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通用16篇)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1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歷經東西魏、隋唐至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共有約10萬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米(盧舍那佛像)。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通用16篇)

龍門石窟以伊河為界,分為西山和東山石窟兩部分,西山石窟開鑿於北朝和隋唐時期,東山石窟全部開鑿於唐代,西山石窟是龍門最精華的部分,其中包括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像和古陽洞中的“龍門二十品”。

西山石窟中的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羣雕,寺內中間的盧舍那佛像,據説是按照女皇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這也是石窟中最受遊人喜歡、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着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堪稱書法奇珍。古陽洞中保留了“龍門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

龍門石窟東山的香山寺,是武則天時代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生前經常來此遊玩。白居易去世後,根據他的遺囑,將他葬於香山寺以北,這就是今日的白園(白居易墓園)。

遊覽龍門石窟,一般步行即可,線路多為:景區大門-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在每年的4-10月期間,遊客還可以夜遊石窟,在如夢如幻的燈光襯托下,萬尊佛像更顯氣象萬千(夜遊只開放西山石窟和香山寺)。

景區內有“景區導遊全景圖”的立牌。大門處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每批人數核定為10人,普通講解服務費:西山石窟每次80元;東山石窟每次40元;香山寺、白園分別每次20元。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2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後歷時1520xx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户,這裏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裏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產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於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於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範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着密切關係。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裏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盪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葱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 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温雅文靜,富於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説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於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願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1982年,洛陽龍門作為舉世聞名的人文景觀,以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3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優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 來龍門遊玩,與其説是視覺的盛宴,不如説是一次心靈的朝拜。充滿靈性的石窟靜卧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藍的天空下,歷史的滄桑凝重與藝術的感官衝擊,讓人在感歎先人的智慧創造的同時,對宗教的信仰與藝術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市,可通過飛機、火車、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到達景區。 最為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車到洛陽站,再轉乘公交到達景區。 乘坐飛機到達洛陽北郊機場,再轉乘公交,也較為方便。 龍門石窟景區內以電瓶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遊船代步。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4

中國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基礎,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其中種植牡丹300餘個品種20餘萬株,種植喬、灌木及各類植物100多個品種200餘萬株。

國花園裏,有株身高兩米有餘的“花神”,有100多年的株齡。株型奇特美觀,分佈均勻的26根主枝從底部呈放射狀斜伸向上方,像被一隻無形的手託着,張開的冠幅達到3米。

“花神”上的花大大小小有99朵,取“九九歸一”、“天長地久”等美好之意。在20__年第二屆牡丹花王大賽中,“花神”奪得了“單株造型最奇特的牡丹”獎。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5

龍隱,取意於"潛龍在淵,飛龍在天"。龍隱象徵着修養和閒隱之意,也正合當前親近自然、調養身心、休閒度假的旅遊發展趨勢。

龍隱景區處於海拔800米以上的山間盆地之中,周圍山勢呈羣龍聚首之相,龍與龍之間,三條河流,縱橫流淌,最後在盆地正中央彙集成一條清澈的大河,滾滾而去。

龍水相生相伴,祥瑞生動。汝陽也是"中國恐龍之鄉",這裏曾經是恐龍的家園,迄今為止在汝陽境內已發現了30多條恐龍化石,其中被命名為"汝陽黃河巨龍"的恐龍是亞洲體腔最大的恐龍,長22米,也是世界第二大恐龍,僅次於阿根廷龍。

在方圓60平方公里的龍隱景區內,有罕見的崩塌奇峽景觀;宛如神話般的奇石王國;令人驚歎的水中洞天;滿山盛開的杜鵑花海;清澈見底、縱橫流淌的溪流和湖泊;古香古色的山村民居和住在其中依然保持着傳統鄉村生活習俗的原著居民……

景區景點

龍隱景區由浪漫花溪、神奇靈龍峽、高山湖泊飛來湖、童話桃花源、原始林區杜鵑嶺、"華夏之頂"中央峯和"中原第一雲梯"通天雲梯(也叫通天峽)七大遊覽區組成,是一個特別適合週末、閒暇來戲水、遊峽、賞石、登山、透透氣兒的新景區。

1、浪漫花溪:進入景區,我們首先來到的就是浪漫花溪,這是我們打造的以"閤家歡"為主題的一個休閒遊覽區,她長約1.5公里,我們沿着清澈流淌的溪流而上,兩岸是清新的水草和野花,河裏有沙灘、鵝卵石、圓潤的河牀石,我們可以和家人或朋友們在這裏脱掉鞋子,挽起褲腿,到清澈的溪水裏,親水戲水,賞花捉魚。

温馨提示:因為海拔高,空氣透明,容易灼傷皮膚,請戴遮陽帽,使用防曬霜。

浪漫花溪主要景點(遠觀):金蟾望頂:在我們前方左向,有一金蟾蹲坐,面向中央峯峯頂,做躍躍欲試之態。俗語:"鳳凰非梧桐不棲,金蟾非財地不居", 金蟾是瑞祥之物,可見龍隱是風水寶地。中央峯(也叫天心峯):我們朝正前方放眼望去,高高的雙峯相對而立,右邊這個山峯就叫中央峯,也叫天心峯。儘管她在我們景區100多座山峯中不是最高的,但因為她位居羣峯的正中央,被羣山羣峯所環抱,所以叫中央峯;當我們登臨峯頂,環顧四周,羣山環狀層層展開,仿若天地以我為中心,我為天地之中央,近可觀三龍戲水,龍相栩生,龍飛在即,遠可望羣山如蓮,藍天為水,天地合一。中央峯被譽為"太極之心,華夏之頂"。只有登上峯頂才能感受到她的美妙。"登上中央峯,好運自然來!"今天大家想不想登上中央峯啊。 2、神奇靈龍峽:經過浪漫花溪,我們來到神奇靈龍峽。她長約2.5公里,以罕見的崩塌地貌為主,壁立成門,巨石成洞,沿溪而上,需不時穿洞而行,歷經五門十洞,十潭十瀑,是中原地區難得一見的奇峽。我們在這裏經歷到的是"頭頂瀑布,不斷穿洞而過"的體驗。峽內奇石遍佈,象形巨石無數,也是名副其實的奇石王國。整個遊程都有溪流、飛瀑、碧潭相伴,玩着不累,清爽宜人。

温馨提示:特別提醒各位遊客朋友,穿過十大洞天,過十個洞的時候,一定要舉起手,摸着頭頂上的石頭走,摸摸奇石,時來運轉啊!還有,你先主動給她打招呼,她就不會給你打招呼了,哈哈!切記切記!

靈龍奇峽主要景點有:袖珍峽:袖珍峽是靈龍峽中的一段微縮峽谷,號稱"世界上最小的峽谷",雖然寬不足2米,長僅約10米,但在這不足20平方米的地方,瀑布、溪流、深潭、幽谷、峭壁構成了一個峽谷所需要的全部元素,堪稱天下奇景。老龍潭:我們進入靈龍峽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個碧潭,水雖不深,但瀑布飛流,洞中有洞,洞內生長有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大鯢(也叫娃娃魚),該潭叫老龍潭,老龍潭旁有一龍王廟,天旱時當地農民朋友到此祈雨,有求必應。(可以講當地村民們親身經歷的幾件事)轉闕:山窮水盡疑無路時,順祈雨潭盡頭望去,卻現出一個幽洞,給人以一線轉機,此即為轉闕。踏汀步、過轉闕,摸摸轉運石,您一定會"石來運轉"! 龍門有"伊闕"之稱,龍隱有"轉闕"之祥。洞開天城:過祈雨潭,過轉闕,穿過幽洞之後,豁然洞開一座天城,左右前後城牆城門閉合,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把守城門,氣勢磅礴,我們恍惚能聽到金戈鐵馬,又能好像聽到了天城王朝的街語,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想象。她同時又是一幅無與倫比的山水畫卷。連心洞(也叫情侶洞):連心洞全長20多米,洞內幽暗無光,需藉助燈光而入,相傳,古代村裏的有情人常來此幽會,所以此洞號稱連心洞,而從此洞穿過的有情人,必將愛情長久,幸福美滿。

唐風:細膩的脖頸,圓潤的面部,小巧的鼻、脣,活生生勾畫出一個唐代美女的韻致。雖是一塊巖石,卻被賦予了生命,實乃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藝術傑作,當地人説她是"太平公主"。

唐孕:曲線分明的上半身,微微隆起的腹部,找找看這個美麗婦人的頭藏在哪裏了?原來千百萬年來她從未見過這麼多遠道而來的貴客,不好的意思的將臉藏在那淡淡(濃濃)的綠色裏,她就是唐韻。當地人説她是"武后臨盆"。

富貴崖:洛陽有"牡丹花城"之稱,花開四月,遍城賞花,此處峭壁頂上常年盛開的牡丹,不知何因散落此處,堪稱"中華牡丹王",牡丹花開富貴,因此此處既是牡丹崖,也稱富貴崖。當地人説她就是武則天讓她盛開的黑牡丹。淨心潭、水簾洞:走到30多米長的淨心潭,我們發現潭的兩邊都是石山石壁,而且只見碧潭卻不見水的源頭在哪,在潭的盡頭也是一面巨大的石崖石壁擋住去路,正在懷疑是否"山窮水盡"時,會發現前方巨大石崖石壁的下方連着淨心潭的水面上有一處只容一人通過的小小洞口。我們踏過180多個蓮花汀步,探身小心進洞,光線突然暗下來,幾乎看不見路,卻突然聽見"嘩嘩譁"的水聲,摸索着往前走五六步,光線逐漸變亮,就能看見一個巨大的水簾從頭頂上傾瀉而下,光線也隨着水簾投射進來。透明的飛瀑銀練,和諧潔白的光束,清脆轟鳴的水聲,濺身欲濕的水珠,構成了中原地區少有的美輪美奐的水簾洞。千年古柳:穿過水簾洞,走出洞口,豁然開朗,但見溪水流淌,植被茂密,藤蔓纏繞,一派世外桃源的原始景觀。在溪水的一邊,一顆千年古柳靜靜地守候在水簾洞的外面,盡顯山水的寧靜和綿遠流長。千年古柳為線葉柳,屬楊柳科,樹齡約為900多年,國家二級保護古樹,與通天峽內國家一級保護古樹千年古藤(葛藤)同為龍隱景區的鎮山之寶。滴水觀音:在水簾洞的上出口千年古柳旁,朝正東方向望去,是一個很高很長的山嶺,是一處石林景觀。最高處有一尊巨石,酷似觀音菩薩。腳下就是水簾洞,仰望高處觀音端坐,當地村民把這裏叫滴水觀音。熊貓石:從千年古柳往前走200米,在右邊半山樹叢中有一塊巨石酷似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大家親切地叫她"歡歡"。

3、高山湖泊飛來湖:緊接靈龍奇峽的就是高山湖泊飛來湖。湖面長約1公里,原來此處就是一個天然湖,天大旱時,山下村民來此乞雨,後來開發旅遊,攔壩成湖,庫容達到20萬立方米,形成一個高山湖泊。大家都説真沒想到在山頂上會有這麼大一個湖,當地村民把她叫着飛來湖。這裏將來不僅要上水上娛樂項目,還要在湖邊興建臨湖餐飲中心。

温馨提示:飛來湖水深有十幾米,屬於高山湖泊,水温很低,嚴禁游泳。即使夏季水温也很寒冷,不能下水游泳,以免抽筋出現意外。臨湖遊道不是很寬,要注意安全。釣魚台還沒完工,目前還不能投入使用,請不要在上面玩耍和照相,以免落水。

4、童話桃花源:我們順着飛來湖的沿湖遊道望前走,就會看到幾片零星的耕地和綠樹掩映下的幾户山裏人家,原始的生態環境和原始的生活場景把我們帶到了童話般的桃花源。桃花源緊連飛來湖,長約2公里,中間有雄偉壯觀的巨石峽(也叫清風峽),最上面有母豬峽與嵩縣相接。巨石峽已建成開放,母豬峽山勢奇偉瑰怪,時有野獸出沒,山民們已陸續遷到山下居住,耕地房舍大多荒蕪,是探險和野營的理想之地。母豬峽等待二期開發。

温馨提示:母豬峽尚沒開發,但景色很美,建議進去的散客往裏走的不要太遠(不超過300米),下午3點以後就不要進去了,切記,一定要原路返回走杜鵑嶺,往中央峯方向。探險和野營愛好者團體可以在上面露營。

5、杜鵑嶺:我們進入景區山線首先遊覽的就是中原地區面積最大的高山野生杜鵑花海--杜鵑嶺,她是長1.5公里的生態林區。遊道走在山脊上,我們穿行在林蔭裏,視野開闊,和風通透,清爽宜人。特別是每年4月20日至5月15日,汝陽杜鵑花節期間,滿山滿嶺,杜鵑花開紅豔豔,一簇簇,一團團,一片片,人從花海里穿行,鮮紅的杜鵑隨時就在我們的頭頂上、肩上、胸前、臉旁,我們恍惚在美麗的夢境中。"洛陽看牡丹,汝陽賞杜鵑",汝陽賞杜鵑,就到杜鵑嶺。

温馨提示:看花賞花不摘花,是我們的美德。景區有禁止摘花的提示牌警示牌,也有巡視工作人員,發現摘花,是要教育和罰款的。林區也不能吸煙。

6、中央峯:穿過原始林區杜鵑嶺,直達有"太極之心,華夏之頂"之稱的中央峯,這也是我們龍隱景區最核心最震撼的部分。登臨峯頂,環顧四周,羣山環狀層層展開,仿若天地以我為中心,我為天地之中央,受羣山羣峯之擁抱,接三河匯流之擁戴。近可觀羣龍戲珠,真龍戲水,龍飛在即;遠可望羣山如蓮,藍天為水。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6

驚世巨現,天子駕六;東周瑰寶,舉世無雙。歡迎大家來參觀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在這塊“天中之地”上,東周諸王經營了長達515年的 光輝歲月,留下了影響至今的厚重文化。然而,曾經璀璨的瑰寶,究竟在哪裏呢?

在地下沉沒了20__多年,一朝驚現的“天子駕六”為您揭開答案。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的創建, “王城、王陵、王器” 的精美展覽,為我們目睹那段燦爛的歷史,以及新世紀新洛陽開闢了全新的窗口! 博物館是依託21世紀重大考古發現,“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遺址型博物館。車馬坑規模大,車子類型多,擺放整齊,氣勢宏偉,是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駕六”遺存。 輔助展出的有東周王城概況,首次全面介紹50年考古重大成就;東周王陵的發現與探索,向您展示鮮為人知的王陵祕密;美輪美奐的東周瑰寶,細緻體現青銅時代晚期的金屬之美……

説了這麼多想必大家對天子駕六博物館十分的嚮往了,下面呢,我們就來一同走進博物館內部的第一個大廳。

大家跟我過來,看一幅地圖。這幅地圖是考古工作者根據考古的結果繪製的。曾經洛陽古代的都城遺址的具體位置。洛陽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一共留下了五個都城遺址。歷史學家稱之為“五都會洛”。

中心部位與繁體的漢字“亞 ”(亞)很相似,所以考古學者稱其為“亞”字型墓。這個墓葬是所有墓葬中規格最高的,也是洛陽發現的唯一一座“亞”字型墓。墓室內發現的青銅器上有銘文“王作寶尊彝”的字樣。這個“王作”就是專門為天子所做的器物。根據所出土的器物知道這個墓葬修建於東周初年。那個時候,東周的第一位天子周平王,在位41年,近半個世紀。所以推測這個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就是東周的第一位天子周平王的墓葬。一般象這樣的大墓,在下葬的時候都會有一些陪葬坑。下面呢,我們就來看看洛陽發現的最大一座陪葬坑。

根據周禮的規定,嚴格按照等級制度,天子用九個鼎。我們常説的“一言九鼎”就是從這來的。天子用九鼎,諸侯七個,士大夫五個,依次下推。

這兩個銅馬是東周時的手工藝品。

中間的是銅帶鈎----中國古代的皮帶扣;左邊的是銅鏡,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鏡子的背面,正面被打磨光以後可以照出人的容貌。

剛才看到的是玉璧和玉環及玉龍。古人非常的喜歡美玉,所以呢,古人就將美玉製作成裝飾品帶在身上。

剛才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早期的貨幣。因為把柄是空心的,所以又叫空首布。因為樣子和鏟子有點像,所以又叫鏟幣。這就是東周時的錢。

這些是中國古代的車器:左邊的是車上的裝飾品---銅鈴。中間長的是轂,旁邊的是車軎(衞)。他們放在一起使用,保護車軸不至於脱落。右邊的是馬車上的連接器。因為古代的馬車都是木製結構,所以這些都是用在馬車的關鍵部分。

這最後一個展櫃裏放的都是彩繪的陶器。陶壺,陶鼎和陶豆。分別用來盛酒,盛肉,盛主食的。他們都是在燒製好的陶器上,再繪上顏色的。這樣的彩繪陶器一般來説是不易保存的,但他們在地下埋藏了20__多年後,至今依然色彩鮮豔。

這第一個展廳呢,展示的都是東周時期的器物。下面呢,我們到第二個展廳,看看著名的車馬坑。

20__年的時候市政府準備在這裏修建一個河洛文化廣場,考古工作者就來勘探,結果發現了一個墓葬坑,於是就修改了原來的計劃,在這修建了一個博物館。

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小馬坑,南北寬3.2米,東西長3.6米,在這裏一共清理出完整的馬骨骼兩具。馬頭朝南,馬尾朝北,整齊的擺放着。在當時那個年代,能養的起馬,並且用馬來陪葬的,只有貴族了。所以專家推測:這個馬坑要麼是諸侯的陪葬坑,要麼是士大夫的陪葬坑。

後面這個大馬坑呢,有車有馬,兩個馬坑距離很近,但兩個馬坑高低位置大小都不同,由此可見,這兩個馬坑應該不是在同一個時期下葬的墓葬。這個大馬坑呢,全長42.6米,寬7.4米,當時共清理出70匹馬,26輛車,7只狗和一具人的骨骼。

下面讓我們首先看看中國馬車的構造

前面橫着的是車橫,縱着的是車轅,中間的是車廂,這個是車軸,兩邊的是車輪。中國古代的車呢,都是用木頭製作的,包括車輪和車軸。在漫長的歲月裏才,這些木頭就會慢慢的朽化。在朽化的過程中緊壓在木頭上的泥土就會慢慢的滲透進去。所以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實際上是木頭和土結合在一起的遺蹟了。而這些馬擺放的十分整齊,專家們就推測,這些馬有可能是被麻醉後,或者是用鵝卵石砸死後在按照事先的計劃,整齊的擺放在這的。相對與馬的整齊有序,在整個馬坑內還發現了7只狗的骨骼,但他們都是被緊壓在車廂下了,十分的凌亂。所以就推測,這些狗是被活埋的。填土時這些小狗為了躲土就都躲到車廂下了結果全被埋在車廂下了。

在着呢,我們看到的實際上也是一隻小狗的骨骼。當時,這隻小狗為了逃生,就奮力逃離馬坑,再有一步之遙就可以重生了。

但可惜的是還是被人發現,當即用一個大的鵝卵石把它砸死在坑中了。所以我們看到的狗的骨骼就成這樣了 。

在我們正前方呢,有兩個這樣的方坑,這是兩個另外的東周墓葬。因為墓葬下葬的時候比較的晚,所以在下葬的時候並不知道有馬坑,所以在下葬的時候就對下面的車馬坑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兩個墓葬沒有發掘,現在都還埋在地下八米深的地方。

西周的時候,人殉的制度還像以前一樣很常見。但到了東周呢,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啊,就開始反對人殉了。所以在中國東周以後的墓葬中很少有人殉了。而這麼大的一個車馬坑也就只發現了一具人的骨骼。有人猜是車伕,忠實的奴僕,或者就是一個奴隸,但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證實他的身份。

我們在這發現的這個圓形車子,他的車廂呢,是圓形的。周圍用的是一些軟性材料編織的。因此,有專家就認為這很有可能是當時專門為女性修造的。

這座陪葬坑裏的馬車是主人當年最顯赫的交通工具,體現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財富。在當時呢,製作一件器物技術含量最高的就是造車了。由於當時的車型單一,車與車的外觀區別不大,那麼古人是如何來區別身份的高低呢?在古代的文獻中呀,就記載着“天子駕六,諸侯駕四,士駕二”,。那所謂的士駕二呢,就是一般的貴族乘坐兩馬駕的車,諸侯要乘坐四馬駕的車,只有天下的尊主-----周天子才可以乘坐六馬駕的車。

在20__年的時候呢,我們在東周王城陵區發現了這個車馬陪葬坑,在這裏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以車轅為中心,左右對稱兩馬共駕的車子,就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士駕二”了。

這個以車轅為中心,左右對稱的一邊兩馬,四馬共駕一輛的車子,這是諸侯駕四。

下面我們再來看天子駕六的車子,整個馬坑倒數第二輛馬車。它以車轅為中心,一邊三匹馬,六馬共駕一輛車,清晰可辨,它就是文獻中記載的“天子駕六”了。

這一切呢,都是為了顯示天子惟我獨尊的顯赫地位,而且這座車馬陪葬坑的發現,在史學界也有重大意義。因為它論證了古代文獻中“天子駕六”學説的正確性,並且為當時的乘驛制度提供的實物資料。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這個車廂要比其它車廂兩邊寬出二十公分。

在後面幾個車廂裏,我們都會看到一些小的骨骼,這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小狗的骨骼了。這些狗當時都是作為狩獵和戰爭時使用的。而馬車呢,是主人生前使用的交通工具,主人把它們放在自己的墓室裏就是希望這些車和狗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陪伴他們。所以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個壯烈的場面就是主人生活出行的隊伍了。我們在最後面這個車廂裏看到的這個狗的骨骼非常清晰。

在這呢,我們非常清楚的看到整個車馬坑的全貌了,非常壯觀。它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處原址陳列的博物館,象這樣子兩列隊伍整齊擺放的形式在全國發現的車馬坑中是非常少見的。這兩千多年前的遺蹟呢,如今已經重新展示在我們面前,它們都是寂了無語的,如果我們瞬間賦予這些車和馬生命的話,我們眼前將是周天子出遊的時候,威武顯赫的車隊了。

我們這個博物館是20__年發現的,20__年10月1日開的館,它可以説是洛陽市眾多博物館中最年輕的一座。當初開館之後呢,就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參觀,有專家觀看後,就稱之為“東周瑰寶,舉世無雙”。這以上呢,就是我們博物館兩個展廳的介紹了。我的講解部分到此就結束了。兩邊的牆上還有一些圖片,大家隨便看看。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7

汽車在蜿蜒起伏的山路上行駛,山間公路宛如一條沉睡的巨龍盤繞在山間,藍藍的天,白白的雲,綠綠的樹,清清的水,組成了一幅和諧的山水畫。

龍潭大峽谷——一個美麗的地質公園,被稱為世界最美麗的大峽谷。

在八月五日的早上,我們準時的來到了補習班集合,我們即將就要去龍潭大峽谷了。人齊了。我們坐在通往洛陽新安縣的大巴。坐在車上看着那淅瀝瀝的小雨,我有些失落。因為在下雨是爬山,我有些害怕。坐在車上我一直是吃。睡。坐了四個小時的車,終於到了!

我們是和旅行社一起去的,可能是害怕我們迷了路。導遊買好了票後,我們就要上山了。

我們一路向前走,我要給大家特別介紹一下的是“貴人彎腰洞”再走那個洞時你一定要彎腰,再走時那個貴人彎腰洞很長,我本想稍抬一下頭的,但只要我一抬頭,就會撞破額頭眼冒金星。所以我以下頭也不敢抬。走完了洞。我們就繼續出發了。

我們走到了一個更獨特的地方那就是天碑了。那個小高山約有70米像個大巨人,把頭插入天空,而他的肩上披着幾縷輕紗似的白雲。

當我們爬到半山腰時,我早已一步三喘了,兩條腿像灌了鉛似的,沉的抬不起來,就覺得渾身連四量勁也沒了!但我有鼓足了勇氣走到了如詩如畫的的神奇之地是——仙人足跡。它那鑲嵌在一顆大石頭上,那溪水映着燦爛的陽光,像浮動的着的彩色綢帶。仙人的的石跡大約有2.30釐米左右,我想如果真的仙人留下的那麼一定會是赤腳大仙留下的。

當我們要下山時,只能走下山坡路,我們走啊走,終於下了山,我們大約走了10多里路,我很累,雖然很累但我很開心。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8

欒川縣位於豫西伏牛山,一直有“洛陽後花園”美稱。

欒川旅遊資源豐富。按國家制定的調查與評價體系,全國旅遊資源分為8大類31個亞類155種基本類型,欒川有8大類26個亞類84種基本類型,分別佔全國 的100%、83.9%和54.2%。欒川地處亞熱帶向暖温帶過渡區,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温12.1℃,年日照2103小時,年均降水量 862.8毫米,無霜期198天。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有青山、老林、險峯、峻嶺、幽谷、飛瀑、藍天、白雲、奇石、溶洞、温泉、翠竹、小橋、流水、人家,空氣中負離子含量平均3萬個/立方 釐米,最高達6萬個/立方厘米,被權威專家測定為中原空氣最清潔的地方。

欒川交通

大巴:到洛陽錦遠汽車站坐大巴到欒川,35元。

自駕遊:走洛欒快速通道,王城大道一直向南到郭寨右轉一直走快速路就可以了,開的快的話不到2個小時就能到了,想繞遠走盧氏最少得8個小時才能到。

欒川特產

欒川特產資源豐富。根莖類(天麻、首烏、柴胡、黃芩、黨蔘等)、果實類(杏仁、山楂、五味子、枸杞子、連翹等)、花葉類(竹葉、二花、茵陳、野菊、辛荑等)、皮枝類(杜仲、桑枝、柳枝、椿皮、竹薷)、藤本樹脂類(松香、桃膠、冬藤、木通、五倍子等)、菌藻類(豬苓、桑寄生、靈芝、銀耳、馬勃等),中藥材有1400多種,年產量500萬公斤以上,醫藥專家稱之為“豫西天然藥庫”,有“一步三棵藥”之美譽。木耳、香菇、猴頭、鹿茸、核桃、板栗、柿子、蜂蜜等 100多種土特產享譽全國,產品遠銷歐洲和東南亞各國。

欒川旅遊景點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洛陽西南160公里處的欒川縣境內,已開發了12個景區,100多個景點。境內山勢雄偉、峯巒疊嶂、林海茫茫、古木參天。這裏 “龍”文化薈萃,自然景觀萬千,四季景色秀麗,奇峯異石林谷幽深。溪水、清潭、瀑布縱橫其間。是原始的、純天然的、無污染的生態旅遊區,是河南省首家“全國文明森林公園”。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是洛陽市的後花園,欒川十大景觀之首。最高峯唱曉峯(俗稱雞角尖)海拔2212.5米,狀如雞角,引吭高歌,勢如刀削,奇險無比。當代作家李準讚譽“秀壓五嶽,奇冠三山”。

森林公園內的洪洛河,水流湍急,穿石過澗,多有瀑布奔瀉,如天銀河,甚為壯觀。公園內峽谷深邃、峭壁林,石壁間多有龕洞佈於其上。洞中有洞,清泉叮咚,別有情趣。

老君山坐落在欒川縣城東3公里處,海拔2192米,是伏牛山三大主峯之一,又名景室山。因為相傳道家創始人老子曾在此山歸隱修煉,故而得名老君山。北魏時 建老君廟,鐵椽鐵瓦,金碧輝煌,唐、宋、明、清諸代都把這裏尊為道教聖地。老君山氣勢雄渾,“駐足峯巔,放眼四顧,可西瞻秦闕,南望楚地,北眺龍門,東瞰 少林”。歷代文人騷客對老君山多有推崇。山頂太清觀始建於北魏,歷代重修,唐代尉遲敬德曾監工重修,明朝最為鼎盛,鐵椽、鐵瓦、金碧輝煌,千百年來,一直 是豫、陝、皖、鄂等地眾香客朝拜的中原道教聖地。

重渡溝

國家4A級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東北50公里的潭頭鎮內。從洛欒快速通道可達,欒川縣城有班車直達。距洛陽市區120公里。是水域風光風景區。傳説西漢末年,漢王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兩次渡過這道溝河而得名。

重渡溝景區內林茂草豐,雉飛鹿鳴,四季泉水噴湧,常年飛瀑成羣,翠竹碧水交織,肥鴨壯鵝嬉戲,水鄉特色濃郁,堪稱“北國一絕”。

抱犢寨

抱犢寨位於欒川縣城西北50公里的抱犢山上,是豫西名寨之一。

周圍都是百丈懸崖,南門壁立千仞;西門兩峯對峙,當中僅隔一米多寬的狹谷;東門右側有“斷山壕”,屬“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險要所在。

山上有四季長流的泉水,有遮天蔽日的茂林,寨上有天然石洞名叫“過風雨”,洞內原塑有一位懷抱牛犢、白面無鬚的神像“抱犢真人”,所以人們又把這裏叫作“抱犢宮”。

抱犢寨東門以外,有一座山峯,峯上矗立着一座石筍,遠遠望去,酷似一名耄耋老者,當地人稱之為“石老漢”。北門邊懸崖上也有石柱,好似盤膝而坐的老婦,人稱“石老婆”。

傳説二人是老君駕前守丹爐的童男童女,因私自婚配,偷吃仙丹,而被老君罰在此處看守山寨的。

雞冠洞

雞冠洞風景區位於河南洛陽欒川縣城西三公里處,區內一山,山中一洞,山以形名,洞以山名,故曰“雞冠洞”。雞冠洞洞深5600米,上下分五層,落差138米。目前已開發洞長1800米,觀賞面積23000平方米,共分八大景區。洞內峯迴路轉,曲徑通幽,景觀佈局疏密有致。

養子溝

養子溝風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東5公里處。洛欒快速通道可達。距洛陽市區142公里。是集山水景觀、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區。因唐代貞觀年間巾幗英雄樊梨花在此安營紮寨,養子、教子而得名。

伏牛山滑雪場

伏牛山滑雪場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西25公里。縣內有客車直達,距洛陽市區166公里。是集觀光、會議、休閒、度假、運動(滑雪)為一體的綜合型高山旅遊度假區。由北京協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投資興建,20__年12月28日對外營業。

九龍山温泉度假區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潭頭鎮東3公里,距洛陽市區120公里,是集遊覽、保健療養、會務、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度假區。九龍山温泉歷史悠久,早在唐神虎年間(公元705年)在此建淨安寺已有文字記載:“士農商賈,洗浴療疾者絡繹不絕”。1960年,欒川縣衞生局在此建防治院,温泉醫療作用得以更好的發揮。1992年,河南省交通廳先後投資1200餘萬元,興建各種配套設施。

通天峽

國家2A級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東18公里,311國道東側l公里處。距洛陽市區135公里。屬水域風光旅遊區。因峽谷內或羣山高聳或天成一線,懸崖峭壁,靈秀峻峨,飛瀑連環、清流疑是由天而降,故名通天峽,又名通天河。

蟠桃山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西25公里。縣內有客車直達,距洛陽市區166公里。屬山嶽型自然風景區。於20__年5月1日對外開放。景區內山、水、石、洞兼而有之,高、險、奇、峻無而不精。古木秀竹,奇花異草,懸崖峭壁,峯巒疊嶂,飛泉吊瀑,碧淵深潭,山青水秀,空氣清新,是不折不扣的天然大氧吧。景區內共分六大區域,百餘景點,區區有神化,景景有典故。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天,山花爛漫,爭奇鬥豔,漫山遍野香氣襲人;夏天,飛瀑流泉,壯觀無比,林蔭覆蓋,清涼宜人;秋天,碩果累累,漫山紅葉,層林盡染;冬季,冰凌玉柱,雪樹銀花,讓人陶醉。景區山頂有5畝的高山牡丹園,花大色豔,每年五一後開放。高山湖泊,水域面積5000平方米,是一個水上游樂園。景區內外有農家賓館20多家,大型餐廳一個,可容納300人的會議室一個,是集休閒度假,商務會議,觀光旅遊,消夏避暑,尋幽探險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

倒回溝

省級森林公園。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西南35公里的叫河鄉境內。欒川縣城內有客車直達。據洛陽市區188公里。屬山嶽型自然風景區。因西漢末年,王莽追殺劉秀至此,恰遇漫天飛雪,劉秀倒穿靴子,造成出溝假象後至南陽稱帝而得名。

蝴蝶谷

蝴蝶谷位於欒川縣城 1.5 公里的鼎室山腳下,西臨雞冠洞、東臨老君山。兩側環山,中間谷底貫穿一條溪流,谷內小橋流水、景色怡人、自然生長着成千上萬只蝴蝶,隨處可見色彩斑斕的蝴蝶在谷間翩翩起舞,在這裏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峽谷內總面積 15 平方公里,有385 種野生物種,野藤、野果形成綠色長廊,滿山野花 競相鬥豔, 進入峽谷,漫天蝴蝶在谷中起舞,情景令人心曠神怡,一些蝴蝶密密匝匝依附在枝葉、灌木叢中、飛瀑流泉之上與自然融為一體,受到遊人的干擾後,象炸開了鍋般五顏六色漫天飛舞,幾秒種又聚在一起,因此遊人留下:“蝶谷遊人多好奇,以物擊之散又聚”的絕妙詩句。谷內的蝴蝶繁殖園、標本製作室和購物中心是製作蝴蝶標本和工藝品的場所,陳列了多種蝴蝶文化商品,以滿足遊人的購物需求。

寨溝

寨溝風景區位於欒川縣城東3公里處,景區內有水上樂園、樊梨花寨、象鼻山、情人谷等景點20餘處。區內山清水秀,景觀美妙絕倫,更為獨特的“七潭八瀑”落差680餘米,泉水如縷如線,依次跌落而下,一級一潭,堪稱瀑中奇觀。最奇異的“過風洞”,深幽莫測,身近洞口可聽“轟嗚”風聲,冬日風暖,夏日風涼,妙不可言。近萬平方米的人工湖,青山綠水相映成輝,盪舟湖中,心曠神怡。

白雲寺

洛陽市欒川縣秋扒鄉之古剎白雲寺,背倚千仞白崖,高聳入雲。古剎始建於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70年),與洛陽白馬寺(始建於公元68年)是同時代建造的姐妹寺,距今約20__年,現存四塊碑碣為證。

昔時,晨鐘暮鼓、僧眾誦經禮佛聲聞十里開外,香火鼎盛乃豫西一大名寺。土改期間一度遭到破壞,後毀於時期,有居士尚記古寺對聯:紅塵滾滾苦海無邊,白雲悠悠回頭是岸。

今日,古寺在遺址旁邊重建,原遺址依然保存

楊山寨

楊山寨位於嵩縣木植街鄉石滾坪村,與欒川交界。楊山 因宋朝楊六郎在此屯兵而得名。清末,有個叫王天縱的曾在楊山佔山起杆,因此而更加出名(詳細介紹請見嵩縣之窗資料中心)。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9

中國國花園位於洛南隋唐古城遺址上,東起洛陽橋,西至牡丹橋,南臨洛宜路,北至洛浦公園南堤。總規劃設計面積1548畝。

中國國花園始建於20xx年9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牡丹專類觀賞園,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河南岸隋唐城遺址之上,東起洛龍路,西至牡丹橋,南臨洛宜路,北依洛河,東西長2400米,南北最寬524米,佔地1548畝。中國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底藴,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充分展示了牡丹之美、之清、之幽,享有"中國國花第一園"之美譽。自西向東共分為六個景區,即:西入口景區、牡丹文化區、牡丹歷史文化區、堤面遊賞區、東入口景區、生產管理區。其中種植牡丹1000多個品種50萬株,包含牡丹的九大色系,種植喬、灌木及各類植物100多個品種200餘萬株。在環境佈置上以植物見長,自然 流暢,突出體現了傳統皇家園林的造園風格。

中國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基礎,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豔冠羣芳的牡丹,千姿百態的植物、奇石疊翠的山巒、風情各異的亭台、碧水盪漾的湖泊、古豐古韻的建築……美景無限,佔盡風流。  自西向東共分為六個景區,即:西入口景區、牡丹文化區、牡丹歷史文化區、堤面遊賞區、東入口景區、生產管理區。其中種植牡丹300餘個品種20餘萬株,種植喬、灌木及各類植物100多個品種200餘萬株。在環境佈置上以植物見長,自然流暢,突出體現了傳統皇家園林的造園風格。

中國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基礎,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豔冠羣芳的牡丹,千姿百態的植物、奇石疊翠的山巒、風情各異的亭台、碧水盪漾的湖泊、古豐古韻的建築……美景無限,佔盡風流,國花園之美、之情、之幽,堪稱洛陽園林之翹楚。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10

千唐志齋位於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距洛陽市區約45公里,是我國收藏墓誌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唐代墓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在九朝古都洛陽以西45公里處,有一個風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河南省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這裏西扼崤嶺,東控函谷,已有千年歷史,被章太炎譽為"當關洛孔道"。這裏青龍、鳳凰兩山對峙,一肪澗水潺潺東流,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

這裏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字伯英)先生的家鄉。內存墓誌石刻一千四百一十三件,其中唐志一千一百八十五件,所存墓誌從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後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號都有,這些志石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

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誌二百二十八件;還有墓誌蓋以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該館為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將軍(新安鐵門人)收集民間散落的志石,在其營建的園林"蟄廬"內,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築,將志石鑲嵌於壁而成,保存至今。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11

今天,我走進了小九華山的玄奘寺。這裏所供奉的不是佛祖不是菩薩,而是唐玄奘。這是為什麼呢?參觀完後我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原來,是因為這裏收藏了唐玄奘的頂骨(不過只有三分之一喔)。所以這座寺叫玄奘寺,供奉的也是唐玄奘。

這座寺廟有很多關於唐玄奘的介紹,他小時候就很好學,長大了知識淵博、精通佛法,可是跟一位印度高僧交談時,發現自己的知識不夠多,就要去印度取回真經,知道佛教的真諦。取經路上神祕莫測,可能會餓死、渴死、累死。是什麼讓他無所畏懼取經路上的危險?是他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堅強的毅力。難怪後人稱他為“千古一完人”。今天我從唐玄奘身上得到了一條真理:如果沒有不懈的努力,就沒有明日的成功。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12

金陵城垣東麓,練湖煙水之濱,有故丘曰九華山。其間供奉大唐三藏法師骨殖所在,名玄奘寺。

山門屑小簡拙,別有松柏掩映,頗具古意。越山門拾階而上者百十步可見佛殿,檀香馥郁,禪音婷裊,得無感觸?寺因道顯,縱非廟堂連宇,紫廈金閣,自是法相莊嚴,肅然起敬。焚香禮拜,叩三寶沐慈悲,餘亦濁世痴男子耳。

過齋堂客堂,左側小徑可通羅漢洞、地藏殿,右則疏木修竹成蔭,或謂“放生池”。迎面巖階壁立,一上再上,直達舍利骨塔。已登臨,塔檐零落,衰草層生,遠山如在,流雲似卷,雖無悲秋之感,猶覺懷抱難傾。

西向鍾亭,棧道危欄,崖高不過數仞,凜然心有餘悸,因山勢無曲折迴旋,只取其直之故也。料來世事亦如此,至險者,箭弦已發,退無可退。

據亭而坐,揚目能觀鍾阜晴嵐,垂首得見台城夕樹。至於練湖之內,翠波菱舟,畫橋長堤,纖毫皆在眼底。有伊人嘗欲得金陵真山水,恨當日未暇同遊。

臨去,蒙釋傳真師賜餘《藥師光王佛本願經》、《觀音經》、《地藏經》數冊,餘欲獻功德若干,師笑曰:“吾為傳真,豈為佈施,幾冊經文不捨,何求無上之法?”

師言如棒喝,當戒貪與痴。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13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洛陽橋連接洛河北的定鼎路和洛河南的龍門大道。現代老洛陽橋,就是如今供非機動車和行人通過的洛陽橋,於1955年12月底建成通車,是滔滔洛水上的第一座現代大型橋樑。他見證了洛陽新中國成立後的飛速發展,在洛陽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前期,她都是洛陽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她已經成為洛陽人心目中的功勛橋和聖橋。

這座大橋之所以被洛陽人稱作“老洛陽橋”,就是相對於在老洛陽橋東側建成的“新洛陽橋”而言。

新橋於1982年建成,新大橋對開四車道,比老洛陽橋威風得多了。新橋自竣工通車以來,接替退居二線的老洛陽橋,為促進洛河南北兩岸的交流融通和經濟發展繼續做着貢獻,也使洛河上出現了雙橋飛虹的景象。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14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 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

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 ——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接着我們繼續參觀蔡襄詞。它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 “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緻。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遊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於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於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脱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複,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15

對於每一個從事書法藝術,乃至從事史學、文學、文字學、金石學、墓誌銘等研究的人來説,不知道千唐志齋就過於孤陋寡聞,沒有到過千唐志齋也會是終生之大憾。

幾年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書協主席、中國書協理事王少默先生來鄭,我和書友宋震等曾陪同其參觀過千唐志齋,但總因當時時間安排得比較緊,沒能“看過癮”而留下過多遺憾。再次到千唐志齋參觀一直是我的一大心願。

去年年底,因工作原因結識了省財政廳的馬建軍先生。當他得知我喜歡書法時,告訴我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衡劍超是他的老朋友,抽空可以陪我到千唐志齋參觀。我自然是興奮不已,並當場約定春天踐約。

三月中旬的一個雙休日,天清氣爽,萬物復甦,春天的驕陽和絲絲花香給我們帶來了不盡的快意。我與書友曹向春、劉玉峯先生,畫家郭曉惠女士,以及書畫收藏家趙會來先生等,在老馬的陪同下從鄭州出發,驅車直奔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一百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在大家的説笑聲中不知不覺地就來到了新安縣,熱心的衡館長親自駕車到高速路口迎接,並帶領我們很快來到了因千唐志齋而聞名世界的中州名鎮――鐵門鎮。

鐵門鎮位於洛陽市西約四十多公里處,是已故辛亥革命老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鈁(字伯英)先生的故里。千唐志齋是張鈁先生傾心蒐集歷代墓誌銘,在園內闢地而建成的墓誌博物館。因大部分為唐朝墓誌,多達1100餘塊,故原河南大學校長王廣慶命名,國學大師章太炎親筆以古篆題寫匾額,並在尾部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之由來一目瞭然。

一下車,我們就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千唐志齋博物館。一進大門,園內優美的環境、渾厚的建築、春日的暖意、熱情的主人,就深深地打動着我們。

據導遊介紹,我國古代墓誌之作,始於東漢末年,盛於北魏隋唐。洛陽在歷史上曾是九個朝代的都城,千唐志齋所藏志石也大多為洛陽北邙所出。自周以來,歷代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都把北邙山視為風水寶地,生前無論故於何處,大都會囑咐後代將其葬於此地,故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説法,以致“北邙墓冢高嵯峨”,幾至“無卧牛之地”。由於古人喜厚葬,導致盜墓猖獗。清末修隴海鐵路,又挖掉一些墓葬,加上陵谷遷變,水土易改,凡開掘墓室,殉葬品均被洗劫一空,而沉重的碑石則棄之田間,故當地老百姓常揀來做捶布石、井邊踏腳和建築石料等。張鈁先生雖為軍人,但對金石書畫情有獨鍾。他委託朋友,廣搜散逸的墓誌石刻,前後共蒐集1500多塊,運回故里,闢地建齋,鑲嵌保存,永留後世。

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了由羅振玉的高足關葆謙題額的“聽香讀畫之室”的獨立石屋。這裏是張鈁先生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隱歸故里期間修建的,是專門款待朋友,談書論畫的地方。石屋上方兩側鑲嵌着張鈁先生親筆題寫的“誰非過客;花是主人”,遒勁雄強的大字楷書,映襯了張鈁先生的高尚品格和博大情懷。書房兩側是康有為題寫的“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壞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對聯,字體消散灑脱,用筆如錐畫沙。一幅對聯連用數典,足見康南海的博學。欣賞着張伯英和康南海窺破人生、極富哲理的聯句,以及他們精湛的書法藝術,猶如聆聽着他們在書房中親切地談論時局、切磋書藝。

穿過書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主房上方康有為親筆題寫的“蟄廬”兩個大字。字徑二尺有餘,字體遒勁,正正堂堂,堪稱康氏精品。接着,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了鑲嵌墓誌的十幾個相連的窯洞。據我的回憶,幾年前來千唐志齋時,窯洞上方好象是露天的,博物館為了能夠有效保護這些藝術珍品,在窯洞上方新加了玻璃頂棚,以防風雨的侵蝕和強紫外線的曝曬。窯洞內是歷代書法藝術珍品薈萃之所,珍藏着上起魏晉,下至明清,乃至民國時期諸多大家的墨寶和墓誌。館內所藏唐朝墓誌,自武德、貞觀起,經盛中晚唐,歷代年號,無不盡備。從墓主人身份來講,既有相國太尉、皇親國戚,又有藩鎮大吏、刺史太守;既有處士名流、真觀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宮娥才女,還有外國高官。

這些墓主人的人生際遇,較完整地顯示了唐三百年文治武功及社會百態,實為一部石刻唐書,或可視為唐人檔案館,對於研究唐代歷史,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鐫刻墓誌意在傳世,故多請當時的名家動筆,其書法藝術價值十分可貴。從書體上看,真草篆隸無所不有。從風格上看,或端莊典雅、塊塊晶瑩,或遒勁雋秀、字字珠璣,無不顯露盛唐時期的書藝之美。留連在滿壁誌石的天井窯洞,猶如置身於光彩奪目的藝術殿堂,把讀着一部書法藝術演變的歷史,更如穿過千年時空,撫摸着唐人堅實的脊樑,感受着唐人博大精深的文化與藝術精髓。更難能可貴的是還有一方唐朝重臣,被人們譽為東方福爾摩斯的狄仁傑的真跡。據導遊介紹,有專家考證,狄仁傑一生留下的真跡極為罕見,該墓誌對於考證、研究狄仁傑的書法藝術提供了實證。

千唐志齋還是考據文字的重要場所。武則天稱帝之後,改唐年號為大周。武則天在位期間,曾造字20多個,目前有記載且正在使用的僅有“曌”字,其它都在武則天退位以後廢掉,各種文獻已無可查詢。但在館藏的大周天授年間《高玄墓誌銘》中卻完整地保留了這些文字。比如“忠”字上方加一橫,為“臣”字,取意為臣民要忠於皇帝。“○”里加一波三折的“一”,讀作“日”, “○”里加一個“卐”,讀作“月”。“山、水、土”三字上下重疊為“地”字,意為有山有水有土方為“地”,等等。

張鈁先生除蒐集墓誌之外,還將平生所獲名人字畫,命工刻石,存於齋內。現齋中有稀世珍品漢武帝夢境圖浮雕,有宋代米芾所書對聯,明朝董其昌行草長卷,明末清初王鐸大幅作品《柳花》《柳條》詩軸。還有清人劉墉、陳鴻壽、鄭板橋、邵瑛、韓東籬等書家的真跡,又有近代名家章太炎、戴傳賢、靳志等人的條幅、對聯。窯洞內還有由蔣介石撰文、國民黨眾多高級官員和社會賢達署名、賀耀祖以漢隸書丹的為張鈁母親慶賀七十大壽的長篇壽序石刻。更有被稱為“近代三絕”的張鈁之父張子温墓誌銘,是由章太炎撰文,于右任書丹,吳昌碩篆蓋的極其難得的稀世佳構。

千唐志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經過不斷恢復修繕,古鎮名齋,燦然生輝。據衡館長介紹,博物館內除張鈁先生蒐集的墓誌銘之外,近幾年又新徵唐朝墓誌銘800餘方,現館藏志石已達二千多方,佔我國已出土墓誌的三分之一。為了讓各方政要名流、專家學者、中外遊客能夠更多地考察、研究、瞭解千唐志齋,他們準備擴大規模,增建窯洞,將新徵到的墓誌全部鑲嵌壁間。他們還準備將周圍部分民宅動員拆遷,按照張鈁舊居原有規模進行重建、修繕。我們相信,恢復修繕後的千唐志齋,墓誌會更加豐富,環境會更加優美,不僅是馳名中外的文化聖地、旅遊勝地,還是兩岸同胞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實現祖國統一的教育基地。

幾個小時的參觀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參觀結束,我們應衡館長之邀,重新來到張鈁先生的“聽香讀畫之室”,為博物館留下墨跡。幾經推讓之後,由我開筆。説實在的,在如此厚重的文化環境中,在歷代大家的精品鉅作面前,我等實在汗顏。但是,為衡館長的盛情,也難以推脱,只得當場獻醜。我書寫一幅自撰對聯後,向春也揮毫創作了一幅橫式條幅。臨走時,衡館長還送我們一幅漢武帝夢境圖拓片,讓我們興奮不已。

在回程的路上,張鈁先生題寫的“誰非過客,花是主人”的對聯在我的腦海中久留不去。是的,到過千唐志齋的人,誰不是匆匆過客?然而,鐵門鎮盛開的鮮花才是真正的主人。這花,是永遠的千唐志齋,是永垂青史的張鈁先生!

關於洛陽龍門的導遊詞 篇16

在洛陽萬山湖畔,豫西萬山叢中,新近亮出一方旅遊勝地,擁起一座科學聖殿--國家地質公園龍潭峽谷景區。它位於河南省新安縣西北部羣山之中、黃河萬山湖南畔,東距洛陽市80公里,屬洛陽黛眉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組成部分。

龍潭峽是國家AAAAA級景區,隸屬洛陽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是一條以典型的紅巖嶂谷羣地質地貌景觀為主的峽谷景區。 谷內關峽相望,潭瀑聯珠,壁立萬仞,峽秀谷幽,經過十二億年的地質沉積和260萬年的水流切割旋蝕所形成的高峽甕谷、山崩地裂奇觀,堪稱世界一絕,人間少有。享有"中國嶂谷第一峽"、"古海洋天然博物館"、"峽谷絕品"和"黃河山水畫廊"等美名。20xx年龍潭峽正式更名為"龍潭大峽谷" 。

龍潭峽是一條由紫紅色石英砂巖經流水追蹤下切形成的V型峽谷,全長12公里,谷內嶂谷、隘谷呈串珠狀分佈,雲蒸霞蔚,激流飛濺,紅壁綠蔭,懸崖絕壁,不同時期的流水切割、旋蝕,磨痕十分清晰,巨型崩塌巖塊形成的波痕大絕壁國內外罕見。

洛陽黛眉山國家地質公園分龍潭峽、荊紫山、黛眉山、青要山、萬山湖5個景區,總面積328平方公里,是一座以沉積構造遺蹟和地質地貌景觀為主,與地質災害遺蹟、典型礦產和水體、植被等景觀相宜相成的綜合型地質公園。公園內所擁有的國內罕見的紅巖嶂谷羣,與碧波萬頃的黃河萬山湖互為映襯,紅石韻,黃河魂,山光水色,兩相輝映,構成了萬里黃河上一簇具有特殊科學意義和美學價值的璀璨明珠。

龍潭峽谷就是這黛眉山峽谷羣地質公園中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