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介紹貴州西江苗寨導遊詞(精選5篇)

關於介紹貴州西江苗寨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節之鄉”的貴州黔東南,我是大家今天的導遊—張琴,“張揚個性,如鼓似琴”,大家可以直接叫我張導,現在我們開始走進國家級4A級旅遊景區——西江苗寨。

關於介紹貴州西江苗寨導遊詞(精選5篇)

苗家招待客人以酒為重,苗族同胞們將以他們最高的接待禮儀——十二道迎賓攔路酒來迎接我們。喝酒方法何其多,唯有此處最特別,只要你的手碰到了牛角酒杯就必須得喝完,所以我們酒量略差的朋友,只要用嘴對着苗族姑娘們手上的牛角酒杯輕輕嘗一口即可。

西江苗寨位於雷山縣東北面,距縣城37公里,距州府凱里39公里。寨內有1288户人家,居民近6000人,為全國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因此被稱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語“雞講”漢譯而來,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這裏保留着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態。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河谷,源於雷公坪的白水河,穿寨而過。這是苗家的風雨橋,出於改善村寨風水條件和方便居民生活,多數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風雨橋,以關風蓄氣和擋風遮雨。

這裏的建築以木質吊腳樓為主,為穿鬥式歇山頂結構,層層吊腳樓依山勢而建。吊腳樓一般為三層,底層用於存放生產工具,圈養牲畜和家禽;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卧室和廚房。大家是不是看到堂屋外側建有一個很特別的靠椅呢?那叫“美人靠”,主要用於觀景、乘涼,有這樣的説法,“美人靠上靠美人,不是美人俏三分”;第三層用來存放糧食和雜物。

西江苗寨最不缺的就是節日,其中“過苗年”,“牯髒節”尤為隆重。“長桌宴”是苗族過苗年的喜慶方式,也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禮儀,家家户户都會搬出桌子板凳,像接龍似的一長條,排上數百米,桌上擺着臘肉、酸菜、酸湯魚等苗家特色菜餚,一會大家就能親身體驗了。“牯髒節”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着盛裝,跳蘆笙舞等,並邀親朋好友共聚一堂,以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是一個“以歌養心,以舞養身,以酒養神”的民族。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蘆笙場,也是苗族同胞們展現歌舞才藝的地方。蘆笙舞是苗族一種流行最廣的舞蹈,集舞蹈、雜技、體育、音樂為一體。説到舞蹈,那被譽為“東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就更是熱情奔放了。我們現在聽到的是苗族飛歌,其音調高昂,氣勢雄渾,是一種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大家有空的話可以常來西江苗寨學習苗家人的才藝,苗族還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現在看到這塊石碑刻着的“以美麗回答一切”7個字,是文學大師餘秋雨先生在游完西江苗寨時情感誘發題寫的。這條街叫“遊方街”,大家猜猜“遊方”是什麼意思?“遊方”是苗語談戀愛的意思。每逢農閒時節晚上8—9點,這裏聚滿了水靈的苗族姑娘和健壯的苗族小夥,他們山歌對唱讓遊方街熱鬧非凡。

歷史上,西江實行自主管理內部事務。清政府在苗疆實行“改土歸流”後,西江苗寨接受了中央政府的管轄,一些自然領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負責主持祭祀活動的牯藏頭和負責安排農業生產的活路頭仍得以世襲保留。

在觀景台上觀望整個西江苗寨,像一個巨型的牛角,又像一隻卧着的玉兔。

苗族服飾多種多樣,色彩豔麗,素有“無字之史書”,“繡在衣服上的歷史”之美譽。

現在我們前往的是西江之旅的最後一站——西江苗族博物館,其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集學術研究、參觀與表演為一體的中型苗族博物館。內設有服飾、醫藥、歷史和生活等11個展館,館內收藏文物300多件,大家可以慢慢參觀。

各位遊客朋友,品味了苗家人的十二道迎賓攔路酒,踏着苗族的飛歌,西江苗寨之旅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苗寨故事多,充滿喜和樂,人生境界真善美,這裏都包括,歡迎大家下次再來苗寨做客!

關於介紹貴州西江苗寨導遊詞 篇2

過去,鎮遠有“六牌十巷”的説法。現在古城中還保留着9條古巷道,這裏叫衝子口巷,宋元時期因鎮遠設州、建府成為古黔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逐步被人們開發出來。由這裏開始,我們將隨處看見依山就勢,因地制宜的山地建築和許多深宅大院,以及著名的“歪門斜(邪)道”和迷宮般的巷道網絡。來到這裏會有人問,為什麼巷道名稱叫衝子口?問得很好,相傳很久以前,有個漁民的兒子,是從上游衝下來的。漁民撿得後,取名水生並精心把他撫養成人。後來,水生長大成人,考取進士當了大官。他沒有忘記養父母的撫育之恩,不僅為他們養老送終,還出錢修建碼頭和巷道,就是為了紀念他的養父母。所以,人們就取名為“衝子口”。

譚鈞培老宅

這個四合院曾經一度叫“兩湖國小”,原是兩湖會館的子弟讀書的地方。然而,在此之前呢,這個四合院早年是一個姓譚的人家修建起來的。大家可以看看這些石刻,很有寓意。從下面看,這像茶几的是寶鼎,意為四平八穩,上面的花瓶代表平安,瓶上蓮花盛開,瓶中插着三種兵器,寓意連升三級,最上面是蝙蝠,蝠、福諧音相通,意思是有福氣。整個造型,代表榮華富貴。這種石刻,在黔東地區的古民居中找不出第二處。後來,譚家果真出了一個大官名叫譚均培,曾任翰林編修,鄉試同考官,江西道監察御史、按察使、布政使、巡撫、漕運總督、江蘇織造,巴西國換約大臣,雲南巡撫兼署雲貴總督等職。譚鈞培很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賞識,除賜一品冠服進京陛見外,還下詔賜宅。在今天的大菜園修了一座很大的四合院,光緒皇帝為其親筆題寫“中丞第”三字匾額。於是舉家遷往新居,才將老宅賣給兩湖會館。後來到雲南任巡撫兼雲貴總督,為官清廉死於任上。除此而外,譚鈞培一家還有“一門三翰林”的美譽,即他與兒子、侄兒三人都進過翰林院。

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系明代建築。位於衝子口古巷道內,佔地面積94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前後兩個院落,相傳為明初鎮遠蠻夷長官司長官何惠的私宅。該院背依石屏山,座北面南,大門卻開設在西南角上,大門處有單檐門罩,下有青石條門框(俗稱石庫門),為典型的高封火牆四合院。 據乾隆《鎮遠府志》載:“何惠,由宣慰田大雅保授任鎮遠金容、金達蠻夷長官司長官。洪武年間,奏請修建氵舞溪橋(即今祝聖橋),以利往來,詔從之。”由此可見,何惠奏請修建氵舞溪橋,是得到朱元璋的批准的。從而見證了鎮遠是古代“滇楚鎖鑰、湘黔咽喉”的重要戰略地位。

由於當時建橋設備差,加上山洪肆虐,永樂初何惠再請修建,同樣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批准。後來,在整個大明王朝中有屢修屢圮的記錄,反反覆覆修了200多年,幾乎與明朝同呼吸、共命運。清代也反覆修建過幾次,直到清雍正元年(1720__年)建成後,完好至今。清光緒二年(1876年),鎮遠知府汪炳璈在橋上建魁星樓,題寫對聯三副。其中一幅:掃淨氵舞溪煙,漢使浮槎撐鬥出;劈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不難看出,鎮遠歷史上是“西南絲綢之路”,無愧“西南一大都會”之稱。不管怎樣説,何惠是古代鎮遠修氵舞溪橋的第一人,功不可沒。

何氏祖先與古思州蠻酋田氏家族有極深的淵源,得到田氏的器重。何氏家族的興衰成敗,在於沒有把握好自己的命運。其後人何濟、何瑄曾擔任過鎮遠土知州。明正統四年(1439年)改州設府,何瑄任土同知,奉旨世襲。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改金容、金達蠻夷長官司為鎮遠縣,設流官後,何氏基本上沒有實權了。

經歷到民國時期,何氏民居曾一度改為江姓。被一個曾經當過國民黨軍隊旅長,名叫江榮華的人佔有。

江榮華見舒萬齡的舒祥泰醬油廠生意紅火,非常眼熱,並且產生嫉妒心理。江榮華於1942年9月18日,在後院開辦了“華陽”醬油廠。為了收買人心,拉攏社會力量,意圖搞垮舒祥泰醬油廠。便在開業那天,設了十幾桌海蔘魚翅席,宴請當地政要、鄉紳、奸商、地痞、惡霸等。在酒席上提出:“此次開獵(業),意在一翎(指舒萬齡),望在座諸位多多關照。”還於門前貼出“優惠三日”的告示,以此吸引鄉民。

儘管如此,江榮華始終不懂技術,不善經營,使華陽醬油廠生意蕭條。他見舒祥泰醬油廠依然紅紅火火,產品遠銷貴陽、湖南洪江等地。便心生歹意,串通當局將舒萬齡的兩個幫手(舒的外甥)抓進師管區當壯丁。幸得親朋好友奔走説情,舒萬齡花了200塊大洋方才了事。

江榮華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於1944年5月4日,勾結鎮遠專署稽查所誣陷舒氏以“囤積私鹽,擾亂經濟,破壞抗戰”的罪名為由,抄沒舒祥泰醬油廠巖鹽7926市斤,罰款4萬大洋,還將舒萬齡抓進大牢。這種做法有悖常理,頓時輿論譁然。重慶當局又怕再次爆發類似“黔東事變”之類的事件,便密令鎮遠專員劉時範“善後其事,發還抄罰財物”。鎮遠當局卻陽奉陰違,久拖不兑現。有知情人勸告舒萬齡,不如將捐款拿來做善事,總比落入黑手強。於是,舒萬齡向鎮遠當局提出捐款修橋之事,鎮遠當局迫於無奈,只好把抄沒舒萬齡的財物如數拿出來修橋。適逢蔣介石60大壽之期,便取名“介壽橋”。橋並沒有修好,工程款就沒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繼續把橋修好,即現在的新大橋。

何氏民居,曾經作為鎮遠縣中醫院。現在作為民居賓館對外開放,環境優雅,適宜文藝界人士創作、寫生的棲息地。當然,各種層次的遊客也可以體驗一下過去的豪門大户的生活方式,在此休閒、度假。

傅家民居。

傅家民居是座很典型的四合院,院中保存得比較好,兩百多年來,一直由傅家的傳人居住着。

現在,我們看這階梯和大門,這就是著名的歪門斜道了,本來,這種座北朝南的房屋,應以中軸線開設正門的。但是,在鎮遠像這種四合院很難看見開正門的地方。這是什麼原因呢?據説與風水學有關。鎮遠的民居屬於山地建築,那麼,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這一帶的房屋正好是位於山之南,陽剛之氣很旺盛,若無陰氣調和,必然有虧損。所以開大門很有講究。地理先生根據這個原理,選擇朝東南,或西南方向開大門。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財不露白啦。試想,這大門敞開着,如果你只在過道上往裏看,能看見什麼呢?只能看見很少一部分東西吧。這種情況與北方的四合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的地方。北方的四合院中規中矩,以中軸線開設大門。但是,為了讓外面的人無法窺視裏面的情形,便在離大門不遠的地方,修上一大堵牆來遮掩,這牆叫作影壁或照壁,其原理跟開歪門是一樣的。

進了大門之後,在這個不大的天井中,有兩道階梯,一道是隨着廊下通往客院,一道是直進中堂。這裏面不僅隱藏學問,而且反映出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首先,我們仰頭看見“良弼名家”四個金鉑大字。從字意思來看,就非同等閒。良弼是良相的意思,弼有輔佐的含意,是朝中大臣才能稱弼。用輔佐二字解釋,則是宰相之類的大臣才能擔當得起輔佐的重任的。而“名家”兩字就不難理解了。那麼我們看,正房是六扇精雕細刻的門窗,前面有幾步階梯,如果是沒有一定身份的人,只能走廊下通往側院客房。但如果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就可以從這裏往上進客廳裏面,主人只開兩扇門即可。假如是極其尊貴的客人,則另當別論。六扇門就會全開,尊貴的客人由主人陪同從正中的兩扇門中進入客廳,其他隨行人員從兩邊進到客廳裏。

大家可以看看這些雕花,粗看時它們彷彿是一樣的。但若細看則有所變化和不同,雕花多以寓意吉祥的種類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還有室內擺設的傢俱,都是明清時期的東西。另外有一些藏品或工藝品,不僅讓人能觀賞,而且也可以讓遊客購買。別看這是個不大的天井,如果我們假設它是一個鏡框的話,我們看到裏面裝進了什麼?是不是一幅水墨山水畫呀?這就是古人聰明之處,不僅能通風采光,還能借景供人觀賞。

由此可見,傅家的起點是很高的。二百多年的風風雨雨,顯示着傅家的興衰史。最初,傅家由棄官經商起步,曾經風光一時,雲南及湖南省都設有分號,就連雲貴鏢局的籌建都得經過傅家老爺定奪,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直到晚清及明國時期,傅家連年遭到不測,才開始衰敗下來,最後能保住半壁江山也就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這一帶很能讓人迷失方向,如果不注意的話,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走到大街上去了。有人説鎮遠的古巷道猶如迷宮,這話一點都不假。我們看到的這個建築叫“水星祠”,以前是供祀龍王爺的地方。每當乾旱之年,城裏的鄉紳,百姓都要彙集在這裏,祭祀龍王爺,祈求降下甘霖,讓五穀豐登,風調雨順,人民都能過上好日子。當然,不是乾旱之年也要來祭祀的。在農曆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要殺三牲,做道場,那道場也是夠熱鬧的。遇上好年頭,得請戲班唱戲,演戲的地方是在河灘上,搭上台子,唱他兩三天是常有的事情

這裏有一個豆腐作坊,保持着原生態工序,當地人稱的“嫩豆腐,”也叫豆花。大家不妨品嚐品嚐。也許喝了這裏的豆花,會給你帶來好運。

全家大院

全家大院,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位於復興巷著名的三十二僜坎上部。每當人們一走進巷道中的平地,首先就看見充滿滄桑的石庫門門楣上的“西台世系”四個大字,它默默地訴説着這户人家高貴的家聲或名望。

所謂“西台,”在古代是一種官職,指中書省,是專門負責發佈皇帝詔令的地方。

説起西台,那可不是任何人都能夠享受得到的榮耀。因此,我們就來看看被稱為“西台”的主人究竟是誰?

話得從唐朝初期説起,在唐太宗貞觀元年(620__年),李世民剛剛登上皇帝的寶座不久。一個年僅19歲的青年人名叫上官儀,憑着才學順利考中進士。由於他的文章寫得好,得到李世民的賞識,很快成為唐朝宮廷的侍臣。他先後分別擔任弘文館直學士、祕書郎,並參與編修《晉書》。上官儀的宮廷詩寫得很好,時人稱為“上官體”。在唐高宗時期,提任祕書少監,西台侍郎,最後成為分管東西台的宰相。因建議唐高宗李治廢除皇后武則天,武則天知道後便懷恨在心。當武則天專權之後,便將上官儀及其兒子上官庭芝以莫須有的罪名一同處死。

上官儀有一個孫女叫上官婉兒,14歲就成為武則天掌管文誥的女官,被後世譽為“巾幗首相。”本來,上官婉兒與武則天有不共戴天的滅祖殺父的仇恨,但聰明伶俐的上官婉兒看到武則天執政後,是一個英明的政治家,好皇帝,便拋棄家仇,竭盡全力輔助武則天,體現了上官婉兒的心胸是何等的高尚。從上官儀到上官婉兒,祖孫兩人都是代行唐朝皇宮發佈詔令的官員,又都是詩人。特別是上官儀的 “上官體”,在上官婉兒的推動下,奠定了唐詩發展、昌盛的基礎。其子孫稱“西台世系”,應該當之無愧。

古人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儘管上官婉兒極力輔佐武則天,最終還是死於非命。上官儀祖孫三代都死於武則天之手,使得顯赫一時的上官家族,被迫流落他鄉。隨着時間的推移,在若干年之後,上官家族的一支,於清嘉慶初期輾轉來到鎮遠落户。他們畢竟是官宦之後,有良好的遺傳基因。固然頭腦精明,經營有方,看中了在鎮遠發展的商機。在經過幾年的打點拼搏,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於是,便在三牌坡一帶修建了多處豪宅,這裏就是其中的一處了。

有道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百餘年之後的晚清,居住在這裏的兄弟兩人,兄長到京城當了個四品京官,弟弟則到山西去做生意。哪知好景不長,做生意的弟弟不僅染上惡習,而且還違反朝廷的禁令。因此,牽連到做官的哥哥。兄長只好託人變賣各處全部家產,四處奔走,經過上下打點,好不容易才保全了兩兄弟的性命。

至此,大院幾經週轉,最後為全姓購得。全家在晚清和民國時期,算得上一户殷實人家。所以,在購得該院之後,不願抹去“西台世系”的招牌,是有一定用意的。因此,得以保存下來。不管怎麼説,它畢竟最後屬於全姓人家是不爭的事實。

全家大院,佔地面積約42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6棟,建築面積約740多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其實,説是大院,若與平原、丘陵地帶、或者地勢開闊的大院相比較,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不過,在山區,這種房屋確實可以稱得上大院的。貴州素來地瘠民貧,居住條件較差,多為茅屋、低矮木屋。像這樣高牆大院的房屋,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了。因為,沒有一定的財力、物力、勢力,是無法修建這樣的大院的。

西院不以中軸線開設大門,而是開在東南角上,故有“歪門斜道”之稱。其大門外延牆體,細看為八字形,外大內小,取聚財之意。石庫門上方有陰陽八卦圖,作鎮邪之用。進到前院裏,有房屋兩間,一作伙房,一作飯廳兼客廳接待。二進院有明次三間正房,正房前東西各有一間一樓一底廂房,古稱“閨房”或者“繡樓”,明顯地表露出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在封建社會中,女孩子是不能與父母居住在正房裏面的,只有男孩子才能有此殊榮。常言道: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女孩子遲早是要嫁人的。儘管有的家庭讓女孩子讀書識字,調教得知書達理,甚至琴棋書畫都能精通。但其父母灌輸的就是三從四德、貞女節婦、相夫教子等等思想。

東院房屋與西院略有不同,大門也開在東南角上,一進院是一個大院壩,東牆靠門處有一樓一底廂房一間。正南牆體有一個福字,對着正堂。西牆有一圓洞門,頗具江南園林風格。正房為五開間一樓一底房屋,二進院有一小天井,後房前東西各有一樓一底廂房連通,二層形成迴廊轉角式樓房的格局。因此,一層正房中堂成為敞開式通道,讓前後兩院連成一個完美的整體。20__年8月9日,著名相聲演員牛羣來到全家大院,用手摸撫着牆上的福字,還用臉貼着字道:“多麼想粘一粘這裏的福氣啊!”只可惜他那天匆匆地來,又忙忙地離去。他很是惋惜:“沒能住宿一晚,讓我丟失多少靈感。有機會,一定要在這裏住一住”。

全家大院,既有江南園林式的風格,又有山地建築的特點,還有苗侗少數民族幹欄式吊腳樓的特徵。其老門窗木雕精細,手法嫻熟,圖案精美。加上新舊傳奇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的院落。能夠讓人感到新奇,產生遐想大院往事。更能讓人棲息,使疲憊的心靈得以安寧、慰藉。

三十二蹬坎

這裏叫三十二蹬坎,也就是三十二級台階。這一帶在過去很有名。因為前面這個圍牆是“將軍第”,將軍第又叫蘇光欲堂,是光緒年間抗法名將蘇元春的官氐。加上西薹世系和水晶祠,以及後面的傅家和楊茂興大院,都是大户人家的所在地,三十二蹬坎不出名才怪?直到現在,你打聽復興巷在什麼地方?可能有些當地人都難以回答得上。如果你問三十二蹬坎在哪裏,人們就會很快給你指明方向的。

楊茂興大院

這裏叫楊茂興大院,是典型的山地建築。它與傅家民居以及其他民居有所不同,它雖也是以因地制宜,依山就勢而見長,但都是轉彎抹角延至山下。共有四個院落,分客院、主院、饍房、書室兼花園四個部分。

這匾額上是“瑞潔銜環”,主院是“清白家聲”,是指楊姓的家風。當然,不是所有楊姓都有這種殊榮的。它單但指楊再思的後裔,楊再思本是漢人,宋代到湘西一帶做官,深得苗侗人民擁戴,死後被朝廷追封為“威遠候、惠英侯。”湘西及貴州東部均建有“飛山廟、飛山宮、威遠侯廟、英惠侯祠、威遠廣惠王”等等。可見楊再思是個深得人心的好官。

楊茂興是楊再思的後人,也是一個多行善事的商人,有“楊善人”之美稱。他幾乎每逢荒年代,都要向災民佈施,或贈衣或贈糧,或送錢,或者施粥等。有童謠道:“早四兩,晚半斤,死了自有楊茂興”。意思是説,窮苦人只要找到他,早上給吃你四兩,下午還給半斤。客死鎮遠的、無依無靠的窮苦人,楊茂興就會買棺材安葬。像這種商人現在並不多,不求名,不求利的就更少了。

四方井

在古巷道中,像這樣的古泉井還有幾處,如豬槽井、雲泉、雷家井、陳家井等。

這口古井呈現四方形狀,所以叫“四方井”,泉水是從石屏山的山體中流出來的,沒有任何污染源,泉水水質很好,冬暖夏涼,口感也好,用這裏的泉水燒水泡茶,茶色晶瑩,茶味濃郁,煮飯也特別香。儘管現在家家都安裝了自來水,但附近一帶的人家,燒水、煮飯用的水,還是來這裏挑,自來水多用於洗衣洗菜等方面。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井壁凹下去這麼深,知道是被什麼所為嗎?是自宋、|元、明、清以來,到這裏擔水的人很多,井壁因繩子的摩擦,長年累月的這樣磨,就形成了這種現狀了。原先,這井的旁邊還有另一口井,與其形成姊妹井。後來,建立官衙後那口井就被官家佔去了,就在牆的那一邊。當時為那口井,還經常扯皮。因為人們都集中在一起,不是閒談,就是搗衣,弄得吵吵鬧鬧的。官府只好用牆隔離開來,倒也清靜不少。慢慢地人們也習慣只用一口井了。

大家看見井裏的魚兒沒有?知道井裏為什麼有魚呀?那魚兒可有講究啦。人們在井中養魚,是為了防止壞人投毒。魚兒活着,井水安全可靠。魚兒死了,井水就不能飲用啦,必須淘洗再用。説明古人的防患意識很強啊。

鄒公詞

這裏是鄒公詞,現在作為鎮遠名勝古蹟風貌展覽的地方。原先打算用作博物館,由於場地小,實物也不多。所以,作為風貌展覽較恰當些。鄒公祠是為了紀念鄒泗鍾而修建的,它建於光緒十七年(1892),該建築在鎮遠較有特殊性,其藝術價值很高,它是典型的南北結合的建築,它比一般的祠堂建築高大。更難能可貴的是一改南方穿鬥式的風格,配以北方抬樑的手法。所以説,它是南北結合的建築。大家抬頭往上看,在抬樑中,有精美的雕刻圖案。這是因為南方氣候潮潤的緣故,而北方的氣候乾燥,適宜彩繪。南方則便於雕刻,不但可減少許多麻煩,而且還可成為永久不改變的藝術品。鄒公祠有許多圖片和文字,幾乎全面介紹了鎮遠的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民俗節日。大家到這裏面走了一遭,對於鎮遠的概貌就會有所瞭解。當然,每一個景點的詳細內容,還是到實地去了解才行。

文廟遺址

這裏是文廟遺址,也就是孔廟了。在封建社會裏,歷朝歷代都非常尊重孔子。因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理論至今都還適用,如今提倡的和諧社會,就是由他的理論演化而來的。

鎮遠府文廟,據《元史·地理》載,應始建年代應在元朝。元成宗二年(1296年),曾經下令全國郡縣通祀三皇廟、孔廟。這是因為,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在忽必烈統一中國後,許多民族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為了平息民族矛盾,籠絡人心,以尊孔尚禮的方式,讓漢族歸順朝廷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鎮遠在至元二十年(1283年)就已設府,必然要遵從皇帝的旨意,修文廟是必然的結果。當時修文廟是很講究等級的,鎮遠作為府(郡),其規格很高,佔地面積也大,按照實際面積,它比安順文廟還大,只可惜毀於wenge後期,只剩下這前面的宮牆了。我們看到的“禮門”、“義路”是指文武官員出進之門。禮門是文官出入之門:義路是武將出入之門,在封建社會裏,是不能亂了規矩的。

大河關碼頭

這裏是大河關碼頭,是明清時期徵收關税的碼頭。這個碼頭原設有厘金局,即相當於現在的海關和税務部門合署辦公的機關,不僅收税,還發放關防通牒,以便過關通行。過去,在明清時期,這裏所收的税款在貴州省佔前五位。

大家到這裏可以看見對面的瓊樓玉宇了,它就是青龍洞貼崖古建築羣。我們可以藉此機會在這裏合個影,留下美好的記憶。帶回去讓親朋好友們欣賞一下鎮遠的風光,讓他們羨慕、羨慕。

關於介紹貴州西江苗寨導遊詞 篇3

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內小型人文風景區,猶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成都的望江樓,昆明的大觀樓一樣,甲秀樓是貴陽的市徽和標誌。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最先倡導修建甲秀樓的是當時的貴州巡撫江東之,他以河中的一塊形狀像鰲的巨石作為基礎,修建一座橋連接兩岸,並築一樓用以培育風水,取名“甲秀樓”。建樓的用意深遠,不但刻意點明貴陽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科甲競秀”,人才輩出。

自此以後,貴陽果然出了許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詩書畫三絕“聞名於世的楊世友,清代的兩個狀元,文狀元趙以炯和武狀元曹維城。所以甲秀樓是貴陽人傑地靈的象徵,是貴陽山水與文化的精華。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甲秀樓的石牌坊,上面題詞是“城南勝蹟”,各位朋友可以在這裏留影。我們腳下的這座橋叫浮玉橋,它的橋面並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個起伏,像一條浮在水上的玉帶,增加了橋樑造型的美感。在全國的風景橋中,浮玉橋是有名的,它與杭州蘇堤上的“六橋煙雨”,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可以媲美。浮玉橋橫跨在明淨的南明河上,兩岸楊柳依依,非常美麗。

浮玉橋上的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高約20米,四個角上刻有珍禽異獸的圖案,底層有12根石柱託檐,四周護以雕花漢白玉欄杆,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感。浮玉橋原先有九個橋孔,橋下的涵碧潭在此迴旋盪漾,形成“長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觀。橋上的這個亭子叫涵碧亭,從遠處眺望,半圓形的橋孔與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剛好是個正圓,橋、亭、樓的影子一齊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給人以“鏡中景,水中樓”的朦朧感覺。詩人更把這種感受寫成了一幅楹聯,用“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裏行”的詩句點出了它的神韻。

甲秀樓為貴陽主要名勝,素有“小西湖”之稱,歷代文人墨客往來於此,觸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寶,其中尤以清人劉玉山所撰長聯最為著名,洋洋灑灑174個字,凝結了貴州的歷史文化,開頭便是:“五百年穩佔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開拓。”

關於介紹貴州西江苗寨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歡迎你們參觀享譽天下的赤水丹霞奇觀。

赤水丹霞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境內,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其面積達1200多平方公里,是全國面積最大、發育最美麗壯觀的丹霞地貌。赤水丹霞與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丹霞、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區組合成為“中國丹霞”,並在第三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四十個世界遺產、第八個世界自然遺產。

大家知道,丹霞地貌是我國南方紅色巖系發育的一種特殊地貌。它與古代丹霞分佈地區沉積着厚厚的紅色地層有關,當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巖層沿垂直節理方向發育,紅層便被切割成一片片紅色孤立的山峯和陡峭的奇巖怪石,形成我們如今看到的丹霞地貌。而赤水丹霞不同於國內其他地方之處,在於它屬於青年早期的丹霞地貌,也是丹霞地貌最美的階段。赤水丹霞不是單一丹霞地貌,而是結合了瀑布、濕地、山林等其他大自然的美景,森林覆蓋率超過90%,被稱為“綠色丹霞”和“覆蓋型丹霞”,這裏有着大面積古老植被和各種珍稀瀕危動植物,使赤水丹霞更具生態價值和觀賞價值。赤水丹霞以其豔麗鮮紅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峯窄脊,儀態萬方的奇峯異石,巨大幽深的巖廊洞穴,優美迷人的丹霞峽谷等等,與綠色森林、飛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了極高的旅遊觀賞價值。隨着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前來搜奇探勝,赤水丹霞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之美、獨特的地貌與景觀之美和它以亙古的存在方式演繹、保存的自然遺產品位,開始剝開被歲月層層包裹的外殼,逐漸得到揭示。中國當代丹霞地貌研究領域學術帶頭人黃進教授在多次考察赤水丹霞之後評價説,赤水丹霞地貌面積之大,發育之典型,當屬全國第一,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寶貴財富。

朋友們,赤水丹霞是上蒼遺落在黔西北的一顆明珠,含情脈脈地迎接着成千上萬的遊人雅士。赤水丹霞核心區面積為273.64平方公里,緩衝區為448.14平方公里,總面積為721.78平方公里,是中國丹霞景區中面積最大的丹霞景觀。赤水的典型丹霞地貌主要發育於赤水市南部地區,赤水河將核心區分為東西兩片,東片核心區為172.22平方公里,緩衝區為194.73平方公里,是赤水丹霞地貌分佈面積最大、地貌形態最典型的區域,主要包括葫市鎮以南、赤水河以東、習水河以西的地區,主要為流水深度侵蝕切割形成的山原峽谷地貌。西片核心區為101.42平方公里,緩衝區為253.41平方公里,位於赤水河以西、風溪河以東的赤水市西南部地區,河流切割程度小於東片,以高原峽谷為主。赤水丹霞以幽深的峽谷、紅崖絕壁、溪流飛瀑以及茂密的森林和竹海等要素的有機組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觀,使遊客如在畫境中游走,沒有一處不令人迷戀。

赤水丹霞具有突出於眾的美學價值。請看,赤水丹霞地區眾多的河流從山頂奔瀉而下,發育了典型的丹崖——峽谷地貌,山谷間有着數量眾多的梯級馬蹄形丹崖絕壁和瀑布羣,丹崖赤壁發育的高度、寬度和體量之大,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這裏有中國丹霞地貌上最大的十丈洞瀑布,高度達76米,寬度達80米,堪稱是丹霞瀑布的奇觀。享有“申遺主體景區”、“世界丹霞之冠”、“世界丹霞第一園”等諸多美譽的佛光巖景區位於赤水市元厚鎮,距城區44公里,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的核心景區之一。佛光巖呈弧形,弧長1000餘米,高300餘米,早在侏羅紀、白堊紀時代就已形成,像是恐龍在滅絕前夕用生命和鮮血書寫的一部無字天書,攤開在半天雲海中。佛光巖中間有一條高200餘米、寬40餘米的白龍瀑,猶如赤雲中飛身而下的一條白龍,看起來瀟灑飄逸,頗能吸引遊人的眼球。午後陽光照射下的佛光巖丹霞似火,血紅的巖壁與雪白的瀑布相互映襯,與此同時白雲瀰漫,圓光五色似現其中,幻色幻象重重無盡,如佛光普照,賦予赤壁以神祕的色彩。這裏還有聞名遐邇的五柱峯、丹霞城堡、茶花林、絕壁巖穴等30多個靚景奇觀,由小金驛溝、世外桃源、太陽谷、犁轅溝、豹子溝等五大景段構成,面積為20平方公里,集新、奇、險、秀、幽、野六大特色於一體,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佛光巖景區谷深坡陡,溪河縱橫,切割深度在500米至1300米之間,山峯多在1200米以上,斷巖嶂谷,高低懸殊。出露地面的侏羅紀、白堊紀紅色沉積巖,在風雨侵蝕、重力崩塌、差異風化等物理生化綜合作用下,形成寶塔狀、城堡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峯林狀等無數奇異的丹霞地貌景觀,放眼望去丹巖絕壁、奇峯異石、崖廓巖穴比比皆是,美不勝收。

好了,以上簡要向大家介紹了赤水丹霞的風貌。相信大家來到這裏,會看到自己心目中最美的丹霞。

祝你們旅程愉快!

關於介紹貴州西江苗寨導遊詞 篇5

肇興侗寨是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鄉第一寨”之美譽。肇興原名“肇洞”,是一個東西向的狹長谷地,兩條小溪匯成一條小河穿寨而過,河面跨有有六座風雨橋,風雨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式、可遮蔽風雨的橋屋而得名。通道兩側有欄杆,形如遊廊。寨中房屋為幹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頂覆小青瓦,古樸實用。

肇興侗寨以鼓樓羣最為著名,一個寨子就有五座鼓樓,分佈在寨中五團,依次為“仁團鼓樓”、“義團鼓樓”、“禮團鼓樓”、“智團鼓樓”、“信團鼓樓”,因而被稱為鼓樓文化藝術之鄉。鼓樓是侗寨的標誌,從外觀看像一座寶塔,氣勢雄偉,還沒進入村寨就很醒目。鼓樓上一般都掛有一支鼓。過去,當寨子遇到外敵入侵,失火或議事之時,便登樓擊鼓,召集寨民,鼓樓因此得名。鼓樓是寨裏集會議事、訂立款約、處理問題的會場,也是寨裏羣眾工餘飯後休息活動場所。每逢春節、農曆6月6日天貺節和8月15日蘆笙節等盛大的節日活動都在鼓樓舉行。

仁團鼓樓是寨子中最矮的鼓樓,鼓樓旁就是風雨橋,後面就是戲台,是肇興唯一的鼓樓、戲台和風雨橋都能展現在同一平台的地方。義團鼓樓的後面就是戲台,戲台前面就是一座大平台。這個平台是肇興最大的一塊空地,所以很多侗歌的演出都會在這裏進行。禮團鼓樓的後面有一個薩歲壇,爬上薩歲壇旁邊的曬穀地,你會看到另一個角度的鼓樓,智團鼓樓是肇興唯一的歇山式鼓樓,智團鼓樓沿着河流往下游走就是信團鼓樓,信團鼓樓離主街最近,也是肇興最高的一棟鼓樓。

整個寨子能看到全景的制高點是肇興中學觀景點,在這裏能清晰看到整個肇興侗寨的全貌。另一處是猛貓花橋下游新建的第六座風雨橋對面的小山坡,在那裏也能看到肇興的全景。晚上可以看看肇興的大歌演出,更好得感受一下侗族風情。

肇興現在經過開發,各種服務設施已經很完善,吃飯和住宿都不用擔心,但是建議在旅遊旺季最好還是提前預定較好。從義團鼓樓旁邊的水泥橋開始一直到仁團鼓樓這一段,是肇興的重點保護地帶,也是最漂亮的一段吊腳樓景觀,而這裏也是肇興購物最集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