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精選14篇)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1

都説西峽的名勝風光數不勝數:景美如畫的寺山公園、聞名世界的恐龍遺蹟園、美不勝收的龍潭溝……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去年遊石門湖的那一次。

去的途中,晴空萬里,天空還飄着朵朵白雲,這樣的藍白相間,讓人心情倍感愉悦。道路旁的棵棵大樹葱蘢耀眼、華蓋如傘、生命勃發;樹葉蒼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兒鮮豔可愛,芬芳醉人;鳥兒們嘰嘰喳喳,歡叫不已。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終於進入了石門湖,眼前的景象令我如痴如醉。放眼望去,只見那高聳入雲的大山就像一把把鋒利無比的“寶劍”直插雲霄,彷彿要把天空給刺穿似的。羣山上雲霧繚繞,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似神奇美妙的“仙氣”一般。而連綿起伏的羣山之下,則是一片清澈見底的湖水。在陽光強烈的照耀下,湖面波光粼粼,閃閃爍爍,散發着它獨特的光亮,像由無數顆璀璨的大鑽石鋪滿整個湖面,讓人驚歎、讓人欣賞、讓人讚美!

湖邊,則是青青綠草地。嫩綠的小草像調皮的小精靈鋪滿整個大地,向人們微笑着招手。成團成簇的花兒五顏六色,紅的、黃的、紫的……讓人目不暇接。這茵茵綠草與花兒相映襯,就像是在綠錦緞上繡上了美麗的圖案,可漂亮了!而湖邊的一排排柳樹姑娘們正對着湖水梳理自己的'長髮呢!

我身處在這如仙境般美麗的地方,似乎忘卻了所有的煩惱,心中只留下那種愜意與享受。眼中,也只有那如詩如畫的石門湖美景。

天,如此蔚藍,像寬闊的大海;

水,如此平靜,像光滑的鏡子;

草,如此嫩綠,想綿延的綠緞。

……

如果,此刻我手中有一支飽蘸彩墨的畫筆,我一定要盡情地畫一畫這比天堂還美的石門湖美景!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2

當站在雲霧繚繞的老界嶺,俯視碧波盪漾的茫茫林海。當站在流水潺潺的鸛河岸邊,府視緩緩而支的孕育這片生靈的母親河。我的思緒在湧動中得到舒展,我的激情在澎湃中有了歸宿。我四處尋覓的目光在這裏定格,西峽精神到底在哪裏?

親愛的朋友,走進西峽,文明的新風撲面而來,整潔的山城煥發出時代的氣息,白羽大道上川流不息的車輛正有序地行駛,濱河道上妖豔的花朵妖嬈多姿;美麗的姑娘帶你走進一幅幅絕妙和畫景;高峽出平湖的石門湖碧波盪漾;古剎名寺“燃燈寺”聖名遠揚;中原第一漂驚險刺激;更有雄險奇秀的老界嶺,讓你大飽眼福。

這就是我們淳樸,善良的西峽人用辛勤的汗水和愚公移山的精神鑄就的輝煌歷程。近來年,西峽人立定於“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幹事業,謀發展;重團結,謀全局;重自律,謀形象”,緊緊圍繞“經濟強縣,生態大縣,旅遊名縣”的奮鬥目標,突出民營工業,特色農業,旅遊產業,城鎮建設四個重點,促進小康西峽、和諧社會的建設。

這就是西峽精神:負重拼搏,艱苦創業,立業唯誠,大膽創新,自我加壓,率先發展在西峽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在西峽人民充滿智慧和信心的日光裏,我們看到了閃爍跳躍的精神力量。我們相信,快速發展的西峽經濟將使“西峽精神”的內涵更加深刻!我們堅信,在“西峽精神”的感召和啟迪下,西峽的明天會更加燦爛輝煌!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3

早就聽説“西峽的風景美如畫”,我們的車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駛,讓我很有幸一覽西峽的美景。

龍潭溝

我玩賞過洶湧澎湃的大海,我欣賞過水麪如鏡的丹江,觀賞過清涼見底的寶天漫,卻從未見過龍潭溝這樣的水。“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龍潭溝的水真狂啊,在那陡峭的山壁上一瀉千里,像水擊石,砰砰作響,急流入潭,嘩嘩若笑。它漫過小路,又向另一條水路的遠方延伸,龍潭溝的水真清啊,清澈見底,猶如一塊塊明鏡,清得可以看見溪底的`沙石和小魚,瞧!一塊塊帶有花紋的鵝卵石靜悄悄地卧在溪底,一條條小魚在溪水裏歡快地游來游去。真應了“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我們來到水簾洞,遠遠望去猶如一條白布從天而降,打落在水面上,濺起層層水霧,猶如細雨吻在臉上,彷彿忘記了夏天的炎熱,如煙如霧,如夢如幻,我彷彿看到了當年孫悟空在花果山水簾洞中穿梭自如,我真想嘗試那種境界,於是,喚來老翁,撐着竹筏準備穿過水簾,很可惜水流太大,無法接近,於是我們繞過水簾,從旁邊進入洞中,意外地發現水簾上有一道七彩虹,美麗極了。

我們繼續往上走,爬到山頂,天來天池,龍潭溝的水真白啊,彷彿那是一片白雲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真像是流動的水晶,龍潭溝的水真涼啊,彷彿那是一塊塊冰淇淋,遊人們搓搓手,洗洗臉,頓時涼爽了許多,精神百倍,重新集中精神,再向山下走去。

石門湖

第二天,我們駕車來到石門湖,石門湖的山很美,水很靜。"遠看山有色,靜聽水無聲”石門湖的山真綠啊,滿山的綠樹,將座座山巒裝扮成綠色的海洋,使人心曠神怡,石門湖的山真俏啊,青松作連衣,花草作頭飾,鳥蝶作點綴,真是千姿百態,神氣非凡。石門湖的山真多啊,山連山,山靠山,山抱山,真可謂千山萬水,峯巒疊嶂,猶如山的海洋。西峽的山圍繞着西峽的水,西峽的水又倒映着西峽的山,鳥兒盡情歌唱,花兒爭奇鬥豔,魚兒游來游去,構成一副綠色的山水畫。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4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西峽寺山遊國小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個星期天晚報小記者的活動是遊西峽寺山森林公園,我和爸爸早早就起了牀,來到集合地點南陽賓館門前,五輛大巴車早已停在那裏等着我們了,小記者們個個神采飛揚,快樂大巴載着我們一路來到了西峽寺山森林公園,我們所有的小記者在公園門前合影.古色古香的大門上面掛着一條橫幅,上面寫着,”歡迎南陽晚報小記者來西峽寺山採風活動”,看着這些大字,作為晚報小記者其中的一員我感到無比驕傲!

走進公園,我們沿着一級級台階來到一個平台上,導遊阿姨已經等在那裏了,她帶我們來到一個橋上並告訴我們這座橋叫做天龍八部橋,我們接着往前走來到山的邊緣,導遊阿姨説可以分山水兩路走,我選擇了水路,一塊塊巖石露在水面形成了一條小路,我走在上面好開心,看來這條路我是選對了.我和爸爸感覺有點累了,正好旁邊有個小石墩,我們就坐下來吃點東西補充體力,然後接着往前走,來到印心潭,潭邊立着一塊心心相印石,據説這塊心心相印石是一對恩愛夫妻的化身,再往前走就是黑龍潭了,只見那潭裏刻着黑龍的`雕像,栩栩如生,小魚兒在潭裏游來游去好自在呀!爸爸給我和黑龍來了張合照.我們繼續往前走,又來到一個平台,平台旁邊的石頭一個摞着一個,不知道是自然形成的還是人工堆上去的,錯落有致,很是好看.剛上台階就看到好熱鬧的場面,原來是動物正在表演.哇,小猴居然會騎自行車,小猴剛騎着轉了一圈,山羊上場了,只見它悠然自得從單槓的這頭走到那頭又轉了回來.咦,一羣小豬來幹什麼呢?它們晃晃悠悠走了兩圈,我心裏正在想懶惰的小豬千萬別出醜喲,正在想着,忽然聽到”撲通”一聲跳下了水池,游到水池的盡頭又跳了出去,沒想到在人們印象裏笨笨的小豬居然也這麼伶俐。

看完動物表演,我們來到了寺廟前,去大士閣拜佛許願.從裏面出來我看見山頂上有座塔,我很想上到塔的頂端,就和爸爸一起準備要上去,,我數了一下,這座塔一共有七層,走上去要上那麼多的台階,我不由得打了退堂鼓,可是一想到站在塔頂居高臨下,一覽無餘的美景,我就下決心一定要上去,我和爸爸走走歇歇,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終於來到了塔的最高處,我向下一看,哇!整個西峽縣城都呈現在我眼前了,一座座建築顯得那樣渺小,在上面玩了一會兒,從塔上下來我們又來到了動物表演的地方,這時,馴獸表演開始了,首先拉上來一匹馬,説是10元錢就可以騎上轉兩圈,爸爸掏錢讓我騎上還錄了相,輪到獅子和老虎上場了,威武的雄師在馴獸師的指揮下顯得很温順,像和尚一樣打着座,還會跟着馴獸師跳繩……不知不覺已經到下午四點了,集合的時間到了,我們坐上大巴戀戀不捨地踏上了歸途。

西峽寺山森林公園,再見!我還會再來的!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5

清風徐來,吹動伏牛上蒼翠的綠葉;白雲緩去,掩映灌河水中滄桑歲月的倒影。看,佇立於寺山腳下,雄踞伏牛山腹地,一座現人化山城拔地而起,這就是——西峽。

在這嫩芽初綻、萬物復甦的春天,在這綠滿園野、春風拂面的季節,在這風飛蝶舞的時刻,讓我們激情澎湃地吟唱,歌頌我們美麗的家鄉——西峽。

悠悠灌河如帶,巍巍伏牛山如畫,西峽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射出耀眼的光輝。是起伏的羣山磨鍊着我們的意志,是不竭的清泉滋潤着我們的良知,是筆直的青松陶冶着我們的情操,是潦繞的雲霧蒸騰着我們的靈氣……讓我們與眾不同,讓我們充滿西峽精神。

當你乘舟在灌河的巨浪上漂盪,驚心動魄時;當你徜徉於壯麗的'九龍洞中,心曠神怡時;當你置身於雄偉的寺山公園中,感慨萬端時;當你遊玩于山清水秀的龍潭溝中,留戀忘返時……你是否知道我已置身於美不勝收的西峽,感受着這裏的風土人情,你會不會感受到這裏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那麼動人,那麼令人留戀忘反……

西峽人勤勞勇敢。曾幾何時,我們西峽人偉大的祖先就生活在這重巒疊嶂之中,而對摩天入雲的險峯、綿延不絕的叢林和肆無忌憚的野獸,祖先們沒有隱退,沒有遷徒,沒有消亡,而是努力奮鬥,永不停息。西峽人善良樸實,如同深山森林裏的空氣沒有受到污染般新鮮芳香,我們西峽人心靈的深處永遠是清純如水、善良樸實的本色,代代敬老愛幼,輩輩家和鄰睦,人人誠實的本色,代代敬老愛幼,輩輩家和鄰睦,人人誠實守信。西峽人聰敏有為。西峽縣有世外桃源般迷人的風光,卻不像桃源人守舊愚蠢。西峽人永遠勤奮,永遠向前,不斷富裕不斷興旺,多少驚詫慨歎……

西峽人的精神枚舉不完,西峽人的精神光輝燦爛。我們為家在西峽而驕傲,我們因身為西峽人而自豪。

“為有我輩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西峽同胞們,讓我們乘御時代雄風,弘揚西峽人精神,共建和諧社會,再創中原輝煌!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6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所漂亮的庭院,就是1999年12月28日建成開館的南陽漢畫館新館。南陽漢畫館是我國第一座專門珍藏、陳列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35年,為中國早期藝術博物館之一。它以豐富的藏品和獨特的藝術風采,早已被海內外學者所矚目,在社會上有着廣泛的影響。老館原在南陽市西郊的卧龍崗上,佔地2700平方米。現在我們通過這座仿漢門闕,進入庭院,面前這座雄偉的仿漢建築,坐西向東,南北寬118米,中間高21米,佔地80畝,館藏漢畫像石刻近3000塊,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目前開放的是一樓綜合館的基本陳列部分,其中國家一級品119件,是現今全國規模最大的漢畫石刻藝術陳列館。

好,我們現在就步入畫卷中,一覽千古情。大家看,大廳裏這二尊珍貴的大型石獸“天祿”、“辟邪”,已經飽經了20__多年的風雨滄桑,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漢代大型圓雕藝術天之意。這兩尊石獸虎頭鳳尾,鱗身雙翼,造型古樸,栩栩栩如生。您千萬別小看他們,這二尊石獸早在唐代就已經受到了世人的注目了,唐代李賢的《後漢書.孝靈帝紀》、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沈括的《夢溪筆談》都曾提到這二尊漢雕石獸。

大家知道,南陽盆地地處豫、鄂、陝三省交會處,這裏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適宜,水陸交通方便,自古就是我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先進的地區之一,也是着名的戰略要地。早在戰國時期,南陽的冶鐵技術就已相當聞名,西漢時南陽冶鐵、水利、農業生產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鹽鐵論》稱“宛(南陽)周齊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已成為全國顯赫的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髮跡於南陽,二十八宿(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將領)又多出自南陽一帶,據不完全統計,兩漢時僅分封在南陽的侯王就有47人。這些皇親貴戚、豪族世家、巨户富商,生時極盡其欲,死更厚葬,競相營造冥宅大墓。這樣,始於西漢的墓內石刻畫像之風,到了東漢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封建統治階級大講排場,競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寶、偶人、車馬供死人“享受”外,還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築的“周閣重門”式的大型畫像石墓室,南陽漢畫像石刻,就是依附這種石墓室而誕生、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石刻藝術品。

南陽漢畫像石刻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表現的內容也異常豐富。由於南陽漢畫像石刻採用的是以寫實為主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而可以説它是兩漢社會的縮影,為我們研究兩漢社會的政治制度、禮儀風俗、經濟狀況、宗教意識、文學書法、美術、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戲劇、建築學、天文學、教育學、畜牧獸醫學等,提供了珍貴的直觀圖象資料。這些漢畫像石刻,雕造工巧,內容豐富,有顯示漢代天文學成就的日月星辰圖;有反映漢代歌舞雜技藝術的舞樂百戲圖;也有高門甲第,連車列騎,宴客投壺的漢代統治者奢華生活場面;還有表現漢代統治階級寵信道教、巫術的昇仙圖和神話傳説。

我們首先進入的是祥瑞廳。漢初統治階段中流行黃老思想,祟信道教、巫術,拜神仙,服仙丹,求長生不老,因此畫像石中有不少表現昇仙思想的畫幅,看這幅“羽人神獸”圖,畫中刻繪有“羽人”、“飛廉”。羽人是為道學仙之人,身生幾寸長的毛羽,能從地上自升到樓台之上,作飛天狀。飛廉是一種神物,乘上它就可以昇天,所以凡是表現神仙思想的地方,常常刻繪飛廉。南陽漢畫像石中的飛廉,頭似龍而非龍,身似鹿而非鹿,身生兩翼後拖蛇尾,兩隻飛廉,一前一後追逐奔跑,神態生動自然。大家看這幅“神人騎虎射怪獸”圖,能看出它的雕刻技法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嗎?對,這叫陰線刻,在漢畫像石中是不多見的。南陽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多屬於剔地並施有橫豎紋襯地的淺浮雕,用粗勁的陰線表達畫像的細部。畫像構思大膽巧妙,線條運用剛柔得度,畫像中的各種形象給人以古拙粗放,蒼勁豪邁的感覺。早期的漢畫像石,也有采用平地淺浮雕和陰線刻的雕刻方法,但這種畫像石出土數量不多,因而也就越發顯得珍貴。

南陽漢畫像石是研究漢代社會史、美術史的重要材料,它數量多,內容豐富,屬於墓門及桅楹的居多。漢代工匠在石刻中充分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手法,成功地刻畫出眾多的藝術形象。無論是車馬的奔馳,宴樂的喧譁,授經時的肅穆,歌舞時的歡樂,都安排得疏密有致,特別是表現人物、動物的力與速度方面獲得極大的成功。漢代人民的生產勞動、建築藝術、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在畫像石刻中有充分的體現,這是反映耕作場面的,這是在捕魚,這是漢代的獨輪車。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是漢代封建貴族階層的生活情景,這也是南陽漢畫像石刻的主要表現對象。不盡的高樓重閣,對稱豎立的漢闕;駢駕飛馳的戰車;看,在長長的導騎射田獵.......這副鼓樂宴饗圖還採用了上部直視,下部俯視的表現手法,酒杯用陷下去的窩狀來體現,構思可謂奇特。看這些車騎出行圖、田獵圖、鬥雞圖,無一不是他們生前驕奢生活的寫照。作為供墓主人死後繼續奴役的對象,畫像中還刻繪有成羣的奴婢侍從,楊柳細腰的高髻侍女,__操戈執盾,守衞在殿堂門闕之外,女婢端燈執奩,侍奉在貴族身邊。此情此景。栩栩如生,使我們步入漢畫館,有一日夢迴千年之感。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天象與神話廳。該廳是南陽漢畫館的重要主題內容。南陽漢畫像石中有不少以神話傳説和天文圖像為題材的畫幅,這些畫像石,為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圖像資料。西漢時期是我國天文學發展的重要階段,這時人們對天象的觀察較之前代更為細緻準確,並且掌握了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對日食、月食、太陽黑子這些現象,人們已逐步認識了形成的原因。

這些在古代文獻記錄中已很詳盡,漢畫像石則是用圖像的方法記錄了天文現象,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圖文並茂的漢代天文學資料。大家看這副日月同輝圖,畫像一端刻圓腹烏鴉,圓腹為太陽,另一瑞刻月輪,月中有蟾蜍,畫像空白處刻飾星宿。烏鴉又叫金烏,金烏揹負日輪又叫陽烏,《漢書·五行志》和《晉書·天文志》都有太陽黑子的記錄,這幅圖記錄的其實是古人早已觀察到的太陽黑子,至於“月裏有蟾蜍,”則是古人對月中暗影的形象説法。尤其值得提及的是這幅日月合壁圖,古人用高超的手法,紀實與藝術的處理十分巧妙,象徵月亮的蟾蜍遮住了表示太陽的金烏腹部中心,使人一望即知反映的是日食現象,説明漢代人們對日食產生的原因已有了正確的理解。天文圖像是南陽漢畫像石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量佔各地古代石刻天文圖像之首。這裏反映的有準確的北斗星、鈎陳星、雷公車,牛郎織女星及罕見的慧星圖等,是我國漢代天文科學方面的珍貴遺產和實物見證。其中,後奔射日、嫦娥奔月、陽烏巡天、月中蟾蜍、羲和逐日、常羲捧月等遠古神話傳説,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舞樂百戲和角抵廳。舞樂百戲在漢畫像石刻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大家看,畫中的歌舞演員藉助美妙的樂聲,舒展長袖,輕足點踏在覆盤之上,盡情表演,這時我們似乎置身於數千觀眾之中,觀看那高大舞台上演出的優美古代舞蹈《七盤舞》,我們看得目不轉睛,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金鼓管絃齊鳴,鏗鏘和諧有聲的一派歌舞昇平景象之中了。這些舞蹈中有威風凜凜、激奮人心的健鼓舞(鼓舞人心成語的來歷);長袖飄拂、姿態妙漫的折腰舞;婉轉鼓側、逶迤丹庭的踏柑舞;飄飄欲仙、巾蕩若虹的長巾舞;躡屐歷盤的七盤舞等。雜技畫像中有驚心動魄的衝狹、鬥牛、角抵;有顯示技巧的飛劍、跳丸、耍壺、蹴鞠、倒立頂碗、幻術吐火等。請看這副衝狹女子,頭上髻鬟高束,身着束腰長袖緊身衣,引頸側身,像一隻矯健的飛燕,急速躍過插有利刃的狹圈,她的衣帶隨風飄搖揚拂,可見動作之疾。觀此畫,不由得令人平息呼吸,依然汗出,為演員驚險優美的藝術表演而捏了一把汗,最後又長出了一口氣。這些名目繁多的舞樂百戲,從音樂、舞蹈、戲劇、體育諸方面真切地反映了我國兩漢時期文化藝術的輝煌成就。請看這幅“許阿霍”畫像,左側還有難得一見的漢隸文字記載,圖文並茂,是南陽漢畫館的鎮館之寶。

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畫像,在南陽漢畫館中也有不少。如“晏子見齊景公”、“二桃殺三士”、“荊軻刺秦王”、“聶政自居”、“門宴”“雎受袍”“樂相馬”。

可以説,南陽漢畫像石刻,藝術風格別開生面,獨樹一幟,形成了漢代藝術史上獨特的畫像石刻藝術流朗,在中國美術史冊上佔胡重要的篇章。它主題突出,佈局疏朗,藝術表現雄渾,內容言簡意賅,概括性強。如歷史故事畫,既未採用連環畫法,也未嚴格按照史料記載中的細枝末節去全盤繪畫,僅根據故事的主題,抓住主要戲劇性衝突的代表人物或特點加以刻畫,一個長篇歷史故事,只用寥寥數筆,便使人一目瞭然,回味無窮。這種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度概括的藝術表現力,充分顯示出漢代藝術家卓越藝術創作才能和高超的雕刻技巧。南陽漢畫像石對人物、動物的刻畫強調氣勢,誇張動態,注意以形出神,不拘細微修飾,正是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成了後世難以相比的深沉雄大、古樸豪放的氣勢美。20世紀30年代初,魯迅、董作賓、張中孚、孫文清等國內文化教育界名流,共同掀起了蒐集、整理、研究南陽漢畫像石的熱潮,特別是魯迅,不顧病魔纏身,對南陽漢畫像石的蒐集和喜愛達到了痴迷的地步,他説,未來的光明前景將一定證明,我們是文學藝術遺產的繼承者,也是開拓者、建設者。魯迅先生説得對。建國後,黨和政府明顯加強了對南陽漢畫像石刻的蒐集和保護,新建的南陽漢畫館,就像一座巨大的漢代歷史文化藝術寶庫,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土前來探訪尋寶。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7

現在我們要瞻仰和朝拜的是一位漢代傑出的科學家和著名的文學家--張衡。

張衡生在南陽,葬在南陽。張衡墓位於南陽市北25公里的石橋鎮,墓高8米,周長79米,周圍有磚砌通道和八角形圍牆,墓周蒼松翠柏,遍植園內,綠茵遮地,墓園肅穆靜宜。花牆正面為一月門,門前兩側豎有墓碑兩通,一為明嘉靖年間所立,一為清光緒年間所立。

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歷史中亦屬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橋鎮)人。生於漢章帝建九年級年(78年)卒於漢順帝永和四年(139年),終年62歲。張衡天資聰明,敏而好學,博學多能,才華橫溢,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被譽為世界文化名人,中國科學泰斗。”

東漢時期的都城在洛陽,當時的洛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文人薈萃,學校如林,學術空氣濃厚,文化教育空前繁榮。張衡為了開闊眼界,實地考察,於漢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陽春三月,來到了洛陽。這次他在洛陽居住了6年。其間他把主要精力用在遊太學、訪名師、求好友、虛心學習、刻苦鑽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經(易、書、詩、禮、春秋)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又在好友崔瑗的幫助下,開始研究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數學、曆法。他寫了不少優美的辭賦,初步展現了他非凡的才華,引起了社會上的關注。在文學和科學方面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這為他後來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基礎。

公元100年深秋,鮑德調任南陽郡守,經崔援推薦,23歲的張衡離開京師洛陽,隨鮑德去南陽郡任主簿。

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鮑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張衡學識淵博,便公車南陽徵張衡到洛陽當了尚書枱郎中,三年後升為尚侍郎,次年改為太史令。

太史令的職務是掌管天文、曆法、氣象、祀典等。這為張衡對天文歷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漢安帝陽嘉二年(133年),張衡被提升為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級顧問。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張衡被排擠出京師洛陽,當了河間相。張衡第二次來洛陽,居住了26年之久。在這26年中,他的官職雖幾經變動,但擔任太史令的時間最長。他擔任太史令時,作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靈台是東漢時期全國最大的天文觀測台,使用時間長達250年之年。張衡在這裏反覆實踐,認真鑽研,不但撰寫了《靈憲》、《地震對策》、《渾天儀注》等重要的科學著作,還設計創制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等精巧的儀器,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衡在《靈憲》中詳細地解釋了月象變化和月食發生的自然現象。經過科學分析,提出了許多富有科學性的見解。他在靈台觀察時,記錄了天空中的'星體。較亮的星有2500個,常明星有124個,叫出名字的320個。這與現代天文學所統計的在同一時間、地點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為2500~3000顆數據大體相同。當時在洛陽觀察到的星體,與現代觀察的星體數基本相同。他因此還繪製了《靈憲圖》,這是中國最早的星相圖。

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張衡根據渾天學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轉動並能準確地觀察天象的大型天文儀器--渾天儀。他這一發明,對當時社會上流傳的圖箕迷信之説是一個有力的回擊,對中國天文學的研究是一個偉大的貢獻。渾天儀制成後,張衡又著《渾天儀圖注》,解釋渾天儀的製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張衡的渾天學説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説法雖然不完全正確,但比起當時流行的天圓地方學説要進步得多。

東漢時期,地震時有發生。張衡從青年到中年這個時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個郡國,百姓死傷無數。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促使了他對地震進行研究,決心創制一個測知地震的儀器。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54歲的張衡創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的儀器--地動儀。地動儀用青銅製成,圓徑8尺,狀如酒樽;中有立柱,連着8個方向的機械;外面有8個龍頭,口銜銅丸;下面有8個蟾蜍,口向上張。哪個方面地震,哪個方向的龍口就吐出銅丸;落在蟾蜍口內,發出清脆的聲音,看守人就可知道發生地震的方向,並推測出震源的距離。公元133年、135年、137年,京師洛陽連續三次發生地震,地動儀”均有顯示。可是到了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西面的機械發動,銅丸落入蛤蟆口中,而人們沒有感到地震,有人則認為地震儀不靈了。但沒過幾天,釋使報告説,那一天隴西郡發生了地震。地動儀可以測到千里之外的地震,這真奇蹟!據英國李約瑟研究説,直到公元1880年,歐洲才製造出第一台地震儀,這已晚於張衡地動儀1700餘年了。張衡發明地動儀在世界地震學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張衡被公認為是世界地震學的鼻祖。

張衡又是一位氣象學家,他發明了測定風向的儀器,叫候風儀,又名相風銅鳥。銅鳥銜花,安放在五丈高的木幹頂端,風來則轉向,便可知風向,這一發明,比歐洲的候風鳥早1000年,可謂世界之冠。

張衡是一位學識淵博、富於創新的科學家。他還發明瞭指南車。車上裝着一個木頭人,不管車子怎麼轉動,但木頭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他又發明了記裏鼓車。車上放着一個鼓,鼓的兩端各坐一個手持棒槌的木人,車輪轉動149周,便為一里,木人出手擊鼓報告。這些都是用機械原理製成的,在1800多年前能成功的製作出這樣的機械,實在是一個創舉。

在數學方面,張衡有專著《算罔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比歐洲早1300年;在地理學方面,他繪製有完備的地形圖。

張衡為人正直,清正廉潔,性格剛強,行政有方,經常受到宦官和方士的攻擊。漢順帝永和三年(136年),他被排擠出了京師,調任河間相。永和三年(138年),他深感事實不平,猶如霾霧迷瘴,懷才不遇,憂國憂民,迴天無力,報效無門,遂上書皇上,告老還鄉。順帝不但沒有準奏,反而升遷為尚書,協助處理政務,皇帝速詔張衡回京都洛陽任職。他在回洛陽的路上,百感交集,為了不使渾天儀渦沒後世,抓緊時間趕寫《渾天儀圖注》,此書對渾天儀作了詳盡的説明。他第三次去到洛陽後,終於完成了這部著作,也是他生前最後的一部大作。由於他極端勞累,回京師任職不到一年就病故了。死後就埋葬在故土南陽石橋鎮。他的好友崔青特地趕到洛陽,含淚揮筆在碑文中寫到:道德漫流,文章浮動,數術窮天地、製作造化。”對張衡作了極高的評價。

張衡多才多藝,全面發展。他不僅是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而且也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張衡以作賦見長,主要有《温泉賦》、《二京賦》、《南陽賦》、《思玄賦》、《骷髏賦》、《歸田賦》、《冢賦》、《羽獵賦》等。其中《二京賦》從形式上模仿了班固的《兩都賦》,但思想和藝術性都超過了前者。張衡是一位承前啟後的賦家,它的賦作對後世抒情賦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張衡在詩歌創作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有四言詩《怨篇》,五言詩《同聲歌》,七言《四愁詩》。其中《四愁詩》的價值最高,作者採用了比興的手法,表現了自己傷時傷世之情,對後來七言詩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此外,張衡在繪畫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是當時著名的畫家之一。

張衡不愧為世界上光彩奪目的科學和文學的雙子星座。公元20世紀50年代,我國曾先後發行了關於張衡和地動儀的紀念郵票。他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國際上把他同伽利略、哥白尼、開普勒齊名並提。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命名月球上的環形山為張衡山;1977年又將太陽系中一顆編號為180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可見,張衡因其歷史功績和偉大創造,也深受世界人民的祟敬。張衡永遠是南陽人民的驕傲。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8

內鄉縣衙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朝代縣級官團衙門,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現存建築為清朝光緒二十年所建,自1984年對外開放以來,縣衙以其特有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自身魅力吸引了大批黨政領導和中外遊客,享有“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美稱。1996年11月被公佈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縣衙的首部建築叫照壁,為青磚浮雕組成的一字形建築物。照壁的正中在一個形似麒麟的怪獸,“貪”,這是一種神話傳説中的貪婪之獸,傳説它能吞下金銀財寶,從畫上可以看到它的腳下和四周盡是寶物,但它並不滿足,張着血盆大口,妄圖吞吃天上的太陽,結果卻落了個粉身碎骨,葬身懸崖的可悲下場,照壁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創,主要是警戒官員不要貪贓枉法。

照壁對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的南面書“菊潭古治”,北面書“宣化”二字,是知縣每月的七年級、十王宣講聖諭、教化百姓的地方。

大門面闊三間,明間為過道,東梢間的前半間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西梢間的前半間立有兩通石碑,上面刻有“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更增加了縣衙的來嚴肅性。大門是門子打更報時、監管進出人員的第一道防衞之門。我們進大門後,現在看到東邊的建築叫寅賓館、衙神廟、三班院,西邊建築是膳館和國內僅存的清代監獄。從大門古巴大堂百米甬道的中央有道門,叫儀門,是官府的第二道下門。中間的大門過去時常不開,只在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州、府官員時才可打開;儀門東西兩邊還各有一個小門,東邊的門叫生門,過去時常開着,鵂人們的日常出入,西邊的門叫“死門”,又叫鬼門,當犯人被判處死弄之後,從西門拉出去行弄,所以舊城處決犯人叫走西門或上西天。

現在我們過了儀門,你能看到的這座高大壯觀的建築特就是縣衙的大堂了。大堂前甬道的兩側,東為吏、户、禮房,西為兵、弄、工房。六房是舊時衙門的職能辦構。大堂東邊的建築為縣衙,西邊的建築為主簿衙、縣丞、主簿分別為八品和九品。大堂是知縣發佈命令、舉行重大典禮和公開審理大案、要案的地方。

堂肖的抱柱聯是清代的御史魏向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如負國何忍負之“。堂中央的設施叫”曖閣“,是專為知縣審案設的公堂,曖閣的正中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着審案用的文房四寶和紅綠頭籤。綠頭籤是捕任命不,用來捕人的;紅頭籤是刑籤,下令動刑的。正面屏風上繪“海水潮日圖”寓意為官者要明如日月,清似海水。圖上的飛鳥叫“白鷳鳥“,是正五品官的標誌,過去一般的縣設的是七品縣令,不設曖閣,而內鄉過去統管的轄區較大,包括現在的西峽全境、淅川東南的部分鄉鎮,所以在內鄉縣衙為五品官者不乏其人。清代的知縣審案的時候,由東側走上曖閣,然後原被告才能被帶上來,跪在堂前的跪石上,東邊正方形為原告石,西邊長文武為被告石,因為在有的案件中涉及有同案犯,所以這裏的被千石比原告石長一些。

大堂後為門子房。守衞門子房的人叫“門子“,是由知縣的親屬或新近的人擔當,實際上他們是官員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與民信息溝通的惟一途徑。對老百姓來説,不論是告狀還是辦事,最先接觸的就是衙門裏看門的門子,於是他們中的一些奸滑者便利用職務之便索取賄賂,時間一長,”門子“逐漸變成了”門路“的意思。現在人們常説的”走門子走門路“之類的就是從這裏演變過來的。

門子房後有一屏門,我們空過屏門,進入二堂,這裏是知縣調解處理一般案件的地方。堂肖抱柱聯:“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輕“這是要求為官者即要做到法律面前親疏平等,又要做到對證據不足沿存疑問者慎重對待,從輕發落,避免冤枉好人。這副對聯用到”親、故、重、輕“四個字,真實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為官者的執法思想,平仄順暢,恩威並施。大家看,二堂正中懸一匾額”琴治堂“,這裏的”琴治“是引用了《呂氏春秋”中的一個典故,説的是宓子踐在任單父縣令時,身不下堂,鳴琴而治,輕輕鬆鬆地把單父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任縣令巫馬期卻奔波於民間,凡事都要新自去做,他便去問宓子踐這其中的緣故。宓子踐就告訴他説,我是重人,你是重於出力,用人者安逸,出力者當然勞累,後來的人們就用“琴治”來比喻鳴琴而治,以此來稱頌為官者知人善任、政簡弄輕。後來的地方官們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用人之道能夠與宓子踐相比,就把二堂稱為“琴治堂”二堂靠牆放置的是型具。東側放笞杖,即打板子時用的竹板子。西連有夾棍。拶子是清朝時審訊女犯專夾手指的型具。夾棍這種弄具始於宋代,俗稱“三木之刑”,專夾小腿,適用於一些證據確鑿卻拒不吐實情的男性案犯。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夫子院,就是師爺辦公的地方。過去的師爺是由主人自稈聘請或從家鄉帶來,主張“言從則留,言不從則去”,他與主人之間是非常親密而平等的賓主或朋友關係,屬知縣慕僚,幫助知縣參政議事,大多是一些有知識、有才華的人,所以包括知縣在內都尊稱他們為“老夫子”,而他們辦公的院子就稱為夫子院了。院內有一棵元代的桂花樹,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了。桂花樹的旁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南天竺,取“竺”和“桂”的諧音為主貴,意為一般的庶民百姓不能輕易進來,只有達官貴人方可到此。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9

各位遊客,大家好!

內鄉縣衙開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20__年),距今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幾經兵火,屢毀屢建。遺留建築所剩無幾,現在建築大多為清代建築,由欽加同知銜正五品官章炳濤於光緒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主持營建,佔地兩萬多平方米,現有房舍260餘間,因為內鄉縣衙保存完整程度極為罕見,所以被專家譽為“神州大地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因為它是1984年被批准為全國第一家衙門博物館,所以在文物界有“天下第一衙”的稱呼,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10月,與北京故宮、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山西霍州署聯姻,推出中國四大官衙國際旅遊專線;20__年5月,被《中國文物報》評選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十家博物館之一;

20__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及旅遊景區。享有“北由北京故宮,南有內鄉縣衙”,“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一座內鄉衙,半部官署文化的美稱。

照壁

先請各位欣賞縣衙的首部建築,隔街而望,馬路對面那座青磚浮雕“一”字形建築------照壁,也叫影壁牆,在我國古代建築理論和風水學中,照壁具有阻擋內外視線交織和聚氣、聚財的作用。在這裏,它還有一種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整頓吏治,境界官員”的作用。請大家來看那畫面的正中,繪有一形似麒麟的怪獸叫“貪”,這個字不常見,就是反犬旁加個貪婪的貪字,它是神話傳説中的貪婪之獸,傳説能吞吃金銀財寶。從畫面上可以看到,它的周圍和腳下盡是寶物,但它並不滿足,張着血盆大口,還妄想吞吃天上的太陽,結果太陽沒吃着,卻落得個粉身碎骨、葬身懸崖地可悲下場,俗話説:“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吞太陽”。照壁繪“貪”字,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創,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靠農民起義成功當上皇帝的,它也是中國歷史上反腐力度最大的皇帝。官員貪銀子超過六十兩。就要剝皮裝糠掛在公堂,讓新官觸目驚心。因為朱元璋知道官員腐朽超過極限,老百姓就要造反,他首創衙門照壁繪“貪”。意在警戒官員要以“貪”為戒,切莫貪得無厭。

宣化坊

照壁對面的斗拱石牌坊叫宣化坊。面南書寫“菊壇古治”四個大字,內鄉古稱菊潭,隋朝曾設菊潭縣,“古治”意思是説,這裏是歷史上治理百姓的權力機構之所在。

面北書寫“宣化”二字,宣化就是宣講教化的意思。就是每月的七年級、十五,知縣都要在宣化坊下宣講聖諭,教化百姓。在明代,宣講的內容是朱元璋的《聖諭六言》;在清代宣講的是康熙皇帝的《聖諭十六條》,主要內容都是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鄉里,守法繳税等等。知縣不但要教化百姓以忠義之士,孝子節婦為榜樣,而且本縣有了典型,還要上報朝廷建坊立傳予以表彰,據清代內鄉志記載,僅節婦一項,縣誌立傳褒揚就達五十七人,立牌坊九座。歷代官員對老百姓不斷進行倫理教化,為維護統治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大門

縣衙的大門,面擴三間,明間為百米甬道的過道。東稍間的'前半間置“喊冤鼓”一架,寅賓館

進入大門東邊的院子叫寅賓館。寅賓館就舊時知縣接待高級官員住宿的地方,現在是縣衙的購物中心,主要經營玉器、奇石、古玩、以及內鄉的土特產。請大家看寅賓館的這幅對聯:上聯沒有篆刻,下聯為孔子的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什麼沒有撰刻呢?這是我們內鄉縣衙面向社會徵集上聯。徵聯的要求是,除了符合對聯的格式外,還要符合寅賓館的文化內涵;每年縣衙博物館邀請南陽詩詞楹聯協會對來稿評選一次,評出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特等獎現金為3000元,其他頒發證書。若特等獎空缺,獎金以1000元逐年遞增。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把稿子寄到縣衙博物館辦公室,也許你將是特等獎的獲得者。

膳館

寅賓館對面是“膳館”,膳館就是主要是負責招待上級官員飲食用餐的地方。請看膳館的這幅對聯;上聯“以食為天,一日三餐誰能少?”;下聯“因客而酒,七碟八碗倭不多”。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説,不僅是民以食為天,其實一日三餐誰都不能少;因為款待客人才喝酒,我吃七碟八碗的機會也並不多。據縣衙門外的《三院禁約碑》記載,在舊時招待上級的規定相當嚴格,招待標準是根據官員級別的大小而定的。如招待京堂科道(一品或二品)一桌膳銀為二錢五分,招待本省兩院(一品或二品)一桌膳銀為三錢,招待司道(三品或四品)一桌膳銀為二錢,招待府、廳(五品或六品)一桌膳銀為一錢五分。這些規定旨在整治奢靡之風,提倡下級要敢於告發上級官員中出現的不正當行為。雖然規定相當嚴格,但具體執行起來也不是那麼嚴格。人很厲害,想方設法敲詐勒索,所以老百姓有“官不惡衙役惡”的説法。這裏現在也是我們的購物中心,主要經營衙門文化書籍、字畫、奇石、根雕等

監獄

三班院對面西側的院子,是國內僅存的清代監獄。因為於大堂的西南方向,故稱南監。在戲劇電影《七品芝麻官》裏有這樣一句唱詞“我能叫南監草長滿,也不叫百姓受屈冤”。這就充分説明了古代監獄都是設在縣衙的西南方向,統稱南監。監獄的主體由牢房和獄神廟兩部分組成,獄神廟裏供奉的是舜時代的皋陶,相傳他善辨是非曲直,賞罰分明,是穿“皋陶造獄,畫地為牢”,被後人尊奉為獄神。舊時監獄內均設此廟。每月的七年級、事物或獄內發生重大事情,犯人和獄吏都要到此舉行活動,祈求獄神保佑。請看獄神廟的這幅對聯:上聯“爾違條犯律罪有應得’”下流按“吾發奸這伏歧途指返”,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説:你違反了法律,囚禁你罪有應得,我揭露邪惡,使其無處躲藏,正是給你歧途指路,使其重新做人。監獄院內這眼小井是明代保存下來的,供犯人飲水用的,井口特別小,主要是為了防止犯人投井自殺。牢房分為死牢、普牢和女牢,普牢關押一般案犯,死牢關押命盜案犯,女牢關押女犯。現在我們陳展的是“南陽烙畫”和泥塑刑法展覽。

儀門

這道門叫“儀門”,是縣衙的禮儀之門,取孔子三十二代孫孔穎達《周易正義》中“有儀可象”之句而得名。儀門平常關閉不開,只有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高官到來時方可打開,並且規定“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新官到任的第一天要舉行拜儀門儀式。另外大堂若舉行重大慶典儀式或公開審理重大案件,儀門也要打開,可以讓百姓從中門而入,到大堂前觀看或旁聽。在儀門東西兩側還分設了一道小門,人們稱其為“生門”或“人門”。在過去是供人們日常出入的;西側關閉者的小門人們稱其為“死門”或“鬼門”,平常關閉不開,只有案犯在大堂被宣判後,方可從西門拉出去送進監獄,如果是殺頭還必須從西城門拉出去行刑,因此就是處決死犯也叫出西門。這與傳統陰陽學説有着密切的關係,按照陰陽學説,日出的東方屬於陽,日落的西方屬於陰,人死後是到西方轉世投胎或入地獄。

請看儀門的這幅對聯:上聯“依宛鎮連丹勛商聖故里”,下聯“接秦晉矚荊襄酈邑菊源”。此聯介紹的是內鄉現在大方位的地理位置,東依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和鎮平縣,西邊連着南水北調的源頭丹江以及湖北勛陽,內鄉是商聖范蠡的故鄉。因為范蠡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棄官從商的商人,所以被後世遵奉為商聖。內鄉北接陝西、山西二省,站在北部的高山上可以遙望到湖北的荊州和襄陽,內鄉是酈縣的故址,藥用菊花的發源地。李時珍《本草綱目》第二卷記載:“藥用菊花南陽酈縣最多,菊潭縣最佳,飲菊潭水可以延年益壽”。

六房

進入儀門東列建築為吏、户、禮房,西列建築為兵、刑、工房,他們是衙門內的具體辦事機構,分別掌管着全縣的政事、刑事、民事、財政、農業、交通、文化、教育等行政事務,每房的辦事人員按編制二到三人,六房共計不到二十人,每房的負責人稱典吏,在這六房辦事的人員,統稱為“胥吏”。他們大多都是科舉無望之人,通過掏錢納粟被選用的,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説的一般幹部。主要靠領取紙筆抄寫費和工食費維持生活,青代規定他們的任期為五年,但實際上並沒有嚴格執行,許多人一輩子都在衙門內辦事,甚至可以子承父業,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長的,他們熟悉刑法精通律例,特別擅長處理衙門的內部事務,甚至能夠架空不懂行政業務的知縣,從而貪贓枉法。所以,清代名臣郭嵩燾有“本朝與胥吏共天下”之説。

吏房

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組織人事等部門。舊時,吏房是掌管本縣所屬吏員的升遷調補、下委任狀、縣衙考勤、登記本縣進士舉人、管理鄉紳、丁憂及本縣在外做官人員的出身、成份、任職等事宜。下面請看吏房的這幅對聯:上聯“選官擢吏賢而舉“;下聯“考政核績廉而衡“。此聯的意思是:在舉薦和選拔官員時,要重在以德才兼備之人,考核政績是要以是否勤政廉潔作為衡量的標準。吏房現在陳列介紹了清代縣鄉政權的機構設置,清代內鄉進士舉人、明清時期內鄉著名鄉賢李袞、王檢心等人的簡要事蹟以及清咸豐時的聖旨等展品。

户房

户房,相當於現在的民政、財政、税務、土地等部門。户房在舊時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全縣民政、財政、賦税、田土、徵税納糧、災荒賑濟等事宜。户房下又設户南房和户北房,户南房掌管內鄉東南八保,户北房掌管內鄉西北十保,每保也有一個主管,主要負責保裏的徵税、納糧等工作;如遇到災年,户房負責經辦賑災放糧事宜。下面請看户房的這幅對聯:上聯“編户方田勤並慎”;下聯“徵賦攬財公亦平”。此聯的意思是:編造户口,丈量田畝,要勤懇謹慎,一絲不苟。徵收賦税,收攬財物要公平合理。户房內線在陳列介紹了清代內鄉縣的行政區劃、土地等級、賦税、差役情況及地丁錢糧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度量衡等實物展覽。

禮房

禮房,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宣傳、教育、文化等部門。禮房主要是掌管全縣的教育、學校、縣試、禮儀、祭祀、文化、節慶等事宜。禮房下設簡房,掌管知縣的信件、帖子等,並負責調派傘夫、扇夫、轎伕等,負責知縣外出等事宜。同時,還負責出示縣諭、辦理請柬等。下面請看禮房的這幅對聯:上聯“倡禮興學崇孔孟”;下聯“制章定典尚蕭曹”。此聯的意思是:提倡禮儀,興學育才,要以孔子、孟子先師為榜樣;制定典章制度則要像漢代名相蕭何、曹參那樣嚴謹、周詳。禮房現在陳列的有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畫像,並簡要介紹了清代內鄉教育機構和舉行縣試的一些常識。

兵房

兵房,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人武部門。兵房舊時主要是掌管全縣徵集兵丁、馬匹、訓練丁壯、考武、向上輸送兵員。驛站、鋪兵、剿匪、城防等事宜均屬其管理。請看兵房的這幅對聯:上聯“厲兵秣馬備不懈”;下聯“枕戈待旦防未然”。此聯的意思是:要經常磨快兵器,餵飽戰馬,做到常備不懈;要經常頭枕武器等待天明,這是為了防患於未然。兵房內現在陳列介紹了清代的軍事組織、驛遞制度、內鄉武舉名錄和考試武舉的一些常識。

刑房

刑房,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公、檢、法、司等部門。刑房主要是協助知縣受理案件、破案偵緝驗屍填報、堂事筆錄、擬寫案牘、管理刑獄等。請看刑房的這幅對聯:上聯“按律量刑昭天理”;下聯“依法治罪摒私情”。此聯的意思是;要按照律條定罪量刑,就能使人明白天理的所在;依據法律懲治犯人,只有拋棄私情,才能公正辦案。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10

星期五早上,學校組織三四年級去參觀縣衙,儘管天陰沉沉的,還下着濛濛細雨,也影響不了我的心情,一路上,我們唱着校歌,浩浩蕩蕩地向縣衙出發了。

內鄉縣衙是我國4A級景區,歷經明、清兩代,享有“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北有故宮,南有縣衙”“一座古縣城,半部官文華”的美譽!走進縣衙,我首先看到一條由大理石切成的道路,光滑明亮,兩邊是形態各異的花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正方形花壇,中間有一條線把正方形斜着分成了兩個三角形,左邊的是紅色的,右邊是黃色的,紅色小三角上有兩個黃色的小圈圈,紅色的三角上有兩個紅色的小圈圈。

整理存隊伍後,導遊阿姨讓我們向後轉,後面有一面牆壁,而這面牆就叫做趙壁,趙壁上刻着一隻怪獸,這隻怪獸名叫貪吃獸,傳説,貪吃獸喜歡吃金銀財寶,它還痴心妄想,想要吃天上的太陽和月亮,結果一不小心從山崖上摔了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欣賞完趙壁,我們緊接着來到大堂。大堂兩側刻着這樣的對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走過大堂,我們走到二堂,二堂門上有“天理、國法、人情”幾個蒼勁而有力的大字,其中最讓世人喜愛的是高以永寫的“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説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昱百姓”這副對聯,讓我體會到官與民,得與失的官民關係。

我們還去看了古代的監獄,監獄裏有女牢、普牢、死牢。女牢是關女犯的地方,普牢是關犯了普通罪的人,死牢是關犯了重罪的人。

參觀完縣衙後,我們又排着整齊的隊伍去看4D電影,到電影院後,我們兩人坐一個椅子,戴上眼鏡。電影開始了,我們就坐着真的過山車似的,一會從很高的地方下去,還出現了一隻張着血噴大口的惡龍,想要吃掉我們。一會又出現一羣黃蜂,在扎我的腳。一會又出現了一隻海豚,從海面上躍過去,濺了我一身水。這個電影真是既刺激又好玩,真想再來一次。

這次春遊讓我增長了見識,真希望下次春遊也能這樣。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11

各位朋友,早上好!現在,我就帶大家去遊覽位於南陽市西郊卧龍崗上的武侯詞。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草廬,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留下的故址,當年劉皇叔三顧之處,也是歷代人們瞻仰和祭把諸葛亮的地方。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漢末山東琅琊陽都(今山東沂水縣南)人。他幼年喪父,後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牧劉表。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便帶着弟弟諸葛均在南陽卧龍崗結廬躬耕,過着“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布衣生活。但他廣交天下名士,滿腹經綸,腹藏良謀,隱居求志,寧靜致遠。當時的大名士龐德公把他比為一條待時騰飛的“卧龍”。漢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拜請諸葛亮,自此,二十七歲的諸葛亮離開了躬耕十載的卧龍崗,參加了劉備的政治集團,後官拜蜀漢丞相,爵封武鄉侯,死後溢“忠武侯”,因此歷代諸葛亮祠廟均稱為“武侯祠”。

據清康熙《龍崗志》記載,武侯祠始建於魏晉後期,經歷代的不斷修繕和增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今天我們看到的武侯祠,共佔地200餘畝,殿房150多間,檢聯70多副,碑刻300餘塊,是我國紀念諸葛亮最大的古建築羣。今日的武侯祠保持的基本上是元明的佈局風格,其木構建築多為明、清重建或增建。祠院依崗而建,南濱白河,北障紫山,地勢開闊,勢如卧龍。院內叢竹視諷,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膾炙人口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

好了,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武侯祠的人口,大家看這座“千古人龍”石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遍體佈滿雕飾。“千古人龍”的意思是指諸葛亮是人中之龍,隱喻卧龍崗是藏龍卧虎之地。大家看這第二道坊為“三顧坊”,清道光年間所立,兩面刻有“漢昭烈皇帝三顧處”和“真神人”,是為了紀念劉備三顧納賢而立。“士為知己者死”,正是由於劉備這誠懇的三顧,才使得諸葛亮離開了隱居十年的卧龍崗,輔佐劉備,戎馬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才能三分天下,成就帝業,諸葛亮因而功高蓋世,萬古流芳。劉備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方面是實實在在,沒有停留在口頭上,這個優點可真的值得我們當今的一些領導學習呀!“真神人”三個字,出自蘇軾《武候廟記》頌揚諸葛亮的一段話“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龍也。”大家看石坊北邊的卧龍潭,那些邊有三棵古楸樹,相傳是當年劉、美、張三顧時繫馬的樹,現在還存在的那一棵,大家猜一猜,1700多年前,樹上拴的是誰的馬呢?

穿過三顧坊,走過仙人橋,這條甫道直通山門。山門為武侯祠正門,古樸端莊,正中券門額上石匾鐫刻的“武侯祠”三個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題。過了山門,即進入武侯祠的第一進院落,庭院寬敞,古柏蔽日,青磚墁地,古樸自然。院中甬道上“三代遺才”石坊與大拜殿相對應。這裏是讚揚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與三代的賢人伊尹、呂尚、傅説等相比。我們轉過來再看“韜略宗師”四個大字,韜略原指中國古代兵書《六韜》和《三略》,後世用來指用兵的謀略,這裏也是讚揚諸葛亮的文韜武略的。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12

現在我們要瞻仰和朝拜的是一位漢代傑出的科學家和著名的文學家——張衡。

張衡生在南陽,葬在南陽。張衡墓位於南陽市北25公里的石橋鎮,墓高8米,周長79米,周圍有磚砌通道和八角形圍牆,墓周蒼松翠柏,遍植園內,綠茵遮地,墓園肅穆靜宜。花牆正面為一月門,門前兩側豎有墓碑兩通,一為明嘉靖年間所立,一為清光緒年間所立。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歷史中亦屬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橋鎮)人。生於漢章帝建九年級年(78年)卒於漢順帝永和四年(139年),終年62歲。張衡天資聰明,敏而好學,博學多能,才華橫溢,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被譽為“世界文化名人,中國科學泰斗。”

東漢時期的都城在洛陽,當時的洛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文人薈萃,學校如林,學術空氣濃厚,文化教育空前繁榮。張衡為了開闊眼界,實地考察,於漢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陽春三月,來到了洛陽。這次他在洛陽居住了6年。其間他把主要精力用在遊太學、訪名師、求好友、虛心學習、刻苦鑽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經(易、書、詩、禮、春秋)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又在好友崔瑗的幫助下,開始研究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數學、曆法。他寫了不少優美的辭賦,初步展現了他非凡的才華,引起了社會上的關注。在文學和科學方面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這為他後來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基礎。

公元100年深秋,鮑德調任南陽郡守,經崔援推薦,23歲的張衡離開京師洛陽,隨鮑德去南陽郡任主簿。

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鮑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張衡學識淵博,便公車南陽徵張衡到洛陽當了尚書枱郎中,三年後升為尚侍郎,次年改為太史令。

太史令的職務是掌管天文、曆法、氣象、祀典等。這為張衡對天文歷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漢安帝陽嘉二年(133年),張衡被提升為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級顧問。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張衡被排擠出京師洛陽,當了河間相。張衡第二次來洛陽,居住了26年之久。在這26年中,他的官職雖幾經變動,但擔任太史令的時間最長。他擔任太史令時,作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靈台是東漢時期全國最大的天文觀測台,使用時間長達250年之年。張衡在這裏反覆實踐,認真鑽研,不但撰寫了《靈憲》、《地震對策》、《渾天儀注》等重要的科學著作,還設計創制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等精巧的儀器,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衡在《靈憲》中詳細地解釋了月象變化和月食發生的自然現象。經過科學分析,提出了許多富有科學性的見解。他在靈台觀察時,記錄了天空中的星體。較亮的星有2500個,常明星有124個,叫出名字的320個。這與現代天文學所統計的在同一時間、地點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為2500~3000顆數據大體相同。當時在洛陽觀察到的星體,與現代觀察的星體數基本相同。他因此還繪製了《靈憲圖》,這是中國最早的星相圖。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13

各位朋友,早上好!現在,我就帶大家去遊覽位於南陽市西郊卧龍崗上的武侯詞。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草廬,是三國時期着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留下的故址,當年劉皇叔三顧之處,也是歷代人們瞻仰和祭把諸葛亮的地方。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漢末山東琅琊陽都(今山東沂水縣南)人。他幼年喪父,後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牧劉表。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便帶着弟弟諸葛均在南陽卧龍崗結廬躬耕,過着“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布衣生活。但他廣交天下名士,滿腹經綸,腹藏良謀,隱居求志,寧靜致遠。當時的大名士龐德公把他比為一條待時騰飛的“卧龍”。漢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拜請諸葛亮,自此,二十七歲的諸葛亮離開了躬耕十載的卧龍崗,參加了劉備的政治集團,後官拜蜀漢丞相,爵封武鄉侯,死後溢“忠武侯”,因此歷代諸葛亮祠廟均稱為“武侯祠”。

據清康熙《龍崗志》記載,武侯祠始建於魏晉後期,經歷代的不斷修繕和增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今天我們看到的武侯祠,共佔地200餘畝,殿房150多間,檢聯70多副,碑刻300餘塊,是我國紀念諸葛亮最大的古建築羣。今日的武侯祠保持的基本上是元明的佈局風格,其木構建築多為明、清重建或增建。祠院依崗而建,南濱白河,北障紫山,地勢開闊,勢如卧龍。院內叢竹視諷,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膾炙人口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

好了,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武侯祠的人口,大家看這座“千古人龍”石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遍體佈滿雕飾。“千古人龍”的意思是指諸葛亮是人中之龍,隱喻卧龍崗是藏龍卧虎之地。大家看這第二道坊為“三顧坊”,清道光年間所立,兩面刻有“漢昭烈皇帝三顧處”和“真神人”,是為了紀念劉備三顧納賢而立。“士為知己者死”,正是由於劉備這誠懇的三顧,才使得諸葛亮離開了隱居十年的卧龍崗,輔佐劉備,戎馬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才能三分天下,成就帝業,諸葛亮因而功高蓋世,萬古流芳。劉備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方面是實實在在,沒有停留在口頭上,這個優點可真的值得我們當今的一些領導學習呀!“真神人”三個字,出自蘇軾《武候廟記》頌揚諸葛亮的一段話“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龍也。”大家看石坊北邊的卧龍潭,那些邊有三棵古楸樹,相傳是當年劉、美、張三顧時繫馬的樹,現在還存在的那一棵,大家猜一猜,1700多年前,樹上拴的是誰的馬呢?

穿過三顧坊,走過仙人橋,這條甫道直通山門。山門為武侯祠正門,古樸端莊,正中券門額上石匾鐫刻的“武侯祠”三個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題。過了山門,即進入武侯祠的第一進院落,庭院寬敞,古柏蔽日,青磚墁地,古樸自然。院中甬道上“三代遺才”石坊與大拜殿相對應。這裏是讚揚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與三代的賢人伊尹、呂尚、傅説等相比。我們轉過來再看“韜略宗師”四個大字,韜略原指中國古代兵書《六韜》和《三略》,後世用來指用兵的謀略,這裏也是讚揚諸葛亮的文韜武略的。

各位團友,這就是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體建築。大拜殿正門懸掛着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陽知府廖文錦行書“隱居求志”匾額,殿內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他綸巾羽扇,風度莊嚴,正是東漢末年隱居儒士的典型裝束。左邊是他的長子諸葛瞻,右邊是長孫諸葛尚。殿堂的檐下柱上掛滿了歷代名人騷客的對聯和匾額,這些碑額和對聯無不充滿世人對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請看這副:“呂蟠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繼以宛琅琊得主有常經論不煥,齊鮑叔鄭子皮聖門所許也合之徐元直見賢能舉豪傑奮興”。這副對聯歌頌了呂尚、伊尹、管仲、諸葛亮這些能夠幫助帝王力挽狂瀾治國安邦的政治家,又讚頌了像鮑叔牙、鄭子皮、徐元直這些舉薦有才之士的伯樂,寓意深刻,給人以啟迪。

請看這副:“立品於莘野渭濱之間表讀出師兩朝勛業驚司馬,結廬在紫峯白水以側曲吟樑父千載風雲起卧龍。”這裏,品指的是等級、品位。

莘野渭濱,代指隱居時的伊尹、呂尚。兩朝指的是先主劉備,後主劉禪。驚司馬指的是諸葛亮死後用木像就使得司馬懿喪膽落魄。下聯中紫峯白水指的是南陽市郊的紫山和白河,曲吟樑父,即吟詠《梁父吟》,《梁父吟》寫的是齊相曼嬰以二桃殺三士的故事,相傳為諸葛亮所作。這副對聯充分讚頌了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和豐功偉績。他當年躬耕隱居,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完全可與前賢伊尹、呂尚出仕前的高尚行為相比美;他把茅廬建在紫山腳下,白河之濱,自比管仲、樂毅,人比為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正恰似卧虎藏龍;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廬對”縱論天下風雲,戰略決策成竹在胸,顯示了他的政治遠見和曠世奇才;他的前後《出師表》是多麼的壯懷激烈,感人淚下!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嘔心瀝血,輔佐兩代君主建立了蜀漢偉業。

試想正是有了劉、關、張到此地三顧茅廬,才有了諸葛亮的出仕,也才有了波瀾壯闊、多姿多彩的三國戰爭風雲歷史。儘管歷經千百年來的風雨變幻,世事滄桑,但諸葛大名垂宇宙,三國佳話天下揚,諸葛亮留下來的政治、軍事、治國方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諸葛亮的不朽英名,永遠值得人們懷念。此時此刻,站在武侯祠裏,緬懷孔明一生偉業,怎不使我們神遊往古,浮想聯翩?想當初諸葛亮隱居南陽卧龍崗頭,苦讀史書,放眼天下,立下雄心大志,關心社會民生,在這裏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一旦時來運轉,皇叔三顧,草廬一對,卧龍騰飛,火燒博望,天下三分,奈何蜀漢末年,攤上個扶不起的阿斗,又加上國力不濟,諸葛亮雖壯心不已,為統一中原,六出祁山,但孤掌難鳴,更可歎積勞成疾,5丈原病死在軍旅之中。後人思之,無不扼腕感慨。正像杜甫的《蜀相》的詩中所説,“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這是清人顧嘉衡寫下的着名對聯。上聯是説,諸葛亮一心為國,並不分君主是賢明的劉備還是昏庸的阿半鬥;下聯説諸葛亮名垂千古,為天下傳誦讚揚,又何必分辨什麼襄陽、南陽呢?這是説的一樁歷史”公案”。原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回憶自己未出茅廬時説:“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三國志》上又有一個“隆中對”,隆中在湖北襄陽境內。

於是,南陽人和襄陽人都説諸葛亮是隱居在自己的家鄉,文人學者是紛紛引經據典,互不相讓,明清時期即打起了筆墨官司。顧嘉衡是湖北人,當時又任河南南陽知府,為了既不得罪故鄉人,又不刺傷為官地,只好來個“和稀泥”,寫下了這副騎牆的折中對聯,要大家不再分南陽襄陽,從而緩解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因此這副對聯名噪一時,為人們競相傳誦。1959年,當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__來南陽視察工作,對這副對聯頗為欣賞,還據此聯改了一副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國家,何必爭多得少得。”借古人名聯的舊形式而賦予革命的新內容,充分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__同志的寬廣胸襟和高尚情操。

看來直到現在,顧嘉衡這副對聯還在給我們以有益的啟迪。另外,武候祠還有很多名聯,其內容大都是歌頌諸葛亮的才華與德政,若把這些對聯拼湊起來,加以縱橫分析,可以説是一部三國史詩。如這一副:定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氣周瑜,屏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還有一副妙聯:收兩川,擺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恩三顧;取西蜀,徵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木土爻之封,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聯巧用了一、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lo個數字,下聯靈活運用了東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10個字,全聯共54個字,簡練地闡述了諸葛亮出茅廬後輔佐劉備父子戎馬倥傯的戰鬥一生,真可以説是字字珠璣,筆筆傳神。

請大家隨我到這邊來,參觀岳飛手書的前後《出師表》。這一共由2l塊石碑組成,刻工精良,十分壯觀,不可不看。《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建興五年(227年)給後主劉禪上的奏章,暢述了自已為復興漢室要“鞠躬盡瘁”的忠貞思想,成為“字字中間有涕零”的千古名篇,感染力極強。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抗金途中路過南陽,“遇雨,隨宿於詞內”,觀看了《出師表》之後,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夜不成眠,坐以待旦,感慨萬千,後經道人請求,揮涕走筆,把1300餘字的前後《出師表》一氣呵成,背誦寫出,以抒胸臆。其字鐵畫銀勾,龍飛鳳舞,瀟灑飄逸,奔放淋漓,表現了高超的書法藝術。我們今天遊武侯祠,觀《出師表》,遠相撰詞,名將手書,既能見孔明之胸懷志略,又可賞岳飛之翰墨神工,實為今生一大幸事。

現在我們繞過大殿拾階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秀麗的院落,院內古木交錯,花卉盈庭,翠柏叢中簇擁着這座八角攢尖式建築,就是聞名於世的諸葛草廬。草廬為磚木結構,茅草蓋頂,迴廊相通,古樸簡陋。廬內豎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漢諸葛孔明舊廬”七個大字,廬內及門額上懸掛着郭沫若先生及__元老於右任所書的匾額。草廬八角挑起,懸掛八隻風鈴,以八封陣勢別具風格。每當清風輕吹,風鈴叮噹作響,好像在娓娓敍説着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我們坐廬中小憩,可近觀四周景緻,古人曾有“身居一廬八面景”之説,卧龍崗十景中的八景在這裏都可以看到:古柏亭、野雲底、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橋、抱膝石、老龍洞等繞廬而建,成眾星拱月之勢。這些景點雖同置一院,但毫無擁塞侷促之感,碑廊相連,錯落相間,互為對景,形成績麗恬靜的園林風光,步移則景導,表現出古人高超的造園藝術。

於茅廬右後側,為台式建築磚石結構,平面為正方形,高約數丈,沿梯道可盤旋而上,上有磚牆花樣平台,憑欄可望遠觀天。半月台上諸葛亮在此隱居時夜觀星象的地方,諸葛亮知天文,曉地理,善於利用風、雨、霧等自然現象為戰爭服務,草船借箭、祭東風等民間故事,婦孺皆知,膾炙人口。清人有詩讚之:“漢月鏤空昭碧天,憑高一望盡寒煙,1U圍水匝林梢見,待酌流霞候月圓。”台正面為半圓形磚券門,上嵌顧嘉衡所書“半月台”三字,旁飾半月圖案,兩側刻有聯“自來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蓋由唐劉禹錫《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中演化而來。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寧遠樓,又名清風樓。它坐在中軸線的末端,為整個祠廟的最高建築,傳為諸葛亮隱居南陽時書齋舊址,樓名由“寧靜致遠”而來。“萬古雲霄”匾額,源自杜甫《詠懷古蹟》詩:“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高,三分割據纖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門柱上懸掛清四川鹽茶使趙藩在成都武侯祠書寫的一副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從來治蜀要深思。”

這裏的“攻心”的是諸葛亮在南征時,馬設曾建議“用兵之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採納了這一建議,七擒七放孟獲,以攻心收到了安撫的效果。寬嚴,是諸葛亮《答法正書》論述的中心。諸葛亮幫助劉備在蜀建立政權後,根據“劉璋闇弱,威刑不肅”,“使蜀土人士-,專權自態”的局面,實行了嚴峻的法治,進行了種.種改革。時的四川太守法正認為諸葛亮“刑法峻急”並以劉邦進川時的寬刑,來建議諸葛亮“刑弛禁”諸葛亮剖析歷史,針形勢,寫出了《答法正書》,指出根據實際情況,不能照搬邦人川時的寬刑,主張針對當時益州的狀況,厲行法治。聯文在高度評價諸葛亮的同時,又強調了審時度勢的重要性。高度概括了諸葛亮治國安邦的經驗,極富哲理性和生命力,這副炙人口、言簡意賅的楹聯耐人尋味,充溢着深刻而生動的正與反、寬與嚴、和與戰、文治與武功等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思想,因而,__極力推崇這副對聯,譽為發人深思的“施政篇”和“治安策”。

現在,讓我們到三顧祠看一看。三顧祠門柱懸掛“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的對聯,祠院內翠柏挺立,綠草如菌,庭院宏敞幽深,四周圍牆嵌滿碑刻,有“碑牆”之稱。祠內有關張殿,殿內立關羽、張飛貼金塑像。關羽赤面鳳眼,美髯垂胸,神安氣閒,雄姿威風,張飛面色漆黑,豹頭環眼,燕頜虎鬚,急不可耐。要説起這個張飛啊,他就不是搞政治的,沒象劉備這樣有政治家的遠見,看不到諸葛亮這個人才的價值。一顧茅廬時沒有見到孔明,他説“既不見,自歸去便了。”也沒有發什麼牢騷,表現還算一般,説得過去。到劉備準備二顧時,張飛説:“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遭到劉備的呵斥,差點不讓他去。沒想到第二次哥仁又吃了閉門羹,到第三次劉備還要去時,他再也忍不住了,説“今番不需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要是依他的主意,用麻繩把諸葛亮綁來見劉備,那會是什麼結果!

“三顧堂”.位於關張殿後,相傳達裏就是劉備三次求訪孔明的地方。殿內有劉備、諸葛亮對話的塑像,二人分賓主而坐,書童侍立側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再現了備亮當時縱論天下時的情景。你看那神機妙算的諳葛亮,面目清秀,衣着古雅,含而不露的面孔上略帶有幾分笑意,給人一種温文爾雅,謀略在胸,穩操勝券的感覺,他正意氣風發,侃侃而談;再看劉備,正在畢恭畢敬地洗耳恭聽呢。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他那如飢似渴,謙遜恭敬的內心世界。

當時的劉備,以自己是漢室後裔,打着正統的旗號,請求國家統一,他四海飄零,奔走了二十多年,先後投曹操,奔袁紹,附劉表,終因勢單力薄,一事無成,敗居新野,難籌大志,但仍雄心勃勃,四處訪賢。後來,經徐庶舉薦,得知諸葛亮的大名之後,就冒着嚴寒,詞謙禮恭,親自由新野到南陽支產三次恭請,大有商湯請伊尹、文王栽太公的誠心與胸懷,迫切而又熱情地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見他求賢若渴,志向遠大,就答應了他的要求。正如唐代李白詩中寫的那樣:“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眠蜀,壯志吞鹹京。”明陳正倫《卧龍崗》詩云:“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據雄”。三顧晤對真可以説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談,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劉備能夠建立西蜀霸業,關鍵是得到了諸葛亮這個智囊人物。大家看三顧堂裏的這組雕塑,不正是“智能之土,思得名君”,“名君聖主,求賢用能”的讚歌嗎?我們今天參觀的諸葛草廬,不僅是諸葛亮隱居躬耕的地方,也是諸葛亮政治、軍事思想形成的地方,是“三分天下”的策源之地,是劉備、諸葛亮三顧而合,如魚得水的場所,因此歷朝歷代,這裏也就成了人們紀念諸葛亮的重要場所。武侯祠裏的人物塑像,個個性格鮮明,惟妙惟肖,內心世界,各具其妙。

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有廊壁間鑲嵌的300餘通碑刻和殿堂上數不清的匾額楹聯,這些碑刻刀法細膩,很多匠額楹聯在書法上也有相當深的造詣。像嶽少保書寫的《出師表》、“還我河山”,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等,筆體蒼勁,灑脱俊逸,歷來受到國內外書法愛好者的稱讚和推祟。楹聯中還有不少佳作耐人尋味。所有這些,使南陽武侯祠成為全國現存祠廟中規模較大,文物價值較高、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一處人文景觀,處處都閃耀着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龍崗之遊,若僅流連於松柏奇花之間,陶醉於亭台樓閣之中,而忘了欣賞武侯祠中的碑、聯、匠,那就像入寶山空手而歸,真是一大憾事。風和日麗,漫步武侯詞中,“從容細看平沙處,可有先生舊馬蹄”,你有什麼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構成了漫長的歷史長河。在這長河中出現了數不盡的風流人物。然而,大浪淘沙,淹沒在歷史河牀中的,也同樣數不清,道不盡,而極少有像諸葛亮這樣不僅能沿着歷史的長河從中古走到現代,而且還能走向千家萬户,走進千千萬萬人的心裏。

各位團友,諸葛亮淡泊明志,正直廉潔的美德千古傳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赤誠感天動地,化作了歷史的永恆。他是中國人乃至東方人心目中智慧、忠誠、仁勇的化身,史學家稱他為政治、軍事、經濟的三絕,在中華文明史上獨領風騷,被後世譽作“千古第一完人”。

讓人仰慕不已的諸葛亮,叫人説不完道不盡的武侯傳奇……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

南陽西峽縣導遊詞2022 篇14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所漂亮的庭院,就是1999年12月28日建成開館的南陽漢畫館新館。南陽漢畫館是我國第一座專門珍藏、陳列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35年,為中國早期藝術博物館之一。它以豐富的藏品和獨特的藝術風采,早已被海內外學者所矚目,在社會上有着廣泛的影響。老館原在南陽市西郊的卧龍崗上,佔地2700平方米。現在我們通過這座仿漢門闕,進入庭院,面前這座雄偉的仿漢建築,坐西向東,南北寬118米,中間高21米,佔地80畝,館藏漢畫像石刻近3000塊,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目前開放的是一樓綜合館的基本陳列部分,其中國家一級品119件,是現今全國規模最大的漢畫石刻藝術陳列館。好,我們現在就步入畫卷中,一覽千古情。大家看,大廳裏這二尊珍貴的大型石獸“天祿”、“辟邪”,已經飽經了20__多年的風雨滄桑,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漢代大型圓雕藝術天之意。這兩尊石獸虎頭鳳尾,鱗身雙翼,造型古樸,栩栩栩如生。您千萬別小看他們,這二尊石獸早在唐代就已經受到了世人的注目了,唐代李賢的《後漢書。孝靈帝紀》、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沈括的《夢溪筆談》都曾提到這二尊漢雕石獸。

大家知道,南陽盆地地處豫、鄂、陝三省交會處,這裏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適宜,水陸交通方便,自古就是我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先進的地區之一,也是著名的戰略要地。早在戰國時期,南陽的冶鐵技術就已相當聞名,西漢時南陽冶鐵、水利、農業生產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鹽鐵論》稱“宛(南陽)周齊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已成為全國顯赫的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髮跡於南陽,二十八宿(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將領)又多出自南陽一帶,據不完全統計,兩漢時僅分封在南陽的侯王就有47人。這些皇親貴戚、豪族世家、巨户富商,生時極盡其欲,死更厚葬,競相營造冥宅大墓。這樣,始於西漢的墓內石刻畫像之風,到了東漢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封建統治階級大講排場,競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寶、偶人、車馬供死人“享受”外,還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築的“周閣重門”式的大型畫像石墓室,南陽漢畫像石刻,就是依附這種石墓室而誕生、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石刻藝術品。

南陽漢畫像石刻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表現的內容也異常豐富。由於南陽漢畫像石刻採用的是以寫實為主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而可以説它是兩漢社會的縮影,為我們研究兩漢社會的政治制度、禮儀風俗、經濟狀況、宗教意識、文學書法、美術、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戲劇、建築學、天文學、教育學、畜牧獸醫學等,提供了珍貴的直觀圖象資料。這些漢畫像石刻,雕造工巧,內容豐富,有顯示漢代天文學成就的日月星辰圖;有反映漢代歌舞雜技藝術的舞樂百戲圖;也有高門甲第,連車列騎,宴客投壺的漢代統治者奢華生活場面;還有表現漢代統治階級寵信道教、巫術的昇仙圖和神話傳説。

我們首先進入的是祥瑞廳。漢初統治階段中流行黃老思想,祟信道教、巫術,拜神仙,服仙丹,求長生不老,因此畫像石中有不少表現昇仙思想的畫幅,看這幅“羽人神獸”圖,畫中刻繪有“羽人”、“飛廉”。羽人是為道學仙之人,身生幾寸長的毛羽,能從地上自升到樓台之上,作飛天狀。飛廉是一種神物,乘上它就可以昇天,所以凡是表現神仙思想的地方,常常刻繪飛廉。南陽漢畫像石中的飛廉,頭似龍而非龍,身似鹿而非鹿,身生兩翼後拖蛇尾,兩隻飛廉,一前一後追逐奔跑,神態生動自然。大家看這幅“神人騎虎射怪獸”圖,能看出它的雕刻技法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嗎?對,這叫陰線刻,在漢畫像石中是不多見的。南陽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多屬於剔地並施有橫豎紋襯地的淺浮雕,用粗勁的陰線表達畫像的細部。畫像構思大膽巧妙,線條運用剛柔得度,畫像中的各種形象給人以古拙粗放,蒼勁豪邁的感覺。早期的漢畫像石,也有采用平地淺浮雕和陰線刻的雕刻方法,但這種畫像石出土數量不多,因而也就越發顯得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