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福建導遊詞(通用5篇)

經典福建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經典福建導遊詞(通用5篇)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鼓浪嶼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如果説鼓浪嶼是個海上花園,那麼菽莊花園可稱得上園中之園,它始建於1920_年,是園主人林爾嘉以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的。林爾嘉原籍福建龍溪(現為龍海市)。1874年,他出生於廈門,並在此度過其少年時期。1920_年起,任廈門保商局總辦、廈門總商會總理。他對廈門的貢獻是:發起創辦了電話、電燈、自來水等公共事業。1920_年,任廈門市政會會長,曾多次發動華僑及各界人士捐資興建中山路等市政設施。日本侵佔廈門後,自廬山移居香港,1945年以後回中國台灣定居。1951年,病逝於家中,享年77歲。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迫割讓中國台灣給日本。林維源父子不願當亡國奴,遂舉家遷回鼓浪嶼定居,林爾嘉長大後,因為思念中國台灣的家園,便仿造板橋別墅興建了菽莊花園。

現在我們已站在花園入口處,花園由藏海園、補山園兩部分組成,各造五景。藏海園五景為: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補山園五景為: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聽潮樓、小蘭亭。藏海就是把大海藏入園中,隱含把山河攬入祖國懷抱、切莫再任人宰割的意思;補山就是以人工構築補綴天然景色之不足,隱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補之意。在這裏,園主人的愛國之情躍然於表,待會兒我們將身臨其境去領略其奧妙。

菽莊花園有三個顯著特點,可歸納為“藏、借、巧”三字。請看我們前面,一堵高牆擋住了我們的視線和去路,眼前只有一些花草盆景,待各位走出圓拱門,看!!我們的視野一下開闊起來,萬頃碧波早已靜候在眼前,悠悠碧波豁然開朗,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這就是花園“藏”的妙處,原來這堵牆只是個屏障如果進門見海一覽無餘,便會失去韻味,顯得平淡無奇。現在,請看我們左手邊的建築物--眉壽堂,又名談瀛(ying第二聲)軒,門對海濱浴場,過去是園主人品茶吟詩作畫的地方,現已闢為商場和餐廳。這裏有一個水池,水池右邊有一閘門與大海相連,將海水引入園中形成橋畔外池,再經左邊那個洞口通向內池,洞口上刻“止水”兩字,取海水到此不再揚波之意,這樣,藏海園就構成了三個景區:大海、外池、內池,由大到小,由外及內,很自然的把海藏入園中。

現在請往右邊看,這座長橋叫四十四橋,可為什麼叫四十四橋呢?你看它從亭畔延伸入海,全橋長約100多米,凌波卧海、宛若游龍,設計者能因海構園,就勢取景,使小巧的花園一下拓展了數倍,此乃花園“巧”的體現。

好了,各位請隨我向前,在我們面前有塊天然巨石,上刻“海闊天空”是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所書,背面是園主人林爾嘉親題的“枕流”兩字。

現在我們行走在全園遊覽主線四十四橋上,各位是否已經猜出四十四橋的來歷呢?其實很簡單,因建橋時正值園主人四十四歲。各位,這半月形的亭子就是渡月亭,皓月當空,遊此最佳,各位若有幸於中秋之際來廈遊玩,不妨來此觀渡賞月。

這是壬秋閣,因建於1920_年農曆壬戌之秋而得名,他的獨到之處就在於一半建在陸上,一半支在水中,壘台建亭,圍池砌階,聯以曲橋;其東南兩牆各開一個圓拱門,坐政治閣中,可以同時看到兩側的風景。而從窗台眺望,四十四橋蜿蜒曲折,真率亭、千波亭、渡月亭有的呈菱形、有的為扇形,形態各異,別有韻味。

各位團友,我們繼續吧!這摺扇型的招涼亭地處原來花園的盡頭,因招來陣陣涼風而得名。繞過招涼亭,我們就到了補山園,前面這朱瓦別墅式建築是聽濤軒,在此可盡纜天風海濤。現在聽濤軒已經改成了鋼琴博物館。它收藏着旅澳華人胡友義先生提供的鋼琴73架。胡友義先生出生於鼓浪嶼,從小就生活在悠揚的琴聲中,與鋼琴結下了不解之源。在澳大利亞,他又不惜重金收購古鋼琴。1999年,他懷着赤誠的愛國愛鄉之心,千辛萬苦,遠涉重洋,將這些鋼琴運回故鄉,開闢鋼琴博物館,並於20_年1月8日正式向遊人開放。這些鋼琴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如今仍完好無損的送到胡友義先生的故鄉來,成為廈門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一起融入“鋼琴之島”鼓浪嶼深刻的文化之中。大家也都看到了這裏除了鋼琴以外,還有很多的燭台,其實這些燭台也是胡友義先生從澳大利亞帶來的,共有50多盞精緻的燭台,這些燭台大多是百年前歐洲出品的,與這些古老的鋼琴放在一起,可謂是珠聯璧合。前不久,胡友義先生又從澳大利亞運來了四十架的鋼琴,也於前不久供遊人開放。現在我們看到遠處的那幢紅色建築是頑石山房,原為園主人讀書的地方,現以開闢為招待所。我們面前的這座假山就是“十二洞天”,它由各種砂石、頁巖、火山石構築而成,是人工鑿壘的假山連環洞,俗稱“猴洞”,內有12個洞室,以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編列在石牆上,各動互相連通,宛如一座迷宮,又稱“迷魂洞”,是孩童玩耍的好場所。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去轉了,請各位隨我往下。右邊這座人物銅像就是園主人林爾嘉先生的全身塑像,這原是私家花園,林先生去世後,他的子孫將其獻給國家,我們才有幸得以一見。

好了,我們已經繞了一圈了,想必各位已經領略到菽莊花園她獨特的風格,正因為她“藏”、“借”、“巧”的特點,才能在這有限的面積中造出無限的空間。整個花園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相輔相成,和諧一體,辨證統一。林爾嘉對此也頗為滿意,這從他寫在亭子上的楹聯“有襟海枕山勝概,以栽花種竹怡情”可見一斑。美麗的菽莊花園令人品味無窮,流連忘返!

經典福建導遊詞 篇2

遊客們好,歡迎來到永定縣土樓羣!我姓陳,大家就叫我陳導遊吧。

在到達永定土樓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永定土樓。永定土樓,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是世界上神奇的山區民居建築。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土樓分為方形和圓形兩種。永定客家土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建築藝術、建築風格都積澱了獨具特色的模式和內涵。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佈着2萬多座土樓,其中有三層以上的大型建築近5000座,圓樓360多座。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異、高大雄偉的方圓土樓,以自然村落為單位,錯落有致、和諧協調地與藍天大地、青山綠水融為一體,組合成氣勢磅礴、壯麗非凡的土樓羣體,形成讓人“消魂奪魄”的奇特景觀。到站了,請大家下車。大家請看,眼前這座高大的土樓名叫“振成樓”。請大家跟着我進來。請看,振成樓建築風格及大門、內牆、祖堂、花牆等所用的顏色,大膽採用了西方建築美學所強調的多樣統一原則,達到了極高的審美境界,堪稱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築的傑作。振成樓是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林氏家族十九代林在亭的後裔興建的。現在,我給大家講講林氏家族創業史。 煙草工業的興起成就了林氏家族的財富積累。

林在亭因當時家境貧窮,生有三子,長子名

德山、次子名仲山、三子名仁山。太平天國時期為避戰亂,率三子至永定撫市親友家刻苦學藝——打煙刀。

早在北宋年間,我國由菲律賓引進煙草,時稱瑞草,後從南雄地區引進永定縣,又稱南雄煙,那時煙草就成為該區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氏三兄弟當時看準煙草走俏個國的時機,抓住機遇,回家鄉洪坑自行經營,以3個銀元起家,辦起了第一家煙刀廠,字號“日升”。三兄弟團結奮鬥、艱苦創業,以質量、信譽為宗旨,因經營有方,3年中先後在鄰村創辦起10數個廠家。老大負責在各廠檢驗質量,老二負責外採,老三負責推銷。由於煙刀的工藝獨特、價廉物美,產品走俏全國。三兄弟在廣州、上海等城市設點推銷,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終於成了大富翁。

三兄弟致富後,四處修橋、築路、建涼亭、辦學校,為鄉鄰做了不少公益事業。1920_年民國總統黎元洪贈匾“里黨觀型”印緣於此。

經典福建導遊詞 篇3

各位團友,大家好。再過五分鐘,我們便可以到“千年古剎”南普陀寺了。

現在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它的沿革。南普陀寺最初建於唐朝。初名普照寺,五代時,改名“泗洲院”,宋時稱“無盡巖”。清康熙二十三年由靖海侯施琅再次重建。大家也許都知道,在浙江省有座普陀山,那它與南普陀寺有什麼聯繫嗎?對,有的。因為南普陀寺與普陀山普濟寺同祀觀音,又在它的南邊,故稱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於五老峯下,為子午坐向,依山面海以中軸線為中心,主體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依次層層托起,相互呼應。東西兩側建築物鐘樓鼓樓對稱排列,顯得雄偉壯觀。各建築物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帶有明顯的民族建築風格。

各位團友,南普陀寺已到了,請大家下車。

各位團友,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南普陀寺的山門,這邊是西山門,在東邊還有東山門。請大家招頭看,“鷺島名山”。這是原中國佛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山門兩邊對聯為明書法家虞愚所書。“廣廈島連滄海闊,大心量比五峯高”。這道出了南普陀寺依山面海,佛境清幽的情致。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往佛塔和蓮花池參觀。

在我右手邊現在大家可以遠遠看見的是蓮花池,夏日荷花盛開時,藍天、白塔、綠葉、花海,展示出這裏清淨的佛門淨地。

池後為七座漢白玉如來佛塔和兩座萬壽塔。萬壽塔高18米,11層高。為印度佛教建築風格,頂端層層托起,高聳入雲,中部四面有佛法修行的種.種雕像,底部為須彌座,又名金鋼座。如來佛塔高5米,整齊有序地排列於萬壽塔前。在塔的中間為放生池。善男信女在此放生以表自己的慈悲為懷,那麼,為什麼廟前要設一個放生池呢?其實,放生原為我國的一項風俗習慣,後與佛教“慈悲”教義相結合,成為一種佛事話動,流傳至今。

各位團友,現在請隨我入寺參觀。這是天王殿,又稱彌勒殿。天王殿是1920_年,會泉法師任方丈時重建的。它正中供奉彌勒佛,兩側四大天王,背後供護法天神韋馱,這種格局和全國寺廟都是一樣的。

這便是彌勒佛。它盤坐正中,倚着布袋,袒胸託膝,十分可愛。相傳彌勒為五代樑朝明洲奉化人,號長汀子。他常常杖着一布袋,雲遊四方,自由自在,勸人信佛,而且總是眉開眼笑,和善待人,因此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圓寂時,口含一偈“彌勒真彌協,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人們這才酌情其為彌勒的化身,在我國,常有“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楹聯來形容其皆大歡喜的形象。

各位團友,現在請往兩側看,這是四大天王,中國俗稱“四大金剛”。據印度佛教稱,世界中心為須彌山,四方有四大部洲。四大天王住在須彌山山腰的犍陀羅山,山有四峯,各住一天王,各護一方天下,河、山、森林,都是他們的庇護範圍。中國的“天王”是依照《封神撈演義》所塑造的,這是東方持國王、雪白的身軀,身着甲胃,手持無弦琵琶,意為“弦彈破苦”,修生養性,南方堵廣天王,身青,手持寶劍,意斬盡妖魔,佛法不可侵犯;西方廣目天王,身紅,右手繞龍或蛇,有的左手還持珠,意即吉祥如意;北方多聞天王,身綠,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用來制伏妖魔;右手握銀鼠,意為苦海慈航。四大天王的法器是各有含義的;劍;鋒利也,諧喻“風”;琵琶,暗指調;傘,隱喻雨;龍,有通的含義,暗:指順。

這樣一來,四樣法器合起來便是“風調雨順”,四大天王成了護國安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佛教天王,吉祥的象徵。

彌勒菩薩後面,是護法天神韋馱。佛教相信他是南方堵廣天王的八神之一,居三十二將之首。相傳在釋迦牟尼濕後,希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邪魔將舍利奪走。韋馱奮不顧身,奮起直追,奪回了舍利。佛教傳入中國後,韋馱為少年武將形象,身着甲胃,驅矣除魔。傳説如果韋馱手持着地金剛杵,表示寺廟並不富裕,對外來雲遊俗人不開放,不可留宿;假如金剛杵是橫放在手臂上,剛表示寺廟較為富裕,是十方叢林,可免費食宿;若韋馱左手卡腰,右手持金剛杵過額,則説明對遊要適當收費。

南寺原為世襲制子孫廟,韋馱的金剛杵為看地的,改十方絲林制後金剛杵仍保持原樣。但按十方絲林制規定是可以免費食宿的。

各位團友,兩側的廊院,是對稱排列的種樓和鼓樓。值得一提的是在五老峯上有鐘鼓兩山。鐘鼓山與鐘鼓樓兩兩相對,堪稱一絕。各位團友,這是寺院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又稱大殿。大家可以看到大庭平展舒廣,正中為一寶鼎香爐,兩側白石寶塔聳立於兩側,顯示出大殿的肅穆。

大雄寶殿主要供奉“三世佛”。蓮花座上的為佛祖釋迦牟尼。大家可以看到佛祖眼睛向前凝視,左手置於盤腳,右手微招至胞前,彷彿正在給人們講經佈道,造型生動。釋迦牟尼原名喬達多·急達多。據説,他是古印度加毗羅衞國淨飯王的兒子。他從小善於沆思,深感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種.種苦難,他認為只有出家才能拯救人類。所以,釋迦牟尼29歲便出家苦修6年,後來又在菩提伽耶靜思人生真締,最終大徹大悟,得到後,他便開始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後來傳教45年,在那迦羽化昇天,這便叫“涅”。

大家請往後邊走,殿後供的是“西方三聖”。中間為阿彌陀佛,左邊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觀音菩薩為大乘教菩薩。她能解救眾生,每當遇難時,只要含中名,觀音便會來解救,所以叫“觀音”。從唐朝開始,觀音便開始擺脱印度模式,形成中國化女神形象。大勢至菩薩所到之處,可以息火、血、刀、光之災。

各位團友,大家還可以看到大雄寶殿建築頗具園林色彩。有“清風搖影”“禪河淋浴”等山水連環畫。大家抬頭看,大殿屋背裏捲棚式弦形,燕尾式飛檐,如彎月起翹。這與牆身平實穩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得更為莊重秀麗,體現了濃厚的民族特色。

大家請跟我來,這便是大悲殿。大悲殿屹立於石階之頂,高約20米,呈六角形的建築風格,三重飛檐,殿頂正中立一葫蘆寶塔,宏觀偉壯觀。大悲殿正中祀觀音菩薩。正面為雙手觀音,其餘三面為48手觀音,各臂執物各有不同,表示觀音有不同的渡眾願望。

各位團友,最後一殿是藏經閣,建於1936年,上層為經堂,下層為法堂。這裏有中外佛書經典數萬卷。其中較珍貴的有《明大藏經》《佛説阿彌陀經》。

各位朋友,下面我們前往素菜館用素齋。

這是普照樓,它作為素食館,迎接海內我嘉賓。南普陀寺的素食獨具一格,以清純素雅而聞名,被譽為“素菜瑰寶”。

各位團友,南普陀的介紹到此結束,謝謝各位的合作。

現在給大家4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大家可以上山看看摩牙石刻,也可以去大雄寶殿燒香祈願。

我們將在11點30分在停車場集合,我們的車號為閩D3688,謝謝。

經典福建導遊詞 篇4

現在我們開始登山了,請大家謹記觀景不走路,走路不觀景,同時要注意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哦!看,前方這株迎客鬆正向我們微微點頭,歡迎大家的到來。

這顆迎客鬆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過去的冠豸山上滿山遍野古木參天,半山腰有“松風亭”,山頂有“聽鬆亭”,還有“印鬆麓”等景觀和石刻,也留下了廈門書法名家羅丹先生在抗戰期間寫的名句崖刻:“一天秋色千峯雨,萬壑松濤十里關”的崖刻。品鬆韻,沐松風,樹正氣,贊風格,這是遊冠豸山的一大樂趣,上世紀六十年代,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寫有一篇《松樹的風格》,它筆下的松樹給人以傲霜凌雪,百折不撓,無私無畏的凜然正氣,這正與“冠豸”公正廉明剛正不阿的寓意相吻合。是不是感覺迎客鬆為我們帶來一片蔭涼,那就讓我們帶着一身脱俗超凡的感覺,繼續登山吧。

經典福建導遊詞 篇5

各位團友,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海上花園,温馨廈門。

今天我們即將參觀的是世界古炮之王,廈門市胡裏山炮台。胡裏山炮台位於廈門東南端的海峽突出部位,炮台依山傍海,視野開闊,隔海與漁仔尾互為犄角,控厄着廈門港,素有“八閩門户,天然鎖鑰”之稱。

緬懷歷史,展望未來!

好,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胡裏山炮台東城門腳下,大家可以看到那座古老而滄桑的城牆,會有怎樣的感觸呢?廈門胡裏山炮台始建於清光緒20_年,也就是1894年,歷時2年零8個月建成,炮台採用優質的花崗巖,並採用廈門民間“三合土”,拌以烏樟樹汁、糯米、紅糖一寸一寸夯打而成,可謂堅固無比,其優點是可以防止炮台被炸是產生殺傷性的石塊,以至傷到士兵。整座炮台呈半地堡式、半城垣式結構,佔地總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

裏面現存着一尊世界頂級的大炮,那究竟是怎樣的一尊大炮能夠讓人如此神往呢?下面請隨我入內親眼一目吧!

首先,站在這神奇的古榕樹下,我們可以看到前方一幅巨大的壁雕——《民族魂》,生動地描繪了炮台那段歷史。壁雕對面有兩座大門,上面分別寫着“奮武”、“振威”二字,意藴着要奮武振威,抗擊侵略者。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走進“奮武”們,左側的建築就是炮台官廳指揮中心,等下我們再過來參觀,現在我們繼續往前走,通過閲練場,上階梯就可以到達炮台了。

各位團友!下面就是震撼我們眼裏的時刻了,大家請往那邊看,裏面用鋼凝土封蓋下的龐然大物就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28生克虜伯大炮,該炮身長13.13米,重87噸,大炮口徑28生,大炮膛線84條,旋轉度360,有效射程1.6萬米,説到大炮的威力,有這樣一個誇張的傳説,據廈門民間傳説,當年閩浙總督邊保泉前來炮台驗收炮彈時,炮彈打到了大擔島海面,因為威力巨大,連胡裏山附近的牛都震得大跳起來。

大家注意了,該炮還有一個孿生兄弟,原來在那邊的西炮台,因為在1958年的大鍊鋼鐵運動中,被廈門鋼鐵廠以8分錢每公斤的價格買去鍊鋼了,所以只剩這孤零零的東炮了。朋友們,想當年那兩兄弟可是從德國飄揚過海來到胡裏山的啊!當時清政府可是花費高額達30餘萬兩白銀購買來的啊!聽到這裏,不知大家有何感想呢?

好!各位團友,下面我帶大家走進一段歷史:

1937年侵華日軍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同年10月日艦在飛機的掩護下進犯廈門港,沉睡了多年的胡裏山克虜伯大炮在硝煙中再次甦醒,並打中了日艦“箬竹”13號,導致日軍進攻失敗。第二年5月,日軍從廈門東北部的何厝、泥金一帶偷襲登陸,佔領了廈門島。之後胡裏山炮台也落入敵手,日軍在炮台進行了大掃蕩,兩張副炮被搬走了,這兩座克虜伯大炮因龐大笨重搬不動而倖存了下來。

大炮旁邊的大坑就是炮台的中心水池,是用來裝水擦拭炮口的。東西炮台之間有一條暗道,是用來運送炮彈的,往暗道下去,可以到達我們剛才走過的閲練場了,閲練場是用來提供清兵操練的,前方的官廳一樓有中國首例高仿真硅膠機器人,還原出真實的歷史人物,通過人物的動作、對話,生動的再現1896年清朝胡裏山炮台官兵指揮作戰的情景。同樣在官廳的二樓有4D影院、幻影成像劇場,每隔10分鐘循環播放,再現胡裏山歷史。

歷史可以銘記,也可以再現。各位團友,待會兒大家可以看到胡裏山炮台又一大看點,那就是紅夷大炮清兵演練,通過情景表演再現清代紅夷大炮炮兵操演及發射炮彈的過程。大家可以在自由活動的時間來親自來體驗下這一憾人的場景。

好,各位團友!下面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過45分鐘在東城門外集合,祝大家玩的愉快,同時也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