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河北老龍頭導遊詞範文

老龍頭坐落於河北省山海關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濱,是明長城的東部入海處,向東接水上長城九門口,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因而名“老龍頭”,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老龍頭地勢高峻,有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入海石城”。最為著名的建築當屬有“長城連海水連天,人上飛樓百尺巔”之稱的澄海樓。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新的河北老龍頭導遊詞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最新的河北老龍頭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河北老龍頭導遊詞範文(一)

老龍頭坐落於河北省山海關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濱,1990年以前這裏曾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地勢高峻,有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因而名“老龍頭”。

老龍頭位於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城南5千米處,是明代薊鎮長城的東部起點,也是萬里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於一體的海陸軍事防禦體系。在600餘年的變遷中,老龍頭書寫了一部歷盡滄桑的歷史,為愛國主義提供了良好的教材。老龍頭距山海關4公里。明朝時的長城橫跨崇山峻嶺,蜿蜒發一條巨龍入渤海,故長城之首稱“老龍頭”。老龍頭由入海石城、靖滷台、南海口關和澄海樓組成。

老龍頭景區總佔地面積700畝,由入海石城、海神廟、靖滷台、南海口、澄海樓、寧海城和濱海長城七部分組成。澄海樓是老龍頭的制高點,是觀海的勝地。其東西牆壁鑲有清代皇帝及文人詠澄海樓詩作的卧碑,樓內陳列着老龍頭出土文物和部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和題詩。寧海城內校場、龍武營、將台等軍事建築展示了明代要塞風貌。保存完好的明代長城遺址具有獨特的考古價值。

最新的河北老龍頭導遊詞範文(二)

大家站的這個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詩亭”,亭內鑲卧碑,雕刻了清代諸皇帝的詩眩但1920xx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都給毀壞了,連澄海樓也毀於一旦。

天開海嶽碑

明清時,澄海樓附近城台上是有不少碑的,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只剩下這塊碑了。天開海嶽四個字把老龍頭美景作了高度概括。“開”字用的最好,可以做“開創”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成頭海山美景天造地設,是大自然的賜予。“開”也可作“開拓”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龍頭美景在天地間展開。怎麼講怎麼有理,怎麼講怎麼有味。

這塊古碑很古老,專家鑑定是唐碑,當地羣眾口口相傳叫“薛禮碑”,雖然跟“薛禮(仁貴)”不一定有關係,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現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這塊碑是讚美景色的,足可以證明老龍頭成為遊覽名勝已有一千多年。

關於這塊碑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説哩!相傳英國侵略軍佔了老龍頭後,看見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於是用幾匹馬把它拉倒了。可是從這以後每天晚上,夜空裏伸出一隻大手把英國哨兵一把抓走。如此幾夜,英國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這塊碑重新樹立起來。傳説總是傳説,事實是1920xx年張學良將軍來到這裏,發現倒地的石碑,馬上派人把它樹立起來。“天開海嶽”碑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靖滷台

這是明萬里長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敵台。

嘉慶44年(1565),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慶元始建這個台。萬曆初年,薊鎮總兵戚繼光整修長城,築敵台1017座,這是第一座,命名為“靖滷台”。“滷”指海水,又取諧音為敵虜的虜。所以,這個台有兩層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靜,一是平定敵虜。一名雙關,各有意義。

敵台的主要功用是防禦工事,可以駐兵、屯武器,觀察敵情,還有箭窗,可以向外射擊。如果您想了解敵台的構造或眺望遠方。不過樓梯狹窄請注意安全。

[入海石城]

明萬曆七年。薊鎮總兵戚繼光將軍派參將吳惟忠修築了七丈入海石城,這是偉大的創造。戚繼光早年在山東蓬萊修水城,北門修在海邊,大船從城門進入。這裏則是把長城插進海里,使龍頭入海闢風斬浪。這兩處奇觀都是戚繼光將軍的傑作。

請看這裏陳列的巨型條石,是當年築入海石城用的石料。最長2.6米,重達3噸,也就是6000斤。條石邊緣用鐵水澆鑄連在一起,這樣疊上了九層,工程多麼艱鉅!擺在這裏的花崗巖條石在海水裏泡了400多年,形體不變,多麼堅固。人們常用花崗巖腦袋形容頑固不化,是有道理的。

[大-炮]

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以後英國營盤炮台的大-炮。英國營盤炮台的大-炮。英國在老龍頭寧海城駐兵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匆忙撤走.

[南海口關]南海口關建於明太祖洪武年間,是真正明長城的第一關,按順序説第二關是南水關,第三關才是天下第一關。南海口關內外不通大道,為利於防守,關口較校明朝末年,出於防守的戰略需要,用土將城門堵塞。以後經歷320xx年海風揚沙沿城堆積的沙土有幾米高,人們就找不到南海口關了。有的歷史學家曾按圖索驥誤認為老龍頭東北面的鐵們關是南海口關,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樓,清除濱海長城的積沙時,才使南海口關再見天日。

[土牆遺址]1988年重修寧海城時從土中挖出來的,全為夯築,外不包磚。有人説,這是寧海城西門的內甕城;有人説,這是明朝初年南海口關的一段土牆。

[鐵門關]請看這個城門不是明長城的一個關口,也不是中國人修的。它是近代意大利兵開鑿的。1920xx年《辛丑條約》以後,山海關城南有六國營盤:蕭莊南面有“四炮台”是日本營盤;小彎村有法國營盤;小彎村南,今鐵路療養院一帶有比利時和意大利營盤’另外還有德國營盤和印度營盤,當地羣眾叫它“英國下邦”(附屬國)寧海城裏是英國營盤。意大利兵到海上游泳,要經過英國營盤,英國士兵不讓過。意大利兵就拆牆,把這裏的長城挖成了一個大窟窿,這樣到海灘就很近了。意大利兵在城牆窟窿安上包上有洋鐵皮的門,所以羣眾叫它鐵門關。

最新的河北老龍頭導遊詞範文(三)

大家好,我叫王宇軒,今天的老龍頭一日遊就是我帶大家遊覽。

老龍頭就是長城的源頭,長城就是從這裏開始,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萬里長城就像一條巨龍,所以人們俗稱此地為“老龍頭”,老龍頭位於山海關城南約5公里處,它是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段海中長城。

老龍頭呈半島狀伸入海中,牆體沿海岸線自然彎曲延伸,是由石塊壘砌而成,分為入海石城、海神廟、南海口、澄海樓、寧海城和濱海長城等七部分。其中入海石城相傳為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築,高約三丈,有一半位於海平面以下,後來坍塌,現存浸於海水中的花崗巖基石依然可見;澄海樓則是老龍頭的最高點,是觀海勝地,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時,曾多次登臨此樓,眺海賦詩,其“澄海樓”的額匾為清朝乾隆帝親筆所書,在東西牆壁之上嵌有清朝皇帝和文人墨客詩作的石碑,樓體為全木質結構,樓內陳列有在老龍頭地區出土的文物。

這就是傳説中的老龍頭,希望大家今天玩的開心。

最新的河北老龍頭導遊詞範文(四)

老龍頭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臨海岬角高地上, 自身形成半島伸入渤海之中。古人把萬里長城比做一條巨龍,龍首從這裏入海,故名“老龍頭”。老龍頭由入海石城、靖滷一號敵台、南海口關、澄海樓、寧海城等幾部分組成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

澄海樓 又名“知聖樓”。樓上有匾“雄襟萬里”、“澄海樓”、“元氣混茫”。建築面積327.76平方米,樓分二層,面闊三間,九脊歇山式。是觀海覽勝佳境, 清代諸帝,每逢回盛京(今瀋陽)祭祖,都要在此駐蹕,登樓觀景,吟詩作聯。

入海石城 為明萬曆七年(1579年)薊鎮總兵戚繼光築。據考諸現場,老龍頭下伸入海中的堆積塊石,有自然礁石,也有人工投入的塊石,塊石邊緣,鑿有“燕尾槽”。入海石城,伸入海中22.4延長米,寬8.3米,高9.2米,整個石城的結構為9層巨型條石砌築,城面海墁磚,三面垛口林立,堅實粗獷,巋然屹立。

靖滷台 是萬里長城東起第一座敵台,台上建敵樓,磚砌四拱,設南北2門,箭窗8個,四面垛牆高1.72米。樓上戰鋪南北長3.8米,東西寬2.6米。

南海口關 系明代天啟二年(1620xx年)薊遼督師大學士孫承宗所建,並設龍武營,訓練水師。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設南海口營,隸屬天津水師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0年)在此建炮台1座。

寧海城 建於明初,周長900米,牆高5米,厚4.5米,西、北2門上各建一層五脊飛檐箭樓,威武壯觀,雄視南海。

海神廟 據《山海關志》載:“海神廟,明初通海運時所建。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主事王幫俊重修”。八國聯軍時毀於炮火。1988年重建,與老龍頭東西呼應,相距 350多米。由牌坊、三孔橋、山門、鐘樓、 海神殿、遊廊、天后宮、棧橋、觀海亭等組成。內部塑有門神、海神、天后、八仙等塑像26尊。海神殿居於整個廟宇的中間位置,天后宮位居海神殿之南,兩殿一南一北構成海神廟的主體建築。海神殿殿門上方懸掛乾隆御書匾額“匯溟寧宴”。過海神殿和天后宮後,由棧橋可直達觀海亭。棧橋和觀海亭皆修在海上。

老龍頭交通:從秦皇島友誼賓館出發,乘坐15路(海濱汽車站-奧林匹克大道公園),在奧林匹克大道公園換乘34路(秦皇島火車站-海濱火車站),在四道橋汽車站換乘35路(山海關船廠-四道橋汽車站),抵達老龍頭. 約44.32公里。

最新的河北老龍頭導遊詞範文(五)

山海關老龍頭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臨海高地上,自身形成半島伸入渤海之中。這座呷角高地,海拔25米,依山襟海,長城聳峙海岸。

優越的地理形勢,加上精心建造的軍事防禦工程,構成了老龍頭這座名副其實的海陸軍事要塞。 老龍頭是明代長城的東部起點,地勢高峻,有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因名“老龍頭”。老龍頭由入海石城、靖滷台、南海口關和澄海樓組成。澄海樓高踞老龍頭之上,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間重修。樓上有明朝大學士孫承宗所書“雄襟萬里”和清乾隆皇帝所書“澄海樓”匾額。樓壁鑲嵌有數塊歷史名人手書的卧碑。

自澄海樓南下三層城台有一獨聳的石碑,鐫刻着“天開海嶽”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登上老龍頭,面對波濤洶湧、雲水蒼茫的大海,可以盡覽“長城萬里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大風吹日雲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壯美景象,產生無窮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