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旅遊導遊詞

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廣州旅遊導遊詞

廣州旅遊導遊詞
廣州旅遊導遊詞篇1

寶墨園位於番禺沙灣鎮紫坭村,建於清末,佔地五畝,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九xx年重建,歷時六載,擴至一百多畝,集清宮文化、嶺南古建築、嶺南園林藝術、珠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建築、園林、山水、石橋等佈局合理,和諧自然,構成一幅幅美麗壯觀的景色。

正門的白石仿古牌坊,雄偉巍峨,巧奪天工。園中陶塑、瓷塑、磚雕、灰塑、石刻、木雕等藝術精品琳琅滿目。驚世之作,當數已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瓷逆浮雕《清明上河圖》。巨幅磚雕《吐豔和鳴壁》工藝精湛。荔島中的聚寶閣金碧輝煌,雍容華麗,閣內供奉萬世師表孔子銅像,供遊人瞻仰。此閣與寶墨藏珍、龍圖館、趙泰來藏品館等珍藏的古今名畫、書法、陶瓷、銅器、玉器等,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簡直是一座園林藝術館。

全園水景,堪稱一絕。荔景灣、清平湖、寶墨湖與一千多米長河貫通,水清如鏡,長流不息,三十多座石橋,橫跨旖旎河湖之上。若駕畫舫輕舟,逍遙放棹,仿似置身蓬瀛。清平湖上的紫洞舫有如一座水上藝術宮殿。湖面上,虹飛紫帶;湖周圍,綠柳侵煙;喜看錦鯉千千紅浪湧,遊人個個笑顏開。紫竹園裏的紫竹溪,專供小孩玩水觀魚,更是兒童的歡樂天地。

寶墨園四時青翠,百卉叢開,園林花卉景點,有聚有散,步移景換,美不勝收。諸如荔島凝丹、玉堂春瑞、柳剪春風、千年羅漢、桂苑浮春、羣芳競秀、古榕長蔭、茶王雙壁,令人百看不厭。萬紫千紅的-,沁人心脾的荷花池,清幽高雅的蘭圃,惠風和暢的紫竹林,使人賞心悦目,尤是避暑勝地。

廣州旅遊導遊詞篇2

在廣州百萬葵園一望無際的藍天下,你可以看到歌兒“朵朵葵花向太陽……”的美麗情景。百萬葵園佔地26萬平方米,100多萬朵金黃色的向日葵迎着太陽競相怒放,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田園美景。

“百萬葵園”這個以向日葵為主題的生態公園,同時名列兩項世界第一:規模最大達66.7公頃,榮獲“全國規模最大的葵花園”——“吉尼斯之最”記錄;葵花常年開放,世界唯一。葵園共引進了來自18個歐洲、日本等觀賞性向日葵品種,並優選培育出一批適宜亞熱帶種植生長的品種。通過基因的導入,培育出紅色、紫色等特殊顏色及具有濃郁香味的向日葵,且經過科學規劃種植,使葵園保持10 0萬朵葵花常年盛放。隨着旅遊業的發展,人們對生態旅遊的偏愛,葵園已從單一葵花園發展成擁有世界各國名花的主題花城,法國羽葉薰衣草、日本北海道薰衣草、日本浪漫櫻花、歐洲樹型玫瑰花、韓國孔雀花、觀賞“罌粟”以及我國芳香淡雅的茉莉花,都已成為葵園著名景點,也是入園遊客流連忘返之地。

“百萬葵園”的吸引人之處,除了擁有世界各國的名花之外,園內還建起了全國首個松鼠樂園和螞蟻王國以及麥兜豬樂園 、松鼠狗樂園、小白鼠樂園、白鴿廣場、西瓜蟹園、蝴蝶園、金魚水中王國,構成一個充滿温馨與情趣的童話世界。

廣州旅遊導遊詞篇3

陳家祠堂坐落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築。陳家祠堂的建築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築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佈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聚賢堂”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築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台,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繞。祠堂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之用,後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房供書院使用。

建築風格

陳家祠的建築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於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遍佈在洞內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之間。既有大型的製作,也有玲瓏的小作品,裝飾風格或粗獷豪放,或精緻纖巧,各具特色,特別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廣羅古典故事,蒐集地方風物,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風格獨具。祠前的壁間有六幅畫卷式的大型磚雕,每幅磚雕長達4米,是用一塊一塊的青磚雕刻好了以後再連接成一體的,立體、多層次的畫面裏有神話傳説、山水園林、花果禽獸、鐘鼎彝銘等等,就像是民間的藝院一般。陳家祠堂在1958年修繕后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參觀後留有一首五言詩:“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陳家祠的建築裝飾工藝早在20世紀20xx年代已為國內外建築專家和學者所重視,德國和日本的建築藝術專著中已有專題介紹。1959年闢建為廣東民間工藝館(後於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至今)陳氏書院。

1980年國家撥專款再次重修。

在陳家祠各廳堂、廊、院、門、窗、欄杆、屋脊、磚牆、樑架、神龕等處,隨處可見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傳統建築裝飾以及鐵鑄工藝,琳琅滿目。陶塑工藝集中在19座廳堂屋頂上的瓦脊;磚雕以東、西倒座外牆的最具規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藝人所作;木雕除樑架與大門及聚賢堂的屏風外,後座的11座雙層透雕神龕,體型高大,有“光緒十六年”、“回瀾橋劉德昌造”“源昌街時泰造”等題款。祠堂中的各種裝飾,豐富多彩,題材廣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氏書院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目的為本族各地讀書人來廣州參加科舉考試時提供住處。陳家祠它的建築裝飾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裝飾藝術的精華,巧妙地採用了木雕、磚雕、陶塑、銅鐵鑄等工藝進行裝飾,建築中的各種雕刻裝飾,主要由建築商到省內縣組織聘請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製作。根據現有的資料,參加磚雕制的藝人有番禺的黃南山、楊鑑庭、黎壁竹,南海縣的陳兆南、樑澄、樑進等。其中以黃南山雕刻的數量最多,雕式也極為精巧,技藝巧奪天工,十分有名。陳氏書院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古代藝術建築,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佈局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為中國“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院落式佈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院東新闢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其整體結構佈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中進大廳聚賢堂為書院建築的中心,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堂宇軒昂,庭院寬敞。樑架雕鏤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瓏剔透,為木刻精品。屋頂上的陶塑瓦脊長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廣東石灣陶塑商號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欄杆嵌以鐵鑄的花卉等圖幅。堂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樑,設斗拱,21架6住出前後廊,屬通堂木框架。後金柱正中三間裝有12

扇雙面鏤雕屏門擋中,兩側裝設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欄杆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裝飾,鑲嵌鐵鑄通花欄板,色調對比鮮明,裝飾華美,突出了聚賢堂的中心地位。中進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樑,設斗拱,21架6柱山牆承檁,出前後廊。後金柱正間裝設4扇雙面鏤雕隔扇,後金柱次間和廳前後設通花隔扇。後進大廳三間是安設陳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廳堂。大廳面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樑,21架5柱後牆承重,前出捲棚式廊。廳後老檐柱之間裝有5米高達7米多的木鏤雕龕罩。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樑,21架5柱山牆承檁,前出捲棚廊。廳門為14扇通花隔扇。廳後亦裝設木雕龕罩,但規模比大廳略小。東西齋和廂房略為低矮,是當年書院教學讀書的主要用房。東西齋為單間,人字形封火山牆承檁。齋內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組合裝飾。後窗採用套色蝕花玻璃窗,齋前有一小天井,顯得室內外格外清朗。東西廂房均用瓜柱抬樑捲棚式瓦面,出前廊。廂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蝕花玻璃上落窗裝飾,光線柔和,顯得十分清新幽雅。這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築裝飾工藝,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精華。其內外建築構件上巧妙地採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等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令整座書院堪稱一座宏偉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築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