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寺的導遊詞(精選17篇)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1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的導遊詞(精選17篇)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2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解普寧寺,你們可以叫我楊導。

普寧寺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一所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寺廟前半部分是漢式的建築,有扇門、碑亭、鐘樓與天王殿組成;後半部分是藏式建築,大部分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

進入普寧寺,可以看到鐘樓和鼓樓分立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座閣樓。藏傳佛教説,每天早上,喇嘛叩擊一百零八響、唸經祈禱,就可以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

再往前走,就是大殿。這裏供奉着著名的千手千眼觀音。我要帶大家重點參觀一下。千手千眼觀音,顧名思義,這座觀音像有很多隻手和很多隻眼,每隻手掌心都有一隻眼睛。到底有多少呢?細心的遊客可以自己來數一下哦。這尊觀音像高約23米,重達1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它造像精美、寶相莊嚴、比例勻稱、紋飾流暢,是我國雕像藝術的傑作。

寺廟右側是曾經的佛學院。因為火災,大殿和藏經樓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十分可惜。現在這裏的廂房改建了展覽館,許多羅漢塑像陳列在這裏,它們類型眾多、神態各異:有的濃眉大眼,看上去十分精神;有的眉頭微皺,顯得有些憂愁;還有的笑眯眯,好像十分仁慈……最中間的羅漢是濟公,他眉開眼笑,像是一輩子也沒有什麼煩心事。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裏了,請大家自行遊覽。請注意寺廟是喇嘛的修行地,大家要保持安靜、文明旅行!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隨着移民東渡,媽祖也到了中國台灣。現在,媽祖已經成了聯繫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和平使者。大陸的媽祖神像多次到中國台灣,受到極其熱烈的歡迎,各界人士頂禮膜拜;中國台灣的漁民也經常到大陸來參拜媽祖。媽祖是華夏兒女尊崇的海峽女神。

彌勒佛身後的是韋馱,他手持金剛杵是佛教中的護法神,據説,如果寺廟中韋馱着地的金剛杵表明這個寺廟是子孫廟,對外來的雲遊僧人不開放,最多可吃兩餐,不得留宿,如果韋馱將金剛杵橫放在手臂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十方叢林,雲遊僧人可以免費食宿,如果韋馱一手將金剛杵高舉過額,表示寺廟對雲遊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歡迎諸位來河北旅遊,祝各位在普寧寺度過一段輕鬆愜意的時光。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隨着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因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繫,互為阻礙,也互為鬥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會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淨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關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顯著的反響。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簦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蹟,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個大工程,秦始皇是用了二十分之一的勞動力呢可見,沒有大量的勞動人民是不可能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好了,被刺旅途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下次再來光臨。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

(石牌坊)這裏有兩座牌坊,分別為嘉慶道光年間建造。牌坊上刻着“朱買臣負薪讀書”、“李密牛角掛書”、“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奮讀”等我國古代聖賢勤奮攻讀的故事,時隔80多年後宣統元年修文昌祠,這個道教建築又巧妙地將牌坊空隙作大門,牌坊空門填石後作前牆,於是整個普光寺形成了集寺、觀、祠、坊、閣為一體和格局,這在國內實不多見。1990年,毛澤東主席的祕書李鋭參觀普光寺後即興題寫了一幅對聯:“寺、觀、閣、祠、坊一體,儒、釋、道、文、武合流”。十幾個字對普光寺的個性特點作了最好的總結。

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首先大家集體隨我向後轉,廟門正額上方浮刻極樂寺”三個一米見方大大字,筆力蒼勁渾厚,落款有民國十三年七月南通張謇”字樣,張謇是清朝末年江蘇南通的最後一科狀元,後來下海”辦實業,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鬆、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隻手來,每隻手上有一隻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牆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0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説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好,遊客朋友們,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朋友們,剛才遊覽了普光寺裏的佛教建築,頂禮膜拜瞭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相信您一定得到了一份超脱和昇華,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相鄰的道教場所。道教是我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尊先秦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為教祖,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認為“道”是“萬物之母”,是無所不在的力量,“神異之的,實而有性”,可以“因修而得”,人若得道,可長生不老,成仙歸正果。自金元以為至今,全國道教形成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教派。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4

普寧寺位於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武烈河畔,由於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普寧寺建成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佔地3.3萬平方米。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壯觀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鳶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故稱之為“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大乘之閣內部分為三層,閣內矗立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達110噸,用木材120 立方米,是現在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質雕像。像內是三層樓閣式的構架結構,中間為一根主木,四周組合許多根邊柱,外釘衣紋佔板密封,分層雕刻。佛像比例勻稱,紋飾細膩,繪色絢麗,生動地表現了觀世音菩薩的表情和神采,是我國雕塑藝術的傑作。

大乘之閣的北西東三面對稱地構築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及四座喇嘛塔,佈局適宜,造型優美,環大乘之閣而建。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5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清朝末年,普寧寺隨着清政府的衰落而衰敗。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盜走大量珍貴文物和佛像。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從外八廟盜走大小金、銀、銅佛143尊,殿內用品120件,匾額四塊,丹珠爾經、甘珠爾經等13部,其中有的經籍用金字書寫,珍珠裝飾。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廟管理處,對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普寧寺進行維修和保護,對瀕臨倒塌的大乘閣等建築進行落架修復,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進駐喇嘛,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鬆、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隻手來,每隻手上有一隻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牆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o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説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清末普寧寺開始衰落。

1956年5月,承德市佛教界從內蒙延請30名蒙古族喇嘛進駐普寧寺。他們中有活佛三人,道日本二人,格斯貴二人,翁則達一人,經師一人。其中還有15名年齡在18到21歲的年輕喇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兼通蒙語、漢語。現在,普寧寺已有42名喇嘛。喇嘛入寺後,恢復了普寧寺的宗教活動和傳統的正月法會、四月法會、六月法會、九月法會和十月法會。

普寧寺喇嘛為了管理好寺廟,成立了“喇嘛教務委員會”和“普寧寺管理處”,制定了《喇嘛崗位責任制度》、《殿堂管理規定》、《門禁制度》等各項規章。為了搞好安全防火工作,普寧寺對殿堂內香火嚴格管理,供桌上的香爐是躺式泥陶香爐,酥油海燈帶有玻璃燈罩,供桌上輔有防火鐵板,廟內各院、殿堂部有禁止吸煙廣告牌。各殿堂都配備全套消防器材,17名喇嘛組成業餘消防隊,經過消防部門培訓,能夠動作迅速地完成消防任務。自1986年以來,普寧寺每年都要接待六十多萬人蔘觀朝拜,中外賓客對普寧寺宏偉的殿堂、整潔的環境和幽美的景色贊不絕囗。這幾年,普寧寺被評為承德市“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衞生、綠化先進單位。河北省承德市佛協理事、普寧寺教務員會格斯貴(鐵棒喇嘛)格巴為了方便周圍羣眾治病,辦起了“藏醫診所”,用自己採集的草藥為羣眾治病,被羣眾稱為“菩薩神醫”。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6

白石山位於河北省淶源縣。距北京240公里,距天津280公里。主峯海拔2 0 9 6米,主峯高出周圍羣山數百米,幾乎在淶源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它。

古人對白石山的評價是:“山多白石,連峯縱拔,秀列若屏。”“北山南象,平樸中見詭異,雄奇中見秀麗。”20xx年9月白石山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是4A級景區。

白石山最精彩的是峯林奇觀,山峯大多直上直下,有稜有角,似刀削斧劈,有“北方黃山”之稱。很多山峯深藏在絕壁環繞的峽谷之中,路徑險阻,多少年來人們只能遠觀它的高大雄奇,很難就近感受它的壯美。20xx年,這裏鋪設了一條長7000多米,由7000多級台階及棧道、隧道、索橋組成的步遊路,可將遊客帶入白石山的精華部分。

十瀑峽是白石山主要景區之一。此峽總長3500米,高差約350米,是一條花崗巖峽谷,泉水在峽谷巨石間流淌,跌宕為瀑,流連為潭。大小10餘條瀑布。比較著名的有飛龍瀑,落差約30米,寬約10米。瀑水先從台階狀的巖層一級一級滑落,之後猛然跌入深潭中,聲如雷鳴。隆冬時節,從崖頂倒掛下來數不清的冰掛、冰簾和冰墜,形成大的冰瀑,晶瑩剔透,陽光照射,五光十色,瑰麗奪目,直到來年5月初才逐漸消融。

白石山險峯林立.每當濃霧湧起,峯林宛如仙山浮島,特別是雲海佛光出現,更是華北一大奇觀。

白石山建有堪稱華北第一長的索道,全長1890.31米,高差488.5米,分上中下三站,18個支架,容兩人的吊廂108個。乘索道可凌空觀賞地質公園的風貌,遙望明長城和十瀑峽。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7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清朝末年,普寧寺隨着清政府的衰落而衰敗。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盜走大量珍貴文物和佛像。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從外八廟盜走大小金、銀、銅佛143尊,殿內用品120件,匾額四塊,丹珠爾經、甘珠爾經等13部,其中有的經籍用金字書寫,珍珠裝飾。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廟管理處,對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普寧寺進行維修和保護,對瀕臨倒塌的大乘閣等建築進行落架修復,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進駐喇嘛,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鬆、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隻手來,每隻手上有一隻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牆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o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説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清末普寧寺開始衰落。

1956年5月,承德市佛教界從內蒙延請30名蒙古族喇嘛進駐普寧寺。他們中有活佛三人,道日本二人,格斯貴二人,翁則達一人,經師一人。其中還有15名年齡在18到21歲的年輕喇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兼通蒙語、漢語。現在,普寧寺已有42名喇嘛。喇嘛入寺後,恢復了普寧寺的宗教活動和傳統的正月法會、四月法會、六月法會、九月法會和十月法會。

普寧寺喇嘛為了管理好寺廟,成立了“喇嘛教務委員會”和“普寧寺管理處”,制定了《喇嘛崗位責任制度》、《殿堂管理規定》、《門禁制度》等各項規章。為了搞好安全防火工作,普寧寺對殿堂內香火嚴格管理,供桌上的香爐是躺式泥陶香爐,酥油海燈帶有玻璃燈罩,供桌上輔有防火鐵板,廟內各院、殿堂部有禁止吸煙廣告牌。各殿堂都配備全套消防器材,17名喇嘛組成業餘消防隊,經過消防部門培訓,能夠動作迅速地完成消防任務。自1986年以來,普寧寺每年都要接待六十多萬人蔘觀朝拜,中外賓客對普寧寺宏偉的殿堂、整潔的環境和幽美的景色贊不絕囗。這幾年,普寧寺被評為承德市“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衞生、綠化先進單位。河北省承德市佛協理事、普寧寺教務員會格斯貴(鐵棒喇嘛)格巴為了方便周圍羣眾治病,辦起了“藏醫診所”,用自己採集的草藥為羣眾治病,被羣眾稱為“菩薩神醫”。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8

白石山風景區於巢湖南岸廬江縣白山鎮,海拔134米高,與巢湖岸邊的袁家山遙遙相對。象雄師高踞的白石山,古木參天,茂竹修長,掩映在半山腰的晴雪寺古色古香,,更有望湖亭、仙女池、十八塔、釣魚台等誘人景點,是旅遊、休閒的好地方,白石天河象一條彎彎曲曲的白玉帶依傍、護衞着白山大地。 白石山因山多白石而得名。山上有龍池、仙人洞勝蹟。

白石冬雪是廬江八景之一,山之東北濱臨煙波萬頃的巢湖。該山樹木葱葱,蒼鬱蓊然,山間常有青煙浮空,氤氲五彩,四時常現,故有“白石煙樹”之稱。

一到冬季,草木凋零,將此山出落得更潔、更瘦。時值雪天,飛花飄絮,銀裝素裹,山之景色又煥然一新。此時登高望遠,大地一片白皚;北麓巢湖霏霏雲氣,閃閃浪翻;湖中姥山高聳,一塔凌空,幻成湖山雪景,點綴成“白石冬雪”的美景奇觀。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

隨着移民東渡,媽祖也到了中國台灣。現在,媽祖已經成了聯繫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和平使者。大陸的媽祖神像多次到中國台灣,受到極其熱烈的歡迎,各界人士頂禮膜拜;中國台灣的漁民也經常到大陸來參拜媽祖。媽祖是華夏兒女尊崇的海峽女神。

彌勒佛身後的是韋馱,他手持金剛杵是佛教中的護法神,據説,如果寺廟中韋馱着地的金剛杵表明這個寺廟是子孫廟,對外來的雲遊僧人不開放,最多可吃兩餐,不得留宿,如果韋馱將金剛杵橫放在手臂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十方叢林,雲遊僧人可以免費食宿,如果韋馱一手將金剛杵高舉過額,表示寺廟對雲遊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歡迎諸位來河北旅遊,祝各位在普寧寺度過一段輕鬆愜意的時光。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隨着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因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繫,互為阻礙,也互為鬥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會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淨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關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顯著的反響。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簦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蹟,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個大工程,秦始皇是用了二十分之一的勞動力呢可見,沒有大量的勞動人民是不可能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好了,被刺旅途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下次再來光臨。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

(石牌坊)這裏有兩座牌坊,分別為嘉慶道光年間建造。牌坊上刻着“朱買臣負薪讀書”、“李密牛角掛書”、“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奮讀”等我國古代聖賢勤奮攻讀的故事,時隔80多年後宣統元年修文昌祠,這個道教建築又巧妙地將牌坊空隙作大門,牌坊空門填石後作前牆,於是整個普光寺形成了集寺、觀、祠、坊、閣為一體和格局,這在國內實不多見。1990年,毛澤東主席的祕書李鋭參觀普光寺後即興題寫了一幅對聯:“寺、觀、閣、祠、坊一體,儒、釋、道、文、武合流”。十幾個字對普光寺的個性特點作了最好的總結。

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首先大家集體隨我向後轉,廟門正額上方浮刻極樂寺”三個一米見方大大字,筆力蒼勁渾厚,落款有民國十三年七月南通張謇”字樣,張謇是清朝末年江蘇南通的最後一科狀元,後來下海”辦實業,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鬆、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隻手來,每隻手上有一隻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牆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0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説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好,遊客朋友們,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朋友們,剛才遊覽了普光寺裏的佛教建築,頂禮膜拜瞭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相信您一定得到了一份超脱和昇華,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相鄰的道教場所。道教是我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尊先秦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為教祖,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認為“道”是“萬物之母”,是無所不在的力量,“神異之的,實而有性”,可以“因修而得”,人若得道,可長生不老,成仙歸正果。自金元以為至今,全國道教形成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教派。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10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解普寧寺,你們可以叫我楊導。

普寧寺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一所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寺廟前半部分是漢式的建築,有扇門、碑亭、鐘樓與天王殿組成;後半部分是藏式建築,大部分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

進入普寧寺,可以看到鐘樓和鼓樓分立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座閣樓。藏傳佛教説,每天早上,喇嘛叩擊一百零八響、唸經祈禱,就可以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

再往前走,就是大殿。這裏供奉着著名的千手千眼觀音。我要帶大家重點參觀一下。千手千眼觀音,顧名思義,這座觀音像有很多隻手和很多隻眼,每隻手掌心都有一隻眼睛。到底有多少呢?細心的遊客可以自己來數一下哦。這尊觀音像高約23米,重達1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它造像精美、寶相莊嚴、比例勻稱、紋飾流暢,是我國雕像藝術的傑作。

寺廟右側是曾經的佛學院。因為火災,大殿和藏經樓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十分可惜。現在這裏的廂房改建了展覽館,許多羅漢塑像陳列在這裏,它們類型眾多、神態各異:有的濃眉大眼,看上去十分精神;有的眉頭微皺,顯得有些憂愁;還有的笑眯眯,好像十分仁慈……最中間的羅漢是濟公,他眉開眼笑,像是一輩子也沒有什麼煩心事。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裏了,請大家自行遊覽。請注意寺廟是喇嘛的修行地,大家要保持安靜、文明旅行!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11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12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解普寧寺,你們可以叫我楊導。

普寧寺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一所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寺廟前半部分是漢式的建築,有扇門、碑亭、鐘樓與天王殿組成;後半部分是藏式建築,大部分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

進入普寧寺,可以看到鐘樓和鼓樓分立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座閣樓。藏傳佛教説,每天早上,喇嘛叩擊一百零八響、唸經祈禱,就可以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

再往前走,就是大殿。這裏供奉着著名的千手千眼觀音。我要帶大家重點參觀一下。千手千眼觀音,顧名思義,這座觀音像有很多隻手和很多隻眼,每隻手掌心都有一隻眼睛。到底有多少呢?細心的遊客可以自己來數一下哦。這尊觀音像高約23米,重達1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它造像精美、寶相莊嚴、比例勻稱、紋飾流暢,是我國雕像藝術的傑作。

寺廟右側是曾經的佛學院。因為火災,大殿和藏經樓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十分可惜。現在這裏的廂房改建了展覽館,許多羅漢塑像陳列在這裏,它們類型眾多、神態各異:有的濃眉大眼,看上去十分精神;有的眉頭微皺,顯得有些憂愁;還有的笑眯眯,好像十分仁慈……最中間的羅漢是濟公,他眉開眼笑,像是一輩子也沒有什麼煩心事。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裏了,請大家自行遊覽。請注意寺廟是喇嘛的修行地,大家要保持安靜、文明旅行!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13

親愛的旅客朋友,您們好:

我是旅行社導遊,我的名字叫:,非常榮幸今天由我帶領大家領略大自然的“傑作”----神奇而美麗的白石山!

首先我代表淶源人民對您們的到來表示真誠熱烈的歡迎。淶源是一個神奇美麗又富有傳奇色彩的地方,是一個旅遊避暑消夏勝地。淶源有着悠久的燕趙歷史。而有着“北方第一奇山”和“北方的黃山”之美譽的白石山就挺拔的佇立在淶源。

白石山概況

北方難道真的有這種奇山嗎?那麼我現在就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白石山的概況。白石山最大的特點是擁有全國唯一的大理巖峯林地貌。大家有沒有去過張家界和雲南的石林?張家界是石英砂巖,主要是水流的沖蝕作用,雲南的石林是靠水的溶蝕作用,而白石山的峯林是在構造應力作用下,形成了兩組垂直節理(也就是裂縫)。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白石山的夏季有三分之二的天氣出現雲霧,當雲霧縈繞在峯谷之間,山峯時隱時現;時而云霧如海、波濤洶湧,如夢如幻;時而如輕紗幔帳,隨風飄舞,仙幻飄渺,使人浮想聯翩,恍若置身仙境之中;一急一緩中,體現滄海桑田;一動一靜中,品味人生百態。當雲霧裊裊升起,出現雲海飛瀑,雲海佛光的奇觀,更增加了白石山的神奇與魅力。白石山是春看花草,夏觀雲煙,秋賞紅葉,冬覽冰瀑的好地方。

提醒遊客:愛護景區內設施,遊覽途中請到固定吸煙點吸煙,垃圾請入池,路邊的野花不要採。

白石山景區目前分為東門、西門兩大入口。

(一)東門。(團隊)

從縣城出發,往縣城南行駛,約15分鐘後到達白石山腳下---白石山東門入口。然後乘車而上大約30分鐘時間可到達海拔1800米的祥雲門,坐索道上山僅需8分鐘。到達祥雲門之後開始步行遊覽。

(二)西門。(散客)

如從縣城南行駛16公里左右,大約用時30分鐘,就會到達白石山景區西門入口處,然後繼續驅車前進,將會到達索道下站,此處海拔1400米,上山有兩種選擇,可乘坐索道,也可步行石階而上。

白石山景區集奇、雄、險、幻、秀於一身

(一)白石山景區的“奇”

白石山可以説是一座山上之山,就是説在巨大的花崗巖基座上託舉着一塊巨大的白雲質大理巖,地學上稱之為頂盤懸掛體。而白石山奇峯林立,怪石崢嶸,千姿百態,奇花異木,奇禽異獸,也給白石山增加了許多“奇”。

(二)白石山景區的“雄”

白石山山體高大,雄壯的山峯,錚錚鐵骨般矗立於山巔、峽谷,羣峯拔地而起,峯高谷深,高聳擎天,氣勢雄偉,處處給人以強大的力量之感。

(三)白石山景區的“險”

“險”是指,白石山千峯萬仞,如刀削斧劈,險壑縱布,如萬丈深淵,單壁高差巨大,難以逾越。

(四)白石山景區的“幻”

白石山所謂的“幻”是説白石山由於光與影的變化,雲與霧的交織,冷與熱的交流,幻出許多種神祕莫測的獨特天象景觀。老百姓説,白石山一天有72變,特別是夏秋季節,成天雲蒸霧繞,如仙山浮島,是北方出現佛光次數最多的山。

(五)白石山景區的“秀”

白石山景區不僅雄偉、高大,也有秀麗的一面。到了春天氣温温暖,百花盛開,景色優美,是遊覽、觀賞的大好時機。

白石山景區內景點介紹(就地介紹)

1.祥雲門。坐落在祥雲峯旁,在白石山東門盤山而上大約30分鐘的車程即可到達祥雲門停車場。之所以叫祥雲門,是因為據説過此“祥雲門”者,來年必定工作順利,家庭美滿,顧名思義也就是象徵吉祥的意思,在夏季多霧的季節,站在祥雲門的門樓上邊可看見白雲的變化萬千,宛如九天之上觀萬馬奔騰,蔚為壯觀。

2.韭菜園。之所以被叫做韭菜園,是因為漫山遍野生長着粗壯的野韭菜。相傳王母娘娘姐兒三,老三為人刁鑽,她怕別的神仙在這裏修建廟宇、寺院,就撒了韭菜籽,嗆得諸位神仙不敢近前。説到這裏,大家自然就明白韭菜的來歷了。韭菜園大約有兩千多畝,咱們一直往前走,會到一個叫雙雄石的景點,那裏有個餐廳,如果想品嚐野韭菜的味道,在那裏可以吃到野韭菜炒雞蛋和野韭菜餃子。在觀景台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小洞天,在小洞天的斜上方有一股清泉一直流淌,好像“水簾洞”再現。穿過65米的小洞天就進入白石山的精華地帶了。

3.文化牆。記載着淶源的歷史以及淶源的民間故事。其中有太行之首、老祖悟道、鐵臂飛狐、六郎守邊、黃土嶺戰役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及傳説。下面我簡單的向大家介紹鐵臂飛狐和王二小的故事。(1)鐵臂飛狐---白石山北部有野狐山,據傳,殷湯之末,千年靈狐食萬年松果得日月之精華羽化成仙,幻化為妙齡少女、老嫗、老翁三種形象,常顯其聖,救苦救難、扶佑眾生,百姓因感其慈悲奉為神靈。(2)王二小---王二小1920xx年出生在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一户貧苦的農民家庭,1939年,暴雨成災,莊稼顆粒無收,再加上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掠奪,上莊一帶民不聊生。次年,鬧起了春荒。一天夜裏,鬼子闖入二小的家,打死了二小的爹,搶走了糧食,抓走了哥哥石頭,二小的娘因病餓也離開了人世,這樣11歲的王二小成了一名孤兒,不得不外出要飯。後來聽説插箭嶺南面靠近解放區,於是他拾荒到了南馬莊地區的狼牙口村替大户人家放牛,因這一地區是解放區,王二小參加了兒童團。

4.一炷香。穿過小洞天,就來到這個景點,在海拔1600米遊道未開發之前,這條路是進入景區的必經之路,相傳白石山是神仙修煉的地方,而神仙要進入白石山修煉經過這裏,必須要在這裏拜祭,方可通過。

5.絕壁長廊。長廊始建於20xx年,全長280餘米,位於海拔1600餘米,淨高差350餘米之絕壁山腰間。該工程既汲取了巴蜀古棧道營造法,又結合現代鋼筋砼施工之先進工藝,科學安全、大氣壯觀,凝聚着開發創建者的勇氣和智慧,更加體現白石山的“險”。

6.瞰海亭。這裏是觀看雲海的一個極佳的位置,在這裏可以靜看雲海的千變萬化。大家可以在這稍事休息!

7.太行之神。這個景點叫做“太行之神”,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形狀比較特殊的山體獨立在羣峯之中,顯得格外的“搶眼”。淶源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而白石山是一座有着神話傳説的“奇山”,相傳,在白石山修道、修仙之人均在此修煉,而這是取日月之精華的最佳位置。“太行之神”經歷了億萬年的自然洗禮,依然偉岸的佇立在那裏,守護着淶源、守護着白石山、守護着太行。

8.三佛朝聖。白石山的神話傳説始傳於宋代初年,相傳在白石山修煉得道之人聚集在“太行之神”取日月之精華得以成仙之際,必要在此祭拜一表誠心。

9.飛狐峽。相傳,殷湯之末,千年靈狐食萬年松果得日月之精華羽化成仙,幻化為妙齡少女、老嫗、老翁三種形象,常顯神聖,救苦救難。因這裏是相傳飛狐出現最多的地方,因此取名為飛狐峽。

10.一指峯。大家可以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前邊有一塊形狀猶如人食指的山峯,這就是“一指峯”,它挺拔的佇立在羣峯之中,直指蒼穹。

11.三洞天。前邊這個形狀貌似“山洞”的景點叫做“三洞天”,首先我們來到“一洞天”與“二洞天”的交界處,大家可以從這個位置上看去,這兩個洞的形態像不像熱戀中的情侶在接吻?相傳,白石山的狐仙經常會變幻成妙齡少女端莊的坐在這裏,好像在等待自己的“白馬王子”。現在介紹了兩個“洞”,肯定會有遊客問,既然是“三洞天”肯定還有一個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一找最後一個“洞”在哪裏?是的,在這裏,您別看這個洞口特別小,但您走進去可以看一看,也會給您一種一洞一景,洞移景異的奇妙感覺。

12.仙人曬靴。現在大家來到的這個景點叫做“仙人曬靴”,聽到這個名字大家一定會問,既然是靴子為什麼只有一隻呢?相傳在燕趙時期,一位得道中人,被白石山的美景吸引,在此停留歇息,一腳跨白石山一腳踏黃山,所以另一隻靴子留在了黃山,故白石山也有“北方小黃山”之稱。

13.飛雲口。又名“風雲口”位於晴雲鋒西北,是白石山主脊的一個豁口,為主要風口。由於白石山山體高大,阻隔了南北空氣的流通,所以飛雲口成為風雲飛渡白石山的主要通道。夏季,經常是南側山谷,雲霧瀰漫;而北側卻是晴空萬里。

14.雙雄石。站在雙雄石觀景台上,可見對面峯崖上有兩巨石並立,高約50餘米,像兩位巨人、更像兩位英雄,雄姿勃勃,並肩屹立在陡崖上,守衞着白石山。兩巨石直上直下,之間縫隙不寬,它們巍然矗立,是淶源縣代表性的地貌景觀之一。這裏還有一道水景觀,更加襯托了白石山的“奇”。

15.清涼台。坐落在清涼寺的上方,站在這個觀景台上可以清晰的俯視清涼寺的全景,由於此處地勢較高,夏季清涼怡人,常有遊客駐足於此乘涼、歇息,也是觀賞晚霞、紅葉的最佳位置。

16.紅樺林。白石山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高等植物達739種,是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三大分佈中心區之一,保存有大面積的原始次生林,生長在海拔1600米—20xx米之間的紅樺林為白石山的代表性植物,紅樺樹枝幹挺拔,樹皮深紅,看上去十分儒雅高貴,人們把他比做林中仙子,這裏是好多攝影家鍾情之地。

17.懸石奇觀。億萬年來,它一直懸在那裏,好像稍大點的風就會把它吹下來,可這塊小小的石頭卻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遷,體驗了世間冷暖的變化。這個景觀可與黃山的“飛來石”媲美。其原理其實就是重力垂直的作用。

18.風雲際會。什麼是“風雲際會”?就是雲霧在白石山南麓形成後,在東南風的推動下試圖越過山脊,冷、暖氣流往往在晴雲峯一線交鋒。隨着冷、暖氣流強弱的變化,雲霧時升時降,時進時退,聚如幔卷,散如蝶飛,奇峯忽隱忽現。“風雲際會”是白石山的一大奇觀。

19.豁然崖。顧名思義,給人一豁然開朗的感覺。豁然崖,自東、西兩側中間形成一條很窄的道路,猶如一個門樓,無論您從哪個方向通過,都會有一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峯林奇觀會盡收眼底。

20.側身崖。白石山沒被打造之前,這就是一個懸崖,只有一條很窄的縫隙,只有那些經常打獵或採藥的具名和一些靈敏的動物可以從這裏通過。顧名思義就是需要人把自己的身體側過來才可以通過的一條山路。

21.姜太公釣魚。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是不是像一位老人坐着釣魚,在出現雲海的時候更加形象的詮釋了這個景點的名字。

22.海豚出水。孤立的山峯形狀十分像出水的海豚,頭和嘴的前半身露出水面,整個孤峯由距今10億年前形成的古地震遺蹟---巨角礫巖組成。

23.翠屏峯。由於白石山西山已森林景觀為主而“翠屏峯”是西山較為突出顯高的一座山峯,山峯上有很多樹木,猶如一道屏障。站在峯頂可以眺望白石山的秀美景色。“翠屏峯”也因此而得名。

24.佛光頂。白石山的最高峯,海拔2096米,頂部面積約30平方米,是極目遠眺,賞峯林,覽雲霧,觀佛光的最佳位置。

我們站在白石山巔,向北望去,是淶源盆地,田疇交錯,綠草茵茵,濤濤不息的拒馬河水象一條銀龍,蜿蜒曲折地向東游去;舉目東望,狼牙山雄姿秀色盡收眼底,“五壯士跳崖”的壯舉,會浮現在腦際,歷史的豐碑永久地留在了這裏;向南遙覽,八百里太行,延綿無際;向西遠眺,羣峯崢嶸,鐵壁集翠。

這如詩如畫的美景,好象進入了世外桃園。

25.五行台。這個觀景台名字叫做“五行台”,一聽到這個名字,大家肯定會聯想到“金、木、水、火、土”,是的,他們之中一定有什麼聯繫。相傳天地未分之時,被稱為混沌狀態。天地乾坤混在一起,日月星辰沒有生成,晝夜寒暑沒有交替出現,上面沒有風雨雷電,下面沒有草木山川人禽蟲獸。這時一股靈氣在裏面盤結運行,於是從太易之中生出水,從太初之中生出火,從太始之中生出木,從太素之中生出金,從太極之中生出土。五行由此而來。 由於白石山的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了春、夏季節,多雲霧的天氣,但在此觀景台經常會有濃密的雲霧聚集在此,猶如傳説中的“五行”在現,因此被稱作“五行台”

26.白石勝境:此處是白石山西門的入口處,這裏有一座由漢白玉雕琢而成的牌坊,而大家走到這裏,也就漸入了白石山的佳境。這裏也是徒步進入景區遊覽的入口處。

白石山景區內索道概況

1.祥雲門索道。全長2378米,單程8.5分鐘,8人吊廂共38個吊廂。

2.韭菜園索道。全長493米,單程2.8分鐘,兩個吊廂,運力是25+1,單項運量1000人/小時。

3.飛雲口索道。全長468米,單程5分鐘左右,8人吊廂共12個。

4.碧溪索道。全長1890米,單程30分鐘左右,雙人吊廂共108個。

(遊覽結束)時光飛逝,咱們的白石山之行即將結束了,很高興今天能陪大家一起欣賞美麗而神奇的白石山,各位對我的講解有什麼意見可以提出來,對白石山風景區的建設有什麼好的建議也可以向我反映,我們會將大家寶貴的意見彙總反映給開發公司。開發公司本着“高起點、新思維、高品位、大手筆”,全力把白石山打造成全國一流的旅遊景點,值得一提的是海拔1600米的遊覽線是白石山景區最精華地段,在那裏可以仰視、俯視和俯瞰不同類型的景觀,讓您流連忘返。俗話説:“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我相信,有緣我們還是會相見的,到那時,我們將提供更好的服務,但願能很快再次見到你們!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14

大家好!很高興在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見到大家,首先我代表我們公司——美好時光旅行社,為大家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託大家的宏福,很幸運地成為了各位的導遊,我姓李,大家叫我小李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叫李導,那就太見外了!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這次旅途中最為勞苦功高的一位,我們的司機劉師傅,劉師傅已有20xx年的駕車經驗,由他行車大家可以放心。雖然我們的車廂不大,但卻能容納五湖四海,既然我們能從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聚到這個小小的車廂裏,借用範偉的一句經典名言“緣分啊”,因為緣分我們坐到了一起,因為緣分我們成為了朋友,既然是朋友,如果我有什麼做得不合適的地方大家要及時提出來,我會立即改正。旅途中要是有什麼問題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一定要告訴我。

朋友們注意下我們的車是藍白相間的金龍車,車牌號是。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有一種渴望叫做常出來轉轉,説的就是旅遊,旅遊固然重要,但平安最重要。都説世界像部書,如果您沒有外出旅遊,您可只讀了書中之一頁:現在我們一同出遊,讓我們共同讀好這屬於中國的一頁。接下來我們來閲讀第一節,也就是我們今天的第一站---普寧寺。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佛經曾有云: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所以我敢很肯定的説,上輩子咋們啥事兒都沒幹,老顧着回頭了。

咱們在上輩子的努力回頭下,今世才有緣相識,在這共同的1天裏,咱們共同遊覽了承德,離別之際小李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常説因為生活我們不能失去工作,我們努力地工作是為了生活,那反過來我們也不能因為工作失去生活,在您忙碌的工作之餘別忘了給自己留一份空間,出來旅行一下。

在這次的旅途中,我還是有很多做的不得位,謝謝大家的理解與支持。也許我不是最好的導遊,但大家卻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客人,能和最好的客人一起度過這難忘的今天是我導遊生涯中最大的收穫!

最後祝大家在接下的旅途中玩得開心!謝謝!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15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歡迎大家來到承德,我是你們的導遊韓玉鑫,大家叫我韓導就可以了,來到承德,可能大家最先想到就是承德避暑山莊對吧,避暑山莊的確算是承德的一個標誌景點了,但是今天我暫時先不去避暑山莊,我們明天再去,今天去的地方也是來了承德值得一去的地方,那就是我們承德的普寧寺,是與避暑山莊齊名的承德著名古蹟之一,普寧寺在藏傳佛教中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這裏有76位喇嘛,是從全國各地來的,在清朝時,這76人是必須一生終老於此的,現在寺內有兩位活佛。

普寧寺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壯觀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鳶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故稱之為“普寧寺”。

普寧寺又稱大佛寺,乾隆年間修建的第一座寺廟,內供千手千眼觀音,高22。23米,用鬆、柏、榆、杉、椴5種木材雕成,重110噸,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雕佛像。

普寧寺是中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雲集、香火旺盛,現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普寧寺在古代文明史的宗教文化中,其建築藝術與雕塑藝術,幾乎在國內外起同樣舉足輕重的作用,鋪墊着人類文明的藝術之路。在佛教文化領域中可稱“華嚴三聖”匯聚;佛、法、僧三寶喇嘛傳承,佛祖故事連壁,菩薩羅漢擠身殿堂。普寧寺不愧為佛教的宮殿,文化旅遊的聖地。

您來普寧寺,走進山門殿,隨着建築空間序列的逐漸延伸,使您感受到古建築內在的藝術魅力,更具動人的宗教文化的巨大感染力。普寧寺近年來,年年舉辦大型法會,大德高僧雲集,跳藏傳佛教舞蹈,俗稱“打鬼”,誦經、摸頂賜福、撞吉祥鍾等賓客參與的宗教活動。

普寧寺的導遊詞 篇17

白石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保定淶源縣城南側約15公里處,距離北京車程約200多公里,是一處以壯觀的峯林地貌為主的自然風景區,也是保定市最著名的景區之一。來到白石山可以徒步登山,觀看高聳陡峭又形態各異的壯觀峯林,觀賞山間常現的雲海、美麗日出等景觀,還可以體驗國內最長、海拔最高的玻璃棧道,遊玩內容十分豐富,是前來保定旅遊的首選景點。

白石山景區有東西兩個入口,東門位於淶源風涼溝村,西門位於插箭嶺村,兩門相隔幾十公里。兩個大門都位於山下,可遊玩的區域則主要位於山頂,可從大門乘坐區間車或索道到達。山頂東側到西側的單程距離約為2-3公里。有多條路線,遊玩時分為單程、小環線、大環線等多種方式,從3小時到1整天均可(詳細遊玩路線請見導覽)。

山頂區域最為著名的景點即為玻璃棧道,玻璃棧道位於景區深處的白石畫廊區域,這裏有景區內最為奇偉瑰秀的峯林地貌,一座座大理石峭壁呈白色,形態各異,十分壯觀。而腳下的玻璃棧道本身更是一個巨大的亮點,這段玻璃棧道是全國最長海拔最高的路線,走在其上,腳下便是懸崖峭壁,讓人覺得驚險刺激。

紅樺林與佛光頂兩處路線也十分漂亮。顧名思義,紅樺林處以樺樹為主,每到秋季,山間紅色遍佈,與山頂的白色怪石相間,攝影十分不錯。而佛光頂處高度較高,則是看雲海的好地方,若前一天是下雨,第二天晴天,來此基本都可以拍到壯觀的山間雲海。

飛狐峽路線也是景區內美景的精華路線,這裏沿途一直可以看到很多奇形怪狀的高聳石崖,還有眾多的奇鬆怪石可以參觀。有三佛朝聖、仙人曬靴等多種造型,每一個都十分高大壯觀,可以一個個參觀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