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甘肅導遊詞(精選5篇)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1

懸壁長城古稱斷壁長城,位於嘉峪關關城以北、石關坪口北側的黑山東坡,是肅州西長城的北端。石關峽口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一處隘口,素以天險著稱。這段長城因城牆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如長城倒掛,鐵壁懸空,向下伸展封鎖了石關峽口而得名。懸壁長城又被人們稱為"西部八達嶺"。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精選5篇)

懸壁長城原長1.5公里,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完成於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建長城所用的材料是就地取的石片和黃土,分層壘砌而成,叫做石片夾沙牆。現存這段長城長750米,從戈壁蜿蜒伸向陡峭險竣的黑山山腰,險峻處如攀絕壁。

(玉門關歷史導遊詞 ·蘭州導遊詞 ·伏羲廟導遊詞 ·嘉峪關關城導遊詞)

懸壁長城曾於1987年重修,並在牆頭增築垛牆和宇牆,首尾各添一墩台,為便於遊人攀登,還在首墩和山坡上修築了台階式墁首。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2

尊敬的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

很高興能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相聚在麥積山。我是本次旅行的導遊小潘,希望我們一行遊覽快樂。

麥積山地處甘肅天水東南約50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峯。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在懸崖峭壁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難度之大,智慧之高,這在我國的石窟中是非常罕見的。下來,咱們就去看一看吧。

進了景區,大家現在看麥積山像什麼呢?對,像一個麥垛。麥積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高80米,這裏薈萃着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佈在194個洞窟裏,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被譽為我國四大石窟。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讚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曆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大家步入棧道一定注意安全,不要擁擠。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遊客。這也是麥積山最大的佛像。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最壯麗的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裏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

現在大家來到西崖石窟,這裏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這座雕像,不要説在麥積山,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珍品。

麥積山的主景區我們先觀賞到這裏,再次感謝大家對小潘工作的支持!歡迎大家再次光臨甘肅、光臨麥積山!

謝謝大家!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3

鳴沙山又稱神沙山、沙角山。它位於甘肅省敦煌城南7公里處,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達數十米。

整個山體由紅、黃、綠、黑、白米粒狀沙粒堆積而成, 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絃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有二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古人難以理解,只好用傳説故事來解釋。如今進入科學發達的現代,人們對此謎進行科學的探究和推測,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主要有三種解釋:

一為靜電發聲。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彙集,聲大如雷。

二為摩擦發聲。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乾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裂聲,眾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地鳴響。

三為共鳴放大。沙山羣峯之間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沙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天然共鳴箱的共鳴,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迴響聲。

鳴沙山現在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遊客在這裏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騎駱駝登沙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牽引傘、滑翔傘,進行沙浴、沙療,情趣盎然。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4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境內,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户。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20xx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誌)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裏。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裏,或10裏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裏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蹟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蹟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裏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峯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牀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遊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蹟並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弔歷史,在想象的空間裏去延續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5

甘肅省位於祖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寧夏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甘肅地貌複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佈。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甘肅是個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脈有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等。

甘肅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古文化發祥地之一。華夏始祖伏羲氏曾誕生於此,並造文字、創曆法、開創了人類文明之先河。三千多年前,涇、渭河谷地出現的原始農業成為黃河流域燦爛農業文明的開端。甘肅曾是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和成吉思汗南征北戰、驪可·波羅探險遊歷的經由之地。古老的絲綢之路在甘肅境內蜿蜒1600餘公里,沿途撒滿了璀璨的文化教育珍寶。甘肅是古代東西方聯繫的紐帶,記載着中外友好往來、發展人類文明的不朽歷史,吸引着愈多的文人學者和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甘肅省設蘭州、嘉峪關、金昌、白銀、天水、武威、張掖、酒泉、平涼、慶陽、定西、隴南地區、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蘭州是甘肅省省會,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信息中心之一,是以石油工業為主,有色冶金、機電、輕紡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甘肅,在解放五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得變化,工農業生產,各項事業蓬勃發展。20xx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16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151.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90.3元。全省文化,教育,體育,衞生,和科學研究事業有着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甘肅人口分佈極不均勻,20xx年末全省總人口為2592.5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4.0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3.16‰;全年死亡人口16.67萬人,人口死亡率為6.45‰;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現有54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19.9萬,佔全省總人口的8.7%。世居甘肅的少數民族有回、藏、東鄉、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族等16個少數民族。其中,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為甘肅的獨有民族。

甘肅旅遊資源以絲路文化、遠古始祖文化、黃河文化、三國文化、長城文化、政治文化為代表,文物古蹟有石窟寺廟、長城關隘、塔碑樓閣、古城遺址、歷史文物等多種類型。甘肅自然風光獨具特色,不僅有迷人的青山秀水、高山草原、大漠戈壁,更有雄渾的黃土高坡、丹霞奇觀、冰川雪山。漢、藏、回、裕固、保安、東鄉等十多個民族風情濃郁,魅力獨具。甘肅之旅,可以漫遊絲綢古道,重返歷史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