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詞泉州府文廟(精選16篇)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1

泉州府孔廟位於市區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現存佔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現存大型宋代建築之一,在全國上千座文廟裏是罕見的,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大成殿為文廟的主體建築、陳列有古代祭文禮器、樂器及泉州歷代名人遺著、遺物等,是瞭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貴實物資料。泉州府文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精選16篇)

北宋太平興國初(976-981)移建今址。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建泮宮門。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按照“左學右廟”(即東學西廟)建制,重建明倫堂、大成殿、東西兩廡,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建櫺星門。總佔地一百多畝。

主體建築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面闊7間35.3米,進深5間22.7米,斗拱抬樑式木結構,以48根白石柱承託,正面有浮雕盤龍檐柱8根,風格古樸,在全國現存文廟中甚屬罕見。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輝綠巖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兩旁古榕垂蔭,庭外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橋,樑式石構,中部拱起,兩邊有石構護欄。

大成殿前東西兩側築有東廡和西廡,全長112米,寬10米。兩廡前正中為大成門三開間,二進深,左為金聲,右為玉振,三門聯成一體,寬60米,深10米。門外為露埕寬66米,深60米,可容數千人,左右為禮門、義路。西面臨中山街建有泮宮門。廟東有明倫堂七開間,寬36.8米,五進深21.4米,前有寬深36米的露庭,東西兩書齋,庭前有方池寬29米,長43.8米,中有4米寬的石橋,圍以石護欄。外為育英門,再往東原存有尊經閣和名宦、鄉賢祠等建築。

文廟內設有“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

“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設在大成殿內,正中有孔子塑像,兩旁有四配十二哲畫像。主要文物有傳世祭孔樂器、舞器、禮器等。其中六件青銅豆鑄有“乾隆十一年中國台灣知府蔣元樞捐造,貢生蔣鴻皋監製”和鑄有“同治六年五月鑄,州同御即造,訓導鄭秉經郊行李樹監鑄”及“中國台灣北路淡水同知嚴金清謹制”的銘文編鐘。是研究泉州文廟與中國台灣文廟的歷史淵源關係的實物資料。

“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設在文廟西廡,陳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這些人物從各個歷史時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薈萃、人傑地靈,在政治、文化、經濟、軍事以及海外交通、國家統一等領域為社會以至世界作出重大貢獻。展品使用現代彩色臘像工藝製作,配以精製各時代服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設在文廟東廡,陳列自晉代中原士人徙泉後,帶來中原文化,家塾興起,宋代泉州除府學外,各縣均建有縣學,書院林立,如雨後春筍,時有“十室之間,必有書舍”,稱譽為“海濱鄒魯”。該館陳列展出圖文並茂,以大量翔實照片反映教育歷史的遺蹟和遺存,還有碑刻、課本、科舉試卷、牌匾、楹聯等實物資料,展現當時社會教育的縮影。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2

泉州這個多元文化城市,有許多特色景點,為了品味箇中趣味,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我與作文班的同學們來到府文廟採風。

隨着導遊的腳步,我們先來到“泮宮”。據導遊介紹,這可是以前的學校呢!只見“泮宮”兩個字大氣磅礴地立在城門上。導遊説,這是泉州最後一名狀元——吳魯題的字。旁邊還有一塊板,上面寫着:北宋大觀三年始建民國三年南安李功藏重建。可那是1914年間建的,離現在都有105年了,怎麼還這麼新呢?原來呀,它被翻新過了。我還看到了現存的“原泮宮門樓屋頂保護展示記”,古建築的保存可真是不容易呀。

往西走,是文廟廣場,據説這裏有3000塊石板,這是為了呼應那句“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而建的。我們還看了“櫺星門”,但天公不作美,忽然之間陰沉沉的,不知道是不是打翻了墨水瓶,“滴滴答答……”雨水不斷地往下落,我們便走到大城門下避雨。導遊順勢介紹了大城門的歷史,連城門的“丁”字磚都不放過,真是盡心盡力呀。我們則個個聽得津津有味,對於歷史人物故事都心馳神往。

變天如翻書,雨停了,我們繼續遊文廟。在泮池邊,導遊講解了朱熹的故事,並讓我們吟誦起朱熹的《觀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人如臨朱熹所見之現場。緊接着,我們走到了20__年“春晚”泉州分會場——文廟中心,見識了現代文化與歷史文化滿懷相撞的震撼,我內心澎湃萬千。

前面就是大成殿了。一進去,就是一座孔子的大塑像。真大呀!天花板上還有一塊塊的字板。“萬世施表”、“道洽打通”、“斯文在茲”……聽導遊説,這都是歷代皇帝題的字。四邊還有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孟子、曾子等,還有他的孫子們。左邊還有許多的樂器:古琴、簫、大鼓……我還見到了我熟悉的古箏,看到“簫”的時候,我想到了“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句詩句,彷彿在那古韻裏,也曾有我吟誦的身影,只有斯人已去,光疏影凋,我再也尋不見那身影,只能在回憶中牽掛着他的簫聲幾何。

在不知不覺中,府文廟之旅結束了,我又學到了許多知識,特別是看到萬聖先師——孔子時,我暗下決心,期望今後在那書香翰林中也有我匍匐前行的身影!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3

泉州府文廟建築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古建築羣。主體建築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殿身為斗拱抬樑式結構,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託,有石雕盤龍檐柱八根,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樑上懸掛有清康熙帝御書“萬世師表”。大成殿東為崇聖殿,名宦祠、明倫堂。廟內宋太守題詩的夫子泉井等諸多文物保存完好。這些建築物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廟建築羣。

主體建築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闊七開間,進深五間,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抬樑式木構架,斗拱層疊,樑枋縱橫,雕飾有小龍、飛禽走獸、花卉草木;殿柱皆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欄,下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築有元代石橋,橋面鋪72塊長方形條石,代表孔子的72個得意門生;東西為兩廡,前為大成門、金聲玉振門。東畔明倫堂,為文廟現存主要附屬建築,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橋均保存完好。西有泮宮及鄉賢名宦祠、狀元祠十餘座。廟內陳列資料十分豐富。大成殿正廳中央供奉着孔子聖像,東西兩側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陳列祭孔禮器、樂器和泉州歷代名人遺著遺物等文物共500餘件。靈星門鄰塗門街地段,原為府文廟建築羣範疇,后辟為另用。為了完整保護文廟建築羣,20__年,泉州市委、市政府作為重點工程,投資1.2億元,拆遷菜市場及三個企、事業單位,建成文廟廣場,既有效保護遺址,又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場所。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4

泉州府文廟始建於唐開元末年,當時的宰相張九齡題匾“魯司寇廟”。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文廟於此,其後幾經修繕,左學右廟,規制逐步完整,規模不斷擴大,佔地面積近百畝,形成了以儒學為中心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東南沿海乃至東南亞地區廣為傳播的重要基地。是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築羣。20__年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福建省兩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廟之一。文廟內大成殿的重檐廡殿式結構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這種建築結構,這種結構代表了當時最高建築規格。國家文物局羅哲文、單士元及黃景略等專家幾次考察文廟之後認為,大成殿基本保存了宋代結構,為福建省少見。

孔子有“素王”之稱,歷代由“宣尼公”晉封到“文宣王”,被樹為“百世文官表,歷代帝王師”。孔廟建築於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原有規模較大,廟門在今塗門街(原稱通淮路或府學口),至洙泗橋及中菜市場,均屬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大成門捏前為橫星門、大成殿是孔廟的中心建築。東有海濱鄒魯亭、夫子泉、明倫堂、育英門、教授署、尊經閣等;西有泮宮、杏壇,廟學範圍內還有十幾座鄉賢名“宦祠”、狀元祠、佔地一百多廟。

泮宮亦稱聖賢門、在孔廟西南邊、面臨南大街,坐東朝西。宋時建築已廢,後改為水泥,仿木建築,歇山頂二層樓閣式、面闊三開間、三層中間為通道,門楣橫書“泮宮”二字。泮宮即學宮,周代諸侯的學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諸侯的學校就稱泮宮,意在伴水邊建學宮而名。明清科舉制度規定,學童考進縣學為新進學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樓上撰有榴聯:“海國閩疆東南重鎮;典章文物鄒魯遺風”。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5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誕生。自此,一箇中國乃至世界標誌性的人物,開始了他影響人類文明的旅程,並永遠載入史冊!

做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是華夏兒女的自豪和驕傲,是中國千年文化的思想和標杆!——走進文廟,我們的思想,開始了中國古老文化的旅程;走進文廟,我們的思想,翻閲了中國千年歷史的軌跡!文廟,有着儒家的第一思想、中國的第一文化故事!

站在歷史最高角度的今天,每一個人都以一種獨特的眼光看待過去,評估未來!或許,沒有一個人的思路和眼光是完全一致的;也或許,沒有一個人留在這世上的光彩是一樣的。但是,卻有一種理解和遠見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教育,永遠是文明之路必不可少的一個台階!人類,有一半時間生活在黑暗裏,還有一半時間生活在無知裏。

我們的文明,會不斷刷新愚昧;而教育,是一盞永不涅滅的啟明燈……

走進泉州府文廟,我們瀏覽了中國教育史,瞻仰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儒家的鼻祖,世界文化的代表人——孔子!

從中心車站坐四路車,過關帝廟再過清真寺,我們來到府文廟!相對於武聖關夫子來説,文廟顯得清淨許多。這其中,或許有一半是因為政府對文物的保護,有一半是因為人們對文人的尊重吧!從公交車下來,迎面而來的是府文廟高大的花崗巖牌門,其間鐫刻着“文廟”二字,兩邊各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橫聯。

自孔子而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焚書坑儒,使得儒家的傳承一度中斷。也因此,秦朝的暴政恰恰反映了儒家學説的“仁治”與“禮治”,最適合中國封建統治王朝的社會發展。隨着秦末農民起義的不斷暴發,劉邦最終建立大漢王朝,中國從此有了大漢民族的威望,並一直延續至今,不斷弘揚光大……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思想統治論。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從理論上闡明瞭尊崇儒學的思想原則,受到漢武帝的賞識。隨後,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漢武帝明聽董仲舒的諫議“廢黔百家,獨尊儒術”,使得漢家王朝走向極盛之路,也使得中華民族二千多年來的封建統治,步步穩固!

從此,儒家思想和漢學文化,主導着我們的大中華文化!

從牌門過來,我們走上洙泗橋。“洙泗”,孔子家鄉的兩條河流——洙水與泗水!傳説中,孔子曾在洙水和泗水之間設壇施教,消除愚昧,拓展文明。

“洙泗”,也就成了儒家的一個相關代名詞,伴隨着人類文明的腳步,源遠流長……

走過洙泗橋,我們進入府文廟廣場,青一色花崗巖鋪就的大廣場,平靜而堅韌,周邊是以榕樹為主的草坪花圃,格局相對怡然安靜。正是初春和暖時節,廣場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文廟的安靜與祥和,同沿海名城的繁華與錦繡,鑄就了自然與和諧之景。

這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城市,一個發展的文明城市,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保留着一種獨具特色的優雅與安靜,從古至今,傳承着與眾不同的書香墨韻!

步入廣場走近文廟主體建築,只見正門兩側各有一偏門。再向兩邊外延各有一小門,小門上的青石板,各雕有二字,左為“金聲”,右為“玉振”。

入得正門,下幾級台階,正中之間是一露天廣場,全由花崗巖石板條鋪砌而成。及中間處,是一方形大水池,水池的周邊由白石欄杆圍起;水池後兩邊各有一株榕樹,中間一架石橋虹跨兩岸,連接另一場地。走上幾步,再上幾級台階,便可直通大成殿。

而由兩邊蕪廊往下行走,右手側是文廟博物館,收藏着部分典籍書畫,文魁進士之類的牌匾及古代私塾教學的木偶模型;左手側是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陳列着泉州歷代名儒大家的臘像,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文化名人三十八位。

府文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是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入得正殿,但見孔子塑像正座中廳,上有“道洽大同”和“萬世師表”的字樣。兩旁有四配十二哲畫像,以及主要傳世文物,如祭孔樂器、舞器、禮器等等。昂面抬頭,滿目斗拱抬樑式木結構,由48根巨大石柱承託而起,非常壯觀。大殿正面8根盤龍檐柱向外,猶為雄健!

許多遊人是做為香客而來的,他們帶着對孩子的夢想和期望而來。在虔誠的信眾中,一份是懷着對中國古老文化的崇敬之心,一份是懷着對先聖孔子的景仰之情,一份是懷着對未來前程的期翼之夢!在諸多香客遊人當中,誰又敢不相信,期間會有新的文魁智星面世?立於大成殿外,那厚實的三腳香爐上,一柱柱香火輕煙縈繞。

中國的儒家學説,自孔子而後光大,並於公元一世紀初傳入朝鮮;再後,又於公元五世紀之前,飄洋過海,進駐日本。自此,中國的儒家文化,傳遍東南亞,並走向歐洲,進入世界,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其源遠流長,讓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深受其益!

20__年,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開始,中國泉州,韓國光州、日本橫濱被評為東亞文化之都,由此證明中華文化在東亞文明的歷史中所具備的、不可動搖的地位。文化部部長蔡武説: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密切包括日、韓在內東亞各國的文化聯繫與歷史紐帶,求同存異,共同提煉“亞洲價值”,向世界展現獨具魅力的亞洲文化精神家園,從而推動東西方不同文明由對峙碰撞走向交流交融、和諧共生。

是的,我們相信,這些古老的文化和思想,本有一脈之源!人們不會忘記,中國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傳承和發揚儒家文化的聚居地,我們期望,它將能繼續領跑世界文化,讓儒家思想蓬勃發展!

眾所周知,泉州府文廟始建於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孔廟於此,後幾經遷移重建,建築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大朝代建築形式的建築羣,其歷史悠久,規制完整,氣勢宏大,文化內涵豐厚,是東南地區最大、最名聞遐邇的文廟建築羣;其佈局勻稱,建築優美,造型獨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

同時我們也知道,泉州府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市主要文化古蹟之一。然而,它的價值本身,遠不至於此,在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文廟羣體中,它們都有着一種共同的語言——“禮、義、仁”,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和平心聲!

自古往而今來,文廟除了標誌着儒家文化,也標誌着漢家文化;標誌着中華文化,也標誌着東南亞及世界文化。儒家的本身,已遠遠不止代表一個民族和一羣讀書人,而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化脈絡,其影響深遠……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6

吉林是滿族的發祥地(原為吉林省省會所在地),先秦時期,吉林市附近可稱為人煙稠密的地方,明代以前的吉林市,雖然為歷朝所領,但並未得到充分開發。直至明永樂年間,遼東都指揮使劉清奉命率軍來吉林市建廠造船運糧之後,吉林市成為明朝通往黑龍江地區以至更遠地方的一箇中轉站,其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地位日益顯著。

清入關後,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統治,順治十年(1653年)在寧古塔(今黑龍江安寧)設昂邦章京鎮守黑龍江、松花江廣大地區,吉林市為其下屬。由於軍事和經濟上的需要,順治十三年(1656年)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在吉林建船廠造船(吉林市又名船廠),後又設水師營訓練水師。

康熙元年(1662年)改昂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康熙十年(1671年)移副都統一人進駐吉林,管理吉林軍政事務,這是清政府在吉林設行政長官之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在吉林建城垣。康熙十五年(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船廠,設將軍衙門,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也由寧古塔移到船廠,船廠從此稱吉林烏拉,為滿語名稱。吉林遂成為清政府統治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的邊疆重鎮。康熙指揮對俄的雅克薩戰役坐陣吉林督促造船、訓練官兵,留下千古絕句《松花江放船歌》。

吉林建城之初尚無孔廟,據《吉林通志卷一•聖訓志一》記載,雍正二年(1720xx年)七月,辦理船廠事務的朝廷官員給事中趙殿最上奏皇帝,請求在吉林建文廟,遭到了雍正皇帝的嚴厲訓斥:“我滿洲人等,因居漢地,不得已與本習(武備)日以相遠,惟賴烏拉(當時的吉林)寧古塔等處兵丁,不改易滿洲本習耳……。”由此可見,清王朝對吉林乃至整個關外一直實行封閉政策,反對建廟興學。

隨着滿漢文化的不斷交融,直至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欽命修建永吉州文廟(吉林文廟的前身),再三叮囑:“務令崇尚樸誠勤修武備之至意,實當永遠欽尊”。據《吉林外紀》載,“乾隆七年(1742年),永吉州知州魏士敏建廟宇黌宮,諸制略備。”永吉州文廟建成後,興辦學校之風日盛,為滿漢子弟讀書求仕鋪設了通道,儒家文化得到了迅速傳播,推動了關東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永吉州文廟建成之初,在正殿懸有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匾額,此匾額應系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後,由康熙皇帝書成,存於宮內的。此外,在嘉慶年間,又由嘉慶皇帝賜御書“聖集大成”匾額一塊,懸正殿。

光緒三十二年(1920xx年),升祭孔為國之大祀。光緒三十三年(1920xx年),吉林改設行省,巡撫朱家寶和提學使吳魯認為原有文廟簡陋,不足崇禮,乃聘江蘇訓導管尚瑩去關內考察文廟,決定在東萊門外(即今址)拓建新廟(即現吉林文廟)。

宣統元年(1920xx年)新廟落成,其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及圍牆均以以黃琉璃瓦覆頂。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7

吉林文廟位於風景秀麗的松花江畔,是吉林省最著名的古曲建築羣。吉林文廟南北長221米,東西寬74米,佔地16364平方米。主體建築按正南北中軸線排列。院內共有殿堂、配廡64間。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吉林文廟規模之宏偉、建築之精細、工藝之精巧,不僅在東北三省數一數二,而且在全國也相當有名。

吉林文廟的前身是乾隆元年(1736年)由乾隆皇帝親下聖旨興建的。1920xx年,吉林巡撫朱家玉和提學使吳魯,鑑於原來的文廟殿堂簡陋,不足以尊孔展敬,遂聘江蘇訓導管尚瑩去江寧考察文廟(即南京夫子廟建築),取回圖樣,在朱家寶的主持下,於東萊門外擇定新址(即現址)拓地興修,經兩年多的時間,於宣統元年(1920xx年)文廟的主要建築——大成殿、崇聖殿、大成門和東西配廡和圍牆等全部建成。

文廟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構成三進院落。院外最南面的垣牆稱照壁。此牆比其餘三面的牆高大、堅厚,長30米,高5米。據説當地不出狀元不能將照壁闢為大門。因吉林文廟落成後已廢除科舉,所以清至民國年間一直沒有開闢正門,人們進出文廟只能走東西轅門。照壁前面東西建成有磚樓各一,其中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石碑二,以示路人對孔子的尊崇。 東西轅門呈牌樓式建築,為木柱、錫頂、瓦蓋,對開紅漆大門,其上分懸吉林提學使曹廣楨書寫的“德配天地”、“首冠古今”匾額,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從此門進出。 泮池,是用青磚砌成,形如彎月,故又稱月牙池。狀元橋,是花崗巖石構築的單孔雕欄拱橋,橫跨泮池之上,據説只有狀元才有資格從此橋上通過。

櫺星門,在狀元橋的北面,是一座由四根花崗巖石柱組成的牌坊,每柱頂端均有“神獸”,牌坊的橫樑正中有“櫺星門”三字。所謂“櫺星”,即是古代傳説的“文曲星”,讓“文曲星”和“神獸”為孔子守大門,是將孔子神化的象徵。樓星門之後有石碑兩通。

大成門,是櫺星門北面進入主院的過廳,為五開間、歇山式廡殿頂、黃琉璃瓦屋面建築,脊為高浮雕式龍鳳脊,明柱,左右有山,前後無牆。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之一。

大成殿,在二進院落的正中,是全廟的中心建築。面闊11間。東西長36米,南北寬25米,高19.64米。雙重飛檐、歇山式廡殿頂,錯落有致,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建築,可與宮殿媲美。殿內正中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信朱地金字木質牌位,兩側分別供奉孔子弟子——“四配”和“十二哲”木質牌位。

崇聖殿,是孔子的家廟。供奉孔子五代祖牌以及歷代衍聖及其夫人絹質繡像。

大成殿東西兩側配廡為“先賢先儒祠”分別供奉七十九先賢和六十八先儒的木質牌位。

吉林文廟殿宇輝煌,氣勢軒昂。它建成於古曲建築的成熟時期,在某種程度上保存了我國古曲建築藝術之精華,反映出當時建築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建築水平,是一座完好的不可多得的古建築羣。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8

蘇州文廟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蘇州文廟府學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於景祐二年(1035年)創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曆史。文廟佔地面積近二百畝。有江南學府之冠的讚譽。現有面積僅為當時的六分之一,目前保留下來的重要建築有櫺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七星池,明倫堂等,另有數十棵古銀杏及廉石、文天祥石刻等文物點綴其間。現被用作蘇州市碑刻博物館,館內的“天文圖”,“地理圖”,“帝王紹運圖”和“平江圖”碑,簡稱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為南宋刻石。蘇州文廟古玩市場也是蘇州地區最大的古玩市場。蘇州文廟府學舊制偉岸,至清代乾隆時東臨卧龍街(今市人民路),西倚東大街,南枕新市路,北至書院巷,佔地面積約十萬平方米,其中府學佔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廟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就佔地面積而言,在當時是僅次於曲阜孔廟的全國第二大孔廟。蘇州文廟碑刻

蘇州文廟內碑刻頗多,其中尤以《平江圖》、《天文圖》、《查看地理圖》和《帝王紹運圖》等“天、地、人、城”四大宋碑最為著名。它們原先均放置在大成殿,現在則被轉移到殿側的廂房內,實行專項保護。《平江圖》碑高2.76米,寬1.48米,單線陰刻,刻於南宋紹定二年(1220xx年)。該碑精緻地描繪了當時平江府城(即今蘇州城)的佈局狀況,包括城牆、官府、寺觀、商行、書院、倉庫、兵營、園林、河流、橋樑、道路等各種建築和名勝古蹟,標出了613處名稱。另外三塊宋碑都是在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由黃裳繪製,並在淳祐七年(1247年)由王致遠刻就的,格式均為上圖下文。蘇州文廟廟學

蘇州文廟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的市中心,與滄浪亭隔街相望,是由宋朝的范仲淹所創建的。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時任蘇州知州的范仲淹將州學(後來稱府學)和文廟結合在一起,開創了廟學合一的體制,為後世和其他地方所效仿,因此有“天下之有學自吳郡始”的説法。蘇州廟學後來被多次增修擴建,佔地極廣,據《吳縣誌》記載,南宋淳祐年間便有屋宇213間。而到全盛時,除殿堂和祠廟外,還有講堂、學舍、考房、齋室並間以假山、水池、小橋、亭台等園林建築,規模居東南諸學宮之首。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後,文廟便逐漸荒廢。目前佔地面積約1.78萬平方米,僅為全盛時的六分之一,但仍然保持着東廟西學、兩軸並列的格局。東廟現僅存戟門、大成殿和崇聖祠,西學也只有有泮池、七星池和明倫堂一帶尚屬完整。除大成殿和櫺星門外,現有的建築大都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的。櫺星門為明洪武六年(1373年)所建,是一座六柱三門四扉的大型青石牌坊。大成殿重建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面闊七間、進深十三檁,重檐廡殿頂,由五十根楠木立柱支撐。殿外有青石月台,供奉巨型孔子銅像,殿內懸掛巨幅孔子畫像,均為今人所造。大成殿是文廟最主要的建築,宏偉壯觀,其規模在蘇州僅次於玄妙觀三清殿。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9

蘇州文廟位於人民路45號。蘇州文廟即府學,初稱州學,始建於北宋1035年,為范仲淹任知州時以五代吳越錢氏南園舊地創立。范仲淹改革舊制,首創將官學與祭祀孔子的廟堂合為一體的左廟右學新格局,此制後為各地效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毀於兵燹。紹興十一年(1141年)平江知府樑汝嘉重建。此後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至七年江蘇巡撫李鴻章、丁日昌相繼重修止,700多年間有碑記、志書可考的重修、拓建達30餘次。南宋時屋宇230間。明清時地逾150畝,約合10萬平方米。 清末廢除科舉,興辦新學後,文廟失於修護,日益衰頹,荒蕩蕪穢。1949年以後,文廟範圍一再縮小,部分建築陸續被拆。1957年下半年整修大成殿、戟門、兩廡及圍牆,次年上半年完工後,曾用於籌建蘇州地誌博物館。1960年後,又長期被佔作廠房、課堂、宿舍、倉庫等。

1966年起遭嚴重破壞,廟院面目全非。1978年5月起陸續興工整修大成殿、櫺星門、戟門等,並於1982年開始籌建蘇州碑刻博物館。1985年7月10日,東部大成殿一區先向遊人開放。西部明倫堂一區和北部崇聖祠一區經過整修,也於 1989年10月起接待觀眾。 府學文廟現存面積1.78萬平方米,僅為極盛時的1/6,平面佈局仍由東廟西學兩條軸線並列。東廟有櫺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等,西學存泮池、七星池、明倫堂等,主要建築皆坐北朝南。 櫺星門原為文廟第二道門,曾幾經遷徙、改建、重作,現為明成化十年(1474年)遺構,因故於1980年北移300餘米。門為六柱三門四壁出頭青石牌坊,總面闊25.5米。沖天柱雲冠雕飾盤龍,下立抱鼓石夾杆,兩中柱高8米,四根邊柱高6.86米。

柱間有額枋兩道,雕行龍、翔鳳、仙鶴,並飾有日月牌版和雲版。四堵磚壁以九方清石板貼面,呈井字形,中央雕牡丹或葵花圖案,四角飾卷草如意紋,上覆瓦脊,下承石須彌座。櫺星門石雕渾厚剛建,粗中有細,有明顯的明代藝術風格。 戟門原為文廟第三道門,又稱大成門。現有建築為明化成十年重建,清同治年間重修。硬山造,面闊五間25.5米,進深七檁12.5米。左右接掖門各三間,惟東掖門僅存兩間,共十間,通面闊47.8米。明間與左右次安斷砌門。台基前踏跺中央置團龍御路。 大成殿為文廟正殿,北宋時稱宣聖殿,經南宋紹興、元大德、明宣德年間重建改作,現存建築為成化十年所建,後雖經修葺並有所改動,但結構嚴謹,用料粗壯,風格古樸莊重,仍不失明代規制,且保存明代舊構尚多。重檐廡殿筒瓦頂,面闊七間計30米,進深13檁計21米,20.5米,台基高約1米。殿柱均施連磉覆盆式石礎,廊柱礎加狀石,上廊柱礎和合盆式木鼓墩。下檐用五踩重昂,櫨鬥後尾出翹一跳,跳頭上施三伏雲與上昂相交,昂之上端則支於挑杆之下。

此挑杆系外側第二層昂之後尾。此部結構實為合下昂上昂於一處,大成殿樑架結構以上檐斗拱保存古式最多。柱礎亦存古制。殿前施月台,橫寬24米,縱長19米,三面圍以石欄,各砌踏跺,南踏跺中央置團龍御路。 崇聖祠舊稱啟聖祠,為祭祀孔子祖先處。始建於明代,現為清同治三年重建。單檐歇山造,面闊五間20米,進深15米。前設兩廡、牆門,自成院落。 泮池和七星池均為明代遺構,四周以青石駁砌。泮池架青石拱式三孔平橋。七星池架七孔磚拱平橋。現泮池尚待整修。

明倫堂為府學主體建築,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於成德堂舊址,正統二年(1437年)重建為五間二掖,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再建,現存建築為同治間所建。磚博風硬山頂,面闊七間30米,進深18.7米。 蘇州文廟為范仲淹所創,以“學有教法”和“廟學合一”之制樹立楷模,開各州縣辦學之先河,有“吳學之興始於文正範公”和“天下之有學自吳郡始”之説,所以是教育史上的一處值得紀念的地方。 蘇州文廟存碑甚多,宋刻《平江圖》、《天文圖》、《地理圖》、《帝王紹運圖》四碑已於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代重修記石刻是府學文廟的歷史見證,今存14種,即宋碑1方、元碑2方、明碑5方、清碑6方,其中米有仁等名家撰書的碑尤足珍貴。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10

文廟是泉州古代人教育和教書的地方,它建於北宋。

到了文廟,同學們個個都興高采烈的。文廟門前有一個用石板鋪成的寬闊廣場,有七八個學校操場的大。

入口有兩扇巨大的硃紅色大門。一踏進門,一股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一副美麗的景象清新的展現在我們眼前,這裏鳥語花香,好象童話中山清水秀的“仙境”。

門兩側,有兩條長廊,整個建築形成同字形,長廊後有一排房間,是古代的老師用來教書的地方。裏面有許許多多用泥做的泉州古時候的名人,有打仗的將軍,有作家、有狀元、有……,栩栩如生,走進裏面,我彷彿看到了古代學子們正在學習的情景。

順着大門正中央向前走,下了台階,過了石路,看到一座小拱橋,橋下有一個大池塘,裏面有許許多多、五彩繽紛的金魚在水裏游來游去。好象在説:“歡迎,歡迎。”

過了水池,再往前走,上了台階,你就可以看到大成殿,大成殿中央有一個用金子做的孔子雕像,大殿兩旁擺着古代的發明,掛着各種各樣的人物畫,還有……,據説,大成殿是古代的學生用來考試的地方。

參觀了文廟,同學們把帶來的玩具拿出來玩.在古代建築裏玩起現代玩具,感覺又放鬆又有趣。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只好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文廟,文廟的景色迷人,宮殿一樣氣派的古代建築,讓我印象深刻,我的眼前好象浮現出泉州古代人勤奮讀書英勇殺敵的場面……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11

北山旅遊經濟開發區是吉林市政府1998年初批准建立的集旅遊觀光和經濟開發於一體的綜合開發區,佔地達518公頃。

北山公園始建於1920xx年,是吉林市重要的勝地,地處市中心。山下有湖三泓,山上有建於清朝年間的古寺廟羣,佛、道、儒三教雜糅相處,獨具特色。公園內建有諸多的亭、橋、廊、榭,點綴於林木葱鬱、景象幽深的山間。昔日“吉林八景”中,北山以“北山雙塔”、“藥寺晚鐘”、“德碑夕照”而著稱。

吉林北山幾百年來,已成為人們踏春、消夏、賞荷、觀雪的旅遊勝地。更是遠近香客朝山進香,拜廟祈神的福地。遊北山可在湖上蕩槳乘舟;可在亭中小憩品茗;可在祖師廟裏拜謁祖師;可在藥王廟裏拜藥王。每年四月十八的娘娘廟會和四月二十八的藥王廟會,遊人香客雲集,馬戲、雜技、歌舞、秧歌等各種表演,土特產品、風味小吃,琳琅滿目,盛況冠絕東北。自清朝年間便有“千山廟會甲東北,吉林廟會勝千山”之譽。

一九九八年引資新建了“鳥語林”景區和冰雪旅遊大世界。

一九九九年八月,吉林市政府聘請北京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心對北山公署前山區作了新的規劃,並投資3000萬進行改造,計劃20xx年5月底完工。新的規劃由正門入口區、荷花觀賞區、九龍廣場、九龍溪遊憩區和水禽觀賞區構成。每一景觀區遊覽內容豐富,自成一體,又相互呼應,整體協調。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1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璧山文廟遊覽。我是導遊胡騰月,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令各位滿意,使我們體會到文廟的悠久歷史和古香古色。

璧山文廟是重慶市現存唯一的文廟,此廟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也就是1194年,咸豐四年重修,大成殿座西向東,背靠鳳凰山,前面是寬闊的大成廣場,右有高大雄偉的政府大樓。文廟總面積為1240平方米。

廟前就有呂鳳子的石像,文廟是為紀念呂鳳子的,呂鳳子出生於1886年。成年後在上海等四個省市的高校教授國畫。呂鳳子是現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也是美術教育家,為美術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少貢獻。

請大家隨我的手勢看看大門,大門紅色的壁上是鑲嵌着黃色的圓球,顯得那麼莊重,上面刻有文廟兩個金字,我們從此看出古代人民的鬼斧神工。大家請跨進門坎,左手邊是呂鳳子紀念管,右邊就是廣告工作室了。大家跟隨我走上正前方的階梯,這裏的石壁上雕刻着一幅九龍圖,中間有一條威武的大龍,周圍有八條可愛的小龍在嬉戲,這幅石畫每一個細節都雕刻得細緻無比,這可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大家往上看,就是正殿了,屋頂雙層,鋪着黃色瓦片,牆呈紅色,頂上還雕刻着兩條飛龍。大家走進正殿,裏面整齊地擺放着桌椅,人們在這兒悠閒地喝茶。

我們繞過正殿,走上山坡,看看這些神像,它們的尊嚴,讓人肅然起敬,很多神像已被風化,可不失它們的尊嚴。這邊兒的神像被文化大革命摧殘得不成樣子。

朋友們,請保護文物,也是保護我們的家園。

今天的遊覽到此結束,大家請給我的講解提出寶貴意見,我們下次再見!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13

文廟位於吉林市昌邑區文廟衚衕,始建於1920xx年,是東北最大的文廟,與曲阜孔廟、南京孔廟、北京孔廟並稱為中國四大文廟。它既是清朝對漢文化傳入東北的認可,更是漢文化與東北少數民族文化互通的歷史見證。吉林文廟建築羣規模之大、等級之高,在封建社會所建的地方文廟中是獨有的。

該廟座北朝南,規模宏偉,共有三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大成殿,崇聖殿、大成門、東西配廡等。院外照壁前有兩隻石獅子,照壁北面兩側有東西轅站,照壁後面正中有泮池、狀元橋。吉林文廟內還有孔子生平事蹟展覽、聖蹟石刻圖陳列、歷代衍聖公及夫人繡像展等。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14

文廟位於吉林市昌邑區文廟衚衕,始建於1920xx年,是東北最大的文廟,與曲阜孔廟、南京孔廟、北京孔廟並稱為中國四大文廟。它既是清朝對漢文化傳入東北的認可,更是漢文化與東北少數民族文化互通的歷史見證。吉林文廟建築羣規模之大、等級之高,在封建社會所建的地方文廟中是獨有的。

該廟座北朝南,規模宏偉,共有三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大成殿,崇聖殿、大成門、東西配廡等。院外照壁前有兩隻石獅子,照壁北面兩側有東西轅站,照壁後面正中有泮池、狀元橋。吉林文廟內還有孔子生平事蹟展覽、聖蹟石刻圖陳列、歷代衍聖公及夫人繡像展等。

看過"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15

大家下午好!俗話説: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千里不相逢,很高興在這晴空萬里的中午與大家相逢。我叫温振博,本次我們將重點遊覽文廟,那麼在途中呢為了大家的安全呢,請大家儘量不要走散,那麼在我工作中有什麼做的不對的請大家提出來,那麼我會竭盡所能的為大家服務,希望我的講解能夠帶您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好了,趁着離我們文廟還有一段路程,我先給大家講下文廟大致的情況吧。 文廟是新世紀新柳州文化璀璨的一顆明珠,同時它也是“豬年盛世看龍城、歡樂健康遊柳州”的系列精華遊。那麼大家一會到文廟大門的時候請高台你們的貴腳,不要踩門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啊這就是對孔子他老人家的一種尊敬和敬仰,所以有勞各位了。那麼文廟什麼個概念呢?其實簡單來説就是文宣王廟的意思,那麼也就是孔廟的別稱了,當然它是用以祭祀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紀念性建築。柳州是個有着兩千多年濃厚文化底藴的歷史文化古城,那麼從唐朝以後,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舉國祭孔,孔廟又稱文廟,廟學合一,也是祭祀孔子,同時呢也教育了人。柳州文廟始建於唐貞觀初年。後來唐元和十年六月(公元820xx年),柳宗元到柳州任刺史,發現柳州文廟已破損,他感到很可惜,就組織官民,花了兩個月重修文廟,由他親自撰寫了《柳州文宣王新修廟碑》。到明朝洪武初年(1373年),在柳州的府學(也就是現在的映山街二中)和縣學(東台路原市機關幼兒園)又建了兩所文廟。1920xx年,柳州文廟在一場火燒半邊城的大難中就燒沒有存在了。從此,重修文廟就一直是柳州百姓的心願。20xx年的時候,柳州市政府決定於柳江南岸定在登台山下,駕鶴山側、柳江河畔,位置得天獨厚,重修柳州文廟,並將其列為柳州文化建設十大工程之一,20xx年 3月份開始動工建設的柳州文廟,僅用短短半年時間就像劉謙魔幻式地矗立在柳州市民眼前。現在重建的柳州文廟選址,可以説是涅槃重生,依山臨水,有許多文人墨客稱讚有寫道這樣一句話 “北有曲阜,南有柳州”這是對柳州文廟建造規模的尊稱,那麼他身着十二章帝王服,頭戴十二旒冠冕,讓人不得不想起可敬可愛的孔子那慈祥的仁愛的笑臉。那麼它以燈台為靠、駕鶴為案,金碧輝煌地聳立在柳州漢城故址上,建成後的柳州文廟,將與亞洲最大人工瀑布蟠龍山和歷史悠久的窯埠古鎮等,成為“百里柳江”景觀帶上重要的文化標誌性建築。如果你登山遠眺,柳州的文氣頓會金燦躍然,成為引人慾意信步於其中的勝境。

在國內20xx多座文廟中,唯獨柳州文廟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山水靈氣遠勝他鄉, 現在重建的柳州文廟地理位置就是朝着西北方向,背靠東南方的登台山,由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等主體建築組成,建築以宋代風格為主,結合嶺南地方樣式,整個建築宏偉壯麗,結構嚴謹,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可以説文廟是富有風情萬種的旅遊勝地。

導遊詞泉州府文廟 篇16

吉林文廟位於風景秀麗的松花江畔,是吉林省最著名的古曲建築羣。吉林文廟南北長221米,東西寬74米,佔地16364平方米。主體建築按正南北中軸線排列。院內共有殿堂、配廡64間。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吉林文廟規模之宏偉、建築之精細、工藝之精巧,不僅在東北三省數一數二,而且在全國也相當有名。

吉林文廟的前身是乾隆元年(1736年)由乾隆皇帝親下聖旨興建的。1920xx年,吉林巡撫朱家玉和提學使吳魯,鑑於原來的文廟殿堂簡陋,不足以尊孔展敬,遂聘江蘇訓導管尚瑩去江寧考察文廟(即南京夫子廟建築),取回圖樣,在朱家寶的主持下,於東萊門外擇定新址(即現址)拓地興修,經兩年多的時間,於宣統元年(1920xx年)文廟的主要建築——大成殿、崇聖殿、大成門和東西配廡和圍牆等全部建成。

文廟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構成三進院落。院外最南面的垣牆稱照壁。此牆比其餘三面的牆高大、堅厚,長30米,高5米。據説當地不出狀元不能將照壁闢為大門。因吉林文廟落成後已廢除科舉,所以清至民國年間一直沒有開闢正門,人們進出文廟只能走東西轅門。照壁前面東西建成有磚樓各一,其中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石碑二,以示路人對孔子的尊崇。 東西轅門呈牌樓式建築,為木柱、錫頂、瓦蓋,對開紅漆大門,其上分懸吉林提學使曹廣楨書寫的“德配天地”、“首冠古今”匾額,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從此門進出。 泮池,是用青磚砌成,形如彎月,故又稱月牙池。狀元橋,是花崗巖石構築的單孔雕欄拱橋,橫跨泮池之上,據説只有狀元才有資格從此橋上通過。

櫺星門,在狀元橋的北面,是一座由四根花崗巖石柱組成的牌坊,每柱頂端均有“神獸”,牌坊的橫樑正中有“櫺星門”三字。所謂“櫺星”,即是古代傳説的“文曲星”,讓“文曲星”和“神獸”為孔子守大門,是將孔子神化的象徵。樓星門之後有石碑兩通。

大成門,是櫺星門北面進入主院的過廳,為五開間、歇山式廡殿頂、黃琉璃瓦屋面建築,脊為高浮雕式龍鳳脊,明柱,左右有山,前後無牆。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之一。

大成殿,在二進院落的正中,是全廟的中心建築。面闊11間。東西長36米,南北寬25米,高19.64米。雙重飛檐、歇山式廡殿頂,錯落有致,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建築,可與宮殿媲美。殿內正中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信朱地金字木質牌位,兩側分別供奉孔子弟子——“四配”和“十二哲”木質牌位。

崇聖殿,是孔子的家廟。供奉孔子五代祖牌以及歷代衍聖及其夫人絹質繡像。

大成殿東西兩側配廡為“先賢先儒祠”分別供奉七十九先賢和六十八先儒的木質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