——瓷器口。瓷器口古鎮,原名白巖鎮,位於市區近郊,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接童家橋,北靠石井坡,面積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時盛產及轉運瓷器得名。傳説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孫允汶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篡位,削髮為僧來重慶隱避於寶輪寺,天王殿牆上有“龍隱禪院”四個大字。因此將“白巖鎮”改名為“龍隱鎮”。在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瓷器質地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漸漸地“磁器口”代替了“龍隱鎮”。古鎮也是沙磁文化的發源地,抗戰時聚集了郭沫若、徐悲鴻、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先生曾在鎮上就讀。在磁器口最有特色的是什麼呢?對,就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隨處可見茶館。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閒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在陪都期間,這一個小鎮茶館達100多家。其特色是“書場茶館”,又稱藝人茶館,是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地方。特別是晚上能在茶館登台説書的人,都是上品的高手,所以人們稱之為“品仙台”,掛牌説書,看誰有絕技高招,誰能爭取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7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參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現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千米處,開鑿於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三十一年(892年-1162年),通編為290號,造像的萬尊,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北山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文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石刻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00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寶頂山摩崖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南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通編為15號,是一處極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區。

石篆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元年(1082年-1096年),通編為10號,系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石門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通編為16號,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別於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範。

總之,論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內容之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傑作。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8

大寧河小三峽即為著名的巫山小三峽。大寧河發源於陝西省平利縣的中南山,流經重山峻嶺和大小峽谷,一路容納百川清流,穿過巫溪、巫山之間的雲崖險峯,注入巫峽西口的浩浩長江。大寧河千姿百態,神祕莫測,過去長期隱匿無聲,近年由於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它初露真容,即一鳴驚人。有人讚頌它“不是三峽,勝似三峽”,“神矣絕矣,歎為觀止矣”。大寧河小三峽是龍門峽、鐵棺峽和滴翠峽的統稱,它是大寧河風景的精華所在。小三峽南起巫山縣,北至大昌古城,全長約60公里。

龍門峽

從巫山縣逆水而上,第一個峽谷就是龍門峽,峽長約3公里,峽口猶如瞿塘峽中的“夔門”,峽口兩岸峭壁高聳入雲,峯峯相對,形若一扇扇鐵門,雄奇壯觀,故有“小夔門”之稱。進峽後,兩岸峯巒聳立,絕壁摩天,懸崖上翠竹垂蘿,搖曳多姿。河東巖壁上,有一清泉汩汩流入河中,人稱“龍門泉”;河西絕壁上可見一方方的石孔,有序地延伸300餘公里直到黑水河,這些石孔即為古棧道的遺蹟。

鐵棺峽

出了龍門峽,就是著名險灘“銀窩灘”了。這裏山回水轉,灘險流急,實為航程上的險途。過了險灘即進入鐵棺峽。鐵棺峽長約10公里,這裏兩岸怪石嶙峋,形成一組組天然雕塑,個個妙趣橫生。東岸崖壁上有一金鱗閃閃的長巖,很像從天外遨遊歸來的巨龍,且龍首已經進洞;對岸山腰有一溶洞,洞口有塊黃色圓石,猶如正欲出洞的猛虎;西岸懸崖下有串串倒懸的鐘乳石,其模樣像是兩匹駿馬,其頭已進山,但馬尾和後腿還在山外。於是人們就給它們分別取名為龍進、虎出、馬歸山。此外在河東岸離水面四五米高的絕壁石縫中還有一具黑色的懸棺,俗稱“鐵棺材”,鐵棺峽一名即由此而來。據考這“鐵棺”乃是戰國時期巴人的懸棺,其並非鐵鑄,僅因其色相似而言。目前懸棺羣保存最完好的是巫溪縣東北25公里的荊州壩,那裏有24具黑棺。

滴翠峽

繼續前往就是小三峽中最長、最迷人的滴翠峽。滴翠峽長約20公里,峽中鐘乳石遍佈,石石滴水,處處蒼翠,故名滴翠峽。峽中有座巨大的赤壁山陡立河岸,其通體赤黃生輝,小木船從其腳下經過,猶如巨人足旁的螞蟻,這就是寧河十二景之一的“赤壁摩天”;赤紅色崖壁上掛滿蓮花般鐘乳石的就是“紅屏翠蓮”;那直立江心的“關門巖”恰似巨扉鎖關,使船無路可行,緊逼巖前卻見大門開啟一縫,然剛擠過門縫,回頭一看大門又合了起來,真令人驚奇。

大寧河小三峽以峯秀、景幽、灘險、石美為其特色。久居大都市的旅遊者定會感到稀奇古怪,宛如旅行在神話世界中。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9

更多的茶客,誰就能得到“紅包”。哪一位説書人講得好、茶館的生意定會更加興隆、老闆也自然高興,説書人得的紅包就越厚實。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的一大特色,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十多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瓷器口的小吃也是非常出名的,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為磁器口的“三寶”。當然還有大家知道的古鎮陳麻花也是非常好吃而且出名的…古鎮有山有水,空氣清新,民眾生活安寧舒適,保留了中國地方民族生活風貌。鎮上建築極具川東民居特色,石板路與沿街民居相依和諧,房屋結構多為竹木結構,穿鬥夾壁或穿半木板牆。雕樑畫棟,窗花户櫺圖案精美,做工精巧。所以瓷器口有它獨特的魅力…

聽到這裏大家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了呢?那就請大家跟我下車,一起去體會,一起去感受這千年古鎮吧…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0

老君洞位於南岸區上新街以東約2公里的山上,系南山風景區景點之一。老君洞始建於唐代,原名廣化寺,為佛教寺廟,明萬曆九年(1581年)改為道觀,名“太極宮”(俗稱“老君洞”),後成為川東地區第一道觀。清道光、同治、光緒年間幾經培修擴建。

整個道觀依山造殿,鑿壁成像,自山門起沿峭崖、陡壁呈“玄”字而層層佈置,盤旋而上,直達山頂。觀內有三清殿、真武殿、靈祖殿、三豐殿、鬥姆殿、文武殿、七星殿、呂祖殿、慈航殿、玉皇殿、財神殿等13座殿堂。這些殿多仿我國庭園式樣,懸山穿鬥,飛檐翹角。

老君洞道觀內多崖刻佛道故事圖像,其中以九龍碑和八難巖兩處石刻浮雕最具藝術價值。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1

淶灘二佛,為全國罕見的佛教禪宗造像聚點。1956年,被列為四川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線還可參觀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合川釣魚城。

二佛寺原名鷲峯禪寺,位於合川縣淶灘鄉渠江西崖鷲峯山上。建築羣披山帶河,重巒疊翠,飛檐翹角,隱現於雲煙之中,蔚為壯觀。寺院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建築羣有靈宮殿、天王殿、玉皇殿、韋馱殿、大雄殿、國母娘娘殿、觀音殿;下部建築只有二佛殿,全為摩崖造像區。上部寺院佔地5346平方米,下部佔地1800餘平方米。據明正德十三年《重建鷲峯禪寺記》碑文載:“全蜀大佛有三,而宕樑淶灘鎮曰鷲峯,蓋其二佛也。其剎去□城八十里許。”唐廣明二年(881年),黃巢農民軍佔領長安,僖宗李儇逃到成都避難,曾派使者到二佛寺“祈禱”,足見其佛寺在晚唐時即負盛名。後經歷代培修,至宋紹興二十六年(1158年),已有“殿樓九十有九,宿僧九佰九……”。宋末經兵燹,殿廊傾禿。

明化年間,經僧人募資培建後,其剎雄崎川東,與成都之大慈寺、重慶之崇勝寺並稱。明孝宗下詔“令天下廢 寺”,二佛寺受到毀滅性破壞。清康熙、乾隆年間,雖曾多次對二佛寺進行培修,規模又有發展,但嘉慶初年和咸豐十一年(1861年)對農民軍之“清剿”,又使二佛寺受損壞。?二佛寺現有的建築是清代和民國時期局部重建培修的。上部各殿,原有佛像數百尊,“_”中被搗毀殆盡。下部二佛殿為三檐歇山式建築,全殿為摩崖造像龕窟。

造像密集於北崖、南崖、西崖三面,石刻總面積約700餘平方米,共計218龕,造像1670餘尊,最大者高12.5米多,最小者只15釐米不等。主座佛(即二佛)面北背南垂坐,通高12.5米,頭高2.75米,頭圍6.32米,面寬1.75米,肩寬3.6米,頭盤螺髻,面部豐滿,袒胸束帶,左手撫膝,右手作法指狀,衣褶流暢,雕鏤精細,有肉質感。造型採用以體為主和線面高度結合的表現手法,具有東西方藝術相融合的特點。其餘諸佛圍繞主尊佛環拱屏列,呈佛主説法圖狀,佈局奇特。再就是宗教故事人物造像,人物形象極富現實社會的生活意趣,是西方佛教傳人中國以後的漢化表現。

?二佛寺上部現存碑記24塊,其中明代3塊,清代19塊,民國2塊;下部範圍內存碑記27塊,其中宋代4塊(皆造像刻記),明代7塊(摩崖5塊,石碑1塊,造像刻記1塊),清代14塊(摩崖2塊,造像刻記1塊,石碑11 塊),民國2塊(石碑、摩崖各1塊),總全寺共存碑刻題記51塊。其他文物有:“大佛禪林”石坊,高約8米,寬約6米,三間四柱,上方浮雕雙鳳朝陽,下方浮雕二龍戲珠,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鐵鐘1口,高60釐米,口徑40釐米,盔形,有銘文,民國7年(1920_年)造;石香爐1個,長60釐米,寬40釐米,高35釐 米,四邊有浮雕圖案,明成化年間造,鐫有題記。

? 1955年6月,淶灘二佛寺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佛寺,上殿位於鷲峯山頂,佔地面積5181平方米,分三個殿層。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玉皇殿、大雄寶殿(即佛爺正殿)和觀音殿。左右分設社倉、禪房等建築,呈四合院佈局,尤其是大雄寶殿,殿堂正中原來的三尊泥塑金身的主佛高五米,栩栩如生,佛光閃爍。兩側泥塑顏身的十八羅漢五光十色,神態各異,活靈活現,讓人望而生畏。可惜,_時期寺內文物慘遭破壞。唯有其大雄寶殿內四根石柱高約十三米,由整條巨石製成,挺拔壯觀,讓人敬畏,堪稱歷代建築一絕,和山門牌坊的石刻浮雕,玲瓏精美,是難得的歷史文化精品。二佛寺下殿瀕臨渠江,位於鷲峯山崖,依山摩巖石刻羣雕是淶灘古鎮人文景觀的集中表現,具有深刻的二佛禪宗文化的藝術內涵,集中反映了唐宋時期古代勞動人民的文化藝術結晶,給現代人懷古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寺內摩巖造像之冠。寺內石刻的16羅漢是18羅漢--500羅漢朔象演變的始祖。禪宗六祖造像在全國石刻中是唯一的一組全家合影塑像;三尊慪佛別開生面,故事離奇;善財童子和飛天龍女雕工細膩,裝飾華美。這些文物景觀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著名學者丁明夷先生,喻其為一顆埋在地下的明珠;美國藝術史家教授何恩之博士,稱其為石刻藝術的寶庫。敦煌研究院院長,著名石刻專家段文傑先生題詞“淶灘摩崖造像,宋代石刻藝術的精華”,“淶灘羅漢造像,石刻藝術的瑰寶”。

繪炙人口的“二佛八景”,這八景是:鷲峯雲深、佛巖仙蹟、龍洞清泉、修築戲石、雙塔迎舟、獨樹東門、經盤霽日、畫樑搓波。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重慶市位於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中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與資源富集的西部地區的結合部,長江上游三峽庫區及四川盆地東南部。地跨東經105о17′--110о11′,北緯28о10′--32о13′之間,縱橫幅度東西長470公里,南北寬450公里,幅員面積82269平方公里(土地詳查數),地界東鄰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貴州省,西連四川省瀘州市、內江市、遂寧市,北接四川省廣安地區、達川地區和陝西省。

重慶目前是全國面積最大、行政管轄最寬、人口最多的直轄市。全市面積8.24萬平方公里,轄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 區、萬盛區、大渡口區、雙橋區、巴南區、渝北區、萬州區、涪陵區等13個 區;永川市、江津市、合川市、南川市等4個縣級市;綦江縣、長壽縣、潼南 縣、銅梁縣、璧山縣、大足縣、榮昌縣、開縣、梁平縣、忠縣、雲陽縣、奉節 縣、巫山縣、巫溪縣、城口縣、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等18個縣;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自治 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等5個民族自治縣,共40個區縣(自治縣、市),人口3072萬。

重慶市簡稱"渝",在全國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劃排列順序中,列海南省之後、四川省之前,排第22位。

重慶具有3000多年曆史,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因水而起,因商而興,因工而強。1891年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的陪都,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仍為直轄市。新中國成立後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經過長期的發展,特別是經過抗日戰爭和"三線"建設時期大規模的遷建、擴建,奠定了現代工業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西部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半個多世紀以來,重慶在抗擊外敵入侵、國防現代化、國家工業化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重慶是一個旅遊資源大市。截止1999年,全市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大足石刻)。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個(長江三峽、縉雲山、釣魚城、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大寧河小三峽、雙桂山、金佛山、石柱黃水、仙女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大足寶頂石刻、大足北山石刻、巫山龍骨坡遺址、合川釣魚城、涪陵白鶴梁題刻、中美合作所、紅巖革命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處(紅巖村革命紀念 館、歌樂山烈士陵園)。並擁有市級風景名勝區17個,市級森林公園24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市級自然保護區3個。按資源的分佈,全市劃分為44個主要景區。其中一級景區 6個,二級景區10個,三級景區16個,四級景區12個。旅遊資源的開發潛力巨大。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3

躲避,山民們切斷陡壁間的小路後,天坑就成了躲避的天然坑寨小寨由此得名;另一説法是天坑邊緣原有一座石切的古寨堡,相對其他地方的寨堡要小一些,因而得名。

天坑地縫無與倫比的美,吸引着海內外無數的探險家和旅遊家的目光,成為探險者的樂園、旅遊者渡假休閒的勝地。

好了,朋友們,我們就要到了,請打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注意安全,準備下車。

各位朋友們,我們現在就來到了世界自然遺產——武隆天生三橋風景區了,這是是由重慶武隆、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共同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

天生三橋屬於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羣,在不到1.2平方千米的範圍內依次天然而成,由上到下分為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

現在我們來到了第一個觀景平台,可以觀看我們的第一座橋——天龍橋。天龍橋是三座橋最形象的,高120米,寬30米,洞長120米,整個橋的跨度有200多米,天龍橋的特點是形象逼真,雄奇壯美。曾經有一位橋樑專家參觀後説:我造了一輩子的橋,也造不出這麼好的橋來,大自然的力量重慶導遊詞17

太神奇,太偉大了。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天龍橋的另一面有兩個洞口,橋墩中洞穴密佈,進去之後不知東西南北,像陷入八卦陣中,所以我們也叫它八卦洞,它的下方有泉水,傳説喝了這裏的泉水長壽多福。

穿過時空隧道我們就來到了第二座橋,青龍橋了。它是三座橋中最雄險的一座。橋孔就如洞開的天門,每當雨過天晴的時候,天門中便有彩虹出現,猶如一條青龍,青龍橋的名字也是這麼來的。青龍橋的橋洞高150米,洞長120米,從洞底到山頂的高度有350多米。

穿過了小橋流水,我們就來到了最秀麗的黑龍橋了。黑龍橋的橋高有210米,款30米,橋洞長170米,它橋洞高而且很長,洞內光線昏暗,像一條黑龍盤旋在洞頂,黑龍橋就是因為這樣而得名的。洞中有四泉,洞壁長年累積的碳酸鈣沉積物就像遠古社會的圖騰雕刻,彷彿是人工雕刻的藝術長廊,堪稱洞中一絕。

説到這裏呢,今天的遊覽參觀也就到此結束了。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4

大家好,我是大家今晚夜遊重慶的導遊,我姓謝,大家叫我小謝就可以了~

話説重慶三面臨水,一面靠山,依山建成,樓房層疊聳起,道路盤旋兒山,城市風貌十分獨特,同時也早就了山城獨特的夜景。而山城的夜景獨特在何處呢?其一,得益於其起伏的山勢和依山而建的樓房,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萬家燈火相互輝映,猶如滿天星漢,瑰麗之極;其二,得益於其兩江匯流,雙橋相鄰。江中百舸爭流,流光溢彩;橋上萬紫千紅,動如游龍。這一靜一動,動靜相宜。

每到初夜時分,以繁華區的燈飾羣為主題,以幹道和橋樑的燈飾為紐帶,萬家燈火未背景,構成一幅高低竟然,錯落有致,遠近相互輝映的燈的海洋。車輛舟船在茫茫燈海之中穿梭,依稀帶起喇叭,汽笛,歡笑和笙歌之聲,給夜山城平添無限動感和生機。

我們現在第一個目的地就是觀賞重慶的一大熱門去處,南濱路。南濱路位於重慶主城區的南岸區,全程21公里,串連起了長江大橋、鵝公巖大橋,大佛寺大橋,東水門大橋,菜園壩大橋,和王家沱大橋等6座跨江大橋,這是國內外都十分罕見的。而南濱路上還有着重慶開埠一條街的遺址,那裏分佈着早年外國人所創立的洋行,如立德洋行、隆茂洋行、太古洋行、平和洋行、安達森洋行、卜內門洋行等,除此以外還有法國水兵營,法國大教堂和日本租界等。這裏可以説是重慶的外灘,同時也是帝國主義僅略中國的見證。其實呢,南濱路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中國的首個遊憩商業區,尤其是正對渝中區的近8公里路段上,雲集了大量餐飲、娛樂、高檔住宅、旅遊與觀光項目。這裏坐擁聞名遐邇的重慶夜景,是觀賞渝中半島都會風光的首選。為了把南濱路打造成中國第一大濱江公園,南濱路同時還在打造黃葛晚渡、海棠煙雨、龍門浩月、字水宵燈、峽江開埠和禹王遺蹤六大景區。目前南濱路憑藉其62個著名商家、經營總面積10萬平方米的經營規模,在去年實現營業額3億元,併成為重慶打造美食之都的生力軍。20__年3月南濱路榮獲中國烹飪協會授予的“中華美食街”稱號。好了,現在我們還有幾分鐘的路程,大家可以先沿途欣賞一下重慶夜景。

相信大家對山城的夜景有了一定體會了,現在呢我們將要去的則是另外一個觀賞山城夜景的地方――一棵樹觀景台。一棵樹觀景台位於重慶市長江南岸的'南山風景區的臨江半山突處,海拔高437、5米,面積大1000多平方米。大家知道一棵樹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嗎?話説觀景台位於南山旅遊道路邊,老君洞道館附近,而那裏有一顆黃桷樹迎風招展,觀景台由此而得名。在“一棵樹”觀萬家燈火,視野更為開闊,夜色更加迷人。渝中區象一個發光的寶島通體透明,環抱的兩江流光溢彩;飛跨的長橋,輪廓分明;整座城市的燈光和星光交織,難分天上人間。而且原來的一棵孤樹如今已長成了兩棵,十分有趣。來此觀景的中外遊客常年不絕,中央不少領導人來重慶視察工作之餘,大都光臨“一棵樹”觀賞山城夜景。那自然是遠近高低各不同,只緣身在此山中,別有一番風景了。説道這裏,讓我想起了一個報道,在幾年前,有一個香港人看了重慶的夜景後説:“重慶夜景,就像香港的維多利亞港灣停了電。”當時這句話讓大家都很傷心。現在,當我親自站在重慶的夜景面前,用自己的心去體會它是,我真正的覺得我們可以推翻這句話了!!讓我引用觀景台上的一句話“天下夜景在渝州,萬家燈火不夜城,天上星、水中月、人間燈,天地一色,恍如仙境。滿城的燈火灑落江心,把江面照耀得恍如白晝,讓你分辨不清何處是水?何處是岸?”大家還是準備好相機,等會盡情拍照吧。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5

大家再看,右邊峭壁上有一條鑿刻的在凹巖上的龍,長7米,蟠龍昂首,騰雲駕霧,躍然欲飛,我們稱它為雲龍,接下來還有水龍,盤龍,噴水龍,卧龍.5條栩栩如生的龍給這幽靜神祕的山谷,增添了無窮樂趣.這是1993年根據卧龍溝的傳説和巖石上的自然龍形圖案,請石刻工藝師雕刻而成的.我們在白瀑織成的素絹和青綠織成的翠錦中攀援,猶如踏着青雲直登天際.

翻過這座山樑,就是花果山了,大家看,那成坡成片的梨樹,桃樹.正掛着的青裏泛黃的梨子和毛絨絨的獼猴桃.地上一壠壠圓鼓鼓的西瓜,各位可以親手採摘,過秤後就可盡情享用了.

順山脊下來,兩峯夾峙的山谷突然斷道,我們已來到豁口處.朝下看,深不可測,看似無路可下,但古人硬是在這絕壁鑿出一條腳窩來,天長日久,形成了這條雄偉,險峻的棧道.朋友們,讓我們來體驗一下古人留下的驚險刺激吧.

響水灘景區面積為30.4平方公里,由望鄉台、珍珠湖、林都湖、響水灘、大洪湖、小洪湖、界碑等景點組成,以幽靜、秀美的水資源為主要特色。可供遊覽的水域面積達34公頃,整個遊程需要8~10個小時。

我們現在到了土地巖。大家看那陡峭偉岸的赤壁上,經過千百年風雨洗禮,留下了千姿百態的2公里長的天然圖案,有的像敦煌飛天,戈壁的沙丘,有的像朝暉下的層層雲海,大洋上的驚濤駭浪。這就是著名的土地巖壁畫,它被藝術大師們譽為是“當今印象派的藝術傑作”。

回過頭來看,那是土地巖瀑布,它高90米,三面赤壁。瀑布翻卷升騰,化為無數透明碎珠,形成節節梯形水簾,斜飄深谷,景象萬千。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6

大家好!

重慶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稱於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許多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對大足石刻寵愛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這兩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晚唐以後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大足區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區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佈,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上佳去處。

大足石刻開鑿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現存摩崖石刻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寧,遍佈100多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徵,屬於石窟藝術的範疇。早期的“廟宇殿堂”式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灣造像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約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但主要以高浮雕為主,輔以其他形式。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7

重慶長壽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重慶市長壽區桃西路,距離重慶主城78公里,距離長壽城區僅需5分鐘車程。

自20__年4月28日開街以來,長壽·菩提古鎮景區共接待遊客千萬餘人,共成功舉辦“廟會節”、“巴渝文化節”、“啤酒火鍋節”、“萬壽節千叟宴”、“柚子節”等大中小型活動不計其數。現長壽·菩提古鎮的旅遊活動已形成以巴渝文化、福壽文化為基礎,按季度劃分四大主題節慶活動的人文古鎮。古鎮每季一大節、每月一小節、週週有活動、天天有看點,其吸引着國內外遊客的青睞。

20__年5月重慶長壽古鎮旅遊風景區正式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與正在修建的菩提山風景區一起創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曾先後獲“重慶文化產業十大亮點工程”、“重慶市十大重點旅遊項目”等榮譽。

曾是菩提山腳下的一片農田的長壽古鎮,因開發菩提山風景區作為配套設施而修建的集旅遊、休閒、吃住、遊玩的現代仿古建築羣。

長壽古鎮位於重慶市長壽區城區,地處重慶核心都市區外圍,屬於1小時經濟區的範圍。距長江約3公里,南鄰渝宜高速公路,北靠渝巫(山)路和渝利鐵路、渝萬城際鐵路,東接長壽區桃花新城,南接老城區,西、北緊接菩提山旅遊區,佔地20__畝,是菩提山·中國長壽文化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重慶市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8

金刀峽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80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系首批“國家AAA級旅遊區”。金刀峽是一處新近發現的保持着原始古老神奇的峽谷自然風景區,約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為主,以巖溶地貌為輔,兼有大量的地質上稱壺穴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9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過強烈,金刀神功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幽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侵蝕的作用,有洞穴羣提高潭檀相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古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堪稱全國最長的峽谷十里仿古棧道,讓人驚歎不已,憑棧探幽,將感悟那藴藏於大自然山水的天地靈氣,已開發的七公里風景線以雄、險、奇、幽著稱。集瀑、泉、洞、峽於一體,主要景點有藏刀洞、中峽天然浴場、懸天飛瀑、神鷹峽、彌樂佛等四十多個景點可供遊客探險,攀登和水上游樂,是人們度假避暑、踏青、迴歸自然的旅遊佳境。被遊客譽為“夢中的香格里拉”、“中國第一險峽”.

進入金刀峽,你會發現這裏的風光奇異獨特,碗口粗的樹木在絕無泥土的巨石縫中挺拔偉岸,崢嶸的石巖與葱鬱的林木有機的揉合在一起,幽靜的碧湖與竄急的溪流同譜水的樂章,各具形態的石鐘乳一簇簇斜掛巖壁――喀斯特地質特徵造成的原始風貌使這裏的一切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大大小小的泉水順着苔鮮爭相跳躍而下,在陽光的投射下褶轍生輝,讓你想起古人所云:“大珠小珠落玉盤”,人在峽中走,水在峽中飛,時隱時現的陽光,飛泉流瀑所濺起的水霧,奇形怪狀的石乳形成一片如夢如幻的世界,這浪漫之旅,讓你留戀往返,不已忍離去。

留戀於峽中的山水風情,你一定不捨得就此別過,那麼徒步探幽則讓你的遊興向着更高層次沿伸下去,在這清水綠水的懷抱中,沿着清清的溪流,去尋找你夢中最瑰麗的色彩。而且,在峽谷實行的谷底探幽――溪降活動已成為金刀峽最具特色的精品旅遊熱線。

這裏除了山奇水秀,更有民俗風情增添更多的人文品味。入夜,到風情寨小憩,觀民族歌舞,品風味燒烤,嘗香醇美酒,體驗“瘋狂一夜、回味一生”的感覺。

沿線有“川東第一牌坊”這美譽的灘口清代御賜節孝牌坊;“中國花木之鄉”靜觀的萬畝花圃;融“寺”、“塔”景為一體的宋代古剎塔坪寺;頗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韻的偏巖古鎮,構成了一道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的靚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