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旅遊導遊詞(精選23篇)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1

連城山水價值連城!地處福建西部的連城縣的冠豸山不連崗以自高,不託勢而自遠,外直中虛,方圓四十里,它於1986年被評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於20_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20_年被列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名錄。冠豸山風景區屬丹霞地貌,蒼玉峽逶迤而入,一石若懸,流泉從石間穿過,潺潺不斷,逾半山處,巨石之上立一鬆風亭。半雲亭築在山間突出部,仰崖上古樹,鬱郁蒼蒼,如在半天。至滴珠巖,高壁峭立,獨留一面,明代名儒黃公甫題刻“冠旨”兩字,字徑數尺,蒼勁雄健。旁有乾隆翰林朱陽鐫刻的“上游第一觀”五字,是為閩江、九龍江、汀江發源地之一的佐證。過滴珠巖為芳蘭谷,谷中蘭花香馨遠襲。南面是石園,為清朝林赤章讀書處,巖洞深邃,可容數十人,巖頂石花叢植,雨天水從五老峯崢淙瀉落,又名“天上來”。過修竹徑,越桃源澗,吞紅咽綠,上十餘折,即為金字泉。金字泉邊有一水塘,名“清如許”,一線天倒映其中,成天地兩線,更添情趣。上有項南同志題寫的“萬峯朝鬥”四個大字,過了一線天,便是“白雲深處”,旁有仙人所鑿的玉女池,平日仙水盈池,民間傳説冠豸山五姐妹常在此沐浴,得一冰肌玉骨之身。在白雲深處登五老峯,可眺望城區。靈芝峯下為靈芝庵,折北行至小半山,相傳唐歐陽仙曾在此煉丹。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精選23篇)

“照天燭”從旁壑中拔地而起,絕無依傍,如紅燭高照,傲然燃空。照天燭旁邊為蓮花洞、五姐妹石。蓮花洞內有石椅石桌。壽星巒上,石欄曲折,長壽亭傲然立於飛雲樹影之中。旁有我國著名書法家羅丹篆寫的“人長壽”三字。冠豸山東南有石門湖,潭深壑淺,湖清山秀,酷似一塊翡翠鑲嵌在冠豸山的奇峯險壑之中。登艇遊覽,山環水繞,沿途可欣賞“渴馬飲泉”、“大象戲水”、“猴猻撞鐘”、“三姐妹石”、“瘋僧戴帽”等勝景。冠豸山歷代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樓台亭閣及書院等人文景觀。今尚存半雲亭、松風亭、東山書院、修竹書院、靈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餘處。最為珍貴的有林則徐登臨冠豸山,存於東山草堂的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清乾隆名士《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在任福建提督學院時題寫的“追步東山”的墨寶。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2

今天,我們來到了廈門胡裏山炮台。

胡裏山炮台位於廈門東南端海峽突出部,始建於清末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是我國東南沿海的戰略性海防炮台。

胡裏山炮台由世界奇石陳列館、世界古代戰炮館、世界寶劍陳列館、古樹化石展示區和星球等五個部分組成。

胡裏山炮台的鎮山之寶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古炮王---克虜伯大炮、世界上最小的小炮---12世紀葡萄牙炮、世界上最奇怪的石頭---肉石。

一聽到這一消息,我的心裏就癢癢的,迫不及待的飛奔過去,一看到克虜伯大炮,我就驚呆了!“哇!好大好大的大炮呀!”彷彿就像一頭巨鯨虎視眈眈的注視着前方。克虜伯大炮口徑280毫米,炮管長11.2米,淨重達86噸,仰角可達30°,有效射程19760米,炮彈3000米內可穿透65.8公分的鋼板,每分鐘可發射1-2發炮彈。克虜伯大炮能打沉一艘航空母艦,那麼,世界上最小的葡萄牙炮就能打死一隻松鼠。

參觀完了克虜伯大炮,我就帶大家去世界古代戰炮陳列館看世界上最小的小炮---12世紀葡萄牙炮吧。

陳列館裏有各種奇異的戰炮,比如説只有將軍才有的手炮,高級士兵才能用的荷蘭大炮。最奇特的是竟重0.18公斤,長度11公分,直徑2.4公分,口徑0.7公分大的葡萄牙炮,簡直就像一隻小鳥。你説這小炮能打死人嗎?我想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頂多也只能打死一隻小松鼠。

寶劍陳列館裏也非常好看,有青龍偃月刀、手叉、三節棍、鐵鞭和軒轅夏禹劍 ......

導遊介紹説,如果你沒看到肉石的話,就算白來啦。聽了導遊的話,我顧不上想,就急忙跑去看了。一到那裏,我就看到了又瘦又幹的豬肉,我想他們幹嘛把這麼噁心的豬肉放到這裏。原來這就是傳説中的肉石,多逼真啊!

好啦,時間差不多啦,我們下一站再見。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3

各位嘉賓:上午好!(致歡迎辭)

首先,讓我代表------旅行社,歡迎諸位前來福建永定客家土樓觀光旅遊。

我叫------,很榮幸為各位嘉賓導遊,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水平不高,有不到之處請大家原諒,祝各位身體健康,旅途愉快,謝謝!(發宣傳冊)。

永定土樓

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樓(永定下洋)旅遊風景區,途經紅坊鎮、高陂鎮、坎市鎮、撫市鎮、陳東鄉、岐嶺鄉、下洋鎮等七個鄉鎮,全程約80公里。現在我用客家方言説一名、句“歡迎各位嘉賓光臨永定客家土樓”。

據不完全統計,永定縣境內共有23018座土樓,其中圓土樓有362座。永定土樓最先建軍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説起土樓旅遊,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某超級大國的衞星發現中國福建的西部佈滿了無數個大小不一、或圓或方的不明建築物,他們懷疑可能是核反應堆,也可能是導彈發射井,而且規模龐大,數量驚人,引起該國當局的高度重視,於是派遣特工人員以記者的身份前來探個究竟,結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樓民居建築。雖然虛驚了一場,但是卻為土樓旅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到目前為止,永定土樓已接待了四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萬中外遊客。

應該説永定的圓土樓最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為中國的遠古時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認為“圓”具有無窮的神力,給人帶來萬事和合、子孫團圓。永定最大的圓土樓共四層,有400多個房間,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約五、六百人。圓土樓內有水井、浴室、廁所、磨房、豬舍、花園、學校等設施,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説她象個小城市一點都不誇張。傳説有兩個同樓的新媳婦某日孃家相遇,為“自己住的樓是最大的土樓”這一話題爭得面紅耳赤,結果結伴回家才知道,她們住的是同一座土圓樓。有人統計,倘若你到土樓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每個房間住一個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時間;每天認識樓裏的一個人,要用近兩年的時間。其間新的媳婦女娶進來了,新的小生命又誕生了,因此你永遠也無法認識全樓的人。

如果遇到外來勢力的侵襲和攻擊,只要關上大門,守住要口,全樓安然無恙。因為土樓的大門是用二、三十釐米厚的不易着火的雜木製成的,有些門還釘了鐵板,樓門上裝了防火水槽。圓樓外圈的一、二層不開窗,所以敵人攻到樓下也無可奈何,甚至圍困一年半載,樓內柴米仍不斷絕,生活依舊正常。有專家總結,圓土樓具有六種功能:1、聚族而居;2、教化娛樂;3、防風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衞;6、冬暖夏涼。

現在,我榮幸的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福建土樓,已被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説是福建土樓將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福建作家許懷中先生説:“永定土樓是個句號,卻引出無數的問號和感歎號”。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計一朗説:“永定土樓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美國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師克勞得説:“永定土樓是客家人大膽、別具一格的力作,它閃爍着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動不已”。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4

各位親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X旅行社的導遊X。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眾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為榮,視為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卧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説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裏,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台階,站在這台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吃剛才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關於風動石,還有段傳説,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於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裏留下“這裏風景獨好”的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着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豔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築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中國台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籤,而後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雲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為保護神。大家站在這裏,面對着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台灣,東山與中國台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中國台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中國台灣的關帝。中國台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為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此成為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聖的台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紮根於海峽兩岸,成為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樑,如同彩虹,橫貫於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5

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峯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餘脈,峯巒起伏,巖石遍佈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巖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山門,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巖,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峯,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峯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裏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彌陀巖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着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巖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着大師的舍利子。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丈坪,亦名遵巖、星台巖。位於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週數百武,故名。歷史上曾建有“枕雲亭”及3座石塔。明萬曆間,泉州太守姜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

清源天湖,其內大壩壩頂海拔368米,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寬2。8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最大水面120xx平方米。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觀工程。大壩雄偉壯觀,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峯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雲,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6

連城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東西寬20公里,南北長19公里,總面積225.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9%,是世界A級自然保護區,列為國家森林和野生動物保護類型。

梅花山氣候宜人,四季長青。由於獨特的地質、地貌、植被、氣候等地理因素,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自然旅遊資源。

梅花山峯巒疊嶂,區內平均海拔900米,千米以上高峯300餘座。是閩江、九龍江、汀江發源地,有“八閩母親山”之稱。據調查,維管束植物共172科,676屬,1490種及30亞變種。其中,40多種屬於稀有的珍貴與瀕臨滅絕的樹種。如:建柏、觀光木、傘花木、穗花杉、長苞鐵杉、巴戟天、沉水樟等。據初步調查,梅花山還有各種獸類62種,鳥類166種,爬行動物69種,兩棲動物29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2種,如:華南虎、雲豹、金錢豹、黑熊等。梅花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稱為“天然基因庫”,是研究動植物分類、森林生態學、植物羣落的理想基地,吸引着許多生物、地理學者以及海外探險家。這裏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鬱鬱葱葱,林間空氣富含負氧離子,是開展“森林浴”的理想地方“森林浴”是當今世界上方興未艾的旅遊項目,這裏充滿神奇原始的森林景觀,可使旅遊者置身於大自然的綠色懷抱,呼吸着林間富於負氧離子的清新空氣,促進新陳代謝,陶冶情操,達到鍛鍊身心和治病的效果。

梅花山境內羣峯突兀,自然景觀奇特,有延綿數公里的黃連盂大絕壁,美猴潭瀑布,鯉魚寨瀑布,梅花湖以及大自然長期雕琢而成的老鷹石、禾倉石、金龜下蛋等奇巖怪石。還有馬頭山寺、南蠻王墓、梨嶺步雲書院等人文景觀。

閩西民謠:“梅花十八洞,洞洞十八洋,洋洋十八里,裏裏十八窟,窟窟十八隻金交椅”。金交椅指的是地下礦藏資源,目前已發現和開發的有鐵、錳、鉛、鋅、鎢、煤、磁鐵礦和水晶石等。

梅花山虎園

中國虎園位於福建省上杭、連城、龍巖三縣(市)交界處,方圓220多平方公里的梅花山,境內絕大部分為原始森林,植被羣系30多個,其中列入國家第一本《紅皮書》保護的珍稀植物19種;森林動物中列入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華南虎、金錢豹等 26種,1985年被列入國家A級自然保護區。與地球上其他地方乾燥炎熱的"迴歸荒漠帶"相比,它是世界上罕見的"動植物資源基因庫",被海內外專家讚譽為"迴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

為拯救瀕臨滅絕的珍稀虎種——華南虎,1998年9月,福建省龍巖市從蘇州動物園引進二雄一雌3只華南虎進行野化豢養,率先在全國啟動了"梅花山華南虎保護工程"。今年一開春,該市又注入巨資在梅花山腹地的茶盤洞建立 7000畝的中國龍巖梅花山華南虎園,再次從廣西桂林熊虎山莊引進二雌一雄3只華南虎,以增加老虎種源,防止近親繁殖。如今,在古木葱鬱、峭崖嶙峋的梅花山虎園,久違的華南虎嘯聲和獼猴、梅花鹿等國家一二類保護野生動物的歡叫聲,讓野生動物保護專家和遊人興奮不已。

梅花山華南虎拯救工程分三期進行,總投資約1.2億元,到20__年,梅花山虎園經過人工繁殖、半野化、野化豢養的華南虎數量將達到100只。屆時,梅花山可望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梅花山華南虎自然保護區。

梅花山基本情況介紹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於1985年4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福建省龍巖市新羅、上杭、連城三縣(區)交界地帶,總面積22168.5公頃,是福建著名的天然林區,位於武夷山脈南段與博平嶺之間的玳瑁山的主體部分,俗稱"梅花山十八洞" 。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7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帶各位遊覽天心的幾個景點。這些景點是章堂澗、天車架、鷹嘴巖、流香澗、大紅袍茶樹、永樂禪寺、杜轄巖等,希望大家玩得高興。

在我們面前的這條小溪,名叫章堂洞,是武夷山景區北部最長的一條山澗。它與流香澗合流後,往東穿過霞濱峽口,融入崇陽溪,全長約有7.5公里。現在,請大家抬頭往上看,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天車架。它離洞大約0.5公里路。在雄峙如城的丹霞蟑半壁,有幾個互相毗連的巖洞,洞裏有幾棟小木樓就崖構架,或隱藏於洞,或憑臨崖畔,上下懸梯,左右環欄,抬頭望去,儼然一棟空中樓閣。據《崇安縣誌》記載,這些空中樓閣建於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一1861年)。當時,崇安縣的豪紳為躲避太平軍,僱人建造了這種建築物。該巖洞上仍危崖,下臨深淵,地勢極為險峻,乍看上去似乎無路可攀,其實不然,只要從山後繞道,經過火焰峯,直上丹霞蟑頂,而後從巖洞口順梯而下,即可入洞。觀賞到此,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明明是懸樓,為何叫天車架呢?這是因為,當時所用的建築材料,都是從巖底直接吊上去的,懸架在洞外的那些杉木,就是用來作起重機械的架子,於是當地人就稱之為天車架。

各位朋友,繼續往前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巨石,叫鷹嘴巖。它那光禿禿的巖頂,東部向前突出,尖曲如椽。非常奇特的是,鷹嘴上居然長着一株枝幹虯曲的古老刺柏,為鷹嘴巖增添了幾分飄逸,幾許神采。沿巖頂直削而下,巖壁白裏透紅,微微拱起的巖脊卻是一片蒼黑,隱約地展現出一條條裂紋,宛如豐滿的羽翼。從我們現在站立的角度看去,只見它兀立峯巔,翹首藍天,振翅欲翔,搏擊蒼穹。古代有詩人形容道;“雄鷹獨立健無倫,鋭椽昂頭實逼真。豈是神山壓凡鳥,欲君奮擊絕囂塵。”多麼生動,多麼形象,多麼貼切!

繼續往前走,過了慧苑寺前的石橋往左拐,就到了流香澗。流香澗原名倒水坑,位於天心巖北麓。武夷山的所有溪泉澗水,都是由西向東流人崇陽溪,惟獨這條山澗,自三仰峯北谷發源後流向西北,又倒流回山,故又稱為倒水坑。這也是流香澗的獨特之處。流香澗兩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薄、蘭花叢生,真所謂:“墜葉浮深澗,飛花逐急湍。”明朝有個詩人遊覽至此,久久不忍離去,遂為它起名為流香澗。洞中有一巷谷,兩旁危巖聳立,水流其間,僅能容納一人。夏日置身其間,涼爽無比,因此又叫做清涼峽。

從清涼峽出來,大家看到前面一座黑乎乎的山頂上,聳立着一塊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農夫頭上戴的一頂斗笠。相傳這塊巨石從遠方飛來,落腳在此,所以叫做飛來峯。繞過飛來峯,有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峯,名叫玉柱峯。這裏景色優美,請大家慢慢欣賞。

繼續往前走,我們就到了九龍窠。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峻的峽谷,周圍九座磷峋的山峯將它團團環抱,猶如九條巨龍在升騰萬里、揚威環宇之後將欲歸巢的狀態。峽谷裏巨石錯落,細泉潺潺,遍地是叢叢簇簇的茶樹,滿谷春色,生機四溢,真不愧為"茶的王國"。在最後一窠巖壁間,有一塊用石塊壘成的盆景式茶園,上面種着幾株茶樹,那就是久負盛名的大紅袍茶樹。大紅袍之所以獲得“茶中之王”的桂冠,主要是因為其生長的環境得天獨厚。大家請看,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積水,隨之滴落的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造成土壤的潤澤肥沃,而且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温變化不大。加上茶農平時精心管理,採製加工時,挑技術最好的茶師,使用上等的獨特器具。因此,大紅袍成茶後,自然就有獨特的品質和卓著的飲用效果了。一般的茶葉不耐衝,幾次過後就沒有什麼味道了,而大紅袍衝到9次,仍能保持其桂花香味,實乃茶中極品。

大紅袍茶樹的來歷,傳説很多。有一種説法是這樣的:天心廟老方丈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一位進京趕考舉人的病。舉人得中狀元后,為謝茶恩,脱下身上大紅袍,親自披在茶樹上,後人便取名為大紅袍。另有一種説法是;有一位皇太后久病不愈,終日肚疼鼓脹,遍請天下名醫,用盡靈丹妙藥,終為徒勞,天心廟老方丈得知後,獻九龍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叫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前往九龍窠謝恩。大臣將大紅袍技在茶樹上,當地人便將茶樹取名為大紅袍。還有一種説法比較普遍,就是:早春時節,大紅袍葉芽勃發,滿樹豔紅,遠眺宛如大紅袍覆蓋樹冠,因此得名。大紅袍茶樹數量有限。僅植4株,來武夷山的遊人,大都以能一睹名揚天下的大紅袍茶樹為一大樂趣。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天心巖腳下,展現在眼前的這座廟,叫永樂禪寺,它是武夷山保存下來的最大寺院。據查天工《武夷山志》記載:永樂禪寺前身叫山心永樂庵。山心指地理位置,因名剎坐落於方圓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區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公元1520__年),道士韓洞虛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廟。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0__年),武夷山章堂巖鐵華國師的弟子果因和尚將它改稱天心永樂禪寺。此時的天心,寓意又進一步得到禪理的抒發,藴藏着禪語“天心明月”和佛教徒嚮往極樂世界的意境。重建後的永樂禪寺,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50米,佔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寺院四周古木參天,重竹蔽地,鳥鳴蟬噪,意境深遠。步入寺內,香煙繚繞,梵音清越,恍如遊仙。在通往禪寺的山徑旁,新鑿了一座彌勒佛巖雕,高19米,寬13米。巖雕後面的“佛”宇,是清康熙皇帝的字體,高 11米,寬 9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8

各位親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X旅行社的導遊X。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眾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為榮,視為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卧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説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裏,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台階,站在這台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吃剛才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關於風動石,還有段傳説,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於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裏留下“這裏風景獨好”的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着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豔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築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中國台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籤,而後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雲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為保護神。大家站在這裏,面對着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台灣,東山與中國台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中國台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中國台灣的關帝。中國台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為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此成為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聖的台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紮根於海峽兩岸,成為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樑,如同彩虹,橫貫於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9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崗巖壘成,城牆共長2457米,城基高5米,牆高7米,並設有兩層跑馬逍。牆上有牆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26座。四面設城門,內門每扇高3.2米,寬1.3米,前門每扇高2.6米,寬o.9米,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各設烽火台一座,南城門外加設一照牆。在城內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了望台。四面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內的十字大街相接四個城門,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20_年〕,城牆又加高1.3米。這些城牆、窩鋪、門樓、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一套完整的戰略防禦工程體系。明代守丞丁少鶴曾有詩句讚道:“孤城三而魚龍窟,大岞雙峯虎豹關”。

作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經在明代倭患其間首當其衝,屢遭進犯;亦曾失利陷城,鐵馬哀鳴。幾百年來,古城幾代軍民憑藉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鬥詩篇。這裏的“護龍官”、“崇山官”、“崇報祠”、“元飼宮”、“十二爺官”等,都是古城軍民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祟武建城之初,由各地抽丁防守,至今還有“百家姓,萬人丁”之稱(現尚有98姓氏),兵士們在這裏生息繁衍,為捍衞古城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據史書記載,明朝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0_年),倭寇一千多人從大山登陸,燒殺搶掠。崇武的千户張榮率領軍民奮起抗倭,力戰身死,終於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卻一場災難。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正月,倭寇偷襲崇武城,全城軍民浴血奮戰,由於孤立無援,糧盡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無惡不作,令人髮指。明朝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親臨崇武,指揮剿倭,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十年倭亂平定後,崇武也成了東南沿海的重鎮。

此外,崇武古城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她還曾目睹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祖國寶島台灣,目睹崇武軍民隨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祖國南大門廈門島,目睹1956年周總理親自指揮崇武海戰,擊沉擊傷入侵的美蔣“永泰”、“永昌”號軍艦。

古城的軍民兵士驍勇善戰,令人精神振作;而古成的文人雅士,深切熱愛自己的家鄉,他們對故園的熱情謳歌,引起了後人的強烈共鳴。在崇武城南郊峽道壁谷,盤石巖,峭壁間的“海門深處”石刻即為著名詩、書、畫名家黃吾野所書。黃吾野曾經“十年避亂別江灣”。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倭患平定,黃吾野重返家園,他懷着無比喜悦的心情,詠唱了平倭後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戰塵收,漠漠平沙罷唱籌,漁艇已鳴煙前櫓,農人又住水邊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卓峯也曾在崇武的龍喉巖上摩刻一聯:“噓吸滄溟涵地脈,吐吞日月鎮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渾氣勢,照見了先賢的萬古英風。

今日的崇武城仍保存看宋、明、清歷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三十多座,主民宅也有數十處。其中有宋代的“雲峯庵”、“水潮庵”,有明代的“關帝廟”、“東嶽廟”,也有敬奉海神媽祖娘娘的“天妃宮”,以及紀念當地有功人物的“靈安王廟”等,這些古建築的保存,增添了古城古樸優雅的氣息。可以説,祟武古城不但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也有一定的欣賞價值。

當您登上崇武古城的最高處,您可以望得見金沙碧水的“半月沉灣”和“西沙銀蛇”天然海濱浴場,而海巖邊維妙維肖的“神龜戲水”,多彩絢麗的海螺貝殼,孤巖兀立的“峯後險石”,以及那“白鶴昇天”、“獅石照晚”、“玉碧傳音”,更使人如臨仙境。每當大浪時分,那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景象令人心蕩神搖,而當那風平浪靜的時刻,幾星鷗鷺、三五帆點綴在畫一般的海面上,更令人讚歎大自然的造化。據記載:“崇武大海中,春二、三月常蜃樓海市,如樓閣人馬,千形萬狀,彷彿煙雲之中,久之乃散”,

這與山東蓬萊閣的海市蜃樓同為一種過折射的自然現象。只因這種現象出現的機會很少,因而更加令人難以捉摸,更加引起人們的神往。

歷史上,崇武還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古城。尤其是崇武與中國台灣僅一水之隔(海上距離97海里),兩地舟楫往來不斷,語言相通,風俗相似,地緣、血緣、文緣等關係十分密切。崇武擁有豐富的山海資源,可是由於戰爭的因素,它曾被列為“海防前線”,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如今,戰爭遺留下來的痕跡已被淹沒在改革開放的大浪之中。為了方便中國台灣漁輪前來停靠和台胞上岸旅遊訪親,福建省政府早在1988年即把崇武列為全省沿海建設的重點區域。至今,已先後建成全國首座對台貿易專用碼頭,並擴建了台輪避鳳港以及紅十字會教護站,台胞接待站等設施。近兩年來,對台貿易的條件更加成熟,昔日的前線已逐漸變成兩岸交流和台商投資的熱線,通航的條件也日趨具備。

崇武古城地靈人傑,歷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人們崇尚她固若金湯的城池,欣賞她風景如畫的山水,更讚美她勤勞勇敢的人民。

在崇武城倘徉,您可以看得見聞名中外的惠安女:黃斗笠、花頭巾、銀腰帶、短上衣、寬褲筒,配之那精巧豔麗的頭飾,可與藍天白雲相映襯,隨大海波濤而起舞。俚語稱之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安女的奇特風情,給古城風光增添了幾分魅力,然而惠安女不僅有美麗的外表,更以勤勞賢惠頁著稱。崇武一帶的男子多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因而惠安女成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她們開公路、修水利、洗衣服、補漁網、敬公婆,教子女,裏裏外外一把手,可稱得上全能媳婦。

祟武古城還以“石雕之鄉”而馳名。幾百年來,這裏的石雕藝匠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灑下辛勤汗水,他們美化了環境,點綴了江山、創造了藝術。雄姿英發的獅子、飛舞騰空的巨龍,玲瓏剔透的香爐、形象逼真的影雕,包羅萬有,姿態紛呈。

崇武古城,她是一座古樸雄壯的城,更是一座光輝燦爛的城,她永遠聳立在東南沿海的疆土上,更聳立在古城人民的心中。

但願祟武的古風新貌,使您悦目賞心,使您浮想聯翩,使您回味無窮。

歡迎各位朋友再次光臨祟武古城,謝謝大家。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10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洞,就是水簾洞。

位於丹霞嶂東面的水簾洞,原名唐曜洞天。

因此瑞泉巖峯巔有兩道飛泉奔瀉而下,隨風飄灑,猶如燦爛的水簾,故後人便改稱為水簾洞。

該洞是武夷山景區內最大的洞穴,高寬各一百多米。

洞頂斜覆而出,宛如一道飛檐,遮住了半邊天。

洞門前終年流淌的兩面三刀股清泉,從一百多米高的巖頂飛瀉而下,微風過處,水珠搖曳分合。

隨風飄灑,彷彿天女散花,又如懸掛的兩幅珠簾。

古人有詩道:“赤壁千尋晴拂雨,明珠萬顆畫垂簾。”大家隔簾望去,洞外的茶園竹叢,村落人家,一片迷濛,是否猶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畫。

水簾洞內摩崖石刻比比皆是。

巖壁上這“活源”二字,系清光緒壬午陛用總兵浙江象山協副將楚南餘宏亮所題寫。

相傳活源取自朱熹《觀書有感》一詩:“半廟方塘一鑑開,雲影天光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古人在此勒上“活源”二字,即點出了水簾洞的景緻,又勾起人們對朱熹求學精神的追思,恰到好處。

“水簾晴雪,赤壁明珠”,系石川(作者生平不詳)所題寫。

這兩方題刻,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生動逼真地勾畫出水簾洞的景觀。

水簾洞內,軒爽敞亮,可容數百人。

沿崖這數棟茶室,為原奉祀宋體朝大儒劉子惲、朱熹、劉珙的三賢祠和奉祀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的三教堂的遺址。

關於三教堂曾流傳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三教堂內,原供奉的是孔子、老子、釋迦牟尼,所進香的有儒、道佛三教的信徒,時間久了儒士們就發現一個問題,當羽士主持教堂時,老子塑像就居中;僧人主持時,釋迦牟尼塑像就居中,唯儒士沒主持過教堂,所以孔子的塑像就一直冷落在旁。

儒士們發現這個問題後,十分氣憤,狀告到縣衙門,寫道:“惟吾夫子屈尊處末,褻瀆已極,是所望於崇邑當事諸羣為之整飾耳。”由於縣太爺也是儒士出身,於是此事得到了妥善處理。

出水簾洞口,磴道右側這個池,叫浴龍池。

水簾瀉入池中,不斷濺起水花,隨即又晃漾出漣漪,煞是好看(猶一條龍在戲水)。

[導遊內容]青獅巖——>劉官寨——>蓮花峯——>龍峯巖——>碧石巖

沿水簾洞前石徑前行,翻嶺可見左側一巖,這就是青獅巖。

因巖巒形似蹲獅,突兀雄奇,故又名形獅巖。

青獅巖由於遠離景區中心,偏處一隅,相傳直到明嘉靖年間才被一位名叫範虛靈的人發現。

範虛靈發現這一奇妙的景觀後,竟不忍離去在此結廬隱居達四十年之久。

大家現在看到的巖壁上幾堵殘垣,就是他當年草創的“獅巖”舊址。

巖的西面,這塊長達數十丈的石坪,叫“月台”。

據説每當月明之夜,這位嗜灑如命的範隱士,就在此舉杯勸影,自得其樂。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11

各位嘉賓:上午好!(致歡迎辭)

首先,讓我代表------旅行社,歡迎諸位前來福建永定客家土樓觀光旅遊。

我叫------,很榮幸為各位嘉賓導遊,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水平不高,有不到之處請大家原諒,祝各位身體健康,旅途愉快,謝謝!(發宣傳冊)。

永定土樓

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樓(永定下洋)旅遊風景區,途經紅坊鎮、高陂鎮、坎市鎮、撫市鎮、陳東鄉、岐嶺鄉、下洋鎮等七個鄉鎮,全程約80公里。現在我用客家方言説一名、句“歡迎各位嘉賓光臨永定客家土樓”。

據不完全統計,永定縣境內共有23018座土樓,其中圓土樓有362座。永定土樓最先建軍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説起土樓旅遊,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某超級大國的衞星發現中國福建的西部佈滿了無數個大小不一、或圓或方的不明建築物,他們懷疑可能是核反應堆,也可能是導彈發射井,而且規模龐大,數量驚人,引起該國當局的高度重視,於是派遣特工人員以記者的身份前來探個究竟,結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樓民居建築。雖然虛驚了一場,但是卻為土樓旅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到目前為止,永定土樓已接待了四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萬中外遊客。

應該説永定的圓土樓最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為中國的遠古時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認為“圓”具有無窮的神力,給人帶來萬事和合、子孫團圓。永定最大的圓土樓共四層,有400多個房間,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約五、六百人。圓土樓內有水井、浴室、廁所、磨房、豬舍、花園、學校等設施,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説她象個小城市一點都不誇張。傳説有兩個同樓的新媳婦某日孃家相遇,為“自己住的樓是最大的土樓”這一話題爭得面紅耳赤,結果結伴回家才知道,她們住的是同一座土圓樓。有人統計,倘若你到土樓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每個房間住一個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時間;每天認識樓裏的一個人,要用近兩年的時間。其間新的媳婦女娶進來了,新的小生命又誕生了,因此你永遠也無法認識全樓的人。

如果遇到外來勢力的侵襲和攻擊,只要關上大門,守住要口,全樓安然無恙。因為土樓的大門是用二、三十釐米厚的不易着火的雜木製成的,有些門還釘了鐵板,樓門上裝了防火水槽。圓樓外圈的一、二層不開窗,所以敵人攻到樓下也無可奈何,甚至圍困一年半載,樓內柴米仍不斷絕,生活依舊正常。有專家總結,圓土樓具有六種功能:1、聚族而居;2、教化娛樂;3、防風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衞;6、冬暖夏涼。

現在,我榮幸的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福建土樓,已被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説是福建土樓將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福建作家許懷中先生説:“永定土樓是個句號,卻引出無數的問號和感歎號”。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計一朗説:“永定土樓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美國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師克勞得説:“永定土樓是客家人大膽、別具一格的力作,它閃爍着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動不已”。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12

(指為官表)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林則徐歷官三十多年的職官表,林則徐從1820_年開始任地方官,他第一次擔任的是"江南道監察御史",此後1832年7月任江蘇巡撫,這是林則徐為官最長的省份,前後長達20_年之久。1842年林則徐被髮配,在整整呆了三年,之後朝廷又重新啟用了他,擔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最後一任是雲貴總督。1849年,因病回到福州。1850年,奉旨赴廣西途中,於11月22日病逝廣東省潮州普寧縣,終年66歲。林則徐一生中曾經兩次任欽差大臣,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指圖)林則徐一生從政,在治水方面政績尤為突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幅圖就是林則徐在江蘇新修水利示意圖:林則徐任江蘇巡撫長達五年之久,他以卓越的才能和強烈的責任感,防災、抗災、賑災,興修水利。1832年,太湖流域的劉河和白茆河由於常年失修,引起災害,林則徐到任後想方設法,解決了困擾近20_年的治水經費問題,不到3個月全部完工。1835年7月,蘇鬆一帶大雨傾盆,由於河道暢通,原來每年都被淹的河段,現在安然無恙。在林則徐的帶領下,江南各州縣很快掀起興修水利的熱潮,大大改善了當地的水利條件和抗災能力

林則徐一生,始終關注水利的興修。從江南海塘、黃河、運河、到長江流域等等,到處都留下了他治水的業績。治水成了他一生的主要業績之一,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就是林則徐治理的幾處河道遺址:有瀏河大閘、 荊江大堤、河南祥符黃河、高家堰、淮河(指各圖)。

林則徐興修水利的足跡遍佈南濱北疆。這就是他在改造的“林公渠”和“坎兒井”。在吐魯番,他發現一種被當地人稱為“卡井”(坎兒井)的水利設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驚歎不已。詢問當地羣眾,才知道這是一種因地制宜、可長期採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進,並推廣到各地。他還自己出資,承修龍口水渠,百姓就把“坎兒井”稱為“林公井”。把水渠稱為“林公渠”,以表示對林則徐造福邊陲的深切懷念和感激。

(指圖)西湖是福州的遊覽勝地之一,也是一個水利設施。當年林則徐常到西湖讀書,這是林則徐曾經的讀書處——“西湖桂齋”。(指圖)

(指漆畫)1820_年,林則徐父親去世,回到福州守孝,看到西湖因長年失修,湖面縮小,林則徐提出重浚西湖的倡議,第二年9月完工。完工後,林則徐又組織了人力,物力栽種了千株梅樹,精製兩艘遊艇供人遊玩。在林則徐的一生中,修西湖只不過是一個小插曲,但是林則徐責無旁貸地修了西湖,並提供遊覽環境,也足見他的感情世界五彩斑斕,雅興盎然。

(指漆畫)林則徐愛民治水的情結實在令人欽敬。早在1820_年林則徐任江蘇布政使時,母親病故,林則徐回到福州為母親守孝。按照封建禮制,在家鄉丁憂要三年。當時江南10多個州縣被水淹,道光帝特下旨,派林則徐趕到那裏督工。但是林則徐為了千萬災民的安危,身着素服,不加頂戴,終日奔走在泥濘的工地上,真正做到了忠孝兩全。

(指漆畫)1837年林則徐在湖廣總督任上,當地又出現災情,林則徐感到形勢嚴重,採取很多防禦和搶救措施。

(指漆畫)林則徐曾兩度治理黃河,功績顯著。第一次是1831年10月,林則徐升為東河河道總督,專心學習研究河務工程,注重實地考察,在冰天雪地中親自勘查。第二次參與黃河治理,情況和第一次大為不同,他是以“戴罪”之身來到黃河,將功贖罪的。那是在1841年4月,林則徐革職遣戍伊犁。當時黃河決口,周邊州、縣直接受災。道光帝令林則徐折回開封災區“效力贖罪”。朝廷並派大學士王鼎,前往開封主持堵口工程,王鼎十分器重林則徐,希望林則徐能夠戴罪立功,以免予發配。林則徐起早貪黑,全力以赴,到年底就完成了堵口工程,但道光帝還是下旨“林則徐仍往伊利”,王鼎含淚和林則徐告別,林則徐青衣小帽,踏上了遣戍伊犁的漫漫征途。王鼎回到府內,悲憤交加,自縊身亡,終以“尸諫”朝廷,希望皇帝有所悔悟。林則徐兩度治理黃河,不管個人處境如何不同,他都抱定“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一信念,知難而進,毫不退避,也理所當然地被後人瞻仰。

在治水利民的同時,他積極採取多種措施賑災。首先,提出救災和恢復農業生產辦法;其次,主張富人和官吏捐財、捐糧食,捐物資;同時還擴建了蘇州育嬰堂。

(指圖)這是用於賑濟災荒的糧倉——江蘇豐備義倉遺址。林則徐為了促進農業發展,提倡種植雙季稻提高農作物產量。他任江蘇巡撫時,還提倡各地充實糧食儲備,作為有備無患的長計。他把衙門後的房間改造成"豐備義倉",儲備了糧食八千多擔,這是一座具有規模的儲存糧食的倉庫。

(指圖)林則徐在江蘇抗災後,全力組織救災,為了使災民及時得到糧食,還親自到現場,指揮發放災糧,避免貪官污吏從中剋扣糧食,中飽私囊。

(指圖)1833年的9月,林則徐在江蘇巡撫任上,當時江蘇發生了特大的水災,林則徐憂心如焚,準備向道光皇帝奏報災情,要求緩徵賦税,賑發災糧,但是皇帝先發制人下了御旨,不準緩徵賦税。按朝廷規定不能以一個人的名義上書皇帝,而且過了9月份不準再報秋災。但是,眼看如果繼續徵税,百姓只有餓死,並且可能引起民反。林則徐為了百姓的生存,也為了安定穩定,不顧個人安危,冒着殺頭的危險,連夜寫下了3000字的奏摺,以一個人的名義上書皇帝要求緩徵賦税。這就是有名的“單銜上疏”。在這篇奏摺裏,他描繪了災區的慘狀,闡述了民為邦本的思想觀念,之後道光皇帝怕災民造反,只好准奏。林則徐這次單銜上疏在江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消息傳開,百姓爭相傳抄林公用血淚寫成的這份奏摺。它堪稱中國近代史上一篇不朽的愛民文獻。

(指圖)林則徐在抗災救荒中,不單單靠朝廷救濟,還動員災民開展生產自救,這就是林則徐親自帶領災民參加修築河堤的畫面。

(指圖)林則徐在江蘇和陝西的救災中,還解決了許多棘手問題。他推行“當牛法”:林則徐見災民因為沒有食物,而殺掉耕牛,這樣就影響第二年的種地,其後果非常嚴重,因此他説服農民把耕牛典當給官府餵養,第二年再還給農民,保證今後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

(指文物)這本《使滇小草》是林則徐的第一部詩集,是他1820_年去雲南任鄉試主考官的途中,將沿途的見聞記載下來,整理成的詩集。

(指文物)《裕州水發,村民舁輿以濟,感而作歌》1820_年,林則徐去雲南,途經江蘇裕州,爆發洪水,村民們站在沒肩的洪水中,排成人牆,把林則徐送到對岸,安全地脱離險境。他深為感動,寫下了這首扣人心絃的詩。

(指文物)《驛馬行》、《病馬行》:這兩首詩也是他在去雲南途中寫下的。描寫的是被養馬的人剋扣馬草經費,使得馬兒骨瘦如柴,飢腸轆轤,還要繼續工作的情景。在詩中藉着驛馬和病馬,表現了關心民間疾苦、憎恨貪官污吏的思想內容,這兩首詩都收集在《使滇小草》中。

(指文物)《二次禱雨祝文》: 1835年的夏天,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江蘇大旱,他寫了《二次禱雨祝文》,希望能夠風調雨順。

(指圖)1832年,林則徐在任江蘇巡撫時,江蘇連年遭災,林則徐認為只有發展農業,提高糧食產量,才能解決缺糧問題,於是想到種雙季稻。林則徐為了成功種植雙季稻,他全方面地瞭解當地的地理、氣候等特徵,還查閲了大量的書籍,走訪了有種植經驗的農民(指圖),之後他在巡撫衙門的後院親自栽種,大獲成功。

林則徐對農具的改革也非常重視,仿西方製造了節省人力、提高效率的龍尾水車,不僅有利於田園灌溉,還可用於抗澇排水,之後大力推廣使用,發展農業。

在三年裏,林則徐對當地的農業,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以61歲的高齡開墾囤田三萬七千餘頃,行程兩萬餘里,這幅就是林則徐開墾南疆的示意圖(指圖)。與此同時,林則徐在還積極傳播紡紗技術。當時盛產棉花,林則徐就推行使用了紡車,大力推動了的棉紡織業。現在的北疆樹林,就是林則徐當年從家鄉福州引進的樹苗長成的,人們為了紀念林則徐,便把紡車稱為“林公車”,把綠林成陰稱為“林公林”(指圖)。

(指文物)現在我們看到的《衙齋雜錄》就是林則徐遣戍伊犁時期摘抄的公文和檔案。

(指文物)這本《荷戈紀程》記錄了林則徐赴戍伊犁時,從西安到達伊犁的經過和險惡行程中的所見所聞。

林則徐不但對百姓疾苦時刻關注,對後生人才的培養與選拔也是十分重視的。1820_年——1820_年間,林則徐兩次出任江西、雲南鄉試考官。在他的主持下,杜絕舞弊,精心閲卷,一絲不苟,嚴格選拔。他所錄取的人,多是清貧而優秀的人才,因此被譽為“清榜”。這就是百年前南方一次闈場的舊影(指圖)。

(指圖)這幅是江南鄉試闈場,林則徐三次擔任江南主考官,對科場的弊端進行了整頓,提高了效率,使江南考場秩序煥然一新,這又是林則徐經世致用的一項實踐。

(指圖)1820_年初,林則徐任江蘇按察使,為了平反冤案,他杜絕辦案人員從中索取賄賂,要求官吏要親自調查辦案。他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贏得了“林青天”的美譽。林則徐在考察下屬官員方面,也實行了自己的一套辦法,首先是自己親自考察下屬,然後親自寫評語。他這種做法在當時官場中非常罕見。

(指圖)林則徐知人善任,珍惜人才。他注意調查研究,設立“人才檔案”。這幅《滇軺紀程》不僅記載了林則徐去雲南途中的所見所聞,還記載了他推薦真才實學的人。這就是林則徐在江蘇主持考試的時候,發現了年輕有為的馮桂芬,立即將他召入撫署,像從前福建巡撫張師誠培養自己那樣,讓馮桂芬參議各項要政,這對馮桂芬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早已經家喻户曉,但他揚州治税的偉業卻鮮為人知。林則徐在揚州和泰州提出了治理逃税的主張,使揚州關税有了很大的增長。在治税成功後,他還在滕壩等處樹立了《永禁滕鮑各壩越漏南北貨税告示碑》和税碑亭(指圖)。

林則徐是第一個倡導自鑄銀幣的人。這就是林則徐會同兩江總督就江西、江南兩省銀昂錢賤、商民交困的復奏,集中反映了他的貨幣改革思想。

(指圖)他從開闢銀元的觀點出發,主張大力開採銀礦,鼓勵商民開礦冶煉,採取“官督商辦”的經營管理模式,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指圖)林則徐改革漕政制度,對恢復江南的農村經濟,增加清朝財政收入,不失為有效的措施。這個《畿輔水利議》就是研究北京一帶水利建設的專門性著作。這本書論證了北方土質可種水稻,以解決南糧北調的老大難問題,徹底根除運糧過程中的種.種弊端。林則徐幾乎花費了半生的精力,完成了這部寶貴的著作。這一切都顯示了林則徐改革開拓的鋭氣和這位傑出政治家經世致用的才識。

(指圖)林則徐不但重視民生,還極力維護民族團結。林則徐在的三年時間中,與少數民族平等相待,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藝術,並要求清政府給少數民族以耕地,發展生產,改善生活。

(指傳牌)林則徐得到羣眾的擁戴,是與他廉潔自律、克己奉公分不開的,這個《奉旨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傳牌稿》是在1838年寫的,林則徐奉旨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欽差大臣是代表皇帝完成特殊使命的要員,按封建社會的常規,其禮儀、排場僅次於皇帝出巡;但林則徐卻發出傳牌:我林則徐新官上任,途中一切費用自理,不準藉機從中得利。這道傳牌,體現了林則徐不同於貪官污吏的正派作風和嚴肅態度。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13

開元寺佈局,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雲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念館)、準提禪院;西翼有安養院、功德堂、水陸寺;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分置鎮國塔、仁壽塔兩石塔,俗稱東西塔。

拜庭兩旁古榕參天,大雄寶殿雕塑技術高超,尤其是粱槽間的24尊飛天樂伎,在中國國內古建築中罕見。殿前月台須彌座的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後廊的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同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來。大殿內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撐殿堂,俗稱"百柱殿",殿內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莊嚴,是漢地少有的密宗軌制。大雄寶殿之後的甘露戒壇,系中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的24尊木雕飛天。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14

鼓浪嶼是廈門西南禺的一座小島,面積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寬的海峽與市區相隔。島上四季如春,島上樹木叢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園的美稱,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因為島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擊聲如鼓鳴而得名。島上最高處叫日光巖,附近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當年訓練水師的水操台遺址。海邊有菽莊花園,花園旁邊的金色沙灘,為天然海濱浴場。島上無車輛,清雅脱俗。尤為遊人所讚賞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質非常的高,鋼琴擁有量為全國第一。月下風中,琴聲悠揚,漫步其間,韻味無窮,給人以極其優美的藝術享受。

日光巖俗稱“晃者”,位於島的中央,是鼓浪嶼的最高峯(海拔92.7米)。從山腳沿石梯登臨而上,沿途有日光巖寺、蓮花庵。古避暑洞。鄭成功水操台遺址以及歷代名人的多處題刻。巖頂築有圓台,站立其間,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裕莊花園坐落於鼓浪嶼的南端,分“補山”園和“藏海”園兩部分,以園飾海,以海拓園,整座花園設計精巧,園內主要建築“四十四橋”就建在海上,橋上有觀釣台。渡月亭和“海闊天空”。“枕流”等事台疊石。

浩月園位於鼓浪嶼的東南隅,全園佔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而建。園內景點包括鄭成功青銅羣雕。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鄭成功微雕展覽館。鄭成功碑廊。皇帝殿。激光舞台。孔雀園。皓月休閒度假俱樂部等。其中鄭成功青銅羣雕是以青銅鑄成的半圓半浮大型羣雕,為目前國內歷史人物青銅羣雕中罕見的一組;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噸,用625塊花崗巖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氣宇軒昂,己成為廈門的重要標誌和象徵物。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15

遠道而來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歡迎來到泉州開元寺。人們常説:不遊開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説,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館”,那麼,開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説泉州素稱“泉南佛國”,那麼開元寺便是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而開元寺內的東西塔則是泉州古城的標誌。

在我們生活的年代,高樓大廈的建設者運用現代化機械從事“高空作業”,古代呢?沒有起重機,沒有大吊車,更談不上“直升飛機”和“電腦設計工程”,然而華夏祖先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無數令世人驚歎的古建築。大家看,聳立在草坪上的兩塔就是其中之一。我國古塔專家羅哲文教授曾望塔興歎:“鬼斧神工”!

據《寺志》記載:東西塔建於南宋,前後歷時20_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古代泉州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兩座塔重約19510噸,上上下下,裏裏外外,全部用花崗巖依照木頭入榫的結構建造而成,這在中國古塔建築史上相當罕見,充分體現了我國宋代高超的建築水平。

我們眼前的是東塔“鎮國塔”,建於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譽為“石塔之王”。近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發行。而西塔“仁壽塔”高度與東塔相差四米多,為44.06米,先東塔十年而建(公元1228—1237年)。兩塔相距200米左右,配對成雙,俗稱“東西塔”。

各位團友,您可以抬頭數一數這東塔共有幾層?是的,它並非我們平時所説的“七級浮屠”,而是五層八角樓閣式建築,就佛教含義而論,五層古塔象徵中國南方較為盛行的大乘教“五乘説”。同時,各位還可看到石塔每層都有人物浮雕像,合計一塔共有80尊,兩塔則有160尊石雕人物像,這些人物大都是中外歷史上對佛教頗有建樹的名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西塔的兩尊人物浮雕,一是長鬍須的蓮花觀音,二是手持大刀保護唐三藏去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有人確認這位誕生於南宋的孫行者是成書於明代的《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始模特”。説來有趣,90年代,六小齡童到泉州開元寺時,

曾被邀請登上西塔與南宋的石刻“孫行者”合影留念,本地傳為佳話。

各位還可看到,在東塔下面須彌束腰部位有四十方連環畫式的石刻浮雕畫,其中有一圖“經來白馬”尢為珍貴,它講述的是佛教如何傳入中國的故事。其它幾十幅浮雕畫取材的大部分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出家—悟道—成佛等經典故事,而上述故事中人物穿的卻都是中國宋代服飾,真可謂是“入境隨俗”。

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創建至今七百多年,經受了風雨雷電的洗禮。特別是公元1620_年(明萬曆年間),它們與泉州另一標誌景觀——宋代洛陽橋一同經受了八級大地震的嚴峻考驗,東塔剎頂上八條鐵鏈震斷了七條,塔身安然無恙,洛陽橋同樣紋絲不動。迄今為止,雙塔塔基沒有下沉,塔身沒有傾斜,雙塔屹立如山、巍巍壯觀。所以,在泉州流傳這麼一句話來形容做人要有骨氣的名言,“我站起來就是東西塔,躺下去就是洛陽橋。”

可以説,東西塔是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標誌,也是泉州古建築的“制高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惜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我們今天無法登塔。他日若有機緣,各位登塔遠眺,泉州風光盡收眼底,意趣無窮。

東西塔講解到此結束,給大家10分鐘時間,與這巍巍東塔合影留念。謝謝!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16

歡迎各位朋友光臨清淨寺。

泉州清淨寺是我國現在最早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築,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泉州清淨寺,又稱“艾蘇哈卜清真寺”,創建於伊斯蘭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敍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築形式建造的,佔地面積約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主要建築分為大門、奉天壇、明善堂等部分。

現在請各位看這座門樓,它高達20米,寬4.5米,全系青、白崗石砌疊而成的,是一個三層穹形頂的尖拱門,分外中、內三層,在外中兩層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圓形穹頂,有着和我國古建築的“藻井”相類似的石構圖案,頂蓋採用中國傳統的蓮花圖案,表示伊斯蘭教崇尚聖潔清淨,門樓正額橫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寫道:

“真主秉公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眾天神和一般學者,也這樣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萬能的,是至睿的,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確是伊斯蘭教。”現在請各位看門樓後牆上這兩行阿拉伯文石刻,上面記載着清淨寺的創建年代重修時間以及最早的名稱,門樓頂層是望月台,是伊斯蘭教“齋月”用以

望月,決定起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圍三面建築“回”字形的垛子,像城堞一樣,別有回教的風致,平台上原來還有望月樓和尖塔,清朝初年倒坍了。

請看這裏是清淨寺的宣禮塔的塔址,當年,宣禮塔塔形如柱,高聳奇偉,可與廣州懷聖寺的光塔媲美,均屬於伊斯蘭式的建築風格,十六世紀的中文文獻讚美其:“一柱千雲,並紫帽峯而作對,七級凌日,參開元塔以為三”。古時,穆斯林宣禮員登上塔尖,-呼百應,夜間塔頂舉火,為商舶導航,方圓百里,一目瞭然,每屆秋冬,滿戴絲、瓷、茶的商船揚帆離去,或值春秋,裝運香料、藥村的海舶駛來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齊聚寺內、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誦讀《古蘭經》,祈求並贊感萬能的阿拉賜福穆斯林船隊一路平安,寺宣禮塔初建為石砌,後記,十六世紀初為木塔,公元1687年又被颶風摧塌。

請各位繼續參觀寺的禮拜大殿,這座大殿,又稱奉天壇,佔地面積約六百平方米,請看殿的門楣部分,雕刻是阿拉伯文《古蘭經》,大殿四壁都是花崗巖石砌成,巨大的窗户遍佈各牆,增加殿內採光效果。這個大殿上面原來罩着巨大的圓頂,它使清淨寺格外宏偉壯觀,十六世紀末的一份中文記載,描述泉州清淨寺大殿:“堂以西為尊,疊疊重重,規制異人間之廟字,昂昂噲噲,翬天上之樓台。”生動地表現出阿拉伯伊斯蘭式的異域建築風格,不幸的是大殿圓頂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級大地震中坍記,迄今未能恢復,殿內的設施和圓頂遺物仍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現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這牆中凹入部分是當年禮拜大殿的講經台,牆壁上這些典雅方樸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蘭經》經句,這是公元十世紀以前阿拉伯伊斯蘭禮拜大殿的流行建築模式,如今即使在中東阿拉伯地區也很少見。

*廈門火燒嶼導遊詞 ·日光巖導遊詞 ·武夷山龍川大峽谷導遊詞 ·永定土樓導遊詞-

由於無法復建主禮拜大殿的圓頂,公元1609年穆斯林在寺內增建一間小禮拜殿,現在,請各位隨我到小禮拜殿參觀。

這座小禮拜殿,取名“明善堂”,是中國四合院式的建築,因為殿屋狹小,只能容納三十人祈禱,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內舉行主瑪禮拜,伊斯蘭崇簡清淨,崇拜西天,不設偶像,遵照伊斯蘭教義,至高無上的安拉無所不在,不論在什麼位置,教徒只要面向聖地麥加克爾白的方向祈禱,都是同樣能獲得安拉的喜悦(目前,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後裔有3萬多人)。泉州的阿拉伯後裔並非不懂的這一點,但是,他們卻寧願頭頂烈日,披風戴雨,為能在那千年古大殿內祈禱而感到滿足,堂前這個精雕的古代石香爐,原是奉天壇的舊物,後來奉天壇無法蔽風雨,教徒們便移到明善堂作禮拜,香爐也移置於此,香爐只是為淨化環境衞生而設。

這裏是“泉州伊斯蘭史蹟陳列室”,雖説地方小了一點,卻是泉州伊斯蘭宗教文化的歷史縮影。國內外史學家對泉州考察伊斯蘭史蹟極為重視,近幾年專程來泉州考察伊斯蘭史蹟的阿拉伯國家友好人士和學者、專家絡繹不絕,我們國家領導人也多次親臨泉州視察,並作出重要指示,最近有關方面正在計劃重修伊斯蘭汪寺,使它恢復歷史原貌,更加光彩奪目。

清淨寺自創建以來,歷代穆斯林相繼集資修葺,並勒碑為紀,保存寺內。現寺中還有值得重視的附屬文物,如歷年遺留下來的漢文和阿拉伯文的石刻,尤為珍貴的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頒發的保護穆斯林和清淨寺的《敕諭》碑刻,至今完好無損也嵌置於寺北的牆壁上,現在請各位觀看《敕諭》碑刻。

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為保護泉州清淨寺,保護泉州伊斯蘭教,明成祖朱埭特地頒發諭令:“所在官員軍民一應人等,毋得慢侮欺凌,取有故違……以罪罪之“。明代的最高統治者,為什麼要保護清淨寺?當然有着利用宗教麻痺人民的企圖,但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我國對外國僑民的風俗習慣宗教活動的尊重的説明,對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團結的反映。

泉州清淨寺,從建造到現在,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人民政府十分珍惜這一千年古蹟,解放後曾經三度重修。1961年,清淨寺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建立和古代泉州海外交通、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民在歷史上長期友好的和平往來,有着分不開的密切關係,是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友好與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蹟之一。就其建築藝術來説,它的壯麗雄偉,也充分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17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迴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餘各面為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眾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系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羣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為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説法的地方,二層為玉佛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18

各位嘉賓:上午好!(致歡迎辭)

首先,讓我代表------旅行社,歡迎諸位前來福建永定客家土樓觀光旅遊。

我叫------,很幸運為各位嘉賓導遊,因為自己才疏學淺,程度不高,有不到之處請大家諒解,祝各位身材健康,旅途高興,謝謝!(發宣揚冊)。

永定土樓

今天,咱們的目標地是福建土樓(永定下洋)遊覽景緻區,路過紅坊鎮、高陂鎮、坎市鎮、撫市鎮、陳東鄉、岐嶺鄉、下洋鎮等七個鄉鎮,全程約80公里。現在我用客家方言説一名、句“歡送各位嘉賓光顧永定客家土樓”。

據不完整統計,永定縣境內共有23018座土樓,其中圓土樓有362座。永定土樓最先建軍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説起土樓旅遊,有一個實在的故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某超級大國的衞星發明中國福建的西部充滿了無數個大小不一、或圓或方的不明建築物,他們猜忌可能是核反映堆,也可能是導彈發射井,而且規模宏大,數目驚人,引起該國當局的高度器重,於是差遣特工職員以記者的身份前來探個畢竟,結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樓民居修築。固然虛驚了一場,然而卻為土樓旅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到目前為止,永定土樓已招待了四十三個國度和地區的近百萬中外遊客。

應當説永定的圓土樓最為神奇跟最有魅力,由於中國的遠古時期,人們以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敬有加。尤其認為“圓”存在無限的神力,給人帶來萬事和合、子孫團聚。永定最大的圓土樓共四層,有400多個房間,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約五、六百人。圓土樓內有水井、浴室、廁所、磨房、豬舍、花園、學校等設施,建造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説她象個小城市一點都不誇大。傳説有兩個同樓的新媳婦某日外家相遇,為“本人住的樓是最大的土樓”這一話題爭得面紅耳赤,成果結伴回家才曉得,她們住的是統一座土圓樓。有人統計,假使你到土樓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每個房間住一個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時間;天天意識樓裏的一個人,要用近兩年的時光。其間新的媳婦女娶進來了,新的小性命又出生了,因而你永遠也無奈認識全樓的人。

假如碰到外來權勢的侵襲和攻打,只有關上大門,守住要口,全樓平安無事。因為土樓的大門是用二、三十釐米厚的不易着火的雜木製成的,有些門還釘了鐵板,樓門上裝了防火水槽。圓樓外圈的一、二層不開窗,所以敵人攻到樓下也無可奈何,甚至圍困一年半載,樓內柴米仍一直絕,生涯仍舊畸形。有專家總結,圓土樓具備六種功效:1、聚族而居;2、教化娛樂;3、防風抗震;4、防火防潮;5、保險防守;6、冬暖夏涼。

現在,我榮幸的告知大家一個好新聞:福建土樓,已被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説是福建土樓將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福建作家許懷中先生説:“永定土樓是個句號,卻引出無數的問號和感慨號”。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學茂木計一朗説:“永定土樓象地下冒出的宏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玄色飛碟".美國哈佛大學修建設計師克勞得説:“永定土樓是客家人勇敢、標新立異的力作,它閃耀着客家人的智慧,經常使我衝動不已”。你正閲讀的文章由(第一?範?文網)收拾,版權歸原作者、原出地方有。

客家人

我唱一首客家山歌給大家聽(或朗讀一首客家民謠)。我們一再稱在土樓內寓居的人為“客家人”,那麼什麼是“客家人”,我來為大家解開這個謎。

良多人誤認為“客家”是一個民族,實在客家是中華民族中漢族的一支特別的民系。兩千多年以來,中原地域的漢人因為宮廷內鬨、迴避戰亂、天然災禍及政府南遷等到種.種原因此呈現六次較大範圍的向南方遷徙。第一次是秦始皇時派兵五十萬駐紮廣東南嶺;第二次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和三國兩晉時代;第三次是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的動盪時期;第四次是南宋時期金兵南下導致漢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敗而遷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間的“移湖廣,填四川”政策(相稱於當初的三峽移民政策),大批客家人向廣西、四川等到地遷移。

依據專家統計,兩千多年來,中原地區大量的漢人南遷,目前重要假寓在福建、廣東和江西地區,而後又擴散至四川、廣西、海南、中國台灣、香港、東南亞等地。那麼,相對這些地區的原居民而言,他們應該是客人,所以統稱“客家人”。

我們所説的“客家文化”,就是中原漢族祕當時南方的百越族經由長時期的融會,構成了一種既保存了中原漢族文化的主要特徵,又精神抖擻納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精髓,這種文化就是在民俗語風情和文化語言等到方面有明顯漢族特點,同時又有絕對獨破性“客家文明”。在我們行將參觀的土樓大型客家民俗博物館裏面,大家就能夠直觀地懂得這種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聯合的“文化景象”,典範的“客家文化”。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19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20

各位團友大家早上好,歡迎各位到火燒嶼來,我是這裏的講解員郭××,大家可以叫我小郭,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服務,在這裏先祝大家玩得愉快。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火燒嶼的路線圖,火燒嶼是我國對無人居住的海島成功開發的首例,大家看到整個火燒嶼南北走向,呈“M”形,很象英文字母“M”,又象是一隻遠古時代的神鳥,面積為0.27平方公里,相當於鼓浪嶼的六分之一。主要分兩部份,青少年科技館和火燒嶼生態樂園。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生態樂園下面我們就隨地面的魚兒開始今天的行程吧。

這裏是廣場可以看入口大門,大家看大門象不象一把巨大的變形扇子,請看地面有幾幅彩色的拼圖,有原始時代的鑽木取火,有古埃及的金字塔,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最後一幅圖是火箭正飛上天,一共有六幅圖這些圖畫正是從某一側面、某一特定歷史階段揭示了人類如何在科技的推動下從落後走向文明的。現在讓我們繼續往前走,瞧地上許多的水道,這些其實是五條軌道,這五條軌道代表五大行星,其中這條橢圓形的軌道即代表哈雷慧星的軌道,中心位置就是獨具匠心的星座噴泉,有興趣的話我們等一下在來找一找自己的星座。我們繼續往前走在前面的那個石碑,這是蘇頌紀念碑,蘇頌是我國宋代的科學家,如果您有興趣想了解更多,您可以參觀完以後在慢慢在欣賞石碑上的文字。

在我們面前草木茂盛,綠樹成蔭的地方就是火燒嶼生態樂園,生態樂園裏有兩條路,一條是主園路,另一條是“環島路”,火燒嶼島內一年四季鳥語花香,更素有“天然地學博物館”和“神祕的自然博物館”之稱。火燒嶼名字的由來有兩種傳説:其一是,相傳在明朝的時候,島上居住着海盜,並利用海島特殊的地形地貌搶劫過往的船隻,廈門官府派兵來圍剿,結果撲了個空早已逃跑,於是官兵放火燒燬島上海盜的窩點,燒了三天三夜,連同島上的樹木燒個精光故而得名;其二,相傳在兩億多年前侏羅紀時代火山噴發形成的地貌,由於島上大部分是“火燒石”,石頭顏色呈暗紅色,因而得名。

大家請隨我來,在我的右手邊是燒烤營,繞過碧竹苑,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鷺棲湖,這海中有島,島中有湖,湖中有洲的美景讓人讚歎不已,這裏更是白鷺的天堂,偶爾還有三五成羣的白鷺在湖面盤旋,或聚集在岸邊涉水覓食。白鷺高雅聖潔,白鷺飛翔時的動作從容不迫,十分優美,在我國古代《毛詩、周頌》中就用“振鷺于飛,於彼西雍”來形容它飛翔時的氣勢不凡,白鷺是我們廈門市的市鳥。傳説中市花三角梅、市樹鳳凰樹還和白鷺有關呢,是這樣子的: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島上住着一羣勤勞的人民,其中有一個書生名叫萬石,他彈得一手的好琴,有一天他正彈琴一羣白鷺從上空飛過,領頭的白鷺在上空停了很久被他的琴聲所吸引,便化身為一村姑來見他,沒想到兩人一見鍾情,於是便在村民的歡慶中結為了夫妻,過着男耕女織的生活,沒有想到可惡的鱷魚精對白鷺女神的美貌早已垂涎三尺,一聽到她和一個平民結婚也不嫁給它,於是就開始興風作浪,使得整個村莊不得安寧,白鷺女神身上有一件七彩羽翎,據説這件羽翎能夠鎮住妖魔鬼怪,但是這件羽翎是長在她的身上如果要拿到這件寶貝必須要把白鷺女神身上的整層皮撕下來,但是她為了救百姓忍痛撕下這件對她來説是何等重要的寶物,於是鮮血流到了地上把三角梅和鳳的花給染紅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三角梅有各色的花兒,鳳凰樹開的花兒是像血的鮮紅。

聽完故事看在我們左邊親親動物園,在這裏大家可以和動物進行無邊界的交流。沿着主園路一直往前走,在兩邊的小山坡上就有各色的三角梅。前面這個湖叫金蛇湖,每當夜色降臨,在這個美麗的湖中,就會上演國內罕見、省內唯一的水幕電影。水幕電影是用水做屏幕,高有8米,寬有11米,湖中扇形的屏幕與大自然夜空融為一體,影片中的人物彷彿自天而降,給人一種虛無縹緲和夢幻的感覺。那畫中烈火燃燒的場面就像湖面上燃起熊熊大火,給人以水相融的奇特視覺。

繞過金蛇湖畔,這裏就是休閒的好去處------木屋山莊。沿着這邊的石階就是通往海邊,前面就是中華白海豚觀測台,這裏是中華白海豚活動相對集中的海域,也是觀測中華海豚的最佳方位。走過木屋山莊,看過中華白海豚觀測台,沿着主園路再往前走,到達的地方就是被稱為“天然地學博物館”的繽紛峽谷,請大家隨階而上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石頭實際上是兩億年前侏羅紀時期遺留下來的陸源碎屑沉積巖。火燒嶼地層沉積之後,發生構造運動併產生褶皺和斷裂,在繽紛峽谷裏留下豐富的形跡,在兩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顏色的石頭,想必大家應該清楚火燒嶼的由來了吧。大家好大家在這裏休息一下,我們現在站的位置就是火燒嶼的至高點,傳説以前這裏住着一個神仙,每天他都會在這裏練劍,於是在他鬼斧神功的雕刻下,造就火燒嶼島上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當然這只是傳説。在這裏我們可以俯瞰整個火燒嶼,海滄大橋就在我們的前面,海滄大橋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座“三跨連續全飄浮”鋼箱梁懸索橋,火燒嶼和位於東渡的海滄大橋東岸遊覽區在 20__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兩個錨碇一邊是科技館、一邊是橋樑博物館是廈門市的兩個科普教育基地,因此火燒嶼旅遊就以“健康、安全、生態、休閒”為旅遊宗旨。

好我們繼續吧,現在我們下山去逛一逛火燒嶼的環島路吧,在那裏還有許多奇特造形的石頭呢,其實火燒嶼還有一個名字呢------蛇嶼,大家就不知道了吧,這個海島以前堪稱蛇的樂園,大大小小的草蛇、水蛇、花蛇之類,在海邊、草叢中、樹杆上,隨處可見。不知不覺我們已出來大門口,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21

各位團友,早上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榕城”福州,我是_旅行社的導遊員_,今天我們將共同遊覽鼓山湧泉寺。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鼓山的停車場,請大家隨我下車,代好自己的貴重物品,也請記住我們的車號為閩D_____。我們在這裏遊覽的時間約為2個小時,請大家11:00上車。

各位團友,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鼓山是福州歷史文化悠久的名山,相傳峯頂有一塊巨石,形狀象鼓,每當風雨交加,石頭傳出如鼓的聲音。鼓山因此得名。這在1600多年前的《遷城記》一書中,就有“左旗右鼓,全閩兩絕”的説法。

鼓山海拔高度1004米。而我們參觀的湧泉寺位於半山腰海拔650米處。湧泉寺距今已有1220_年的歷史,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湧泉寺建築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主體,寺內有“三鐵”“三寶”,這“三鐵”“三寶”是什麼呢?在遊覽的過程中我將向大家一一介紹。好,各位團友,我們沿着這條小路,來到了鼓山的山門,請看石柱上的這一幅對聯:“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這是一副名聯,語意雙關,大家請看,這山門建在山坡口,山風直衝而來,能將落葉塵土吹得乾乾淨淨,無須人工清掃;到了夏秋季節,颱風頻頻,山門常被颳倒,乾脆就不再設門,留下現在這個空門,而從它的寓意看,淨地指佛門淨地,纖塵不染,自然無須清掃;空指佛門四大皆空,信仰來去自由,自然不用關。這副對聯還是一副藏頭聯,分別取“淨”“空”二字,是為紀念湧泉寺已故方丈淨空法師而題。

好,各位團友,現在讓我們去看看羅漢泉吧。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看到這口泉池,是“羅漢泉”,相傳在建寺時,一住持和尚,夢到羅漢指點此處有泉眼,第二天,和尚們在此處挖掘,果然有清泉,於是眾僧為感謝羅漢贈泉,把此泉叫着羅漢泉,湧泉寺因此而得名。

好,各位團友,請大家轉過身來。現在在我們的正前方,看到“湧泉寺”這塊匾額,可是康熙皇帝親筆手書,字跡古樸,蒼勁有力。

各位團友,現在請大家暫時不要進入寺廟參觀,因為,我想給大家介紹我們左右兩旁的塔,現在請大家猜猜我們眼前這一對小巧玲瓏的塔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而塔在寺廟裏面起到什麼作用呢?

啊!您説是用木頭做的,您説石頭做的,您説是鐵做的,大家好像都沒有猜對呀,這一對塔呀是用陶土燒製而成的,他們距今可有900多年的歷史了。左邊這一座稱為“莊嚴劫千佛陶塔”,代表着過去佛燃燈佛。右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代表着現在佛釋迦摩尼佛。兩座塔的顏色都是棕褐色,採用陶土分層燒製,砌疊而成,塔身施釉。塔高約7米,八角九層,塔壁塑有佛像1038尊。今天我們所看的陶土燒製塔是非常少有的。

大家看它的塔鈴有72個,也是用陶土精心燒製而成,每當清風掠過,它都會發出悦耳的聲音,似乎是給我們送來平安的祝福。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記載建塔時間和工匠姓名等。兩塔原在福州南郊龍瑞院內,1972年遷至湧泉寺。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兩座樓閣式的陶塔,還是研究宋代建築的實物佐證。塔在寺廟裏起到什麼作用呢?

其實寺廟與塔有着很深的淵源。塔,梵文卒堵坡,原為墳冢、圓丘的意思。在古印度,人們稱寺廟為塔廟(塔院)。寺廟是以塔為主,人們把一些德道的高僧的舍利及經書存放於塔中。塔在寺廟被奉為吉祥的聖物,後來衍變為一種特有的宗教建築。佛教傳入中國後,中華民族善於融化外來的文化,創造出富有民族物色的文化。作為佛法象徵的塔,在佛教漢化的過程中,塔的形式就有了多樣性,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圓的、方的、鐵的、木的,塔的用途,由以前只貯藏舍利、象徵佛法,擴大為功德、寄託、紀念,甚至做為海上航行的標識,以及與風水有關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陶塔也是一個值得大家多多回昧的塔,這對宋代陶塔是今天我們參觀的湧泉寺的“三寶”之一,在這裏給大家十五分鐘的照像時間,十五分鐘後我們將去參觀寺廟的“三鐵”和“三寶”中的另二寶!謝謝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22

鴛鴦溪位於周寧鄰縣屏南雙溪鎮宜洋村境內,距城區約30公里,這裏海拔800米,林深谷幽,溪淨泉碧,環境十分寧靜,是鴛鴦棲息之地。

鴛鴦溪為白巖溪中的一段溪流,長約14公里,溪流平緩,有直餘個形狀各異、水碧鏡的深潭,供鴛鴦棲息戲水;溪岸各色野果累累,可供鴛鴦覓食,而山林中棲息着婁百隻獼猴,當鴛鴦的天敵——老鷹出現時,羣猴即嗷嗷嘶叫,提醒鴛鴦飛避密林巖洞或潛入水中,成為鴛鴦天然的“衞士”。因此,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成為鴛鴦棲息的樂園。第年秋季有婁百上千只鴛鴦從北方飛平這裏越冬,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鴛鴦鳥自然保護區。

鴛鴦溪的主要遊覽景點有白水洋、鴛鴦溪、叉溪、水竹洋、考溪、鴛鴦湖等,其中景具特色的是白水洋和鴛鴦溪。白水洋一帶林木葱鬱,環境清幽,溪中三塊巨石平鋪水底,最在的塊面積竟達4萬平方米。水漫其石,僅深寸餘,溪水清悠,波光瀲灩,一片白熾,故稱“白水洋”,亦稱“水上廣場”或“十里水街”。鴛鴦溪兩岸峯巒疊嶂,古木參天,奇花異草,遍佈山野。碧水潭中戲水的五彩鴛鴦,密林中嬉戲跳躍的獼猴,給這幽靜的溪谷增添盎然微微生機,是一外奇絕的大自然旅遊觀賞點。鴛鴦溪一帶還有一處為“漈水成煙”的百丈漈水簾洞,洞深穴祕,瀑簾掛壁,為全國五大水簾洞之首,其景色之奇麗,令人嘖嘖讚歎。

鴛鴦溪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屏南縣東北部,距縣城30公里,處屏南、周寧、政和三縣交界。總面積78.8平方公里。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鴛鴦鳥保護區。

鴛鴦鳥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是人們喜愛的觀賞水鳥。鴛鴦溪長14公里,附近山深林密,幽靜而清淨,是鴛鴦棲息的好地方。每年秋季有數百上千只鴛鴦從北方飛來越冬,使這一帶溪流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發現鴛鴦,故屏南有“鴛鴦之鄉”之美譽。

鴛鴦溪共分白水洋、鴛鴦溪、叉溪、水竹洋──考溪、鴛鴦湖等5個遊覽區。

白水洋遊覽區在鴛鴦溪上游,為鴛鴦溪四大景觀之一,除溪流兩岸的大小飛瀑和巖洞之外,最使人稱絕的為“十里水街”,它是由三塊平坦的巨石鋪於水底而成,最大的一塊達4萬平方米。人行其上,水恰淹腳背,波光瀲灩,一片白熾,故稱“白水洋”。白水洋平坦寬敞,上面可騎自行車,可駕駛汽車。下游有一條50多米長的天然滑道,赤身下滑不傷肌膚,被稱為“天然衝浪游泳池”。

鴛鴦溪遊覽區,該遊覽區為鴛鴦溪的中心景區,它以野生動物鴛鴦、獼猴和稀有植物為特色,融溪、瀑、峯、巖、洞、潭、霧等山水景觀為一體,成為不可多得的綜合性遊覽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百丈祭水濂洞”,它已列為全國五大水濂洞之首。清代宜洋武舉張朝升稱之為“祭水成煙”,它的特點是落差大、瀑面寬、水量足且不枯竭,並可進洞仰看水濂。

_廈門火燒嶼導遊詞 ·日光巖導遊詞 ·武夷山龍川大峽谷導遊詞 ·永定土樓導遊詞-

叉溪遊覽區位於鴛鴦溪下游,它以數千畝原始次森林為主,輔以豐富多彩的河谷景觀,主要景點是可與“百丈祭水濂洞”相媲美的“百丈祭”。

水竹洋──考溪遊覽區位於叉溪遊覽區西面,它以險峯、幽谷和黃山鬆為主要特色。

鴛鴦湖遊覽區位於雙溪鎮,以湖光、小島、鴛鴦、野鴨羣及四季杜鵑花和寺廟、古塔等組成。

遊客可乘汽車抵達屏南縣城後轉乘旅遊車直達景區,景區內“風景區管理站”設有賓館可供遊客食宿。

福建的旅遊導遊詞 篇23

鯉湖飛瀑按每次落差分為九祭,名曰:雷轟祭、瀑布祭、珠簾祭、玉柱祭、石門祭、五星祭、飛鳳祭、棋盤祭、將軍祭。尤為壯觀的是瀑布、珠簾、玉柱三祭。在山間林野有着無數奇巖怪石,諸如蓬萊石、瀛州石、羽化石、玄珠石、龍擦石、枕流石、天然坐等。這些奇石留下不少歷代名人的題刻。

著名的九祭飛瀑從高聳的崖頭猛瀉入湖,水石相激,轟鳴如雷。鯉湖飛瀑按每次落差分為九祭,名曰:雷轟祭、瀑布祭、珠簾祭、玉柱祭、石門祭、五星祭、飛鳳祭、棋盤祭、將軍祭,各祭獨具特色,瀑布大至一百多米,小到三、四米。

尤為壯觀的是瀑布、珠簾、玉柱三祭。瀑布祭高達百米,氣勢磅礴,珠簾祭從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巨石上齊刷刷地滑下,形成萬斛水珠,宛若垂簾,頗為壯觀;珠簾祭之東側,水從盤龍山頂貼着石壁滑下,形成兩股晶瑩的細流,妙似玉琢的雙柱,這就是玉柱祭。

珠簾、玉柱同注一泓深潭,它雖小於九鯉湖,卻是九祭最佳處,徐霞客盛讚“峻壁環鎖,瀑流交映,集奇撮勝,唯此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