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兵馬俑導遊詞簡短

西安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很多遊客都會去參觀兵馬俑,導遊會詳細的向遊客做好景點的介紹。下面是本站帶來的西安兵馬俑導遊詞簡短,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西安兵馬俑導遊詞簡短

西安兵馬俑導遊詞簡短篇一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樑。今天由我負責向大家介紹我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約5000米處的秦兵馬俑。它南依驪山,北依渭水,地勢險峻,環境優美,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陪葬品眾多,是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館內參觀。

歡迎大家來到秦兵馬俑館內參觀。兵馬俑三個俑坑,最大的是一號坑。三個俑坑面積有20xx0平方米多,相當於50個籃球場。坑內兵馬俑近8000多個,一行行,一列列,排成一個整齊的長方形軍陣,真像秦始皇當年統帥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大家猜這位頭戴着鶡冠,身披鎧甲,手持寶劍,挺着胸,威風凜凜的俑是誰?A武士俑B騎兵俑C將軍俑。你們猜出來了嗎?什麼,猜不出來!我告訴答案吧,是C將軍俑。

哈哈,接下來,我説一下騎兵俑。他的頭戴圓形小帽,身着緊袖,下穿緊口被足蹬、長筒馬靴,披掛短小的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

武士俑平均身高1米8左右,一個個體格健壯,體型勻稱。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好了,今天的遊覽接近尾聲了,願你們這次參觀秦兵馬俑的經歷成為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記憶。我是導遊樑思爽,謝謝!

西安兵馬俑導遊詞簡短篇二

各位尊敬的遊客: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世界文化遺產地-秦兵馬俑博物館,我叫何昱呈,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遊!

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35公里處。法國前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説:“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這些高度凝結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

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目前已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xx0平方米,差不多有平時的50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8000個左右。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一號坑,也是三個坑中最大的一個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你看都了佔三個俑坑總面積一半還多呢!既然面積那麼大,那麼數量也非常多,有6000多個。 你們請看,那身材魁梧,頭戴曷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的就是將軍俑。看他那神態自若的表情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再看那些武士俑,平均身高1.8米,體形勻稱。他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瞧,騎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穿着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衝殺。

遊客們,我就介紹到這裏了,現在給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讓大家慢慢觀賞。大家在遊玩的時候請愛護文物,不要亂丟垃圾。謝謝大家的合作,祝大家玩的愉快!

西安兵馬俑導遊詞簡短篇三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帶你們瀏覽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村農民掘井時發現了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坑,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園外城東約1.5公里。

公元前247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秦王位。他先後平定六國,於公元前220xx年建立秦王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一生做了許多有利於統一的重大事業。他廢封建,置郡縣、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統一文字等等。

秦始皇初即王位就開始修建陵園。統一全國後,他徵發來修築驪山陵園的民夫,最多時達七十多萬人。直到他五十歲去世時,陵園還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着修了兩年,前後共費時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死後葬入驪山。公元前220xx年,項羽入關火燒阿房宮等秦宮室,秦始皇陵園也被焚燬。原建築雖然早已毀壞,但仍可看到遺蹟。陵園周圍還有許多遺址,現在已經知道的有:陪葬墓、馬廄坑、兵馬俑坑和銅國馬坑等。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後發一、二、三號三個坑。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麼大,數量這麼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秦俑坑中兵俑的排列形式,反映了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特別是秦代的軍隊編制狀況。一號坑內以車兵為主,車步兵相間:二號坑裏車兵較多,步騎也佔一定數量,形成車、步、騎聯合編隊的形式;三號坑似為指揮機關。

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衞;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着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着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 御手一名,車士兩名。

一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1976年開始動工修建,1979年1O月1日建成並對外開放。大廳為拱形鋼架結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70米,廳頂距俑坑底部高22米,總建築面積16000餘平方米。把一號兵馬俑全部罩在遺址大廳內。有良好的通風、採光及温濕度的檢測、防火和防盜等設施,以確保遺蹟、遺物的安全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佈陣更為複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説:“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佈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髮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我真誠希望大家玩得開心、快樂。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