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福建導遊詞(精選3篇)

熱門福建導遊詞 篇1

一、隨車導遊解説詞

熱門福建導遊詞(精選3篇)

各位嘉賓:上午好!(致歡迎辭)

首先,讓我代表------旅行社,歡迎諸位前來福建永定客家土樓觀光旅遊。

我叫------,很榮幸為各位嘉賓導遊,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水平不高,有不到之處請大家原諒,祝各位身體健康,旅途愉快,謝謝!(發宣傳冊)。

永定土樓

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樓(永定下洋)旅遊風景區,途經紅坊鎮、高陂鎮、坎市鎮、撫市鎮、陳東鄉、岐嶺鄉、下洋鎮等七個鄉鎮,全程約80公里。現在我用客家方言説一名、句“歡迎各位嘉賓光臨永定客家土樓”。

據不完全統計,永定縣境內共有23018座土樓,其中圓土樓有362座。永定土樓最先建軍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説起土樓旅遊,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某超級大國的衞星發現中國福建的西部佈滿了無數個大小不一、或圓或方的不明建築物,他們懷疑可能是核反應堆,也可能是導彈發射井,而且規模龐大,數量驚人,引起該國當局的高度重視,於是派遣特工人員以記者的身份前來探個究竟,結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樓民居建築。雖然虛驚了一場,但是卻為土樓旅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到目前為止,永定土樓已接待了四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萬中外遊客。

應該説永定的圓土樓最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為中國的遠古時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認為“圓”具有無窮的神力,給人帶來萬事和合、子孫團圓。永定最大的圓土樓共四層,有400多個房間,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約五、六百人。圓土樓內有水井、浴室、廁所、磨房、豬舍、花園、學校等設施,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説她象個小城市一點都不誇張。傳説有兩個同樓的新媳婦某日孃家相遇,為“自己住的樓是最大的土樓”這一話題爭得面紅耳赤,結果結伴回家才知道,她們住的是同一座土圓樓。有人統計,倘若你到土樓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每個房間住一個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時間;每天認識樓裏的一個人,要用近兩年的時間。其間新的媳婦女娶進來了,新的小生命又誕生了,因此你永遠也無法認識全樓的人。

如果遇到外來勢力的侵襲和攻擊,只要關上大門,守住要口,全樓安然無恙。因為土樓的大門是用二、三十釐米厚的不易着火的雜木製成的,有些門還釘了鐵板,樓門上裝了防火水槽。圓樓外圈的一、二層不開窗,所以敵人攻到樓下也無可奈何,甚至圍困一年半載,樓內柴米仍不斷絕,生活依舊正常。有專家總結,圓土樓具有六種功能:1、聚族而居;2、教化娛樂;3、防風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衞;6、冬暖夏涼。

現在,我榮幸的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福建土樓,已被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説是福建土樓將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福建作家許懷中先生説:“永定土樓是個句號,卻引出無數的問號和感歎號”。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計一朗説:“永定土樓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美國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師克勞得説:“永定土樓是客家人大膽、別具一格的力作,它閃爍着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動不已”。    我唱一首客家山歌給大家聽(或朗誦一首客家民謠)。我們一再稱在土樓內居住的人為“客家人”,那麼什麼是“客家人”,我來為大家解開這個謎。

很多人誤認為“客家”是一個民族,其實客家是中華民族中漢族的一支特殊的民系。兩千多年以來,中原地區的漢人因為宮廷內鬨、逃避戰亂、自然災害及政府南遷等到種.種原因而出現六次較大規模的向南方遷移。第一次是秦始皇時派兵五十萬駐紮廣東南嶺;第二次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和三國兩晉時期;第三次是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的動盪時期;第四次是南宋時期金兵南下導致漢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敗而遷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間的“移湖廣,填四川”政策(相當於現在的三峽移民政策),大量客家人向廣西、四川等到地遷移。

根據專家統計,兩千多年來,中原地區大量的漢人南遷,目前主要定居在福建、廣東和江西地區,然後又擴散至四川、廣西、海南、中國台灣、香港、東南亞等地。那麼,相對於這些地區的原居民而言,他們應該是客人,所以統稱“客家人”。

我們所説的“客家文化”,就是中原漢族祕當時南方的百越族經過長時期的融合,形成了一種既保留了中原漢族文化的主要特徵,又容光煥發納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這種文化就是在民俗語風情和文化語言等到方面有顯著漢族特徵,同時又有相對獨立性“客家文化”。在我們即將參觀的土樓大型 客家民俗博物館裏面,大家就可以直觀地瞭解這種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文化現象”,典型的“客家文化”。

熱門福建導遊詞 篇2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海上花園”鼓浪嶼,我是廈門的導遊。

到鼓浪嶼除了欣賞美麗的風景,還有八件事要做,哪八件事呢?泡壺釅釅的烏龍茶、學幾句地道的閩南話、找條喜歡的小路、站在海邊發發呆、聽場音樂會、吃個名小吃“麻餈”、逛逛玲琅滿目的海鮮市場,而最值得一做的就是拜謁一處名人故居。別看這隻有1.91平方公里的小島,這可是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地方,在這個美麗的小島上,孕育了無數中華優秀兒女:有畢生都獻給我國婦產科事業的醫學大師;有新中國傑出的體育教育家;有名揚海內的文學巨匠;有以音樂陶醉人心靈的鋼琴詩人,他們都是誰?他們又曾在鼓浪嶼哪座寧靜的小樓留下生活的足跡?讓我們沿着幽靜的小路,一起來尋訪答案。

看!晃巖路旁的這座八卦小樓就是被尊為“萬嬰之母”的我國婦產科奠基人林巧稚大夫的出生地,林大夫終生未嫁,然而她用温暖的雙手,迎來了五萬多名嬰兒生命中第一聲啼哭,她沒有兒女,卻將她一生的心血,她偉大的母愛奉獻給了千千萬萬的孩子。她願意一輩子做值班醫生。

再看看這座兩層的別緻小樓,20年代,一位熱血青年從這裏走出,為了一洗“東亞病夫”的恥辱他毅然從理科改學體育,1936年,他以總教練身份率中國隊參加柏林奧運會,在清華任教52年間,培養了一批批學有所成兼具強健體魄的人才,76歲高齡仍榮獲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這個人是誰呢?對了,就是馬約翰!被毛主席譽為“新中國最健康的人”。如今這座樓雖已易主,但馬約翰倡導的積極、健康、進取的體育精神仍留在他的故鄉鼓浪嶼。

大家都知道,“鑑湖女俠”秋瑾曾寫過“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在那風雨如晦的歲月,她誕生在美麗的鼓浪嶼,就是我們眼前這座看上去極其普通的紅色樓房,這位中國最早的女性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她那種為了理想不屈不撓的精神多麼令人敬佩啊!

聽,隨風傳來一陣悠揚的鋼琴聲,沒有嗎?再聽聽,那旋律多麼優美啊!想不想知道它是從哪兒傳出來的?走,我們去看看!

這裏是雞山路16號,是著名鋼琴家殷承宗的舊居,這是一座法國式鄉間別墅,鼓浪嶼人稱它為“圃庵”.殷承宗就出生在這座別墅,並在這裏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 上天賦予了他超人的音樂天賦,9歲就舉辦了“幼童殷承宗獨奏音樂會“,20歲獲得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的二名,請注意!當時這場比賽可是沒有第一名的哦!1969年他完成了氣勢磅礴的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創作,周總理聽完後興奮地説:“冼星海復活了!”。這座別墅誕生了殷承宗, 而鼓浪嶼還哺育了許許多多非常有造詣的音樂家:陳佐湟、林俊卿、許興艾等等。而今,鼓浪嶼擁有由著名指揮家鄭小瑛親自執棒的愛樂樂團;擁有全國唯一的鋼琴博物館;擁有國內音響效果一流的音樂廳,,,,,,這些都使鼓浪嶼成為名副其實的音樂之島。

朋友們,看了這麼多名人故居,不知大家是否感受到這個小島深厚的文化底藴?在鼓浪嶼的每個角落,無不散落着光輝的名字:世界文化名人林語堂,當代著名女詩人舒婷等等…有機會大家還可以到島上來串串門,沒準兒還能碰上一個你仰慕的名人呢!

(看錶)喲!6點了,我們也該結束今天愉快的旅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我們在這幽靜,祥和,温馨,浪漫的鼓浪嶼漫遊,是不是更有一番韻味呢?走吧,讓我們在返程的路上,用心品味這名島、名宅,名人、名曲,再次聆聽濤聲、琴聲,歌聲、笑聲......

熱門福建導遊詞 篇3

南普陀寺是中國古代建築物之一,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説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説寺廟在唐朝就有了,距今也有1200多年;寺廟對着南太武山,真是風水寶地。據説該寺是唐代首先到島上開發的陳氏族人所建,五代時,稱泗洲院,宋初叫無盡巖,後該名叫普照寺. 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毀,明洪武時重建,明末又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統一中國台灣的施琅將軍重建。因與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同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是目前國內僧人較多的寺廟。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呈中軸線遞次向上,主體建築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向左右對稱展開,依次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二側依次升高的廡廊,迴護着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雄偉壯觀。南普陀寺原為"臨濟宗"一派世襲主持,1920xx年起,該為十方叢林選賢制,選撥賢者為方丈。自那時到至今已選任了11任方丈。

南普陀寺改革開放後增加了活力,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也得到了十方信善的捐贈。80年代以來,所有堂院都翻修一新,還新建了一批設施,主要有:海會樓. 普照樓. 方丈樓. 太虛圖書館,兩座山門以及閩南佛學院的教學樓. 僧舍樓,還有佛教協會的辦公室. 上客堂,會客樓。1992年在般若池畔,新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大禪堂,堂高三層,八角重檐飛脊,圍以白石雕欄,精巧嚴密,富貴堂皇。現在的南普陀寺是建寺以來最為昌盛的時期,是閩南乃至福建最為流光溢彩,金碧輝煌的寺院!南普陀寺院內以及後山五老峯前,都留下歷代許多摩崖石刻和多塊碑記,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載的"飛泉",清施琅將軍的"為善最樂",以及抗荷將軍沈有容等的題刻和光緒三十四年美國艦隊訪問廈門的刻石,都提供了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