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乾陵概況導遊詞範文3篇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裏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咸陽乾陵概況導遊詞範文,希望可以讓大家喜歡。

咸陽乾陵概況導遊詞範文3篇

篇一:咸陽乾陵概況導遊詞範文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的合葬陵。因處於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

乾陵位於乾縣城北門外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建於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陵墓之一。陵園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內城東西長1450米、南北長1582米,厚度為24米。四面各有一門(東為青龍門、西叫白虎門、南稱朱雀門、北是玄武門),現在各門附近的村莊仍以門名稱之。

乾陵的地面設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 集中在朱雀門外。據《金石萃編》記載:宋金時共有13段 題字,但多被風雨剝蝕,唯金代太宗天會十三年(公元1135年)用女真文字刻寫、旁有漢字翻譯的“即君行記”保存較為完整。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而此碑保存的女真文字便成為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極其珍貴的資料。

兩通石碑北邊,原有61番酋石像。現存60尊,是武側天為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國名,官職及姓名。明代劉伯温作詩道:“番王儼待立層層,天馬排空勢欲騰。”郭沫若也曾詠詩曰:“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就是對石刻雄姿的描寫。

乾陵形制雄偉,建築也很牢固,據《新唐書·嚴善思傳》載:“乾陵玄、石門,冶金固隙”非常堅固。據勘查,墓道長63.1米,寬3.9米,全用石條填砌。從墓道口到墓門共39層石條,每層間都有鐵栓固定,井用白鐵水灌注。這些情況與文獻記載吻合。

乾陵不僅外現宏偉,修建堅固,內藏也十分豐富。李治生前酷 愛書法,廣為蒐集,臨終遺囑把他所收藏的書字埋在墓內,李治和 武則天均處於盛唐時期,且據勘查,乾陵雖經1000多年,卻未被盜 過。由上可以想見,乾陵內部的文物一定十分豐富,極其珍貴。

乾陵的範圍很廣,除山陵外,還包括縣城東北一帶17座陪葬 墓在內,這些陪葬墓有太子、公主和大臣的墳墓。這些墓的封土堆 基本保存完好,個別墓前陳列着一些石刻。

乾陵是盛唐歷史文物的集中代表。解放後黨和政府曾多次撥 款重修,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重點發掘了乾陵的一些陪葬墓,出土大批文物,供中外遊客參觀、遊覽。

篇二:咸陽乾陵概況導遊詞範文

乾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三大價值

一 唐乾陵具有文明見證突出的普遍價值

唐乾陵是7世紀東亞“依山為陵”紀念性建築工程的傑作,陵墓建立在海拔1047米高的石灰巖質圓錐形山峯上,體現了古人對高山景仰的崇拜,這是埃及金字塔墓區依託沙漠戈壁、印度泰姬瑪•瑪哈爾陵依託加木那河畔所沒有的宏偉高大氣勢[3]。

唐乾陵創建了一個圍繞山峯整體安置靈寢的自然效果,奠定了唐代“依山為陵”葬制的基本模式,它包括內外兩重城牆、兩組雙闕樓、兩個碑亭、一條神道、成組石雕和石雕羣等,整個設計是為了適應230萬平方米地帶中變化的地形,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

唐乾陵建築遺址、出土文物這些中華民族瑰寶,完全達到了世界文化遺產三種分類標準的定義,世界各國專家學者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贏得了各國首腦讚歎和大量觀眾的喜愛,可與歐亞己列入世界遺產的同類項目相媲美,具有人類普遍價值的文化神韻。列世界遺產數量第一的西班牙和第二的意大利卻沒有陵墓與墓地類項目,這正反映了東西方歷史文化遺產的差別。

二 唐乾陵具有藝術精湛豐富的獨特價值

唐乾陵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的合葬墓。秦漢以後,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聖”合葬墓獨特一幟。在男尊女卑的中國古代社會裏,女皇武則天一生活動的評價爭論激盪了上千年,對中國文化血脈有着深遠的影響。

唐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惟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其內城象徵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於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

唐乾陵也是惟一歷經千年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宮遂道編號刻字砌石己被發現,出土有細腰鐵拴板、錫鐵錠等,這是一般陵墓所不清楚的有價值線索。

三 唐乾陵具有文化品位很高的記憶價值

截止到20xx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有788處,數量相當多的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宗教建築羣、古遺址與巖畫等,古代皇族生活的宮殿也不少,但陵墓與墓地只佔2.66%,相對較少。唐乾陵作為人類足跡和地下寶藏,飽含着前人對後人的奉獻和功德,與其他種類文化遺產相比更顯得珍貴,特別是作為7~8世紀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東方帝王頂級權勢造就的偉大陵墓,唐乾陵歷經千餘年始終沒有過被盜掘過,有一些陪葬墓未發掘,一旦文物保護技術達到永久無損高水平時,沉睡地下寶藏未來經考古出土的可能性極大,必將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篇三:咸陽乾陵概況導遊詞範文

乾陵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0xx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梁山有三峯,北峯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兩峯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峯取名叫“乳峯”。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

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台階,其台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台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聖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陝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

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