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的導遊詞1000字3篇

1978年法國總統希拉剋參觀兵馬俑以後留言説:“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説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到中國。”下面是本站帶來的兵馬俑的導遊詞1000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兵馬俑的導遊詞1000字3篇

篇一:兵馬俑的導遊詞1000字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古城西安參觀旅遊!我是大家的導遊人員小張。今天我門將要參觀的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這裏不僅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遺址性博物館,是我國首批的5A旅遊景點,而且還是陝西省唯一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展出的文物主要是20xx多年前的秦代兵馬俑,以及在始皇陵墓裏挖掘出來的歷史文物。

在參觀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姓嬴名政,生於公元前259年,13歲登基,22歲加冕親政,在他39歲時,也就是公元前220xx年,終於“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統一了東方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秦王朝。統一以後,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改“王”的稱號為“皇帝”,並希望子孫萬代世襲,故自稱“始皇帝”,為了鞏固統一,加強統治,他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統一法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修馳道,統一思想,焚書坑儒,北擊匈奴築長城,南平百越修靈渠,這一系列的措施,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突然暴病死於河北沙丘,享年50歲,同年,葬於臨潼驪山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處風景秀麗的驪山腳下,整個陵區佔地面積56.25平方公里,修陵時間長達37年之久,徵發刑徒72萬人,動用了當時全國十分之一的財政收入。陵墓分為地面建築與地宮兩部分,到現在經歷了20xx多年,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了,只剩下了一個高大的封土堆,而地宮卻依然保存完好,據探測表明,秦陵的地宮就在封土堆的下面距地面35米處,地宮的總體和裏面的墓室均呈矩形,若是有朝一日,秦陵地宮可以開啟,想必又會是一個震驚世界的奇蹟了。秦始皇陵有大大小小的陪葬坑200多座,今天我們參觀的兵馬俑就是秦陵的陪葬坑。

1974年3月29日,臨潼縣西楊村幾位農民在距秦陵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的挖出了許多陶人碎片,後來經過考古學家們的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兵馬俑坑,1976年,在此坑的北側20米和25米處又分別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他們發現的順序,分別命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這一發現震驚中外,為了妥善保護這些罕見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國務院批准在三座坑的遺址上建立博物館並對外開放。三座坑的總面積為2萬平方米,共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這是一個龐大的地下軍陣,向我們真實的再現了當年“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氣勢! 1978年法國總統希拉剋參觀兵馬俑以後留言説:“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説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到中國。”這段話它廣為流傳,到現在“世界第八大奇蹟”已經成為了兵馬俑的代名詞,秦始皇陵及兵馬俑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世界文化遺產。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兵馬俑的一號坑展廳,一號坑是整個軍陣的主體,是三個俑坑中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寬62米,均深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那麼大,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經探測可出土陶俑6000餘件。大家可以看到在由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道里,排列着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而陶俑則全部身披鎧甲,手持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體。總之,一號坑隊形嚴密整齊,具有排山倒海之勢,反映了秦軍非凡的戰鬥力以及秦代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參觀到這裏,有人就會問,像這樣氣勢恢弘的兵馬俑,它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我們説秦俑的製作過程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即“模塑結合,分段製作,入窯燒製,出窯彩繪”。它們是以泥土為原料,模塑結合,再輔以推、捏、刮、刻等技法,然後燒製而成的。它們千人千面,據説在其中都會找到自己的影子,大家如若感興趣可以去尋找自己的影子,相信會是件很有趣的事。

現在我們去參觀二號坑,二號坑位於一號東北端,它的面積為6000平方米,據推測可出土陶俑、陶馬1300餘件,木質戰車89輛。二號坑是一個由步兵、騎兵、車兵、弩兵共同組成的曲尺形軍陣,又可以分為四個小陣:即弩兵陣,車兵陣,縱陣;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的聯繫成為一個大陣,又可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攻能守,靈活機動,反映迅速,是最具戰鬥力的部隊。 我們看到展櫃中的這件將軍俑,它頭戴雙卷尾鶡冠,身着雙重戰袍,腳蹬齊頭翹尖履,雙手交叉疊於腹前做拄劍狀,顯得氣度不凡,甲衣上共有8多花結,顯示出他軍階的高貴,塑造出了一位果敢睿智的秦軍高級指揮官的形象。這邊這件出土於二號坑的跪射俑,它左腿蹲曲,右腿跪地,上身挺直,雙目凝視左前方,雙手緊握弓弩,造型真實而優美,是秦兵馬俑雕塑藝術的代表作。

我國古代的名將大多都能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那麼秦始皇的這支地下軍隊,它的指揮中心又會是什麼樣的形式呢?相信大家一定也很好奇吧?不着急接下來讓我們一同去三號坑參觀來解開心中之迷惑。正如大家所看到三號坑是三座俑坑中最小的一座,面積僅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共出土陶俑68件,陶馬4匹,戰車一輛。這裏出土的的陶俑都是環繞周壁,兩兩相向面內而立的,陶俑手中所持的是一種無刃兵器,叫做銅殳,銅殳在秦代是一種儀仗性兵器,而一、二號坑出土的陶俑都是按照實戰順序排列的,它們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是劍弩戈戟等實戰兵器。在三號坑的北廂房內還發現了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祈禱所用的。縱觀三號坑的佈局再結合史料,專家們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這裏就是整個地下軍隊的指揮中心,軍幕。

另外於1980年12月,在秦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了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按照出土的順序分別被命名為一、二號銅車馬,兩乘車都是駟馬單轅,一號車叫高車,也叫立車,二號車叫安車也叫輼輬車,兩車的總重量為4000多斤,都是按照真車真馬二分之一比例打造的,通體用青銅製作,配以金銀飾件,再施以彩繪,它們是形體最大,結果最複雜,系架關係最完整的陪葬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好了朋友們,相信大家還都陶醉於這次震撼人心的穿越歷史之旅,可是時代在前進,生活還得繼續,所以我希望大家借鑑這次自己於歷史之所得去創造屬於自己和國家的美好未來與此同時我的講解也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篇二:兵馬俑的導遊詞

大家好!我姓戚,是去秦兵馬俑的導遊。我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今天過得愉快。 現在我們就要出發前去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了。

大家看,這偉大的歷史遺蹟展現在我們眼前了!我們的西安臨潼有三個秦兵馬俑傭坑,共有三20xx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的兵馬俑近八千個。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裏的兵馬俑當然也最多,有六千多個呢!一號坑上面已經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走進大廳,站在高處鳥瞰,就會看見坑裏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像是秦始皇當年統率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大家快看,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褐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看他那神態自若的表情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大家看,武士俑平均身高1.8米,體形勻稱。他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瞧,騎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穿着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衝殺。

現在我們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慢慢觀賞。請大家愛護文物,不要亂丟垃圾。謝謝大家的合作。 好了,今天的遊程就要結束了。歡迎大家以後有機會再來遊覽。

篇三:兵馬俑的導遊詞1000字

今天我們參觀的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這裏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遺址性博物館,展出的文物主要是20xx多年前的秦代兵馬俑,在參觀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姓嬴名政,生於公元前259年,13歲登基,22歲加冕親政,在他39歲時,也就是公元前220xx年,終於“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統一了東方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秦王朝。統一以後,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改“王”的稱號為“皇帝”,並希望子孫萬代世襲,故自稱“始皇帝”,為了鞏固統一,加強統治,他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統一法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修馳道,統一思想,焚書坑儒,北擊匈奴築長城,南平百越修靈渠,這一系列的措施,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突然暴病死於河北沙丘,享年50歲,同年,葬於臨潼驪山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處風景秀麗的驪山腳下,整個陵區佔地面積56.25平方公里,修陵時間長達37年之久,徵發刑徒72萬人,動用了當時全國十分之一的財政收入。陵墓分為地面建築與地宮兩部分,到現在經歷了20xx多年,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了,只剩下了一個高大的封土堆,而地宮卻依然保存完好,據探測表明,秦陵的地宮就在封土堆的下面距地面35米處,地宮的總體和裏面的墓室均呈矩形,若是有朝一日,秦陵地宮可以開啟,想必又會是一個震驚世界的奇蹟了。秦始皇陵有大大小小的陪葬坑200多座,今天我們參觀的兵馬俑就是秦陵的陪葬坑。

1974年3月29日,臨潼縣西楊村幾位農民在距秦陵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的挖出了許多陶人碎片,後來經過考古學家們的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兵馬俑坑,1976年,在此坑的北側20米和25米處又分別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他們發現的順序,分別命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這一發現震驚中外,為了妥善保護這些罕見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國務院批准在三座坑的遺址上建立博物館並對外開放。三座坑的總面積為2萬平方米,共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這是一個龐大的地下軍陣,向我們真實的再現了當年“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氣勢! 1978年法國總統希拉剋參觀兵馬俑以後留言説:“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説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到中國。”這段話它廣為流傳,到現在“世界第八大奇蹟”已經成為了兵馬俑的代名詞,秦始皇陵及兵馬俑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世界文化遺產。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兵馬俑的一號坑展廳,一號坑是整個軍陣的主體,是三個俑坑中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寬62米,均深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那麼大,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經探測可出土陶俑6000餘件。這是一個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衞四個部分組成的長方形的軍陣,前鋒分三排站在俑坑最東端的長廊裏,每排68件,共204件,均手持長兵器戈或戟;南北兩側和尾端分別站着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俑,他們是方陣的兩翼和後衞,擔任着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防止敵人旁敲側擊和背後偷襲;在由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道里,排列着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而陶俑則全部身披鎧甲,手持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體。總之,一號坑隊形嚴密整齊,具有排山倒海之勢,反映了秦軍非凡的戰鬥力以及秦代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參觀到這裏,有人就會問,像這樣氣勢恢弘的兵馬俑,它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我們説秦俑的製作過程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即“模塑結合,分段製作,入窯燒製,出窯彩繪”。它們是以泥土為原料,模塑結合,再輔以推、捏、刮、刻等技法,然後燒製而成的,燒製時的温度一般在950-1050攝氏度之間。

現在我們去參觀二號坑,二號坑位於一號東北端,它的面積為6000平方米,據推測可出土陶俑、陶馬1300餘件,木質戰車89輛。二號坑是一個由步兵、騎兵、車兵、弩兵共同組成的曲尺形軍陣,又可以分為四個小陣:第一個小陣是弩兵陣,其中約160個鎧甲俑作跪射狀,170個鎧甲俑作立射狀,臨陣時,可輪番射擊使敵人難以靠近;第二個小陣是車兵陣,共有戰車64乘,武士俑192件;第三個小陣是由戰車、車兵、步兵、騎兵混編的縱陣;第四個小陣是由戰車、鞍馬、騎兵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的聯繫成為一個大陣,又可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攻能守,靈活機動,反映迅速,是最具戰鬥力的部隊。 我們看到展櫃中的這件將軍俑,它頭戴雙卷尾鶡冠,身着雙重戰袍,腳蹬齊頭翹尖履,雙手交叉疊於腹前做拄劍狀,顯得氣度不凡,甲衣上共有8多花結,顯示出他軍階的高貴,塑造出了一位果敢睿智的秦軍高級指揮官的形象。這件出土於二號坑的跪射俑,它左腿蹲曲,右腿跪地,上身挺直,雙目凝視左前方,雙手緊握弓弩,造型真實而優美,是秦兵馬俑雕塑藝術的代表作。

我國古代的名將大多都能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那麼秦始皇的這支地下軍隊,它的指揮中心又會是什麼樣的形式呢?相信三號坑的參觀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覆。三號坑是三座俑坑中最小的一座,面積僅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共出土陶俑68件,陶馬4匹,戰車一輛。這裏出土的的陶俑都是環繞周壁,兩兩相向面內而立的,陶俑手中所持的是一種無刃兵器,叫做銅殳,銅殳在秦代是一種儀仗性兵器,而一、二號坑出土的陶俑都是按照實戰順序排列的,它們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是劍弩戈戟等實戰兵器。在三號坑的北廂房內還發現了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祈禱所用的。縱觀三號坑的佈局再結合史料,專家們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這裏就是整個地下軍隊的指揮中心,軍幕。

1980年12月,在秦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了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按照出土的順序分別被命名為一、二號銅車馬,兩乘車都是駟馬單轅,一號車叫高車,也叫立車,二號車叫安車也叫輼輬車,兩車的總重量為4000多斤,都是按照真車真馬二分之一比例打造的,通體用青銅製作,配以金銀飾件,再施以彩繪,它們是形體最大,結果最複雜,系架關係最完整的陪葬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好了朋友們,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