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陝西省釣魚台的導遊詞(精選6篇)

關於陝西省釣魚台的導遊詞 篇1

釣魚台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釣魚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台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台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台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近年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釣魚台風景區的開發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規劃的景點為釣魚台將再添新姿。

關於陝西省釣魚台的導遊詞(精選6篇)

釣魚台景區自然景色非常迷人,河光山色相映爭輝。區內峯巒疊嶂,飛流激柱,柏山做屏,芳草為毯,森林茂密,紅葉盡染。尤為獨特的是綿延10餘公里的石番溪峽谷,奇石雲集,碧潭相連,小橋幽徑,棧道懸空,竹林葱鬱,瀑布如練,鳥飛魚躍,山花爛漫,集奇、險、幽、秀為一體。谷內一山巔,形如一幅巨大的姜太公石雕,只見他昂首闊挺胸,面北而立,身着道袍,後背文卷,長鬚飄胸,躊躕滿志,一幅仙風道骨,濟世救民的政治家、軍事家的威武形象惟妙惟肖,令人歎為觀止!

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生在商世,因見紂王無道,遂棄官出走,隱居在此,終日以垂釣度日。“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成為後世人們的津津樂道的俗語。後來周文王禮賢下士,親到伐魚河畔請姜子牙出山。於是,被尊為軍師的姜太公遂輔佐文武二王開創了西周霸業,自己亦名留青史。

從寶雞汽車站乘坐發往虢鎮的汽車,在虢鎮有小公交或出租車前往釣魚台。

關於陝西省釣魚台的導遊詞 篇2

釣魚台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磻溪河(又名伐魚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釣魚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魚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台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台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台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近年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釣魚台風景區的開發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規劃的景點為釣魚台將再添新姿。

寶雞市姜子牙釣魚台位於寶雞縣城南17千米的磻溪河畔,面積約12平方千米景區內波光粼粼,翠柏葱鬱。相傳是商朝名士姜子牙出任國師 姜子牙釣魚台前隱居垂釣以圖大業的地方。現在河邊有一巨石寬2米,長2.5米,石面平闊,上書“釣魚台”三字,石上有兩條平行光滑的凹印,傳説是姜太公跪在上面釣魚的痕跡。由這裏至西寶公路邊的一段土路,傳説是周文王西伯邀請姜子牙時用繩拉車經過的道路,這裏還有唐建明修的姜太公廟和周文王廟,廟內有姜太公塑像,有周文王請姜太公情景的連環壁畫。廟前有四棵古柏,傳為太公手植,枝葉茂盛。三清殿、武吉祠等古建築羣各具風格。沿坡道再上行,便到新建的釣魚台水庫,壩高50米,蓄水45萬立方米,蔚為壯觀,現闢為水上樂園,可划船遊玩,釣魚台融人文與自然景觀於一體,是一處極佳的旅遊勝地。

釣負台距法門壽90千米,太白山森林公園95千米,風翔東湖35千米。 大散關大散關在陝西寶雞縣南大散嶺上,扼南北交通要道,為秦、蜀往來的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時金兵南下,侵犯陝川,宋將吳玢、吳磷兄弟聚兵扼險 於此固守,打敗金兵的多次進攻。後人為紀念吳氏兄弟,在關西修有吳公祠,祠內有吳氏兄弟像。關下豎有“古大散關”碑石一通。今川陝公路、寶成鐵路都從此穿過。

關於陝西省釣魚台的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朋友:

姜子牙釣魚台風景區位於寶雞市陳倉區天王鎮境內,在天王鎮的伐魚河谷(即幡溪谷)中。溪中有一台石,傳説是西周姜子牙涉政前隱居垂釣之地,故而得此名。風景區內有姜子牙釣魚台、中國西部影視基地、靜室景區、筆架山景區、金波峽景區、青峯山景區、仙人壩景區、玉皇山景區等八大部分。

姜子牙釣魚台及其所在的伐魚河谷處在秦嶺北麓。據傳姜子牙就是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於是西周得以開國。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等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釣魚台唐代時就建廟塑像,之後歷代既有修整及重建。如今人們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台”、“乞子崖”、“釣魚台”等殿宇,以及一石馱五柏等奇景。

伐魚河畔又一奇特巨石,名為“丟石”,是一塊龐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巖體,上有清乾隆時寶雞知縣徐文博書寫的4個蒼勁大字:“孕磺遺璞”。丟石右上方的河邊有姜太公廟在,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清皆有重修。廟前正立着4棵40餘米高的參天古柏,枝杆粗壯,根深葉茂,四季常青,傳説為唐代所植,為釣魚台景觀之一。姜太公廟盤山而上,即到周文王廟。文王廟依山而建,廟堂重瓦危檐。隔河的山腰上還有武王廟和武吉廟。每年的正月七年級至十五這些廟宇有廟會。

關於陝西省釣魚台的導遊詞 篇4

釣魚台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潘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釣魚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台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台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台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近年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釣魚台風景區的開發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規劃的景點為釣魚台將再添新姿。

現在河邊有一巨石寬2米,長2.5米,石面平闊,上書“釣魚台” 三字,石上有兩條平行光滑的凹印,傳説是姜太公跪在上面釣魚的痕跡。由這裏至西寶公路邊的一段土路,傳説是周王西伯邀請姜子牙時用繩拉車經過的道路,這裏還有唐建明修的姜太公廟和周文王廟,廟內有姜太公塑像,有周文王請姜太公連環壁畫。廟前有四棵古柏,傳為太公手植,枝葉茂盛。三清殿、武吉祠等古建築羣各具風格。

沿坡道再上行,便到新建的釣魚台水庫,壩高50米,蓄水45萬立方米,蔚為壯觀,現闢為水上樂園,可划船遊玩,釣魚台融人文與自然景觀於一體,是一處極佳的旅遊勝地。

關於陝西省釣魚台的導遊詞 篇5

釣魚台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釣魚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台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台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台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

根據記載,太公釣魚台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陝西咸陽城西,後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幡溪釣魚台最為有名。因為,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才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唐代的釣魚台就此建廟塑像,歷經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台”、“乞子崖”、“釣魚台”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台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呂氏春秋》(水經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敍,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説。古往今來,釣魚台就以其盛名招待遊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遊此地,留下“夜入幡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站在伐魚河上的瓦子坡村南眺,秦嶺羣峯崢嶸起伏,重巒疊嶂,鬱鬱葱葱,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近看,奇峯聳峙,翠柏葱綠,廟宇宏偉,水色碧透,絢麗誘人。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塊屹立在伐魚河畔的奇特巨石——“丟石”。丟石,是一塊龐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巖體,上大下小,呈碗形,丟石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丟石北側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寶雞知縣徐文博書寫的4個1米見方的蒼勁大字:“孕磺遺璞”。丟石高6.6米,上部直徑11.2米,下部直徑僅4米,伐魚河湍湍急流擦石而過,大有一觸即倒之勢,然而,千百年來,它始終“穩如泰山”,充滿着神祕的色彩。

雄偉壯觀的姜太公廟在丟石右上方的河邊。房屋出檐斗拱,雕樑畫棟,古香古色,為唐貞觀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間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廟前正立着4棵40餘米高的參天古柏,枝杆粗壯,根深葉茂,四季常青,傳説為唐代所植,此為釣魚台景觀之一。 周文王廟,由姜太公廟盤山而上即到。文王廟依山而建,廟堂重瓦危檐,佈局嚴謹,巧奪天工。隔河山腰,還有規模更加宏偉的武王廟和武吉廟。武吉廟內原有一根武吉擔柴用的鐵肩擔,重60公斤,“文革”中丟失。據釣魚台碑得記載,這裏 自唐代設神修廟,計有廟宇、祭堂17處,殿、廊、摟、台共40餘間,現在多數已重建恢復。從丟石順水而下,河水層層下跌,浪花飛濺,向下遊直瀉,形成一個個深潭,猶如朵朵雪蓮盛開。離丟石100米處,有一水面寬廣,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泉邊有一石英花崗巖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兩道40釐米長,15釐米深的平行光滑淺槽,相傳姜子牙來此隱居後,每每在此垂釣,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兩道槽痕。釣魚台即由此得名,側方巖壁上雕鑿有“釣魚台”3個巨型篆字。

從丟石溯水而上,兩岸高山對峙,河谷狹窄,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有“一步跨過伐魚河”之稱。沿峽谷再上河谷,豁然加寬。一座雙曲拱大壩擋住了去路,這即是“釣魚台水庫”。釣魚台水庫,壩頂寬2米,壩長200米,壩高50米,水深45米,總庫容量255萬立方米, 1973年開工, 1978年 12月建成,可灌溉2200公頃農田。水庫大壩東端有一八角亭,記載了水壩開工時間,使用人力及竣工日期,具有古代亭台樓閣和現代建築藝術的綜合風格,典雅靈秀。大壩中間有一觀景樓。登上觀景樓,整個風景區盡收眼底。 釣魚台水庫為這裏增添了不少風景。夏秋季節,水面碧波盪漾,周圍高山披紅掛綠,湖光倒影,煞是好看,遊人乘坐小船或遊艇漫遊水面,恍如置身於桂林灕江之上,杭州西湖之中,十分愜意。從壩側溢洪跌下一道瀑布,約40多米高,瀑布飛流而下,如白練垂掛,似銀河傾瀉,訇然之聲震耳欲聾,水珠飛濺數丈之遠,日光照在迷濛瑰麗的水霧上,竟幻化出一道絢麗無比的七色彩虹,雲蒸霞蔚,壯觀無比,充滿詩情畫意。冬春季節,水庫冰封水面,光滑平整如明鏡,雪落山間,銀裝素裹,一片銀色世界。巨厚的冰層,成了遊人的天然滑冰場。水庫的天然景色和人工建築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風景畫。

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生在商世,因見紂王無道,遂棄官出走,隱居在此,終日以垂釣度日。“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成為後世人們的俗話。後來他終於被周文王發現。文王禮賢下士,親到伐魚河畔迎聘。於是,被尊為軍師的姜太公遂輔佐文武二王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卓有成就的西周霸業,自己亦名留青史。

關於陝西省釣魚台的導遊詞 篇6

釣魚台在寶雞市寶雞縣東南約30裏天王鎮的伐魚河谷,即幡溪谷中。溪中有一台石,上有困痕,傳説是西周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開國元勛姜子牙涉政前隱居垂釣之地,故而得此名。 這裏有釣魚台、中國西部影視基地、靜室景區、筆架山景區、金波峽景區、青峯山景區、仙人壩景區、玉皇山景區等八大景區,100多個景點。

釣魚台及其所在的伐魚河谷處在秦嶺北麓。根據記載,太公釣魚台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陝西咸陽城西,後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幡溪釣魚台最為有名。因為,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才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

唐代的釣魚台就此建廟塑像,歷經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台”、“乞子崖”、“釣魚台”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台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呂氏春秋》(水經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敍,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説。古往今來,釣魚台就以其盛名招待遊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遊此地,留下“夜入幡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

站在伐魚河上的瓦子坡村南眺,秦嶺羣峯崢嶸起伏,重巒疊嶂,鬱鬱葱葱,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近看,奇峯聳峙,翠柏葱綠,廟宇宏偉,水色碧透,絢麗誘人。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塊屹立在伐魚河畔的奇特巨石——“丟石”。丟石,是一塊龐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巖體,上大下小,呈碗形,丟石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丟石北側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寶雞知縣徐文博書寫的4個1米見方的蒼勁大字:“孕磺遺璞”。丟石高6.6米,上部直徑11.2米,下部直徑僅4米,伐魚河湍湍急流擦石而過,大有一觸即倒之勢,然而,千百年來,它始終“穩如泰山”,充滿着神祕的色彩。

雄偉壯觀的姜太公廟在丟石右上方的河邊。房屋出檐斗拱,雕樑畫棟,古香古色,為唐貞觀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間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廟前正立着4棵40餘米高的參天古柏,枝杆粗壯,根深葉茂,四季常青,傳説為唐代所植,此為釣魚台景觀之一。

周文王廟,由姜太公廟盤山而上即到。文王廟依山而建,廟堂重瓦危檐,佈局嚴謹,巧奪天工。隔河山腰,還有規模更加宏偉的武王廟和武吉廟。武吉廟內原有一根武吉擔柴用的鐵肩擔,重60公斤,“文革”中丟失。據釣魚台碑得記載,這裏自唐代設神修廟,計有廟宇、祭堂17處,殿、廊、摟、台共40餘間,現在多數已重建恢復。從丟石順水而下,河水層層下跌,浪花飛濺,向下遊直瀉,形成一個個深潭,猶如朵朵雪蓮盛開。離丟石100米處,有一水面寬廣,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泉邊有一石英花崗巖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兩道40釐米長,15釐米深的平行光滑淺槽,相傳姜子牙來此隱居後,每每在此垂釣,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兩道槽痕。釣魚台即由此得名,側方巖壁上雕鑿有“釣魚台”3個巨型篆字。從丟石溯水而上,兩岸高山對峙,河谷狹窄,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有“一步跨過伐魚河”之稱。沿峽谷再上河谷,豁然加寬。一座雙曲拱大壩擋住了去路,這即是“釣魚台水庫”。釣魚台水庫,壩頂寬2米,壩長200米,壩高50米,水深45米,總庫容量255萬立方米, 1973年開工, 1978年 12月建成,可灌溉2200公頃農田。水庫大壩東端有一八角亭,記載了水壩開工時間,使用人力及竣工日期,具有古代亭台樓閣和現代建築藝術的綜合風格,典雅靈秀。大壩中間有一觀景樓。登上觀景樓,整個風景區盡收眼底。

釣魚台水庫為這裏增添了不少風景。夏秋季節,水面碧波盪漾,周圍高山披紅掛綠,湖光倒影,煞是好看,遊人乘坐小船或遊艇漫遊水面,恍如置身於桂林灕江之上,杭州西湖之中,十分愜意。從壩側溢洪跌下一道瀑布,約40多米高,瀑布飛流而下,如白練垂掛,似銀河傾瀉,訇然之聲震耳欲聾,水珠飛濺數丈之遠,日光照在迷濛瑰麗的水霧上,竟幻化出一道絢麗無比的七色彩虹,雲蒸霞蔚,壯觀無比,充滿詩情畫意。冬春季節,水庫冰封水面,光滑平整如明鏡,雪落山間,銀裝素裹,一片銀色世界。巨厚的冰層,成了遊人的天然滑冰場。水庫的天然景色和人工建築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風景畫。

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生在商世,因見紂王無道,遂棄官出走,隱居在此,終日以垂釣度日。“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成為後世人們的俗話。後來他終於被周文王發現。文王禮賢下士,親到伐魚河畔迎聘。於是,被尊為軍師的姜太公遂輔佐文武二王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卓有成就的西周霸業,自己亦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