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鼓樓導遊詞(精選7篇)

西安的鼓樓導遊詞 篇1

西安鼓樓位於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牆內對象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浩瀚鼓樓中形制最大、生涯最完備鼓樓之一。

西安的鼓樓導遊詞(精選7篇)

西安鼓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佈局,頂部為重檐情勢,總高36米,佔地面積1377平方米,內有樓梯可迴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樑,頂部有鎏金寶頂,是西安的符號性構築。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發佈鼓樓為省級重點文物掩護單元。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發佈鼓樓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特點: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點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堅持。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徙於今址。鐘樓呈典範明代構築藝術氣魄威風凜凜,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綺麗肅靜。

巨鍾軼聞: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着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製作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起初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鍛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聽説,遷到今址之後,固然樓的式樣鉅細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麼也敲不響了。無可若何,只有另換。

西安的鼓樓導遊詞 篇2

西安鐘樓,是海內最大、最完備的一座鐘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鐘樓處於西安的中心地帶,是古城的地標之一,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別離與西安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西安的鼓樓,原先在西邊的廣濟街上,跟着都市中心東移,在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將鐘樓遷移到了鼓樓東邊,本日的位置。

鐘樓呈典範明代構築藝術氣魄威風凜凜,下部為磚石佈局的正方形基座,頂部為三重四周攢尖頂佈局,覆着深綠色琉璃瓦,頂尖用真金鉑包裹。基座四周正中各有高約6米的門洞,門洞間互通,已往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門洞通過,現在門洞已關閉,周圍建有公路轉盤,地下有專供人行的通道。

進入鐘樓的進口就在這地下通道內,有樓梯可迴旋登樓。鐘樓內有一口仿製“景雲鍾”,原件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此刻保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裏。

站在鐘樓上,可以或許看到從鐘樓延長出來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鐘樓周邊西安最富貴的商區、及不遠處的鼓樓。

旅客在嬉戲鐘樓時,還能瀏覽到美好的訪古演出,天天白天6場,詳細表演時刻可詳見官網。在鐘樓和鼓樓之間為鐘鼓樓廣場,有音樂噴泉。

西安的鼓樓導遊詞 篇3

鼓樓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七年,原址在廣濟街口。萬曆九年遷址到對象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成為一做綰轂對象、呼應南北的軸心構築。萬積年間,關中地動羽士高承之斷言,有萬年鰲魚在地下搗蛋,於是知府將鐘樓遷到現址震住妖孽作祟的穴口,以後西安全國平靜,萬民樂業。鐘樓正面的楹聯就回響了這段傳説。

明王朝定都南京後,其間尚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測,選擇宮室基址,並繪製陝西輿圖進獻。太子朱標從陝西回到南京後,呈獻了陝西輿圖給父皇朱元璋,並具體先容了西安的地理上風,以為:“舉全國莫關中若也,全國山水惟秦地號為險固”,發起遷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此時朱元璋已經年老,這位暮年喪子的老民實力乾癟,遷都之事不了了之,陝西導遊詞,但西安鐘樓已憑證皇家構築級別建成。

鼓樓建成198年後,經驗了一場整體遷居。這次東遷是與西安都市成長的東擴有關,鐘樓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鐘樓東遷歌》碑,記述了這座龐大構築整體遷徙的進程。

鼓樓初建時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與南北城門正對,是都市的中心。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然而,在厥後的二百年間,西安城不絕擴建,在原本的基本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積,跟着都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都市中心。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由巡撫御使龔懋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徙於本日的地點,成為一座綰轂對象、呼應南北的軸心構築。

西安的鼓樓導遊詞 篇4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

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傑秀麗不亞於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陝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悦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於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説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現在樓內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明清建築物的主要標誌和代表之一。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恢復 “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製鼓樓大鼓。重製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 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xx年,象徵公元20xx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闢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是古城人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西安的鼓樓導遊詞 篇5

西安鐘鼓樓 建築重檐窩拱,攢頂轉角的木質結構,共有3層。每層均施斗栱裝飾。樓基面積達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門洞。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寬約35.5米,用青磚砌築。樓高27.4米。由地面至樓頂,高36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供遊人登臨參觀。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後重修,但梯體仍保持原建築特點。樓九楹三層,為歇山頂重檐三滴水木構建築。座寬38米,長52.6米,高8.7米,全用青磚砌築。樓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闢有高、寬各6米的券門。北懸“聲聞於天”匾額,南懸“文武盛地”匾額。樓建於基座中心,穩重厚實。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着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説,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麼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複,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虯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 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 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枴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枴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温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 ;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西安的鼓樓導遊詞 篇6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逐日伐鼓報時,故稱“鼓樓”。

鼓樓凌駕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相互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傑奇麗不亞於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黃昏時伐鼓向全城住民報時,故稱鼓樓

古時擊鐘報晨,伐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伐鼓以報時,“三鼓”,就是“午夜”,“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需製作高樓,配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陝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附近的住民餬口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其時人們最認識的動聽之聲了。李允寬所謄寫的“聲聞於天”的匾額,一語道破,聲名白鼓樓的現實意義。

此刻樓內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遠望全城景緻。西安鼓樓是城內明清構築物的首要符號和代表之一。

從50年月開始,人民當局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月又貼金描彩,舉辦了大侷限的維修,為進一步開拓和操作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遊奇蹟的成長,規復“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抉擇重製鼓樓大鼓。重製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__年,象徵公元20__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嘹亮、渾樸,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發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隱瞞其間,造型奇異的聲光噴泉不時調動,是古城人民休閒、娛樂的好行止。

西安的鼓樓導遊詞 篇7

西安鐘樓,是國內最大、最完整的一座鐘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鐘樓處於西安的中心地帶,是古城的地標之一,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西安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西安的鼓樓,原先在西邊的廣濟街上,隨着城市中心東移,在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將鐘樓遷徙到了鼓樓東邊,今天的位置。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下部為磚石結構的正方形基座,頂部為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覆着深綠色琉璃瓦,頂尖用真金鉑包裹。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約6米的門洞,門洞間互通,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門洞通過,如今門洞已封閉,周圍建有公路轉盤,地下有專供人行的通道。

進入鐘樓的入口就在這地下通道內,有樓梯可盤旋登樓。鐘樓內有一口仿製“景雲鍾”,原件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20xx年),現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裏。

站在鐘樓上,能夠看到從鐘樓延伸出來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鐘樓周邊西安最繁華的商區、及不遠處的鼓樓。

遊客在遊玩鐘樓時,還能欣賞到美妙的訪古表演,每天日間6場,具體演出時間可詳見官網。在鐘樓和鼓樓之間為鐘鼓樓廣場,有音樂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