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木扎嶺導遊詞(精選19篇)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1

木札嶺是洛陽的一個原始生態旅遊區,位於洛陽市嵩縣東南部,距洛陽120公里,是國家AAAA級景區、河南省首家原始生態旅遊區,屬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地質公園。木札嶺旅遊區地處伏牛山腹地、北温帶和亞熱帶過渡區,位於秦嶺、淮河一線重要地理分界線上,特殊的地理區位,孕育了獨特原始和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精選19篇)

旅遊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從未有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始森林就有20平方公里,博大精深的原始森林是植物的王國和動物的樂園。龐大而嚴密的動植物生物鏈無一不顯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這裏夏季日均氣温不超過26℃,是避暑休閒、探幽養生的最佳去處。景區東西毗鄰石人山、白雲山兩大景區,由九龍河谷、原始森林、官帽峯、石林、石人老君峯五大景區組成。據查,景區內有包括國家級保護植物領春木、水曲柳、中華龍鱗榆、暖樹、石難藤在內的植物20__多種,包括金錢豹、香獐、羚羊等在內的高等動物260多種。

木札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車村鎮,距洛陽120公里,建議在洛陽火車站或汽車站乘坐班車,或自駕,經鄭石高速、311國道、臨木公路直達景區。

冬温夏涼暖秋爽,山花爛漫趣知春”。春天山花爛漫萬物復甦,生機盎然;夏日是避暑休閒,探幽養生的好去處;秋季秋高氣爽,天朗氣清;冬日雪景更是美不勝收。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2

木札嶺原始生態旅遊區位於洛陽市嵩縣東南部, 是河南省首家原始生態旅遊區,距洛陽120公里,311國道、臨木公路直達景區。景區東西毗鄰石人山、白雲山兩大景區, 由九龍河谷、原始森林。、官帽峯、石林、石人老君峯五大景區組成。

木札嶺旅遊區地處伏牛山腹地、北温帶和亞熱帶過渡區,位於秦嶺、淮河一線重要地理分界線上。特殊的地理區位,孕育了獨特原始和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旅遊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從未有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始森林就有20平方公里,博大精深的原始森林是植物的王國和動物的樂園。據查,景區內有包括國家級保護植物領春木、水曲柳、中華龍鱗榆、暖樹、石難藤在內的植物20xx多種,包括金錢豹、香獐、羚羊等在內的高等動物260多種。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生機盎然”是木札嶺原始森林的真實寫照:、沿着遊覽步道,伴着襲人綠涼, 眼觀千姿百態古藤樹,耳聽千變萬化蟲鳥鳴,人們才真切體會到大自然的神祕與偉大。

旅遊區海拔自950米至2153米, 區內山峯險峻,怪石林立。官帽峯300米突兀而起,巍峨挺拔,形似官帽,酷似人面,承載着中國第一相一伊尹的美麗神話;.峯周圍奇峯怪石密佈, 景象各異,高達15p米的石馬昂首奮蹄, 弓背蹺尾,栩栩如生; 長約6米的石雞, 飛落山巔,風吹而動, 彈指而搖, 三將軍峯挺拔聳立,儼然守護天神,威儀凜凜。九龍河谷1000米的落差,造就了眾多瀑布潭池,珠連女口貝,青龍潭、黃龍瀑、龍井、龍潭,或跌宕,或細流,形態各異,景象萬千。落差達113米的中原第一瀑-- 龍瀑布,跳越山崖,披掛而下,深澗霧罩, 空谷傳聲。溯谷而上,親水而遊,清澈甘泉,不沐而爽。原始林海、古木參天、奇峯凸現、景象環生,完整的原始生態系統中原罕見,造型奇特的石景北國少有,是原始古老神祕莫測的處女地, 更是人們生態旅遊, 迴歸自然的天堂。

旅遊景區內6米寬水泥公路直達海拔1950米的安寨停車場, 1.5米寬的人行步道、台階通往各個景點。50多家大小賓館,設施高檔,服務至誠,可同時接待1500人食宿.低價消費,超值享受,是工薪階層和舉家旅遊的最佳選擇。

原始林海恭候各界賓朋迴歸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3

木札嶺原始生態旅遊區位於洛陽市嵩縣東南部,是河南省首家原始生態旅遊區,距洛陽120公里,311國道、臨木公路直達景區。景區東西毗鄰石人山、白雲山兩大景區,由九龍河谷、原始森林。、官帽峯、石林、石人老君峯五大景區組成。

木札嶺旅遊區地處伏牛山腹地、北温帶和亞熱帶過渡區,位於秦嶺、淮河一線重要地理分界線上。特殊的地理區位,孕育了獨特原始和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旅遊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從未有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始森林就有20平方公里,博大精深的原始森林是植物的王國和動物的樂園。據查,景區內有包括國家級保護植物領春木、水曲柳、中華龍鱗榆、暖樹、石難藤在內的植物20__多種,包括金錢豹、香獐、羚羊等在內的高等動物260多種。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生機盎然”是木札嶺原始森林的真實寫照:、沿着遊覽步道,伴着襲人綠涼,眼觀千姿百態古藤樹,耳聽千變萬化蟲鳥鳴,人們才真切體會到大自然的神祕與偉大。

旅遊區海拔自950米至2153米,區內山峯險峻,怪石林立。官帽峯300米突兀而起,巍峨挺拔,形似官帽,酷似人面,承載着中國第一相一伊尹的美麗神話;.峯周圍奇峯怪石密佈,景象各異,高達15p米的石馬昂首奮蹄, 弓背蹺尾,栩栩如生; 長約6米的石雞, 飛落山巔,風吹而動, 彈指而搖,三將軍峯挺拔聳立,儼然守護天神,威儀凜凜。九龍河谷1000米的落差,造就了眾多瀑布潭池,珠連女口貝,青龍潭、黃龍瀑、龍井、龍潭,或跌宕,或細流,形態各異,景象萬千。落差達113米的中原第一瀑--龍瀑布,跳越山崖,披掛而下,深澗霧罩,空谷傳聲。溯谷而上,親水而遊,清澈甘泉,不沐而爽。原始林海、古木參天、奇峯凸現、景象環生,完整的原始生態系統中原罕見,造型奇特的石景北國少有,是原始古老神祕莫測的處女地,更是人們生態旅遊, 迴歸自然的天堂。

旅遊景區內6米寬水泥公路直達海拔1950米的安寨停車場,1.5米寬的人行步道、台階通往各個景點。50多家大小賓館,設施高檔,服務至誠,可同時接待1500人食宿.低價消費,超值享受,是工薪階層和舉家旅遊的最佳選擇。

原始林海恭候各界賓朋迴歸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4

木札嶺原始生態旅遊區位於洛陽市嵩縣東南部, 是國家AAAA級景區、河南省首家原始生態旅遊區,屬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地質公園。

總面積達12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8.5%。其中旅遊區面積達40平方公里,超過20平方公里的區域至今無人蹤跡。由九撞溝、原始森林、官帽峯三大遊覽區組成。距洛陽120公里,鄭石高速、311國道、臨木公路直達景區。景區東西毗鄰石人山、白雲山兩大景區,

木札嶺旅遊區地處伏牛山腹地、北温帶和亞熱帶過渡區,位於秦嶺、淮河一線重要地理分界線上。特殊的地理區位,孕育了獨特原始和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旅遊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從未有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始森林就有20平方公里,博大精深的原始森林是植物的王國和動物的樂園。據查,景區內有包括國家級保護植物領春木、水曲柳、中華龍鱗榆、暖樹、石難藤在內的植物20xx多種,包括金錢豹、香獐、羚羊等在內的高等動物260多種。

龐大而嚴密的動植物生物鏈無一不顯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這裏夏季日均氣温不超過26℃,是避暑休閒、探幽養生的最佳去處。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5

木札嶺是洛陽的一個原始生態旅遊區,位於洛陽市嵩縣東南部,距洛陽120公里,是國家AAAA級景區、河南省首家原始生態旅遊區,屬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地質公園。 木札嶺旅遊區地處伏牛山腹地、北温帶和亞熱帶過渡區,位於秦嶺、淮河一線重要地理分界線上,特殊的地理區位,孕育了獨特原始和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

旅遊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從未有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始森林就有20平方公里,博大精深的原始森林是植物的王國和動物的樂園。 龐大而嚴密的動植物生物鏈無一不顯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這裏夏季日均氣温不超過26℃,是避暑休閒、探幽養生的最佳去處。 景區東西毗鄰石人山、白雲山兩大景區,由九龍河谷、原始森林、官帽峯、石林、石人老君峯五大景區組成。據查,景區內有包括國家級保護植物領春木、水曲柳、中華龍鱗榆、暖樹、石難藤在內的植物20xx多種,包括金錢豹、香獐、羚羊等在內的高等動物260多種。

木札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車村鎮,距洛陽120公里,建議在洛陽火車站或汽車站乘坐班車,或自駕,經鄭石高速、311國道、臨木公路直達景區。

冬温夏涼暖秋爽,山花爛漫趣知春”。 春天山花爛漫萬物復甦,生機盎然;夏日是避暑休閒,探幽養生的好去處;秋季秋高氣爽,天朗氣清;冬日雪景更是美不勝收。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6

中國國花園位於洛南隋唐古城遺址上,東起洛陽橋,西至牡丹橋,南臨洛宜路,北至洛浦公園南堤。總規劃設計面積1548畝。

中國國花園始建於20xx年9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牡丹專類觀賞園,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河南岸隋唐城遺址之上,東起洛龍路,西至牡丹橋,南臨洛宜路,北依洛河,東西長2400米,南北最寬524米,佔地1548畝。中國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底藴,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充分展示了牡丹之美、之清、之幽,享有"中國國花第一園"之美譽。自西向東共分為六個景區,即:西入口景區、牡丹文化區、牡丹歷史文化區、堤面遊賞區、東入口景區、生產管理區。其中種植牡丹1000多個品種50萬株,包含牡丹的九大色系,種植喬、灌木及各類植物100多個品種200餘萬株。在環境佈置上以植物見長,自然 流暢,突出體現了傳統皇家園林的造園風格。

中國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基礎,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豔冠羣芳的牡丹,千姿百態的植物、奇石疊翠的山巒、風情各異的亭台、碧水盪漾的湖泊、古豐古韻的建築……美景無限,佔盡風流。  自西向東共分為六個景區,即:西入口景區、牡丹文化區、牡丹歷史文化區、堤面遊賞區、東入口景區、生產管理區。其中種植牡丹300餘個品種20餘萬株,種植喬、灌木及各類植物100多個品種200餘萬株。在環境佈置上以植物見長,自然流暢,突出體現了傳統皇家園林的造園風格。

中國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基礎,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豔冠羣芳的牡丹,千姿百態的植物、奇石疊翠的山巒、風情各異的亭台、碧水盪漾的湖泊、古豐古韻的建築……美景無限,佔盡風流,國花園之美、之情、之幽,堪稱洛陽園林之翹楚。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7

對於每一個從事書法藝術,乃至從事史學、文學、文字學、金石學、墓誌銘等研究的人來説,不知道千唐志齋就過於孤陋寡聞,沒有到過千唐志齋也會是終生之大憾。

幾年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書協主席、中國書協理事王少默先生來鄭,我和書友宋震等曾陪同其參觀過千唐志齋,但總因當時時間安排得比較緊,沒能“看過癮”而留下過多遺憾。再次到千唐志齋參觀一直是我的一大心願。

去年年底,因工作原因結識了省財政廳的馬建軍先生。當他得知我喜歡書法時,告訴我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衡劍超是他的老朋友,抽空可以陪我到千唐志齋參觀。我自然是興奮不已,並當場約定春天踐約。

三月中旬的一個雙休日,天清氣爽,萬物復甦,春天的驕陽和絲絲花香給我們帶來了不盡的快意。我與書友曹向春、劉玉峯先生,畫家郭曉惠女士,以及書畫收藏家趙會來先生等,在老馬的陪同下從鄭州出發,驅車直奔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一百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在大家的説笑聲中不知不覺地就來到了新安縣,熱心的衡館長親自駕車到高速路口迎接,並帶領我們很快來到了因千唐志齋而聞名世界的中州名鎮――鐵門鎮。

鐵門鎮位於洛陽市西約四十多公里處,是已故辛亥革命老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鈁(字伯英)先生的故里。千唐志齋是張鈁先生傾心蒐集歷代墓誌銘,在園內闢地而建成的墓誌博物館。因大部分為唐朝墓誌,多達1100餘塊,故原河南大學校長王廣慶命名,國學大師章太炎親筆以古篆題寫匾額,並在尾部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之由來一目瞭然。

一下車,我們就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千唐志齋博物館。一進大門,園內優美的環境、渾厚的建築、春日的暖意、熱情的主人,就深深地打動着我們。

據導遊介紹,我國古代墓誌之作,始於東漢末年,盛於北魏隋唐。洛陽在歷史上曾是九個朝代的都城,千唐志齋所藏志石也大多為洛陽北邙所出。自周以來,歷代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都把北邙山視為風水寶地,生前無論故於何處,大都會囑咐後代將其葬於此地,故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説法,以致“北邙墓冢高嵯峨”,幾至“無卧牛之地”。由於古人喜厚葬,導致盜墓猖獗。清末修隴海鐵路,又挖掉一些墓葬,加上陵谷遷變,水土易改,凡開掘墓室,殉葬品均被洗劫一空,而沉重的碑石則棄之田間,故當地老百姓常揀來做捶布石、井邊踏腳和建築石料等。張鈁先生雖為軍人,但對金石書畫情有獨鍾。他委託朋友,廣搜散逸的墓誌石刻,前後共蒐集1500多塊,運回故里,闢地建齋,鑲嵌保存,永留後世。

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了由羅振玉的高足關葆謙題額的“聽香讀畫之室”的獨立石屋。這裏是張鈁先生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隱歸故里期間修建的,是專門款待朋友,談書論畫的地方。石屋上方兩側鑲嵌着張鈁先生親筆題寫的“誰非過客;花是主人”,遒勁雄強的大字楷書,映襯了張鈁先生的高尚品格和博大情懷。書房兩側是康有為題寫的“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壞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對聯,字體消散灑脱,用筆如錐畫沙。一幅對聯連用數典,足見康南海的博學。欣賞着張伯英和康南海窺破人生、極富哲理的聯句,以及他們精湛的書法藝術,猶如聆聽着他們在書房中親切地談論時局、切磋書藝。

穿過書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主房上方康有為親筆題寫的“蟄廬”兩個大字。字徑二尺有餘,字體遒勁,正正堂堂,堪稱康氏精品。接着,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了鑲嵌墓誌的十幾個相連的窯洞。據我的回憶,幾年前來千唐志齋時,窯洞上方好象是露天的,博物館為了能夠有效保護這些藝術珍品,在窯洞上方新加了玻璃頂棚,以防風雨的侵蝕和強紫外線的曝曬。窯洞內是歷代書法藝術珍品薈萃之所,珍藏着上起魏晉,下至明清,乃至民國時期諸多大家的墨寶和墓誌。館內所藏唐朝墓誌,自武德、貞觀起,經盛中晚唐,歷代年號,無不盡備。從墓主人身份來講,既有相國太尉、皇親國戚,又有藩鎮大吏、刺史太守;既有處士名流、真觀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宮娥才女,還有外國高官。

這些墓主人的人生際遇,較完整地顯示了唐三百年文治武功及社會百態,實為一部石刻唐書,或可視為唐人檔案館,對於研究唐代歷史,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鐫刻墓誌意在傳世,故多請當時的名家動筆,其書法藝術價值十分可貴。從書體上看,真草篆隸無所不有。從風格上看,或端莊典雅、塊塊晶瑩,或遒勁雋秀、字字珠璣,無不顯露盛唐時期的書藝之美。留連在滿壁誌石的天井窯洞,猶如置身於光彩奪目的藝術殿堂,把讀着一部書法藝術演變的歷史,更如穿過千年時空,撫摸着唐人堅實的脊樑,感受着唐人博大精深的文化與藝術精髓。更難能可貴的是還有一方唐朝重臣,被人們譽為東方福爾摩斯的狄仁傑的真跡。據導遊介紹,有專家考證,狄仁傑一生留下的真跡極為罕見,該墓誌對於考證、研究狄仁傑的書法藝術提供了實證。

千唐志齋還是考據文字的重要場所。武則天稱帝之後,改唐年號為大周。武則天在位期間,曾造字20多個,目前有記載且正在使用的僅有“曌”字,其它都在武則天退位以後廢掉,各種文獻已無可查詢。但在館藏的大周天授年間《高玄墓誌銘》中卻完整地保留了這些文字。比如“忠”字上方加一橫,為“臣”字,取意為臣民要忠於皇帝。“○”里加一波三折的“一”,讀作“日”, “○”里加一個“卐”,讀作“月”。“山、水、土”三字上下重疊為“地”字,意為有山有水有土方為“地”,等等。

張鈁先生除蒐集墓誌之外,還將平生所獲名人字畫,命工刻石,存於齋內。現齋中有稀世珍品漢武帝夢境圖浮雕,有宋代米芾所書對聯,明朝董其昌行草長卷,明末清初王鐸大幅作品《柳花》《柳條》詩軸。還有清人劉墉、陳鴻壽、鄭板橋、邵瑛、韓東籬等書家的真跡,又有近代名家章太炎、戴傳賢、靳志等人的條幅、對聯。窯洞內還有由蔣介石撰文、國民黨眾多高級官員和社會賢達署名、賀耀祖以漢隸書丹的為張鈁母親慶賀七十大壽的長篇壽序石刻。更有被稱為“近代三絕”的張鈁之父張子温墓誌銘,是由章太炎撰文,于右任書丹,吳昌碩篆蓋的極其難得的稀世佳構。

千唐志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經過不斷恢復修繕,古鎮名齋,燦然生輝。據衡館長介紹,博物館內除張鈁先生蒐集的墓誌銘之外,近幾年又新徵唐朝墓誌銘800餘方,現館藏志石已達二千多方,佔我國已出土墓誌的三分之一。為了讓各方政要名流、專家學者、中外遊客能夠更多地考察、研究、瞭解千唐志齋,他們準備擴大規模,增建窯洞,將新徵到的墓誌全部鑲嵌壁間。他們還準備將周圍部分民宅動員拆遷,按照張鈁舊居原有規模進行重建、修繕。我們相信,恢復修繕後的千唐志齋,墓誌會更加豐富,環境會更加優美,不僅是馳名中外的文化聖地、旅遊勝地,還是兩岸同胞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實現祖國統一的教育基地。

幾個小時的參觀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參觀結束,我們應衡館長之邀,重新來到張鈁先生的“聽香讀畫之室”,為博物館留下墨跡。幾經推讓之後,由我開筆。説實在的,在如此厚重的文化環境中,在歷代大家的精品鉅作面前,我等實在汗顏。但是,為衡館長的盛情,也難以推脱,只得當場獻醜。我書寫一幅自撰對聯後,向春也揮毫創作了一幅橫式條幅。臨走時,衡館長還送我們一幅漢武帝夢境圖拓片,讓我們興奮不已。

在回程的路上,張鈁先生題寫的“誰非過客,花是主人”的對聯在我的腦海中久留不去。是的,到過千唐志齋的人,誰不是匆匆過客?然而,鐵門鎮盛開的鮮花才是真正的主人。這花,是永遠的千唐志齋,是永垂青史的張鈁先生!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8

朋友們: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於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裏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續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院公佈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佈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創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後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後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為一長方形的院落,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左右。門前有寬闊的廣場。寺內的主要建築,都分佈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後有五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盧閣,東西兩側分別有鍾、鼓樓,齋堂、客堂,禪堂、祖堂,藏經閣、法寶閣等附屬建築,左右對稱,佈局規整。山門前的這兩匹石馬,通高1.8米,身長2.2米,形象温馴,雕工圓潤。大家可能會問,這兩匹馬是否和白馬寺的創建歷史有關呢?

關於白馬寺的創建,最流行的一種説法即白馬馱經”説。據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説,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於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於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裏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再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説到白馬寺,不少遊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繫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衞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後,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於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於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徵着佛教所説的三解脱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體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於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於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並説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後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為五台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體瀟灑工整,丰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體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築,東側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雲水堂”。門頭堂”、雲水堂”現已闢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遊接中心。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圍牆,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譯經傳教,在這裏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他們先後圓寂於白馬寺,就葬於寺內,現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託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着武將裝,立於彌勒像後,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着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着許多石榴樹。人們説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裏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曆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裏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後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築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裏的塑像,據説是他最後一次講經説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並不講話,叫做不語説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字符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説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9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小X,很榮幸能夠為大家提供這次導遊服務,也十分歡迎大家來看望咱們中國人的母親!請大家不要納悶,因為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有一條河流,所有的中國人都在傳承着她特有的基因,那就是我們的膚色——黃皮膚,而她也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着我們的人文祖先。也許有的團友已經猜到了,這就是黃河,我們中國人的母親河!而今天的遊程,我們也將從母親身邊的這顆明珠洛陽開始了!整個洛陽各位團友可以從這下面這9句話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一城之下皆為寶,在中國西北部地區有一個城市叫做西安,他是中國地面文物最為豐富的一個城市,而在中國之“中”有另外一個城市洛陽,則是中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城市。早在60萬年以前,洛陽的氣候相當於兩廣地區,雨量豐沛,植被茂密,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好地方。通過近年考古發現的100多處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遺址證明,距今1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已經創造了繁榮的母系社會氏族,這種繁榮與昌盛一直持續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的建立。洛陽雄踞黃河中游,地處中華腹地,西依秦嶺,東臨嵩嶽,南控伏牛,北依太行,洛-伊-廛-澗四條水流蜿蜒城內,自古“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蓋四方必爭之地”,如此險要的地理位置使得這裏自古就成為“帝王州”從夏的建立到後晉,洛陽成就了13個王朝的興衰,82為帝王的霸業,1520xx年的輝煌建都史,歷史的迭經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完成,多少城池的興盛與落寞,都被洛陽豐富的地下文物所見證,洛陽單就出土的對歷史長河中洛陽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貿易-天文-曆法-祭祀-樂理-藥理的碑刻墓誌就有4000多方,從漢代到民國,歷朝歷代,各個時期的都有,可謂是一部石刻“二十五史”,有人讚歎,僅這些碑刻墓誌,就可以建成一座世界僅有的中國藝術館。風格別緻,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墓博物館和近年來發掘建立的東周王城車馬坑,更是歷史長河中從世俗到帝王生活的現實寫照。洛陽1520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些也只不過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其餘的數不盡的遺址-古墓-石刻等有待發掘的文物更是猶如灑落的雨水,與這片土地融合在我們的生活中,使得我們腳下所走的這片土地更為深沉和厚重。

北方地區向來缺水,但是在這裏確有二水出自洛陽城,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第一水就是我們男人們所鍾愛的——酒,“把酒紅塵度歡時,千杯萬盞輪迴間”問梟雄,看市井,為男子,誰不對酒有着一種情結,而洛陽地區的汝陽,正是被人稱為“酒祖”杜康發跡的地方,甘醇的杜康酒被周王室嘉封為“仙酒”,讓劉伶醉了三年,更讓中外賓客在口中回味着“酒祖”的妙手釀製的“仙酒”,講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及另外一水,中國人就餐習慣中,“無酒不成席”,與杜康酒相伴的洛陽水席宴更是洛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説當年女皇武則天創立武周王朝,重臣袁天堽算出女皇執政,將會在唐-永隆年至唐-神豬年起落20xx年時間,為了暗示女皇武則天“維政者善”,便命令御廚製成了此宴,這道筵席以武則天的把大喜好:服-禮-韜-欲-藝-文-禪-政,為主題製成8種葷素不同的涼菜,又以四鎮桌,八大件,四掃尾為主題製成16道熱菜,更採用帶子上朝,以“粥”換唐等上菜順序,行雲流水一樣的上菜方式,銜接筵席空缺。它不但是現在中國傳統筵席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以其獨特的上菜方式成為豫式菜餚的鰲頭,時至今日,這道筵席配以杜康酒上桌,不僅是洛陽人紅白喜事的重頭戲和洛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隨着洛陽旅遊業的發展,水席在原有酸辣味殊的基礎上作出了很大的改進,又添加了鹹鮮-甜品-清淡等不同口味,不但豐富了洛陽人的飲食口味,也更成為了洛陽人款待來自各地貴賓和遊客的首選!

水土,水土,講過了水就要回頭看看洛陽的土了,在洛陽有三土產自邙山頭,第一土就是我們熟知的“洛陽牡丹甲天下”,洛陽牡丹始於隋,勝於唐,甲天下於宋,縱觀古今花譜,佳麗360多種,牡丹由於其花色花型雍容華貴,被世人稱為“花中之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是對當時賞花勝景的真實寫照,而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記載“洛陽地脈花最宜,尤為牡丹天下奇”更是對洛陽的氣候地質的一種讚歎,洛陽邙山為於黃河岸邊,更是黃土高坡的餘脈,土質不幹不燥,潮濕有度,適宜種植,山上原住居民歷代多以種植牡丹為生,直到現在山上仍有洛陽牡丹園-國花園-中國牡丹基因庫三大牡丹園和多處牡丹苗圃,隨着科技的發展,牡丹也正以“花開花落隨人意,春去秋來不相關”的姿態成為了洛陽的美學徽章。另一土就是當年曾貴為國禮的唐三彩了!洛陽邙山的南石村盛產高嶺土和瓷土,這是製作陶器和磁器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洛陽人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唐三彩這種流動的火焰,運用兩步鍛燒,滴採點釉的人為手段結合自然流動的物理變化和化學原理,創造出來了唐三彩扣之有甕罄聲,兼具磁的開片和陶的堅實等特點,更使得這種工藝美術作品成為了居家裝飾的好材料,當年之有皇室才能使用把玩的專用品,現在也進入到了我們平常百姓家。以黃-綠-白為主色調,誕生於唐代的這種工藝品,現在已經銷往海外,其中黑色的將軍馬還被英倫友人讚頌為“倫敦黑,黑寶石”,由水火土所凝結的這件器物正可稱的上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當然,最具民間特色的一土還是-------洛陽鏟,“生於蘇杭,葬於北邙”,在邙山這無“卧牛之地”擁有着數不清的古墓葬羣落,由民間盜墓工具所演變過來的洛陽鏟,不單單是考古者的好工具,更為洛陽發掘除了大量的古墓葬羣落,從而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以收藏古墓葬為主題的古墓博物館,大大小小的鏟子將一個個深埋在地下的歷史展現在世人的眼前,與此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個震驚世界的傳奇!

洛陽在河南省的西部,伊洛盆底北緣,自古就有“和山控戴,型勝甲於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以這裏為點,以河南為中心,北至白山黑水,南到兩廣海南,西至天山腳下,東抵東海之濱,大都要跨越三四個省,若以省會鄭州和洛陽為軸心,北距京津唐,南下珠江三角洲,西入關中平原,東至寧滬杭等經濟發達區,其直線距離基本上都在1000公里左右,而且隨着全省的高速公路網的開通,洛陽由將會恢復到當年東至倭國,西至大秦,南達膠趾,北至漠北,絲綢之路國際大都會的顯赫地位,因此又有人説洛陽之地—四方入拱道理均!

五都薈洛是奇觀,指的就是在洛陽偃師到澗河一線的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序列着夏渡斟鄩-商都系亳-漢魏故城-隋唐東都城-東周王城,五大都城遺址,這些遺址展現出了中國從奴隸制王朝向封建帝制過渡的同時,更將中國的城池-園林-城市規劃藝術以不同的形態展示了出來,這是世界考古界的奇蹟,其中,夏都斟鄩和商都西亳更是將中國有紀年的歷史上推了1200多年!

都城的出現使得洛陽城六和之內具靈氣,“天下之中”的洛陽是中華文化的淵源,在漫長的歷史流程中,洛陽一直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或為中心之一,因此儒學-佛學-玄學-理學-道家無不與洛陽有着密切的聯繫,中華文化上的主流,無一不是發源於洛陽,然後流播四方,傳於後世。自古以來洛陽就又“洛陽富才雄-洛陽出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之美譽,蘇秦-賈誼-杜甫-李賀-劉禹錫-程顥-程頤等都是洛陽人,“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李白-白居易及許慎-班固-司馬光等無數名人學士在洛陽寫下了千古絕唱或不朽的詩篇《漢書》《三國志》《新唐書》《資治通鑑》《説文解字》《齊民要術》《九章算術》《水經注》《三都賦》《論衡》,等著名作品均寫於洛陽,並在洛陽問世。還有“河圖洛書”“孔子入周問禮”“洛陽紙貴”等美談佳話也發生在洛陽,可以説洛陽是靈性的聚集,是中國人思古的幽情,在東西南北上下這六個方位內凝聚了中國人最為驕傲的情結!

中國共有七個著名的古都其中而洛陽則是七大古都排第一,北京、南京、杭州、西安、開封、洛陽、安陽,只有洛陽市是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裏,有許多的重要的歷史人物也都活動在此,因此宋代歷史學家司馬光説道“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説洛陽市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曾經有人説“如果你想了解20xx年的中國,一定要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50年的中國,一定要到特區;如果你想了解近820xx年的中國,一定要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近3020xx年的中國,就一定要到西安;但是如果你想了解5020xx年的中國,就一定要到洛陽看看”,由這些讚頌我們可以看到洛陽在這7個古城中位居第一是當之無愧的!

八大八小十六景是洛陽的特色,昔日城郭巍峨,宮闕壯麗,風物優美,勝蹟如林的洛陽,自唐宋以來,不少文人墨客,衣冠人物,或為之謳歌,作畫,吟詩,賦文或營建別墅,家於洛陽,留連其中,為這裏的風物勝蹟,留下很多風雅遺事和美麗傳説,其中龍門山色-絕,馬寺鐘聲-奇,金谷春晴-麗,洛浦秋風-涼,天津曉月-明,銅駝暮雨-妙,平泉朝遊-勝,邙山晚眺-美,為洛陽八大景,關林翠柏,午橋碧草,石林雪霽,伊沼荷香,東城桃李,廛壑朱櫻,西園池塘,龍池金魚,為洛陽的八小景,八大八小構築出來了一個美麗的洛陽,也為攬勝探奇者遊覽觀光洛陽過程中,提供了助興的一筆!

九朝古都洛陽城,時至今日市區總面積544平方公里,下轄澗西-西工-洛龍-老城-廛河-吉利六個區,總人口630餘萬,市區人口100餘萬,從民國時期逐漸退出歷史輝煌的舞台,成為近代史上中國著名的工業城市,第一拖拉機廠-軸承廠-銅加工廠-洛陽浮法玻璃廠-612-613-5408-407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大企業和研究所,工業的發展使洛陽在計劃經濟時期成為了全國數一數二的工業龍頭城市,但隨着市場經濟的搞活洛陽現在也同時進入了,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為依託的旅遊城市,現在的洛陽在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正在以建設“工業名城,旅遊名城”為口號,實施“東引西進”戰略乘着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加快發展步伐,撤銷郊區,調整區劃,拉大城市框架。市委市政府的這些舉措,大大的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這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洛陽一定會以嶄新的姿態讓世人刮目相看!

各位團友!小X對洛陽的介紹就先到這裏,在後面的遊程中,小X會再為大家做更為詳細地介紹!~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10

中國國花園位於洛南隋唐古城遺址上,東起洛陽橋,西至牡丹橋,南臨洛宜路,北至洛浦公園南堤。總規劃設計面積1548畝。

中國國花園始建於20__年9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牡丹專類觀賞園,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河南岸隋唐城遺址之上,東起洛龍路,西至牡丹橋,南臨洛宜路,北依洛河,東西長2400米,南北最寬524米,佔地1548畝。中國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底藴,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充分展示了牡丹之美、之清、之幽,享有"中國國花第一園"之美譽。自西向東共分為六個景區,即:西入口景區、牡丹文化區、牡丹歷史文化區、堤面遊賞區、東入口景區、生產管理區。其中種植牡丹1000多個品種50萬株,包含牡丹的九大色系,種植喬、灌木及各類植物100多個品種200餘萬株。在環境佈置上以植物見長,自然 流暢,突出體現了傳統皇家園林的造園風格。

中國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基礎,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豔冠羣芳的牡丹,千姿百態的植物、奇石疊翠的山巒、風情各異的亭台、碧水盪漾的湖泊、古豐古韻的建築……美景無限,佔盡風流。  自西向東共分為六個景區,即:西入口景區、牡丹文化區、牡丹歷史文化區、堤面遊賞區、東入口景區、生產管理區。其中種植牡丹300餘個品種20餘萬株,種植喬、灌木及各類植物100多個品種200餘萬株。在環境佈置上以植物見長,自然流暢,突出體現了傳統皇家園林的造園風格。

中國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基礎,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豔冠羣芳的牡丹,千姿百態的植物、奇石疊翠的山巒、風情各異的亭台、碧水盪漾的湖泊、古豐古韻的建築……美景無限,佔盡風流,國花園之美、之情、之幽,堪稱洛陽園林之翹楚。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11

金陵城垣東麓,練湖煙水之濱,有故丘曰九華山。其間供奉大唐三藏法師骨殖所在,名玄奘寺。

山門屑小簡拙,別有松柏掩映,頗具古意。越山門拾階而上者百十步可見佛殿,檀香馥郁,禪音婷裊,得無感觸?寺因道顯,縱非廟堂連宇,紫廈金閣,自是法相莊嚴,肅然起敬。焚香禮拜,叩三寶沐慈悲,餘亦濁世痴男子耳。

過齋堂客堂,左側小徑可通羅漢洞、地藏殿,右則疏木修竹成蔭,或謂“放生池”。迎面巖階壁立,一上再上,直達舍利骨塔。已登臨,塔檐零落,衰草層生,遠山如在,流雲似卷,雖無悲秋之感,猶覺懷抱難傾。

西向鍾亭,棧道危欄,崖高不過數仞,凜然心有餘悸,因山勢無曲折迴旋,只取其直之故也。料來世事亦如此,至險者,箭弦已發,退無可退。

據亭而坐,揚目能觀鍾阜晴嵐,垂首得見台城夕樹。至於練湖之內,翠波菱舟,畫橋長堤,纖毫皆在眼底。有伊人嘗欲得金陵真山水,恨當日未暇同遊。

臨去,蒙釋傳真師賜餘《藥師光王佛本願經》、《觀音經》、《地藏經》數冊,餘欲獻功德若干,師笑曰:“吾為傳真,豈為佈施,幾冊經文不捨,何求無上之法?”

師言如棒喝,當戒貪與痴。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古都洛陽。現在向各位介紹一下洛陽市的概況。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緣,因居古代城區洛水之陽而得名。它東扼虎牢,西據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東南面向嵩、洛、伊、廛、澗四條河流蜿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

如此險固的地理形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歷年的考古發掘和大量翔實的歷史文獻驗證先後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於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所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裏,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裏。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説: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説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20xx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即使在今天經過歷史的沖刷,洛陽依然有着豐富的文化遺存、名勝古蹟。數量之多這裏就無法歷數了,我們將在隨後的遊覽過程中為大家一一講解。

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業與科技實力和外貿出口在河南省首屈一指。有第一拖拉機場,軸承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和研究所;洛陽還有豐富的煤炭、鉬、黃金、鋁土等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有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絡、航空口岸及海關;還有全國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市場----關林商貿城;有享譽中外的歷史名酒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有甲天下的國色牡丹。每年四月的牡丹花會,曾吸引無數中外朋前來一睹盛況,大飽眼福。真可謂:花如海,人如潮,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如今,洛陽正藉助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強勁東風,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實施東引西進戰略,加快發展步伐---撤銷郊區,調整區劃,拉大城市框架;配合創建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和文明城市,大搞基礎建設和內外部環境整治;提出大旅遊發展戰略,對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廟三大景點的周邊環境進行治理;做出為龍門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負重加壓,背水一戰的果斷決策,經過不懈努力,獲得圓滿在功;建設洛浦公園,營造優美環境,再現當年洛浦秋風勝景。。。。。。。

朋友們,洛陽市委、市政府這些舉措,將隨着時間的推移,以其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明顯的表現出來。這是一個良好開端。相信不久的將來,洛陽定會以嶄新的姿態讓世人刮目相看,洛陽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我的介紹完了,預祝朋友們今後幾天的洛陽之旅愉快!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13

千唐志齋位於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距洛陽市區約45公里,是我國收藏墓誌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唐代墓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內存墓誌石刻一千四百一十三件,其中唐志一千一百八十五件,所存墓誌從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後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號都有,這些志石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誌二百二十八件;還有墓誌蓋以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該館為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將軍(新安鐵門人)收集民間散落的志石,在其營建的園林"蟄廬"內,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築,將志石鑲嵌於壁而成,保存至今。

千唐志齋位於洛陽新安縣鐵門鎮西北隅,由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張鈁先生所建,是中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張鈁先生酷愛金石字畫,並廣泛徵集,在故宅花園“蟄廬”內建齋收藏,由王廣慶命名、章炳麟題額為“千唐志齋”。齋中鑲嵌墓誌、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誌1191件。內容涉及皇親國戚、郡王太守、相國太尉、尉丞參曹,以至處士墨客、佛僧道士、宮娥綵女等各階層人物,為研究唐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補史、證史、糾史的作用,被史學界稱為“石刻唐書”。1997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晉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0xx年晉升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14

驚世巨現,天子駕六;東周瑰寶,舉世無雙。歡迎大家來參觀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在這塊“天中之地”上,東周諸王經營了長達515年的 光輝歲月,留下了影響至今的厚重文化。然而,曾經璀璨的瑰寶,究竟在哪裏呢?

在地下沉沒了20__多年,一朝驚現的“天子駕六”為您揭開答案。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的創建, “王城、王陵、王器” 的精美展覽,為我們目睹那段燦爛的歷史,以及新世紀新洛陽開闢了全新的窗口! 博物館是依託21世紀重大考古發現,“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遺址型博物館。車馬坑規模大,車子類型多,擺放整齊,氣勢宏偉,是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駕六”遺存。 輔助展出的有東周王城概況,首次全面介紹50年考古重大成就;東周王陵的發現與探索,向您展示鮮為人知的王陵祕密;美輪美奐的東周瑰寶,細緻體現青銅時代晚期的金屬之美……

説了這麼多想必大家對天子駕六博物館十分的嚮往了,下面呢,我們就來一同走進博物館內部的第一個大廳。

大家跟我過來,看一幅地圖。這幅地圖是考古工作者根據考古的結果繪製的。曾經洛陽古代的都城遺址的具體位置。洛陽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一共留下了五個都城遺址。歷史學家稱之為“五都會洛”。

中心部位與繁體的漢字“亞 ”(亞)很相似,所以考古學者稱其為“亞”字型墓。這個墓葬是所有墓葬中規格最高的,也是洛陽發現的唯一一座“亞”字型墓。墓室內發現的青銅器上有銘文“王作寶尊彝”的字樣。這個“王作”就是專門為天子所做的器物。根據所出土的器物知道這個墓葬修建於東周初年。那個時候,東周的第一位天子周平王,在位41年,近半個世紀。所以推測這個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就是東周的第一位天子周平王的墓葬。一般象這樣的大墓,在下葬的時候都會有一些陪葬坑。下面呢,我們就來看看洛陽發現的最大一座陪葬坑。

根據周禮的規定,嚴格按照等級制度,天子用九個鼎。我們常説的“一言九鼎”就是從這來的。天子用九鼎,諸侯七個,士大夫五個,依次下推。

這兩個銅馬是東周時的手工藝品。

中間的是銅帶鈎----中國古代的皮帶扣;左邊的是銅鏡,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鏡子的背面,正面被打磨光以後可以照出人的容貌。

剛才看到的是玉璧和玉環及玉龍。古人非常的喜歡美玉,所以呢,古人就將美玉製作成裝飾品帶在身上。

剛才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早期的貨幣。因為把柄是空心的,所以又叫空首布。因為樣子和鏟子有點像,所以又叫鏟幣。這就是東周時的錢。

這些是中國古代的車器:左邊的是車上的裝飾品---銅鈴。中間長的是轂,旁邊的是車軎(衞)。他們放在一起使用,保護車軸不至於脱落。右邊的是馬車上的連接器。因為古代的馬車都是木製結構,所以這些都是用在馬車的關鍵部分。

這最後一個展櫃裏放的都是彩繪的陶器。陶壺,陶鼎和陶豆。分別用來盛酒,盛肉,盛主食的。他們都是在燒製好的陶器上,再繪上顏色的。這樣的彩繪陶器一般來説是不易保存的,但他們在地下埋藏了20__多年後,至今依然色彩鮮豔。

這第一個展廳呢,展示的都是東周時期的器物。下面呢,我們到第二個展廳,看看著名的車馬坑。

20__年的時候市政府準備在這裏修建一個河洛文化廣場,考古工作者就來勘探,結果發現了一個墓葬坑,於是就修改了原來的計劃,在這修建了一個博物館。

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小馬坑,南北寬3.2米,東西長3.6米,在這裏一共清理出完整的馬骨骼兩具。馬頭朝南,馬尾朝北,整齊的擺放着。在當時那個年代,能養的起馬,並且用馬來陪葬的,只有貴族了。所以專家推測:這個馬坑要麼是諸侯的陪葬坑,要麼是士大夫的陪葬坑。

後面這個大馬坑呢,有車有馬,兩個馬坑距離很近,但兩個馬坑高低位置大小都不同,由此可見,這兩個馬坑應該不是在同一個時期下葬的墓葬。這個大馬坑呢,全長42.6米,寬7.4米,當時共清理出70匹馬,26輛車,7只狗和一具人的骨骼。

下面讓我們首先看看中國馬車的構造

前面橫着的是車橫,縱着的是車轅,中間的是車廂,這個是車軸,兩邊的是車輪。中國古代的車呢,都是用木頭製作的,包括車輪和車軸。在漫長的歲月裏才,這些木頭就會慢慢的朽化。在朽化的過程中緊壓在木頭上的泥土就會慢慢的滲透進去。所以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實際上是木頭和土結合在一起的遺蹟了。而這些馬擺放的十分整齊,專家們就推測,這些馬有可能是被麻醉後,或者是用鵝卵石砸死後在按照事先的計劃,整齊的擺放在這的。相對與馬的整齊有序,在整個馬坑內還發現了7只狗的骨骼,但他們都是被緊壓在車廂下了,十分的凌亂。所以就推測,這些狗是被活埋的。填土時這些小狗為了躲土就都躲到車廂下了結果全被埋在車廂下了。

在着呢,我們看到的實際上也是一隻小狗的骨骼。當時,這隻小狗為了逃生,就奮力逃離馬坑,再有一步之遙就可以重生了。

但可惜的是還是被人發現,當即用一個大的鵝卵石把它砸死在坑中了。所以我們看到的狗的骨骼就成這樣了 。

在我們正前方呢,有兩個這樣的方坑,這是兩個另外的東周墓葬。因為墓葬下葬的時候比較的晚,所以在下葬的時候並不知道有馬坑,所以在下葬的時候就對下面的車馬坑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兩個墓葬沒有發掘,現在都還埋在地下八米深的地方。

西周的時候,人殉的制度還像以前一樣很常見。但到了東周呢,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啊,就開始反對人殉了。所以在中國東周以後的墓葬中很少有人殉了。而這麼大的一個車馬坑也就只發現了一具人的骨骼。有人猜是車伕,忠實的奴僕,或者就是一個奴隸,但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證實他的身份。

我們在這發現的這個圓形車子,他的車廂呢,是圓形的。周圍用的是一些軟性材料編織的。因此,有專家就認為這很有可能是當時專門為女性修造的。

這座陪葬坑裏的馬車是主人當年最顯赫的交通工具,體現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財富。在當時呢,製作一件器物技術含量最高的就是造車了。由於當時的車型單一,車與車的外觀區別不大,那麼古人是如何來區別身份的高低呢?在古代的文獻中呀,就記載着“天子駕六,諸侯駕四,士駕二”,。那所謂的士駕二呢,就是一般的貴族乘坐兩馬駕的車,諸侯要乘坐四馬駕的車,只有天下的尊主-----周天子才可以乘坐六馬駕的車。

在20__年的時候呢,我們在東周王城陵區發現了這個車馬陪葬坑,在這裏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以車轅為中心,左右對稱兩馬共駕的車子,就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士駕二”了。

這個以車轅為中心,左右對稱的一邊兩馬,四馬共駕一輛的車子,這是諸侯駕四。

下面我們再來看天子駕六的車子,整個馬坑倒數第二輛馬車。它以車轅為中心,一邊三匹馬,六馬共駕一輛車,清晰可辨,它就是文獻中記載的“天子駕六”了。

這一切呢,都是為了顯示天子惟我獨尊的顯赫地位,而且這座車馬陪葬坑的發現,在史學界也有重大意義。因為它論證了古代文獻中“天子駕六”學説的正確性,並且為當時的乘驛制度提供的實物資料。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這個車廂要比其它車廂兩邊寬出二十公分。

在後面幾個車廂裏,我們都會看到一些小的骨骼,這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小狗的骨骼了。這些狗當時都是作為狩獵和戰爭時使用的。而馬車呢,是主人生前使用的交通工具,主人把它們放在自己的墓室裏就是希望這些車和狗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陪伴他們。所以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個壯烈的場面就是主人生活出行的隊伍了。我們在最後面這個車廂裏看到的這個狗的骨骼非常清晰。

在這呢,我們非常清楚的看到整個車馬坑的全貌了,非常壯觀。它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處原址陳列的博物館,象這樣子兩列隊伍整齊擺放的形式在全國發現的車馬坑中是非常少見的。這兩千多年前的遺蹟呢,如今已經重新展示在我們面前,它們都是寂了無語的,如果我們瞬間賦予這些車和馬生命的話,我們眼前將是周天子出遊的時候,威武顯赫的車隊了。

我們這個博物館是20__年發現的,20__年10月1日開的館,它可以説是洛陽市眾多博物館中最年輕的一座。當初開館之後呢,就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參觀,有專家觀看後,就稱之為“東周瑰寶,舉世無雙”。這以上呢,就是我們博物館兩個展廳的介紹了。我的講解部分到此就結束了。兩邊的牆上還有一些圖片,大家隨便看看。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15

千唐志齋位於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距洛陽市區約45公里,是我國收藏墓誌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唐代墓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內存墓誌石刻一千四百一十三件,其中唐志一千一百八十五件,所存墓誌從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後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號都有,這些志石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誌二百二十八件;還有墓誌蓋以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該館為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將軍(新安鐵門人)收集民間散落的志石,在其營建的園林"蟄廬"內,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築,將志石鑲嵌於壁而成,保存至今。

千唐志齋位於洛陽新安縣鐵門鎮西北隅,由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張鈁先生所建,是中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張鈁先生酷愛金石字畫,並廣泛徵集,在故宅花園“蟄廬”內建齋收藏,由王廣慶命名、章炳麟題額為“千唐志齋”。齋中鑲嵌墓誌、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誌1191件。內容涉及皇親國戚、郡王太守、相國太尉、尉丞參曹,以至處士墨客、佛僧道士、宮娥綵女等各階層人物,為研究唐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補史、證史、糾史的作用,被史學界稱為“石刻唐書”。1997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晉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0__年晉升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16

欒川縣位於豫西伏牛山,一直有“洛陽後花園”美稱。

欒川旅遊資源豐富。按國家制定的調查與評價體系,全國旅遊資源分為8大類31個亞類155種基本類型,欒川有8大類26個亞類84種基本類型,分別佔全國 的100%、83.9%和54.2%。欒川地處亞熱帶向暖温帶過渡區,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温12.1℃,年日照2103小時,年均降水量 862.8毫米,無霜期198天。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有青山、老林、險峯、峻嶺、幽谷、飛瀑、藍天、白雲、奇石、溶洞、温泉、翠竹、小橋、流水、人家,空氣中負離子含量平均3萬個/立方 釐米,最高達6萬個/立方厘米,被權威專家測定為中原空氣最清潔的地方。

欒川交通

大巴:到洛陽錦遠汽車站坐大巴到欒川,35元。

自駕遊:走洛欒快速通道,王城大道一直向南到郭寨右轉一直走快速路就可以了,開的快的話不到2個小時就能到了,想繞遠走盧氏最少得8個小時才能到。

欒川特產

欒川特產資源豐富。根莖類(天麻、首烏、柴胡、黃芩、黨蔘等)、果實類(杏仁、山楂、五味子、枸杞子、連翹等)、花葉類(竹葉、二花、茵陳、野菊、辛荑等)、皮枝類(杜仲、桑枝、柳枝、椿皮、竹薷)、藤本樹脂類(松香、桃膠、冬藤、木通、五倍子等)、菌藻類(豬苓、桑寄生、靈芝、銀耳、馬勃等),中藥材有1400多種,年產量500萬公斤以上,醫藥專家稱之為“豫西天然藥庫”,有“一步三棵藥”之美譽。木耳、香菇、猴頭、鹿茸、核桃、板栗、柿子、蜂蜜等 100多種土特產享譽全國,產品遠銷歐洲和東南亞各國。

欒川旅遊景點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洛陽西南160公里處的欒川縣境內,已開發了12個景區,100多個景點。境內山勢雄偉、峯巒疊嶂、林海茫茫、古木參天。這裏 “龍”文化薈萃,自然景觀萬千,四季景色秀麗,奇峯異石林谷幽深。溪水、清潭、瀑布縱橫其間。是原始的、純天然的、無污染的生態旅遊區,是河南省首家“全國文明森林公園”。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是洛陽市的後花園,欒川十大景觀之首。最高峯唱曉峯(俗稱雞角尖)海拔2212.5米,狀如雞角,引吭高歌,勢如刀削,奇險無比。當代作家李準讚譽“秀壓五嶽,奇冠三山”。

森林公園內的洪洛河,水流湍急,穿石過澗,多有瀑布奔瀉,如天銀河,甚為壯觀。公園內峽谷深邃、峭壁林,石壁間多有龕洞佈於其上。洞中有洞,清泉叮咚,別有情趣。

老君山坐落在欒川縣城東3公里處,海拔2192米,是伏牛山三大主峯之一,又名景室山。因為相傳道家創始人老子曾在此山歸隱修煉,故而得名老君山。北魏時 建老君廟,鐵椽鐵瓦,金碧輝煌,唐、宋、明、清諸代都把這裏尊為道教聖地。老君山氣勢雄渾,“駐足峯巔,放眼四顧,可西瞻秦闕,南望楚地,北眺龍門,東瞰 少林”。歷代文人騷客對老君山多有推崇。山頂太清觀始建於北魏,歷代重修,唐代尉遲敬德曾監工重修,明朝最為鼎盛,鐵椽、鐵瓦、金碧輝煌,千百年來,一直 是豫、陝、皖、鄂等地眾香客朝拜的中原道教聖地。

重渡溝

國家4A級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東北50公里的潭頭鎮內。從洛欒快速通道可達,欒川縣城有班車直達。距洛陽市區120公里。是水域風光風景區。傳説西漢末年,漢王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兩次渡過這道溝河而得名。

重渡溝景區內林茂草豐,雉飛鹿鳴,四季泉水噴湧,常年飛瀑成羣,翠竹碧水交織,肥鴨壯鵝嬉戲,水鄉特色濃郁,堪稱“北國一絕”。

抱犢寨

抱犢寨位於欒川縣城西北50公里的抱犢山上,是豫西名寨之一。

周圍都是百丈懸崖,南門壁立千仞;西門兩峯對峙,當中僅隔一米多寬的狹谷;東門右側有“斷山壕”,屬“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險要所在。

山上有四季長流的泉水,有遮天蔽日的茂林,寨上有天然石洞名叫“過風雨”,洞內原塑有一位懷抱牛犢、白面無鬚的神像“抱犢真人”,所以人們又把這裏叫作“抱犢宮”。

抱犢寨東門以外,有一座山峯,峯上矗立着一座石筍,遠遠望去,酷似一名耄耋老者,當地人稱之為“石老漢”。北門邊懸崖上也有石柱,好似盤膝而坐的老婦,人稱“石老婆”。

傳説二人是老君駕前守丹爐的童男童女,因私自婚配,偷吃仙丹,而被老君罰在此處看守山寨的。

雞冠洞

雞冠洞風景區位於河南洛陽欒川縣城西三公里處,區內一山,山中一洞,山以形名,洞以山名,故曰“雞冠洞”。雞冠洞洞深5600米,上下分五層,落差138米。目前已開發洞長1800米,觀賞面積23000平方米,共分八大景區。洞內峯迴路轉,曲徑通幽,景觀佈局疏密有致。

養子溝

養子溝風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東5公里處。洛欒快速通道可達。距洛陽市區142公里。是集山水景觀、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區。因唐代貞觀年間巾幗英雄樊梨花在此安營紮寨,養子、教子而得名。

伏牛山滑雪場

伏牛山滑雪場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西25公里。縣內有客車直達,距洛陽市區166公里。是集觀光、會議、休閒、度假、運動(滑雪)為一體的綜合型高山旅遊度假區。由北京協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投資興建,20__年12月28日對外營業。

九龍山温泉度假區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潭頭鎮東3公里,距洛陽市區120公里,是集遊覽、保健療養、會務、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度假區。九龍山温泉歷史悠久,早在唐神虎年間(公元705年)在此建淨安寺已有文字記載:“士農商賈,洗浴療疾者絡繹不絕”。1960年,欒川縣衞生局在此建防治院,温泉醫療作用得以更好的發揮。1992年,河南省交通廳先後投資1200餘萬元,興建各種配套設施。

通天峽

國家2A級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東18公里,311國道東側l公里處。距洛陽市區135公里。屬水域風光旅遊區。因峽谷內或羣山高聳或天成一線,懸崖峭壁,靈秀峻峨,飛瀑連環、清流疑是由天而降,故名通天峽,又名通天河。

蟠桃山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西25公里。縣內有客車直達,距洛陽市區166公里。屬山嶽型自然風景區。於20__年5月1日對外開放。景區內山、水、石、洞兼而有之,高、險、奇、峻無而不精。古木秀竹,奇花異草,懸崖峭壁,峯巒疊嶂,飛泉吊瀑,碧淵深潭,山青水秀,空氣清新,是不折不扣的天然大氧吧。景區內共分六大區域,百餘景點,區區有神化,景景有典故。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天,山花爛漫,爭奇鬥豔,漫山遍野香氣襲人;夏天,飛瀑流泉,壯觀無比,林蔭覆蓋,清涼宜人;秋天,碩果累累,漫山紅葉,層林盡染;冬季,冰凌玉柱,雪樹銀花,讓人陶醉。景區山頂有5畝的高山牡丹園,花大色豔,每年五一後開放。高山湖泊,水域面積5000平方米,是一個水上游樂園。景區內外有農家賓館20多家,大型餐廳一個,可容納300人的會議室一個,是集休閒度假,商務會議,觀光旅遊,消夏避暑,尋幽探險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

倒回溝

省級森林公園。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西南35公里的叫河鄉境內。欒川縣城內有客車直達。據洛陽市區188公里。屬山嶽型自然風景區。因西漢末年,王莽追殺劉秀至此,恰遇漫天飛雪,劉秀倒穿靴子,造成出溝假象後至南陽稱帝而得名。

蝴蝶谷

蝴蝶谷位於欒川縣城 1.5 公里的鼎室山腳下,西臨雞冠洞、東臨老君山。兩側環山,中間谷底貫穿一條溪流,谷內小橋流水、景色怡人、自然生長着成千上萬只蝴蝶,隨處可見色彩斑斕的蝴蝶在谷間翩翩起舞,在這裏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峽谷內總面積 15 平方公里,有385 種野生物種,野藤、野果形成綠色長廊,滿山野花 競相鬥豔, 進入峽谷,漫天蝴蝶在谷中起舞,情景令人心曠神怡,一些蝴蝶密密匝匝依附在枝葉、灌木叢中、飛瀑流泉之上與自然融為一體,受到遊人的干擾後,象炸開了鍋般五顏六色漫天飛舞,幾秒種又聚在一起,因此遊人留下:“蝶谷遊人多好奇,以物擊之散又聚”的絕妙詩句。谷內的蝴蝶繁殖園、標本製作室和購物中心是製作蝴蝶標本和工藝品的場所,陳列了多種蝴蝶文化商品,以滿足遊人的購物需求。

寨溝

寨溝風景區位於欒川縣城東3公里處,景區內有水上樂園、樊梨花寨、象鼻山、情人谷等景點20餘處。區內山清水秀,景觀美妙絕倫,更為獨特的“七潭八瀑”落差680餘米,泉水如縷如線,依次跌落而下,一級一潭,堪稱瀑中奇觀。最奇異的“過風洞”,深幽莫測,身近洞口可聽“轟嗚”風聲,冬日風暖,夏日風涼,妙不可言。近萬平方米的人工湖,青山綠水相映成輝,盪舟湖中,心曠神怡。

白雲寺

洛陽市欒川縣秋扒鄉之古剎白雲寺,背倚千仞白崖,高聳入雲。古剎始建於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70年),與洛陽白馬寺(始建於公元68年)是同時代建造的姐妹寺,距今約20__年,現存四塊碑碣為證。

昔時,晨鐘暮鼓、僧眾誦經禮佛聲聞十里開外,香火鼎盛乃豫西一大名寺。土改期間一度遭到破壞,後毀於時期,有居士尚記古寺對聯:紅塵滾滾苦海無邊,白雲悠悠回頭是岸。

今日,古寺在遺址旁邊重建,原遺址依然保存

楊山寨

楊山寨位於嵩縣木植街鄉石滾坪村,與欒川交界。楊山 因宋朝楊六郎在此屯兵而得名。清末,有個叫王天縱的曾在楊山佔山起杆,因此而更加出名(詳細介紹請見嵩縣之窗資料中心)。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17

中國龍隱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西泰山原始生態旅遊區內,景區在臨木路泰山村1公里處。同炎黃峯、情侶峯、會仙峯、石人山、白雲山形成一條旅遊線帶。

中國龍隱景區內峯巒挺拔,流水四環,且質被豐厚,山產珍奇,特點是:山峻、石奇、花豔、水幽、洞美。年均氣温在11℃左右,是迴歸自然避署尋幽的理想之地。景區以風化的花崗巖石塊組成豐富多彩的幽洞、奇石,並與潺潺溪水相伴,形成中原地區少有的水、石、洞組合景觀。特別是整個景區洞連洞、洞中洞,清泉汩汩、溪水流淌,加上這裏眾多的有關龍的傳説和故事,使龍隱更加神奇,更加誘人。

中國龍隱景區主要景點有:石龍迎賓、鯢躍龍門、龍亭龍椅、龍宮、玉龍湖、龍錫雙喜等含有“百龍圖”中華龍書法藝術,石刻景點數十處。置身於此,若夢遊龍宮。另外還有金蛙嘯天、金猴抱桃等景點。石龍溝植被豐富,奇花異草種類繁多,飛禽走獸上百種。每年春天賞杜鵑,暑天乘涼養神進龍溝、秋賞紅葉,品賞野生小雜果,科觀洞外白雪仙洞及奇石。真是奇石設千古秀,此景不墨千秋畫。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18

星期天,天氣特別晴朗,真的是陽光明媚,萬里無雲。爸爸媽媽帶我到西工,參觀了洛陽周王城的“天子駕六”博物館。那裏的人很多,真是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博物館內外的裝修非常精緻宏偉。講解員給我們介紹了詳細的情況,我認真地聽並作好了重點筆記。

周王城遺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不僅有車馬坑,還出土了大量的稀世珍寶。這充分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聰明和才智。我站在車馬坑欄杆邊向下望去,啊!好壯觀的天子馬車呀!那馬的全身骨骼和車輪都歷歷在目,我好像又聽到了車輪滾過的隆隆聲和馬匹地嘶鳴聲,腦海中彷彿又出現了當時那生動壯觀的歷史景觀……。它的發掘為河洛文化又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通過參觀,使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科學知識,也培育了我的愛國之心,激發了我的報國之志。我還買了幾件紀念品,在爸爸媽媽的督促下,我才離開了博物館。

啊!天子駕六,你是個神奇的地方,是個讓我流連忘返的地方。

洛陽木扎嶺導遊詞 篇19

在九朝古都洛陽以西45公里處,有一個風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河南省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這裏西扼崤嶺,東控函谷,已有千年歷史,被章太炎譽為“當關洛孔道”。這裏青龍、鳳凰兩山對峙,一肪澗水潺潺東流,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

我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便位於鐵門鎮的西北隅。這裏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功勛元老張鈁(字伯英)先生的家鄉。

名字由來

二十年代初,張鈁先生隱居鐵門,營園林廣及百畝,蔚為壯觀。康有為遊陝過豫,被張鈁邀至園中,談書論畫,賦詩抒懷,題名“蟄廬”。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鈁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為我國現存墓誌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誌石刻1400餘件而聞名。其中尤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並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於此。

洛陽千唐志齋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