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精選16篇)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1

驪山是我國古今馳名的風光遊覽勝地,因系西周時驪戎國國地,因此稱為驪山,唐時臨潼名昭應、會昌,驪山又曾因此更名為昭應山、會昌山。周秦漢唐以來,這裏一向是皇故里林地,離宮別墅浩瀚。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對象綿亙25公里,南北寬約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長青,絢麗翠秀,似一匹青蒼的驪駒而得名。《事業志》雲: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亙不如終南,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龍門,然而三皇傳為舊居,媧聖既其出冶,周、秦、漢、唐以來,多遊幸離宮別館,繡嶺温湯皆成佳境。”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精選16篇)

驪山美如俊麗,又名繡嶺,以石甕谷為界分為東繡嶺、西繡嶺。驪山曾是帝王遊幸之地,山上山下事業四處可見,神話傳説層出不窮。“渭水秋日白,驪山晚照紅。”每當落日西下,驪山在斜陽夕陽裏紅霞萬狀尤顯壯觀,“驪山晚照”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驪山雲樹鬱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温湯流日夜,幾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對驪山名勝及其汗青職位做了適當而精確地歸納綜合。遠在上古時期,這裏曾是女媧氏“煉石補天”之處;西周時,周幽王又在此表演了一幕“狼煙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全國”的汗青鬧劇;威震全國的秦始皇將他的陵墓建於驪山腳下,還留下了有名天下的秦戎馬俑軍陣;唐朝時期,唐玄宗、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悽美的戀愛故事,就連避禍而來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嬉戲享樂,這是驪山滄桑的經驗,也是中華民族提高的汗青見證。

驪山不只天然景觀奇麗,並且有幾十個馳名的文物景點勝蹟,從古到今,驪山給人們留下柔美的回想,登驪山別有一番情趣。青石台階路把聞名的周狼煙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諫亭、石甕谷、舉火樓、遇仙橋、秤錘石、雞上架、三元洞、風箏翻身等事業連在一路。遊人可拾級而上或乘坐驪山索道纜車爬山至狼煙台。極目遠眺,在茫茫八百里秦川上,渭河如一條玉帶飄動在綠野之間,俯視山下,風光如畫,遊人熙攘。

驪山半山腰有一塊上有金黃菌鏽的巨石,眺望像老虎身上的花紋。因此叫虎斑石,又因外形似一隻蹲卧的老虎,也叫卧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涼亭。這裏是西安事務時,蔣介石被捕處。五十年月更名為“捉蔣亭”,並在亭內正面上方石壁上題詞,論述“西安事務”粗略顛末。連年更名為“兵諫亭”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2

列位旅客:

中國有四大碑林,它們別離在陝西、山東、四川和兩岸,而陝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以碑石之多、代價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汗青、文學、繪畫、鐫刻、書法藝術喜愛者,來西安而沒去旅行西安碑林博物館,將會異常遺憾。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西安市三學街15號,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成立起來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陳列為主,並舉辦綜合陳列的汗青文化寶庫。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900多年的汗青,是我國保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餘方,現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別離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發佈為第一批國度級重點文物掩護單元。下面,請各人隨便地瀏覽一番碑林的藝術英華吧。

【文廟的汗青沿革】

列位旅客,前面已經説過,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日址上成立起來的,本日我們的遊覽也就首要分成兩部門。此刻我們來到的是第一部門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旅行這裏就像是寓目主戲前的序幕。

文廟就是孔廟,因唐代封孔子為文宣王而得名,此刻仍保持着孔廟構築的格調。旅客們還在車上時就能發明這裏是一片亭台樓閣、雕樑畫棟式的古構築羣,不親歷這綠樹成蔭、鶯啼燕語的情形,誰能信託在富貴的鬧市區競有云雲清幽的場合?

世界大大都地域都建有孔廟,侷限最大的要算山東曲阜的那座了。我們眼前這座西安孔廟始建於宋徽宗趙信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由唐長安國子監舊址,也就是本日的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移建於此,歷經元、明、清各代,反覆修葺,依然保存着其巍巍雄姿。各人已經看到博物館門外南牆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陝西聞名字畫家劉暉所書。牆根下那幾棵古槐有人説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汗青,被稱為太廟古槐,目前也按重要文化遺產加以掩護。

【三學街—孔廟大門—木牌樓】

橫在各人眼前的這條路,叫三學街。三學街不長,卻能激發懷古之幽思,常令旅客樂不思蜀。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西安府轄的長安和咸寧二縣的學府,相繼遷徙至文廟兩側,遂有一廟(孔廟)三學(咸寧學、府學、長安學)之稱。三學街的稱呼也就一向連續下未了。本日,這裏已成為西安古文化藝術的齊集地之一,文房四寶、文物古玩一應俱全。

列位旅客,游完三學街後步入博物館大門,向東南偏向望去,木牌樓、伴池、魁星樓等遙相呼應,組成一幅別具氣魄威風凜凜的感人畫面。只要稍加留意,各人就會發明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個不引人注目標特點,即對象開門。着實全國孔廟無正門。無論鉅細,孔廟的整體構築名堂都是坐北朝南,但不開南門,而開義路(東門)和禮門(西門)。世界全部孔廟都把塞門、泮門及櫺星門、戟門、大成殿對稱地排在一條中軸線上,由於孔子的職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説是至高無尚。若開南門,即是不敬。

孔廟裏建有一座怪異的木牌樓,遠看就像高高的綵樓。它用12根紅木柱支撐,三層棋形鬥檐式木質佈局,拔地而起,上面彩繪斑紋圖案和二龍戲珠,是明代構築,也叫太和元氣坊。按其時規格製作法,原來應該把牌樓設在孔廟門外。這座牌樓是由華山廟遷建過來的,因為門外是城牆,選不出吻合的處所,便只好“屈就”在這裏了。

【泮池—櫺星門—華表—戟門—兩廡】

列位旅客,此刻我們已進入到碑林前院了。各人已經看到中間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這不是一樣平常的水池,“全國孔廟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謂泮池,就是半圓形的池子。古代稱學校為泮宮;到清代,中舉稱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並在泮池洗筆。列位旅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蹊徑,感覺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

好了,我們已進入櫺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櫺星門始建於元代。東門額刻有“德配天地”,西門額刻有“道冠古今”。櫺與靈通用。靈星為星宿之名,是神話傳説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櫺星門由二門改為三門,中門書“文廟”二字,對象門穩固。

過櫺星門後,人們便會發明孔廟裏也有控馬樁,只不外此處的拴馬樁比平常見到的要大得多。着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衞和吉祥浸染。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品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裏的這對華表均為八稜形石柱,通高445釐米,周長163釐米,也是較引人注目標一景。

戴門位於櫺星門以北,屬於明代後多次翻建的古構築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武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職員認識儀規和清算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對象廡,指正房撲面和兩側的小房子,是孔廟裏不行窮乏的構築之一,為祭把孔子七十二學生而設。

【大成殿的得名泉源—構築汗青—魁星樓的興衰】

列位旅客,此刻我們看到的是大成殿,這聲名我們已經游到了孔廟正殿。“大成”取自《孟子·萬章章句下》“孔子之謂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猶作樂者,集眾樂之小成,而為一大成也!”其意思為,孔夫子比如樂隊批示,能把演奏的內容融為一體,釀成大型演奏,故稱大成殿。

據有關史料記實,大成殿始於宋代。這裏的大成殿為底式構築,建築於明代。其時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圍有雕欄,東、南、西面有石級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龍紋圖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痛惜,這樣一座雄偉的構築,在1959年9月13日下戰書4時,毀於一場無情的雷電之火。

魁星,是中國神話傳説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興衰,俗稱魁星。一樣平常應試得第一名者為“魁首”或稱“魁甲”,即指狀元。舊時孔廟或學府中都要建築魁星樓,以祭掃魁星,祈求功名順遂。

這裏的魁星樓,建於明神宗朱栩釣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樓於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毀。公元1986年,黨和當局據汗青資料,依原樓鉅細、高度及形體重建了魁星樓。此樓建在城牆上,顯得越發高峻宏偉。

【景雲鍾—七座碑亭】

我們穿過戟門,在東側可以找到被稱為全國奇物的景雲鍾。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3

西安曲江海洋館是國度AAAA級景區,位於西安曲江新區籌劃的焦點旅遊景園區內,西臨有名中外的大雁塔,南與再現盛唐皇故里林的大型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一起之隔,和曲江南湖、寒窯等文物事業、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區位上風顯赫。西安曲江海洋館館外配套建樹的項目包羅演藝廣場、水面景觀、貿易、餐飲、休閒、娛樂等辦法,佔地近3萬平方米。館內水體總量約為6000噸,計劃養殖的淡水、海水生物300餘種,數目12000餘尾(只)。

“西安曲江海洋館”是“西安曲江海洋天下”項目標一期工程,是西安市重點建樹項目,由四館八區構成:海豚演出館,海洋科普館,熱帶雨林館、海底地道四館及入場區、科普區、雨林體驗區、海底體驗區、中央演藝區、消耗處事區、海底大觀區、裝備區等八區。

海豚演出館

海豚演出館位於海洋館旅遊蹊徑的後半段,可與海洋館同一遊程,也可單獨遊程。可容納1300人的海豚演出館,將有智力超羣的海豚、海獅、逗人喜歡的海豹的傑出表演。

海洋科普館

海洋館內的科普館面積400多平方米,為海內海洋館中之最。在這裏,人們可以進修各類百般的海洋常識,專業先生將為各人提供全方位的處事;這裏是小伴侶課外樂趣之家,他們可以親手建造標本,調查海洋生物的發展發育進程;在這裏海內有數的海洋動物標本將初次登台表態。

熱帶雨林館

雨林的空氣是一種展示多種伎倆的團結體,從動植物到聲光電,操作植物的絞殺、寄生、板根、共生等植物發展形態,團結雨林的動物、昆蟲、鳥類的情形,示意出雨林的多樣生物共生、共存,枯木溪流、蛇蟲出沒、細雨點滴,讓人發生無窮遐想,配景噴繪的運用更富厚了雨林的場景和結果。雨林的隱祕在於他從動植物孕育了形形色色的種類繁多的生物,從植物到動物,都帶有雨林特有的特色。讓從未到過雨林的人們經驗一次令人生平難忘的雨林之旅。

隱祕的熱帶雨林是探險家們的樂土,雨林中種類繁多的生物以及他們保留的舉動方法引發着人類無限的好奇心。在這裏,這次雨林之旅將不只讓您懷孕臨其境的感受,並且對雨林根基常識也有深刻的熟悉。

海底地道

80米長的海底地道有着來自天下各地的90多種、數目高出5000尾(只)的海水魚類、獸類,它們之中有猛烈的大鯊魚,飛翔的鰩魚及其餘形態各異的海洋生物,以海洋生物為主的同時,尚有部門淡水撫玩魚類,包羅陝西特有的部門珍稀水生野活躍物,館內總計有約300種,數目12000多尾(只)的水生野活躍物將在這裏展示。旅客在撫玩進程中,也可以親身參加餵食生物,潛水進入海底與魚兒共遊,真正體驗到人與海洋生物原本可以云云“親暱打仗”,調和相處。

五項之最

西安曲江海洋館在海內偕行中締造了五項之最:

1、海洋科普館面積400多平方米,為海內海洋館中之最;

2、熱帶雨林館分為太古探祕、雨林異景、人與天然、異域風情、將來緩步五個部門也是海內海洋館中體量最大的;

3、海洋科普館展示的國度二類水生掩護動物布氏鯨標本體長13.5米,個人簡歷,是海內海洋館中最大的;

4、擁有海內海洋館中最高的圓柱缸;

5、大陸初次引進最先輩、屏幕最大(高3米、寬14米)的高科技假造海洋生物展示體系。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4

伴侶們,各人好!接待旅行遊覽驪山風光區。此刻,我們從驪山的東大門(史稱昭陽門)入園,起首各人看到的是驪山勝蹟圖,先相識一下驪山的輪廓。驪山是國度AAAA級旅遊區,國度地質公園,國度級叢林公園,海拔1302米,對象長25公里,南北寬13.7公里,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從地質角度來講,驪山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帶的一個孤獨的地壘式斷塊山,經行為時期呈整體上升,形成北高南低的斷塊。

在陝西境內,驪山險要不及西嶽,綿亙不如太白,徒峭不如龍門,但卻以“秀”而有名於世,因此又名繡嶺,本日人們風俗上把驪山分為東,西繡嶺,西繡嶺上首要漫衍有狼煙台、永生殿遺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諫亭、三元洞等景點,東繡嶺首要漫衍有上善湖,七夕橋,上德苑,達摩洞,舉火樓、石甕寺、石甕瀑布、雞上架、遇仙橋、秤砣石等景點。勝蹟圖下面的這些浮雕造型示意的別離是女媧補天、永生殿盟誓、遇仙橋、秦始皇戲神女、張騫出使西域等驪山傳説。相識了驪山或許環境後,請各人拾級而上,我們邊走邊聊,去細心體味這座汗青文假名山奇異的韻味。

“驪山雲樹鬱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温湯流日夜,幾抔荒冢掩皇王。”這是聞名學者、墨客郭沫若老師對驪山名勝及其汗青職位適當而精確的歸納綜合。

起首來到兵諫園。兵諫園是為眷念西安事務65週年,弘揚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主義精力而建。園內展出有與西安事務有關的飛機、火炮、汽車、裝甲車等武器。西安事務浮雕再現了西安事務的汗青進程,是迄今獨一全面反應西安事務史實的浮雕,於____年12月12日——西安事務68週年時對外開放,成為我們回首汗青的活躍課本。(兵諫園及西安事務浮雕簡介附後)

下面,我們將要旅行的是記實“西安事務”這段非凡汗青的重要景點——兵諫亭.1936年這裏產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務”,在一陣槍聲中,臉色惶恐的蔣介石從華清池後門經這條路向後山逃跑,50歲的蔣介石在匆忙的飛躍中不警惕掉進了一個石縫裏,扭傷了腳,於是他只能順勢藏在石縫中,聽其自然了。雖然蔣委員長沒有我們本日這麼清閒,各人可以想想看,嚴冬臘月,近50歲的蔣介石,身披寢衣,腳踩拖鞋,惶恐失措是多麼的狼狽。這個石縫本日如故齊備地生涯着,而且加修了防護鐵鏈,以確保旅客安詳,這塊有斑紋的大石頭,就是“虎斑石”,關於這塊石頭尚有一個風趣的傳説。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5

國明西安府城牆。在陝西省西安市。建於明洪武三 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 元城基礎上擴建而成。原為夯土城牆,明隆慶年間(1567 ~1572) 巡撫張祉在夯土城牆外首次包磚。清乾隆年間 (1736 ~1795) 陝西巡撫畢沅進行大規模的維修和加固, 將包牆增厚,鋪設海墁,並增修排水道、宇牆垛口等。城 牆周長 13.75公里,為中國現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城牆。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文獻記載,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牆和南牆都是 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牆而增修加長的,東牆和北牆是擴 大新建的。西牆和南牆內均發現有唐代城牆和城門的遺 跡。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明代修建的城牆用黃土加石 灰、細沙並摻麥秸、草渣混合分層夯築而成,夯層厚10 ~12釐米。城牆高12米,底寬16~18米,頂寬12~14米。 牆頂均以三層青磚鋪設海墁,每隔40~60米處,有一磚砌 溜水槽和吐水嘴。城內除四門左側各有登城馬道外,另有6處馬道。城牆內沿牆四周築女牆,外沿牆有垛口5984 個。城牆外壁四周有馬面98座。馬面伸出牆面11米,寬 20米,各馬面之間相距 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銃的射程 之內。

城的四角各築有一個突出城牆的角台(樓),除西 南城角台為圓形外,其他 3個為方形。據發掘得知,這 種圓形角台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擴建西安城時,因西南 角未動而保留下來。城牆每面各闢一門,東名長樂,西 名安定,南名永定,北名安遠。門外築甕城,門上建樓, 門樓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閘樓及周圍城牆已在民 國初年拆除,現存正樓、箭樓 6座。除南面箭樓下無門 洞外 (門洞分從甕城左右開),其他3門箭樓下各穿門洞。 門洞高寬 6米,深19.5米。正樓為重樓,面寬七間,進 深二間,高36米,三層檐歇山頂,周有迴廊,樓下及平 座均施鬥□,箭樓以青磚為主結構,面寬十一間,進深 兩間,高33.4米,單檐歇山頂,正面分設四層箭窗,各 12孔,總共48孔,左右各3層,總共9孔。樓的背面有兩 層房檐,均施鬥□,下有檐廊。城外護城河寬20米,深 10米。1983年開始對城牆進行全面整修。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6

釣魚台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潘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釣魚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台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台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台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近年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釣魚台風景區的開發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規劃的景點為釣魚台將再添新姿。

現在河邊有一巨石寬2米,長2.5米,石面平闊,上書“釣魚台” 三字,石上有兩條平行光滑的凹印,傳説是姜太公跪在上面釣魚的痕跡。由這裏至西寶公路邊的一段土路,傳説是周王西伯邀請姜子牙時用繩拉車經過的道路,這裏還有唐建明修的姜太公廟和周文王廟,廟內有姜太公塑像,有周文王請姜太公連環壁畫。廟前有四棵古柏,傳為太公手植,枝葉茂盛。三清殿、武吉祠等古建築羣各具風格。

沿坡道再上行,便到新建的釣魚台水庫,壩高50米,蓄水45萬立方米,蔚為壯觀,現闢為水上樂園,可划船遊玩,釣魚台融人文與自然景觀於一體,是一處極佳的旅遊勝地。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朋友:

姜子牙釣魚台風景區位於寶雞市陳倉區天王鎮境內,在天王鎮的伐魚河谷(即幡溪谷)中。溪中有一台石,傳説是西周姜子牙涉政前隱居垂釣之地,故而得此名。風景區內有姜子牙釣魚台、中國西部影視基地、靜室景區、筆架山景區、金波峽景區、青峯山景區、仙人壩景區、玉皇山景區等八大部分。

姜子牙釣魚台及其所在的伐魚河谷處在秦嶺北麓。據傳姜子牙就是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於是西周得以開國。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等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釣魚台唐代時就建廟塑像,之後歷代既有修整及重建。如今人們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台”、“乞子崖”、“釣魚台”等殿宇,以及一石馱五柏等奇景。

伐魚河畔又一奇特巨石,名為“丟石”,是一塊龐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巖體,上有清乾隆時寶雞知縣徐文博書寫的4個蒼勁大字:“孕磺遺璞”。丟石右上方的河邊有姜太公廟在,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清皆有重修。廟前正立着4棵40餘米高的參天古柏,枝杆粗壯,根深葉茂,四季常青,傳説為唐代所植,為釣魚台景觀之一。姜太公廟盤山而上,即到周文王廟。文王廟依山而建,廟堂重瓦危檐。隔河的山腰上還有武王廟和武吉廟。每年的正月七年級至十五這些廟宇有廟會。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8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於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四面幹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後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並被命名為“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於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彙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於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現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餘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於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於公元424年,比雲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佈於藥王山的東南隅。遊客到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別刻着“拂雲”、“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眠仙石”等宇,字體大小不一,書法各異。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盤。行、楷、草體皆有運用。筆法或遒勁有力,或端莊秀麗,實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遠處可見“關帝廟石刻”,為關平牽馬浮雕。馬為關羽馳騁疆場時的坐騎赤兔馬。關羽義子關平站立馬前,披甲戴盔,威武異常。馬後雕有鬆、猴、蜂、鶴、鹿等圖形,既寓意“封侯掛印”,又漚歌關帝赤膽忠義的高風亮節。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關帝廟時所刻。接下來就是藥玉山摩崖石刻。在長約叨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餘處摩崖題記,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傑作。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當地宗教的發展歷程和其藝術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鑿於明代,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無論其造型和藝術工藝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國化”的特徵。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薩像造型風格基本相同,都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寶中的佛與菩薩像雕工最為細膩,形象飽滿,神態逼真,衣飾線條流暢,肌膚隱約可見,實屬藥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彌勒佛像高3,3米,為北周時期的作品,是這裏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從其雕刻藝術上來看,它己擺脱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品的神祕色彩而趨於世俗化。

每年農曆二月七年級至十一期間耀州藥玉山都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前來燒香拜祭藥王孫思邈的百姓人頭攢動,絡繹不絕。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9

今天我們將參觀一位活了101歲的歷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有 “藥王”美譽的隋唐名醫孫思邈。

孫思邈,今銅川市耀州區孫家原鄉孫家原村人。因7歲時已能日詠千餘言而被譽為“聖童”。年輕時就已熟讀百家學説而聲名鵲起。隋文帝曾昭其為國子監博士。唐太宗時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時又被拜作諫議大夫。孫思邈卻都以各種理由固辭不受,三朝不仕。當時社會名士紛紛“執師資之禮以事”。而視富貴如浮雲、不囿於名利的孫思邈,於公元682年“辭病請歸”,隱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時,因體弱多病,孫思邈立志學醫。20歲之後他就已經懸壺濟世,行走於鄉間故里。孫思邈不僅醫術精湛,且醫德高尚。在醫藥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嚴謹可行的醫德規範。無論患者貧富貴賤,都能一視同仁,甚至為窮者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愛戴,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他悉心研究古典醫學,虛心請教鄉野名醫,最終成為我國醫藥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宗師,在中國醫藥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詩中稱為“鑿開徑路,明魁大醫----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孫思邈一生筆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傳世著作70有餘、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創複方,是我國醫藥技術的一項重大革新,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百科全書,有“東方醫學聖典”之美譽。而《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二書則被認為是世界醫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孫思邈去世,享年101歲。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孫思邈為“藥王”。將其藥方刻到碑百上,立於鬧市街口以供患者參照治病。

藥王山到了。這個地方就是孫思邈後來隱居之處。

藥王山位於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海拔812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頂平如台的山巒組成,故北宋時被稱做“五台山”。又因與終南山的“南五台”遙相對應,亦名“北五台”。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風景名勝區。其石刻藝術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10

藥王山五峯環峙,高低錯落有致,山勢高而不險。北台(峯)與其他諸台(峯)之間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橋相連。滿山古柏葱鬱,植被豐富,空中四處瀰漫着中草藥香。這裏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聞名遐邇的北魏及歷代碑刻和藥王廟等,與“藥王”孫思邈有關的景點隨處可見。而優美動聽的歷史傳説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傳至今。藥王山自古就是關中渭北地區久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現在來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孫思邈的隱居之地。南腐原名靜音廟,今稱拜真台,又名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藥王孫思邈的主要場所。佔地面積為59料平方米,從南至北分佈着文昌閣、金殿和元殿等建築。文昌閣始建於明代,木質結構,重檐翹角,歇山頂,樓基為條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門。相傳唐太宗曾由此拜見孫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樓分兩閣,下層有百子菩薩像。閣上有魁星點鬥像,遠眺可鳥瞰耀州城。請大家仔細看一下樓背面所裝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將道家太陰太陽學説中的“日月並來”和“無極圖”結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為金殿,面闊7間,始建於1059年,後於金大定九年 (1169年)擴建,故名“金殿”,是藥王山現存最早的建築。殿內現陳列一口石棺。核石棺發現於19料年,由棺底、棺牀和石棺三部分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風格的花紋和青龍、飛虎等動物雕飾,雕刻精細,生動傳神。為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珍品。金殿後側即為斗拱攢集、樣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於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原是藥王的寢宮。東邊殿內兩側有兩幅《帝后出行圖》壁畫。畫面構圖嚴謹,場面宏偉,線條流暢,色彩豔麗,共繪有皇帝、擯姐及侍從等各類人物12組80餘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個個形象傳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樹,粗約4米,高近15米,相傳為藥王親手所植,距今雖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機盎然,蒼翠迎人。南庵西側的碑廊陳列着由宋到民國時期的碑石共31通,可謂此處最有價值的文物。這些碑石多為頌揚孫思邈或遊山題詩之作,對研究藥王山的歷史變革提供了實物數據。其中尤以《龜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書碑》兩通碑石最為有名。南庵西側約100米處還有一曬藥場,據傳曾為孫思邈晾曬草藥之處。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11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橋山之巔。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是我國遠古時期的偉大人物。他率先民製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音律,演算數,平定戰亂,統一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稱為“人文初祖”。

據《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為8500餘畝,下有沮水環繞,南與印台山相望,山上有古柏8萬餘株,千年以上古柏3餘萬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羣。黃帝陵園面積10餘畝,陵前設有祭亭,內立郭沫若親書“黃帝陵”碑。陵冢高3.6米,陵園周長48米。園內古柏參天,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每年清明節、重陽節,海內外炎黃子孫聚集橋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陵園入口處有“漢武仙台”,高數10米,拾級而上,縣城、東灣盡收眼底。

橋山東麓有軒轅廟,廟內沿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龕內有用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院東碑廊內樹歷代古碑50餘幢,多是北宋以來的“御製祝文”與重修碑記。廟內有古柏13株,有高18米的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的“黃帝手植柏”和羣柏之奇的“漢武帝掛甲柏”,院內還有“黃帝腳印”和“夸父追日石”等景觀。孫中山、毛澤東、蔣中正及當代國家領導人-、李鵬的題文碑刻分佈於院內及碑亭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98年、20xx年清明節,由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親筆題寫的“香港迴歸紀念碑”及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親筆題寫的“澳門迴歸紀念碑”在廟內落成揭彩,為廟院增添新的景觀。

1990年4月,-同志來黃陵視察期間,明確指出黃帝陵必須立即整修擴建,使之與其本身內涵價值相適應。1992年8月,大規模的黃帝陵整修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投資8000萬元的一期工程已於1997年清明節竣工。新建的廟前廣場、山門、印池、軒轅橋等掩映在綠樹紅花、湖光山色之間,使黃帝陵更顯莊嚴、肅穆、古樸、典雅。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12

看過南庵,沿這個石徑拾級而上,經170多個台階可至北洞。眼前大門為北洞山門,俗稱“一天門”。門額上“靈佑門”三個字為明代禮部尚書王圖題刻。門旁石碑上“五台山”三個大字則為明代知州江從春所題。

進入山門,我們就來到了北洞。北洞亦稱太玄洞或藥王大殿,是明代以後人們為紀念孫思邈而修建的另一處殿宇。因此,當地百姓常説“先有南魔,後有北洞”。北洞建於明代,佔地約1137平方米。其外觀古樸壯觀,細部雕刻精緻。藥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體。殿內正中塑有藥王孫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黃長袍,頭披方巾,温和端莊,和藹可親。彩像背後有一石洞,長約20公里,名日“穿龍洞”。傳説該洞為一龍王所鑽,藥王在此曾為其治病。後來,約王也在此處化羽成仙。因而此處香火甚旺,常年不斷。當地百姓有“前洞燒香,後洞冒煙”之説。

出坐殿,在大殿院內可見石碑數通。此碑為 《千金寶要》碑,在院內碑中最為有名。《千金寶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孫思邈《千金要方》之精華而選編的一部藥書,內容涉及婦、兒、內、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疾病。1572年,為使其廣為流傳以達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式將《千金要方》刻於碑石之上。碑中收錄藥方9000多個,分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簡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醫方碑。因其所載藥方簡單、便利、行之有效且藥品價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帶回家中以備應急。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為明時秦王朱守中所刻。它採用歌謠形式,集藥王的《枕上記》、《養生銘》和其他100多個民間藥方為一體,內容主要涉及養生保健等知識。因傳是龍王為感謝藥王救子之恩而贈之藥方,故名《海上方》。

藥王坐殿對面這座殿宇為十大名醫殿。我們現在看到殿內這些坐像為我國古時著名的十大名醫。他們分別是歧伯、雷公、扁鵲、倉公、張仲景、華倫、王叔和、皇甫謠、葛洪和陶弘景。每個坐像前都有標牌註明每個名醫的姓名和其功績以供遊人懷念瞻仰。

現在我們位於北洞門外的西側。面前這個巨石上的兩個百盆內常年積水,旁邊可見 “石盆仙蹟”四字。相傳孫思邈常在此淘洗所採集的草藥,因此得名“洗藥池”。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13

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為20xx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而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公園。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公園位於陝西省長安縣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20公里,主峯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遊價值之高,經陝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

《國語》記載:"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史記》等也有此記載。據推測,翠華山山崩地震誘發形成,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為《國語》,其它關中地震對翠華山山崩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翠華山山崩總面積5.2平方公里,倒石量達3億立方米,目前初步開發1.5平方公里,分佈在水湫池、甘湫池、大坪三處,主要由殘峯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三大部分組成。

殘峯斷崖主要指玉案峯、甘湫峯、翠華峯及形成的山崩臨空面。三峯鼎立,負勢競上,突兀險俊,直衝雲霄。"南望終南如翠屏環列,芙蓉萬仞直插青冥。"(清·陝西巡撫給乾隆奏章)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唐·王維《終南山》)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有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是牛背樑國家羚牛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也是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和一級開發區,陝西省著名風景名勝區。據《西京勝蹟圖志》載,翠華山自秦漢唐王朝起被闢為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園",長安八大寺院圍繞其周。漢武帝因"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於公元前120xx年在翠華山拜謁太乙神,故翠華山又名太乙山,太乙山至今在東南亞等世界華人地區享有盛名。

"終南毓秀太乙鍾靈始悟翠華招漢武;冰洞垂凌龍湫池玉應知勝景在長安"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優質服務。當您在觀賞山崩奇觀同時,更多的會感到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和地質遺蹟與自然文化的相融,開發與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14

釣魚台在寶雞市寶雞縣東南約30裏天王鎮的伐魚河谷,即幡溪谷中。溪中有一台石,上有困痕,傳説是西周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開國元勛姜子牙涉政前隱居垂釣之地,故而得此名。 這裏有釣魚台、中國西部影視基地、靜室景區、筆架山景區、金波峽景區、青峯山景區、仙人壩景區、玉皇山景區等八大景區,100多個景點。

釣魚台及其所在的伐魚河谷處在秦嶺北麓。根據記載,太公釣魚台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陝西咸陽城西,後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幡溪釣魚台最為有名。因為,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才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

唐代的釣魚台就此建廟塑像,歷經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台”、“乞子崖”、“釣魚台”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台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呂氏春秋》(水經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敍,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説。古往今來,釣魚台就以其盛名招待遊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遊此地,留下“夜入幡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

站在伐魚河上的瓦子坡村南眺,秦嶺羣峯崢嶸起伏,重巒疊嶂,鬱鬱葱葱,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近看,奇峯聳峙,翠柏葱綠,廟宇宏偉,水色碧透,絢麗誘人。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塊屹立在伐魚河畔的奇特巨石——“丟石”。丟石,是一塊龐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巖體,上大下小,呈碗形,丟石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丟石北側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寶雞知縣徐文博書寫的4個1米見方的蒼勁大字:“孕磺遺璞”。丟石高6.6米,上部直徑11.2米,下部直徑僅4米,伐魚河湍湍急流擦石而過,大有一觸即倒之勢,然而,千百年來,它始終“穩如泰山”,充滿着神祕的色彩。

雄偉壯觀的姜太公廟在丟石右上方的河邊。房屋出檐斗拱,雕樑畫棟,古香古色,為唐貞觀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間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廟前正立着4棵40餘米高的參天古柏,枝杆粗壯,根深葉茂,四季常青,傳説為唐代所植,此為釣魚台景觀之一。

周文王廟,由姜太公廟盤山而上即到。文王廟依山而建,廟堂重瓦危檐,佈局嚴謹,巧奪天工。隔河山腰,還有規模更加宏偉的武王廟和武吉廟。武吉廟內原有一根武吉擔柴用的鐵肩擔,重60公斤,“文革”中丟失。據釣魚台碑得記載,這裏自唐代設神修廟,計有廟宇、祭堂17處,殿、廊、摟、台共40餘間,現在多數已重建恢復。從丟石順水而下,河水層層下跌,浪花飛濺,向下遊直瀉,形成一個個深潭,猶如朵朵雪蓮盛開。離丟石100米處,有一水面寬廣,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泉邊有一石英花崗巖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兩道40釐米長,15釐米深的平行光滑淺槽,相傳姜子牙來此隱居後,每每在此垂釣,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兩道槽痕。釣魚台即由此得名,側方巖壁上雕鑿有“釣魚台”3個巨型篆字。從丟石溯水而上,兩岸高山對峙,河谷狹窄,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有“一步跨過伐魚河”之稱。沿峽谷再上河谷,豁然加寬。一座雙曲拱大壩擋住了去路,這即是“釣魚台水庫”。釣魚台水庫,壩頂寬2米,壩長200米,壩高50米,水深45米,總庫容量255萬立方米, 1973年開工, 1978年 12月建成,可灌溉2200公頃農田。水庫大壩東端有一八角亭,記載了水壩開工時間,使用人力及竣工日期,具有古代亭台樓閣和現代建築藝術的綜合風格,典雅靈秀。大壩中間有一觀景樓。登上觀景樓,整個風景區盡收眼底。

釣魚台水庫為這裏增添了不少風景。夏秋季節,水面碧波盪漾,周圍高山披紅掛綠,湖光倒影,煞是好看,遊人乘坐小船或遊艇漫遊水面,恍如置身於桂林灕江之上,杭州西湖之中,十分愜意。從壩側溢洪跌下一道瀑布,約40多米高,瀑布飛流而下,如白練垂掛,似銀河傾瀉,訇然之聲震耳欲聾,水珠飛濺數丈之遠,日光照在迷濛瑰麗的水霧上,竟幻化出一道絢麗無比的七色彩虹,雲蒸霞蔚,壯觀無比,充滿詩情畫意。冬春季節,水庫冰封水面,光滑平整如明鏡,雪落山間,銀裝素裹,一片銀色世界。巨厚的冰層,成了遊人的天然滑冰場。水庫的天然景色和人工建築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風景畫。

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生在商世,因見紂王無道,遂棄官出走,隱居在此,終日以垂釣度日。“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成為後世人們的俗話。後來他終於被周文王發現。文王禮賢下士,親到伐魚河畔迎聘。於是,被尊為軍師的姜太公遂輔佐文武二王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卓有成就的西周霸業,自己亦名留青史。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15

釣魚台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磻溪河(又名伐魚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釣魚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魚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台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台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台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近年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釣魚台風景區的開發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規劃的景點為釣魚台將再添新姿。

寶雞市姜子牙釣魚台位於寶雞縣城南17千米的磻溪河畔,面積約12平方千米景區內波光粼粼,翠柏葱鬱。相傳是商朝名士姜子牙出任國師 姜子牙釣魚台前隱居垂釣以圖大業的地方。現在河邊有一巨石寬2米,長2.5米,石面平闊,上書“釣魚台”三字,石上有兩條平行光滑的凹印,傳説是姜太公跪在上面釣魚的痕跡。由這裏至西寶公路邊的一段土路,傳説是周文王西伯邀請姜子牙時用繩拉車經過的道路,這裏還有唐建明修的姜太公廟和周文王廟,廟內有姜太公塑像,有周文王請姜太公情景的連環壁畫。廟前有四棵古柏,傳為太公手植,枝葉茂盛。三清殿、武吉祠等古建築羣各具風格。沿坡道再上行,便到新建的釣魚台水庫,壩高50米,蓄水45萬立方米,蔚為壯觀,現闢為水上樂園,可划船遊玩,釣魚台融人文與自然景觀於一體,是一處極佳的旅遊勝地。

釣負台距法門壽90千米,太白山森林公園95千米,風翔東湖35千米。 大散關大散關在陝西寶雞縣南大散嶺上,扼南北交通要道,為秦、蜀往來的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時金兵南下,侵犯陝川,宋將吳玢、吳磷兄弟聚兵扼險 於此固守,打敗金兵的多次進攻。後人為紀念吳氏兄弟,在關西修有吳公祠,祠內有吳氏兄弟像。關下豎有“古大散關”碑石一通。今川陝公路、寶成鐵路都從此穿過。

2022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16

釣魚台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釣魚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台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台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台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

根據記載,太公釣魚台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陝西咸陽城西,後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幡溪釣魚台最為有名。因為,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才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唐代的釣魚台就此建廟塑像,歷經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台”、“乞子崖”、“釣魚台”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台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呂氏春秋》(水經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敍,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説。古往今來,釣魚台就以其盛名招待遊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遊此地,留下“夜入幡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站在伐魚河上的瓦子坡村南眺,秦嶺羣峯崢嶸起伏,重巒疊嶂,鬱鬱葱葱,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近看,奇峯聳峙,翠柏葱綠,廟宇宏偉,水色碧透,絢麗誘人。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塊屹立在伐魚河畔的奇特巨石——“丟石”。丟石,是一塊龐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巖體,上大下小,呈碗形,丟石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丟石北側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寶雞知縣徐文博書寫的4個1米見方的蒼勁大字:“孕磺遺璞”。丟石高6.6米,上部直徑11.2米,下部直徑僅4米,伐魚河湍湍急流擦石而過,大有一觸即倒之勢,然而,千百年來,它始終“穩如泰山”,充滿着神祕的色彩。

雄偉壯觀的姜太公廟在丟石右上方的河邊。房屋出檐斗拱,雕樑畫棟,古香古色,為唐貞觀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間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廟前正立着4棵40餘米高的參天古柏,枝杆粗壯,根深葉茂,四季常青,傳説為唐代所植,此為釣魚台景觀之一。 周文王廟,由姜太公廟盤山而上即到。文王廟依山而建,廟堂重瓦危檐,佈局嚴謹,巧奪天工。隔河山腰,還有規模更加宏偉的武王廟和武吉廟。武吉廟內原有一根武吉擔柴用的鐵肩擔,重60公斤,“文革”中丟失。據釣魚台碑得記載,這裏 自唐代設神修廟,計有廟宇、祭堂17處,殿、廊、摟、台共40餘間,現在多數已重建恢復。從丟石順水而下,河水層層下跌,浪花飛濺,向下遊直瀉,形成一個個深潭,猶如朵朵雪蓮盛開。離丟石100米處,有一水面寬廣,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泉邊有一石英花崗巖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兩道40釐米長,15釐米深的平行光滑淺槽,相傳姜子牙來此隱居後,每每在此垂釣,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兩道槽痕。釣魚台即由此得名,側方巖壁上雕鑿有“釣魚台”3個巨型篆字。

從丟石溯水而上,兩岸高山對峙,河谷狹窄,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有“一步跨過伐魚河”之稱。沿峽谷再上河谷,豁然加寬。一座雙曲拱大壩擋住了去路,這即是“釣魚台水庫”。釣魚台水庫,壩頂寬2米,壩長200米,壩高50米,水深45米,總庫容量255萬立方米, 1973年開工, 1978年 12月建成,可灌溉2200公頃農田。水庫大壩東端有一八角亭,記載了水壩開工時間,使用人力及竣工日期,具有古代亭台樓閣和現代建築藝術的綜合風格,典雅靈秀。大壩中間有一觀景樓。登上觀景樓,整個風景區盡收眼底。 釣魚台水庫為這裏增添了不少風景。夏秋季節,水面碧波盪漾,周圍高山披紅掛綠,湖光倒影,煞是好看,遊人乘坐小船或遊艇漫遊水面,恍如置身於桂林灕江之上,杭州西湖之中,十分愜意。從壩側溢洪跌下一道瀑布,約40多米高,瀑布飛流而下,如白練垂掛,似銀河傾瀉,訇然之聲震耳欲聾,水珠飛濺數丈之遠,日光照在迷濛瑰麗的水霧上,竟幻化出一道絢麗無比的七色彩虹,雲蒸霞蔚,壯觀無比,充滿詩情畫意。冬春季節,水庫冰封水面,光滑平整如明鏡,雪落山間,銀裝素裹,一片銀色世界。巨厚的冰層,成了遊人的天然滑冰場。水庫的天然景色和人工建築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風景畫。

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生在商世,因見紂王無道,遂棄官出走,隱居在此,終日以垂釣度日。“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成為後世人們的俗話。後來他終於被周文王發現。文王禮賢下士,親到伐魚河畔迎聘。於是,被尊為軍師的姜太公遂輔佐文武二王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卓有成就的西周霸業,自己亦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