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精選15篇)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1

八百里秦川,養育了三秦兒女,在這塊鍾靈毓秀的土地上,歲月留下了太多的痕跡。從女媧補天、倉頡造字,到周禮秦制、漢唐風韻,這塊土地上無數的遠古神話、史書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蹟遺址,都訴説着它的輝煌與滄桑。而這其中最為耀眼的一顆明珠當屬屹立千年西安古城牆。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精選15篇)

西安古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呈長方形,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西安古城牆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古城牆,不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保存最完好的,而且以古城牆為主體,輔之以環城林帶、護城河、環城路構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立體公園。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她猶如一串璀璨的珍珠項鍊,使這個十三朝古都,更加光彩照人。

公元582年,隋文帝任命著名建築家宇文愷為都城建設總設計師,開始修建宮城和皇城,第二年完工,繼之營築郭城。唐王朝建立後,仍以大興城為首都,改大興城為長安城,彼時的唐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五鳳來儀,儼然世界文明中心;公元1370年,大明王朝在唐皇城的舊址上,開始大規模地建造秦王府和西安城牆——西安城牆出世,從此他便紮根於這座城市,穩健如同父親堅實的臂膀,成為華夏兒女們靠不到岸時的最好依偎。

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輝煌的歷史成就了西安今天的多姿神韻。而千百年來,深深紮根於這座城市的古城牆則比斗轉星移的歲月更令人感動和感慨,也無疑成為這座帝王之都最富有象徵意義的標誌,保護住了包括城牆在內的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蹟,也就保住了我們的根。西安城牆是固化的歷史,更是鮮活的人文,不僅僅是生活在這裏的西安人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古城牆情結,中外遊人來西安,大都要登臨古城牆。

唐初僧人玄奘西天取經。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長安他從古印度帶回了657部梵文佛經。取經歸來玄奘受到皇城百萬臣民的盛大歡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迎接玄奘。迎接儀式在朱雀門舉行。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

十三朝歲月更替,上千年的日日夜夜孕育了古城牆的威嚴肅穆,厚重的歷史泛着褐色見證時代的盛衰。巍巍城樓,並非固若金湯,晨鐘暮鼓,往事終將遠去。

登臨古城牆,俯視城下,環城林帶,滴紅流翠;護城河裏,碧波盪漾,飛舟點點……耳畔,還有風吟唱的聲音,是一種令人沉醉的聲音。因為這樣的聲音,能將人輕易吹入歷史之中,是足以收懾人的心魂的吟唱。歷史剎那間無可言説,惟有敬畏。俯瞰古城內外,遙望巍巍雁塔,聆聽鐘樓鐘聲,撫摸城牆垛口留下的炮眼槍痕……那戰火紛飛、金戈鐵馬、硝煙瀰漫的歷史似乎再度上演。而古老的城牆,此時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向我們安詳地敍述着從古到今的歷史。可是瞬間的感慨過後,我便明白,那歷史其實已永遠地留在過去。曾經的氣勢磅礴凝成了此刻的永恆,而現在的古城牆留給我的,更多的是平和與安詳,彷彿一條在歷史長河裏游泳的魚,從遠古一路游來。

徜徉城牆,那堅實的根基、厚重的城門、雄偉的城樓凝重莊嚴,綿延的形體與歲月染上的青灰色調古樸大氣,別具風骨。

行走在塵封已久的古道,腳下的青磚傳來隱隱戰鼓殺聲,城樓上,灰瓦朱漆顯得莊重嚴肅,飛檐滴水,紅燈高挑,遠可觀殺敵嘹陣,近可聞馬嘶雲嘯,倏然就把人帶去了那個戰鼓雷雷的久遠年代……

漫步在青灰色的城牆上,腳下的每一片磚都刻着字。難怪西安人説,在西安,每一塊磚都是歷史。夕陽的光芒照射着古老而斑駁的城牆,那份大氣和凝重,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環顧周圍,滿眼都是飄揚的旗幟,與同樣青灰的垛口相比,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唯留徐徐清風與幽靜。城牆外,野草蔓生;城牆內,喧譁一片。城牆內外雖隔一牆,卻是兩個世界。靜靜地站在城牆上,世界靜止在這裏,突然有一種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遠觀,華麗的鐘鼓樓上華燈初上,近處,牆角下來往的人們似乎都在為各自的生活奔忙。

西安古城牆屢經劫難,歷經戰事蒼桑,一任風雨的剝蝕,卻安然無恙地保存了下來。而今,古城牆滄桑、古樸,千百年來默然無聲,但它卻並不孤獨,它早已與古城人民融為一體。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就是唐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乾陵營建於盛唐時期,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自不必説。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築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迴廊、偏房等大批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峯。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稜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各位遊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曆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為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為太子。太宗死後,李治繼承皇位,即後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裏。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於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後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後,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鍊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削髮為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為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後,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經過36年的奮鬥,這位女人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武則天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帝王,她敢於自己做皇帝,也敢於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説,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聖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説,由7節組成,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餘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後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抬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説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為什麼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説法,一是説武則天想讓後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説,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説法,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不管怎麼説,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曆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於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為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石人絕大多數早已毀掉,因長期風化,多數字跡無法辨認,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為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餘,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讚歎。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考察時就説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遊客加入保護之列,並希望乾陵能為中國的旅遊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給大家一個半小時的自由活動參觀時間,一個半小時後我在無字碑處等大家集合。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美譽的法門寺,我們現

在站的這個地方呢就是法門寺文化景區的山門廣場,這裏地處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有120公里,西距寶雞市有96公里。

近幾年啊,陝西政府致力於把法門寺打造成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佛都,使法門寺成為繼兵馬俑之後的:“陝西第二個文化符號”。法門寺文化景區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眾多藝術佛像、園林雕塑等及部分組成,全面的展示佛文化在哲學、政治、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法門寺的山門,山門也被稱為“三門”,大家可以看到這

三個門中間大兩邊小,中間的是空門,兩邊分別是無作門和無相門, 我們一般把出家稱作步入空門,大概由此而來。

法門寺自古就因安置有釋迦摩尼的佛指舍利而著名於世,所以法

門寺也是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公元前485年,釋迦摩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統一印度,為了弘揚佛法,他命人將佛骨分為八萬四千分,分藏於世界各個地方,並建有八萬四千坐塔,中國有19做佛指舍利塔,法門寺使其中的第五座,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在北魏建塔使被稱為阿育王寺,隋朝改名為成寶寺,唐高祖李淵改名為法門寺。在唐朝200多年間,先後有8位皇帝7次掘開地宮6迎2送佛指舍利,每次迎送都聲勢浩大,轟動朝野,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在唐代宗時法門寺塔被成為護國“真身寶塔”,由此可見法門寺在唐朝時期是多麼的繁榮。但是在明清之後,法門寺逐漸衰落。

明龍慶年間,歷經數百年曆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後來地方紳士捐資修塔,歷經30年修建了一座8稜13級磚塔,但是在清朝時因地震而傾斜裂縫,1939年,在愛國人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明朝晚期時候的最大規模的修繕。但是1981年塔又崩塌了一半,85年當地政府準備重建,87年在清理塔基時意外的發現了地宮。在沉寂了1120xx年之後,2999件大量大唐國寶重器,簇擁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各個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下面就讓我們去地宮瞻仰一下佛指舍利。 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地宮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摩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聖物。佛指舍利有4枚,其中第三枚是靈骨,其餘三枚為影骨,靈骨即釋迦摩尼的真身佛指,其餘三枚是唐皇帝為了保護靈骨而命人仿製的。 地宮出土的27000多枚錢幣中,13枚玳瑁開元通寶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絕無僅有的玳瑁幣。地宮出土的13件宮廷祕色瓷,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並有碑文證實的祕色瓷器,祕色瓷專為皇室燒製,為青瓷的一種,由於工藝複雜 配方祕而不宣,被稱為祕色瓷。 地宮出土的雙輪12環

大錫杖,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那麼我剛才所説的這些稀世珍寶,有的剛才大家已經瞻仰,還有的被珍藏在旁邊的法門寺博物館中,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從地宮出來,前面就是法門寺的合十舍利塔了,此塔歷時3年建成,塔高148米,大家可以看到此塔造型如合十的雙手,中間鏤空的部分是不是很像一個唐朝傳統形式的塔呢?那我們剛才走過的這條寬闊的道路就是佛光大道。佛光大道全長1230米,寬108米麪積約14萬平方米,是一條成佛之道,也是景區的景觀主軸。佛光大道的兩頭連接着可以容納10萬人山門廣場和朝聖廣場。我們將山門比喻為此岸,也就是現在的世界,佛光大道接引眾生到達彼岸、也就是指合十舍利塔,(佛國)。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法門寺博物館,博物館有4個陳列室組成: 法門寺歷史陳列、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法門寺唐曼陀羅文化陳列和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

法門寺歷史陳列管中主要向人們展示了了法門寺建寺歷史由因,以及各個歷史朝代對法門寺進行修建的歷史實物

在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館中,有國寶級文物44件,一級文物99件,它是陝西88個博物館中國寶級文物比例最大的一個博物館,大家在這裏就可以看到我剛才提到的祕色瓷,還可以看到唐代絲織品中的珍品:簇金繡,簇金繡就是指用金絲盤結成花朵的問紋飾在固定到絲綢的上面。絲綢一般不易保存,很多都風化了,那麼簇金繡的珍貴之處第一就在於它保存的完好如新,第二就是它的製作工藝了,現在世界上這種金絲在日本有20絲,中國只有70絲,但是在古老的唐朝這種拉絲技術已經達到了6絲。

接下來我們去珍寶閣參觀一下。其中有我剛才提到的4鼓12環的錫杖之王。所謂錫杖,其實他並不是用錫製成的,而是搖這個錫杖的時候會發出淅淅的響聲,這枚錫杖用2兩金子和58兩銀子製成,在佛教中代表最高法力。

好了 出了珍寶閣,我們此次的法門寺之旅也接近尾聲了,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您可知“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為第一”嗎?舉世聞名的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臨潼區(縣)驪山北麓華清宮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華清池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並以其天然温泉吸引了在陝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遊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築羅城,大興温泉宮……華清池,現浴池面積約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餘人同時沐浴。温泉水每小時流量110餘噸,水温達43度。它既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大型温泉池,又是可供遊人遊覽的文物保護場所。下面就請大家前去遊覽一番吧!

【楊貴妃雕塑與生平—華清宮】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華清池的大門。進入門內,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此時此刻,她脱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温泉水,正準備沐浴呢!這座雕塑高3.3米,重5噸,是1991年9月,華清池向西安臨控首屆石榴節獻禮的項目,可以説她和《楊玉環奉詔温泉宮》壁畫一樣,在突出華清宮文化內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為大家觀賞留影的熱點。

説起楊貴妃,還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陝西華陰,後隨父入川。父親死後,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學會了優雅的言語舉止,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後,由於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後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温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於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於不顧。冊封第二年,擴建温泉宮時,唐玄宗專為楊貴妃建築了海棠宮。楊貴妃36歲生日時,唐玄宗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進行祝壽,僅樂工就有120名,滿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歲萬福。大家還記得白居易的《長恨歌》,真可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20_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現在遊覽的正是馳名中外的華清宮。這裏是它的正門,名叫津陽門,俗稱東門。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門是一字排開的五間仿唐建築,房檐下懸掛的是“華清池”金字匾額,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寫。作為皇室別宮的唐華清宮,是和驪山秀嶺合為一體的,其規模遠比眼前的華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華清池是1959年國慶10週年前夕,以唐華清宮為藍本並根據華清池所處地域的具體條件設計修建的,但它只相當於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佔地85560平方米,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遊華清池詩中寫道:“華清池水色青蒼,此目規模越盛唐。”指的就是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麼遊客們會問:唐華清宮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峯山勢構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佈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説:“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它的範圍南至驪山西鄉嶺第一峯,北到老縣城的北十字,東至石甕谷,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築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築羣,主要殿舍以温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後向山上山下展開,佈設了各類不同的樓閣亭謝,栽植青松翠柏,嬌燒萬分,似人間天堂。可惜的是唐華清宮隨安史之亂漸遭破壞,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築已蕩然無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遺址了。

【九龍宮—飛霜殿】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九龍宮景區,這裏屬華清池西區。走進後大家便看到面積為530平方米的九龍湖。許多遊客一定想問:此處湖、宮為何都以九龍為名?

其實原因十分簡單。此湖分成上下兩個湖,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堤上東為晨旭亭,西為晚霞亭,相互對應,與上湖南岸的一亭謝相映成趣。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所以取名龍吟樹。堤壁間已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因而以九龍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楊貴妃視華清宮為第二帝宮,那麼他們一定在這裏建有演繹人間最浪漫的愛情的宮殿。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飛檐翹角、紅牆綠瓦的唐式建築就是他們的愛巢寢殿——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祕色彩的飛霜殿中。

這裏紅柱挺立,迴廊環繞,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風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皇家氣派。

【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場—太子湯】

華清官分為西區和南區。各位遊客,我們現在進入的是南區,即文物區。大家請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仿唐建築便是1990年建成開放的御湯遺址博物館。裏面保存着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座無與倫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一件珍貴禮物。浴池被設計成一朵正在慢慢盛開的海棠,那6片綻放的花瓣輕輕地擁美人於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温泉水,這是何等高雅、何等藝術的愛情點子,且來自六十幾歲的唐玄宗!無論稱海棠池也好,或叫貴妃池也好,我們都可以想象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由此可見,唐玄宗用心之誠、愛情之真,在當時來講可不容易啊!

我們再來看浴池的用料。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這種青石磨時稱墨石,其最大優點是美觀,還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兩層,是台式結構。上層可扶可坐,共由18組券石組成。整個浴池既體現了對稱、協調、平衡的傳統美學思想,又符合人體生理特點。

浴池的整個結構可謂用。心良苦,設計精到。你們看池中間有個進水口,出土時有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底座上邊接有蓮花噴頭,下邊接通陶水管,與泉水總源相通。水從蓮花噴頭噴出,飛珠走玉,水霧漫起。可以想象當唐玄宗和楊貴妃共洗鴛鴦浴時,不就是白居易《長恨歌》裏的“待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哪番動人情景嗎?但真正證明這是唐玄宗贈送的愛情禮物的是池中間的一塊條石。這條石是貴妃沐浴時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個“楊”字。

各位遊客,你們現在看到的是另一個充滿神祕的古浴池。從形狀上看,想必大家已經猜出它叫什麼了。如果説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話,那麼眼前這座池被稱作“蓮花”便也合情合理了。仔細觀察,這湯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蓮花?此池古來又被稱作御湯和九龍殿,無論前者或後者都與這個湯池供皇帝沐浴有關:御就是皇帝,九龍也是指皇帝。

如果説蓮花池和海棠池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後者比前者大兩倍以上。蓮花池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除此之外大家發現沒有,蓮花池有兩個進水孔,並安有雙蓮花座,比貴妃池多一個。還有一個不同的是池岸周圍有雙排石礎,這些雙孔、雙座、雙排應該是有並蒂蓮的寓意,正應了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

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後幾個皇帝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湧進湯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皇帝近臣及為嬪妃服務的尚食局官員沐浴用的池子,面積約30平方米,南北有對稱的兩個台階。這個池子在民國時期,馮玉祥將軍還曾維修過,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時間最久的一個池子。在南北兩排殿宇的空曠處,夾有一個石欄圍成的浴池遺址,是用青石鋪砌的長方形噴池,規格雖小,但結構精雅,是專供太子沐浴的場所。

【晾發台】

各位遊客,參觀完5座珍貴的古湯池後,請大家跟我走出御湯遺址博物館。先得介紹一下,我們所處的是華清池的東區一南北部,叫作環園,為解放前的華清池,包括御湯遺址博物館。我們站在小樓上可以瞧見九龍湖,無論是龍吟榭,還是八龍吐水,都盡攬眼底。

在穿過門洞還未到五門廳之前,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個庭院式建築,依山勢而建,林木茂盛,亭台樓閣高低錯落,給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覺。此時,你們大概注意到了西邊有座主建築,被滿塘荷花簇擁着,像誰也離不開誰,誰也不能沒有誰。於是有人給花中之樓取了個雅名,叫作荷花閣。

一座荷花閣自然顯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對稱美,於是設計者又在它的西邊建起一座方形的飛霞閣。顧名思義,只要你來得正當時,譬如説旭日東昇或夕陽西下之際,便能看到閣周圍一派飛霞流彩的景色。其實它還有個真名稱晾發台,因為建閣的實際目的是給一代美人貴妃娘娘沐浴後晾發。

大家或許要問,為什麼楊貴妃要跑到這麼遠的地方來晾發呢?其實不遠,因為在御湯遺址博物館建成之前,晾發台的下邊就是原先設置的貴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樣。

【驪山温泉的成因—天下第一温泉】

各位遊客,你們進景區後,一定急着想提一個問題:這驪山温泉既然如此出名,那麼其果水從何而來呢?

大家跟我來。這裏已是華清池著名五湯之一星辰湯的南面。我們先看到的是一塊碑石,上面寫着“驪山温泉”4個字,其旁用木欄擋着一個洞,這裏就是驪山温泉的源頭了。也就是説無論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沐浴,還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享用的温泉就來源於此。大家走近看,這洞像個潛井,裏面洞洞冒着水花,井面騰着熱氣。如果在9.10月間,温泉水便會從潛井裏溢流出來。

找到了源頭,大家也想知道驪山温泉的成因吧?地質學家是這樣向人們解釋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構造破碎帶滲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巖層中儲存起來,由地熱增温效應,形成熱水,再向上運動,由斷裂通道湧出地面,於是形成了温泉。

中國有許多温泉,尤其近年隨旅遊業的發展,温泉景區開發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人歡迎。如浙江寧海、武義,吉林的長白山,雲南的騰衝等等,但華清温泉至今被稱為天下第一温泉。其水質優良,頗具醫療功效。華清温泉水温為42.5度至43度,總流量每小時113.65立方米,極適宜沐浴,一旦完浴後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到陳列室內去看《第一温泉》的詩碑。上面寫道:“洗心千古快重遊,月白水香誰與傳。洗盡人間無垢體,不得清冷混常流。”詩人無非是在向大家證明一個論斷,那就是華清温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當之無愧,完全可以列為全國二百六十泉之首。

【五間廳】

好了,遊客們,現在我們步上了荷花池南邊的高台。大家已經看到了一字排開的8問清代建築的廳房。再分一下,東邊有3間,叫桐蔭軒,也叫三門廳。而西邊那5間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

這五間廳可謂來歷不淺。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裏;1934年修葺後,這裏又成國民黨高官遊覽休想的場所;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到陝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裏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12日凌晨6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今天,當遊客們來到這裏,自然會重温60多年前的一幕。你們看,這一號廳房為蔣介石的侍從室,二號廳房是蔣介石的卧室,三號廳房是他的辦公室,四號廳房為會議室,五號廳房是蔣的祕書辦公室。東邊的三門廳是蔣介石貼身侍衞蔣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無線電通訊班所在地。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牀、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複製擺放。遊客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和蔣介石從這裏翻窗逃出後躲到儷山上的痕跡。

看完了五門廳,華清池景區的遊覽就將結束了。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觀,半小時後集中,我們去下個景點。謝謝

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小雁塔建於唐景虎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虎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裏,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説,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敍:“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淨法師: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義淨。義淨也曾遊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蘇門答臘,後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20_年,又遊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5

華清池具有6020xx年的温泉利用史和3020xx年皇家園林建築史。華清池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腳下。驪山是秦嶺的一條支脈,它的得名説法甚多:一説其滿山松柏,青翠欲滴,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匹青蒼色的駿馬,故名驪山。一説這裏曾是古麗戎國所在地,所以叫驪山。驪山自然景觀秀麗多姿,“入目晴霞紅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驪山晚照。

華清池是歷代帝王遊幸之地,相傳周幽王曾在這裏修建驪宮。秦始皇時,以石築室為宇,因此改名:“驪山湯”。漢武帝時,在秦湯基礎之上修葺擴建為離宮。隋文帝時重加修飾,列植松柏數千株。到了唐代,唐太宗詔令在這裏營建宮殿樓閣,取名“湯泉宮”。唐高宗改名“温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温泉毖湧而自浪,華清蕩邪而難老”的詩意,把驪山宮殿正式定名為“華清宮”。又因,此處以温泉為特徵,所以又稱華清池,這一名稱沿用至今。今天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築基礎上經多次修繕、擴建及發掘復原唐代遺址後形成的,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分為東區、中區和西區。1956年郭沫若先生遊覽華清池後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華清池水色青蒼,此日規模越盛唐。”恰如其分的道出了華清池的風貌與發展。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6

現在我給大家説説華山的概況。華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形成於距今7億年前,俗稱“西嶽”。漢武帝把地處五個方位的山封為神山,華山地處西方,故名“西嶽”。古代還為這5大名山對應了中國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華山在西方,屬金,華山的形狀剛好象是一個金元寶,到了華山北峯我讓大家在金庸華山論劍的地方和華山這個元寶合影。

華山得名北魏地理學家儷道元《水經注》裏所説是因為遠而望之,有若花狀,古代花和華通用,故名華山!

1996年華山的纜車的通車,結束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我們今天就是乘坐纜車登山。我們先要換乘華山進山專線車進山,我們現在車子行駛的是黃埔峪旅遊專線公路,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智取華山》這就是當年的尋找嚮導之路,從檢票處到華山索道的黃埔峪旅遊公路全長7。66公里,花費20_年華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長韓子佩帶領縣鄉民團400多人佔山為王,我們解放軍從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繞道後山,奇襲成功,根據這一事件拍的電影就叫做《奇襲華山》,後來周總理看了,説這件事情充分的表現瞭解放軍的智勇雙全,後來就改名《智取華山》。

我們現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峯智取華山紀念亭,我們走智取華山路,也就是那邊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沒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華山的蒼龍嶺等的線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體如果適合爬山那我就讓你去,連這裏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峯拍張照片我就要勸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線,感受華山的險,俗話説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體平衡。

到了北峯我們先穿過北峯飯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峯飯店有張華山的地圖,我要給大家講講,一會上山的時候可能就走散了,我們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夠征服華山呀!

這裏就是看地圖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圖,兩個屋檐之間看華山的東峯象一個禿頭的老鷹,那裏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一早擠滿了遊人,又稱朝陽峯。旁邊的哪個就是西峯,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樣,在智取華山的電影裏,是敵軍指揮部。也是神話傳説《寶蓮燈》的發生地。

現在我們大家轉身過來看這個地圖,看看華山頂部,是不是象個元寶。兩邊的突起就是東西二峯,中間突起就是華山的最高峯南峯,是傳説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的地方,還有華山第一險長空棧道。

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北峯,經過擦耳巖,天梯御道就到了蒼龍嶺,過了蒼龍嶺就是五雲峯金鎖關。金鎖關就是上面的四個峯東、西、南、中峯的必經之路。到了那裏你可以決定去看任何一個峯,也可以順道把四個峯都逛完。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7

半坡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聚落遺址,是一處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遺址發掘的房屋有平面呈圓形或正方形、長方形等幾種形制。方形房屋一般面積較小。圓形或長方形房屋的面積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個別小的僅10平方米。在居住處的中心地點有1座面積相當大的長方形房屋,面積達160平方米左右,是氏族成員公共活動的場所。發掘約有200餘座,説明半坡氏族公社已是一個相當大的集體和聚落。

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因最早發現於仰韶村遺址而得名。共發現遺址1000餘處,經較大規模發掘的有10餘處,其年代約為其年代為新石器時代(公元前4820_年-公元前3000年)間 。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8

寶雞天台山為1994年國務院第三批公佈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它位於寶雞市南部,秦嶺山脈北麓。主景區距寶雞市中心不足10公里,面積約133平方公里。景區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主峯天柱峯海拔2198米,屬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婁莽的城郊山嶽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寶雞天台山,自然景色獨特,文化底藴深厚。景區內羣峯競秀,植被繁茂,水清林幽,氣候宜人。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成於姜水”。寶雞是炎帝故里,天台山相傳是炎帝採嘗百草而中毒遇難安葬之處。

天台山濃縮秦嶺山脈風光於二處,具有峻峯、幽谷、翠綠、碧水四大風景特色。峻峯:天台山重巒疊障,峭壁對峙,羣山萬壑之間,雲霧迷漫,氣象萬千。風景區內的天台蓮花峯、天柱峯、人頭峯、神農峯、雞峯山、大散嶺等山峯均為花崗巖峯林地貌,羣峯爭雄,凌空險峻。幽谷:天台山溝塑眾多,崖峻谷深,林木蔽日,使人置身於“偶聞松濤聲,卻是萬籟靜”的境界。不少深谷至今人跡罕至,奧祕莫測。翠綠:天台山林海茫茫,羣峯巨石隱於蒼松翠柏之中,組成一幅幅色彩斑讕的自然畫面。碧水:天台山水量豐富,河、湖(水庫)、溪、瀑、潭、泉俱全,山環水繞,縱橫交錯。其水質潔淨,清幽嫻靜。

天台山歷史悠久,炎帝遺蹟甚多。故世有“天台天下古,天台古天下”之美譽。天台山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互為表裏,相互輝映,不僅在時空佈局和審美情趣上相互滲透組合,而且還處處表現出歷史遺蹟、宗教建築等與周圍環境的交融和襯托。天台山以道教文化著稱於世,為道家“祖庭”、“玄都”之地。天台山神祕幽美的自然環境,吸引歷代著名道教人物隱居養性、修煉傳道,千餘年來香火不斷,祖神盛行,形成了頗具地方色彩的道教文化。天台山自古以來為“聖人踐地”,歷代在此舉行祭祀炎帝活動,節日廟會亦頻繁舉辦,因此,廟會中社火、戲曲、祭祖活動與各種富有地方風情特色的民俗活動,不僅具有古老淳樸之色彩,與寶雞悠久的歷史文化一脈相承,而且增添了天台山人文景觀的神祕性和多彩性。據實際勘察,天台山有宗教活動遺蹟30處,民俗文化6處,奇石13處,碑碣8處,古遺址4處,炎帝活動遺蹟10處,古道2處,祠廟5處,摩崖石刻5處。

天台山獨特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遊人置身其中,不僅能領略到旖旎絢麗的風光奇景,探討大自然的神奇奧祕,賞心悦目,陶冶性情,而且還能從中瞭解到許多鮮為人知的奇聞逸事、神話傳説,學到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因而,今天寶雞天台山已成為人們遊覽、休閒、度假、科研的極佳境地。清人張式仲在其一首題名為《夏日登天台山》中寫道:“遊客登南嶺,孤峯峙茂林。颯然風人户,長嘯人開襟。酷夏可忘暑,高樓堪息心。”

天台山按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各自特點的不同,分為6大景區,即“黃丹寺景區”、“茵香河景區”、“西岔河景區”、“神農谷(東南溝)景區”、“雞峯山景區”、“天台山主峯景區”。因時間關係,我們今天主要參觀天台山主峯景區。

天台山主峯風景名勝區分為4個景區:蒙峪溝景區,以蒙峪炎帝出生地為中心,輔以神農泉、姜炎聖母廟和茹家莊古遺址等,展現久遠的古代文明;燒香台景區,以燒香台為中心,包括伯陽山、猴娃石、玄關和十二灣等景點;楊家灘景區,以楊家灘緩坡谷地為中心,包括白馬關,千尺崖、躍馬澗、東西湖及蕎麥山;蓮花頂景區,包括天台山的廟區、老君頂、蓮花頂、繫馬樁、人頭峯等景點。

天台山主峯景區位於雞峯山景區西南部,主峯蓮花峯海拔2198米,為天台山風景名勝區海拔最高景區,亦是集古、奇、雄、秀、險、幽為一體的景區。各位朋友,請大家看!這處景觀叫燒香台。燒香台海拔1000多米,是天台山名勝風景區第一道山峯,青松翠柏,鬱鬱葱葱,是從寶雞市區進天台山兩條道路的交會處。傳説這裏曾是黃帝求援於炎帝的地方。相傳蚩尤為九黎之首,炎帝之裔,他對黃帝統一天下不服,又想替祖父炎帝報“阪泉之戰”被黃帝戰敗之仇,於是,打着炎帝的旗號,率領81個兄弟(氏族),揭竿而起,兵發涿鹿。黃帝九戰九敗,便向炎帝求援。炎帝、黃帝為“同胞兄弟”,曾共同管理過華夏族團。炎帝因年老體弱而離開中原,回到天台山安度晚年。黃帝從涿鹿來到蒙峪溝,進了南天門,單上第一道山峯,點燃信香,虜誠祈禱。此時炎帝正與九天玄女在天台山採藥,聞得信香,占卜知道黃帝來此之意,便告訴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敬重炎帝之仁厚,便下山向黃帝面授軍機。黃帝學得九天玄女的戰法,又焚香3日,以謝炎帝不計前嫌之恩德。回到涿鹿後打敗了蚩尤。後人為紀念炎帝、黃帝這兩位中華始祖,將這座山稱“燒香台”。建宮造亭,朝拜祭奠。從至今遺留的古建築羣遺址和史料記載看,這一東西長50米、南北寬20餘米的平地,原建有大雄寶殿等廟宇,洞內供香台,上置一鐵鑄香爐,為清代道光年間所鑄,這裏迄今香火不斷。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9

小雁塔建於唐景虎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虎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裏,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説,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數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敍:“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10

寶雞天台山為1994年國務院第三批公佈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它位於寶雞市南部,秦嶺山脈北麓。主景區距寶雞市中心不足10公里,面積約133平方公里。景區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主峯天柱峯海拔2198米,屬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婁莽的城郊山嶽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寶雞天台山,自然景色獨特,文化底藴深厚。景區內羣峯競秀,植被繁茂,水清林幽,氣候宜人。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成於姜水”。寶雞是炎帝故里,天台山相傳是炎帝採嘗百草而中毒遇難安葬之處。

天台山濃縮秦嶺山脈風光於二處,具有峻峯、幽谷、翠綠、碧水四大風景特色。峻峯:天台山重巒疊障,峭壁對峙,羣山萬壑之間,雲霧迷漫,氣象萬千。風景區內的天台蓮花峯、天柱峯、人頭峯、神農峯、雞峯山、大散嶺等山峯均為花崗巖峯林地貌,羣峯爭雄,凌空險峻。幽谷:天台山溝塑眾多,崖峻谷深,林木蔽日,使人置身於“偶聞松濤聲,卻是萬籟靜”的境界。不少深谷至今人跡罕至,奧祕莫測。翠綠:天台山林海茫茫,羣峯巨石隱於蒼松翠柏之中,組成一幅幅色彩斑讕的自然畫面。碧水:天台山水量豐富,河、湖(水庫)、溪、瀑、潭、泉俱全,山環水繞,縱橫交錯。其水質潔淨,清幽嫻靜。

天台山歷史悠久,炎帝遺蹟甚多。故世有“天台天下古,天台古天下”之美譽。天台山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互為表裏,相互輝映,不僅在時空佈局和審美情趣上相互滲透組合,而且還處處表現出歷史遺蹟、宗教建築等與周圍環境的交融和襯托。天台山以道教文化著稱於世,為道家“祖庭”、“玄都”之地。天台山神祕幽美的自然環境,吸引歷代著名道教人物隱居養性、修煉傳道,千餘年來香火不斷,祖神盛行,形成了頗具地方色彩的道教文化。天台山自古以來為“聖人踐地”,歷代在此舉行祭祀炎帝活動,節日廟會亦頻繁舉辦,因此,廟會中社火、戲曲、祭祖活動與各種富有地方風情特色的民俗活動,不僅具有古老淳樸之色彩,與寶雞悠久的歷史文化一脈相承,而且增添了天台山人文景觀的神祕性和多彩性。據實際勘察,天台山有宗教活動遺蹟30處,民俗文化6處,奇石13處,碑碣8處,古遺址4處,炎帝活動遺蹟10處,古道2處,祠廟5處,摩崖石刻5處。

天台山獨特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遊人置身其中,不僅能領略到旖旎絢麗的風光奇景,探討大自然的神奇奧祕,賞心悦目,陶冶性情,而且還能從中瞭解到許多鮮為人知的奇聞逸事、神話傳説,學到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因而,今天寶雞天台山已成為人們遊覽、休閒、度假、科研的極佳境地。清人張式仲在其一首題名為《夏日登天台山》中寫道:“遊客登南嶺,孤峯峙茂林。颯然風人户,長嘯人開襟。酷夏可忘暑,高樓堪息心。”

天台山按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各自特點的不同,分為6大景區,即“黃丹寺景區”、“茵香河景區”、“西岔河景區”、“神農谷(東南溝)景區”、“雞峯山景區”、“天台山主峯景區”。因時間關係,我們今天主要參觀天台山主峯景區。

天台山主峯風景名勝區分為4個景區:蒙峪溝景區,以蒙峪炎帝出生地為中心,輔以神農泉、姜炎聖母廟和茹家莊古遺址等,展現久遠的古代文明;燒香台景區,以燒香台為中心,包括伯陽山、猴娃石、玄關和十二灣等景點;楊家灘景區,以楊家灘緩坡谷地為中心,包括白馬關,千尺崖、躍馬澗、東西湖及蕎麥山;蓮花頂景區,包括天台山的廟區、老君頂、蓮花頂、繫馬樁、人頭峯等景點。

天台山主峯景區位於雞峯山景區西南部,主峯蓮花峯海拔2198米,為天台山風景名勝區海拔最高景區,亦是集古、奇、雄、秀、險、幽為一體的景區。各位朋友,請大家看!這處景觀叫燒香台。燒香台海拔1000多米,是天台山名勝風景區第一道山峯,青松翠柏,鬱鬱葱葱,是從寶雞市區進天台山兩條道路的交會處。傳説這裏曾是黃帝求援於炎帝的地方。相傳蚩尤為九黎之首,炎帝之裔,他對黃帝統一天下不服,又想替祖父炎帝報“阪泉之戰”被黃帝戰敗之仇,於是,打着炎帝的旗號,率領81個兄弟(氏族),揭竿而起,兵發涿鹿。黃帝九戰九敗,便向炎帝求援。炎帝、黃帝為“同胞兄弟”,曾共同管理過華夏族團。炎帝因年老體弱而離開中原,回到天台山安度晚年。黃帝從涿鹿來到蒙峪溝,進了南天門,單上第一道山峯,點燃信香,虜誠祈禱。此時炎帝正與九天玄女在天台山採藥,聞得信香,占卜知道黃帝來此之意,便告訴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敬重炎帝之仁厚,便下山向黃帝面授軍機。黃帝學得九天玄女的戰法,又焚香3日,以謝炎帝不計前嫌之恩德。回到涿鹿後打敗了蚩尤。後人為紀念炎帝、黃帝這兩位中華始祖,將這座山稱“燒香台”。建宮造亭,朝拜祭奠。從至今遺留的古建築羣遺址和史料記載看,這一東西長50米、南北寬20餘米的平地,原建有大雄寶殿等廟宇,洞內供香台,上置一鐵鑄香爐,為清代道光年間所鑄,這裏迄今香火不斷。

大家看這兩塊巨石像不像金劍劈石的姿態。當地人給它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劍劈石”,也有人叫它“試劍石”。但見兩塊巨百對峙而立,如刀劈一般;兩石中間,僅容一人側身而過。傳説當年九天玄女在燒香台教會了黃帝用兵佈陣之法,又授予他一把長劍。黃帝舉劍朝一塊巨石劈去,只聽一聲巨響,火花四濺,這塊巨石便被劈成兩半。數千年來,巨石巋然聳立,風雨不動。現成為遊人撫摸攀援的一大景觀。在此周圍,還有玄女洞、玄女梳粧枱等景觀,它們都流傳有一段美麗的傳説。

伯陽山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叫伯陽山。伯陽山是天台山風景區的第二大景觀,亦為第一大險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它是以老子(李耳)之字“伯陽”而命名。傳説當年老子在華山潛心修煉,混元老祖感其心誠,便為他指點迷津。混元老祖説:華山雖好,但在此修煉者多,極不清靜,你可到寶雞天台山去修行,那兒山高景深,很是幽靜。老子聽了師傅的話,便打點行裝,騎着青牛,西奔而來。到了寶雞天台山後,為這裏的青山綠水所吸引,便選定了此山居住。因有玄關擋道,老子便催動青牛,以角拱石,穿石為洞。洞高2.5米,寬2米,山風穿洞而過。從此,留下“風透玄關”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動人故事。在伯陽山,還傳説伏羲氏、鴻鈞老祖、孫臏、葛洪等在此留居過。現在這裏有一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內供老子坐像一尊。在此山道,還有支鍋石、老鷹石、迴心石、八卦石等景點,它們都流傳有古老而美麗的傳説。

白馬關

這個地方叫白馬關。白馬洞居白馬關半山腰危崖之上。洞楣刻有“白馬關”三個字。內有天然石供台,上塑白馬泥像,馬背坐一白馬將軍。馬渾身潔白如玉,盤蹄而卧,膘肥體健,活靈活現。白馬將軍披掛白色皚甲,手持利器,環目圓睜,威風凜凜。傳説,當年炎帝神農氏,一天上天台山採藥,突遇狂風暴雨,困在山中,眼看就要被洪水吞噬,這時,天空一聲炸響,黑雲裂開一道縫隙,一匹白馬,沿着電光飛馳而來,馱上炎帝跑到一個遮風擋雨的山洞裏。後來,這匹白馬天天馱着炎帶上山採藥,為民治病。後人為了紀念這匹白馬的功德,遂將這洞建為“白馬祠”。在白馬關周圍,還有楊家灘、磊石山等景點。

蓮花頂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天台山的主峯蓮花頂。這裏有一塊大50餘畝的平坦開闊地,建有山門,寬7米,高5米,氣勢雄偉,古色古香。門額書“天台山”,兩邊有對聯,右書:“天台蓮花震萬方”,左書:“聲威氣勢雄千里”。門前有5級石台階;兩尊石獅蹲卧兩旁。此門為現在重建。據志書記載,這裏原建有上殿5間,東側有3間姑皇爺廟,中間是八角亭子,北面為7間王爺樓,兩邊有鐘樓、鼓樓,中為過道,北面台階下方建有3間佛爺廟。從現在所遺留的許多柱石看,這裏當年廟宇規模宏大,香火旺盛。

這個地方就是炎帝的寢殿區,由3座大殿、骨台、聖母梳粧枱組成。現存殿基遺址,有基石5個,從場地能看出當年的規模。現在,除炎帝停屍台保持原樣外,三寢宮為今人重修。中間這座大殿就是炎帝寢殿,塑有炎帝手握草藥之像,左為玉皇殿,右為三聖母、九聖母合殿,西邊還有黃老真人廟。炎帝神農停屍台基面對三寢宮正中,為漢白玉石板,長2.5米,寬1.4米。以此推測炎帝是個身材魁梧的人。傳説,炎帝為“醫藥之神”。他曾嚐遍百草,研製草藥,造福人類,先後發明“三黃湯”(黃蓖、黃連、大黃)、馬鞭草、柴胡、茶等中草藥,還將自己發明百種草藥的藥味、藥性,整理為《神農本草》一書。當他140歲高齡時,仍不顧年邁體弱,登上天台山挖草嘗藥,因誤嘗“火焰子”,而仙逝於天台山老君頂下。他的妻子、兒子、族民們為了悼念他,便在天台山設祠以祭長達10日。後來,世人為了紀念這位“華宗漢祖”,曾在此建造了炎帝寢宮,修築了神農骨牀,幾千年來,祭祀不斷。三寢宮四周山環水繞,草碧樹綠,風景極為優美,既是尋根祭祖之聖地,又是賞花玩水之佳境。 燕麥嶺

現在,我們來到了燕麥嶺。燕麥嶺位於天台山東北方,距其半里路處。傳説,炎帝教民稼耕,種的第一季糧食是養麥,第二季是麥子。當時,麥子沒有名字,大家起名為“炎麥”,這種麥子隨部落的遷徒、擴大,傳遍黃河中上游,甘肅人稱其為“燕麥”。因這座嶺遍種此麥,亦叫“燕麥嶺”。此嶺的半山腰有一石洞。相傳,此洞為古代軍事家孫臏死後,化作神仙來天台山修身養性、面壁坐禪之處。距孫臏坐洞20米處,有一平台,約有10平方米,可容二三十人,名日:觀景台。站在台上,若是晴天,可看到瑰麗壯觀的日出。

蓮花峯

朋友們,蓮花主峯就在我們眼前了。站在蓮花峯(蓮花:石)上向東眺望,只見人頭峯、天柱峯並排聳立,高插入雲,氣勢雄偉。每當日出日落之時,這裏霞光輝映,霧海翻騰,百蓮浮游,巍然壯觀,人們稱譽此峯此景為 “三昧(妹)生奇花”。相傳中國國名“中華”即由此而來。傳説炎帝神農成帝之前,在天台山練出了一身好武藝。一次,他約請天下部落首領,匯聚天台山比武論藝,還邀請了天帝仲裁。由於炎帝神農武藝超羣,天帝感到欣慰,想提攜炎帝作為人間帝王,便有意發下一道口渝:誰能一夜建造一座登天梯,能使茫茫大海之中長出石蓮,我便封誰為人間帝王,統管天下大事。炎帝神農果然在一夜之間造成了三座排空的天柱峯,懷中抱着一座石蓮,天帝一看,萬分驚喜,當即封炎帝神農為“赤帝”,分管南方天門, 南方屬火,便稱 “炎帝”。炎帝神農為了驅瘟除病,造福人類,親嘗百草,研製百藥,終於制服了瘟疫,而他自已卻因吃了毒草“火焰子”,不幸死於蓮花峯下。炎黃子孫為了紀念祖先炎帝的豐功偉績,便以 “三昧生奇花”為緣由,把天台山蓮花峯稱為“中華”(古代 “華”與“花”通用),把中國叫作 “中華”。

太陽市遺址

這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遺址,它叫太陽市遺址。它是天台山最遠的一處景點。傳説,炎帝做了姜炎族首領後,由於他能教民稼耕,為民治病,治理洪水,發展生產,姜炎族很快繁衍壯大起來,豐衣足食,有了剩餘的物品。但有人有糧卻無陶器盛裝,有人會造弓箭,卻無耕牛,燒陶者需要獸皮,打魚者渴求糧食……久而久之,便產生了物物交換。但沒有專門市場和統一的時間,交換很不方便。於是,炎帝經實際調查,便發明了“日中為市”,即日頭正午,大家都來此地交換。這就極大地方便了族民,促進了貿易的發展。“日中為市”的發明,表明原始市場已開始萌芽。至今在農村集鎮還保存有“日中為市”的傳統。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11

今天我帶大家去參觀的是瀛湖。風景如畫的瀛湖是陝西省重點風景區,位於安康城漢江上游18公里處,是安康水電站建成以後形成的陝西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西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因這個人工湖是建立在漢江之上的,所以我就先給人家介紹一下漢江的情況吧。

大家可能知道,漢江又稱漢水,古稱灣水。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踏家山,《山海經》記載説:“磻冢之山,漢水出焉。”漢江全長1700公里,流域面積達17.43萬平方公里,被人們譽為“中國的萊茵河”。漢江從漢中市的西鄉縣流入安康市區,由石泉縣左溪河口入境,經石泉、漢陰、紫陽、崗皋、漢濱區、旬陽、白河7個縣區,從白河縣石河口附近出境奔騰東去直到湖北,經丹江口進武漢匯入長江。

漢江安康段過境歷程長,沿途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目不暇接,且頗具古風。唐“安史之亂”後,德宗皇帝一度下駕漢中,還曾乘舟順江而下,駐足安康。安康鎮江寺碼頭就是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修建的。當代的一些著名的文人墨客來到安康,對絢麗多姿的漢水風光倍加稱讚,留下了許多燴炙人口的詩篇。清代志書中所言八景,大都與漢水有緣,如“漢水晴波”、“長灘漁火”直接讚頌漢江的晴景與夜景;“天柱危峯”倚江而立,倒映水中,山水一色,妙不可言;“牛山疊障”人停船頭,憑欄遠眺,更現“金州第一峯”的雄偉壯觀。至於“五風焚鍾”近觀遠聞皆相宜,舟人聞此鐘聲自然浮想聯翻,如同親臨“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美好境界;“石梯遠渡”更為漢江增添異彩。當今乘舟泛江,就更有一番情趣,漏湖湖面開闊,水平如鏡,半島峯蝶,是旅遊觀光、度假休閒的理想場所。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座電站就是安康水電站。

安康水電站是陝西省最大的水電站,位於安康城區西18公里處的漢江火石巖。安康水電站1975年籌備興建,1978年正式開工,於1992年12月,整個電站建成投產。工程總投資24.7億元,總工期15年。

安康水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航運、漁業、旅遊、防洪等綜合效益,為陝西省骨幹電源,主要擔負系統的調峯、調頻及備用容量作用。它的建成為陝西省的工農業生產和襄渝線、陽安線、西康線電氣化鐵路提供了可靠的動力。

水庫建成以後,形成了長128公里、總面積77·5平方公里的廣闊水域,成為全省最大的人工湖----瀛湖。瀛者大海,有浩翰_之意。溉湖湖區煙波浩渺,碧水盪漾,沿途水光山色、名勝古蹟及開發建成的翠屏島、金螺島和瀛湖動物園等景緻給遊客帶來無窮樂趣,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大家再往溉湖南岸山樑上看,那兒有一塊黑色巨石隔江相望,這就是有名的織女石和牛郎石。提及牛郎織女石,這裏還有一個生動的民間傳説故事。

很久以前,崗河區玉崗鄉平涼山脈,有一個地方叫七彩石,是女媧娘娘補天時留下的。千百年的風霜雨雪,千百年的人世滄桑,給七彩石注入仙的精靈,人的情慾。有一年,一塊彩石不甘寂寞,投入凡間,做了當地一個有錢人家的女兒,取名明珠。十幾年後,明珠長成了一個美若天仙的姑娘,她不戀,不貪萬貫家財,唯喜歡居家織錦。同樣是普通的絲線,經她織的美錦,誰家得到了就會逢凶化吉,祛病解憂。因此,方圓數百里,提起明珠姑娘無不稱讚。

這一天,明珠姑娘帶着剛染色的絲線到江邊漂洗,忽來一股狂風將她掀大江中,眼看着就要被江心大浪吞掉時,一隻漁船劈波斬浪,衝向前去,船上漁夫一把將明珠救上船來,又親自把她送回家中,明珠父母提出要把一半家財相送,漁夫婉言謝絕,只要了明珠親手織的一塊絲巾,就匆匆而別。

原來這漁夫也是七彩石中的一個,偷降凡間做了個船工,取名牛郎,終日在江上打魚,幫助窮人,解救遇險船隻。自與明珠相識後,二人暗自相愛,明珠每天清晨都要到江邊梳洗裝扮,等候與牛郎相會。後來女蝸娘娘發覺了他們的私情,盛怒之下,收回二石靈氣,復變為石,牛郎在南,明珠在北,以江相隔,永不聚頭。原先的七彩石成了五塊石,當地羣眾以此作為地名,沿用至今。清代康熙年間安康名儒劉應秋有感於此,作七律《織女石》,詩云:“寶管森森立水旁,臨岸翹首望牛郎。秋霖暗接當時淚,春草羞添向曉粧。千里月華舒倦眼,九回漢水浣柔腸。績羅叢積人間婦,誰似渠心一片鋼。”後來,牛郎石不知去向,唯織女石仍然仁立溉湖北岸,向着天空蒼穹,向着湖水抒發着期待與偶悵,給遊人留下不盡的遐想。為了不便織女失望,1997年安康市政府撥款1300萬元,開發修建金螺島時,恢復修建了牛郎石,並立碑篆刻了清代名儒劉應秋的詩詞。

泛舟湖上,我們來到瀛湖重要景點之一----金螺島。它形似海螺屹立湖中,故冠名為金螺島。島上房屋建築參照蘇州園林的風格修建,以螺峯塔光標誌,以廳、院、廊、軒、亭、牌、泉、池巧妙搭配,層次分明,緊湊而又典雅,還營造道路、花木和匾額、楹聯,構成儒雅奪人的園林景觀。大家走出船艙,拾級而上,只見院門上書寫的對聯:雲塔浮浪人聲和鳥語俱喧,畫船鳴榔水色與波光共漾。步人院門,淑玉泉中亭亭玉立的金螺玉女手託金體海螺喜迎遊客。往右行通過龍鳳石碑,有一清朝道光年間刻制的《太上感應篇》大型石碑。這塊石碑歷經百餘年的風雨滄桑,由安康新城發掘遷移至此,吸引了很多遊客。向左拾級而上,就是島的中心建築----螺峯塔,這是仿照杭州的雷峯塔修建的。螺峯塔共5層,26.5米高。氣勢宏偉,巍巍壯觀。塔前為全島遊覽中心,有石雕牌坊、自動噴泉、四季花卉、遊樂廣場和金螺玉女漱玉泉、玉韻亭、芙蓉軒造景;西有遊船碼頭、入口門庭、曲廊、雙亭;南通餐廳、娛樂廳和客房部;塔後有茶秀。登塔四望,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塔下有噴泉廣場,流光溢彩,既有現代氣息,又有山野之趣。1998年4月讀島對外開放以來,接待量逐年增加。湖面百舸爭流,島內賓客如潮,展現出溉湖及其金螺島嶄新的風貌和誘人的魅力。

自然與社會經濟資源藴藏着巨大的潛力,使瀛湖展現出壯闊的發展前景。瀛湖不僅美麗,而且富饒。湖州羣山藴藏着豐富的資源,地面上等植物婁莽南北,掛牌收購的林特產品多達礎600多種,是安康市區茶葉、蠶桑、果品的生產基地。這裏土壤含硒豐富,所產的天然富硒茶已經列為世界名茶之一,聞名遐邇。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12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現在給大家介紹的是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120公里。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着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户,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巖體構成的,它的歷史衍化可追溯到1.2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峯,主峯有南峯“落雁”、東峯“朝陽”、西峯“蓮花”,三峯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裏”,人稱“天外三峯”。還有云台、玉女二峯相輔於側,36小峯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繫。

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足跡,也留下了無數故事和古蹟。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遊記不下千餘篇,摩巖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而在華山諸多故事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有神話故事有“巨靈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蕭引鳳”等。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裏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蹟;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華山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峯(亦稱朝陽峯),朝陽台為最佳地點。華山的著名景區多達210餘處,有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其中華山的華嶽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13

來自温州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我叫莊子揚,你們可以叫我小莊,今天很榮幸為你們引導,並預祝你們旅途愉快!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目的地,請大家按照次序下車,大家要跟好導遊,不要走散。現在我身後的就是秦兵馬俑,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秦兵馬俑在我國西安的臨潼出土,它舉世無雙,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了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

現在我們終於要進入一號大廳了,大家注意安全,不要把頭伸出去。大家看,那個將軍俑是多麼神氣呀!他頭戴鶴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武士俑也不錯,平均身高約1。8米,體格健壯,形體均勻。它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蹬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各位遊客,我們今天快樂的旅途就要結束了,你們知道嗎?1978年,法國前總統希拉剋參觀後説,世界上有“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説是第八大奇蹟,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到秦俑,不算到中國。今天的旅途一定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14

親愛的旅客們:

大家好!我叫陳怡萌,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叫我小陳就行了。今天,由我帶着大家參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秦兵馬俑。

兵馬俑作為守衞陵園的強大軍團,被分置在三個俑坑內。根據發現的順序,定為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

一號坑最大,它是一個由戰車和步兵混合組成的軍陣。一號坑是一個呈東西向的長方形軍陣,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是最大的兵馬俑軍陣。一號坑是一種“方陣”的佈防,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衞組成。前端有三列車持弓弩的輕裝步兵俑組成的橫隊,每列68個,計204個,這是軍隊的前鋒。

兵馬俑以前有武器,但現在卻沒有了,因為當時項羽知道這裏有真武器,並且很鋒利,所以項羽就來搶兵器,拿不走的,都放火燒了,所以兵馬俑就沒有兵器了。

二號坑是一個車兵、步兵、騎兵、弩兵混合編組的方陣,如果前方有人犧牲,他們就會隨時補充前方步隊。三號坑最小,是兩個坑的指揮部。

好了,下面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但是大家不要把果皮等垃圾扔到坑中哦!祝大家在這裏玩得開心。

陝西景點概況導遊詞 篇15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參觀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博物館是一個專題性的遺址博物館,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在參觀秦俑博物館之前,我想應該先向大家介紹一下秦始皇這個人。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創立者,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於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的都城邯鄲。他13歲時就繼承了王位,但是按照當時的制度,他直到22歲的時候才舉行了加冕儀式,開始正式親理國事。他執政以後,經過十年的浴血奮戰,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朝。為了鞏固政權,加強思想政治領域內的統治,他還設立了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後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和法律制度。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高五帝,又因為是第一個皇帝,所以便自稱為始皇帝。他在統一全國以後,對內發展農桑,對外發展經濟,並且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使國力不斷強盛。同時,他為了抵禦匈奴的侵擾,還修築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在當時,修築長城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時也是非常殘忍,暴虐,冷酷無情的。他“焚書坑儒”這一專制舉動,使我國古代文化典籍受到嚴重的摧殘。他為了自己享樂,曾徵集了幾十萬刑徒為自己修建了“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但是他到死也沒有住完那裏所有的宮殿。他大興土木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所以歷史上也稱秦始皇為暴君。不過,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經五次出巡天下,於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於河北的沙丘,終年50歲。死後葬於驪山腳下的陵墓之中。

秦陵的地宮現在雖然還沒有發掘,但是已經發掘了秦陵的一個陪葬坑,那就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坑是1974年時,由西楊村的幾個農民在抗旱打井時以外發現的。考古學家根據發現時間的先後,把它們編為一、二、三號坑。秦俑坑是秦軍的縮影,它生動的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李白在詩中描寫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即時對秦軍的氣勢作了生動的描寫。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的面積。它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在東西兩端各有5個斜坡門道,還有10個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有粗大的橫樑,底部都是以青磚墁鋪。一號坑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軍陣。所謂軍陣就是部隊在作戰或駐守時的一種排隊的方式。一號坑是以長方陣的排列方式,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衞四部分組成。我們現在所看到面東而立的就是前鋒部隊。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側翼和後衞,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敲側擊和從背後偷襲。中間有38路面東而立的縱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構成了整個軍陣的主體。從這裏也體現了古代兵書中所講的“前後整齊,四方為繩”的軍陣。《孫子兵法》中曾經講到,古代兵陣佈陣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前鋒必鋭,整體必宏。”他把一個軍陣比喻成一把劍,如果一個軍陣沒有精鋭的前鋒,那麼這個軍陣就像是一把無鋒的劍,便失去了殺傷力,可見前鋒部隊的重要了。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號坑的前鋒部隊。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強弓勁弩,都是以驍勇善戰而著稱於世的。他們在作戰時都不戴頭盔。頭盔本來是作戰時的一種最基本的防護裝備,但是秦國軍隊規定一律不準戴頭盔。所以歷史上稱他們為“科頭”。由於“科頭”不戴頭盔便敢殺入敵陣,史籍上也稱他們為“科頭鋭士”。從這些“科頭鋭士”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秦軍的勇猛和善戰了。

在一號坑以北20米處,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二號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騎兵、車兵和混和兵種組成的軍陣。他一共由四個小的單元構成。這四個單元可以有機的構成一個大的軍陣,也可以分開成四個獨立的小的軍陣。它能攻能守,反應迅速,自我保護力強,可以説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速的一支部隊。在二號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立射俑、騎兵俑、鞍馬俑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從二號坑中出土的將軍俑。將軍在軍隊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處處顯得與眾不同。將軍俑頭戴雙卷尾長冠,冠帶在頸下結繩並下垂胸前。將軍俑所戴的冠叫“冠”冠上兩邊本來插有兩支黑色的 尾,因為據説是一種性情勇猛、善斗的鳥。將軍俑身穿雙重戰袍,戰袍外面的鎧甲形制特殊。雙肩及前後胸用綵綢紮成的花結,象徵我們現在所説的軍工章。這個將軍俑胸前佩帶着兩朵花結,就表明他曾經立了兩次功。他所穿的鎧甲以肚臍眼為界,肚臍以上是上片壓下片;肚臍以下是下片壓上片。這樣是為了彎腰方便,便於指揮作戰。這個將軍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説明秦軍中將軍的待遇還是相當好的,也反應了早在秦代時,男子就有了將軍肚。這也就是將軍肚的起源了。從這個將軍額頭上深深的皺紋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經沙場鍛鍊的指揮官。他手指前方,彷彿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如何作戰。

三號坑位於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處。它的面積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一共出土了四馬、一車和68個陶俑。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與一、二號坑完全不同。一、二號坑是按實戰軍陣排列的;而三號坑則是面向內相向夾道式排列。他們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號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長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號坑中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是一種用於儀仗的兵器,證明這裏可能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三號坑如果從它的建築佈局來看,主要由車馬房、南北廂房組成。車馬房位於俑坑的中部,面對坑道的東門,這樣便於車馬進入。而北廂房位於俑坑的北部。在北廂房內發現了朽骨一堆,殘鹿角一件,證明它是一個活動前占卜或禱告的場所。南廂房位於俑坑的南部,它從東向西依次排列着廊坊、俑道、正廳和偏房。它們都有武士俑分立於兩邊,其中以正廳的警衞最多。這裏可能是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這一點也就完全證實了三號坑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軍幕。秦俑坑當中既有“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於帷幄之中”的將領,可見當時思慮嚴密,佈局嚴謹了。

秦俑坑不僅是一座不朽的藝術寶庫,而且還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庫。當時青銅鑄造業已是十分發達,製造出了各種精良的武器裝備,這也是後來秦軍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銅劍了。“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這把青銅劍已歷經了20_多年,但是表面並沒有生鏽,至今仍然是鋒利無比。在它剛剛出土時,專家們曾經用它一次劃透了20張紙。即使現在的玻璃刀想做到這一點也決非易事。經過鑑定,發現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鉻鹽氧化層。它採用了鉻鹽氧化技術。鉻鹽氧化技術有兩種:一種是電子鍍鉻,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另一種是化學鍍鉻,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明出來了,這一點實在是令人歎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這些兵器,有相當一部分顯示了當時兵器製造標準化已經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東西叫做銅簇,也叫做銅箭頭。它就是秦代兵器製造標準化的一個代表。它同一稜的三個面誤差不超過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間也不超過0.2毫米。這一點可以使我們看到,並不只是現代的許多行業中講求標準化、規範化,其實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範正的觀點。這些銅簇主要可分為大型與小型兩類。大型銅簇的鋌特別長,而鋌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銅簇它的鋌是圓形或三稜形的,將它們放入箭槽中便於瞄準。而且在空中呈流線形,阻力特別的小,還具有很強的平行性和穩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們以上所看到的這些雄辯的説明了:在20_多年前,中國的冶煉金屬加工工藝以及技術標準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經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們就先參觀到這裏,下面我將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銅車馬展廳。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二號銅車馬了。這輛車叫“安車”,因為乘坐這輛車温暖舒適而得名。這輛車長3.17米,高1.06米;銅馬的高度為65-67釐米左右,身長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輕的為177公斤,最重的達到了212.9公斤;車馬人的總重量為1243公斤。這輛銅車馬的主體是由青銅鑄造而成,共有金銀飾件1720件,總重量達7公斤。其製作工藝之高超和造型藝術之精妙令人讚歎不已。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拉車的四匹馬個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頭方肚圓,胸部肌肉發達,四條馬腿也穩健有力。中間的兩匹馬叫“服馬”,兩邊的兩匹馬是拉車的叫“驂馬”。馬的製作技術達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馬的項圈是由42節金與42節銀焊接而成。它的焊接點用24倍的放大鏡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銀的熔點不同,能把着兩種金屬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藝也是相當高的。馬的籠頭是用一根金管與一根銀管採用子母扣連接的形式製成的。在籠頭上有一根削子,將這根削子拔下,就可將籠頭完整的取下。我們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驂馬的頭上有一個穗形的瓔珞,它叫做“翥”,這是皇家車隊的特殊標誌。由於是皇家車隊,因此要求它們行走起來必須平穩,於是在馬身之間以“脅驅”相隔。這樣,可使馬匹保持一定的間距,如果它們離的太近,脅驅就會扎疼它們。我們再來看一下二號車上的華蓋。華蓋的面積為2.3平方米,最厚處為4毫米,最薄處為2毫米。發現它時,它已碎成了199塊。但在修復時,發現華蓋是一次燒鑄而成。這個華蓋就像一個龜殼一樣,俗話説的好:“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遠長壽。這個車廂是由前馭式與後乘式兩部分組成。後乘式裏邊非常寬敞,人在裏邊可以坐卧憑依,非常舒適。在後乘式前面以及左右兩側各有三個車窗,門開在後面,門窗都是可以靈活啟閉的。車窗上有許多小孔,這樣不僅可以用來調節空氣,而且可以在車內看到車外的景物,在車外卻無法看到車內的情況,設計科學、合理。車輪上的輻條共有30根,象徵一個月的30天。我們再來看一下安車上的馭手。他頭戴“冠”,表明是一個將軍級的人物。1984年_閲兵時,為他開車的就是一箇中央首長。因此,安車上這個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置疑了。這個馭手俑身後佩帶着一把劍,劍鞘與劍是連在一起的,拔不出來。這是因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別是荊軻刺秦王以後,他更害怕有人暗殺他。因此馭手俑佩帶的是假劍,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嚴,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擔心被暗殺了。這輛車的時速可達每小時35公里。當時秦始皇的車隊是虎羆開道,豹尾在後,氣勢浩浩蕩蕩。但是秦始皇當時乘坐的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安車。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的車隊共有“九九八十一”輛車,而秦始皇乘坐的,則是由六匹馬駕轅的一輛純金的金根車。它可能也被作為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説不定到不久的將來便會發現。希望到時候各位能夠再來一睹皇家車隊的迷人風采。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