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精選18篇)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精選18篇)

你們好!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共遊美好的崀山。相傳舜帝南巡時徐經新寧,見地方山水特別奇秀、美麗,不由搖頭贊曰:“此山良好,可謂崀山。”崀山由此得名。崀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湘桂邊境的新寧縣境內,南與桂林山水相連,北同武陵源風光呼應,距桂林、邵東機場各14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又一顆風景明珠。數百萬年前,崀山是一片內陸湖。由於地殼變動,內陸湖底突起,形成了紅色沙粒巖結構的峯巒--丹霞地貌。景區佔地108平方公里,轄紫霞仙境,駱駝羣峯,八角勝景,半山奇觀,夷江秀色五大景區,18個風景小區,已發現和命名的477個景點。紫霞峒紫霞峒景區包括萬景槽,玉泉山,象鼻石、烏雲寨、劉華軒墓等景點,主要以幽為主。

在我們左側的一是玉泉山,面積0.5平方公里,山頂高程301米,密集7個景點。山上有一古寺,稱玉泉寺,始建於康熙42年(1720_年)。舊庵毀於水,雍正年間(1720_年)重修,清人傅向高、馬羅藩、李延年均為之作記。今存鎮墓塔和碑記及玉泉寺始祖第一代禪師古墓,幾經修復香火旺盛,為天下七十佛教勝地。迎面而來的這座大石山,活像一個高高蹺起的大拇指。當地人稱為“拇指石”,也叫“OK”石,它風雨無阻的屹立於此,似是對遠道而來的朋友表示歡迎,以似對崀山的山水錶示讚歎,或許兩者都有。現在我們來到紫霞峒的正進口,紫霞峒並沒有洞,峒者衝也,它是少數民族村、寨的意思。

在紫霞峒有許多隻能在雲南才能生長的植物品種和熱帶雨林景觀。可感受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思。這裏不僅能激起詩人的靈感,還是佛教和道教的必爭之地。佛學宗師慧遠和道學宗師陸修靜,曾先後來此弘揚他們的教義。所以整座山以遊路為界,左為道教之地,還可見紫霞道人的自然石像。前面一石凌空突出,活象一隻碩大無比的青蛙正蹲在那裏,這就是青蛙石。沿着石階往上走,我們來到了紫霞宮,紫霞宮自明代嘉靖年間修建以來。香火不斷,暮鼓晨鐘,梵聲繚繞,成為名聞遐邇的洞天福地。宮內有一座湖南省內最為高大的觀音菩薩,高達6米,最獨特的還是觀音菩薩手中的玉淨瓶,所有的瓶子都是豎立的,而這個觀音菩薩的玉淨瓶是傾斜的,意在把甘露盡情灑向人間。

左側有一塊長700餘米,高100米赤紅色的銅牆鐵壁稱紅瓦山,就是紫霞道人放置袈裟的地方,是一處絕紗的迴音壁。駱駝峯過崀山街往右走,便見一典雅雄偉的牌樓,上有原湖南省省長,原省政協主席劉正同志親手題寫的“崀山天然公園”六個大字。駱駝峯景區距縣城14公里,從崀山老街到石田,沿途奇峯異石拔地而起,一條溪水奔突穿石,如琴似瑟。主要景點有“遇仙橋”、“十八羅漢”、“燕子寨”、“斗笠寨”、“蠟燭峯”、“駱駝峯”、“幽魂谷”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右側的仙人橋,此橋建於清乾年間,石砌單拱,長6.8米,寬5.1米,拱方9米麻石砌成,橋身玲瓏精緻,青藤攀附,1983年電視《風雨瀟湘》曾在此拍攝外景。前行右側十八石峯如“十八羅漢”一字列成威武雄壯的歡迎遊客光臨的“儀仗隊”,在最右側有情深義生的“夫妻石”,丈夫準備遠行正和妻子依依惜別。轉過彎,前面豁然開朗。一片農田、幾幢農舍、挺拔的蠟燭峯,栩栩如生的駱駝峯,這是駱駝峯景區的中心所在,也是整個崀山最早開發的地方。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2

莽山,原包括莽山峒、笠頭峒、溶家峒和西山峒,這4峒地處湘粵兩省邊界,林菁相接,山水相連,巖谷深阻,林海茫茫,形勢險要,成為歷代瑤漢人民起義的發源地和根據地,也屢遭官府重兵圍剿和屠殺。宋隆興二年(1146),縣人李金聯合瑤漢人民一道舉行起義,先後攻克郴州、桂陽、寧遠,廣東連州、韶州、英州、德慶、肇慶,廣西賀州、梧州等州縣,朝廷派湖南安撫使劉珙會同湘、鄂、贛、粵、黔5省官兵鎮壓。乾道元年(1165)八月,李金率部退至莽山何家峒,因部下曹彥叛變,李金不幸遇害。餘部在瑤族人民的幫助下潛入山谷,堅持鬥爭。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苗族首領譚應貞、杜回子以莽山為根據地,領導湘粵邊境的苗族、瑤族及漢族人民起義,官府派重兵往莽山鎮壓,所有四十八山九溪十八峒的苗族瑤族均遭到血腥屠殺,“大兵征剿,後民十亡六七”,原來瑤人聚居地蕨子坪,因殺戮殆盡,地成廢墟,故稱“絕子坪”(一名蕨子坪,現改成“澤子坪”)。

明正德元年(1506),知縣邱雲漢詳報上司剿平“匪寇”,招民耕種荒廢田園,由江夏人黃福安、瑤人趙文才入山承頂莽山瑤糧58石,此後瑤族陸續遷入莽山,裏甲户口漸增。正德五年(1510),郴桂守備署由桂陽州移駐宜章,兼防2州7縣,後增 8 縣,並在瑤民出入險要山隘溪峒處,設立哨、堡、營、司、塘,派兵駐守。正德十二年(1517),莽山、西山、笠頭洞瑤族首領龔福全、李斌、樑柏桂、陽延壽率湘粵邊境瑤漢農民起義,四路出擊,攻克州縣。朝廷派都御使秦金、贛撫王守仁調集湘、贛、粵3省官軍和地方武裝共同圍剿,追至莽山,破寨柵九十,俘義軍3000餘人,龔福全、李斌等被擒遇害,瑤漢人民又一次遭到殘酷殺害和洗劫。秦金對瑤族實行先剿後撫、剿撫並舉的政策,並派鄒千長、丁千長守西山,黃千長守大羅山,劉千長守象牙山。崇禎九年(1636),臨(武)藍(山)礦工起義連結宜章縣和廣東九峯瑤族“嘯聚萬計”,開倉濟貧,瑤漢人民團結戰鬥,先克郴(州)桂(陽),繼克衡陽、長沙,挺進贛南粵北,朝廷派湘、粵、鄂、贛 4 省兵力,集結宜章,攻打莽山,合兵圍剿,但瑤漢人民堅強不屈,提出“官有萬兵、我有萬山、敵來我走、敵去我還”的作戰方針,鬥爭持續達4年之久。

“清順治二年(1645),明副總兵曹志建統兵萬餘,由寧遠進剿四年冬,復來據郴。五年,據龍虎關。自稱公爵 ,委換衡、永、郴、桂各官。六年,旋入縣境,劫持黃沙、笆籬二堡,殺戮傷慘甚於流賊。清兵圍之莽山蕨子坪,糧盡,盡殲之”。縣內有人研究認為,曹志建系李自成冒名頂替,故提出“李自成死於莽山”之説。李自成的歸宿由死於通山、石門等二説增為通山、石門、莽山等三説,國內史學界一時紛紛揚揚,使得許多專家學者前往莽山追蹤調查。

道光十一年(1831)十二月,江華瑤族首領趙金龍於錦田起義,莽山大多數瑤人前往參加,攻克藍山、江華各縣、擊斃常德提督海陵阿寶慶和協將馬韜。次年三月,湖廣提督羅思舉、貴州提督餘步雲率官軍鎮壓,起義失敗,部份起義軍官兵疏散隱蔽於莽山。咸豐元年(1851)八月初七,婦女領袖王蕭氏在莽山天塘灣、塘坊嶺率眾一舉擊斃官府守備趙鴻賓、千總張凌雲、把總杜瑞、額外各1人及兵丁11人,其聲震朝廷,不數日,官府增兵瘋狂反撲,王蕭氏不幸被俘遇害。自此以後,兵事迭起,官軍經常往莽山進剿,湖南巡撫駱秉章以莽山形勢險要,劃為特別區,督辦團練,名永安團,全峒瑤民僅400餘户,辦團養兵百姓負擔日重。

民國時期,官匪頻繁劫掠莽山,經常發生戰事。莽山天堂灣、何家、謝家、園嶺、南門莊、小黃家遭匪反覆蹂躪,匪徒們殺害瑤民、焚燒房屋,擄走人丁,搶劫財物。莽山復創永安團,募常備兵20名,預備兵40名,兵費開支全部。

1950 年 4 月,成立莽山鄉。1956 年 9 月,成立莽山森林經營所。1958 年 3 月,莽山森林經營所改稱國營莽山林場,直屬湖南省林業廳。 10 月,莽山鄉改稱莽山人民公社,併入莽山林場,該林場復歸宜章縣管轄。1961 年 9 月,場、社分設,林場收歸湖南省業林業廳直轄,莽山人民公社屬縣管轄。 1972 年,林場下放郴州地區管轄。1982 年,莽山林場更名為湖南省郴州地區莽山林業管理局,莽山人民公社更名為莽山瑤族人民公社。1984 年,莽山瑤族人民公社改稱莽山鄉人民政府。1992 年 7 月,經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莽山國家森林公園”,11 月,郴州地區編制委員會批准設立莽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與莽山林管局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1994 年 4 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湖南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爾後相繼設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實行三塊牌子一套班子。1998 年莽山林業管理局改稱莽山國有林業管理局。 20xx 年 12 月,林管局下放至宜章縣管轄,正處級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設有 12 個職能科室, 12 個二級機構。是年,莽山總人口 8183 人,其中莽山林管局在職幹部職工 806 人,離退休 457 人,家屬 607 人,餘為莽山鄉瑤族和客家人。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3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在長沙市郊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中,不僅發現有魚、豬、牛等遺骨,而且還有醬、醋以及醃製的果菜遺物。唐宋以後,由於長沙曾是封建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城市,因而湘菜系發展很快,形成了一套以燉、燜、煨、燒、炒、熘、煎、薰、臘等烹飪技術,成為我國著名的地方風味之一。

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組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它的特點:用料廣泛、製作精細、品種繁多;口味上注重香鮮、酸辣、軟嫩,在製作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同庭湖區的菜以烹製河鮮和家禽家畜見長,多用燉、燒、臘的製作方法,其特點是芡大油厚、鹹辣香軟。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燻臘肉和各種醃肉,口味側重於鹹、香、酸、辣。由於湖南地處亞熱帶,氣候多變、春季金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因此湘菜特別講究調味,尤重酸辣、鹹香、清香、濃鮮。夏天炎熱,其味重清淡、香鮮。冬天濕冷,味重熱辣、濃鮮。湖南菜具有獨特的風味,其主要名菜有"東安子雞"、"組庵魚翅"、"臘味合蒸"、"麪包全鴨"、"麻辣子雞"、"龜羊湯"、"吉首酸肉"、"五元神仙雞"、"冰糖湘蓮"等數百種。

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湖南地處我國中南地區,氣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漁發達;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稱"魚米之鄉"。在《史記》中曾記載了楚地"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衡陽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歡迎您們來到“南嶽第一峯”——回雁峯景區參觀遊覽。

在我們湖南有兩個著名的八百里:一是“八百里南嶽”;一是“八百里洞庭”。南北朝時期有個名叫徐靈期的道士,在他的《南嶽記》中首次提出:“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足”。回雁峯既是衡陽城市的標誌景觀,雁城的城徽就立在回雁峯景區的門前,回雁峯景區處處表現着雁意象的魅力;又是衡陽城市的底藴所在。這裏是偉大思想家王船山的誕生地,回雁峯壽佛殿是南嶽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山作為“壽嶽”“南山”的重要佐證;還是衡陽城市的地理依託---回雁峯不但是凝聚衡陽人想象力和自豪感的精神靠山,而且是結聚整個湖湘地理靈氣的重要“穴位”。八百里南嶽猶如一條“巨龍”,我們現在就是站在“龍頭”的風水寶地上。

回雁峯——南嶽第一峯,峯高96.8米,面積6.32公頃,位於衡陽市城南。20xx年12月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區。走進回雁峯景區,首先我們要介紹的是雁峯廣場。廣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座高12米的大雁雕塑,四隻銅鋁合金鑄成的大雁形態各異,昂首雲天,象是歡迎各位的到來。大家猜猜,為什麼是四隻,而不是其它數字呢?對了,四隻大雁就是表示我們“南嶽第一峯”一年四季都歡迎四面八方貴賓的到來,同時祝大家四季發財。“雁雕”的創作者是出生於湖南安仁縣,曾留學日本、法國的浙江美院已故著名雕塑家周輕鼎教授。現在這座雕像已成為衡陽市的標誌,我們衡陽也有“雁城”之稱

現在我們來到了回雁峯的北門入口,這座仿古式的門廳採用的是對稱式的建築,琉璃黃瓦,典雅古樸,門廳上方“南嶽第一峯”五個大字的匾額,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社會活動家趙樸初先生的墨寶。兩邊的對聯是:

雁陣破長空 展翅騰雲 俯仰方知天地闊

峯頭攬勝景 騁懷極目 登臨不盡古今情

此聯撰文是已故衡陽市政協祕書長李兆璜,本市書法家陳文質書寫。請大家看看這幅用東北鬆雕刻的南嶽羣峯圖,綿延七十二峯,氣勢磅礴,引人入勝。兩邊的對聯也是由李兆璜撰文,本市已故著名書法家鄧磐石書寫。

瞰城廓 霧散雲開 四面氛煙皆掃盡

臨福地 神怡心曠 千年名勝又重新

門廳前後兩幅對聯,對仗工整,生動而形象地把回雁峯的特點和登峯攬勝的怡情逸趣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回雁峯。峯頭上有出生於湖南安仁、畢業於黃埔軍校、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唐天際將軍手書的“回雁峯”三個大字。在回雁峯留下了湖南安仁“一文一武”著名人物的大作:文是大雁雕塑的創作者周輕鼎教授,武就是唐天際將軍。

“回雁峯”之名來源有三,一曰:北雁南來,至此越冬,待來年春暖北歸;二曰:山形似雁,張翼迴旋,是以其山勢而得名;三是因為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説有個叫“雁妹子”的姑娘,曾經救過一隻受傷的大雁,後來姑娘因生活貧困勞疾而死,葬在回雁峯下,每年秋天那隻被救的大雁都要來此憑弔她,鳴叫不止,哀傷迴旋。

這裏就是衡陽八景之冠的“雁峯煙雨”。傳説天將下雨池中水氣裊裊升騰,如煙似霧,縈繞峯頂。由於歷史的變遷,當年的景緻已不復存在。現在我們站在此地可遙想當時那種雨霧飛濺,紫氣升騰的景觀,領略“雁峯煙雨實堪誇”的意境。

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留下了“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佳句。明朝詩人陳宗契讚譽道“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來第一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有詩云“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贊雁、詠雁,以雁寄情,託物言志,敍發思鄉之情,“衡陽雁”已成為人們傳情達意,思鄉懷古,情深意長的代名詞了。

回雁峯景色宜人,亭台樓閣佈局合理,建設精美,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上達”牌坊,是仿明朝圖式重建的。厚重的拱形山門,上面是用漢白玉製作的“麒麟吐書(須)、獅子戲球、二龍戲珠、丹鳳朝陽”的浮雕,古色古香。拱門上“上達”兩字寓意就是上山、登高從此起步,就可以達到人生的頂點;同時也含有一種禪意,佛教認為人性有三毒,就是“貪、嗔、痴”,大家只要過了這個“山(三)門”,就能滅絕這三毒,達到心靈上的快樂自由。上達的兩邊是衡陽的“雁城長聯”,撰聯作者衡陽詩人郭龍;書法作者是加籍華人、祖籍衡陽、有“詩魔”之稱的洛夫先生。此聯氣勢磅礴,用典貼切,170個字把衡陽數千年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都表述出來。

大家再看看背面的這幅“莫作等閒觀”的匾額,它的書法作者是民國初期的蔣銓蘅。蔣先生的書法作品在當時很有名氣。“莫作等閒觀”字面直意是莫等閒觀看這小小回雁峯,山雖不高,卻藴藏着豐富的人文內涵和佛教文化。它的喻意是莫等、莫靠,要世人腳踏實地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你們看這滴泉,日積月累在泉下形成一水池,終年不涸,人們叫它“淨手池”。燒香之前,香客們都習慣先來此淨手:一來表示對菩薩的虔誠;二來洗去人世間的煩惱,三是表示要清清白白的做人做事。各位遊客可以試一下,心誠則靈相信會帶給你更好的財氣、福氣、運氣的!

《回雁峯碑記》座落於望嶽台下,一九八四年重建回雁峯時立的。文字雖不過五百,卻把回雁峯名稱的來歷、傳説故事、重建時的盛況一一記敍出來。石碑撰文李兆璜,書法姚賢坤,石刻黃雪聰。立此石碑時,還有一段趣聞,時任衡陽市市長楊敏之曾對碑文作者提出三點要求:一是文字不過五百;二是雅俗共賞;三是不為個人樹碑立傳。大家可以仔細閲讀一下碑文,是不是達到了這三點要求。

南嶽衡山“佛、道教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僅有的“佛”、“道”兩家教派共存的名山。“香火”特別旺盛,天南海北的香客千里迢迢趕到南嶽燒香。自古以來就有“南嶽菩薩顯遠不顯近”的説法。可大家知道嗎?雁峯寺菩薩顯遠也顯近。到南嶽燒香之前,須先到“南嶽第一峯”雁峯寺來燒頭柱香,這樣才會更顯靈驗。

現在我們站在回雁峯的半山腰上,大家看到這個半弧形的建築就是“望嶽台”。顧名思義,就是站在此台上,可以眺望南嶽諸峯。可惜因建築物的遮擋,我們只能聯想南嶽峯巒疊秀,湘水北去的美景。在這裏我想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我們衡陽的歷史故事:大家知道“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吧。這個歷史上貶褒不一的人物曾在望嶽台原址舉行了“登基”儀式。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擄去了鎮守三海關的明朝大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很氣憤,降清並率兵攻打李自成,李自成兵敗。吳三桂為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康熙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下令削藩。吳三桂不服,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吳三桂聯合耿精忠、尚可喜等藩王扯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自雲南經衡陽北伐。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也為了穩定軍心、民心,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元)三月八年級,吳三桂在這個地方舉行“稱帝登基典禮”,自稱“大周皇帝”,定國號為“周”,加封文武百官。其“大周”王朝只存在5個月就覆沒了,在衡陽留下許多傳説。

現在我們來到了有“南天第一剎”之稱的“雁峯寺”。樑天監十二年(公元520xx年),宏宣法師南來,選回雁峯創建寺院。梁武帝親賜“乘雲禪”寺,隋朝稱“雁峯寺”,唐朝改為“山門寺”,明清之際建“壽佛殿”,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了。門上方掛着的“雁峯寺”匾額是趙樸初先生的手跡,兩側的楹聯:

縱覽豁中懷 對晴天雁字 月夜鐘聲 好把俗塵滌去

登臨尋勝蹟 看檻外江山 池邊煙雨 都從梵宇收來

細讀此聯,您的心靈會沉浸於超凡脱俗的禪境之中。

寺院一共分為前後兩進。一進為觀音殿,殿內供奉着“觀音菩薩”。觀音,按照梵文應譯為“觀世音”,因唐代迴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音,略去了“世”字。在觀音菩薩的左邊,侍立着善才童子,右邊侍立着龍女。觀音菩薩一年有三個生日:即農曆二月十九(誕辰)、六月十九(成道)、九月十九(出家)。許多香客從四面八方趕來燒香,求賜消災化難、兒女平安、家庭幸福。

二進為壽佛殿,殿內供奉着壽佛。相傳壽佛俗家姓周,出生於湖南郴州,在衡陽“得道”,成佛在廣西的全州。他十六歲出家,號宗慧,活了130多歲,人們稱其為“無量壽佛”。生前四處雲遊,傳經佈道。曾留一件袈裟在“雁峯寺”,圓寂後,常顯靈於湖南一帶。明清之際轉為高僧傳經佈道,傳説他天晴在全州,落雨在衡州,颳風在郴州。表達了人們祈壽降福的美好願望,正如寺前的楹聯所言。

五百年化身歸來 十方福地斯為美

七二峯從頭數去 千古名山不在高

大家知道“南嶽”被稱為壽嶽,而南嶽第一峯出現了土生土長的“壽佛”,南嶽的壽佛就是無量壽佛。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是壽佛的生日,善男信女紛紛來此燒香拜佛,自晨至暮絡繹不絕。

走出雁峯寺,我們來到了碑廊前,這裏鐫刻着歷代名人贊詠回雁峯的詩詞佳句。篆、隸、楷、草、行書一一俱全。如唐朝詩人杜甫的《歸雁》:“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雙雙瞻客上,一一揹人飛”。北宋范仲淹《漁家傲》:“塞上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湘江留別》:“瀟湘一夜雨,江海十年雲”等。它反映了古衡州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澱。廓內特留有一塊空餘的地方,哪位如有雅興,不妨一顯身手,留下您的墨寶,供世人鑑賞,芳名永留!

回雁峯不僅有令人着迷的自然景觀,更有富有魅力的人文景觀。在介紹“觀天池”這個景點之前,先向大家介紹一個人物,他就是我們湖南湘鄉人,中國洋務運動的創始人之一——曾國藩。曾國藩雖然出生於偏遠山村,但他飽讀儒學、提倡經世致用,志向很高。33歲官至二品,是清朝以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公元1853年,他奉命從長沙移師古城衡州,與左宗棠、彭玉麟等在衡州創建十營水師。傳説他駐軍衡陽時,很欣賞回雁峯的景色,經常帶着他的愛將來此觀看天象,與雁峯寺的主持切磋儒佛之道,卜佔福禍吉凶。後人為了紀念他為民族復興做出的貢獻(創辦洋務、提倡西學),特建觀天池。

回雁峯的“雁”形建築很多,現在我們穿過雁廊,來到了“雁壁”前。1964年,出生於祁陽縣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同志視察衡陽,倡導修復回雁峯。這幅“大雁壁雕”就是陶鑄同志在一次“廣交會上”親自選定的圖案,由廣東佛山陶藝廠工藝師製作的,由於“文革”的原因,原作已被毀。現在這幅壁雕,是當年擔任設計的工藝大師梅文鼎憑記憶設計的,由界牌陶瓷廠製作。壁上的十七隻大雁栩栩如生,展翅高飛。站在壁雕前,我們彷彿聽到大雁那歡快的鳴叫。大家也許會發問,大雁只是雙棲禽類,為什麼這裏只有十七隻呢?哦,原來是有一隻最小的雁,它很喜歡回雁峯,捨不得這裏的山山水水和寬厚的人們,就留了下來。大家待會兒去找找,説不定能碰上呢!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回雁亭,它的主亭像一隻雁頭,兩邊的次亭尤如兩隻翅膀,俯看就更加形象了。不知大家注意沒有,它不是依山勢走向而建的,亭正面朝北方,為什麼要這樣呢?原來它表達了大雁北歸,心向北方的思鄉之情。同時,也顯示了雁城人們的寬厚,大雁來之歡迎,去也欣然。亭的中間掛着一塊“回雁”的匾額,書法功力很不一般。傳説這兩個字是明代雁峯寺一個“破門和尚”、又名法智禪師,他曾為明末進士,明朝滅亡後看破紅塵,出家為僧詩、詞、書法皆會,最擅長的是草書。

回雁亭後面這塊“乘雲石”,傳説是天上掉下來的“飛來石”。這是雁峯寺瑞雲和尚坐禪唸經的地方,不遠處還有他的墓碑。傳説每當夜深人靜,瑞雲法師就會顯身在這“乘雲石”打坐唸經。頓時祥雲遮頂,佛光閃爍,南嶽眾僧聽此傳言,也紛紛來此坐禪禮拜。有宗教的地方就有神話故事,你要是不相信的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此坐坐,或許有所收穫。

下一個大家要觀賞的景點就是為了紀念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學家、辯證唯物主義集大成者王夫之的出生地——“此君軒”和王船山出生地紀念館。“此君”在《清泉縣誌》裏解釋就是“竹子”的意思。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人變瘦,無竹人變俗”,竹子是高風亮節,剛正不阿的象徵。大家看這亭之窗櫺、亭之護欄、牆之壁畫均以竹子裝飾。配以“此間應號篔簹谷,君輩有吟淇澳詩”的楹聯,中間有王夫之先生提筆凝思的塑像。他是在思索“反清復明”的大業未成的原因?還是在懷念“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的仕途?王夫之自喻船山,後人也叫他船山先生。他一生髮奮著書立説達四十年之久,對天文、地理、曆法、詩歌、哲學均有研究,尤精於經、史、文學。現有著作七十餘種,後人把他的著作編為《船山遺書》,共358卷,800多萬字。軒內還鐫刻有王夫之用“摸魚兒”詞牌寫成的瀟湘小八景,也就是衡陽古八景。雁峯煙雨、石鼓江山、東州桃浪、西湖荷花、花葯春溪、嶽亭雪嶺、朱陵仙洞、青草漁燈,大家有時間可以細細吟賞,韻味無窮喔。王船山出生地紀念館是20xx年8月落成的一幢仿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佔地1200平方米,裏面陳列了船山先生曾用過的鞋、傘、牀和他全部的著作,以及他的生平介紹。

各位朋友,請大家往對面的山頭看看,您發現什麼特別的建築沒有?在高層建築旁有一座古樸的磚塔,建於公元1696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當時一位叫周燮的縣令在這一帶修建城牆,挖出許多白骨,為了告慰亡靈,也為了驅災避邪修建了此塔。塔高15米,五層,八角,實心,磚石結構。塔竣工之日,該縣令就請了許多文人雅士來題塔名,可一時沒有人想出很適當的名字,只留下一個“塔”字在上面。因其座落在接龍山上,所以我們稱之為“接龍塔”,也有人稱它“白骨塔”。1944年,慘烈的衡陽保衞戰,此地是中日爭奪的制高點之一。“接龍塔”在日軍的炮火攻擊下保存完好,也算是一個奇蹟。

我們來到了“南嶽第一峯”新區景點參觀遊覽。新區是20xx年20xx年 9月建成的,面積3.43公頃,由“落雁景區”、“船山景區”和“回雁景區”三個部分組成。這裏是“回雁景區”。大家看到這座宏偉的建築就是“回雁閣”。它可以和“岳陽樓”相媲美,已成為衡陽的標誌性建築。閣由一個主閣和兩個副閣組成。主閣是“回雁閣”,高度為35米,為四層,頂部重檐,呈“金字塔”型。副閣由“聽瀑亭和攬翠亭”組成,四周有木護欄,突出檐口形式,使之如雁張翼,整體造型莊重古樸、典雅大方,既有濃烈的古建築韻味,又展現現代風格。回雁閣有七十二根柱子,象徵南嶽七十二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數一數,看是不是七十二根柱子!20xx年9月市政府投資80多萬元,徵集名人字畫、楹聯,將閣樓裝飾一新,整個閣樓文化氣氛濃郁,反映了衡陽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

沿着這條由無數鵝卵石鋪成的階梯,我們來到了“落雁景區”。落雁景區致力於表現瀟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景觀。蒸水、湘水與耒水在衡陽市區匯合。秋天水落沙平如雪,蘆葦蕭疏,美麗的大雁在此過冬,形成了“平沙落雁”這樣的美景。由於歷史、氣候、環境的變遷,“秋雁戲沙”的美景已不存在。我們通過人工的意境再創一個“微縮平沙落雁景觀”供大家觀賞。在花壇的東側,有一條條長的石碑廊,每塊石頭上鐫刻着歷代詩人題詠回雁峯的詩詞佳句,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一首首吟賞。再往前走,我們看到的是“南嶽第一峯”牌坊,牌坊上“南嶽第一峯”五個大字,是趙樸初先生的手跡。

穿過一條寬敞的遊路,我們來到南嶽第一峯假山瀑布前。假山再現了南嶽諸峯的形、神、韻,有“衡山千仞一峯高”的觀賞效果。山石錯落有致,中間有“水霧”噴出,形成雲煙繚繞的效果。山頂有瀑布飛流直下,水擊山石、飛流碎玉。瀑布下有“雁影潭”,山、水、石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美麗畫卷。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於公元1619出生於回雁峯下“王衙坪”,老區有“此君軒”等景觀,但其表現形式略顯簡單,作為湖湘文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應該有更豐富的內容充分反映他那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和高風亮節的情操。這個反映“船山文化”的景區,與雁峯景區(老景區)“此君軒”結合起來形成內容較完整的紀念景點。“船山景區”中的中間立有王船山頭戴斗笠,腳穿木屐的石雕像。源於王船山誓與滿清王朝不共戴天,他頭不頂清朝的天,腳不踩清朝的地,表現了青年王夫之舉義旗、反清復明的民族氣概。起義失敗後,王夫之隱居在衡陽縣曲蘭鄉石船山下的名曰:“湘西草堂”(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此著書立説四十年之久。王夫之自喻“船山”,源於其隱居處山上有一塊巨石,形狀如倒扣在水中之大船。那裏古木參天,人跡罕至,密林深處有一個隧幽的巖洞,王夫之常來這裏,伴着昏暗的油燈苦讀,他在《船山記》裏寫到:“船山者,即吾山也……吾志且死,而船山者還其頑石”。以石寓志,表示他不畏強權的性格,故自喻為“船山先生”。在“雁影潭”邊建有石船,隱含“船山”之意。並利用現有地形建“船山”紀念牆,高處建有“正氣軒”。軒旁有一塊“三鑑石”,表示船山先生“神會”、“心意為主”、“鑑古酌今”等與眾不同的哲學思想。山坡上密植竹子,與船山先生酷愛竹子的性格相符合,意喻船山先生忠節不二的民族氣節。

在即將結束今天的遊覽之前,我給大家講一段衡陽的抗戰歷史。1944年6月22日,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最悲壯、最慘烈的一戰就發生在衡陽。國民第十軍2萬將士在軍長方先覺的率領下,頑強抵抗裝備精良近20萬人日軍的侵略。回雁峯成為中日守攻的主要陣地,我方與日軍鏖戰整整四十七個日日夜夜,直到彈盡糧絕,衡陽淪陷,將士們的鮮血流成河,屍骨堆成山,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衡陽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的“抗戰紀念城”。讓我們永遠銘記着這一段難忘的歷史,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共創美好的未來!

各位遊客,這次導遊結束了。但願我的講解能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南嶽第一峯”的遊覽給你帶來美的享受,希望各位朋友下次再來回雁峯景區參觀、遊覽!

謝謝大家,再見!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5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歡迎大家的南嶽衡山做客。如果您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告訴我,我將盡力給您幫助。祝願大家軋過愉快的鋒山之行。

各位朋友,如果您曾為工作的重壓而苦悶,如果您曾為身體的疾患而憂慮,那麼今天,您可以把種種煩惱不快全部拋開,因為您即將欣賞到的,是以"五嶽獨秀"而蜚聲守內的南嶽衡山風景區了。

衡山位於湖南省中部,縱越衡陽、衡山、衡東、湘鄉、湘潭、長沙等六縣市,地跨八百里,峯立七十二,南起"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衡陽回雁峯,北抵"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長沙嶽麓山。主峯祝融峯,海拔1290米,在湘中南丘陵中卓爾不羣。"一覽眾山小"。衡山就像一幅湘繡,楚天湘水,一覽無餘;它又像一卷畫軸,濃渲淡染,舉世無雙;它更像一首詩歌,高歎低吟,回味無窮。

南嶽衡山的來源有很多傳説。一產盤古開天闢地,死後化為山川林木,頭化為東嶽泰山,腳化為西嶽華山,腹華為中嶽嵩山,右臂化為北嶽恆山,左臂則化為南嶽衡山;另一説是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式追趕仙鳥,用神鞭將朱鳥打落成南嶽,所以大家在南嶽古鎮入口處所見的牌坊上便繪有失鳥圖案,南嶽山徽"朱鳥"也因山而來。古人們往往以天空星象圖來進行占卜,所謂"天則有星宿,地則有州城"。據《星經》記載,南嶽地處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號為稱量天地的"衡星",所以也就命名"衡山"了。軫星旁邊不有一顆主管人間壽命的"長沙"星,衡山古屬長沙,故而又有"壽嶽"之稱,人們常説的"壽比南山"就以山而來。

穿過南嶽古鎮,迎面而來的是一組氣勢恢弘的宮殿式建築,這便是有着"江南小故宮"之稱的"南嶽大廟"。

南嶽大廟為湖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始建於唐初,距今上千年,以後歷經宋、元、清等朝6次大火和16次重建。瑞存建築為清光緒六年重修,佔地76800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為櫺星門、有奎星閣、川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和北後門等九進四重院落。

現在大家腳下跨過的是壽澗橋,它前面就是南嶽大廟的南正門--櫺星門。"櫺星"是古星宿之一,主管人興國旺,以"櫺星"命名的廟門,自然也是希望咱們國家人才輩出,萬業昌盛。

穿過櫺星門,大家來到的這座建築叫做"奎星閣"。奎星就是主管文學藝術的魁星。奎星閣在古代往往用做戲台,每逢節慶祭祀之日,一些戲班都會在台上演出一些傳統地方戲,如"魁星點狀元"、"五子登科"、"秋胡戲妻"等等,台下則擠滿了四鄉八里趕來的鄉民們,熱鬧非凡。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奎星閣的基石上有4個銅錢大小的孔洞,這是幹什麼的呢?對了,它可以產生共鳴,增強音樂效果,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多麼聰明呀!穿過川門、御碑亭、嘉應門和御書樓,我們就來到了正殿。正殿又叫聖帝殿,供奉聖帝火神祝融氏。聖帝殿高21米,寬54米,深35米,是大廟最高、最大的建築,也是大廟中心。大家可以看到,它由72根花崗石柱支撐,寓意南嶽七十二峯,其中2根由整塊石鑿成,重28000斤,另外70根由兩截接成。殿內正中是由四龍二鳳環繞的神龕,聖帝的泥塑金身就置於其中,高6.3米,高戴冠冕,持笏端坐,神態威嚴,金碧輝煌,左右排班站立着金吾二將和六部尚書。

大家看到,聖帝殿東有道教的財神殿,西有佛教的觀音殿,那麼南嶽到底奉什麼教呢?這就是南嶽衡山的大特色--佛道共榮。道教於西晉傳入南嶽,南北朝佛教流入,山後兩教就一直並存,揚光大。山上既有我國第一個女道士"南嶽夫人"魏華存修道的黃庭觀,也有禪宗南宗五大宗派發源地的福嚴寺和南台寺,還有先道後佛的上封寺等等,中國的兩種主要宗教文化在這裏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各位遊客,再走過寢宮和北後門,離開大廟,我們就來到了南嶽衡山主峯登山處,前面這個花崗石門叫做"勝利坊",是1947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而建。坊上刻有一副楹聯:"七二峯,如避羣英,勝算先操,中流砥柱;五大洲,盟聯友國,狂瀾競挽,世界和平。"從中,我們依稀可以想見那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原聯為湖南省政府主席王東原所書,毀於"文革"時期,現在聯是著名書費新我左手書寫。

各位朋友,從現在起,我們就將踏上登頂之路。在這之前,請允許我先提醒您幾個注意事項:衡山作為著名的風景區處自然林區,是嚴禁攀折花木和吸煙點火的,讓我們共同來愛護這一片美好的大自然吧!南嶽的氣候素有"三重天"之稱,即"山下一重天,山腰一重天,山頂一重天",每重天之間約有3度的温差,請注意帶一些保暖衣物備用!山上雖然修建了行車大道和人行小徑,但仍有部分地段較陡峭,請大家留神一下,互相照應點兒!好了,萬事俱備,讓我們向衡山最華麗的樂章--主峯祝融峯進發吧!

朋友們,南嶽衡山在五嶽之中以風光綺麗著稱,素有"五嶽獨秀"的美譽。那麼它究竟"秀"在哪裏?秀就秀在這滿山的樹,滿坡的草,滿眼的綠!沿途大家已經看到,衡山樹木茂密,鬱鬱葱葱。南嶽植物資源豐富,有樹種600多,森林面積達30多萬畝,而且還有不少名樹古木:福嚴寺有一棵據傳受戒於六朝時慧思禪師的銀杏樹,樹齡已達1400多年,樹身需三人合抱;藏經殿後的白玉蘭,距今也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允春亭的搖錢樹,無礙林的"同根生"、"連裏枝"等,也是比較罕見的。

好了,爬了一段山,可能有點兒累吧?那我們在這裏休息一下。面前大家看到的是我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抗戰紀念地之一,也是國民政府在大陸惟一保存的大型抗戰紀念陵園--忠烈祠。

忠烈神祠建於1939年,落成於1942年,陵園為仿南京中山陵式格局,坐南朝北,依山而築,左右對稱,層次分明。沿中軸線共有五進建築,長達320米,寬約60米,四周還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安葬了抗日陣亡的國民覺第九戰區和第六戰區將士。前面這就是忠烈祠正門,它為拱形三門重檐牌樓,正上方鑲嵌着刻有祠名的漢白玉門匾,上面的"南嶽忠烈祠"5個鎦金大字是由原國民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所題。

進入忠烈祠,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奇特的"七七紀念碑"。碑為全花崗石結構,由一大上小共5顆倒立炮彈組成,象徵着漢、滿、蒙、回、藏等各族兒女團結一心,共禦外侮,碑的基麻上刻着醒目的"七七"大字,意在警醒全體中國人永不忘國恥之痛!

穿過紀念堂,大家看到的這是個綠草如茵的山坡,兩側有石級,共分為9層。草地上用大理石鑲了"民族忠烈千古"6個大字,襯以鄰近的蒼松翠柏,更顯得十分莊嚴,令人肅然起敬。朋友們,讓我們懷着敬仰、緬懷之情,繼續向上去吧。

好了,現在我們登上了忠烈祠最高處--禮堂平台了,不知剛才有沒有人注意數了腳下的石級沒有?對,一共276級。為什麼是個數目呢?這是為了紀念第九和第六戰區陣亡的276位中高級軍官而專門安排的,那麼,這些英烈們究竟魂歸何處呢?就在這最後一進建築--享堂裏。

享堂是忠烈最主要的建築,也是過去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正門上是蔣委員長親筆書寫的"忠烈祠"匾額。大家仔細看一下,有什麼問題嗎?對,"烈"字下面少了一點。為什麼會少呢?這裏有很多説法:一説是希望今後戰爭能少犧牲一點兒;一説是他打算抗戰勝利後再補上;還有一説是書法中的種藝術處理。見仁見智,眾説不一。享堂內呈"十"字形,可容500人,正面供奉有佛壇和"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它的碑文是薛嶽於1942年題寫,妙在無論橫念豎念,左念右念,都可以念通。全文是:"恭立忠烈祠,以懷忠烈神,我懷忠烈魂,誓繼忠烈神。"現在堂內陳設了大量抗戰圖片資料,大家可以自己看一看。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6

杜甫江閣的高約20米,由主閣、遊廊、碑亭和茶室畫組成一條風景線。和天心閣的柱子一樣,顏色也是紅色的,但要兩個大人才能抱得住。走在階梯上,就能看見幾張桌子那麼大的壁畫,上面畫着一朵朵白雲,和一層層浪花,杜甫站的上面,在江邊飲酒做詩。主閣和遊廊都有護攔,在主閣的四層中,每層都有白色的護攔,這些護攔是有云紋石砌成的,上面還有杜甫的詩......走進一樓展廳,我看見了,裏面有杜甫的頭像和那些著名的詩句。二樓、三樓的展廳也是一樣,到處都是杜甫的詩句。站在三樓的展廳上眺望遠方,湘江美景盡收眼底。其實,一、二、三、四樓屋檐的顏色都是紅色的呢!每層的屋檐都有點微微上翹,沒有像天心閣那樣翹的老高老高,最讓我感到好玩的是四樓的層頂,好像兩隻小海豚在遙遙相望,互相呼喚,這個層頂讓我看了很久很久,直到媽媽叫我過去拍照,我才回過神來,我跑過去抬頭一看就看見了四樓天花板上的荷花,一隻一隻黃色的荷花,每一隻都很精美,這也許就是工匠叔叔的技藝精湛之處吧!

最後我要介紹的是:那紅色的門窗。它們的上面畫着植物的四大君子---梅蘭菊竹,在門窗的下面還有許多圖案呢!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7

湖南師範大學坐落在巍巍麓山腳下,湘江之濱,它是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而現在我們正位於師大校門—黌門聽濤,黌門,校門之古稱謂也。它臨江而峙,雄視洲野,觀浪聽濤,怡然自樂。

校門造型別致,似門無門,寓意着開門辦學,崇尚國際視野、天下情懷。東面一塊13.6米長的校名牌,西面一塊13.6米長的校訓牌,中間聳立着一座11.6米高的牌坊,巧妙的構成了我校校門。校門氣勢宏偉,寓意深刻。東面的校名牌上鑲嵌着“湖南師範大學”(毛澤東字體)6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西面校訓牌上鑲嵌着由著名書法家顏家龍書寫的“仁、愛、精、勤”4個大字,這一新校訓體現出我校新時代的治學理念。

中間是由6根麻石柱組成的高大的牌坊,這個牌坊將古代書院的院門、山門抽象化,去其形而留其意,使之與代表湖湘文化的嶽麓書院遙相呼應。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8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觀光!我是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景區的導遊,本次旅程由我和師傅(汽車司機)為大家提供服務。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真誠地向各位朋友表示問候和祝福,祝各位到莽山旅途愉快、事事勝意!

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風貌。莽山,這顆鑲嵌在南嶺山脈的璀璨明珠,地處湖南省宜章縣南端,毗鄰廣東乳源縣、陽山縣和連州市,距郴州市、韶關市各130公里,距長沙385公里,距廣州320公里,距廣東坪石58公里。森林公園總面積284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積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現已開闢鬼子寨、天台山(崖子石)、猛坑石、猴王寨四大景區,景點176個,配有齊全的旅遊服務設施。

莽山山奇、水秀、林幽、石怪、氣爽,境內景色秀麗、奇峯疊翠、溪河縱橫、山深林密,她有華山之險峻、泰山之雄偉、西雙版納之神奇、張家界之俊俏,世人有“莽山壯美驚天下,中國生態第一山”之歎。又因有一片世界濕潤亞熱帶面積最大、保護最完好的原生型常綠闊葉林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享有“地球同緯度帶上的綠色明珠”和“湖南動植物基因庫”之美稱。這裏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有冰雪。7月份平均氣温22.7℃,1月份平均氣温5.2℃,年平均氣温僅17.2℃。園內空氣清新,每立方厘米負離子含量高達106900個,是最好的天然氧吧。

很榮幸能陪同大家進入鬼子寨風景區遊覽。這個景區主要有原始森林景觀、飛瀑流泉、奇鬆怪石。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大自然賦予的神奇山水和仙境般的森林美色,共同分享這段美好時光。我們現在從森林賓館出發,這段遊程約有4.8公里,歷時2個半小時左右。好,現在我們已進入自然保護區裏,為了保護好環境和您的安全,請您暫時不要吸煙、廢棄的物品請丟到沿途指定的地方。

莽山,原以林海莽莽、蟒蛇出沒而得名,以山奇、水秀、林幽、石怪而聞名,氣勢磅礴,是南嶺山脈自然風光最為奇美的地段。目前尚有保護最完好的原始森林10萬畝,是我國和世界濕潤亞熱帶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常綠闊葉林區。1992年就定為國家森林公園,1994年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尚有高等植物2700餘種,脊椎動物300餘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動、植物達50餘種。莽山是湖南省最大的生物基因庫,以“富麗完好的森林博物館”而聞名,被中外譽為“第二西雙版納”。

好,我們已進入原始次森林裏,這裏是負離子高含區,20xx年請中南林學院專家鑑定每立方厘米負離子高達106900個,對人體健康極有好處。遊客們可要珍惜時機狠狠地多吸些負離子呵,多積累生命的能源。觀景不走路,走路不觀景,請大家駐足一望大森林景色。您看:峯巒起伏有致一望無際,參天古木層層疊疊,這裏永遠是陰涼、清爽、舒適,這裏的每一片綠葉都純潔無瑕,散發出碧玉般的光澤,有位專家遊過這裏後,曾大發感慨説:這是一片濕潤的、爆發着原始力量的世界。

請大家往前看,那棵古青岡樹叫“一家三口”,樹幹分開三杈,在高空又合在一起,上面又是三株,幾代三口之家,它可早就是獨生子女户三口之家的楷模呢!我們所見的這種高大而挺拔的蒼天古鬆,叫莽山鬆。因其枝葉似五根針,又叫五針鬆,是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它原來稱做“粵鬆”,因在原發現地廣東境內已很稀少,而莽山卻成大片長勢旺盛,專家們便新命名它為“莽山鬆”。

它多生長於千米以上高山地帶,我們將在一路上的峽谷絕壁中,盡情欣賞到莽山鬆的撼人風采。

請看這些名貴樹種:“伯樂樹”、“華南樺”……這些珍稀古樹上都掛有身份牌子,記載各自的高貴出身和漫長曆史。伸在路邊上這些不起眼的小藤枝,您可千萬別小看喲,它已經有200多歲了呢!還是重點保護樹種,您看那片藤纏樹,正在鬥智鬥勇,竟比神韻,誰也不服誰呢!

右邊這幾口依稀可辨的小山塘,就是當年李自成餘部的造紙湖,已被茂密的黃竹掩藏。前面這塊平地,原是李自成餘部的練兵場。透過這片古木下的遺蹟,又叫人想象起古樹林中那幕神祕的歷史壯劇。河邊這塊巨石下的縫間裏,是蛇類的安樂窩。就在這裏發現第一條巨型的莽山烙鐵頭蛇。莽山烙鐵頭是繼眼鏡王蛇後地球上發現的第二種特大型劇毒蛇,在莽山瑤族傳説中又被稱為“小青龍”。這種蛇自身粗壯,蛇頭大,似烙鐵,渾身為草綠色,尾巴有一節是乳白色。大的有4米多長,20多公斤重,此蛇只在莽山的小範圍高山內,尚存500餘條。生物界認為它珍貴如大熊貓,而瀕危程度已超過大熊貓。由於莽山的獨特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莽山的蛇種有很多,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請看這片鐵杉樹羣,枝幹粗壯,筆直挺拔,都有幾百年了。鐵杉是原始樹種,又稱作植物界的活化石,這片鐵杉羣保留得這麼好,這麼多,世間罕見。再看那邊,“鐵杉昇天”,一根古鐵杉被雷雨連根拔起後,在高空架在兩棵大樹上,巧成一座壯觀的天橋,直升藍天。那些小鐵杉細如小藤枝,卻也有20多歲了,幾百年後,又是一棵棵參天巨木。“百日青”,樹雖小,也是二級保護樹,樹葉摘下,100天后仍是青色,又叫“永不變色”。

這是棵雷擊木,其貌不揚,只有半邊,但卻是長壽樹,雷公也打不死,可見生命頑強。請大家摸一摸雷擊樹,就可以消災、避邪。……恭喜您也能長壽了!

伴隨我們行進的這條溪流,叫青龍溪。您看這溪水是多麼的碧綠、明淨,兩岸風景是多麼優美!奇峯林立,古木蔽蔭,麗日林間照,清泉石上流,石灘連飛瀑,魚兒自在遊。林莽、溪泉,構成一幅幅天然的山水畫廊。河中這種原生自然魚,味道特美,不過很遺憾,您可只能觀賞而不能捕捉喲!

上方溪心間那座巨石,您看象什麼?活象和尚唸經敲着的木魚吧?! 請抬頭觀賞這是什麼?“千年石間柏”,這棵蒼勁的福建柏樹,咬住巖石頑強生長千餘年了,仍是葉茂氣盛,可敬佩吧!此樹又叫“絕處逢生”。 請看虎爪石。傳説幾十萬年前,有隻猛虎立在這裏與恐龍對陣,誰也不甘示弱,一站就是10萬年,在巖石中踩進幾個深深的虎爪印。這爪印非常光滑,上窄下寬。其實這是冰川世紀遺下的冰臼,是經幾百萬年水穿石而形成的。

那塊江心石頭上藏着一個謎。有喜歡探奇的朋友請勇敢跳過去,奇蹟變會出現。請用水澆石,發現了什麼?哇,一幅活生生的鱷魚海豚畫!

前面這段幽靜的崖谷,叫情人谷。溪流經億萬年的神功,在堅石中穿鑿出這道30米長、6米深的石坑,崖上古木相擁,且有“紅杏出牆”,谷底溪流透澈,谷下有羅漢石。這裏是鬼子寨大瀑布的源頭處。有人説,正是這含情脈脈的情人谷,才滋育了谷底下絕處求生豪氣吞天的壯觀瀑布。有不畏艱險敢於追求純潔愛情的朋友,請大膽地進情人谷中去幽會吧,不過,可一定要注意安全!

我們已到了鬼子寨觀景台。大家先請看對面威武雄壯的將軍石,就像一位活靈活現的古代武士,身上石縫縱橫有致,也似將軍披上的滿身盔甲。將軍左面聳着一塊方形巨石,恰似盾牌,右邊緊挨一棵千年古鬆,就象將軍臂挽一杆方天戟,又象是根策馬的金鞭。將軍石高約180米,神情威嚴。請大家再仔細看,將軍好象有所思地在仰望着前方的什麼東西?哦,原來他在凝視那邊危崖絕頂上的望夫巖。相傳古時莽山有位將軍遠征作戰,其夫人天天登上山頂盼夫

歸來。將軍不幸戰死,為情所感,其魂靈從遠方飛回。眼看就要夫妻相會,他卻再無力氣,墜下谷底成了將軍石。其妻悲愴欲絕,就地化成了凌空挺立的望夫巖。兩座巨石形態逼真,在大山裏年年月月相望相守,演繹着感天動地、刻骨銘心的悲壯故事。與將軍石並立的那座豎直的石峯,是鎮山神針,頂上有尊惟妙惟肖的觀音石佛,似在凝神觀賞峽谷中的奇異世界。

讓我們漫步到谷底去觀光。大家注意,路邊這片古木,多是些重點保護的珍稀古樹,有伯樂樹、香果樹、千年紅豆杉……看,那是個奇石嗎?再順上看,哦,原來也是紅豆杉樹。王維有詩為證:“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不過,為了這種國寶樹的健康,我們要改成“勸君愛護好,心中長相思”。

好,我們面對的是鬼子寨瀑布,多有氣勢呵!多涼爽呵!我們現在見到的瀑布高度是80米,上面還有一疊20米,要到對面山腰才能看全,實際上是百米瀑布,洪水季節,飛瀑猶自天上噴湧狂瀉,大有氣吞宇宙之勢,半腰被幾座峭石斬斷,其間有幾道很大的水潭。潭又生瀑,下面望去又不見瀑中有潭,只覺得瀑布雲霧齊飛,真可謂“莽山之水天上來……”

遊客們早就在納悶了:這裏為什麼起個“鬼子寨”的名稱呢?多不好聽呵!俗話説:名字不怕醜,只要傳得久。現在我可以解答大家的疑問了。這可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當年清軍尋溪而上要清剿李自成餘部,起義軍在上堵住瀑布源頭。清軍爬到這片寨谷時疲乏不堪,癱倒歇息。起義軍卻突放瀑布,又扮作鬼神在那些峭壁縫隙中伸頭怪叫。驚恐萬狀的清軍,大部被狂流捲走,僥倖生還者均大驚失色地傳説這裏有“鬼”弄水。於是,“鬼子寨”就這樣一直叫下來了。

奇峯奇石奇水,如詩如畫如醉。1957年鬼子寨風景區就已被列為全國14個自然景觀區之一,也是當時湖南省的第一個自然景觀區。有道是:“不到鬼子寨,枉進莽山來”。

順這片大峽谷往下游,是原始森林核心保護區,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神祕景觀,目前暫不能游進去。現在我們從這條棧道上去探尋新景觀。誰説上天沒有樓梯,這裏可稱是通天梯,從山腰望去,對面一組造型奇特的石塔、石人,一邊活似一個文相,稍後又是一個武將,正對着瀑布那面的將軍石拱手致禮。再登上,一組奇石組成的走道,盡頭一道石門,稱仙人道。兩面石頂處,各盤着一組千年奇樹,造型奇異。北面一棵巨鬆被雷電劈倒後,架在另一棵古木上,樹心已空,粘滿枯木泥土,特如一隻小舟,又象一道滑滑板,而樹的枝葉茂盛,如一朵大蓮花,妙趣橫生。順山樑而上,右面是百丈峭壁,谷底的瀑布、將軍石,遠方的大森林,歷歷在目;枝枝葉葉似剛枝鐵杈,風也吹不動,伸在高空,壯美絕倫。有位記者説:這些鬆是世界上最頑強最奇妙的神仙鬆。眼前這片景觀,稱做“人間仙境”,從這裏看山、賞鬆、觀景,撼人心魄,妙不可言。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峯”!

到山頂了,這裏既是望夫巖,也稱點將台。站在這裏,谷底的將軍石遙相呼應,遠處羣山青翠起伏,令人豪情萬丈,頓覺“胸中自有百萬軍”。

獨領風騷的莽山鬆是莽山森林王國中的王子,“美人鬆”則集中體現了莽山鬆所固有的威猛之勢,力量之美,生命之堅。

各位朋友,我們在鬼子寨景觀體驗到了人間仙境的美感。現在,我們又回覆到幽祕的大森林中,到這片綠色的古木世界中再去忘情地欣賞吧。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9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能陪伴大家一齊遊覽嶽麓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長沙市面上湘江西岸的嶽麓山,是南嶽衡山七十二峯之尾,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勝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嶽麓冊雖然不高,但確是一座文化底藴濃厚的名山,山上列為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15處。清風峽、愛晚亭、麓山寺、白鶴泉、蔡鍔墓、黃興墓、禹王墓、雲麓宮、嶽麓書院等近百處景點,處處誘人。

此刻,來到的是嶽麓山的核心景區――清風峽。那裏林森繁茂,綠樹成陰,溪澗繞流,三面倚峯,景色美中夾秀,令人陶醉。從清風峽到山頂,保存了超多的原始次森林,共有植物977種,其中555種為野生種子植物,奇花異草,隨處可見。在清風峽口,高聳着中國中大名亭之一的愛晚亭。愛晚亭始建於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972年,建立者是當時的嶽麓書院山長、大學者、教育家羅典。過去,清風峽中遍佈楓林,所以羅典定亭名為“紅葉亭”,又叫“愛楓亭”。之後湖廣總督畢沅覺得那裏的景色十分切全詩人杜牧的那首詩《山行》,就更名為“愛晚亭”了。的確,到了晚秋時節,嶽麓山山頂雲霧繚繞,愛晚亭四周楓葉紅如火、豔麗如熾,將詩中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刻,能夠看到愛晚亭的全貌了。它坐西朝東,四周山巒聳翠、怪石嶙峋,左右溪漳環繞,山、樹、溪、石各展風流。_同志青年時期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的和工作期間,經常同蔡和森、羅學瓚、張昆弟等摯友一齊登臨愛晚亭,“指點江山,激揚發字”,有時甚至通宵達旦。1952年重修愛晚亭時,當時的湖南大學樣長李達請_為亭題名,_欣然提筆寫下了“愛晚亭”三個大字,就是此刻亭子門楣上的這塊匾。大家此刻看到亭術上有副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這是愛晚亭的修建者羅典所題,表現的是愛晚亭當年的風姿。

長沙市與日本鹿兒島市結為友好城市時,愛晚亭作為古城長沙的象徵,仿建到日本,從而成為中日友好的信使。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湖南著名風景名勝區——郴州蘇仙嶺旅遊觀光。

郴州旅遊區共有遊覽景點近百處,涵蓋了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革命聖地和民俗風情等各種類型。在眾多的旅遊景點中,蘇仙嶺元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關於湖南蘇仙嶺的導遊詞5篇(一)

相傳西漢時期蘇耽成仙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所以稱之為蘇仙嶺,享有“道家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稱。

現在所處的地方是“遇仙橋”,聽到這個名字,有些朋友可能會聯想到漢代留侯張良橋一匕遇黃石公傳授兵書的故事。不過,眼前這座橋與張良無關,是一位比張良晚幾十年的少年——蘇耽遇仙的地方。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到訪過郴州。前面剛看過秦觀到訪的遺蹟郴州旅舍,這裏的桃花居則與另一位名人有關,他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是江蘇江陰人,生於公元586年,卒於公元1641年。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旅行家,也是中圄古代科學考察旅行的代表人物。1636年起,徐霞客離開家鄉進行了一次長達四年之久的遠遊,次年經江酉進人湖南郴州。在郴州旅行期間,有一天他在路上遇雨,正好見到附近有一座道觀,遂迸去避雨。這座道觀就是蘇仙嶺上的乳仙宮,也就是現在的桃花居。這一段經歷在《徐霞客遊記》中有記載。

現在所到的地方是白鹿洞,也就是神奇的蘇仙誕生地。相傳在西汊文帝年間,郴州東門外有位潘氏姑娘在郴江邊洗衣時發現順水漂來一根十分漂亮的紅絲帶。潘姑娘一時好奇,便用手去撈,卻不想絲帶纏在手上,怎麼也解不開。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結果不咬則已,一咬,這絲帶竟然滑進了肚子裏。過了一段時間,潘姑娘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懷孕了。在當時,未婚的女兒家懷孕可是見不得人的。為了躲避流言蜚語,潘姑娘逃到了牛脾山的桃花洞裏。到了七月十五,潘姑娘生下一個男孩。這不明不白的孩子可不能帶回去,於是潘姑娘忍痛將兒子扔在山洞裏回了家。兒是孃的心頭肉呵,過了幾天,實在放心不下的潘姑娘決定偷偷回山洞來看一看。在山洞口,她卻驚奇地發現,孩子安然無恙,一隻白鶴正張開雙翅為孩子禦寒,一頭母鹿正跪下前腿為孩子餵奶。這便是“白鹿洞”洞名的由來。唉,連動物都知道愛護生命,潘姑娘又怎麼忍心再丟下孩子不管呢?於是潘姑娘毅然將孩子帶回家撫養成人。長大後,孩子要上學了,可沒有父親怎麼取名呀?教書先生聽説後就問孩子:“你到學堂門口看一下,看到什麼就告訴我。”孩子出門一看,有一個人用禾草串魚懸掛在樹上,自己枕着樹根呼呼大睡。教書先生説:“嗯,禾草串魚,是個‘蘇’字,枕樹而卧,是個‘耽’字,你就叫蘇耽吧。”

少年蘇耽同母親一起住在牛脾山的山腳下,生活十分清苦。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蘇耽從小就聰明懂事,每天上山砍柴補貼家用。有一天,在遇仙橋旁邊,他遇見了一位老仙翁,學會了仙術。從此,他治病救人,幫助鄉鄰,終於感動天帝,修道成仙,法號“蘇仙”,人們也就把他誕生和居住的牛脾山改名叫了蘇仙嶺。據説,蘇仙曾經多次幫助椰州老百姓度過瘟疫災害,所以直到今天,郴州當地不少老人們仍然供奉着蘇仙的牌位。

離白鹿洞不遠,大家可以看到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絕碑。秦觀去世後,蘇軾十分悲痛。將《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最後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寫在自己的扇子上,並且附了“少遊已矣,雖萬人可贖?”的跋語。後來,著名書法家米芾把秦觀的詞和蘇軾的跋書寫下來,流傳於世。南宋年間,郴州知軍鄒恭附庸風雅,命人將秦詞、蘇跋和米書一併摹刻在白鹿洞附近的巖壁上,形成502釐米高、46釐米寬的摩崖石碑,世稱“三絕碑”。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1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崀山觀光旅遊。

崀山位於湘西南邊陲的邵陽市新寧縣境內,南與桂林山水相連,北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呼應,與桂林、邵陽相距各140千米,是繼張家界後發現的又一顆璀璨的風景明珠。相傳舜帝南巡途經新寧,看到這秀美的奇山秀水,駐足讚歎“此山良好,可謂崀山。”崀山由此得名。

崀山在數千萬年前是一片內陸湖,由於地殼的變動,內陸湖底突出,從而形成了現在的紅色砂粒巖結構的丹霞地貌。大家知道,張家界屬石英砂巖地貌,桂林屬喀斯特地貌,而崀山則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形態、規模在全國同類地貌之中均達到極限八角寨之高(293米)、天下第一巷之長(239米)、亞洲第一橋之險(64米)、蠟燭峯之險(674米)、紅華赤壁之絕、將軍石之峻,都令人歎為觀止。

崀山風景區佔地108平方千米,聚集了牛鼻寨、駱駝峯、八角寨、紫霞峒與扶夷江等五大景區、477個景點、三大溶洞和一處原始森林。

不知不覺,來到了崀山六大絕景之一的將軍石。“拔地芙蓉聳翠痕,嶙峋千尺指天門。扶夷江水平如掌,紅雲捧日朝聖樽。”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它的迷人風貌。將軍石原是一座山體,丹霞地貌發育到晚期形成的石柱高400米,周長40米,頂部略小,上下等粗,5千米外仍可見其獨立天外的偉岸英姿。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12

衡山又名南嶽,是我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嶽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清人魏源《衡嶽吟》中説:“恆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嶽獨如飛。”這是對衡山的讚美。

1982年,衡山作為我國著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以湖南衡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xx年8月1日,南嶽衡山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衡山由包括長沙嶽麓山、衡陽回雁峯在內,巍然聳立着的72座山峯組成,亦被稱作“青天七十二芙蓉”。南嶽的首峯就在衡陽市中心的南門口——回雁峯,從“天下南嶽第一峯”向北出發,沿蒸湘北路乘汽車行駛一個多小時,從眼前閃過幾十座像芙蓉般婀娜多姿的山峯,就進入了南嶽勝景。

南嶽衡山還有許多名勝古蹟和神話傳説,吸引了歷代各種人物,形成豐富多彩的文化沉積,宛如一座遼闊的人文與山水文化和諧統一、水0融的巨型公園。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13

今天,非常高興能與大家一起走進湘西,瞭解芙蓉鎮神祕的土家風情,領略猛洞河神奇的魅力,體驗“天下第一漂”的刺激和空靈。

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居民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約佔總人口的70%,其中又以土家族最多。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其祖先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邊界,同今天沒有太多變化。跟苗族一樣,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

猛洞河景區的王村鎮位於酉水之陽,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是酉陽縣治所在地。由於擁有舟楫之便,這裏便成為湘西曆代土司王的盤踞之地,故名王村。土家族過去深受漢人的欺壓凌辱,土司王的盤踞地點多次受到襲擊,四處搬遷。公元939年,土司王即溪州刺史彭士愁與楚王馬希範發生溪州之戰,第二年雙方議和,在轄區邊緣溪州立銅柱,將盟約鐫刻在上面,至今字跡清晰可辨。此銅柱現在陳列於王村風光館內,是研究土家族歷史的重要文獻。土司王后來遷都到老司城,實行“蠻不出洞,漢不人境”的禁令,使得溪州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延緩了該地區的發展進程。王村雖不再是土司王府所在地,但是因其位於交通咽喉處,成為湘西四大名鎮之一,是湘西北的物質集散地。“改土歸流”之後,王村是永順對外交通的惟一碼頭,是全縣乃至湘西大部分地區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清朝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王村的繁華達到鼎盛時期。街道上有大小鋪面三百多家,飲食和客棧一百餘户,每日往來客商二千多人,真是商賈雲集、騾馬成羣,人稱“小南京”。由河岸到五里牌的青石板路就是這段時期內由商家們出資修建而成的,後來成為謝晉拍攝電影《芙蓉鎮》的理想之地。隨着該影片的出名,王村也被譽為“芙蓉鎮〃。如果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們,可以在晚飯後到碼頭邊的芙蓉鎮影院觀看,這裏整天循環放映《芙蓉鎮》,從電影中可以體會到20世紀60年代的王村風光。

這裏是湘西民俗風光館,館名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題寫,前面提到的溪州銅柱便立在這裏。館內介紹了土家族的信仰、婚俗、狩獵等古樸的民俗,陳設了體現民俗特色的各種雕刻品、傢俱、物產以及土司王塑像、土家崇拜的神像等等。此外還有“擺手舞”、“哭嫁”、“鼕鼕喹”、“土家溜子”、“情歌對唱”等民俗歌舞現場表演,大家可以進去了解一下土家民俗,同時體驗土家人的熱情與豪放。

參觀了土家民俗風光館,前去遊覽王村最古老的一條石板街。大家可能已經發覺,這條街兩邊的酒店門前幾乎每家都養有竄來竄去的魚,這是猛洞河的特產桂花魚。這種魚嬌嫩得很,必須在清水河裏才能生存。大家看這水龍頭裏的水都是清泉水,可以直接飲用,若是用灑了漂白粉的自來水養魚,不過五分鐘,它們就會死掉。正因為它們生長在清水河裏,所以肉質細嫩,特別好吃,在大城市裏很難吃得上。旁邊是田螺,王村的田螺號稱“天下第一螺”,這是因為王村附近沒有工業區,環境污染很少,所以這裏的田螺又大又幹淨,大家可以放心去吃。 走到這裏,細心的朋友一定會問:怎麼這條街上有這麼多“劉曉慶米豆腐店”?看過電影《芙蓉鎮》的朋友一定還記得米豆腐吧?米豆腐是王村最有名的小吃,光潔如玉,柔嫩鬆軟,具有獨特的色香味。王村是電影《芙蓉鎮》的外景拍攝地,劉曉慶在片中扮演了一位風姿綽約的豆腐西施胡玉音。開發旅遊以後,王村的米豆腐就成為這裏的招牌美食了,來這裏參觀旅遊的朋友凵定會品嚐王村的特產。大家看準這一市場,便紛紛開起了米豆腐店。其中最出名的是芙蓉鎮113號米豆腐店,因為這裏就是當時電影中的劉曉慶米豆腐店的場景地,現在更是聲名鵲起了。

這是王村最有名的工藝品—織錦。大家請看,這些土家姑娘正在作坊裏用古老的織機編織花團錦簇的織錦呢!土家織錦又稱為“西蘭卡普”,卡普是土家語,即“打花鋪蓋”。相傳古代有個美麗的土家姑娘叫西蘭,擅長織卡普,能夠織出最美麗的織錦。她把技術廣為傳播,後人為了紀念她,便把土家織錦稱為“西蘭卡普”。

居住在王村的居民幾乎都是土家族。土家人自稱“畢茲卡”,即“本地人”的意思。他們稱苗族為“白卡”,就是“鄰居”的意思。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美麗的猛洞河哺育了勤勞善良的土家兒女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古溪州大地孕育了絢麗多彩的土家風情。

朋友們,現在就請大家前往有“天下第一漂’’之稱的猛洞河中去漂流,在那裏體驗與生命對話的神奇吧!猛洞河漂流全長47千米,其中最精彩的部分位於哈尼宮到牛路橋河段,長約17千米,沿途有三角巖、雞籠門、涅土瀑布、閻王灘、落水坑瀑布、夢思峽、十三浪等數十處景點,各具特色。整個漂流有驚無險,回味無窮!從牛路河到王村為“靈溪生態遊”,這一段水面開闊,水勢平緩,稱為平湖遊,是觀光遊覽的好線路。

這裏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體驗刺激感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觀賞兩岸的風光。猛洞河兩岸景觀非常豐富,極具觀賞價布。瀑布的上面是一條水量豐沛的小河,在此處突然失去河牀的依託,飛流直下,凌空跌落在底下的陡坡上,然後呈扇形展開,飛濺到河裏。瀑布近看一片滔滔,煙霧朦朧,漫天飛珠奔騰直下。傳説,這裏原來沒有瀑布,只是一山石壁高聳藍天,壁下只有深不可測的深潭。這裏經常有翻船破筏的事件發生,而落水後的人沒有一個能夠活着出來,所以人們叫它“落水坑”。後來,玉皇大帝派觀音下凡查明,知道是有黑魚作祟,便揮手出線,招手成網,一念咒語,黑魚便落入網中。為了讓黑魚不再作祟,白色漁網就變成了瀑布。現在遠觀瀑布,還隱約可以看見留在瀑布內的黑魚在水下閃動,好像是在緩緩向上遊呢!

從落水坑瀑布下來是難得的平靜水面。這條峽谷長100米,寬7米,高200多米,無數細流從絕壁上檐直垂河面,掛滿了峽谷,形成一條瀑布長廊。一縷縷,一絲絲,一串串,宛若銀絲晶瑩透亮,這就是夢思峽瀑布。瀑布下面是一些形狀奇怪、光滑無比的石頭,石面上青苔如茵,蓬鬆舒展,像姑娘沒有織完的綠色地毯。谷中的漬石,塞在河心,酷似一頭牯牛,在河水的映襯下,輕緩移動,安全而富有生機。如果説,落水坑瀑布氣勢磅礴,不可阻擋,那麼夢思峽瀑布就是情意綿綿,讓人彷彿置身於夢幻的童話世界。人們看到此情此景,無端地湧上思念之心,飄飄然地作起了相思夢,所以名叫夢思峽。有詩讚曰:“夢思峽水清悠悠,玉簾掛在天裏頭,喬木昂首接青天,泛舟勝似畫中游。”

大家看前面那座橋叫牛路河大橋,歷來是永順到王村的必經之路。過去這裏沒有大路,只有放牛人行走的小路,所以叫做“牛路”。民國時期,永順府專員張忠守曾興工修橋,但由於谷深壁峭而沒有成功。開發旅遊後,牛路河飛架長橋,從此不再需要涉水爬崖了。這座橋高80米,長50米,是永順第三大橋。而今牛路河大橋變得更加重要,它既是漂流的中轉碼頭,也是永順縣城至王村旅遊的主要通道。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14

大家好,歡迎大家參加由飛揚旅行社組織的南嶽一日遊。我是你們的導遊員我姓李,大家叫我小李就可以了,在旁邊正開車的師傅姓*,有多年駕齡,由他行車大家可以放心,人常説百年修得同船渡,可以説我們是百年修得同車行,有幸與大家相識,這次旅程也是百年修來的緣分啊。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將由我陪同大家一起遊覽,希望在這短暫的時間裏大家能通過我走進南嶽,瞭解南嶽。在行車途中,為了避免意外發生,請大家不要把您的頭、手、肘伸到車窗外,在遊覽途中旅遊車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家,請大家注意保持車上的衞生,如果您有什麼要求,可以直接告訴我,我將會盡力為您服務。大家注意一下我們的車是藍白相間金龍車,車牌號為,請大家在上下車,注意識別。

衡山又名南嶽,是我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嶽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清人魏源《衡嶽吟》中説:“恆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嶽獨如飛。”這是對衡山的讚美。

南嶽衡山名稱的由來,自古就有三種説法。一種説法是盤古開天闢地,死後化為山川林木,其頭化為東嶽泰山,其足化為西嶽華山,右臂化為北嶽恆山,腹部化為中嶽嵩山,左臂則化為了南嶽衡山。另一種説法是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氏追趕仙鳥,用神鞭將朱鳥打落變成了南嶽,現在衡山的山徽“朱鳥”便是由此得來。還有一種説法是古人根據天空星象來占卜人間禍福,正所謂“天則有星宿,地則有州城”。南嶽衡山所對應的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中的軫星之翼,“度應璣衡”,能夠像秤一樣衡量天地之重,所以叫做衡山。在軫星旁還有一顆“長沙星”,主管凡人壽數,而衡山古屬長沙,所以又有了“壽嶽”之稱。人們祝壽時常説的“壽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 張家

1982年,衡山作為我國著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以湖南衡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xx年8月1日,南嶽衡山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衡山由包括長沙嶽麓山、衡陽回雁峯在內,巍然聳立着的72座山峯組成,亦被稱作“青天七十二芙蓉”。南嶽的首峯就在衡陽市中心的南門口——回雁峯,從“天下南嶽第一峯”向北出發,沿蒸湘北路乘汽車行駛一個多小時,從眼前閃過幾十座像芙蓉般婀娜多姿的山峯,就進入了南嶽勝景。

南嶽之秀,在於無山不綠,無山不樹。那連綿飄逸的山勢和滿山茂密的森林,四季長青,就像一個天然的龐大公園。林深樹多,光聽聽樹的名字,也夠動人了:金錢松、紅豆杉、伯樂樹、銀鵲樹、香果、白擅、青銅以及常綠的香樟、神奇的梭羅、火紅的楓林、古老的藤蘿。據統計,南嶽現有的風景林等各種植物,有1700多種。這是幾十代人的血汗結晶,其中許多是奇珍異寶。福嚴寺的銀杏相傳受戒於六朝時的慧思禪師,樹齡至少也有1400多年,樹身三個大人合抱亦不能圍攏。藏經殿後的白玉蘭,亦有四五百年的歷史,至今仍然逢春開花,香飄滿山。半山亭的古鬆,三四百歲的年齡,還是小弟弟呢!上封寺後的原始森林,許多樹都是老態龍鍾,彎腰曲背,遍身青苔,望不見紋路。乍一看去,它們長得拳曲不張,冠蓋不整,盤根錯節,相互依偎,恍如嚴寒中一羣衣衫破敗的老人,相擁取暖,令人憐憫而無俊俏風華的讚歎。但在這高山風口上,它們千百年如一日,在“風刀霜劍嚴相逼”之中,彼此抱得鐵緊,你攙我扶,有的甚至同根所生,枝同連理,不僅獨秀,而且情深。

南嶽如果只是這些樹木呈現的秀色,那還不足以在天下名山中如此令人矚目。這種秀色只是它的外在之美,而秀中有"絕",才是它的深遠內涵。人們把南嶽的勝景概括為“南嶽八絕”,即“祝融峯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磨鏡台之幽,水簾洞之奇,大禹碑之古,南嶽廟之雄,會仙橋之險”。正因為“南嶽八絕”的出類拔萃,才使它贏得“五嶽獨秀”那當之

無愧的美稱。

南嶽還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環山數百里,有寺、廟、庵、觀等200多處。位於南嶽古鎮的南嶽大廟,是中國江南最大的古建築羣,佔地9800多平方米,仿北京故宮形制,依次九進。大廟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牆,角樓高聳。林澗山泉,繞牆流注。廟內,東側有8個道觀,西側有8個佛寺,以示南嶽佛道平等並存。

南嶽大廟,是一件有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珍品, 其規模之宏大,建築之精美,結構之完整,佈局之周密,實屬罕見。在南嶽古鎮,還有一座佛教古寺——祝聖寺。它位於鎮的東街,與山上的南台寺、福嚴寺、上封寺和衡山城外的清涼寺等,合稱為南嶽六大佛教叢林。相傳大禹治水時曾經來到這裏,並在這裏建立清冷宮佘禮舜帝。清康熙年間作為皇帝的行宮進行大規模改建,並更名祝聖寺。現在寺的四周古木蒼翠,寺內香煙繚繞,木魚鐘磬之聲,不絕於耳,佛圖佛像滿目,有興趣者,還可入內與法師交談,品嚐一下南嶽著名的素餐齋席。其它如廣瀏寺、湘南寺、丹霞寺、鐵佛寺、方廣寺及傳法院、黃庭觀等,都是明代以前的古鐔,規模大小雖不相同,但也各有佳趣。

衡山還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漢武帝以南嶽名安徽霍山,隋文帝復以衡山為南嶽。道教稱第三小洞天,名其嶽神為司天王。山有七十二峯,以祝融、紫蓋、芙蓉、石廩、天柱五峯為著,祝融又為之冠。有黃庭觀,傳為晉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修道處。上清宮乃晉道士徐靈期修行處。降真觀,舊名白雲庵,乃唐司馬承禎修道處。九真觀西有白雲先生(司馬承禎)藥巖。五代道士聶師道亦修道於此。

再説到作為貢茶的南嶽雲霧茶,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唐代就列為“貢茶”,唐代名典陸羽的《茶經》亦有記載:“茶出山南者,生衡山縣山谷”。南嶽衡山,處北緯27度12分,氣候温和、濕潤,土壤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一年中有280天雲霧籠罩,對茶葉生長尤為有利。南嶽茶無蟲害,無化學污染,製作工藝精細,素以秀麗多毫,翠綠勻潤,鮮爽醇厚、嫩香持久而聞名遐邇,在祝融峯、芙蓉峯、紫蓋峯之間毗盧洞,有一片寬深各二十里的狹長山谷,由於三面環山,經常雲纏霧繞,因而土地肥沃、濕潤,最適宜於種茶,這裏出產的茶叫雲霧茶。這種茶葉又尖又長,宛如槍尖,泡沏後尖子朝上,兩片葉瓣,斜展如旗,綠得鮮潤,沉在水裏,香氣濃郁,喝一口沁人心脾。相傳在古代,雲霧茶是少數富貴人家的必備飲料。現在的雲霧茶,南嶽到處都有種植。雲霧茶最適宜在海拔八百米至一千一百米的山上栽培,特別是廣濟寺、鐵佛寺、華蓋峯等地,這一帶雲霧交織,陽光和煦,森林覆蓋面積大,種出的茶“條索緊細,挺秀多毫,內質優良,清香馥郁,飲後回味。1980年至1982年連續三年南嶽雲霧茶被評為部優、省優產品,暢銷海內外。

觀音筍是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生日前後出土的一種小筍,肉質細嫩。鮮吃,味道鮮美;幹吃尤有奇香。南嶽山上的各尚、道士,對觀音筍的幹吃方法,極為講究。選挖小筍,務在觀音菩薩生日前後幾天,擇其細嫩而肉厚者,先退去殼,用火煮沸,不至全熟,即取出曬乾,然後放置茶油內,用壇貯藏,時間愈久,香味愈濃,取出吃時,加鹽椒少許,其味無比。不用油浸,用普通泡帛之法加工,也勝於其他一般幹筍之味。觀音筍是寺觀招待賓客的佳餚。

南嶽大廟: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宮殿式古建築羣,就是有名的南嶽大廟,位於南嶽古鎮北端,赤帝峯下。它是一組集民間祠廟、佛教寺院、道教宮觀及皇宮建築於一體的建築羣,也是我國南方及五嶽之中規模最大的廟宇,佔地面積985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地方誌有記載的大廟最早建於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0xx年),歷經宋、元、明、清歷朝各代六次大火和十六次重修擴建,現存建築於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重建,它是仿照北京故宮建的宮殿式的古建築羣,因此有“江南小故宮”之美稱。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由櫺星門、奎星閣、正川門(正南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和北後門九進、四重院落組成。東邊有八個道觀、西邊有八個佛寺,中軸線上則是儒家的建築風格。雖然儒、釋、道三

教信仰不同,追求各異,但他們長期以來友好相處、共同發展、同存共榮。儒、釋、道三教共存一廟,這是我國乃至世界廟宇中絕無僅有的。早在明清時期,大廟就以其出色的木刻、石雕、泥塑被譽為“江南三絕”。同時以八百蛟龍為最大特色,無論殿宇的樑柱、屋檐,還是柱基、神座,乃至門框、斗拱,神態各異的蛟龍,隨處可見,原來這裏自古就有八百蛟龍護南嶽的傳説。

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座石拱橋,叫“壽澗”橋,橋下是壽澗水,盛傳“取嶽山之水可以延年益壽”,因為南嶽是壽山、壽嶽,所以這座橋,是因水而得名的。相傳,如果誰能三步跨過這座橋,便可長命百歲。

各位請抬頭看看大廟的正門叫什麼門?有誰能認出第一個字來?(停頓)這位小姐説對啦,念“靈”字音,有好些人認不出此字,這也難怪,因為用這個“櫺”字冠以廟門的很少見。不知諸位是否去過山東孔廟,孔廟的正門即是櫺星門,其實,在中國也只有這兩處“櫺星門”。那是為什麼呢?因為櫺星本是28宿之一,叫天田星。據《星經》記載:門以“櫺星”命名,意思是人才輩出,為國所用。因此,一般的廟宇絕不可用“櫺星”來命名。要用“櫺星”冠以廟門,必須達到三個很苛刻的要件:第一,是規模較大、氣勢宏偉的廟宇;第二,必須是人才輩出的地方;第三,須皇帝下詔書。達到以上三個條件才能建櫺星門,可見,我們南嶽確實是個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凡是出入此門的人,都將成為祖國各條戰線上的棟樑之才。請各位仔細看看櫺星門的對聯,看有誰能將它正確念出?這位老先生念得很準:櫺環卐字,檻繞回文,仰台閣輝煌,是謂仙宸帝闕;星斂貪狼,風儀和鳳,喜山河奠定,同遊化日光天。這是副老聯新刻的聯語,它高度讚揚了大廟佛道並存及建築規模之輝煌和祖國形勢之大好。在櫺星門上方的漢白玉碑上,有金光閃閃的“岳廟”二字,是衡山學者康和聲所書。門原是木結構的,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才換成花崗石門,門高和寬均為20米,厚1.1米,是我國現存的最高、最寬的石質牌坊大門。牌坊上的坊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大家想想看這是個什麼呢?對啦,是顆石印,象徵南嶽聖帝的玉璽,寓示着南嶽廟至高無上的地位。門前這兩隻古樸大方、形態逼真的石獅(西邊一隻為雄獅戲珠,東邊一隻為母獅戲仔),常年蹲在這裏,喜迎四海嘉賓進入這吉祥之門。

各位朋友,請跟隨我一起循着昔日皇宮貴族的足跡邁入櫺星門逐一參觀遊覽。跨入櫺星門,即是一個翠柏夾道、古樹參天,綠草如茵的庭院。院內左右有水火池(俗稱放生池),兩邊有東西碑亭。東亭中置有明成化年間尚書商輅撰寫的《重修南嶽廟記》碑刻;西亭中置有宋代範純仁撰寫的《祭衡嶽文》碑。

前面所見的這座古樸典雅、精緻玲瓏的樓閣叫奎星閣,又名盤龍亭,此為大廟的第二進。它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面積139平方米。大家看到,閣樓上有“戲台”二字,的確,這是 湖南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戲台。為何稱為“戲台”呢?據説歷代帝王天子或朝庭命官來嶽祭拜岳神時,地方官員都要請一些戲班子和民間藝人前來演唱,以增添喜慶氣氛。戲台基座上有四個大銅錢孔,這些銅錢孔起什麼作用?它們起擴音的作用,同時也象徵着國富民強,國泰民安。如今回首看看戲台兩側保存下來的“靜聽之”、“細思之”的題字,實在令人感慨萬千。在戲台的中央頂部,有一條巨大的木雕盤龍,由香樟樹雕刻而成,雕刻技術高超,工藝精湛,而且還會轉動哩!故此亭又叫盤龍亭。

既是戲台,又名盤龍亭,那為何稱“奎星閣”呢?大家清楚,魁星乃文曲星之首,《孝經》記載:“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奎星演化為文官之首,主管文人學士成敗命運。在三樓閣頂內原塑有一尊右手執筆、左手捧鬥、形態森然的奎星塑像,以示崇文之意。相傳誰被他點中,就會連中三元,即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解元、會元和狀元。現在有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都帶着子女前來這神奇的奎星閣祭拜,希望能如願以償。

閣樓兩側有鍾、鼓二亭,左邊鍾亭原有一口九千斤重的大鐘,右邊鼓亭原有一個直徑2米的大鼓,據傳鐘鼓齊鳴可以鎮住洪水,使龍王不敢興風作浪,以保國泰民安。 眼前這座很象一個“川”字的三個半圓形門叫“川門”,也叫正南門,是岳廟的第三進,門洞高15米,全由青磚砌成,川門分為正川門和東西川門。正川門在古代時只有帝王天子和朝庭命官才能通行,平民百姓,只能走東、西川門。門洞上原有一棟造型別致,四周有櫺窗的大閣樓,可惜在1944年被日軍炸燬,後來整修成平台,登上平台可以俯瞰大廟全景。現在我們所見的閣樓為1997年重建。

過了川門,即到了第四進御碑亭。亭系木結構,為八角重檐攢尖頂,紅柱碧瓦,雀替斗拱,脊獸齊備、玲瓏奪目,八個飛檐角均掛有魚尾鐵鐘,風動鐘響,清脆動聽。此亭又叫百壽亭,亭的四周檐板上撰寫了200個篆體各異的“壽”字,每個壽字構思巧妙,無一雷同,意思是住在“壽嶽”的人們能延年益壽。亭內是清康熙四十七年所立的御製青石碑,碑高

6.6米,重約四千斤,上刻清聖祖玄燁親撰《重修南嶽廟記》碑文279字,內容敍述了康熙年間重修南嶽大廟的經過,遺憾的是康熙皇帝的手跡毀於文革之中,石碑頂上有雙龍捧日的淺雕盤龍,栩栩如生。碑座有龜趺,是由一整塊青石鏤鑿而成,重20噸。我們所見的這青石龜有幾種説法,一説為龍子,相傳龍生九子,各有奇能,此乃龍王的第九個兒子叫贔屓,它好文不好武,且擅長負重,據説碑碣立在他的背上便可久經滄桑而不倒,永存後世。因此,歷代都用它馱着御碑,供遊人欣賞。二説此青石龜叫千年長壽吉祥龜,非常有靈氣,人們都説“摸摸龜頭,一生不愁;摸摸龜背,大富大貴;摸摸龜身,財運(官運)亨通;摸摸龜尾,辦事不累;摸摸龜爪,一切都好;從頭摸到尾,萬事不後悔”。大家不妨試試,帶些靈氣回家哦!關於這隻烏龜的來歷還有一民間傳説,由於時間關係,暫且不説。大家若有興趣,稍後再講述給各位聽。

看完御碑亭,讓我們接着參觀第五進嘉應門,嘉應門是歷史上迎接賓客的儀門。古人云:“天地順而嘉應降”,“嘉應”是有客從遠方而來的意思。歷代皇帝及朝庭命官來南嶽祭祀,地方官員和廟祝都在此恭候迎接。此門寬36.8米,深16米,高18米,為單檐歇山七開間建築,是整個大廟最寬的地方。門內外原有歷代祭祀祝文,修廟碑記及眾多的名人雅士的詩詞文賦碑刻,不同時代,不同書體,各有千秋,蔚為壯觀。可惜在文革中被砸毀,現僅存有清代張鳳枝、卞寶弟《重修岳廟記》兩塊碑刻。嘉應門兩側是東、西迴廊,各有廂房53間,東迴廊外有八座道觀,西迴廊外為八個佛寺,分別供僧、道居住。這八寺、八觀表示原本勢不兩立、水火不相容、佛道不相存的佛道兩教在南嶽衡山這個神奇的地方,兩教地位平等,同存共榮。這種獨特的佛、道教共存的現象,堪稱一絕。

現在我們往前看到的則是第六進御書樓。樓內原藏有御製匾七塊和歷代祭文與祝文及加封嶽神碑等。遺憾的是這些珍貴文物都毀於十年浩劫之中。御書樓現為文物展覽之所,主要展出南嶽附近出土及收藏的200餘件珍貴文物。這些對研究古代南嶽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大價值。

穿過御書樓,展現在各位眼前的這座氣勢雄偉,金碧輝煌,雕樑畫棟,仿照故宮太和殿式的建築,便是整個大廟的精華所在——即第七進聖帝殿,又叫正殿。它凌空屹立在十六級石階之上,為重檐歇山式建築,殿基長35.3米,寬53.68米,高31.11米,佔地面積1877平方米。正殿不僅是整個大廟的最高建築物,而且高出南嶽古鎮所有建築物,以顯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殿內外共有72根石柱,象徵着南嶽72峯。

我們現在所見的正殿前端的兩座對稱的寶庫,是供香客焚化香紙炮燭的熔爐。很久以來,一直盛傳着“南嶽聖帝有求必應,照遠不照近”。的確每年來自國內外進香朝拜的客人數以

百萬計,且很多人年年都來朝拜。右邊的這座寶庫是供活着的人祈福焚香用的,左邊的一座則是為祭祀先人焚香的地方,請各位在燒香時可不要燒錯了香爐喲。“既然南嶽聖帝照遠不照近,那麼,南嶽人一定不信南嶽聖帝囉。”確實南嶽人平時很少拜聖帝,但在南嶽卻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當地居民在每年大年七年級日開門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帶着香、炮、燭去大廟給南嶽聖帝拜年,在給聖帝拜年的途中遇到親朋好友、同事等視而不見,互不招呼。而在大年三十的夜晚,隨着新年鐘聲的敲響,佛、道兩教的高僧高道聚集在聖帝殿前舉行隆重的新年祈福法會,那時人聲鼎沸、鞭炮震天、歡天喜地、熱鬧非凡。因而參加新年祈福法會(燒頭香),便成了南嶽最有吸引力的特色旅遊項目。

大家看到通往正殿前的16級石階中的這條漢白玉拜殿游龍,昂首拽尾,相傳它不甘拜聖,欲飛天遁逃,結果被雷神擊落在殿前,摔成五節,讓它永遠看守正殿,以示懲罰。

請各位抬頭看正殿屋脊上有許多陶龍,大的長達三米,小的不足一尺,陶龍作為建築裝飾物始於唐代,現在屋頂所見的這些陶龍都是清朝時留下的原物,塗上彩釉,經過高温燒製成型,任憑日曬雨淋,冰封雪凍,都永葆色彩鮮豔,是陶瓷工藝中的佼佼者。殿屋脊中央是一個高4.55米,重千斤的七節青銅葫蘆,脊角兩端各有一把長一米,重三百斤的青銅寶劍,鑄造光潔,歷久不鏽,既起避雷作用,又起裝飾效果,使整個大殿增添壯麗神奇的色彩,得到國內外不少建築、冶金專家的稱讚。大殿四周有花崗石鈎欄,126個石柱上雕有獅、象、麒麟、形態可掬。144塊漢白玉欄板都是雙面浮雕,刻有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和田園風光等,內容大都取材於《山海經》上的神話和歷代傳説典故。雕刻刀法剛健、線條流暢、構圖奇巧。正殿前門的木槅門頁上是一組“卧冰求鯉”的《二十四孝圖》、《十八學士圖》和三十六台古典故事浮雕,維妙維肖,形象逼真,精彩動人。在72根石柱中,只有正門前兩根是由整塊花崗石鑿成,柱高6米,直徑1米,重達14噸,其餘70根均由兩截連接而成。

大殿正中漢白玉基座的神龕內,供奉着高達6.3米的南嶽司天昭聖帝,也就是祝融火神。祝融是上古軒轅時代黃帝手下的一名火正官,由於他以火施化、教民熟食、生火禦寒、舉火驅獸,其功德光融天下,黃帝命他為火正官(火神、赤帝)。並委任他主管南方事物,祝融以南嶽衡山為棲息之所,死後葬于衡山,人們為了紀念他,便以衡山最高峯命名為祝融峯,並建祠紀念,埋葬他的山頭叫赤帝峯。歷代帝王都派出大臣來南嶽隆重祭祀,祈求聖帝“以衞社稷,而福生靈”。聖帝左右立着金、吳二將,兩側是吏、户、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神龕背面畫有“老龍教子”巨幅壁畫,幅面高7.4米,寬6.3米。各位請抬頭看,石柱上承木柱,架接大梁,大梁用四個巨大的木雕綵鳳花瓶的葉瓣支撐上面的樑架,幾百個斗拱,一個個、一層層遞疊到屋頂。真是木雕綵鳳繞樑翩翩起舞,樑柱盤龍張牙舞爪,殿上木雕刻畫維妙維肖。殿後大門上的“五龍朝聖”石刻活靈活現,呼之欲出;檐中的丹鳳朝陽,三龍戲珠泥塑更是栩栩如生。整個殿宇由彩繪裝飾得富麗堂皇,真可謂是集建築藝術之大成,是一座雕刻的藝術宮苑。特別是反映數千年傳統文化的木雕、石刻、泥塑,數量之多、品種之全、技藝之高超,無不令人驚歎。這些都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技藝、高超的智慧。

大廟的第八進是寢宮,又稱聖公聖母殿。殿中神座上原設有南嶽聖帝與夫人景明後坐像,聖帝父母親坐像,殿內原有萬斤銅佛趺坐,可惜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現在所看到的是1990年重塑的聖公聖母坐像。聖公聖母是保佑夫妻恩愛、白頭到老,百年好合的。各位可一定要拜拜他們囉。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衡陽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歡迎您們來到“南嶽第一峯”——回雁峯景區參觀遊覽。

在我們湖南有兩個著名的八百里:一是“八百里南嶽”;一是“八百里洞庭”。南北朝時期有個名叫徐靈期的道士,在他的《南嶽記》中首次提出:“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足”。回雁峯既是衡陽城市的標誌景觀,雁城的城徽就立在回雁峯景區的門前,回雁峯景區處處表現着雁意象的魅力;又是衡陽城市的底藴所在。這裏是偉大思想家王船山的誕生地,回雁峯壽佛殿是南嶽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山作為“壽嶽”“南山”的重要佐證;還是衡陽城市的地理依託---回雁峯不但是凝聚衡陽人想象力和自豪感的精神靠山,而且是結聚整個湖湘地理靈氣的重要“穴位”。八百里南嶽猶如一條“巨龍”,我們現在就是站在“龍頭”的風水寶地上。

回雁峯——南嶽第一峯,峯高96.8米,面積6.32公頃,位於衡陽市城南。20xx年12月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區。走進回雁峯景區,首先我們要介紹的是雁峯廣場。廣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座高12米的大雁雕塑,四隻銅鋁合金鑄成的大雁形態各異,昂首雲天,象是歡迎各位的到來。大家猜猜,為什麼是四隻,而不是其它數字呢?對了,四隻大雁就是表示我們“南嶽第一峯”一年四季都歡迎四面八方貴賓的到來,同時祝大家四季發財。“雁雕”的創作者是出生於湖南安仁縣,曾留學日本、法國的浙江美院已故著名雕塑家周輕鼎教授。現在這座雕像已成為衡陽市的標誌,我們衡陽也有“雁城”之稱

現在我們來到了回雁峯的北門入口,這座仿古式的門廳採用的是對稱式的建築,琉璃黃瓦,典雅古樸,門廳上方“南嶽第一峯”五個大字的匾額,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社會活動家趙樸初先生的墨寶。兩邊的對聯是:

雁陣破長空 展翅騰雲 俯仰方知天地闊

峯頭攬勝景 騁懷極目 登臨不盡古今情

此聯撰文是已故衡陽市政協祕書長李兆璜,本市書法家陳文質書寫。請大家看看這幅用東北鬆雕刻的南嶽羣峯圖,綿延七十二峯,氣勢磅礴,引人入勝。兩邊的對聯也是由李兆璜撰文,本市已故著名書法家鄧磐石書寫。

瞰城廓 霧散雲開 四面氛煙皆掃盡

臨福地 神怡心曠 千年名勝又重新

門廳前後兩幅對聯,對仗工整,生動而形象地把回雁峯的特點和登峯攬勝的怡情逸趣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回雁峯。峯頭上有出生於湖南安仁、畢業於黃埔軍校、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唐天際將軍手書的“回雁峯”三個大字。在回雁峯留下了湖南安仁“一文一武”著名人物的大作:文是大雁雕塑的創作者周輕鼎教授,武就是唐天際將軍。

“回雁峯”之名來源有三,一曰:北雁南來,至此越冬,待來年春暖北歸;二曰:山形似雁,張翼迴旋,是以其山勢而得名;三是因為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説有個叫“雁妹子”的姑娘,曾經救過一隻受傷的大雁,後來姑娘因生活貧困勞疾而死,葬在回雁峯下,每年秋天那隻被救的大雁都要來此憑弔她,鳴叫不止,哀傷迴旋。

這裏就是衡陽八景之冠的“雁峯煙雨”。傳説天將下雨池中水氣裊裊升騰,如煙似霧,縈繞峯頂。由於歷史的變遷,當年的景緻已不復存在。現在我們站在此地可遙想當時那種雨霧飛濺,紫氣升騰的景觀,領略“雁峯煙雨實堪誇”的意境。

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留下了“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佳句。明朝詩人陳宗契讚譽道“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來第一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有詩云“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贊雁、詠雁,以雁寄情,託物言志,敍發思鄉之情,“衡陽雁”已成為人們傳情達意,思鄉懷古,情深意長的代名詞了。

回雁峯景色宜人,亭台樓閣佈局合理,建設精美,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上達”牌坊,是仿明朝圖式重建的。厚重的拱形山門,上面是用漢白玉製作的“麒麟吐書(須)、獅子戲球、二龍戲珠、丹鳳朝陽”的浮雕,古色古香。拱門上“上達”兩字寓意就是上山、登高從此起步,就可以達到人生的頂點;同時也含有一種禪意,佛教認為人性有三毒,就是“貪、嗔、痴”,大家只要過了這個“山(三)門”,就能滅絕這三毒,達到心靈上的快樂自由。上達的兩邊是衡陽的“雁城長聯”,撰聯作者衡陽詩人郭龍;書法作者是加籍華人、祖籍衡陽、有“詩魔”之稱的洛夫先生。此聯氣勢磅礴,用典貼切,170個字把衡陽數千年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都表述出來。

大家再看看背面的這幅“莫作等閒觀”的匾額,它的書法作者是民國初期的蔣銓蘅。蔣先生的書法作品在當時很有名氣。“莫作等閒觀”字面直意是莫等閒觀看這小小回雁峯,山雖不高,卻藴藏着豐富的人文內涵和佛教文化。它的喻意是莫等、莫靠,要世人腳踏實地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你們看這滴泉,日積月累在泉下形成一水池,終年不涸,人們叫它“淨手池”。燒香之前,香客們都習慣先來此淨手:一來表示對菩薩的虔誠;二來洗去人世間的煩惱,三是表示要清清白白的做人做事。各位遊客可以試一下,心誠則靈相信會帶給你更好的財氣、福氣、運氣的!

《回雁峯碑記》座落於望嶽台下,一九八四年重建回雁峯時立的。文字雖不過五百,卻把回雁峯名稱的來歷、傳説故事、重建時的盛況一一記敍出來。石碑撰文李兆璜,書法姚賢坤,石刻黃雪聰。立此石碑時,還有一段趣聞,時任衡陽市市長楊敏之曾對碑文作者提出三點要求:一是文字不過五百;二是雅俗共賞;三是不為個人樹碑立傳。大家可以仔細閲讀一下碑文,是不是達到了這三點要求。

南嶽衡山“佛、道教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僅有的“佛”、“道”兩家教派共存的名山。“香火”特別旺盛,天南海北的香客千里迢迢趕到南嶽燒香。自古以來就有“南嶽菩薩顯遠不顯近”的説法。可大家知道嗎?雁峯寺菩薩顯遠也顯近。到南嶽燒香之前,須先到“南嶽第一峯”雁峯寺來燒頭柱香,這樣才會更顯靈驗。

現在我們站在回雁峯的半山腰上,大家看到這個半弧形的建築就是“望嶽台”。顧名思義,就是站在此台上,可以眺望南嶽諸峯。可惜因建築物的遮擋,我們只能聯想南嶽峯巒疊秀,湘水北去的美景。在這裏我想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我們衡陽的歷史故事:大家知道“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吧。這個歷史上貶褒不一的人物曾在望嶽台原址舉行了“登基”儀式。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擄去了鎮守三海關的明朝大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很氣憤,降清並率兵攻打李自成,李自成兵敗。吳三桂為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康熙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下令削藩。吳三桂不服,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吳三桂聯合耿精忠、尚可喜等藩王扯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自雲南經衡陽北伐。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也為了穩定軍心、民心,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元)三月八年級,吳三桂在這個地方舉行“稱帝登基典禮”,自稱“大周皇帝”,定國號為“周”,加封文武百官。其“大周”王朝只存在5個月就覆沒了,在衡陽留下許多傳説。

現在我們來到了有“南天第一剎”之稱的“雁峯寺”。樑天監十二年(公元520xx年),宏宣法師南來,選回雁峯創建寺院。梁武帝親賜“乘雲禪”寺,隋朝稱“雁峯寺”,唐朝改為“山門寺”,明清之際建“壽佛殿”,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了。門上方掛着的“雁峯寺”匾額是趙樸初先生的手跡,兩側的楹聯:

縱覽豁中懷 對晴天雁字 月夜鐘聲 好把俗塵滌去

登臨尋勝蹟 看檻外江山 池邊煙雨 都從梵宇收來

細讀此聯,您的心靈會沉浸於超凡脱俗的禪境之中。

寺院一共分為前後兩進。一進為觀音殿,殿內供奉着“觀音菩薩”。觀音,按照梵文應譯為“觀世音”,因唐代迴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音,略去了“世”字。在觀音菩薩的左邊,侍立着善才童子,右邊侍立着龍女。觀音菩薩一年有三個生日:即農曆二月十九(誕辰)、六月十九(成道)、九月十九(出家)。許多香客從四面八方趕來燒香,求賜消災化難、兒女平安、家庭幸福。

二進為壽佛殿,殿內供奉着壽佛。相傳壽佛俗家姓周,出生於湖南郴州,在衡陽“得道”,成佛在廣西的全州。他十六歲出家,號宗慧,活了130多歲,人們稱其為“無量壽佛”。生前四處雲遊,傳經佈道。曾留一件袈裟在“雁峯寺”,圓寂後,常顯靈於湖南一帶。明清之際轉為高僧傳經佈道,傳説他天晴在全州,落雨在衡州,颳風在郴州。表達了人們祈壽降福的美好願望,正如寺前的楹聯所言。

五百年化身歸來 十方福地斯為美

七二峯從頭數去 千古名山不在高

大家知道“南嶽”被稱為壽嶽,而南嶽第一峯出現了土生土長的“壽佛”,南嶽的壽佛就是無量壽佛。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是壽佛的生日,善男信女紛紛來此燒香拜佛,自晨至暮絡繹不絕。

走出雁峯寺,我們來到了碑廊前,這裏鐫刻着歷代名人贊詠回雁峯的詩詞佳句。篆、隸、楷、草、行書一一俱全。如唐朝詩人杜甫的《歸雁》:“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雙雙瞻客上,一一揹人飛”。北宋范仲淹《漁家傲》:“塞上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湘江留別》:“瀟湘一夜雨,江海十年雲”等。它反映了古衡州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澱。廓內特留有一塊空餘的地方,哪位如有雅興,不妨一顯身手,留下您的墨寶,供世人鑑賞,芳名永留!

回雁峯不僅有令人着迷的自然景觀,更有富有魅力的人文景觀。在介紹“觀天池”這個景點之前,先向大家介紹一個人物,他就是我們湖南湘鄉人,中國洋務運動的創始人之一——曾國藩。曾國藩雖然出生於偏遠山村,但他飽讀儒學、提倡經世致用,志向很高。33歲官至二品,是清朝以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公元1853年,他奉命從長沙移師古城衡州,與左宗棠、彭玉麟等在衡州創建十營水師。傳説他駐軍衡陽時,很欣賞回雁峯的景色,經常帶着他的愛將來此觀看天象,與雁峯寺的主持切磋儒佛之道,卜佔福禍吉凶。後人為了紀念他為民族復興做出的貢獻(創辦洋務、提倡西學),特建觀天池。

回雁峯的“雁”形建築很多,現在我們穿過雁廊,來到了“雁壁”前。1964年,出生於祁陽縣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同志視察衡陽,倡導修復回雁峯。這幅“大雁壁雕”就是陶鑄同志在一次“廣交會上”親自選定的圖案,由廣東佛山陶藝廠工藝師製作的,由於“文革”的原因,原作已被毀。現在這幅壁雕,是當年擔任設計的工藝大師梅文鼎憑記憶設計的,由界牌陶瓷廠製作。壁上的十七隻大雁栩栩如生,展翅高飛。站在壁雕前,我們彷彿聽到大雁那歡快的鳴叫。大家也許會發問,大雁只是雙棲禽類,為什麼這裏只有十七隻呢?哦,原來是有一隻最小的雁,它很喜歡回雁峯,捨不得這裏的山山水水和寬厚的人們,就留了下來。大家待會兒去找找,説不定能碰上呢!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回雁亭,它的主亭像一隻雁頭,兩邊的次亭尤如兩隻翅膀,俯看就更加形象了。不知大家注意沒有,它不是依山勢走向而建的,亭正面朝北方,為什麼要這樣呢?原來它表達了大雁北歸,心向北方的思鄉之情。同時,也顯示了雁城人們的寬厚,大雁來之歡迎,去也欣然。亭的中間掛着一塊“回雁”的匾額,書法功力很不一般。傳説這兩個字是明代雁峯寺一個“破門和尚”、又名法智禪師,他曾為明末進士,明朝滅亡後看破紅塵,出家為僧詩、詞、書法皆會,最擅長的是草書。

回雁亭後面這塊“乘雲石”,傳説是天上掉下來的“飛來石”。這是雁峯寺瑞雲和尚坐禪唸經的地方,不遠處還有他的墓碑。傳説每當夜深人靜,瑞雲法師就會顯身在這“乘雲石”打坐唸經。頓時祥雲遮頂,佛光閃爍,南嶽眾僧聽此傳言,也紛紛來此坐禪禮拜。有宗教的地方就有神話故事,你要是不相信的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此坐坐,或許有所收穫。

下一個大家要觀賞的景點就是為了紀念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學家、辯證唯物主義集大成者王夫之的出生地——“此君軒”和王船山出生地紀念館。“此君”在《清泉縣誌》裏解釋就是“竹子”的意思。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人變瘦,無竹人變俗”,竹子是高風亮節,剛正不阿的象徵。大家看這亭之窗櫺、亭之護欄、牆之壁畫均以竹子裝飾。配以“此間應號篔簹谷,君輩有吟淇澳詩”的楹聯,中間有王夫之先生提筆凝思的塑像。他是在思索“反清復明”的大業未成的原因?還是在懷念“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的仕途?王夫之自喻船山,後人也叫他船山先生。他一生髮奮著書立説達四十年之久,對天文、地理、曆法、詩歌、哲學均有研究,尤精於經、史、文學。現有著作七十餘種,後人把他的著作編為《船山遺書》,共358卷,800多萬字。軒內還鐫刻有王夫之用“摸魚兒”詞牌寫成的瀟湘小八景,也就是衡陽古八景。雁峯煙雨、石鼓江山、東州桃浪、西湖荷花、花葯春溪、嶽亭雪嶺、朱陵仙洞、青草漁燈,大家有時間可以細細吟賞,韻味無窮喔。王船山出生地紀念館是20xx年8月落成的一幢仿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佔地1200平方米,裏面陳列了船山先生曾用過的鞋、傘、牀和他全部的著作,以及他的生平介紹。

各位朋友,請大家往對面的山頭看看,您發現什麼特別的建築沒有?在高層建築旁有一座古樸的磚塔,建於公元1696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當時一位叫周燮的縣令在這一帶修建城牆,挖出許多白骨,為了告慰亡靈,也為了驅災避邪修建了此塔。塔高15米,五層,八角,實心,磚石結構。塔竣工之日,該縣令就請了許多文人雅士來題塔名,可一時沒有人想出很適當的名字,只留下一個“塔”字在上面。因其座落在接龍山上,所以我們稱之為“接龍塔”,也有人稱它“白骨塔”。1944年,慘烈的衡陽保衞戰,此地是中日爭奪的制高點之一。“接龍塔”在日軍的炮火攻擊下保存完好,也算是一個奇蹟。

我們來到了“南嶽第一峯”新區景點參觀遊覽。新區是20xx年20xx年 9月建成的,面積3.43公頃,由“落雁景區”、“船山景區”和“回雁景區”三個部分組成。這裏是“回雁景區”。大家看到這座宏偉的建築就是“回雁閣”。它可以和“岳陽樓”相媲美,已成為衡陽的標誌性建築。閣由一個主閣和兩個副閣組成。主閣是“回雁閣”,高度為35米,為四層,頂部重檐,呈“金字塔”型。副閣由“聽瀑亭和攬翠亭”組成,四周有木護欄,突出檐口形式,使之如雁張翼,整體造型莊重古樸、典雅大方,既有濃烈的古建築韻味,又展現現代風格。回雁閣有七十二根柱子,象徵南嶽七十二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數一數,看是不是七十二根柱子!20xx年9月市政府投資80多萬元,徵集名人字畫、楹聯,將閣樓裝飾一新,整個閣樓文化氣氛濃郁,反映了衡陽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

沿着這條由無數鵝卵石鋪成的階梯,我們來到了“落雁景區”。落雁景區致力於表現瀟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景觀。蒸水、湘水與耒水在衡陽市區匯合。秋天水落沙平如雪,蘆葦蕭疏,美麗的大雁在此過冬,形成了“平沙落雁”這樣的美景。由於歷史、氣候、環境的變遷,“秋雁戲沙”的美景已不存在。我們通過人工的意境再創一個“微縮平沙落雁景觀”供大家觀賞。在花壇的東側,有一條條長的石碑廊,每塊石頭上鐫刻着歷代詩人題詠回雁峯的詩詞佳句,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一首首吟賞。再往前走,我們看到的是“南嶽第一峯”牌坊,牌坊上“南嶽第一峯”五個大字,是趙樸初先生的手跡。

穿過一條寬敞的遊路,我們來到南嶽第一峯假山瀑布前。假山再現了南嶽諸峯的形、神、韻,有“衡山千仞一峯高”的觀賞效果。山石錯落有致,中間有“水霧”噴出,形成雲煙繚繞的效果。山頂有瀑布飛流直下,水擊山石、飛流碎玉。瀑布下有“雁影潭”,山、水、石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美麗畫卷。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於公元1619出生於回雁峯下“王衙坪”,老區有“此君軒”等景觀,但其表現形式略顯簡單,作為湖湘文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應該有更豐富的內容充分反映他那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和高風亮節的情操。這個反映“船山文化”的景區,與雁峯景區(老景區)“此君軒”結合起來形成內容較完整的紀念景點。“船山景區”中的中間立有王船山頭戴斗笠,腳穿木屐的石雕像。源於王船山誓與滿清王朝不共戴天,他頭不頂清朝的天,腳不踩清朝的地,表現了青年王夫之舉義旗、反清復明的民族氣概。起義失敗後,王夫之隱居在衡陽縣曲蘭鄉石船山下的名曰:“湘西草堂”(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此著書立説四十年之久。王夫之自喻“船山”,源於其隱居處山上有一塊巨石,形狀如倒扣在水中之大船。那裏古木參天,人跡罕至,密林深處有一個隧幽的巖洞,王夫之常來這裏,伴着昏暗的油燈苦讀,他在《船山記》裏寫到:“船山者,即吾山也……吾志且死,而船山者還其頑石”。以石寓志,表示他不畏強權的性格,故自喻為“船山先生”。在“雁影潭”邊建有石船,隱含“船山”之意。並利用現有地形建“船山”紀念牆,高處建有“正氣軒”。軒旁有一塊“三鑑石”,表示船山先生“神會”、“心意為主”、“鑑古酌今”等與眾不同的哲學思想。山坡上密植竹子,與船山先生酷愛竹子的性格相符合,意喻船山先生忠節不二的民族氣節。

在即將結束今天的遊覽之前,我給大家講一段衡陽的抗戰歷史。1944年6月22日,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最悲壯、最慘烈的一戰就發生在衡陽。國民第十軍2萬將士在軍長方先覺的率領下,頑強抵抗裝備精良近20萬人日軍的侵略。回雁峯成為中日守攻的主要陣地,我方與日軍鏖戰整整四十七個日日夜夜,直到彈盡糧絕,衡陽淪陷,將士們的鮮血流成河,屍骨堆成山,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衡陽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的“抗戰紀念城”。讓我們永遠銘記着這一段難忘的歷史,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共創美好的未來!

各位遊客,這次導遊結束了。但願我的講解能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南嶽第一峯”的遊覽給你帶來美的享受,希望各位朋友下次再來回雁峯景區參觀、遊覽!

謝謝大家,再見!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16

宗教

長沙的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五大宗教俱全,有宗教教職人員近300人,受洗和皈依的信徒幾萬人,信眾10萬人以上。麓山寺、開福寺、密印寺、石霜寺、雲麓宮、河圖觀、青陽山道院、清真寺、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城北堂10處宗教場地被列為省級以上重點宗教活動場所,麓山寺、開福寺、密印寺、石霜寺均為千年古剎,其中麓山寺和開福寺還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麓山寺、開福寺、密印寺、陶公廟、天主教堂、基督教城北堂和基督教北正街教堂等7處宗教活動場所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沙作為省會城市,既是市級宗教團體所在地,亦是省級宗教團體的所在地,宗教界人士相對集中。

民國時期,長沙有古開福寺、麓山寺、華林寺、上林寺、洪恩寺、谷山寺、杲山禪寺和桐溪寺譽為“長沙八大叢林”。後因為經歷文夕大火、四次長沙會戰、文化大革命等劫難,很多寺廟慘遭毀滅,近些年來,有一小部份寺廟得到重建,如谷山寶林寺。古開福寺,每年香火十分旺盛。另外嶽麓山上有古麓山寺;洪山廟地區有洪山寺;寧鄉有密印寺等,都是長沙地區重要的廟宇。長沙人也愛去衡山的南嶽大廟燒香拜佛,多以祈福為目的。而位於長沙縣榔梨鎮的道教聖地陶公廟,始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

傳媒

長沙的媒體力量是不可以被忽視的,國內主流媒體“湖南電視台”就坐落在長沙市開福區馬欄山,除此之外長沙户外傳媒、報紙雜誌傳媒、數字網絡傳媒更是節節高升,長沙娛樂傳媒已漸漸成為中國大陸、乃至世界的強勢媒體。湖南衞視為中國大陸年收入和收視率最高的地方電視台,網羅了一大批著名主持人和媒體工作者。其主要作品有《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電視劇《還珠格格》等。“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等選秀節目的成功舉辦和《大長今》、《軒轅劍》、《一起來(又)看流星雨》《最美的時光》等電視劇的播出又進一步提升了影響力。

湖南經濟電視台為湖南本土最受歡迎的電視台之一,其收視率和支持度都與湖南衞視不相伯仲。湖南經視注重本土觀眾,所以經常有帶有湖南地方特色的節目播出。如綜藝節目《越策越開心》、家庭劇《一家老小向前衝》等。20xx年又與青海衞視聯合推出一檔選秀節目《花兒朵朵》,它是20xx年新裝改版試播後推出的一檔全民選秀活動,旨在挖掘優秀人才,提供平台。中國的本土動漫在長沙的發展也很快,這也讓政府決心打造動漫之都。國家廣電總局首批批准建立的九家動畫產業基地中,長沙獨佔兩家。

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長沙為永久舉辦地,金鷹獎為中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長沙發行的有影響力的報紙有當地報紙《三湘都市報》、《長沙晚報》、《瀟湘晨報》,全國性報紙《體壇週報》和《今日女報》,都曾多次獲得“全國地方報社管理先進單位”稱號。《體壇週報》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體育類報紙。

隨着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髮展,傳統媒體開始轉向互聯網發展,各大報紙紛紛推出了電子網頁版,使市民閲讀效率更高,獲取信息渠道更便捷,其中《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瀟湘晨報》、《長沙晚報》、《星辰在線》電子版深受市民喜愛。同時各種長沙生活網和長沙分類信息網、紅網也不斷湧現,共同繁榮着長沙互聯網經濟。

休閒娛樂

長沙的娛樂業十分具有特色。由於消費觀念的不同,長沙人在娛樂方面投入很大資金。足浴按摩店遍佈全城,密度之大讓人稱為“腳都”,從20xx年後有所好轉。長沙解放西路酒吧一條街大大小小几十家酒吧,具有代表性的酒吧為魅力四射、水木年華等。化龍池和太平街也是娛樂的好地方,這兩個地方主要以小型清吧、演藝吧為主。夜總會也是場場爆滿,以田漢大劇院和歐陽胖胖歌舞廳最具特色,內容有雜技、歌舞表演、相聲小品、特技表演等等。夜總會和歌舞廳的發展,豐富了市民的夜生活,併成為長沙媒體娛樂業的強勁的推動力,為長沙培養了眾多本土人才,提供了很多媒體娛樂發展的素材。

長沙的公園有世界之窗、烈士公園、月湖公園、橘子洲公園、嶽麓山公園、南郊公園、曉園公園、省森林植物園、天心閣(天心閣公園)、王陵公園等。世界之窗是長沙最大的遊樂園。

長沙人重視生活品質,多具有超前消費觀念,儲蓄率相對較低,而在餐飲和休閒娛樂方面的支出較多。這種消費觀也使得許多商家願意落户長沙。

歷史古蹟

由於八年抗戰、文夕大火和破四舊,長沙城區古建築古文物幾乎損失殆盡。1978年大陸推行改革開放以來,城區建設發展較快,但沒有完整考慮對歷史街區的保護,尚不存在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完整的麻石街僅存4條。近幾年開始關注對古城區的搶救,設立了五個“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性搶救,這些街區為:太平街、潮宗街、化龍池、小西門、天心閣歷史文化街區。

長沙地下文物豐富,重要的考古發現有長沙馬王堆漢墓,寧鄉炭河裏遺址的青銅器,長沙走馬樓簡牘,春秋戰國楚墓,銅官窯等。以下列舉重要的歷史紀錄。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17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歡迎大家的南嶽衡山做客。如果您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告訴我,我將盡力給您幫助。祝願大家軋過愉快的鋒山之行。

各位朋友,如果您曾為工作的重壓而苦悶,如果您曾為身體的疾患而憂慮,那麼今天,您可以把種種煩惱不快全部拋開,因為您即將欣賞到的,是以"五嶽獨秀"而蜚聲守內的南嶽衡山風景區了。

衡山位於湖南省中部,縱越衡陽、衡山、衡東、湘鄉、湘潭、長沙等六縣市,地跨八百里,峯立七十二,南起"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衡陽回雁峯,北抵"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長沙嶽麓山。主峯祝融峯,海拔1290米,在湘中南丘陵中卓爾不羣。"一覽眾山小"。衡山就像一幅湘繡,楚天湘水,一覽無餘;它又像一卷畫軸,濃渲淡染,舉世無雙;它更像一首詩歌,高歎低吟,回味無窮。

南嶽衡山的來源有很多傳説。一產盤古開天闢地,死後化為山川林木,頭化為東嶽泰山,腳化為西嶽華山,腹華為中嶽嵩山,右臂化為北嶽恆山,左臂則化為南嶽衡山;另一説是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式追趕仙鳥,用神鞭將朱鳥打落成南嶽,所以大家在南嶽古鎮入口處所見的牌坊上便繪有失鳥圖案,南嶽山徽"朱鳥"也因山而來。古人們往往以天空星象圖來進行占卜,所謂"天則有星宿,地則有州城"。據《星經》記載,南嶽地處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號為稱量天地的"衡星",所以也就命名"衡山"了。軫星旁邊不有一顆主管人間壽命的"長沙"星,衡山古屬長沙,故而又有"壽嶽"之稱,人們常説的"壽比南山"就以山而來。

穿過南嶽古鎮,迎面而來的是一組氣勢恢弘的宮殿式建築,這便是有着"江南小故宮"之稱的"南嶽大廟"。

南嶽大廟為湖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始建於唐初,距今上千年,以後歷經宋、元、清等朝6次大火和16次重建。瑞存建築為清光緒六年重修,佔地76800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為櫺星門、有奎星閣、川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和北後門等九進四重院落。

現在大家腳下跨過的是壽澗橋,它前面就是南嶽大廟的南正門--櫺星門。"櫺星"是古星宿之一,主管人興國旺,以"櫺星"命名的廟門,自然也是希望咱們國家人才輩出,萬業昌盛。

穿過櫺星門,大家來到的這座建築叫做"奎星閣"。奎星就是主管文學藝術的魁星。奎星閣在古代往往用做戲台,每逢節慶祭祀之日,一些戲班都會在台上演出一些傳統地方戲,如"魁星點狀元"、"五子登科"、"秋胡戲妻"等等,台下則擠滿了四鄉八里趕來的鄉民們,熱鬧非凡。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奎星閣的基石上有4個銅錢大小的孔洞,這是幹什麼的呢?對了,它可以產生共鳴,增強音樂效果,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多麼聰明呀!穿過川門、御碑亭、嘉應門和御書樓,我們就來到了正殿。正殿又叫聖帝殿,供奉聖帝火神祝融氏。聖帝殿高21米,寬54米,深35米,是大廟最高、最大的建築,也是大廟中心。大家可以看到,它由72根花崗石柱支撐,寓意南嶽七十二峯,其中2根由整塊石鑿成,重28000斤,另外70根由兩截接成。殿內正中是由四龍二鳳環繞的神龕,聖帝的泥塑金身就置於其中,高6.3米,高戴冠冕,持笏端坐,神態威嚴,金碧輝煌,左右排班站立着金吾二將和六部尚書。

大家看到,聖帝殿東有道教的財神殿,西有佛教的觀音殿,那麼南嶽到底奉什麼教呢?這就是南嶽衡山的大特色--佛道共榮。道教於西晉傳入南嶽,南北朝佛教流入,山後兩教就一直並存,揚光大。山上既有我國第一個女道士"南嶽夫人"魏華存修道的黃庭觀,也有禪宗南宗五大宗派發源地的福嚴寺和南台寺,還有先道後佛的上封寺等等,中國的兩種主要宗教文化在這裏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各位遊客,再走過寢宮和北後門,離開大廟,我們就來到了南嶽衡山主峯登山處,前面這個花崗石門叫做"勝利坊",是1947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而建。坊上刻有一副楹聯:"七二峯,如避羣英,勝算先操,中流砥柱;五大洲,盟聯友國,狂瀾競挽,世界和平。"從中,我們依稀可以想見那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原聯為湖南省政府主席王東原所書,毀於"文革"時期,現在聯是著名書費新我左手書寫。

各位朋友,從現在起,我們就將踏上登頂之路。在這之前,請允許我先提醒您幾個注意事項:衡山作為著名的風景區處自然林區,是嚴禁攀折花木和吸煙點火的,讓我們共同來愛護這一片美好的大自然吧!南嶽的氣候素有"三重天"之稱,即"山下一重天,山腰一重天,山頂一重天",每重天之間約有3度的温差,請注意帶一些保暖衣物備用!山上雖然修建了行車大道和人行小徑,但仍有部分地段較陡峭,請大家留神一下,互相照應點兒!好了,萬事俱備,讓我們向衡山最華麗的樂章--主峯祝融峯進發吧!

朋友們,南嶽衡山在五嶽之中以風光綺麗著稱,素有"五嶽獨秀"的美譽。那麼它究竟"秀"在哪裏?秀就秀在這滿山的樹,滿坡的草,滿眼的綠!沿途大家已經看到,衡山樹木茂密,鬱鬱葱葱。南嶽植物資源豐富,有樹種600多,森林面積達30多萬畝,而且還有不少名樹古木:福嚴寺有一棵據傳受戒於六朝時慧思禪師的銀杏樹,樹齡已達1400多年,樹身需三人合抱;藏經殿後的白玉蘭,距今也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允春亭的搖錢樹,無礙林的"同根生"、"連裏枝"等,也是比較罕見的。

好了,爬了一段山,可能有點兒累吧?那我們在這裏休息一下。面前大家看到的是我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抗戰紀念地之一,也是國民政府在大陸惟一保存的大型抗戰紀念陵園--忠烈祠。

忠烈神祠建於1939年,落成於1942年,陵園為仿南京中山陵式格局,坐南朝北,依山而築,左右對稱,層次分明。沿中軸線共有五進建築,長達320米,寬約60米,四周還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安葬了抗日陣亡的國民覺第九戰區和第六戰區將士。前面這就是忠烈祠正門,它為拱形三門重檐牌樓,正上方鑲嵌着刻有祠名的漢白玉門匾,上面的"南嶽忠烈祠"5個鎦金大字是由原國民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所題。

進入忠烈祠,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奇特的"七七紀念碑"。碑為全花崗石結構,由一大上小共5顆倒立炮彈組成,象徵着漢、滿、蒙、回、藏等各族兒女團結一心,共禦外侮,碑的基麻上刻着醒目的"七七"大字,意在警醒全體中國人永不忘國恥之痛!

穿過紀念堂,大家看到的這是個綠草如茵的山坡,兩側有石級,共分為9層。草地上用大理石鑲了"民族忠烈千古"6個大字,襯以鄰近的蒼松翠柏,更顯得十分莊嚴,令人肅然起敬。朋友們,讓我們懷着敬仰、緬懷之情,繼續向上去吧。

好了,現在我們登上了忠烈祠最高處--禮堂平台了,不知剛才有沒有人注意數了腳下的石級沒有?對,一共276級。為什麼是個數目呢?這是為了紀念第九和第六戰區陣亡的276位中高級軍官而專門安排的,那麼,這些英烈們究竟魂歸何處呢?就在這最後一進建築--享堂裏。

享堂是忠烈最主要的建築,也是過去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正門上是蔣委員長親筆書寫的"忠烈祠"匾額。大家仔細看一下,有什麼問題嗎?對,"烈"字下面少了一點。為什麼會少呢?這裏有很多説法:一説是希望今後戰爭能少犧牲一點兒;一説是他打算抗戰勝利後再補上;還有一説是書法中的種藝術處理。見仁見智,眾説不一。享堂內呈"十"字形,可容500人,正面供奉有佛壇和"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它的碑文是薛嶽於1942年題寫,妙在無論橫念豎念,左念右念,都可以念通。全文是:"恭立忠烈祠,以懷忠烈神,我懷忠烈魂,誓繼忠烈神。"現在堂內陳設了大量抗戰圖片資料,大家可以自己看一看。

湖南新寧崀山的導遊詞 篇18

任弼時故居,位於汨羅市城南45公里的弼時鎮唐家橋新屋裏。1920xx年4月30日,任弼時誕生在這裏,並在此讀完國小,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

故居系磚木結構,為三進三間兩偏屋,九個坍池,佔地38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7間,全部房屋為青瓦覆蓋,三合土地面。屬典型的...

清代江南院落民居。它坐東朝西,青磚落地,飛檐峭壁,背依山丘,門臨池塘,院內古樹參天,四周竹木林立,中堂門額下“望重龍門”、“光照壁水”兩塊御匾,昭示着這書香門第昔日的輝煌與榮耀。大門上方掛有鄧小平1980年手書的“任弼時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匾;前進兩端為馬頭山牆,北、西、南三面砌有土坯圍牆。圍牆內,大門前有一圓池,水面約一畝。屋後有30畝山林,林中有任弼時母親墳墓。

前進堂屋陳列任弼時仿銅石膏胸像,兩邊牆壁掛有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親筆題詞。毛澤東的題詞是:“任弼時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二進中廳懸有趙樸初手書“浩氣長存”巨匾。三進正廳設紀念室,掛有任弼時遺像,並陳列有任弼時逝世時機關、團體、學校敬獻的花圈。北屋是任弼時家的住房,在任弼時父母的卧室裏,陳列有牀鋪、書桌、大櫃、茶桌、紡車、鏡盆。在任弼時童年的卧室裏,陳列有他用過的書桌、椅子和牀鋪。任弼時夫人陳琮英的卧室陳列有牀鋪、大櫃、茶桌。火房、廚房、餐廳都陳列有各種炊具、用具。

南面堂屋於1988年拆除並改建為四間陳列室。其陳列室分6個部分:憂國憂民探求中國革命真理;反帝救亡領導革命青年運動;西征北上奪取長征勝利;堅持抗戰宣傳黨的正確路線;竭盡心力參與黨中央重大決策;駱駝精神在人民心中永放光芒。

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任弼時故居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正式批准對外開放;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共保存文物146件。 門票:35元 從岳陽市區有直接到達弼時鎮的中巴。或者從岳陽乘坐到達汨羅市的班車,轉乘汨羅到弼時鎮的班車。 鎮上住宿條件條件一般。衞生狀況不是很好。建議參觀完畢後回汨羅市區住宿。有多種檔次賓館可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