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精選20篇)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1

靈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距豫北淇縣城西北 10公里,遊覽面積10平方公里,《封神演義》第一章寫的殷紂王降香女媧宮,就在靈山。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精選20篇)

靈山寺坐落於羣山環抱之中,峯巒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後呼應,晝似蓮花怒放,夜如眾星捧月。山巖嵯峨,曲溪清泉,峯迴路轉,步移景遷,綠樹紅花,百鳥歡歌,亭閣相映,景色優美,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據明代《淇縣誌》記載,靈山寺創建於樑普通年間(公元 520)年,由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創。唐開元年間重修,是淇縣創建最早的寺院之一。寺以靈山為主,故名靈山寺。

唐、宋時期是靈山寺鼎盛時期。這期間寺院所轄面積近 35公頃,高僧200餘人,古磬陣陣,木魚聲聲,遊客雲集,香火旺盛。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見寺院長老法如到長安垂詢佛事。明代山東副使裴騫專程從山東來遊靈山寺,並寫有《遊靈山寺記》一篇、詩三首傳世,明代主事李繼先隱退湯陰,聞靈山古剎水石甚佳,專程來遊。他感慨地寫道:“今寺唯靈山吾不厭之,而有言張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為可奇也耶。”明代縣令于慧曾把靈山寺概括為靈山十景:一曰危巖少進,二曰羣峯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徑蓬壺,五曰半巖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蛟,八雙劍橫秋,九曰東海龍吟,十曰西山虎嘯。景景如詩如畫,繪聲繪色,淋漓盡致。

靈山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迷人。堪稱華夏奇觀,天下一絕的女媧峯就在靈山寺。靈山寺虎山山峯前有一座 70多米高的女媧峯,頭挽髮髻,面慈目祥,身着舒袖褒衣,雙肘曲於胸前,莊嚴肅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觀覽人間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又若為芸芸眾生默默祈禱,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

女媧何以在此仙棲?相傳,當年女媧摶黃土造人,並煉五彩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爾後,她來到靈山修真,與天下人共頤晚年。一日,殷紂王到此降香,祈國泰民安,目睹女媧尊容,頓生歹意,在女媧宮前留下淫詩。女媧見後怒不可遏,離開行宮,跑到南山山巔,面對蒼天大地長歎:“我創造人類,同此涼熱,誰知紂王不行正道,競敢羞辱於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時值今日,女媧仍矗立於此,目視人間,因此,世人就把此峯叫作女媧峯。

與女媧峯正對的建築是女媧宮,人們為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媧娘娘廟。據明以來的《淇縣誌》記載,女媧宮歷代皆有修復,現在的女媧宮是近年來修復的。此宮面闊三楹,雄偉壯觀。宮內奉彩塑女媧巨像。女媧是上古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稱為創世神,始祖師,保護神。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的聖誕日,她往火雲宮朝駕伏羲、炎帝、軒轅三聖而回,看見粉壁上紂王題寫的詩句,柳眉倒豎,即遣蘇妲己毀其江山 。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孕育峯是大自然賜給靈山寺的又一絕妙之作,相連的兩個山頭,酷似一個睡美人,秀髮飄飄,神態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着古城朝歌古往今來的文明,有詩讚曰:“從未見過孕育姿,獨有靈山佔風流。枕山卧霧語是花,面風對雨情為柳。靜中懷抱日月星,夢裏總思人間秋,誰言萬孕無果?分娩紅日照九州。”

在靈山山腰處有一個天然石窟,高 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於崖壁,非常神祕,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靈山寺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於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古佛洞口鐫一則迴文聯,耐人尋味:“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卧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民諺曰:“每逢到靈山,必鑽古佛洞,若問因何故?健身又去病。”“鑽鑽佛爺洞,一輩子不生病。”所以遊客無不進洞領略其妙。

據明代《淇縣誌》載,淇縣有八大景:“淇園竹翠、勝水流清、鹿台朝雲、鉅橋夜月,紂窩灘聲,朝歌野色,青巖仙境,靈山龍泉。”其中靈山獨佔兩景即“勝水流清”、“靈山龍泉”。靈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湧不息,古人謂之勝水流清。

靈山龍泉説的是靈山黑龍潭,位於寺院的西北側 500米處。這裏奇峯幽谷,山勢挺拔,泉湧澗飛,碧波盪漾,景色宜人。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紛到沓來,滿眼畫意,滿腹詩情,留下許多華彩詩篇、摩崖石刻。明代御史孫徵蘭在壁立萬仞處留下詩云:“山卓碧雲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聖,靈傑千古同嘉。”據載,在明代以前,這裏就建有龍王廟。廟下有三洞,洞口鑿有龍頭,泉水由此流出,聲音湍急,山谷迴應,宛如龍吟。

靈山寺後有一河流,名曰玉帶河。河水甘冽爽口,浸人心脾,耐人回味。玉帶河自靈山黑龍潭突溢而出,繞千年古剎而過,河水潺潺,叮咚作響,猶如琴絃暢鳴或浪拍石崖濤聲如嘯,呈現出瞬息萬變的天然畫卷。玉帶河流至大聖峯前,形成一個湖泊,名曰白龍潭。湖水清澈,是人們泛舟、垂釣的理想去處。

從寺院沿羊腸小道西行,過鵲橋渡,穿梨樹坡,拾階而上便來到了觀音洞。此洞位於懸崖峭壁上,深 9米,高丈餘,內奉觀音座像。雕工精細,惟妙惟肖。前來求點迷津者絡繹不絕。

據明《淇縣誌》記載:“龍王廟,旱禱輒靈。”清《淇縣輿地圖説》雲:“靈山下有靈山寺,創於樑普通,修於盛唐開元。”遼金期間,寺院擴大,高僧眾多,木魚聲聲,靈氣幽幽,遊客雲集,香火鼎盛。傳説,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天宇。仙女紛紛下凡到靈山寺聆聽木魚聲,觀看人間景,時值今日,仙女窕的身軀仍嵌隱在崖壁上,時隱時現,妙趣橫生。謂之“仙女嵌壁”。

壁立萬仞的大聖峯巔,有一天然孫悟空坐像,遠遠望去孫悟空的金身,一對火眼金睛炯炯有神,一對垂肩的耳朵藴寓着大福大貴,身穿金衣,頭戴金冠,威風凜凜,令人敬畏。他的髮髻、眉骨、胸腹、脖頸以及下肢輪廓清晰可見。整個外貌比例協調,惟妙惟肖,渾然天成,世人看後,無不驚歎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據傳,孫悟空離開花果山水簾洞,雲遊四海,遠涉天涯,尋找靈台方寸山,訪拜佛、仙、神聖,求長生不老妙法。一天,他經過古城朝歌,得知城西有一靈山寺,是佛教聖地,並建有煉石補天,造化人類的女媧行宮。心想,靈山不就是靈台方寸山嗎?人類始祖女媧在此?何不前去。於是,他來到靈山寺,未入寺院就聽到木魚聲聲,佛經喃喃,喜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高興之餘,轉念一想,佛門靜土,須得整衣端冠,恭敬有禮方是。他不敢進前,於是坐在山巔,聆聽佛經,謂之“悟空聆經”。

靈山寺歷史悠久,集秀麗的山水,古老的人文景觀和神奇的傳説於一體,欣賞性、娛樂性很強,到靈山旅遊,能夠使您心曠神怡,百愁俱消。靈山還盛產各種野菜,這些野菜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遊玩過後,坐在石凳上,吃上一席豐盛的野菜宴,別有一番情趣。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2

靈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距豫北淇縣城西北 10公里,遊覽面積10平方公里,《封神演義》第一章寫的殷紂王降香女媧宮,就在靈山。

靈山寺坐落於羣山環抱之中,峯巒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後呼應,晝似蓮花怒放,夜如眾星捧月。山巖嵯峨,曲溪清泉,峯迴路轉,步移景遷,綠樹紅花,百鳥歡歌,亭閣相映,景色優美,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據明代《淇縣誌》記載,靈山寺創建於樑普通年間(公元520)年,由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創。唐開元年間重修,是淇縣創建最早的寺院之一。寺以靈山為主,故名靈山寺。

唐、宋時期是靈山寺鼎盛時期。這期間寺院所轄面積近35公頃,高僧200餘人,古磬陣陣,木魚聲聲,遊客雲集,香火旺盛。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見寺院長老法如到長安垂詢佛事。明代山東副使裴騫專程從山東來遊靈山寺,並寫有《遊靈山寺記》一篇、詩三首傳世,明代主事李繼先隱退湯陰,聞靈山古剎水石甚佳,專程來遊。他感慨地寫道:“今寺唯靈山吾不厭之,而有言張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為可奇也耶。”明代縣令于慧曾把靈山寺概括為靈山十景:一曰危巖少進,二曰羣峯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徑蓬壺,五曰半巖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蛟,八雙劍橫秋,九曰東海龍吟,十曰西山虎嘯。景景如詩如畫,繪聲繪色,淋漓盡致。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3

冕寧靈山寺距冕寧縣城8公里,距西昌衞星發射中心67公里,距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80公里的省級自然風景區,是涼山州重點整合的彝海—靈山風景區的組成部分。靈山寺是涼山州境內最為有名的一座寺廟,和赫赫有名的西昌衞星發射中心同屬冕寧縣,位於該縣縣城20公里之外的東部小相嶺西麓深山老林之中,因背後緊靠着的那坐 山門大殿

高聳的大山叫靈山,所以叫靈山寺。

冕寧靈山以靈山寺為中心,規劃保護面積40平方公里。靈山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冕寧縣如今規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寬敞宏大,結構莊嚴,前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兩邊是十八羅漢,後殿供奉靈山寺開山祖師梧真和尚楊學信木刻偶像。面對大佛是坐着的韋陀0神像。據説,天下的韋陀都是站立姿勢,唯有靈山寺的韋陀是坐像,因為靈山寺本來清淨,不勞韋陀虎視眈眈地站着0。寺廟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門,以正殿天井為中心,兩側有眾多的房舍堂廊,前後左右縱橫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一片古建築羣。山門外邊有6棵蒼勁挺拔的參天古鬆,粗有三四人合抱者,樹齡至少在兩百年以上,它是靈山寺最主要的標誌。

在靈山寺的背後,是一座美麗的自然公園。那裏生長着古老的參天大樹。還有一個在當地很有名的地方,不過還不為外人所知———連三海。在一座山上,靜靜的淌着三條湖。據説山上還長有靈芝,並有細細的泉流,還有前人留下的石洞。在湖中還有據説會爬樹“魚”,湖海比較深,當地對湖還沒有做過考察,僅是

從當地一些年邁着那裏得知。

靈山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冕寧縣如今規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寬敞宏大,結構莊嚴,前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兩邊是十八羅漢,後殿供奉靈山寺開山祖師梧真和尚楊學信木刻偶像。面對大佛是坐着的韋陀0神像。據説,天下的韋陀都是站立姿式,唯有靈山寺的韋陀是坐像,因為靈山寺本來清淨,不勞韋陀虎視耽耽地站着0。寺廟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門,以正殿天井為中心,兩側有眾多的房舍堂廊,前後左右縱橫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一片古建築羣。

關於靈山寺的歷史,在志書和碑石上已早有記載。楊祖師俗名楊學信,法號悟真,佛號普渡,湖南省常德府龍陽縣人。清乾隆四十七年,遊歷來到冕寧,聽説燈台山是燃燈古佛修行的地方,“遂策杖往觀,直至峯頂,果然勝蹟猶存,故址顯在”。楊祖師便在青龍潭就水結茅而居,一面繼續修行,一面籌建寺院,當時門下有冕寧弟子約百人。靈山寺大約在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知縣辛大成為寺院題名“西靈”,民間則稱“靈山寺” 香火鼎盛

。楊祖師在冕寧20xx年,靈山寺建成後在寺內修行9年。於清嘉慶九年二月端坐而寂(逝世)。經七日後,其弟子啟龕視之,但見滿面紅光,宛然如生,即將肉身移置佛堂,長期供奉,其肉身則完全乾固,不再腐朽。在靈山寺右1公里的巖壑之中,有天然巨石座,呈八卦形,頂面平整,傳説那就是楊祖師“坐化圓寂”的禪石。

昌海和尚靈塔 位於靈山寺大殿後數十米的坡林地內,靈塔用青石板鑲嵌而成,高2米多。建於清咸豐丙辰年(1856年)。為曹洞宗三十二世昌海達和尚塔。

高和尚修行處 在靈山寺大雄寶殿之西,過青龍河溝,在林木雜生的山坡上,有寺廟遺址,遺址後有10平方米左右的巖房和大石板井。傳説此處是與楊祖師同來靈山修行的高和尚建廟處。在此可俯瞰靈山寺建築羣。

火炭堡藏文石刻 位於蘇州壩西北端寧源鄉巴甫村火炭堡。一高約1米,長逾米的稜形大石,右刻藏傳佛教格魯派教義,標題為“六字真言”,左刻獻寶祈福人像。估計為明末清初刊刻。

本波教石碑 位於城廂鎮大埡口村。碑體為花崗石,高約1米,寬0.4米,厚0.15米。略風化,文字圖象清晰可辯。石碑上部可捲雲紋,下部為一雄獅浮雕,中刻三行藏文(轉寫梵文體),書寫古樸工整,其中第一行為藏區本波教派的“八字咒語”。

墨玉海 即黑海。位於靈山河正溝源頭,海拔約3500米,形似葫蘆。海的南北山峯 連三海

終年積雪,絕壁之上有稀疏的雲杉和叢生的杜鵑,東面山坡緩緩延伸,嶲山山脊銀色板塊冰川延伸進林中;西邊出水處,草坪之上有矮小成簇的杜鵑,有嶙峋的山石點綴其間。海水遠觀為黑色,近觀則清澈見底,潔淨無塵。

金海 又名紅海。海區為紅色火成巖,遠觀海水成紅色,固有此名。位於靈山主峯東麓,靈山河南支澗水溝的源頭。海拔約4000米,形似腰子,由上下兩個海子相連而成,每個海子面積約百餘畝。環湖雪峯聳立,狀如城碟,淡雲飄過,上下金黃,天水一色。

連三海 位於靈山寺所在的西山中段分水嶺西側。是三個保存完好的第四世紀冰川冰斗地貌羣所構成的三處冰川湖泊羣,每個海子均由獨立山峯所包圍。連三海子三個湖泊形態各異,湖水清澈,天光雲影,蔚然生秀。其中一湖,有一道冰川通向湖心,將湖面一分為二,景象頗似太極圖,尤為奇觀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4

靈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羅山縣西南部境內,西南分別與信陽縣、湖北省大悟縣交界,東連雞籠山,西鄰雞公山。它含六大景區:靈山寺景區、逍遙洞景區、金頂景區、龍鳳祥林景區、龍牙寺景區、丸裏落雁湖景區。景區總面積約61平方公里。景區西距京廣鐵路和107國道40公里,東至京九鐵路50公里,北到南信(陽)葉(集)路10公里,京(北)珠(海)高速公路從靈山腳下通過;有羅山—靈山、伍家坡—靈山、雞公山—靈山、大悟—靈山四條公路交匯於此。

靈山,最早叫八山,源於八座主要山峯。其最高峯叫霸山,古人誤以為此峯為縣境最高峯之故。因“八”“霸”音近,後八山被混稱為霸山。此山“每有云氣覆頂必雨,驗之信然”,其中一次高峯叫小靈山,自然與山名吻合,“靈”“霸”二字又同一“雨”頭,故霸山之名漸被靈山取代。

靈山,形成於中生代白輩紀(1。5一0。7億年前),為花崗巖基。這裏山體連綿,層巒疊障,溝豁縱橫,年平均氣温13-15℃。夏季山上山下日温差7℃,夜温差15℃。山中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植物類有1000多種。最值得一挺的是靈山雲霧茶,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毛尖中的精品;其次是板栗、中華彌猴桃,為高營養食品,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杜仲、桔梗、七葉一枝花等是名貴中草藥。動物類有1067種190科之多,僅鳥類就達169種,景區為省級鳥類自然保護區—董寨林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冠和二級保護動物自冠長尾媽等。哺乳類動物主要有野豬、野山羊、狼、金錢豹、大靈貓等。

自然景觀遍佈山林。奇石陡崖、千姿百態、相應成趣;幽谷密林長流水,瀑潭高懸天地驚,青天繁星風無塵;落雁九里淵魚深,唉乃一聲山水綠。據不完全統計,靈山共有大小瀑布36條,大小山洞72個,有名的奇石怪壁108處。其中,智慧姑娘像西方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女神;險石造形神祕,體積巨大,驚險赫人,為天下第一奇石;“駱駝”仰首向天,巨大逼真,生動有趣;逍遙洞是洞連洞、洞疊洞神奇奧妙;仙人洞地處險峻,洞頂造型奇特,世所罕見;銀洞飛瀑,集壯觀、神祕、奇特、險峻為一體,堪稱天下一絕九里落雁湖羣山環抱,湖岸曲折有致,湖光山色相映生輝,靈蝴陰雲,飄飄逸逸,仙氣蕩蕩產八山神筆峯為天公造字,字分陰陽,筆劃規整,結構神妙,令人不可思議……人山谷昕潺潺流水,登山頂着亂雲飛渡,整個靈山仿若一個神奇的世界。

靈山還藴藏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靈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舊時有大小寺院13所,現存2所,其中靈山寺已有兩千年曆史,為佛教傳入中國最早所建寺院之一。唐玄宗時曾被封為國廟;明太祖朱元璋曾到此降香,封當時的主持陳大用為金碧禪師,並親筆為大寺題寫“聖壽禪寺”匾額。現有大殿7層,僧民30餘人。農曆三月七年級廟會,進山朝拜旅遊者絡繹不絕。

險耍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風光釀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古時,因其山東南的九里關與今信陽境內的平靖關、武勝關合稱冥或嘟〈meng〉塞,為天下九塞之一,北進中原商人楚,唯此三關可通,其東面山腳下就是著名的楚豫古道,故而這裏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此佔山為王,落草為寇者有之;避兵匪,躲宮害者有之。

靈山秀麗的山色,奇異的景觀,又產生了豐富的與之相關的風物文化,幾乎景景有傳説,石石有典故。這些傳説和典故與景觀相映生輝,將本來就秀麗、神奇的自然景觀裝點得更加秀麗和神奇。靈山還有一大特點,就是遠近風傳它有求必應,非常靈驗,雖無科學道理,但信者甚眾,有求必應的傳聞頗多,有的求財求運者竟不惜跋涉數千裏之遙。

靈山以其豐富的旅遊資源含量及很高的潛在旅遊價值吸引着天下游人,每年來此旅遊者達30萬人次。1994年6月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並即將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如今該景區已處在加速開發建設之中。隨着地方經濟的飛速發展,靈山旅遊開發建設的速度也會大大加快,不久的將來,靈山定能擠身於世界名山之列。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5

朋友,靈山嗎?如果你想了解靈山,那你聽我給你介吧。六峯山是靈山的一大風景區,它有很多地方可以遊玩。如情人洞、龍頭洞、一炮台、二炮台等,還可以拜菩薩、觀音、佛祖等保佑你一生平平安安。到了晚上,六峯山上就會亮起許多五顏六色的彩燈,有紅的、黃的、綠的、紫的,各種顏色錯落有致,交相輝映,非常漂亮。山頂上矗立的高高的電視塔。但在山頂上,靈山的秀麗風景盡收眼底,我的家鄉美極了。

雙鶴公園是靈山二大風景區。公園裏有噴泉、假山。假山可好玩了,可以捉迷藏、做遊戲,我非常喜歡。如果這時是春天,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桃花,還沒上山就可以聞到一股清香的桃花味了,呀!這種香味兒簡直令人陶醉,我都有些飄飄然了。

登上半腰山,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朵朵、一束束怒放着的桃花,春風吹來,陣陣花香引來了一羣羣小蜜蜂,真美呀!我們彷彿走進了花的世界,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的臉上都流露出流連忘返的神情,雙鶴公園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步行街是靈山的又一獨特風景,去靈山一定要到步行街去。超市、商鋪林立,商品繁多,品種齊全,什麼都可以買到,書籍、衣服、精品應有盡有。步行街的中央有個噴泉,噴泉中有個古董,青銅色的,名字叫司母辛方鼎,也可以叫司母戊鼎,它有兩個名字,至於來歷,那就要自己到步行街看了。以上就是靈山比較有名的地方,朋友們靈山永遠歡迎您!

無錫的靈山是塊風水寶地。靈山大佛、梵宮等佛教文化景點聞名海內外,每天都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前來遊覽,也有一些信眾來燒香跪拜,祈求佛祖保佑。暑假中,我這個對佛教一無所知的人,也去領略一下勝境風光。

步及景區,穿過“靈山勝地”的山門後,一座五門相連的石牌坊巍然屹立在大道正中,上面刻“持戒”、“佈施”、“忍辱”的題匾——聽説這是對佛教徒的紀律要求。

過了山門,兩座由青銅澆鑄的蓮花池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傳説中,佛祖是在蓮花中出生的。再往前走一段,就是“九龍灌浴”景點。這裏是一片極為寬大的廣場,廣場中央有一座由神像,寶瓶疊起組成的巨大的銅塔,頂端有一朵巨大的、未綻放的蓮花。

隨着《佛之誕》的音樂響起,廣場四周眾多噴泉一線沖天,塔頂的蓮花瓣徐徐地打開了,幼年的釋迦牟尼在蓮花中誕生了,巨塔下九條龍口中噴出高高的水柱,為釋迦牟尼洗浴。這一景觀再現了佛祖誕生的故事。九龍噴出的聖水落入池中,化着七十二股清泉從鳳凰口中緩緩流出。一些遊客紛紛拿出水杯,恭敬地接下這表示吉祥的聖水。

列在九龍灌浴東側的梵宮,五印壇城在藍天的映襯下,更顯得光彩奪目。

一汪清澈的流水將五印壇城圍在水中央,讓人感到那座聖殿是那麼遙不可及卻又觸手可即。我在花木叢中穿梭了一陣,終於摸索到了入口,這座藏族佛教殿堂外觀很像布達拉宮。走進壇城,無數精美的佛像、壁畫紛紛進入遊客的視線,精湛絕倫的工藝讓人歎為觀止。

用黃金打造起來的梵宮更是金光閃閃、佛光繚繞。這裏是世界佛教會址。梵宮裏有一座高大、渾圓的演出大廳,天穹般的屋頂上變幼着寶石般的彩光。大廳里約有兩千座席,這裏常年演出大型歌舞劇《靈山吉祥頌》,講述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等人生問題,在四周巨大的環幕電影的配合下,講述了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故事。

遊覽過上述景點已經累得不想走了。可到了靈山不去參拜靈山大佛太可惜了!遠遠望去,大佛站在山頂向我們招手致意呢!我又打起精神向山上走去。途中,首先遇到“天下第一掌”,約有三層樓高,一根手指就有1米粗。這是如來佛祖的手掌,與山頂銅像的手掌一樣大。導遊説,摸一下佛掌可以帶來福氣,遊客們頓時興致勃勃地去摸佛掌,一個個彷彿沾滿了福氣,喜笑顏開。

過了大佛掌,眼前是沿山而上的幾百級台階。遊人走走停停,艱難地蹬着台階。在一陣陣喘息聲中,我來到了大佛腳下,遊客們一個挨一個地去抱佛腳。這座大佛像有88米高,在巨大的佛腳前,我是那麼渺小,任何一個腳趾都比我高,我竭盡全力抱住佛腳的大拇指,留下了一個珍貴的鏡頭。

從佛腳下的平台向四周看,佛像背後與兩側三面環山,正南方是浩渺無際的太湖。唐代高僧玄奘見到這塊絕佳的風水寶地,把它稱為靈山。我相信這塊秀美的寶地匯聚了天地山水的靈氣。這次遊程使我對佛教知識略知一二。佛教的信仰是要人持善心,做善事,促進社會和諧。這次旅遊讓我大開眼界,其樂無窮。

景區位於上饒市上饒縣北,距上饒市區25公里,座落在上饒市中心旅遊區域,地處三清山、圭峯、龍虎山和武夷山四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間,是四山輻射的交織點,浙贛電氣化鐵路、滬昆高速公路、320國道可達。靈山風景名勝區於20xx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面積160平方公里。

靈山屬懷玉山支脈,東北至西南走向,主脈海拔10001400米,主峯海拔1496米。山體巍峨,狹長迂迴,呈彎月狀綿延百里。其自然環境獨特,地質構造複雜,地貌類型多樣,是道、佛二教聖地,道家書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信州府志》稱之為“信之鎮山”。是一個集度假休閒、觀光體驗、宗教朝覲為一體的山嶽型省級風景名勝區。

靈山有七十二峯,峯峯挺秀,形成了靈山整體性極強的延綿20公里的花崗巖峯林地貌,猶如一條巨龍,盤踞在上饒大地上,具有世界罕見的環狀花崗巖峯林地質地貌奇觀。有數以億萬計的花崗巖石塊挺立於絕頂,孤懸於峭壁,簇擁于山谷層林深處,柱立於湍急溪流之中。靈山的高山梯田中國最具特色的高山梯田之一。靈山梯田,山高坡陡,落差大,層層梯田,彎彎田埂,或是稻田青綠,或是油菜黃燦,四季景色各異,成為靈山頗具特色的景觀。

靈山還是道佛二教聖地,是江南頗具影響的民間宗教名山。胡昭、葛洪、張道陵、張繼元、劉太真、李德勝、鬆月禪師等人均在靈山結廬修真、收徒傳道,靈山石人殿有1800多年的歷史。上饒籍的達官顯宦和客(隱)居上饒的歷史名人,如王貞白、韓元吉、辛棄疾、徐元傑、夏言、鄭以偉、高明、王庚言、蔣士銓、徐謙等人,為靈山留下了300多首名篇佳作。

其中南宋辛棄疾讚美靈山“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明朝宰相夏言盛讚靈山“九華五老虛攬結,不及靈山秀色多”,當代詩人馮雪峯讚美靈山是“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誘人的山”。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6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靈山寺景區位於九龍溪中上部,為風景區中心景區,其面積約2.8平方公里,景點豐富、密集,內容齊全,特點是寺古、林奇、湖秀、峯翠,以朝聖為主要內容,主要景點5個,即元璋湖、靈山寺、九龍瀑布、白馬洞、春歸疊翠峯。

元璋湖景點包括朱元璋塑像、仿長城、霸山橋、霸橋流水、打兒窩、鯉魚跳龍門、萬人冢、靈山秀目、靈山碑林、百鳥園、靈山賓館等景觀。

[朱元璋聖像]始建於1995年6月6日,1995年8月8日落成,是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曾三上靈山,由澀港鄉人民政府投資20萬元,湖北省隨州園林古建公司承建。

[靈山碑林]主要為佛碑,分為七個部分:諸佛部、菩薩部、觀音部、諸天部、天神部、明王部、羅漢部,共計80塊凹刻的碑。碑為青石,高1.66米,寬0.66米,厚0.33米,由香港曾氏國際有限公司捐資興建。

[靈山賓館]座落在楓樹湖畔,建築風格新穎別緻,氣勢雄偉壯觀,於1993年由羅山縣人民政府投資建成,內設200張牀位,浴池、空調、彩電配套,野味佳餚具有。靈山寺景點含有靈山寺、聖井、百日紅、倒栽古柏、千年銀杏樹等景觀。

[靈山寺]始建於北魏孝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為佛教傳入中國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唐玄宗時曾被封為國廟。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擴建。元延佑二年(公元1320xx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到此降香,封當時的住持僧陳大用為金碧峯禪師,令其隨駕入京,參議朝政,併為寺門題“聖壽禪寺”匾額,又賜半副鸞駕陳於大殿。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20xx年),靈山寺住持僧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學,帶回梵石釋迦牟尼及二十四羅漢塑像。清道光八年(公元1820xx年),寺院被水衝倒,後經不斷修繕,至民國20xx年(1920xx年)恢復舊觀。此後兵連禍接,毀多修少,日漸蕭條。1995年有僧尼35人。

“文革”時,文物被毀,大部分填埋在一蓮池大壩下,僧尼有的還俗,有的被編為董寨林場職工。1978年,靈山寺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遭破壞的文物開始修復,僧尼陸續迴歸。1985年恢復三月七年級廟會。現有大殿七層,分別為天王殿、祖師殿、大雄寶殿、法堂、唸佛堂、千手千眼觀音殿、祖師堂。大都採用單檐起五、七架,廳出單雙步穿堂,中軸建築兩側有數十間穿短式的廂房。1997年11月,國際佛教協會贈給靈山寺大型漢白玉佛像五尊:卧佛、釋迦摩尼、觀音菩薩、文珠菩薩、普賢菩薩分別安放在天王殿、祖師殿、大雄寶殿、法堂、唸佛堂。靈山寺現有僧尼30餘人,每年來此朝拜旅遊者達30萬人次。

[聖井]靈山寺第三層院裏有一口井,深5米,直徑約2尺。井水清澈,向下看銀光閃閃,波光灩灩。因明太祖朱元璋於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曾口銜修竹藏於此井,躲過了官兵的搜捕,後人稱之為“聖井”或“潛龍井”。

[百日紅]靈山寺大雄寶殿後,慈悲殿前院的南邊有一棵古樹,叫百日紅,人們亦稱之為“癢癢樹”。如用手在樹身上輕輕抓撓,枝葉就會微微顫動。樹幹直徑約30公分,高5米上下,樹皮外表呈黃褐色。樹幹向上生長態勢曲彎有致,恰似游龍戲水,枝丫參差交織在一起,茂盛的綠葉互相疊連呈傘狀,“傘”面約5平方米。百日紅於陰曆五月中旬含苞,下旬開放至八月末。花期約為100天。它含苞時,先生長四稜形的嫩枝,長約15釐米。每一枝上長出上下對稱的十餘個花苞,形成一串。每一花苞有六瓣,瓣與瓣之間長有花莖,莖上方是花。花形如木耳狀,色粉紅(枯後成紫色),花心是黃色,有數十個花絲,花落結籽有一果。據傳,百日紅是在清光緒年間,由靈山寺的和尚到外地雲遊帶回的,距今雖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仍枝繁花盛。

[倒栽古柏]又名萬年倒栽柏,千頭柏,在靈山寺祖師堂門前右邊。柏高10多米,身如麻花,從蔸至梢,上下一般粗,樹圍直徑約50公分。樹無正頭,枝杈只有五股,呈傘狀。葉子和當地扁柏相似。樹皮竭色,木質非常脆。柏枝長向,有向下的也有向上的。柏枝上長有象針錢一樣細的吊線向下垂伸。吊絲的長短不一,長的有1米左右,短的約50公分。他的皮可治肚子疼痛,消炎順氣,常被信徒香客帶回家去。據説此樹是杲英和尚親手栽的,杲英雲遊帶回小柏樹,將樹扭成麻花狀,把樹頭朝下,樹蔸向上栽在祖師堂門前。他立誓,若栽下的柏樹能活,證明我當和尚今後可以得道。後來果真當了主持,小柏樹也一年比一年長得茂盛,直至1966年9月被毀。

[千年銀杏樹]靈山寺後院南牆根邊有一棵銀杏樹,是靈山寺的一景,據考為唐玄宗之女建寧公女在靈山寺出家時所栽,樹高五六十米,樹粗需要四人合圍,可謂古樹參天,綠蔭如蓋。此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靈山寺的象徵。物皆有靈,這棵樹隨寺盛而盛,寺衰而衰,“文革”時期呈枯萎之狀。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四面威風,八方玲瓏。九龍瀑布景點的特點是晴雨林奇,九龍瀑布美,大慧塔壯觀,九龍溝密。

[釋大慧塔院]座落在靈山寺右側約100米處的山坡上。墓塔共有七層,高20米,飛閣亮頂,檐牙高着,色彩斑瀾,是為紀念江大慧和尚而興建。江大慧,羅山縣子路鄉江長堰人,幼名“碗”,法名大慧。1920xx年到靈山寺出家,其行為瘋瘋癲癲,不守規約,人們都稱他為“姜瘋子”,常在豫南、湖北黃安(今紅安)麻城一帶雲遊,1920xx年,當上了紅安華家河南衝寺的住持。土地革命時期,紅安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搞土地革命的活動中心,南衝寺常有紅軍和地方工作人員出沒。

1940年5月8日,偽區長帶領國民黨廣西部隊127師,將南衝寺團團圍住,把寺裏的28個僧尼全部逮捕,逐一審問。最事留下了以姜大慧為首的七位僧尼(姜大慧、黃有林、劉大貴、範青雲、龔守之、金開禮、曾大姑)。姜大慧等七位僧尼,被解押至紅安縣(原黃安縣)七裏坪,遭嚴刑拷打逼供,一無所得。後國民黨反動軍隊以所謂通共隱藏新四軍的莫須有罪名將他們集體槍殺在七裏坪大沙河畔,暴屍於沙灘上。七位僧尼慘死後,由當地的佛門居士餘春山等人,將他們草草埋藏。1941年,姜大慧的弟子和王通寶、張通成等人,費時月餘,將其原葬棺木輾轉運回靈山寺,安葬在靈山寺右側半山坡上——今釋大慧塔院處,著名文學家葉君健之弟葉守道題輓聯一副:“繼靈山道脈,一殿一溪現曇花;具宗烈丹心,三義三賢成正果”。

[晴雨林]位於靈山寺大門對面300米處,因這一片樹林裏終日飄灑着細微的雨珠,人們稱這雨為相思淚,這樹林為相思林、揮淚林,面積約2500平方米,多為楓樹,樹高林密,林下清爽,是人們避暑的好地方。

[九龍瀑布]在九龍溝口的斷崖處,高20米,上窄下寬,成喇叭狀,上口寬5米。山水從金頂順九龍溝一路飛奔,在此斷崖處縱身跳下,形成瀑布,濺起無數的珍珠。瀑布下是一不大的淺水池,池底是乾淨光潤的石頭。九龍瀑布的水來自人跡罕至的九龍溝,沒有絲毫的污染。夏天站在瀑布下的池中,接受她的沐浴,有無窮的愜意。又因此處路平坦,距靈山寺近,為歷來的遊者必到之處。

靈山寺歷史

靈山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距今有1500餘年歷史,為佛教傳入中國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其地山勢奇偉,林木葱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剎靈山寺旁依少華山,唐朝起寺院改為“靈山”。該寺地處豫鄂兩省之間,是官營建的寺院之一。信陽靈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20xx年)皇姑故後,聖上前往降香,封為“國廟”。相傳唐朝有一縣令棄官出家,長途跋涉,到印度學習佛法,學成後返回靈山寺傳經講法。唐玄宗時曾被封為國廟。北宋·仁宗年間,有靈然禪師上奏聖上,國母信仰佛教,批該寺三年公糧(每年兩萬七千兩銀子)重新進行修建,宋元祐二年(1087年)復修,明朝人張仲簡有碑記。元朝仁宗,延佑二年(1320xx年)又建。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增建佛殿及鐘鼓樓台。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塑造白石佛像三尊、羅漢一堂,至武宗正德二年冬(1520xx年)落成。

據有關資料記載,靈山寺僧屬臨濟正宗支派。這座寺院由金鼎(又名少華山)、大寺、中、南、北、馬放溝等六部分組成,原有殿宇一百六十多間。朝拜、降香鼎盛之年可達三十多萬人。靈山寺建築佈局結構嚴整,六座大殿依山勢呈梯形由低到高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現有六間前大殿、三間祖師殿、五間大佛殿、三間法堂、五間祭仙宮、五間五星殿、共計三十間。六座大殿分別供有各種仙佛造像:歡樂殿供關公,祖師殿供達摩,大佛殿供釋迦,法堂供羅漢,祭仙宮供上、下八仙,五星殿供玉皇大帝和魁星。顯示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點。清道光八年(公元1820xx年),寺院被水衝倒,後經不斷修繕,至民國20xx年(1920xx年)恢復舊觀。此後兵連禍接,毀多修少,日漸蕭條。

“文革”期間,各種佛像砸毀貽盡,金鼎殿宇全部拆毀,唯“聖壽禪寺”四字保存至今。山門匾額為原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親筆所寫。1995年有僧尼35人。“文革”時,文物被毀,大部分填埋在一蓮池大壩下,僧尼有的還俗,有的被編為董寨林場職工。1978年,靈山寺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遭破壞的文物開始修復,僧尼陸續迴歸。1985年恢復三月七年級廟會。

靈山寺佛緣

位於信陽市羅山縣境內,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勝地。山上共有七寺三庵,包括靈山寺、金頂寺、中佛寺、白佛寺、白雲寺、龍牙寺、險石寺、圓通庵、福全庵、延壽庵。靈山寺是一座頗為奇特的寺院,院內既有僧又有尼,唐代的建寧公主就曾在靈山寺出家為尼,這一制度也是我國佛教界的一大奇觀。到了宋、明兩代,皇帝曾多次親臨靈山,足見靈山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  靈山舊有“七寺三庵”,其中靈山寺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靈山自古香火繁盛,高僧輩出,名播海外。千百年來,“靈山三奇”——廟門東開、僧尼同寺、帶髮修行在佛教界獨樹一幟。

唐明皇之女建寧公主曾在此出家為尼。

朱元璋與靈山寺的淵源——3上靈山寺

靈山寺至正八年元朝仁宗,延佑二年(1320xx年)又重建。1349年由陳大用任主持。公元1320xx年8月8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風陽縣東北)太平鄉孤莊村一個佃户家裏。因8月8日生,又名朱重八。公元1344年,淮南大旱,瘟疫四起,朱元璋父母及兄弟姊妹5人相繼辭世,只剩下他一人孤苦伶仃,幸虧鄰居汪大娘認識皇覺寺的高彬長老,便把他介紹到皇覺寺出家,當了個光幹活兒不念經的小行童。時隔不久,寺裏斷糧,朱元璋被迫到河南淮西(今信陽)一帶雲遊乞討,成為一名遊方僧。公元1348年夏,天氣異常炎熱,朱元璋來到靈山寺,行至距寺院不遠的獅象口,因飢餓、炎熱交加,昏倒路旁。靈山寺小和尚陳大用下山買米,將其救回寺院。這是朱元璋第一次上靈山寺。朱元璋自結識靈山寺僧陳大用,在他的幫助下,文化知識日益豐富,思想日趨成熟,立志要幹出一番大事業!他以靈山為據點,四處宣傳明教教義,傳播反元思想。公元1351年秋。羅山縣尹李思齊(元代末年羣雄之一後降明)派元兵包圍了靈山寺,前來捉拿朱元璋。緊急之中,陳大用打通竹竿,讓朱元璋口含竹管跳進院內深井,躲過元兵搜捕,倖免一場劫難。這是朱元璋二上靈山寺。

現如今靈山寺還有一口井,取名叫藏龍井,這是朱元璋曾經躲過的井。前來朝拜的人們,都會取井中水,用來沖洗一下自已的雙手。把自已的黴運沖掉,留下好運連連。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往該寺降香,此為第3次上靈山寺,敕封住僧為金碧禪師,改名“聖壽禪寺”,並親題匾額。同時還賜給這座寺院“半副鑾駕”、金瓜、鉞斧等儀杖,寺脊上裝有龍頭鳳尾,稱為“皇廟”。

清康熙51年(公元1720xx年),靈山寺住持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學,帶回梵石釋迦牟尼造像及十八羅漢造像等,並對該寺再次重修。1962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專程拜謁靈山寺杲英墓。[2]靈山寺在印度和東南亞國家中頗有聲望。1962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期間,曾提出往該寺瞻仰,因當時交通不便,末能成行。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7

靈山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迷人。堪稱華夏奇觀,天下一絕的女媧峯就在靈山寺。靈山寺虎山山峯前有一座70多米高的女媧峯,頭挽髮髻,面慈目祥,身着舒袖褒衣,雙肘曲於胸前,莊嚴肅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觀覽人間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又若為芸芸眾生默默祈禱,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

女媧何以在此仙棲?相傳,當年女媧摶黃土造人,並煉五彩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爾後,她來到靈山修真,與天下人共頤晚年。一日,殷紂王到此降香,祈國泰民安,目睹女媧尊容,頓生歹意,在女媧宮前留下淫詩。女媧見後怒不可遏,離開行宮,跑到南山山巔,面對蒼天大地長歎:“我創造人類,同此涼熱,誰知紂王不行正道,競敢羞辱於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時值今日,女媧仍矗立於此,目視人間,因此,世人就把此峯叫作女媧峯。

與女媧峯正對的建築是女媧宮,人們為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媧娘娘廟。據明以來的《淇縣誌》記載,女媧宮歷代皆有修復,現在的女媧宮是近年來修復的。此宮面闊三楹,雄偉壯觀。宮內奉彩塑女媧巨像。女媧是上古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稱為創世神,始祖師,保護神。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的聖誕日,她往火雲宮朝駕伏羲、炎帝、軒轅三聖而回,看見粉壁上紂王題寫的詩句,柳眉倒豎,即遣蘇妲己毀其江山。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孕育峯是大自然賜給靈山寺的又一絕妙之作,相連的兩個山頭,酷似一個睡美人,秀髮飄飄,神態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着古城朝歌古往今來的文明,有詩讚曰:“從未見過孕育姿,獨有靈山佔風流。枕山卧霧語是花,面風對雨情為柳。靜中懷抱日月星,夢裏總思人間秋,誰言萬孕無果?分娩紅日照九州。”

據明代《淇縣誌》載,淇縣有八大景:“淇園竹翠、勝水流清、鹿台朝雲、鉅橋夜月,紂窩灘聲,朝歌野色,青巖仙境,靈山龍泉。”其中靈山獨佔兩景即“勝水流清”、“靈山龍泉”。靈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湧不息,古人謂之勝水流清。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8

靈山寺風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距淇縣城西北10公里,遊覽面積10平方公里。靈山寺在羣山環抱之中,峯巒 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後呼應,山巖嵯峨,曲溪流泉 峯迴路轉,步換景移,綠樹紅花,百鳥歡歌。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靈山寺自古就是羣山聚匯的風水寶地,南北朝樑普通年間,由曾出任京城昭統寺大統、網領全國僧尼四十年的著名高僧、朝歌人法上創建。唐永徽六年,高宗皇上曾特召靈山寺長老法一人到長安垂徇佛事,唐開元年間,靈山寺又得以重修。這期間,寺院所轄面積500餘畝,高僧200餘人,古磬陣陣,木魚聲聲,遊客雲集,香火旺盛。寺西側有女媧宮,相傳是殷紂王降香的地方。

靈山寺現存女媧峯、古佛洞、女媧宮、玉帶河、黑龍潭、大佛殿、觀音洞、卧虎洞等主要景點40多個。雄渾秀麗的山水景色與千年古蹟、優美傳説融為一體,構成了獨特的旅遊勝地,是人們觀光、朝拜、探險的好地方。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9

靈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距豫北淇縣城西北 10公里,遊覽面積10平方公里,《封神演義》第一章寫的殷紂王降香女媧宮,就在靈山。

靈山寺坐落於羣山環抱之中,峯巒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後呼應,晝似蓮花怒放,夜如眾星捧月。山巖嵯峨,曲溪清泉,峯迴路轉,步移景遷,綠樹紅花,百鳥歡歌,亭閣相映,景色優美,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據明代《淇縣誌》記載,靈山寺創建於樑普通年間(公元 520)年,由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創。唐開元年間重修,是淇縣創建最早的寺院之一。寺以靈山為主,故名靈山寺。

唐、宋時期是靈山寺鼎盛時期。這期間寺院所轄面積近 35公頃,高僧200餘人,古磬陣陣,木魚聲聲,遊客雲集,香火旺盛。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見寺院長老法如到長安垂詢佛事。明代山東副使裴騫專程從山東來遊靈山寺,並寫有《遊靈山寺記》一篇、詩三首傳世,明代主事李繼先隱退湯陰,聞靈山古剎水石甚佳,專程來遊。他感慨地寫道:“今寺唯靈山吾不厭之,而有言張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為可奇也耶。”明代縣令于慧曾把靈山寺概括為靈山十景:一曰危巖少進,二曰羣峯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徑蓬壺,五曰半巖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蛟,八雙劍橫秋,九曰東海龍吟,十曰西山虎嘯。景景如詩如畫,繪聲繪色,淋漓盡致。

靈山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迷人。堪稱華夏奇觀,天下一絕的女媧峯就在靈山寺。靈山寺虎山山峯前有一座 70多米高的女媧峯,頭挽髮髻,面慈目祥,身着舒袖褒衣,雙肘曲於胸前,莊嚴肅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觀覽人間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又若為芸芸眾生默默祈禱,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

女媧何以在此仙棲?相傳,當年女媧摶黃土造人,並煉五彩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爾後,她來到靈山修真,與天下人共頤晚年。一日,殷紂王到此降香,祈國泰民安,目睹女媧尊容,頓生歹意,在女媧宮前留下淫詩。女媧見後怒不可遏,離開行宮,跑到南山山巔,面對蒼天大地長歎:“我創造人類,同此涼熱,誰知紂王不行正道,競敢羞辱於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時值今日,女媧仍矗立於此,目視人間,因此,世人就把此峯叫作女媧峯。

與女媧峯正對的建築是女媧宮,人們為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媧娘娘廟。據明以來的《淇縣誌》記載,女媧宮歷代皆有修復,現在的女媧宮是近年來修復的。此宮面闊三楹,雄偉壯觀。宮內奉彩塑女媧巨像。女媧是上古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稱為創世神,始祖師,保護神。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的聖誕日,她往火雲宮朝駕伏羲、炎帝、軒轅三聖而回,看見粉壁上紂王題寫的詩句,柳眉倒豎,即遣蘇妲己毀其江山 。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孕育峯是大自然賜給靈山寺的又一絕妙之作,相連的兩個山頭,酷似一個睡美人,秀髮飄飄,神態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着古城朝歌古往今來的文明,有詩讚曰:“從未見過孕育姿,獨有靈山佔風流。枕山卧霧語是花,面風對雨情為柳。靜中懷抱日月星,夢裏總思人間秋,誰言萬孕無果?分娩紅日照九州。”

在靈山山腰處有一個天然石窟,高 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於崖壁,非常神祕,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靈山寺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於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古佛洞口鐫一則迴文聯,耐人尋味:“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卧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民諺曰:“每逢到靈山,必鑽古佛洞,若問因何故?健身又去病。”“鑽鑽佛爺洞,一輩子不生病。”所以遊客無不進洞領略其妙。

據明代《淇縣誌》載,淇縣有八大景:“淇園竹翠、勝水流清、鹿台朝雲、鉅橋夜月,紂窩灘聲,朝歌野色,青巖仙境,靈山龍泉。”其中靈山獨佔兩景即“勝水流清”、“靈山龍泉”。靈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湧不息,古人謂之勝水流清。

靈山龍泉説的是靈山黑龍潭,位於寺院的西北側 500米處。這裏奇峯幽谷,山勢挺拔,泉湧澗飛,碧波盪漾,景色宜人。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紛到沓來,滿眼畫意,滿腹詩情,留下許多華彩詩篇、摩崖石刻。明代御史孫徵蘭在壁立萬仞處留下詩云:“山卓碧雲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聖,靈傑千古同嘉。”據載,在明代以前,這裏就建有龍王廟。廟下有三洞,洞口鑿有龍頭,泉水由此流出,聲音湍急,山谷迴應,宛如龍吟。

靈山寺後有一河流,名曰玉帶河。河水甘冽爽口,浸人心脾,耐人回味。玉帶河自靈山黑龍潭突溢而出,繞千年古剎而過,河水潺潺,叮咚作響,猶如琴絃暢鳴或浪拍石崖濤聲如嘯,呈現出瞬息萬變的天然畫卷。玉帶河流至大聖峯前,形成一個湖泊,名曰白龍潭。湖水清澈,是人們泛舟、垂釣的理想去處。

從寺院沿羊腸小道西行,過鵲橋渡,穿梨樹坡,拾階而上便來到了觀音洞。此洞位於懸崖峭壁上,深 9米,高丈餘,內奉觀音座像。雕工精細,惟妙惟肖。前來求點迷津者絡繹不絕。

據明《淇縣誌》記載:“龍王廟,旱禱輒靈。”清《淇縣輿地圖説》雲:“靈山下有靈山寺,創於樑普通,修於盛唐開元。”遼金期間,寺院擴大,高僧眾多,木魚聲聲,靈氣幽幽,遊客雲集,香火鼎盛。傳説,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天宇。仙女紛紛下凡到靈山寺聆聽木魚聲,觀看人間景,時值今日,仙女窕的身軀仍嵌隱在崖壁上,時隱時現,妙趣橫生。謂之“仙女嵌壁”。

壁立萬仞的大聖峯巔,有一天然孫悟空坐像,遠遠望去孫悟空的金身,一對火眼金睛炯炯有神,一對垂肩的耳朵藴寓着大福大貴,身穿金衣,頭戴金冠,威風凜凜,令人敬畏。他的髮髻、眉骨、胸腹、脖頸以及下肢輪廓清晰可見。整個外貌比例協調,惟妙惟肖,渾然天成,世人看後,無不驚歎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據傳,孫悟空離開花果山水簾洞,雲遊四海,遠涉天涯,尋找靈台方寸山,訪拜佛、仙、神聖,求長生不老妙法。一天,他經過古城朝歌,得知城西有一靈山寺,是佛教聖地,並建有煉石補天,造化人類的女媧行宮。心想,靈山不就是靈台方寸山嗎?人類始祖女媧在此?何不前去。於是,他來到靈山寺,未入寺院就聽到木魚聲聲,佛經喃喃,喜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高興之餘,轉念一想,佛門靜土,須得整衣端冠,恭敬有禮方是。他不敢進前,於是坐在山巔,聆聽佛經,謂之“悟空聆經”。

靈山寺歷史悠久,集秀麗的山水,古老的人文景觀和神奇的傳説於一體,欣賞性、娛樂性很強,到靈山旅遊,能夠使您心曠神怡,百愁俱消。靈山還盛產各種野菜,這些野菜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遊玩過後,坐在石凳上,吃上一席豐盛的野菜宴,別有一番情趣。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10

靈山寺景區位於九龍溪中上部,為風景區中心景區,其面積約2.8平方公里,景點豐富、密集,內容齊全,特點是寺古、林奇、湖秀、峯翠,以朝聖為主要內容,主要景點5個,即元璋湖、靈山寺、九龍瀑布、白馬洞、春歸疊翠峯。  元璋湖景點包括朱元璋塑像、仿長城、霸山橋、霸橋流水、打兒窩、鯉魚跳龍門、萬人冢、靈山秀目、靈山碑林、百鳥園、靈山賓館等景觀。

[朱元璋聖像]始建於1995年6月6日,1995年8月8日落成,是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曾三上靈山,由澀港鄉人民政府投資20萬元,湖北省隨州園林古建公司承建。

[靈山碑林]主要為佛碑,分為七個部分:諸佛部、菩薩部、觀音部、諸天部、天神部、明王部、羅漢部,共計80塊凹刻的碑。碑為青石,高1.66米,寬0.66米,厚0.33米,由香港曾氏國際有限公司捐資興建。

[靈山賓館]座落在楓樹湖畔,建築風格新穎別緻,氣勢雄偉壯觀,於1993年由羅山縣人民政府投資建成,內設200張牀位,浴池、空調、彩電配套,野味佳餚具有。靈山寺景點含有靈山寺、聖井、百日紅、倒栽古柏、千年銀杏樹等景觀。

[靈山寺]始建於北魏孝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為佛教傳入中國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唐玄宗時曾被封為國廟。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擴建。元延祐二年(公元1320xx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到此降香,封當時的住持僧陳大用為金碧峯禪師,令其隨駕入京,參議朝政,併為寺門題“聖壽禪寺”匾額,又賜半副鸞駕陳於大殿。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20xx年),靈山寺住持僧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學,帶回梵石釋迦牟尼及二十四羅漢塑像。清道光八年(公元1820xx年),寺院被水衝倒,後經不斷修繕,至民國20xx年(1920xx年)恢復舊觀。此後兵連禍接,毀多修少,日漸蕭條。1995年有僧尼35人。

“文革”時,文物被毀,大部分填埋在一蓮池大壩下,僧尼有的還俗,有的被編為董寨林場職工。1978年,靈山寺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遭破壞的文物開始修復,僧尼陸續迴歸。1985年恢復三月七年級廟會。現有大殿七層,分別為天王殿、祖師殿、大雄寶殿、法堂、唸佛堂、千手千眼觀音殿、祖師堂。大都採用單檐起五、七架,廳出單雙步穿堂,中軸建築兩側有數十間穿短式的廂房。1997年11月,國際佛教協會贈給靈山寺大型漢白玉佛像五尊:卧佛、釋迦摩尼、觀音菩薩、文珠菩薩、普賢菩薩分別安放在天王殿、祖師殿、大雄寶殿、法堂、唸佛堂。靈山寺現有僧尼30餘人,每年來此朝拜旅遊者達30萬人次。

[聖井]靈山寺第三層院裏有一口井,深5米,直徑約2尺。井水清澈,向下看銀光閃閃,波光灩灩。因明太祖朱元璋於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曾口銜修竹藏於此井,躲過了官兵的搜捕,後人稱之為“聖井”或“潛龍井”。

[百日紅]靈山寺大雄寶殿後,慈悲殿前院的南邊有一棵古樹,叫百日紅,人們亦稱之為“癢癢樹”。如用手在樹身上輕輕抓撓,枝葉就會微微顫動。樹幹直徑約30公分,高5米上下,樹皮外表呈黃褐色。樹幹向上生長態勢曲彎有致,恰似游龍戲水,枝丫參差交織在一起,茂盛的綠葉互相疊連呈傘狀,“傘”面約5平方米。百日紅於陰曆五月中旬含苞,下旬開放至八月末。花期約為100天。它含苞時,先生長四稜形的嫩枝,長約15釐米。每一枝上長出上下對稱的十餘個花苞,形成一串。每一花苞有六瓣,瓣與瓣之間長有花莖,莖上方是花。花形如木耳狀,色粉紅(枯後成紫色),花心是黃色,有數十個花絲,花落結籽有一果。據傳,百日紅是在清光緒年間,由靈山寺的和尚到外地雲遊帶回的,距今雖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仍枝繁花盛。

[倒栽古柏]又名萬年倒栽柏,千頭柏,在靈山寺祖師堂門前右邊。柏高10多米,身如麻花,從蔸至梢,上下一般粗,樹圍直徑約50公分。樹無正頭,枝杈只有五股,呈傘狀。葉子和當地扁柏相似。樹皮竭色,木質非常脆。柏枝長向,有向下的也有向上的。柏枝上長有象針錢一樣細的吊線向下垂伸。吊絲的長短不一,長的有1米左右,短的約50公分。他的皮可治肚子疼痛,消炎順氣,常被信徒香客帶回家去。據説此樹是杲英和尚親手栽的,杲英雲遊帶回小柏樹,將樹扭成麻花狀,把樹頭朝下,樹蔸向上栽在祖師堂門前。他立誓,若栽下的柏樹能活,證明我當和尚今後可以得道。後來果真當了主持,小柏樹也一年比一年長得茂盛,直至1966年9月被毀。

[千年銀杏樹]靈山寺後院南牆根邊有一棵銀杏樹,是靈山寺的一景,據考為唐玄宗之女建寧公女在靈山寺出家時所栽,樹高五六十米,樹粗需要四人合圍,可謂古樹參天,綠蔭如蓋。此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靈山寺的象徵。物皆有靈,這棵樹隨寺盛而盛,寺衰而衰,“文革”時期呈枯萎之狀。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四面威風,八方玲瓏。九龍瀑布景點的特點是晴雨林奇,九龍瀑布美,大慧塔壯觀,九龍溝密。

[釋大慧塔院]座落在靈山寺右側約100米處的山坡上。墓塔共有七層,高20米,飛閣亮頂,檐牙高着,色彩斑瀾,是為紀念江大慧和尚而興建。江大慧,羅山縣子路鄉江長堰人,幼名“碗”,法名大慧。1920xx年到靈山寺出家,其行為瘋瘋癲癲,不守規約,人們都稱他為“姜瘋子”,常在豫南、湖北黃安(今紅安)麻城一帶雲遊,1920xx年,當上了紅安華家河南衝寺的住持。土地革命時期,紅安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搞土地革命的活動中心,南衝寺常有紅軍和地方工作人員出沒。

1940年5月8日,偽區長帶領國民黨廣西部隊127師,將南衝寺團團圍住,把寺裏的28個僧尼全部逮捕,逐一審問。最事留下了以姜大慧為首的七位僧尼(姜大慧、黃有林、劉大貴、範青雲、龔守之、金開禮、曾大姑)。姜大慧等七位僧尼,被解押至紅安縣(原黃安縣)七裏坪,遭嚴刑拷打逼供,一無所得。後國民黨反動軍隊以所謂通共隱藏新四軍的莫須有罪名將他們集體槍殺在七裏坪大沙河畔,暴屍於沙灘上。七位僧尼慘死後,由當地的佛門居士餘春山等人,將他們草草埋藏。1941年,姜大慧的弟子和王通寶、張通成等人,費時月餘,將其原葬棺木輾轉運回靈山寺,安葬在靈山寺右側半山坡上——今釋大慧塔院處,著名文學家葉君健之弟葉守道題輓聯一副:“繼靈山道脈,一殿一溪現曇花;具宗烈丹心,三義三賢成正果”。

[晴雨林]位於靈山寺大門對面300米處,因這一片樹林裏終日飄灑着細微的雨珠,人們稱這雨為相思淚,這樹林為相思林、揮淚林,面積約2500平方米,多為楓樹,樹高林密,林下清爽,是人們避暑的好地方。

[九龍瀑布]在九龍溝口的斷崖處,高20米,上窄下寬,成喇叭狀,上口寬5米。山水從金頂順九龍溝一路飛奔,在此斷崖處縱身跳下,形成瀑布,濺起無數的珍珠。瀑布下是一不大的淺水池,池底是乾淨光潤的石頭。九龍瀑布的水來自人跡罕至的九龍溝,沒有絲毫的污染。夏天站在瀑布下的池中,接受她的沐浴,有無窮的愜意。又因此處路平坦,距靈山寺近,為歷來的遊者必到之處。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11

一直以來,古靈山以“古、靈、美”而着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到此觀光遊覽。提起“古”,主要是創建年代古老久遠,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滄桑;提起“靈”,則是由於這裏因女媧世代神佑而靈,來此是求財必發、求官必升、求子必靈、求福必驗,可以説是求啥應啥;而提到“美”,咱們的眼睛也可以逐一發現體會,是啊,這裏羣峯聳翠、山水相映,的確可稱為“人間仙境”,所以也難怪女媧也相中這塊風水寶地修行呢!而且,明嘉靖年間縣令于慧遊覽到此,總結出了着名的“靈山十景”,像“危巖少進、羣峯聳翠、列柿流丹、一徑蓬壺、半巖風雨、九天鳴佩、巨崖走蛟、雙劍橫秋、東海龍吟、西山虎嘯”,也無不描繪出了這裏引人入勝的景緻。

[聖井]靈山寺第三層院裏有一口井,深5米,直徑約2尺。井水清澈,向下看銀光閃閃,波光灩灩。因明太祖朱元璋於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曾口銜修竹藏於此井,躲過了官兵的搜捕,後人稱之為“聖井”或“潛龍井”。

[晴雨林]位於靈山寺大門對面300米處,因這一片樹林裏終日飄灑着細微的雨珠,人們稱這雨為相思淚,這樹林為相思林、揮淚林,面積約2500平方米,多為楓樹,樹高林密,林下清爽,是人們避暑的好地方。

[九龍瀑布]在九龍溝口的斷崖處,高20米,上窄下寬,成喇叭狀,上口寬5米。山水從金頂順九龍溝一路飛奔,在此斷崖處縱身跳下,形成瀑布,濺起無數的珍珠。瀑布下是一不大的淺水池,池底是乾淨光潤的石頭。九龍瀑布的水來自人跡罕至的九龍溝,沒有絲毫的污染。夏天站在瀑布下的池中,接受她的沐浴,有無窮的愜意。又因此處路平坦,距靈山寺近,為歷來的遊者必到之處。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12

靈山龍泉説的是靈山黑龍潭,位於寺院的西北側500米處。這裏奇峯幽谷,山勢挺拔,泉湧澗飛,碧波盪漾,景色宜人。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紛到沓來,滿眼畫意,滿腹詩情,留下許多華彩詩篇、摩崖石刻。明代御史孫徵蘭在壁立萬仞處留下詩云:“山卓碧雲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聖,靈傑千古同嘉。”據載,在明代以前,這裏就建有龍王廟。廟下有三洞,洞口鑿有龍頭,泉水由此流出,聲音湍急,山谷迴應,宛如龍吟。

靈山寺後有一河流,名曰玉帶河。河水甘冽爽口,浸人心脾,耐人回味。玉帶河自靈山黑龍潭突溢而出,繞千年古剎而過,河水潺潺,叮咚作響,猶如琴絃暢鳴或浪拍石崖濤聲如嘯,呈現出瞬息萬變的天然畫卷。玉帶河流至大聖峯前,形成一個湖泊,名曰白龍潭。湖水清澈,是人們泛舟、垂釣的理想去處。

從寺院沿羊腸小道西行,過鵲橋渡,穿梨樹坡,拾階而上便來到了觀音洞。此洞位於懸崖峭壁上,深9米,高丈餘,內奉觀音座像。雕工精細,惟妙惟肖。前來求點迷津者絡繹不絕。

據明《淇縣誌》記載:“龍王廟,旱禱輒靈。”清《淇縣輿地圖説》雲:“靈山下有靈山寺,創於樑普通,修於盛唐開元。”遼金期間,寺院擴大,高僧眾多,木魚聲聲,靈氣幽幽,遊客雲集,香火鼎盛。傳説,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天宇。仙女紛紛下凡到靈山寺聆聽木魚聲,觀看人間景,時值今日,仙女窕的身軀仍嵌隱在崖壁上,時隱時現,妙趣橫生。謂之“仙女嵌壁”。

壁立萬仞的大聖峯巔,有一天然孫悟空坐像,遠遠望去孫悟空的金身,一對火眼金睛炯炯有神,一對垂肩的耳朵藴寓着大福大貴,身穿金衣,頭戴金冠,威風凜凜,令人敬畏。他的髮髻、眉骨、胸腹、脖頸以及下肢輪廓清晰可見。整個外貌比例協調,惟妙惟肖,渾然天成,世人看後,無不驚歎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據傳,孫悟空離開花果山水簾洞,雲遊四海,遠涉天涯,尋找靈台方寸山,訪拜佛、仙、神聖,求長生不老妙法。一天,他經過古城朝歌,得知城西有一靈山寺,是佛教聖地,並建有煉石補天,造化人類的女媧行宮。心想,靈山不就是靈台方寸山嗎?人類始祖女媧在此?何不前去。於是,他來到靈山寺,未入寺院就聽到木魚聲聲,佛經喃喃,喜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高興之餘,轉念一想,佛門靜土,須得整衣端冠,恭敬有禮方是。他不敢進前,於是坐在山巔,聆聽佛經,謂之“悟空聆經”。

靈山寺歷史悠久,集秀麗的山水,古老的人文景觀和神奇的傳説於一體,欣賞性、娛樂性很強,到靈山旅遊,能夠使您心曠神怡,百愁俱消。靈山還盛產各種野菜,這些野菜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遊玩過後,坐在石凳上,吃上一席豐盛的野菜宴,別有一番情趣。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13

靈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距豫北淇縣城西北 10公里,遊覽面積10平方公里,《封神演義》第一章寫的殷紂王降香女媧宮,就在靈山。

靈山寺坐落於羣山環抱之中,峯巒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後呼應,晝似蓮花怒放,夜如眾星捧月。山巖嵯峨,曲溪清泉,峯迴路轉,步移景遷,綠樹紅花,百鳥歡歌,亭閣相映,景色優美,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據明代《淇縣誌》記載,靈山寺創建於樑普通年間(公元 520)年,由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創。唐開元年間重修,是淇縣創建最早的寺院之一。寺以靈山為主,故名靈山寺。

唐、宋時期是靈山寺鼎盛時期。這期間寺院所轄面積近 35公頃,高僧200餘人,古磬陣陣,木魚聲聲,遊客雲集,香火旺盛。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見寺院長老法如到長安垂詢佛事。明代山東副使裴騫專程從山東來遊靈山寺,並寫有《遊靈山寺記》一篇、詩三首傳世,明代主事李繼先隱退湯陰,聞靈山古剎水石甚佳,專程來遊。他感慨地寫道:“今寺唯靈山吾不厭之,而有言張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為可奇也耶。”明代縣令于慧曾把靈山寺概括為靈山十景:一曰危巖少進,二曰羣峯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徑蓬壺,五曰半巖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蛟,八雙劍橫秋,九曰東海龍吟,十曰西山虎嘯。景景如詩如畫,繪聲繪色,淋漓盡致。

靈山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迷人。堪稱華夏奇觀,天下一絕的女媧峯就在靈山寺。靈山寺虎山山峯前有一座 70多米高的女媧峯,頭挽髮髻,面慈目祥,身着舒袖褒衣,雙肘曲於胸前,莊嚴肅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觀覽人間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又若為芸芸眾生默默祈禱,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

女媧何以在此仙棲?相傳,當年女媧摶黃土造人,並煉五彩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爾後,她來到靈山修真,與天下人共頤晚年。一日,殷紂王到此降香,祈國泰民安,目睹女媧尊容,頓生歹意,在女媧宮前留下淫詩。女媧見後怒不可遏,離開行宮,跑到南山山巔,面對蒼天大地長歎:“我創造人類,同此涼熱,誰知紂王不行正道,競敢羞辱於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時值今日,女媧仍矗立於此,目視人間,因此,世人就把此峯叫作女媧峯。

與女媧峯正對的建築是女媧宮,人們為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媧娘娘廟。據明以來的《淇縣誌》記載,女媧宮歷代皆有修復,現在的女媧宮是近年來修復的。此宮面闊三楹,雄偉壯觀。宮內奉彩塑女媧巨像。女媧是上古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稱為創世神,始祖師,保護神。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的聖誕日,她往火雲宮朝駕伏羲、炎帝、軒轅三聖而回,看見粉壁上紂王題寫的詩句,柳眉倒豎,即遣蘇妲己毀其江山 。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孕育峯是大自然賜給靈山寺的又一絕妙之作,相連的兩個山頭,酷似一個睡美人,秀髮飄飄,神態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着古城朝歌古往今來的文明,有詩讚曰:“從未見過孕育姿,獨有靈山佔風流。枕山卧霧語是花,面風對雨情為柳。靜中懷抱日月星,夢裏總思人間秋,誰言萬孕無果?分娩紅日照九州。”

在靈山山腰處有一個天然石窟,高 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於崖壁,非常神祕,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靈山寺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於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古佛洞口鐫一則迴文聯,耐人尋味:“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卧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民諺曰:“每逢到靈山,必鑽古佛洞,若問因何故?健身又去病。”“鑽鑽佛爺洞,一輩子不生病。”所以遊客無不進洞領略其妙。

據明代《淇縣誌》載,淇縣有八大景:“淇園竹翠、勝水流清、鹿台朝雲、鉅橋夜月,紂窩灘聲,朝歌野色,青巖仙境,靈山龍泉。”其中靈山獨佔兩景即“勝水流清”、“靈山龍泉”。靈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湧不息,古人謂之勝水流清。

靈山龍泉説的是靈山黑龍潭,位於寺院的西北側 500米處。這裏奇峯幽谷,山勢挺拔,泉湧澗飛,碧波盪漾,景色宜人。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紛到沓來,滿眼畫意,滿腹詩情,留下許多華彩詩篇、摩崖石刻。明代御史孫徵蘭在壁立萬仞處留下詩云:“山卓碧雲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聖,靈傑千古同嘉。”據載,在明代以前,這裏就建有龍王廟。廟下有三洞,洞口鑿有龍頭,泉水由此流出,聲音湍急,山谷迴應,宛如龍吟。

靈山寺後有一河流,名曰玉帶河。河水甘冽爽口,浸人心脾,耐人回味。玉帶河自靈山黑龍潭突溢而出,繞千年古剎而過,河水潺潺,叮咚作響,猶如琴絃暢鳴或浪拍石崖濤聲如嘯,呈現出瞬息萬變的天然畫卷。玉帶河流至大聖峯前,形成一個湖泊,名曰白龍潭。湖水清澈,是人們泛舟、垂釣的理想去處。

從寺院沿羊腸小道西行,過鵲橋渡,穿梨樹坡,拾階而上便來到了觀音洞。此洞位於懸崖峭壁上,深 9米,高丈餘,內奉觀音座像。雕工精細,惟妙惟肖。前來求點迷津者絡繹不絕。

據明《淇縣誌》記載:“龍王廟,旱禱輒靈。”清《淇縣輿地圖説》雲:“靈山下有靈山寺,創於樑普通,修於盛唐開元。”遼金期間,寺院擴大,高僧眾多,木魚聲聲,靈氣幽幽,遊客雲集,香火鼎盛。傳説,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天宇。仙女紛紛下凡到靈山寺聆聽木魚聲,觀看人間景,時值今日,仙女窕的身軀仍嵌隱在崖壁上,時隱時現,妙趣橫生。謂之“仙女嵌壁”。

壁立萬仞的大聖峯巔,有一天然孫悟空坐像,遠遠望去孫悟空的金身,一對火眼金睛炯炯有神,一對垂肩的耳朵藴寓着大福大貴,身穿金衣,頭戴金冠,威風凜凜,令人敬畏。他的髮髻、眉骨、胸腹、脖頸以及下肢輪廓清晰可見。整個外貌比例協調,惟妙惟肖,渾然天成,世人看後,無不驚歎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據傳,孫悟空離開花果山水簾洞,雲遊四海,遠涉天涯,尋找靈台方寸山,訪拜佛、仙、神聖,求長生不老妙法。一天,他經過古城朝歌,得知城西有一靈山寺,是佛教聖地,並建有煉石補天,造化人類的女媧行宮。心想,靈山不就是靈台方寸山嗎?人類始祖女媧在此?何不前去。於是,他來到靈山寺,未入寺院就聽到木魚聲聲,佛經喃喃,喜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高興之餘,轉念一想,佛門靜土,須得整衣端冠,恭敬有禮方是。他不敢進前,於是坐在山巔,聆聽佛經,謂之“悟空聆經”。

靈山寺歷史悠久,集秀麗的山水,古老的人文景觀和神奇的傳説於一體,欣賞性、娛樂性很強,到靈山旅遊,能夠使您心曠神怡,百愁俱消。靈山還盛產各種野菜,這些野菜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遊玩過後,坐在石凳上,吃上一席豐盛的野菜宴,別有一番情趣。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14

靈山寺景區位於九龍溪中上部,為風景區中心景區,其面積約2.8平方公里,景點豐富、密集,內容齊全,特點是寺古、林奇、湖秀、峯翠,以朝聖為主要內容,主要景點5個,即元璋湖、靈山寺、九龍瀑布、白馬洞、春歸疊翠峯。  元璋湖景點包括朱元璋塑像、仿長城、霸山橋、霸橋流水、打兒窩、鯉魚跳龍門、萬人冢、靈山秀目、靈山碑林、百鳥園、靈山賓館等景觀。

[朱元璋聖像]始建於1995年6月6日,1995年8月8日落成,是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曾三上靈山,由澀港鄉人民政府投資20萬元,湖北省隨州園林古建公司承建。

[靈山碑林]主要為佛碑,分為七個部分:諸佛部、菩薩部、觀音部、諸天部、天神部、明王部、羅漢部,共計80塊凹刻的碑。碑為青石,高1.66米,寬0.66米,厚0.33米,由香港曾氏國際有限公司捐資興建。

[靈山賓館]座落在楓樹湖畔,建築風格新穎別緻,氣勢雄偉壯觀,於1993年由羅山縣人民政府投資建成,內設200張牀位,浴池、空調、彩電配套,野味佳餚具有。靈山寺景點含有靈山寺、聖井、百日紅、倒栽古柏、千年銀杏樹等景觀。

[靈山寺]始建於北魏孝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為佛教傳入中國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唐玄宗時曾被封為國廟。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擴建。元延祐二年(公元1320_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到此降香,封當時的住持僧陳大用為金碧峯禪師,令其隨駕入京,參議朝政,併為寺門題“聖壽禪寺”匾額,又賜半副鸞駕陳於大殿。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20_年),靈山寺住持僧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學,帶回梵石釋迦牟尼及二十四羅漢塑像。清道光八年(公元1820_年),寺院被水衝倒,後經不斷修繕,至民國20_年(1920_年)恢復舊觀。此後兵連禍接,毀多修少,日漸蕭條。1995年有僧尼35人。

“_”時,文物被毀,大部分填埋在一蓮池大壩下,僧尼有的還俗,有的被編為董寨林場職工。1978年,靈山寺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遭破壞的文物開始修復,僧尼陸續迴歸。1985年恢復三月七年級廟會。現有大殿七層,分別為天王殿、祖師殿、大雄寶殿、法堂、唸佛堂、千手千眼觀音殿、祖師堂。大都採用單檐起五、七架,廳出單雙步穿堂,中軸建築兩側有數十間穿短式的廂房。1997年11月,國際佛教協會贈給靈山寺大型漢白玉佛像五尊:卧佛、釋迦摩尼、觀音菩薩、文珠菩薩、普賢菩薩分別安放在天王殿、祖師殿、大雄寶殿、法堂、唸佛堂。靈山寺現有僧尼30餘人,每年來此朝拜旅遊者達30萬人次。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到古靈山景區參觀遊覽,我是導遊,相信我會陪您度過一個美好愉快的靈山之旅。

古靈山景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佳文化旅遊景區,古靈山風景區是電視劇《封神榜》故事發生地,是殷紂王降香、女媧修真處,文化悠遠,景色逸人。主要由一像、一宮、一洞、一花、一湖、一谷、五泉、五峯構成。古典文學名着《封神演義》開篇第一章“殷紂王女媧宮降香”指的就是古靈山女媧宮。古靈山風景區位於淇縣縣城西北8公里處,遊覽面積18平方公里,因殷商時期建寺而古,因女媧世代神佑而靈。據明代《淇縣誌》記載,南北朝樑普通年間,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達40餘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也曾在此修行主持。《尚書》、《淮南子》等作品中記載,古靈山是遠古時代傳説人物女媧捏土造人、煉石補天的修真地,而在西山峭壁,還巍然矗立着一尊自然形成、鬼斧神工的女媧峯,另外還有女媧宮、古佛洞、醒目泉、祖師銅頂、靈光閣等景點,景緻獨特,耐人尋味,藴含着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接下來我們可逐一參觀遊覽,需要時間大約三個小時。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女媧廣場,眼前這尊高十三米的花崗巖雕塑,就是女媧託石補天的形象,她分為前後兩部分,咱們現在看到的正面部分是女媧補天的形象,背面也就是後面那部分則是女媧捏土造人的形態。女媧雕塑的底座由三層平台構成,第一層平台是石雕十二生肖,女媧煉石補天,捏土造人,被稱作是人類的始祖、共同的母親,這十二生肖便代表了華夏億萬有情兒女依偎在母親的身邊,共享天倫之樂;踏上第二層平台,大家看到的是玄妙無比的八卦,象徵着女媧法力無邊,神祕莫測。向東走,我們可以看到這裏有一幅浮雕,上邊生動描述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四個遠古時代的人物場景:盤古開天劈地、隧人氏鑽木取火、女媧託石補天、后羿射日。來到北邊,您抬頭看到的是女媧捏土造人的形態,相傳女媧在捏土造人時感覺用手捏的速度太慢,便急中生智,折斷了身旁的一根柳枝蘸着泥漿往外甩人,但在甩的過程中難免用力不勻、磕磕碰碰,所以就形成了現在世界上的殘疾人,而女媧先前用手捏的那部分人便成為了現代社會中的貴族階層,柳枝甩出來的則成為了平民百姓。是啊,女媧創造了世界,創造了萬物眾生,被稱為人類共同的母親,而古靈山主要突出的又是女媧文化,所以古靈山又被稱作是“母親山”。再向西走,大家請看這幅浮雕:紂王降香女媧宮。提到紂王,大家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古典文學名着《封神演義》,在這部作品中,很多章節您都可以看到“朝歌”這個名字,這裏的朝歌就是現在的淇縣,它是殷紂王早年執政時期的都城。而這幅浮雕上,便生動再現了紂王當年慕名女媧之靈氣,親率文武百官以及八百御林軍、三千鐵騎前來古靈山女媧宮降香的盛況。關於當時降香的具體情節,呆會兒女媧宮咱們再細説端詳。這邊請。

一直以來,古靈山以“古、靈、美”而着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到此觀光遊覽。提起“古”,主要是創建年代古老久遠,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滄桑;提起“靈”,則是由於這裏因女媧世代神佑而靈,來此是求財必發、求官必升、求子必靈、求福必驗,可以説是求啥應啥;而提到“美”,咱們的眼睛也可以逐一發現體會,是啊,這裏羣峯聳翠、山水相映,的確可稱為“人間仙境”,所以也難怪女媧也相中這塊風水寶地修行呢!而且,明嘉靖年間縣令于慧遊覽到此,總結出了着名的“靈山十景”,像“危巖少進、羣峯聳翠、列柿流丹、一徑蓬壺、半巖風雨、九天鳴佩、巨崖走蛟、雙劍橫秋、東海龍吟、西山虎嘯”,也無不描繪出了這裏引人入勝的景緻。

的確,這裏不僅有人文景觀女媧雕塑,自然景觀也令人讚不絕口。有道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接下來,站在這個特定的位置,從這個特定的角度來看對面西山峭壁上突出來的部分,就是古靈山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女媧峯。這是一自然形成的景觀,高70餘米,與現在山東嘉祥武氏祠保存的漢代女媧神像極為相似。大家可以看到,她的鼻子向外突出,下巴微微上翹,臉部輪廓非常形象,胸前長着一棵草,好像胸花一樣非常別緻。而且,她高高挽起的髮髻後邊,還揹着一個小揹簍,好像在揹着自己的孩子一樣,特別親切,而頭上那把保護傘,也在日復一日地甘心情願為女媧遮風擋雨。只不過,儘管如此,女媧的面部表情依然是那麼的端莊肅穆,沒有咱們想象中的母性的慈祥和和藹可親,為什麼呢?這還得從殷紂王説起了。咱們邊走邊聊。

大家非常熟悉的電視連續劇《封神榜》第一集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為全劇中的紂王形象定下了一個基調:紂王到女媧宮降香,見到女媧雕像姿容俏麗、栩栩如生,便隨即在女媧宮的粉壁上題下了一首風流詩褻瀆女神,最終卻因此而落了個國破家亡的可悲下場。這部演繹作品,把紂王描寫成了一個驕奢淫逸、殘忍暴戾的昏君,致使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錯誤的理解了殷紂王。其實,真實的殷紂王並非只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角色。眼前的這塊碑刻向大家簡單介紹了紂王以及紂王到女媧宮降香的經過。紂王從繼承王位到兵敗自殺,共在位52年,一生中的前半期他曾是一個志向遠大、統治賢明的君主。司馬遷的《史記》這樣記載紂王,説他“資便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説”,在他的統治下,殷商曾是一個先進富庶的強大帝國,紂王曾親自統兵出征,平定東夷,使中原的疆土,開拓到遙遠的淮河和長江流域,將先進的中原文明傳播到尚未開拓的蠻荒的南方,進而推動了古代中國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融合。所以,孔子的着名弟子子貢曾説:“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焉------”意思是説紂王的功績比他的錯誤要大的多,近代史學家、大文豪郭沫若也曾這樣評價紂王説“統一神州賴此人”,今天的淇縣仍然流傳着許多關於紂王建功立業的傳説,他也應該和中國歷史上許多着名的君王一樣,是一個功過摻半、功大於過,應該得到人們客觀評價的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統治者像紂王一樣,在建立了非凡的文治武功之後,卻淪於荒淫暴戾,最終走向毀滅。

在《封神演義》這部演繹作品中為紂王后半生種下禍根的就是刻在石刻上的這首詩:“鳳鸞寶帳景非常,本是泥金巧樣粧。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帶雨爭妖豔,芍藥籠姻騁媚裝”。原本,女媧的博愛仁慈、傳神絕美教化德澤了百姓眾生,也裝扮了古靈山的俊山秀水,所以也難怪殷紂王遊覽到此時情不自禁作詩吟唱,但是,他不該生出“但得妖嬈能舉動,取回長樂侍君王”的輕薄臆想,也正是這最後兩句感歎,使這個放蕩不羈、輕浮多情的君王惹了禍端,一向慈悲為懷的女媧惱羞成怒,仰天長歎,一怒之下派出狐狸精,魂附烈女蘇妲己身上,進而迷亂無道昏君,最終導致了百年成湯基業毀於一旦、商代王朝大廈崩傾的悲慘結局。也正因為如此,女媧走出了行宮,來到西山山巔,千百年來站在那兒櫛風沐雨,看人間真善美、觀世間假惡醜,保佑着後代子孫的延嗣安康。所以也難怪咱們剛才看到的女媧峯神情那麼獨特呢,真可謂端莊中略顯慈祥,肅穆中透露着和藹,剛毅還夾帶着無奈。《封神榜》作為一部演繹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慢慢地形成了現代人對紂王的誤解。紂王之所以落得這樣的可悲下場,可以説既是他人造成的,也是當時的歷史和體制造成的。

這裏就是女媧宮。裏邊供奉的分別是女媧和伏羲。女媧是我國遠古傳説時代母系羣團或氏族的着名首領之一。最初記載女媧名字的典籍有:《楚辭》、《禮記》和《山海經》,這些都是戰國或秦漢時代的論着。女媧和伏羲二名並稱則始於西漢《淮南子》。

相傳女媧、伏羲後來來到崑崙山結為夫妻,成婚育子繁衍人類,其族人逐漸壯大。後來,這個部族擴展到古冀州,居於“雷澤”邊的洪洞一帶,這個就稱為“女媧”部族。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傳説,女媧以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還曾經遺留在人間兩塊奇石,一塊化作了《紅樓夢》裏的賈寶玉,另一塊就遺落在了古靈山,成為了古靈山的鎮山之寶--五彩神石。這塊石頭是1998年陰曆三月十五日,女媧生日那一天在女媧峯峯頂上發現的,而在這裏,還有一首詩:未遇補天滯人間,盛世淡粧立庭前。靈性本是自然美,春夏秋冬對雲煙。可以説對五彩神石描繪的淋漓盡至,相信您讀過之後也會對五彩石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大家請看,這塊石頭的左半部顏色明亮而右半部則相對較暗,中間這條線被稱為陰陽分界線,它把這塊石頭分為兩部分,發亮的這塊代表陽間,而發暗的這半部則代表陰間,石頭正中有一老者,面部輪廓形象逼真,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清晰可見,頭後飄起的長髮則將陰陽兩界連接。據《百神圖》考證辨認,這就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像下方是一位頭戴王冠的女性形象,她就是王母娘娘。玉帝像上方有一白鬍子老頭為南極仙翁,如果把仙翁眼睛下方的部位看作是一金冠的話,咱們還能看到頭戴金冠身背金箍棒的孫悟空。大家有興趣的話也不妨再仔細看看,您將會在這塊石頭上發現七十二位全神。作為古靈山的鎮山之寶,靈氣大無邊,摸一摸財運發,拜一拜免災難,真的是不摸不知道,一摸心歡笑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石塔,叫超公和尚塔。1981年從古靈山寺巖內挖出。該塔是青石雕造的圓塔,總高2.75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此塔沒有經年銘文,但從1974年該塔旁出土的超公禪師石棺上銘文,可知此塔建於金大定二十八年,塔的形制與技藝在古建築和石刻藝術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接下來我們要到的下一個景點是古佛洞。

在我們當地,流傳有這樣一首詩:每逢到靈山,必鑽古佛洞。若問為何故,健身又祛病。壁石多元素,巖漿造化成。奧妙説不盡,陶醉自然中。所以每一位到古靈山來參觀的遊客也無不進洞領略其妙。來到古佛洞口,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幅對聯,“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上念下唸完全一樣,是一個迴文聯,耐人尋味。

這是一個天然石窟,高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於崖壁,非常神祕,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古靈山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於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卧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大家鑽洞時也請注意安全。

鑽出古佛洞,各位不妨再回頭看“人生再造”,都説此洞有坦途也有曲折,有光明也有黑暗,由此出來,真可謂人生再造呀!

這裏是醒目泉,泉水經層層頁巖石過濾之後流出,礦物質含量特別高,對眼睛非常有益,當地人也都表示:用此水洗眼,小眼可以變大,大眼可以變成雙眼皮。當然,心誠則靈哦!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中國最早的愛情公園--桑中。

中國自古就有描寫愛情的成語“桑中之約”,成就了一段關於愛情的千古佳話。這個成語出自《詩經-鄘風-桑中》。提到《詩經》,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記述了我國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作品,將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感、事件等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分為風、雅、頌三部分305篇。其中風就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傳唱於民間。雅則比較像紅色歌曲,帶有官方色彩。而頌更像現在傳唱的宗教歌曲。

大家非常熟悉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千古絕唱就是國風中的一篇,可見當時的民風是十分開放的。我們接下來要了解的這篇《桑中》同樣與愛情有關,詩中一名男子回憶與心愛的女子約會的情景,當時兩人“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意思是我們相約在桑中,於上宮許下美好的誓言,直到夜幕降臨之後,淇水岸邊送我歸去。

如今的桑林、上宮依然存在,隨着大家漫步與其中,那女媧宮中關於愛情的誓言,已經漫過山谷,籠罩着你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讓着纏綿的詩句,在您今後的人生中延續,為您敲響幸福的鐘聲。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素有“天下第一銅頂”之稱的祖師金頂,這裏供奉有道教神仙譜系中赫赫有名的天界尊神--真武大帝。因真武祖師大殿屋頂是銅瓦銅板而得名。銅頂位於玄武山頂峯,面對女媧峯,背靠龍虎山,東邊的龍山與西邊的虎山相連形成半包圍,恰似祖師寶座,俗稱柳圈椅。站在銅頂之上,俯視古靈山廟宇金碧輝煌,環視八百里太行山,雄壯、巍峨,銅頂上建有九祖大殿、人祖殿、無極老母大殿、善惡門等多個殿堂,特別是九祖大殿耗資110萬元,仿北京太和殿樣式,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可謂中原地區山頂唯一一座大殿,內奉九位老祖(盤古、三皇五帝),九尊大像均為貼金銅像,威嚴端莊,金光燦燦、栩栩如生,令人瞻仰。

各位朋友,古靈山主景區的講解已經結束,很高興為您講解服務,歡迎您下次光臨,祝您旅途愉快,再見!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16

冕寧靈山寺距冕寧縣城8公里,距西昌衞星發射中心67公里,距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80公里的省級自然風景區,是涼山州重點整合的彝海—靈山風景區的組成部分。靈山寺是涼山州境內最為有名的一座寺廟,和赫赫有名的西昌衞星發射中心同屬冕寧縣,位於該縣縣城20公里之外的東部小相嶺西麓深山老林之中,因背後緊靠着的那坐 山門大殿

高聳的大山叫靈山,所以叫靈山寺。

冕寧靈山以靈山寺為中心,規劃保護面積40平方公里。靈山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冕寧縣如今規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寬敞宏大,結構莊嚴,前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兩邊是十八羅漢,後殿供奉靈山寺開山祖師梧真和尚楊學信木刻偶像。面對大佛是坐着的韋陀0神像。據説,天下的韋陀都是站立姿勢,唯有靈山寺的韋陀是坐像,因為靈山寺本來清淨,不勞韋陀虎視眈眈地站着0。寺廟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門,以正殿天井為中心,兩側有眾多的房舍堂廊,前後左右縱橫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一片古建築羣。山門外邊有6棵蒼勁挺拔的參天古鬆,粗有三四人合抱者,樹齡至少在兩百年以上,它是靈山寺最主要的標誌。

在靈山寺的背後,是一座美麗的自然公園。那裏生長着古老的參天大樹。還有一個在當地很有名的地方,不過還不為外人所知———連三海。在一座山上,靜靜的淌着三條湖。據説山上還長有靈芝,並有細細的泉流,還有前人留下的石洞。在湖中還有據説會爬樹“魚”,湖海比較深,當地對湖還沒有做過考察,僅是

從當地一些年邁着那裏得知。

靈山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冕寧縣如今規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寬敞宏大,結構莊嚴,前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兩邊是十八羅漢,後殿供奉靈山寺開山祖師梧真和尚楊學信木刻偶像。面對大佛是坐着的韋陀0神像。據説,天下的韋陀都是站立姿式,唯有靈山寺的韋陀是坐像,因為靈山寺本來清淨,不勞韋陀虎視耽耽地站着0。寺廟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門,以正殿天井為中心,兩側有眾多的房舍堂廊,前後左右縱橫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一片古建築羣。

關於靈山寺的歷史,在志書和碑石上已早有記載。楊祖師俗名楊學信,法號悟真,佛號普渡,湖南省常德府龍陽縣人。清乾隆四十七年,遊歷來到冕寧,聽説燈台山是燃燈古佛修行的地方,“遂策杖往觀,直至峯頂,果然勝蹟猶存,故址顯在”。楊祖師便在青龍潭就水結茅而居,一面繼續修行,一面籌建寺院,當時門下有冕寧弟子約百人。靈山寺大約在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知縣辛大成為寺院題名“西靈”,民間則稱“靈山寺” 香火鼎盛

。楊祖師在冕寧20xx年,靈山寺建成後在寺內修行9年。於清嘉慶九年二月端坐而寂(逝世)。經七日後,其弟子啟龕視之,但見滿面紅光,宛然如生,即將肉身移置佛堂,長期供奉,其肉身則完全乾固,不再腐朽。在靈山寺右1公里的巖壑之中,有天然巨石座,呈八卦形,頂面平整,傳説那就是楊祖師“坐化圓寂”的禪石。

昌海和尚靈塔 位於靈山寺大殿後數十米的坡林地內,靈塔用青石板鑲嵌而成,高2米多。建於清咸豐丙辰年(1856年)。為曹洞宗三十二世昌海達和尚塔。

高和尚修行處 在靈山寺大雄寶殿之西,過青龍河溝,在林木雜生的山坡上,有寺廟遺址,遺址後有10平方米左右的巖房和大石板井。傳説此處是與楊祖師同來靈山修行的高和尚建廟處。在此可俯瞰靈山寺建築羣。

火炭堡藏文石刻 位於蘇州壩西北端寧源鄉巴甫村火炭堡。一高約1米,長逾米的稜形大石,右刻藏傳佛教格魯派教義,標題為“六字真言”,左刻獻寶祈福人像。估計為明末清初刊刻。

本波教石碑 位於城廂鎮大埡口村。碑體為花崗石,高約1米,寬0.4米,厚0.15米。略風化,文字圖象清晰可辯。石碑上部可捲雲紋,下部為一雄獅浮雕,中刻三行藏文(轉寫梵文體),書寫古樸工整,其中第一行為藏區本波教派的“八字咒語”。

墨玉海 即黑海。位於靈山河正溝源頭,海拔約3500米,形似葫蘆。海的南北山峯 連三海

終年積雪,絕壁之上有稀疏的雲杉和叢生的杜鵑,東面山坡緩緩延伸,嶲山山脊銀色板塊冰川延伸進林中;西邊出水處,草坪之上有矮小成簇的杜鵑,有嶙峋的山石點綴其間。海水遠觀為黑色,近觀則清澈見底,潔淨無塵。

金海 又名紅海。海區為紅色火成巖,遠觀海水成紅色,固有此名。位於靈山主峯東麓,靈山河南支澗水溝的源頭。海拔約4000米,形似腰子,由上下兩個海子相連而成,每個海子面積約百餘畝。環湖雪峯聳立,狀如城碟,淡雲飄過,上下金黃,天水一色。

連三海 位於靈山寺所在的西山中段分水嶺西側。是三個保存完好的第四世紀冰川冰斗地貌羣所構成的三處冰川湖泊羣,每個海子均由獨立山峯所包圍。連三海子三個湖泊形態各異,湖水清澈,天光雲影,蔚然生秀。其中一湖,有一道冰川通向湖心,將湖面一分為二,景象頗似太極圖,尤為奇觀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17

靈山大佛,位於無錫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佔地面積約30公頃,包括祥符寺和靈山大佛。靈山大佛面臨太湖,北倚靈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地靈形勝,風水佳絕,為難得之佛國寶地。

祥符寺祥符寺是中國佛教四大宗之一的法相宗的祖庭。相傳,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唐僧玄奘從天竺(即古印度)取經歸來,看見無錫馬山秦履峯之東彷彿天竺靈鷲山,因此稱之為“小靈山”,並命弟-子窺基在此開法,並慈恩宗(即法相宗)第一世。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重建山寺,並改稱“祥符禪院”。北宋宣和四年(1122),升為寺,稱“祥符寺”。清新肅穆的優美景色和“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使祥符寺聞名於世。而明、清兩朝的修繕、擴建又使祥符寺殿宇宏壯,香火鼎盛,寺僧眾多,磬聲跌宕,盛極一時,與無錫惠山寺、常州天寧寺齊名,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

祥符寺歷經千餘年風雨戰亂,幾經興衰毀建,但香火不斷,名僧輩出。自窺基以後,湛然法師、道巖法師、空海上人、唯安法師、洪儲法師、紀蔭法師先後在此住持。

明代空海上人(即智瀾法師)曾在此致力於環境開發建設,植青松600萬株。由於土質肥厚,數十年後,青松茂盛。當年,翰林修史聶大年曾有《贈空海上人》詩一首:“湖上得幽寺,四圍皆亂峯。二三千畝稻,六百萬株鬆。”多年以後,聶大年再來祥符寺時,已是“彷彿南屏十里鬆”,只得“蒼台白石認行蹤”了。半個多世紀後的王世貞在《題寺鬆》中寫道:“未拜寺中佛,先看門外鬆。”可見空海上人之無量功德。

康熙年間,祥符寺的紀蔭法師名氣更大。紀蔭法師,字湘漁,號宙亭。康熙皇帝六下江南,曾三次召見紀蔭,後又多次召見入京。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賜“水月禪心”匾額,並自制詩七絕一首,臨米芾書一幅,臨黃庭堅書兩幅,還賜玉如意、銅雀瓦硯、綠端硯等物。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祥符寺由地方出讓給常州天寧寺,為天寧寺下院,天寧寺高僧圓寂後均於此入塔。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農曆二月十二日,日軍在馬山實行“三光”政策,祥符寺殿堂大部分被毀,天寧寺派往祥符寺的堂主中庸和尚,書記廣渡和尚和其他十二僧人全部被殺。劫後,僅存香積廚與庫房數間。

1992年,無錫太湖國家旅遊區成立後,作出了重建祥符寺和在寺後小靈山建一座88米高的釋迦牟尼立像的決定。

1995年10月27日,祥符寺大雄寶殿落成,佛像開光,方丈升座。中國禪宗曹洞宗第四十八世傳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當代著名高僧茗山法師出任方丈。

靈山大照壁靈山大照壁位於靈山大佛廣場南側,是勝境廣場上的主建築,於1997年4月3日落成。照壁北倚靈山,南望太湖。長39.8米,高7米,厚1.3米,為目前中國石雕照壁之最,可謂“華夏第一照壁”。

大照壁南立面是題為“靈山勝會”的大型石刻組雕。中間部位描繪佛祖釋迦牟尼法架光臨天際説法,諸佛、菩薩、各路神仙騰雲駕霧,乘龍馭鶴,同來靈山。祥符禪院首任主持窺基大和尚,笑容可掬,垂手恭迎。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18

靈山寺景區位於九龍溪中上部,為風景區中心景區,其面積約2.8平方公里,景點豐富、密集,內容齊全,特點是寺古、林奇、湖秀、峯翠,以朝聖為主要內容,主要景點5個,即元璋湖、靈山寺、九龍瀑布、白馬洞、春歸疊翠峯。  元璋湖景點包括朱元璋塑像、仿長城、霸山橋、霸橋流水、打兒窩、鯉魚跳龍門、萬人冢、靈山秀目、靈山碑林、百鳥園、靈山賓館等景觀。

[朱元璋聖像]始建於1995年6月6日,1995年8月8日落成,是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曾三上靈山,由澀港鄉人民政府投資20萬元,湖北省隨州園林古建公司承建。

[靈山碑林]主要為佛碑,分為七個部分:諸佛部、菩薩部、觀音部、諸天部、天神部、明王部、羅漢部,共計80塊凹刻的碑。碑為青石,高1.66米,寬0.66米,厚0.33米,由香港曾氏國際有限公司捐資興建。

[靈山賓館]座落在楓樹湖畔,建築風格新穎別緻,氣勢雄偉壯觀,於1993年由羅山縣人民政府投資建成,內設200張牀位,浴池、空調、彩電配套,野味佳餚具有。靈山寺景點含有靈山寺、聖井、百日紅、倒栽古柏、千年銀杏樹等景觀。

[靈山寺]始建於北魏孝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為佛教傳入中國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唐玄宗時曾被封為國廟。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擴建。元延祐二年(公元1320xx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到此降香,封當時的住持僧陳大用為金碧峯禪師,令其隨駕入京,參議朝政,併為寺門題“聖壽禪寺”匾額,又賜半副鸞駕陳於大殿。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20xx年),靈山寺住持僧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學,帶回梵石釋迦牟尼及二十四羅漢塑像。清道光八年(公元1820xx年),寺院被水衝倒,後經不斷修繕,至民國20xx年(1920xx年)恢復舊觀。此後兵連禍接,毀多修少,日漸蕭條。1995年有僧尼35人。

“文革”時,文物被毀,大部分填埋在一蓮池大壩下,僧尼有的還俗,有的被編為董寨林場職工。1978年,靈山寺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遭破壞的文物開始修復,僧尼陸續迴歸。1985年恢復三月七年級廟會。現有大殿七層,分別為天王殿、祖師殿、大雄寶殿、法堂、唸佛堂、千手千眼觀音殿、祖師堂。大都採用單檐起五、七架,廳出單雙步穿堂,中軸建築兩側有數十間穿短式的廂房。1997年11月,國際佛教協會贈給靈山寺大型漢白玉佛像五尊:卧佛、釋迦摩尼、觀音菩薩、文珠菩薩、普賢菩薩分別安放在天王殿、祖師殿、大雄寶殿、法堂、唸佛堂。靈山寺現有僧尼30餘人,每年來此朝拜旅遊者達30萬人次。

[聖井]靈山寺第三層院裏有一口井,深5米,直徑約2尺。井水清澈,向下看銀光閃閃,波光灩灩。因明太祖朱元璋於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曾口銜修竹藏於此井,躲過了官兵的搜捕,後人稱之為“聖井”或“潛龍井”。

[百日紅]靈山寺大雄寶殿後,慈悲殿前院的南邊有一棵古樹,叫百日紅,人們亦稱之為“癢癢樹”。如用手在樹身上輕輕抓撓,枝葉就會微微顫動。樹幹直徑約30公分,高5米上下,樹皮外表呈黃褐色。樹幹向上生長態勢曲彎有致,恰似游龍戲水,枝丫參差交織在一起,茂盛的綠葉互相疊連呈傘狀,“傘”面約5平方米。百日紅於陰曆五月中旬含苞,下旬開放至八月末。花期約為100天。它含苞時,先生長四稜形的嫩枝,長約15釐米。每一枝上長出上下對稱的十餘個花苞,形成一串。每一花苞有六瓣,瓣與瓣之間長有花莖,莖上方是花。花形如木耳狀,色粉紅(枯後成紫色),花心是黃色,有數十個花絲,花落結籽有一果。據傳,百日紅是在清光緒年間,由靈山寺的和尚到外地雲遊帶回的,距今雖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仍枝繁花盛。

[倒栽古柏]又名萬年倒栽柏,千頭柏,在靈山寺祖師堂門前右邊。柏高10多米,身如麻花,從蔸至梢,上下一般粗,樹圍直徑約50公分。樹無正頭,枝杈只有五股,呈傘狀。葉子和當地扁柏相似。樹皮竭色,木質非常脆。柏枝長向,有向下的也有向上的。柏枝上長有象針錢一樣細的吊線向下垂伸。吊絲的長短不一,長的有1米左右,短的約50公分。他的皮可治肚子疼痛,消炎順氣,常被信徒香客帶回家去。據説此樹是杲英和尚親手栽的,杲英雲遊帶回小柏樹,將樹扭成麻花狀,把樹頭朝下,樹蔸向上栽在祖師堂門前。他立誓,若栽下的柏樹能活,證明我當和尚今後可以得道。後來果真當了主持,小柏樹也一年比一年長得茂盛,直至1966年9月被毀。

[千年銀杏樹]靈山寺後院南牆根邊有一棵銀杏樹,是靈山寺的一景,據考為唐玄宗之女建寧公女在靈山寺出家時所栽,樹高五六十米,樹粗需要四人合圍,可謂古樹參天,綠蔭如蓋。此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靈山寺的象徵。物皆有靈,這棵樹隨寺盛而盛,寺衰而衰,“文革”時期呈枯萎之狀。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四面威風,八方玲瓏。九龍瀑布景點的特點是晴雨林奇,九龍瀑布美,大慧塔壯觀,九龍溝密。

[釋大慧塔院]座落在靈山寺右側約100米處的山坡上。墓塔共有七層,高20米,飛閣亮頂,檐牙高着,色彩斑瀾,是為紀念江大慧和尚而興建。江大慧,羅山縣子路鄉江長堰人,幼名“碗”,法名大慧。1920xx年到靈山寺出家,其行為瘋瘋癲癲,不守規約,人們都稱他為“姜瘋子”,常在豫南、湖北黃安(今紅安)麻城一帶雲遊,1920xx年,當上了紅安華家河南衝寺的住持。土地革命時期,紅安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搞土地革命的活動中心,南衝寺常有紅軍和地方工作人員出沒。

1940年5月8日,偽區長帶領國民黨廣西部隊127師,將南衝寺團團圍住,把寺裏的28個僧尼全部逮捕,逐一審問。最事留下了以姜大慧為首的七位僧尼(姜大慧、黃有林、劉大貴、範青雲、龔守之、金開禮、曾大姑)。姜大慧等七位僧尼,被解押至紅安縣(原黃安縣)七裏坪,遭嚴刑拷打逼供,一無所得。後國民黨反動軍隊以所謂通共隱藏新四軍的莫須有罪名將他們集體槍殺在七裏坪大沙河畔,暴屍於沙灘上。七位僧尼慘死後,由當地的佛門居士餘春山等人,將他們草草埋藏。1941年,姜大慧的弟子和王通寶、張通成等人,費時月餘,將其原葬棺木輾轉運回靈山寺,安葬在靈山寺右側半山坡上——今釋大慧塔院處,著名文學家葉君健之弟葉守道題輓聯一副:“繼靈山道脈,一殿一溪現曇花;具宗烈丹心,三義三賢成正果”。

[晴雨林]位於靈山寺大門對面300米處,因這一片樹林裏終日飄灑着細微的雨珠,人們稱這雨為相思淚,這樹林為相思林、揮淚林,面積約2500平方米,多為楓樹,樹高林密,林下清爽,是人們避暑的好地方。

[九龍瀑布]在九龍溝口的斷崖處,高20米,上窄下寬,成喇叭狀,上口寬5米。山水從金頂順九龍溝一路飛奔,在此斷崖處縱身跳下,形成瀑布,濺起無數的珍珠。瀑布下是一不大的淺水池,池底是乾淨光潤的石頭。九龍瀑布的水來自人跡罕至的九龍溝,沒有絲毫的污染。夏天站在瀑布下的池中,接受她的沐浴,有無窮的愜意。又因此處路平坦,距靈山寺近,為歷來的遊者必到之處。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19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到古靈山景區參觀遊覽,我是導遊,相信我會陪您度過一個美好愉快的靈山之旅。

古靈山景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佳文化旅遊景區,古靈山風景區是電視劇《封神榜》故事發生地,是殷紂王降香、女媧修真處,文化悠遠,景色逸人。主要由一像、一宮、一洞、一花、一湖、一谷、五泉、五峯構成。古典文學名着《封神演義》開篇第一章“殷紂王女媧宮降香”指的就是古靈山女媧宮。古靈山風景區位於淇縣縣城西北8公里處,遊覽面積18平方公里,因殷商時期建寺而古,因女媧世代神佑而靈。據明代《淇縣誌》記載,南北朝樑普通年間,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達40餘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也曾在此修行主持。《尚書》、《淮南子》等作品中記載,古靈山是遠古時代傳説人物女媧捏土造人、煉石補天的修真地,而在西山峭壁,還巍然矗立着一尊自然形成、鬼斧神工的女媧峯,另外還有女媧宮、古佛洞、醒目泉、祖師銅頂、靈光閣等景點,景緻獨特,耐人尋味,藴含着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接下來我們可逐一參觀遊覽,需要時間大約三個小時。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女媧廣場,眼前這尊高十三米的花崗巖雕塑,就是女媧託石補天的形象,她分為前後兩部分,咱們現在看到的正面部分是女媧補天的形象,背面也就是後面那部分則是女媧捏土造人的形態。女媧雕塑的底座由三層平台構成,第一層平台是石雕十二生肖,女媧煉石補天,捏土造人,被稱作是人類的始祖、共同的母親,這十二生肖便代表了華夏億萬有情兒女依偎在母親的身邊,共享天倫之樂;踏上第二層平台,大家看到的是玄妙無比的八卦,象徵着女媧法力無邊,神祕莫測。向東走,我們可以看到這裏有一幅浮雕,上邊生動描述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四個遠古時代的人物場景:盤古開天劈地、隧人氏鑽木取火、女媧託石補天、后羿射日。來到北邊,您抬頭看到的是女媧捏土造人的形態,相傳女媧在捏土造人時感覺用手捏的速度太慢,便急中生智,折斷了身旁的一根柳枝蘸着泥漿往外甩人,但在甩的過程中難免用力不勻、磕磕碰碰,所以就形成了現在世界上的殘疾人,而女媧先前用手捏的那部分人便成為了現代社會中的貴族階層,柳枝甩出來的則成為了平民百姓。是啊,女媧創造了世界,創造了萬物眾生,被稱為人類共同的母親,而古靈山主要突出的又是女媧文化,所以古靈山又被稱作是“母親山”。再向西走,大家請看這幅浮雕:紂王降香女媧宮。提到紂王,大家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古典文學名着《封神演義》,在這部作品中,很多章節您都可以看到“朝歌”這個名字,這裏的朝歌就是現在的淇縣,它是殷紂王早年執政時期的都城。而這幅浮雕上,便生動再現了紂王當年慕名女媧之靈氣,親率文武百官以及八百御林軍、三千鐵騎前來古靈山女媧宮降香的盛況。關於當時降香的具體情節,呆會兒女媧宮咱們再細説端詳。這邊請。

一直以來,古靈山以“古、靈、美”而着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到此觀光遊覽。提起“古”,主要是創建年代古老久遠,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滄桑;提起“靈”,則是由於這裏因女媧世代神佑而靈,來此是求財必發、求官必升、求子必靈、求福必驗,可以説是求啥應啥;而提到“美”,咱們的眼睛也可以逐一發現體會,是啊,這裏羣峯聳翠、山水相映,的確可稱為“人間仙境”,所以也難怪女媧也相中這塊風水寶地修行呢!而且,明嘉靖年間縣令于慧遊覽到此,總結出了着名的“靈山十景”,像“危巖少進、羣峯聳翠、列柿流丹、一徑蓬壺、半巖風雨、九天鳴佩、巨崖走蛟、雙劍橫秋、東海龍吟、西山虎嘯”,也無不描繪出了這裏引人入勝的景緻。

的確,這裏不僅有人文景觀女媧雕塑,自然景觀也令人讚不絕口。有道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接下來,站在這個特定的位置,從這個特定的角度來看對面西山峭壁上突出來的部分,就是古靈山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女媧峯。這是一自然形成的景觀,高70餘米,與現在山東嘉祥武氏祠保存的漢代女媧神像極為相似。大家可以看到,她的鼻子向外突出,下巴微微上翹,臉部輪廓非常形象,胸前長着一棵草,好像胸花一樣非常別緻。而且,她高高挽起的髮髻後邊,還揹着一個小揹簍,好像在揹着自己的孩子一樣,特別親切,而頭上那把保護傘,也在日復一日地甘心情願為女媧遮風擋雨。只不過,儘管如此,女媧的面部表情依然是那麼的端莊肅穆,沒有咱們想象中的母性的慈祥和和藹可親,為什麼呢?這還得從殷紂王説起了。咱們邊走邊聊。

大家非常熟悉的電視連續劇《封神榜》第一集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為全劇中的紂王形象定下了一個基調:紂王到女媧宮降香,見到女媧雕像姿容俏麗、栩栩如生,便隨即在女媧宮的粉壁上題下了一首風流詩褻瀆女神,最終卻因此而落了個國破家亡的可悲下場。這部演繹作品,把紂王描寫成了一個驕奢淫逸、殘忍暴戾的昏君,致使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錯誤的理解了殷紂王。其實,真實的殷紂王並非只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角色。眼前的這塊碑刻向大家簡單介紹了紂王以及紂王到女媧宮降香的經過。紂王從繼承王位到兵敗自殺,共在位52年,一生中的前半期他曾是一個志向遠大、統治賢明的君主。司馬遷的《史記》這樣記載紂王,説他“資便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説”,在他的統治下,殷商曾是一個先進富庶的強大帝國,紂王曾親自統兵出征,平定東夷,使中原的疆土,開拓到遙遠的淮河和長江流域,將先進的中原文明傳播到尚未開拓的蠻荒的南方,進而推動了古代中國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融合。所以,孔子的着名弟子子貢曾説:“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焉------”意思是説紂王的功績比他的錯誤要大的多,近代史學家、大文豪郭沫若也曾這樣評價紂王説“統一神州賴此人”,今天的淇縣仍然流傳着許多關於紂王建功立業的傳説,他也應該和中國歷史上許多着名的君王一樣,是一個功過摻半、功大於過,應該得到人們客觀評價的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統治者像紂王一樣,在建立了非凡的文治武功之後,卻淪於荒淫暴戾,最終走向毀滅。

在《封神演義》這部演繹作品中為紂王后半生種下禍根的就是刻在石刻上的這首詩:“鳳鸞寶帳景非常,本是泥金巧樣粧。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帶雨爭妖豔,芍藥籠姻騁媚裝”。原本,女媧的博愛仁慈、傳神絕美教化德澤了百姓眾生,也裝扮了古靈山的俊山秀水,所以也難怪殷紂王遊覽到此時情不自禁作詩吟唱,但是,他不該生出“但得妖嬈能舉動,取回長樂侍君王”的輕薄臆想,也正是這最後兩句感歎,使這個放蕩不羈、輕浮多情的君王惹了禍端,一向慈悲為懷的女媧惱羞成怒,仰天長歎,一怒之下派出狐狸精,魂附烈女蘇妲己身上,進而迷亂無道昏君,最終導致了百年成湯基業毀於一旦、商代王朝大廈崩傾的悲慘結局。也正因為如此,女媧走出了行宮,來到西山山巔,千百年來站在那兒櫛風沐雨,看人間真善美、觀世間假惡醜,保佑着後代子孫的延嗣安康。所以也難怪咱們剛才看到的女媧峯神情那麼獨特呢,真可謂端莊中略顯慈祥,肅穆中透露着和藹,剛毅還夾帶着無奈。《封神榜》作為一部演繹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慢慢地形成了現代人對紂王的誤解。紂王之所以落得這樣的可悲下場,可以説既是他人造成的,也是當時的歷史和體制造成的。

這裏就是女媧宮。裏邊供奉的分別是女媧和伏羲。女媧是我國遠古傳説時代母系羣團或氏族的着名首領之一。最初記載女媧名字的典籍有:《楚辭》、《禮記》和《山海經》,這些都是戰國或秦漢時代的論着。女媧和伏羲二名並稱則始於西漢《淮南子》。

相傳女媧、伏羲後來來到崑崙山結為夫妻,成婚育子繁衍人類,其族人逐漸壯大。後來,這個部族擴展到古冀州,居於“雷澤”邊的洪洞一帶,這個就稱為“女媧”部族。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傳説,女媧以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還曾經遺留在人間兩塊奇石,一塊化作了《紅樓夢》裏的賈寶玉,另一塊就遺落在了古靈山,成為了古靈山的鎮山之寶--五彩神石。這塊石頭是1998年陰曆三月十五日,女媧生日那一天在女媧峯峯頂上發現的,而在這裏,還有一首詩:未遇補天滯人間,盛世淡粧立庭前。靈性本是自然美,春夏秋冬對雲煙。可以説對五彩神石描繪的淋漓盡至,相信您讀過之後也會對五彩石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大家請看,這塊石頭的左半部顏色明亮而右半部則相對較暗,中間這條線被稱為陰陽分界線,它把這塊石頭分為兩部分,發亮的這塊代表陽間,而發暗的這半部則代表陰間,石頭正中有一老者,面部輪廓形象逼真,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清晰可見,頭後飄起的長髮則將陰陽兩界連接。據《百神圖》考證辨認,這就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像下方是一位頭戴王冠的女性形象,她就是王母娘娘。玉帝像上方有一白鬍子老頭為南極仙翁,如果把仙翁眼睛下方的部位看作是一金冠的話,咱們還能看到頭戴金冠身背金箍棒的孫悟空。大家有興趣的話也不妨再仔細看看,您將會在這塊石頭上發現七十二位全神。作為古靈山的鎮山之寶,靈氣大無邊,摸一摸財運發,拜一拜免災難,真的是不摸不知道,一摸心歡笑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石塔,叫超公和尚塔。1981年從古靈山寺巖內挖出。該塔是青石雕造的圓塔,總高2.75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此塔沒有經年銘文,但從1974年該塔旁出土的超公禪師石棺上銘文,可知此塔建於金大定二十八年,塔的形制與技藝在古建築和石刻藝術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接下來我們要到的下一個景點是古佛洞。

在我們當地,流傳有這樣一首詩:每逢到靈山,必鑽古佛洞。若問為何故,健身又祛病。壁石多元素,巖漿造化成。奧妙説不盡,陶醉自然中。所以每一位到古靈山來參觀的遊客也無不進洞領略其妙。來到古佛洞口,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幅對聯,“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上念下唸完全一樣,是一個迴文聯,耐人尋味。

這是一個天然石窟,高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於崖壁,非常神祕,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古靈山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於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卧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大家鑽洞時也請注意安全。

鑽出古佛洞,各位不妨再回頭看“人生再造”,都説此洞有坦途也有曲折,有光明也有黑暗,由此出來,真可謂人生再造呀!

這裏是醒目泉,泉水經層層頁巖石過濾之後流出,礦物質含量特別高,對眼睛非常有益,當地人也都表示:用此水洗眼,小眼可以變大,大眼可以變成雙眼皮。當然,心誠則靈哦!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中國最早的愛情公園--桑中。

中國自古就有描寫愛情的成語“桑中之約”,成就了一段關於愛情的千古佳話。這個成語出自《詩經-鄘風-桑中》。提到《詩經》,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記述了我國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作品,將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感、事件等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分為風、雅、頌三部分305篇。其中風就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傳唱於民間。雅則比較像紅色歌曲,帶有官方色彩。而頌更像現在傳唱的宗教歌曲。

大家非常熟悉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千古絕唱就是國風中的一篇,可見當時的民風是十分開放的。我們接下來要了解的這篇《桑中》同樣與愛情有關,詩中一名男子回憶與心愛的女子約會的情景,當時兩人“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意思是我們相約在桑中,於上宮許下美好的誓言,直到夜幕降臨之後,淇水岸邊送我歸去。

如今的桑林、上宮依然存在,隨着大家漫步與其中,那女媧宮中關於愛情的誓言,已經漫過山谷,籠罩着你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讓着纏綿的詩句,在您今後的人生中延續,為您敲響幸福的鐘聲。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素有“天下第一銅頂”之稱的祖師金頂,這裏供奉有道教神仙譜系中赫赫有名的天界尊神--真武大帝。因真武祖師大殿屋頂是銅瓦銅板而得名。銅頂位於玄武山頂峯,面對女媧峯,背靠龍虎山,東邊的龍山與西邊的虎山相連形成半包圍,恰似祖師寶座,俗稱柳圈椅。站在銅頂之上,俯視古靈山廟宇金碧輝煌,環視八百里太行山,雄壯、巍峨,銅頂上建有九祖大殿、人祖殿、無極老母大殿、善惡門等多個殿堂,特別是九祖大殿耗資110萬元,仿北京太和殿樣式,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可謂中原地區山頂唯一一座大殿,內奉九位老祖(盤古、三皇五帝),九尊大像均為貼金銅像,威嚴端莊,金光燦燦、栩栩如生,令人瞻仰。

各位朋友,古靈山主景區的講解已經結束,很高興為您講解服務,歡迎您下次光臨,祝您旅途愉快,再見!

河南靈山寺的導遊詞 篇20

靈山寺景區位於九龍溪中上部,為風景區中心景區,其面積約2.8平方公里,景點豐富、密集,內容齊全,特點是寺古、林奇、湖秀、峯翠,以朝聖為主要內容,主要景點5個,即元璋湖、靈山寺、九龍瀑布、白馬洞、春歸疊翠峯。  元璋湖景點包括朱元璋塑像、仿長城、霸山橋、霸橋流水、打兒窩、鯉魚跳龍門、萬人冢、靈山秀目、靈山碑林、百鳥園、靈山賓館等景觀。

[朱元璋聖像]始建於1995年6月6日,1995年8月8日落成,是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曾三上靈山,由澀港鄉人民政府投資20萬元,湖北省隨州園林古建公司承建。

[靈山碑林]主要為佛碑,分為七個部分:諸佛部、菩薩部、觀音部、諸天部、天神部、明王部、羅漢部,共計80塊凹刻的碑。碑為青石,高1.66米,寬0.66米,厚0.33米,由香港曾氏國際有限公司捐資興建。

[靈山賓館]座落在楓樹湖畔,建築風格新穎別緻,氣勢雄偉壯觀,於1993年由羅山縣人民政府投資建成,內設200張牀位,浴池、空調、彩電配套,野味佳餚具有。靈山寺景點含有靈山寺、聖井、百日紅、倒栽古柏、千年銀杏樹等景觀。

[靈山寺]始建於北魏孝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為佛教傳入中國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唐玄宗時曾被封為國廟。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擴建。元延祐二年(公元1320xx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到此降香,封當時的住持僧陳大用為金碧峯禪師,令其隨駕入京,參議朝政,併為寺門題“聖壽禪寺”匾額,又賜半副鸞駕陳於大殿。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20xx年),靈山寺住持僧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學,帶回梵石釋迦牟尼及二十四羅漢塑像。清道光八年(公元1820xx年),寺院被水衝倒,後經不斷修繕,至民國20xx年(1920xx年)恢復舊觀。此後兵連禍接,毀多修少,日漸蕭條。1995年有僧尼35人。

“文革”時,文物被毀,大部分填埋在一蓮池大壩下,僧尼有的還俗,有的被編為董寨林場職工。1978年,靈山寺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遭破壞的文物開始修復,僧尼陸續迴歸。1985年恢復三月七年級廟會。現有大殿七層,分別為天王殿、祖師殿、大雄寶殿、法堂、唸佛堂、千手千眼觀音殿、祖師堂。大都採用單檐起五、七架,廳出單雙步穿堂,中軸建築兩側有數十間穿短式的廂房。1997年11月,國際佛教協會贈給靈山寺大型漢白玉佛像五尊:卧佛、釋迦摩尼、觀音菩薩、文珠菩薩、普賢菩薩分別安放在天王殿、祖師殿、大雄寶殿、法堂、唸佛堂。靈山寺現有僧尼30餘人,每年來此朝拜旅遊者達30萬人次。

[聖井]靈山寺第三層院裏有一口井,深5米,直徑約2尺。井水清澈,向下看銀光閃閃,波光灩灩。因明太祖朱元璋於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曾口銜修竹藏於此井,躲過了官兵的搜捕,後人稱之為“聖井”或“潛龍井”。

[百日紅]靈山寺大雄寶殿後,慈悲殿前院的南邊有一棵古樹,叫百日紅,人們亦稱之為“癢癢樹”。如用手在樹身上輕輕抓撓,枝葉就會微微顫動。樹幹直徑約30公分,高5米上下,樹皮外表呈黃褐色。樹幹向上生長態勢曲彎有致,恰似游龍戲水,枝丫參差交織在一起,茂盛的綠葉互相疊連呈傘狀,“傘”面約5平方米。百日紅於陰曆五月中旬含苞,下旬開放至八月末。花期約為100天。它含苞時,先生長四稜形的嫩枝,長約15釐米。每一枝上長出上下對稱的十餘個花苞,形成一串。每一花苞有六瓣,瓣與瓣之間長有花莖,莖上方是花。花形如木耳狀,色粉紅(枯後成紫色),花心是黃色,有數十個花絲,花落結籽有一果。據傳,百日紅是在清光緒年間,由靈山寺的和尚到外地雲遊帶回的,距今雖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仍枝繁花盛。

[倒栽古柏]又名萬年倒栽柏,千頭柏,在靈山寺祖師堂門前右邊。柏高10多米,身如麻花,從蔸至梢,上下一般粗,樹圍直徑約50公分。樹無正頭,枝杈只有五股,呈傘狀。葉子和當地扁柏相似。樹皮竭色,木質非常脆。柏枝長向,有向下的也有向上的。柏枝上長有象針錢一樣細的吊線向下垂伸。吊絲的長短不一,長的有1米左右,短的約50公分。他的皮可治肚子疼痛,消炎順氣,常被信徒香客帶回家去。據説此樹是杲英和尚親手栽的,杲英雲遊帶回小柏樹,將樹扭成麻花狀,把樹頭朝下,樹蔸向上栽在祖師堂門前。他立誓,若栽下的柏樹能活,證明我當和尚今後可以得道。後來果真當了主持,小柏樹也一年比一年長得茂盛,直至1966年9月被毀。

[千年銀杏樹]靈山寺後院南牆根邊有一棵銀杏樹,是靈山寺的一景,據考為唐玄宗之女建寧公女在靈山寺出家時所栽,樹高五六十米,樹粗需要四人合圍,可謂古樹參天,綠蔭如蓋。此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靈山寺的象徵。物皆有靈,這棵樹隨寺盛而盛,寺衰而衰,“文革”時期呈枯萎之狀。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四面威風,八方玲瓏。九龍瀑布景點的特點是晴雨林奇,九龍瀑布美,大慧塔壯觀,九龍溝密。

[釋大慧塔院]座落在靈山寺右側約100米處的山坡上。墓塔共有七層,高20米,飛閣亮頂,檐牙高着,色彩斑瀾,是為紀念江大慧和尚而興建。江大慧,羅山縣子路鄉江長堰人,幼名“碗”,法名大慧。1920xx年到靈山寺出家,其行為瘋瘋癲癲,不守規約,人們都稱他為“姜瘋子”,常在豫南、湖北黃安(今紅安)麻城一帶雲遊,1920xx年,當上了紅安華家河南衝寺的住持。土地革命時期,紅安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搞土地革命的活動中心,南衝寺常有紅軍和地方工作人員出沒。

1940年5月8日,偽區長帶領國民黨廣西部隊127師,將南衝寺團團圍住,把寺裏的28個僧尼全部逮捕,逐一審問。最事留下了以姜大慧為首的七位僧尼(姜大慧、黃有林、劉大貴、範青雲、龔守之、金開禮、曾大姑)。姜大慧等七位僧尼,被解押至紅安縣(原黃安縣)七裏坪,遭嚴刑拷打逼供,一無所得。後國民黨反動軍隊以所謂通共隱藏新四軍的莫須有罪名將他們集體槍殺在七裏坪大沙河畔,暴屍於沙灘上。七位僧尼慘死後,由當地的佛門居士餘春山等人,將他們草草埋藏。1941年,姜大慧的弟子和王通寶、張通成等人,費時月餘,將其原葬棺木輾轉運回靈山寺,安葬在靈山寺右側半山坡上——今釋大慧塔院處,著名文學家葉君健之弟葉守道題輓聯一副:“繼靈山道脈,一殿一溪現曇花;具宗烈丹心,三義三賢成正果”。

[晴雨林]位於靈山寺大門對面300米處,因這一片樹林裏終日飄灑着細微的雨珠,人們稱這雨為相思淚,這樹林為相思林、揮淚林,面積約2500平方米,多為楓樹,樹高林密,林下清爽,是人們避暑的好地方。

[九龍瀑布]在九龍溝口的斷崖處,高20米,上窄下寬,成喇叭狀,上口寬5米。山水從金頂順九龍溝一路飛奔,在此斷崖處縱身跳下,形成瀑布,濺起無數的珍珠。瀑布下是一不大的淺水池,池底是乾淨光潤的石頭。九龍瀑布的水來自人跡罕至的九龍溝,沒有絲毫的污染。夏天站在瀑布下的池中,接受她的沐浴,有無窮的愜意。又因此處路平坦,距靈山寺近,為歷來的遊者必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