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導遊詞(精選13篇)

中山導遊詞 篇1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簡稱中大,位於廣東省廣州市,1920xx年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初名國立廣東大學,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學校於1920xx年定名為 "國立中山大學"。今日的中山大學,由1952年院系調整後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於20xx年10月合併而成。

中山大學共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5.972平方公里,分別座落在珠江之畔的廣州和南海之濱的珠海市,廣州南校區(康樂園)佔地1.208平方公里,廣州北校區(醫科總部,位於中山二路)佔地0.203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大學城)佔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區佔地3.571平方公里。學校圖書館總建築面積10萬餘平方米,擁有正式出版書籍490.7萬冊、電子圖書數字資源量8964GB。另外,學校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校園網,覆蓋四個校區,網絡信息點數已經達到74213個,規模居中國高校校園網前列。中大不斷完善教學設施和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一個最優質的學習環境。

中山大學已有百年的辦學歷史,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藴。發展至今,中山大學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設院校,入選"珠峯計劃"、"111計劃"、"千人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為中管副部級大學,設有研究生院。

目前,中山大學設有42個學院和5個直屬系,在119個本科專業招生。

中山導遊詞 篇2

中山國故都遺址位於林山腳下的中山國都城景區,面積35平方公里、為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中山國都城所在地。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出土文物多為稀世珍寶,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轟動。現存有宮殿區、居民區、陶器場、冶煉場、遺址十多處。城後依東西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處,山峽內有萬壽寺遺址、陰陽柏及眾高僧墓塔羣(現有十三處)。林山峽水庫碧柳環抱山水互映,可開展各種水上活動!

位於平山縣城北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石家莊市45公里。景區由都城遺址、王陵文物陳列館、林山石佛堂、萬壽寺組成,具有很高的考古和觀賞價值。

王陵文物陳列館陳列着幾千件充滿神祕色彩的精美文物,其做工之精巧,聯想之豐富,保存之完好,令人歎絕。尤其是石制、銅製編鐘,雖歷經幾千年,至今尚能準確演奏優美的樂曲。豐富的史料和物證,展現了古中山國高度發達的手工業和瑰麗獨特的文化。附近的林山如平地突起,雙峯遙遙相望。林山石佛堂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四窟,石雕佛像20xx餘尊,皆為唐朝文物。林山腳下的萬壽寺,因唐太子李昶(字天壽)在此出家而名。寺內現存陰陽雙柏、高僧墓塔羣等多處景觀。

素有"神祕王國"之稱的古中山國,在中國戰國時期由遊牧民族白狄族中的鮮虞部落建立。其後幾經起落,創造了輝煌歷史,但由於史籍中對其只有零星記載,其歷史遺蹟更是撲朔迷離。一九七四年,當人們敲開中山國曆史的第一塊瓦片時,這個有着二千三百多年曆史、棲身於戰國七雄腹心之地的神祕王國呈現在了世人眼前。

陽春三月,記者來到平山縣,尋訪這座古中山國遺址。

從平山縣城向東行約十五公里,一座小土山包進入記者視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説,那是中山國哀後的墓,保存完好,未被髮掘。中山王"錯"的墓就在哀後墓西側大約三十米處,已於一九七四年發掘,從中出土了近兩萬件文物。

中山導遊詞 篇3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立於1920xx年,現為國家“985工程”大學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同時也是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

在20xx年英國《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排在171位(大陸第五名),國際聲譽和影響明顯擴大。學校的一批學科在國內和國際學術領域有更大的影響,中山大學在15個學科領域的論文總被引次數進入全球前1%,僅次於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並列國內高校第2位。這15個學科領域分別是化學、臨牀醫學、物理學、生物與生物化學、材料科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工程學、植物與動物學、環境/生態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神經與行為科學、數學、微生物學、農業科學和社會科學總論。ESI數據庫共22個學科領域,15個學科領域進入全球前1%,已超過ESI數據庫學科領域三分之二。論文總影響力(總被引次數)達126276篇次,世界排名399位,處於前0.08%的位置;十年間我校ESI論文的篇平均被引次數為7.65,在國內高校排第4。

1835年,美國的伯駕醫生在廣州設立醫局,培養了中國最早的西醫醫生。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博濟醫院,於1866年設立醫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專科教育機構。1888年,由美國人開設的格致書院在廣州開學。

1920xx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將清末以來在廣州地區建立地實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學校,包括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以及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等整合為一體,創立國立廣東大學,並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學校於1920xx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至上世紀三十年代,國立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範等7個學院。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原中山大學的多個院系專業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與嶺南大學相關院系合併,組成新中山大學;同時,兩校的醫學院分出後,另行合併組建專門的醫科院校,後又將廣州的光華醫學院併入,幾經易名,最後定名為中山醫科大學。這兩所同根同源的大學,分別是教育部和衞生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共同繼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中山大學和開創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嶺南大學的辦學傳統,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大學風格,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xx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進一步地拓寬了學科結構,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藥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

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及學術傳統。柯麟、樑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鍾世藩、毛文書、陳國禎、李紹珍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全國共有56位一級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任教。學校名家大師薈萃,他們優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學術造詣薰陶着一代代莘莘學子,形成了良好的學術風氣,許多才華橫溢的畢業生成為了社會各界的傑出人才。

學校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分別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廣州南校區佔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佔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佔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佔地3.48平方公里。

一批學科如歷史、哲學、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數學、生物學、物理、化學、基礎醫學、臨牀醫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等在國內的優勢得到了鞏固,特色更加鮮明,有的研究方向已達到了國際水平,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和影響日益增大。

中山大學還利用三期“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推進學科的交叉融合。如通過通過臨牀常見疾病早期預警和早期診斷研究項目推動臨牀與基礎醫學的交叉,通過行政改革與政府治理研究項目推動公共管理與政治學交叉融合,通過粵港澳區域合作項目推動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地理學等交叉融合。這些項目的建設,探索了學科交叉融合機制,在組織跨學科力量針對共同的科學問題開展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同時,我校利用有關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根據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支柱產業、新興產業規劃,加強建設新興學科。如通過華南水產養殖動物質量安全與疾病控制生物技術項目發展海洋科學等學科,利用基於華南天然產物活性成分的結構改建、篩選及新藥研發項目發展新藥研製等新興學科,進一步整合了學科力量,實現資源共享,佈局和發展了一批面向國家和廣東戰略新興產業的應用學科和工程技術學科,使學科佈局更趨合理,結構更為優化。

當前,中山大學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今後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學校的發展戰略目標是:把中山大學建設成為文理醫工各具特色融合發展,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

中山導遊詞 篇4

中山國都城遺址位於林山腳下的中山國都城景區,面積35平方公里、為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中山國都城所在地。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出土文物多為稀世珍寶,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轟動。現存有宮殿區、居民區、陶器場、冶煉場、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處,山峽內有萬壽寺遺址、陰陽柏及眾高僧墓塔羣(現有十三處)。林山峽水庫碧柳環抱山水互映,可開展各種水上活動。

位於平山縣城北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石家莊市45公里。景區由都城遺址、王陵文物陳列館、林山石佛堂、萬壽寺組成,具有很高的考古和觀賞價值。

王陵文物陳列館陳列着幾千件充滿神祕色彩的精美文物,其做工之精巧,聯想之豐富,保存之完好,令人歎絕。尤其是石制、銅製編鐘,雖歷經幾千年,至今尚能準確演奏優美的樂曲。豐富的史料和物證,展現了古中山國高度發達的手工業和瑰麗獨特的文化。附近的林山如

平地突起,雙峯遙遙相望。林山石佛堂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四窟,石雕佛像20xx餘尊,皆為唐朝文物。林山腳下的萬壽寺,因唐太子李昶(字天壽)在此出家而名。寺內現存陰陽雙柏、高僧墓塔羣等多處景觀。

從北京自駕車沿京深高速南行,在石太高速出口轉石太高速公路,在石青出口下,沿石閻公路向西北經平山縣城,在孟賢壁北拐經王母、單楊、上三汲到景區。

住宿可安排在往南10公里處的縣城內,條件很好。也可往西10公里到温泉度假區食宿。

平山縣盛產優質紅薯,個大味甜,易於存放,在當 地百姓家及平山縣城集市上可買到,價格也很便宜。

中山導遊詞 篇5

中山大學,原名廣東大學,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於1920xx年創辦的。1920xx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大學。

1931年中山大學設有文、法、理、農、醫五個學科,同年將學科改稱學院。1934年設工學院,1935年設研究院,始招研究生。1937年發展為文、理、法、工、農、醫、師範7個學院和1個研究院,31個系。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遷址廣東羅定、雲南澄江、廣東坪石、東江、連縣登地。1945年回遷廣州石牌。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工、農、醫、師範等4個學院從中山大學劃出,中山大學成為了一所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校址由廣州石牌遷至康樂園。

中山大學有着深厚的學術傳統,七十五年來,吸引了大批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郭沫若、魯迅、馮友蘭、陳鍾凡、羅常培、傅斯年、趙元任、顧頡剛、董作賓、周谷城、俞平伯、陳寅恪、岑仲勉、劉節、樑方仲、冼玉清、王亞南、馬採、容庚、商承祚、董每戡、詹安泰、王季思、王力、楊樹達、鍾敬文、朱謙之、楊成志、吳康、楊榮國、蒲蟄龍等都曾在中山大學任教,形成了以“嚴謹、求實”為特徵的良好學術風氣。中山大學也成為了中國南方文化與學術的重鎮。

經歷了七十多年的辦學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山大學取得了較大發展,已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的多科性綜合大學。目前,中山大學設有人文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法政學院、嶺南(大學)學院、管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教育學院等12個學院,以及研究生院、高等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擁有35個研究所、47個研究中心,37個學系,48個本科專業。共有5個國家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專業53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96個,還有2個碩士專業學位點。還擁有物理學、生物學、化學、數學、歷史學、管理學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國古代文學、動物學、光學、高分子化學和物理等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有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6個國家文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有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

全校有教職工3743人,其中教師1549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3人,博士生導師210人,教授320人,副教授534人,講師489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4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人選7人,近年來,共有9位教師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在校各類學生23070人,其中博士生550人,碩士生1776人,本科生9525人,外國留學生181人。

中山大學不僅師資力量比較雄厚,而且教學實驗設備比較齊全。在全校77個實驗室中,超快速激光光譜學實驗室和生物防治實驗室是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生經濟動物繁殖、營養和病害控制實驗室與植物基因工程實驗室是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其設備和研究水平居國內外先進行列;近代物理、引力波探測、靜電加速器、電子顯微鏡、同位素應用、計算、電化教育、測試等實驗室(中心),擁有目前國內外較為先進的儀器設備。圖書館藏書334萬冊,各類期刊萬餘種,並開展國際聯機檢索服務。1995年底,順利建成規模可觀的學校校園網。

中山大學地處廣東,毗鄰港澳,對外學術交流活躍。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著名大學、學術機構和團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其中有30多所簽署了交流協議。每年派出大量人員到國外及港澳地區講學、進修、考察和參加學術會議。先後授予鄒至莊、霍英東、曾憲梓、何善衡等為中山大學名譽博士,聘請了楊振寧、鄒至莊、陳省身、楊慶、朱經武、丘成桐、沈元穰、錢慶文、饒宗頤、橋本初次郎、費爾班克、陳香梅、等一批知名學者、教授為中山大學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還聘請了許多外國專家、教師來校講學、任教。

自國家設立重點大學制度以來,中山大學一直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學校有權評審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職稱。中山大學已經建立起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本科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研究生院是華南地區唯一的研究生院,是華南地區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歷年來,中山大學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其中既有國家一流的專家學者,也有各級黨政領導,更有各行各業的業務骨幹以及一批遍及海內外的企業家。[1]

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給予中山大學大力支持,捐建教學科研生活用樓、添置實驗儀器設備、捐贈各類圖書資料、設立獎教獎學金,累計各類捐助達3億多元。霍英東、樑銶琚、何善衡、曾憲梓、姚美良、冼為堅、熊德龍、方潤華、盧雪兒、朱孟依等分別捐資興建了英東體育中心、樑銶琚堂、善衡堂、曾憲梓堂、永芳堂、冼為堅堂、熊德龍學生活動中心、方潤華樓、馬文輝堂、外語學院大樓等,嶺南大學校友籌款資助我校嶺南(大學)學院,興建嶺南堂、伍舜德圖書館、林護堂、黃銘衍堂、黃傳經堂,嶺南行政中心等,香港何氏教育基金會、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美國嶺南基金會,孔安道基金會以及美國、加拿大、澳門等地的中大校友會、嶺南大學校友會,都給予中山大學很大支持。

1999年9月,中山大學與珠海市人民政府簽定協議,合作建設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珠海校區面積33平方公里,為中山大學在下個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拓展了辦學的空間,以此為依託,中山大學將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層次,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

中山大學座落在廣州珠江之濱,校園面積45平方公里,康樂園中樹木葱籠,綠草如茵;珠海校區依山面海,幽靜怡人,是不可多得的讀書治學的勝境。

中山導遊詞 篇6

中山國故都遺址位於林山腳下的中山國都城景區,面積35平方公里、為二千 多年前戰國時期中山國都城所在地。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出土文物多為稀世珍寶,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轟動。現存有宮殿區、居民區、陶器場、冶煉場、遺址十多處。城後依東西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處,山峽內有萬壽寺遺址、陰陽柏及眾高僧墓塔羣(現有十三處)。林山 峽水庫碧柳環抱山水互映, 可開展各種水上活動。

素有“神祕王國”之稱的古中山國,在中國戰國時期由遊牧民族白狄族中的鮮虞部落建立。其後幾經起落,創造了輝煌歷史,但由於史籍中對其只有零星記載,其歷史遺蹟更是撲朔迷離。一九七四年,當人們敲開中山國曆史的第一塊瓦片時,這個有着二千三百多年曆史、棲身於戰國七雄腹心之地的神祕王國呈現在了世人眼前。

陽春三月,記者來到平山縣,尋訪這座古中山國遺址。

從平山縣城向東行約十五公里,一座小土山包進入記者視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説,那是中山國哀後的墓,保存完好,未被髮掘。中山王“錯”的墓就在哀後墓西側大約三十米處,已於一九七四年發掘,從中出土了近兩萬件文物。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三二三年中山成公之子自稱“中山王”,與燕、韓、趙、魏諸國王史稱“五國相王”。公元前三一四年燕國內亂,中山王“錯”乘機出兵伐燕略地“方數百里,列城數十”,奪得了燕國大片土地,躋身於諸侯之列成為千乘之國。

據瞭解,中山王“錯”的墓是已發掘的中山國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山王墓,記者看到,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各一墓道,通長九十七米,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呈“鬥”形;地下部分包括槨室、東庫、西庫和東北庫。主室的後半周有陪葬墓六座,於前面和旁側有車馬坑二座、雜殉坑一座、葬船坑一座。中山王墓雖被多次盜掘和破壞,但仍有大量珍貴文物出土,包括銅器、鐵器、金銀器、陶器、玉石器、瑪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

中山導遊詞 篇7

對於中山陵,我幾乎是陌生的。由於陌生,自然好奇,便也聯想過許多金碧輝煌的殿堂。然而,當漫步其中之時,才發現原來中山陵別有一番景緻。依山而建,隱於山林之間,從下往上一望,極為壯觀。建築並不豔麗,卻給人莫名地來了一種氣勢,來了一種莊重。

走在台階上,似乎就已明瞭。孫中山先生生前就想把墓建於此地,而後人按照他的意思為他建了此陵墓,似乎是為了給中山先生,這位為中國不停忙碌的偉人找了一處永遠安寧的地方讓他平靜下來。

中山陵坐落在這繁茂的寧靜之中。中山陵的佈局就像是一個大鐘,含有“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遙想當年孫中山先生為了民族的復興,人民的覺醒,做出了多少的貢獻?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博愛”兩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後是墓道。前面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裏用青色的琉璃瓦有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徵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再進為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的鎦金大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極為艱難,但當大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後,一定會悟出孫中山先生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義。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這裏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鬥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動。在這裏,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兩千多年來封建帝制的不朽勛業和艱苦鬥爭的歷程,而且也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我中華獨立、富強、大展宏圖的建國思想。堂後有墓門二重,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進門為圓形墓室,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卧像,此像是雕刻家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我心中盈滿的只有感動和震撼。高大莊嚴的祭堂,讓我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

中山陵之旅,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飽覽美景的喜悦,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思考,對民族的熱愛,對領袖的敬意。作為記憶,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中山導遊詞 篇8

中山路在青島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泉城路在濟南一樣,是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標。青島有50年的殖民統治歷史,中山路是這段歷史的晴雨表。 1897年德國人佔領了青島,規劃中山路匯泉灣為洋人居住區,大窯溝一帶為中國商人居住區, 當時中山路是一條較寬闊的馬路,那時它的名字叫“斐迭裏街” 。

中山路佔盡好風水。位於遠東最為美麗的風景線前海景區,南起太平路與棧橋 相連,北至館陶路、市場二路、萊州路的交匯點,與大窯溝相連,長1500米,其左右與德縣路、江寧路、膠州路、保定路、即墨路等20多條街道相連,是島城內惟一一條具有百年曆史的商業走廊,與這座城市歷史的進程同步,堪稱青島的“母脈”。

位於青島市市南區的中山路是一條享譽海內外的繁華的商業街。德佔時期及解放前期,中山路上的各種銀行,店鋪,商號,洋行,劇場,戲院,飯店林立,完全是上海灘南京路上的縮小版,好不熱鬧。這裏完全可以説是寸土寸金,乃商家必爭之地,在全國來講也數一流商業街區。中山路長久以來是青島最為熱鬧,繁華的商業中心地域。

現在的中山路上,坐落有幾家大型商場,百盛、青島海濱食品商店、婦女兒童用品商店、東方國貿、中山商城等。還有即墨路小批發市場和一些其他的琳琅滿目的專賣店和時裝精品店,在這裏既有高檔的名品,也有中低端的小商品,更有“老字號”專賣店。其他諸如飲食、娛樂、休閒的去處也較多,飲食有王姐烤魷魚、美達爾、排骨米飯、江西米粉、紅屋牛排等。

中山路的生動魅力更被各地遊客為之嚮往,與棧橋的緊密相連也是中山路得天獨厚的優勢。旅遊業帶來的消費是中山路蓬勃發展的巨大動力,各類海產品、工藝品擺滿街頭,吸引着絡繹不絕的外地遊客。天主教堂、總督府……沉澱着歷史質感的歐式風情為此地獨有。這條擁有海風般浪漫的商業街也成為必去的景點之一。

中山導遊詞 篇9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説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説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説。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裏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説,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説,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説,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中山導遊詞 篇10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文錦俊,大家可以叫我文導遊。今天我們要去參觀的是的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1926年興建,1928年對外開放,是汕頭最古老的公園,中山公園裏面的九曲橋和假山最有名。下面就由我來和大家介紹一下吧!

九曲橋建於1926年,有四面通風亭三座,大的主亭居中,兩邊又各有一個小亭,然後以橋連成一個體。九個直角曲成的橋體點就在湖上,形成了江南園林建築的特色。亭子用黃梳璃瓦蓋頂,倒映在碧綠的湖水中,如詩如畫。橋是曲折的,人們漫步在橋上,能不斷的變化方向,得到”移步換景“的效果。憑欄可覽湖山秀色,波光倒影,羣魚戲逐,情趣應然。因此,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成為園中八景之一。

假山是公園裏的一絕。假山高三層,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全部由海水侵蝕風化的石頭和鋼筋水泥建造。其間有弈亭、梅亭、敍方亭、得月亭、月眉亭、七賢亭、摘星亭等七個小亭。是典型的中國南方園林景緻。由於石頭奇形怪狀,空洞而又相連;路徑設計得迂迴曲折,壁洞既隱又現;山徑盤旋,無中見有,有中又無。所以漫步登山,別有一番情趣。登上山頂眺望,只見綠竹樹木掩映,崎嶇的山石交錯其間,有一種登高舒展之感。海風吹來,倍感涼爽。所以老人們整日都願在此流連;有的在寬闊地帶唱潮劇;有的在山洞裏唱潮州歌冊。人們一面乘涼,一面欣賞,自得其樂。

中山公園的美景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希望遊客們玩的開心。

中山導遊詞 篇11

各位朋友

大家好:來到了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她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説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他是南京城的名片,有半部民國史之稱)

孫先生簡介:説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早年)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學醫的,後畢業於香港的西醫學院,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清朝末期,清政府腐敗無能,孫中山依然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説。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已經宣佈獨立的十七省代表一致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1920xx年元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但也緊當了臨時總統三個月後,為了追求南北和平,與袁世凱妥協,於童年的4.1日,辭去總統的職位,讓位於了袁世凱,要求袁世凱發誓效忠共和,推翻帝制,來南京就任總統,但是袁世凱(他的幕僚以及勢力都集中在北京)所以他當然不願意來南京,就找了背景兵變為理由在北京當了總統,此後,孫中山進行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遺體經過防腐處理,安放在北京西山碧雲寺。 1920xx年6月1日安放(長眠於)在了南京中山陵。

(在沒到中山陵之前,先允許我給大家提個問題?這邊我一般上去後再講,這樣客人回頭看到中山的風景時你講的效果會更好?)大家也許會覺得奇怪;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原因有三點:1.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2.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説,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可以稍微解釋一下啊)。3.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説,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希望國民黨人能將他未完的革命事業繼續堅持下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須努力)。 孫先生去世後,遺體三天後送去了北京協和醫院,進行防腐的處理,先生在去世之前,曾交代過,希望遺體能像俄國革命家列寧一樣放在水晶棺裏,供後人瞻仰。先生的遺體也是經歷了萬般的磨難啊。

為尊重孫先生的遺願,由孫夫人宋慶齡、孫科,蔣介石,黃興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實地察看,選好陵址,劃地20xx畝修墓,又登報懸獎,徵集陵墓設計方案。全國徵集了40多份,其中選中了,在眾多應徵者中,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呂彥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的,後來因為成績優異,被公派到美國康來爾大學繼續深造,回國後在上海辦了顏記建築事務所。中山陵是在1920xx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一週年之際,舉行了奠基典禮。歷時3年多,耗資150萬銀元,中山陵終於在1920xx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學美國、才華橫溢的青年建築師呂彥直在主持建陵過程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不幸與孫先生一樣身患肝癌,在工程臨近尾聲時病逝,年僅35歲。1920xx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到南京。從此80餘年,孫先生一直長眠在這裏。

(中山門,前面是滬寧高速入口了,前面的這個門叫中山門,最早是明朝故宮的朝陽門,後來為了迎接孫先生的靈柩,門往後移了100米,將朝陽門改中山門,紀念孫先生,中山門這幾個字據説是汪精衞所提,汪精衞大家所熟知的大漢奸,他一直是孫先生的忠實的跟隨者,在1937年日本攻下南京,汪精衞逃到朝鮮之後,致電給日本政府,和日本勾結,為了讓日本支持他的汪為政府,轉讓中國土地的主權,之後汪精衞死後,遺體由日本軍隊的護送下,安葬在南京的梅花山這個地方,以前是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所在,當時,汪老婆(陳璧君)怕汪死後會被焚屍,就親自佈置墓室,墓室佈置得很牢,隨着汪的死去,日本投降,枉為政府垮台,蔣返南京,國民黨開了祕密會議,炸汪墳,在前三天,把中山陵這代的路道全部封鎖起來,對外宣稱抓漢奸,在深夜時把汪墳炸了,當時南京的市長馬超俊親自查看,發現汪身上有個字條是他老婆寫的“魂兮歸來”是個招魂之術,馬超俊看了之後,命人把汪的屍體裝上大卡車,送到清涼山焚屍,把骨灰給撒了。又連夜把汪墳剷平,修了個亭子,叫觀梅軒。沒有人能想的出來這裏風景怎麼美,曾經埋過漢奸。)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説是南京城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為了迎接孫先生靈樞,南京修築了第一條柏油馬路--西起中山碼頭,(全長12公里,也是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幹道之一。在中山門到中山陵之間還修築了一條陵園路。就是我們現在所走的這條路了,很漂亮,兩邊都是法國梧桐樹,是南京重要的行道樹,其實這種樹是產自己咋們中國雲南地區的,應為這種樹很漂亮,當時有個人法國人將它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現在這麼一個土洋結合的名字。 在法國那邊也有種梧桐樹,她們叫中國梧桐。(這種樹很適合南京的氣候,我們都知道南京是全國三大火爐之一,當炎炎夏日,人們來往穿梭於城市,大樹底下好乘涼蠻。不然的話你會免費的享受一下蒸桑拿的感覺哦)咋們朋友馬上要到中山陵參觀了,小劉要告訴大家,中山陵裏不能抽煙和亂丟垃圾,抓到了,您可能想大不了罰款嘛,我這次出來旅遊,什麼都帶的不出,就是錢帶得比較多,到時候錢都沒有用了,南京市博愛之都,違反了規定,景區管理員不罰您款,而是要您也要博愛一下,為孫先生打掃陵墓2個小時。中山陵裏面還有景點交通車,大家不要坐了,它開往其他的旅遊景點的車子,憑票坐視免費的,但是到了另外景點,是要掏錢買票才能進去了。馬上車子就到中山陵停車場了,下車後,大家帶好貴重物品,車停穩後在下,進入陵園前面會有一條商業街,大家別急的去這邊買,一會大家隨小劉上去,一定要跟緊了,我們門票是一票制的,只能用一次,您要是沒有隨小劉進去,那您就得自己在陶80元買漂亮進去了,好了,我們馬上到中山陵去了,等車停穩後,大家帶好貴重物品隨小劉下車。

好了,我們朋友現在跟着小劉走,去看看鐘山風景區的導覽圖,這個可就是南京最高的山脈了,448米,只能説是個小丘陵了,(我們現在在什麼位置啊?39,記好咯待會我們就在這邊集合,我們中山陵1.5半小時,記得在*點時準時到這裏集合,遲到的人到了車上要給我們大家表演節目。O(∩_∩)O~)先來看下左邊的紅色建築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娘娘的合葬墓-明孝陵,已經和北京的明十三陵,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了,很可惜地面上的紅色建築都被天平天國時期打戰時毀了,地面的建築師清朝兩江總督曾國藩重新修建的,規模大不如前了,地宮沒有開發出來,之所沒被開發,因為怕文物出土後會被氧化掉。那文物沒法保存了,北京的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的龍袍就被氧化掉只剩碎片了,後來南京的雲景博物館用了3年時間,重新複製了一件,。馬王堆出土的紗衣,一拿出來之後,不久也化為灰燼了。所以南京的明孝陵沒有開發。有很多的祕密留給後人去探索了。大家可以看下,在明孝陵神道有座梅花山,這個是初春賞梅的勝地,這個是東吳孫權的陵墓的所在,也是汪精衞的陵墓所在,蔣返都南京後,把汪精衞陵墓炸掉。 中山陵比明孝陵位子高點,中山陵整個是成一個古代大鐘的形狀,因為鐘聲能傳的很遠,也是警示後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大家看下我們今天所走的路是一條路直上直下,一目瞭然。大家看下在明孝陵和中山陵的之間有個亭子,其實是蔣介石為他死後所選的墓,比明孝陵高些,比中山陵矮,蔣認為自己的功績比朱元璋厲害,可無法和孫中山先生相比。左邊是靈谷寺景區,明清時間是香火非常旺的寺廟,不過毀了,現在時是北伐陣亡的將士和淞滬抗戰犧牲的將士的公墓。

紫銅寶鼎:接着跟着小劉去參觀中山陵景點區吧。台上那尊雙耳三足的紫銅寶鼎,重5000公斤,此鼎鑄於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戴季陶和老蔣是很好的朋友,稱蔣介石在日本與戴季陶共居時,戴季陶結識了當地的護士重鬆金子。交往之下,金子懷孕了,並且產下一子,這個兒子便是蔣緯國。金子生下蔣緯國幾年就過世了。因為生父戴季陶的原配鈕有恆性情較烈,如果知道丈夫出軌的話,就要鬧翻天了。一直沒有讓他的原配知道,戴季陶很容易地就瞞著她,和好友蔣介石説好,由蔣認子。蔣介石把嬰兒取名為緯國,與在上海結緣的夫人姚冶誠一起撫養。蔣介石蔣蔣偉國視為己出,非常的疼愛他。最後在1989年1月11日,蔣緯國以《蔣經國總統逝世一年來的感受》為題在台北發表演講,首次在公開場合談及自己的身世。蔣緯國説,就他而言,無論是蔣介石還是戴季陶,“做誰的兒子,我都願意。”

愛牌坊: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博愛牌坊。正中有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的手跡,原出自唐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一語。(要愛天下人,南京也被稱為博愛之都)據説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孫先生畢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民族的獨立自由奮鬥不息,可以説"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第二根柱子上有個橫線,是當時選材的時候選短的,本來要追究那個工人的責任的,後來想是為孫先生修陵墓,就算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裏也是拍照最好的地方大家可以在下來時拍拍照。

墓道:由博愛坊向前走,是一段長480米,寬數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體設計,突出中國的傳統風格,莊嚴肅穆,獨具特色。為了體現孫先生的崇高偉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為陵的慣例,將墓室築於海拔約160米的全陵最高處。而墓道兩邊的這些雪松、檜柏、銀杏、紅楓兩兩相對,代替了古代慣用的石人石獸,象徵着孫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雪松是世界四大觀賞樹種大一,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 下面是八角金盤。是很好綠化植物,防塵防污染的。

天下為公:墓道盡頭是平台。左右兩邊是日本友人贈送的松樹,六棵,叫千頭鬆也叫千層鬆,,左右兩邊是守靈人住的,發現房子是斜的嗎?其實不是的,這是建造時特地怎麼設置的,凸出來的地基部分是將地面填平,在上面建造房子,給我們錯覺是斜。其實是正的。前面是陵門所在,三拱門,中間是不開,只有孫中山出生11月12日和去世那天3月12日開的。解放之後,台灣國民黨宋楚瑜和連戰來事都開了中間的門走的,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説國家政權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這是孫先生畢生奮鬥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極好註解。

碑亭:過了陵門便是碑亭。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闓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餾金顏體大字。譚延闓書法是當時明國時期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楷書寫的很好。孫中山本來是要舉行國葬的,但後來改成了黨葬,孫在黨內當過最高的職位是總理,所以這裏寫實黨葬總理了。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衞、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銘文、墓誌銘等。可花了兩年時間也沒寫出來。大家都認為先生的思想功績是文字所無法概括的、於是索性不寫銘文,改用現在的形式。 不好還好沒有寫,大家都知道汪是漢奸,孫中山是一代偉人,偉人的碑由漢奸來寫,顯然不好,這個也是天註定不讓汪寫的

在碑亭後網上看,迎面石階層層疊疊。所以來這兒遊覽的客人常常要問: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級台階呢? 這個要從博愛坊數起起了392級。代表着孫先生所提出的三名主義“民國民權民生”和五權憲法“司法考試檢查立法行政”。現在往上看我們可以看到層層疊疊的台階,一會大家跟着小劉往上走,到了頂部可以看下,可以看到什麼,小劉就不告訴大家,只有堅持不謝的人才能看這一景觀了。

1337年南京發生一件震驚中外的慘案,南京大屠殺,當時日本在13937年12.13日攻下南京維持了6個星期的大屠殺,殺了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和已經投降的軍人。達到30多萬人。有人計算過了平均是12秒殺掉一箇中國人。

來到臨近頂端的平台,可以看見一對大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樣,是當時上海市政府捐贈的。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在左邊那個鼎下面有兩個洞。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鼎是上海市政府贈送過來的,正好是1937年末日軍攻佔南京,炮彈打穿的。這兩個洞就是當時留下的彈洞,沒有把他修復時為了留給後人看的,勿忘國恥。距此不遠的前方還有一對仿古青銅鼎,那是由孫先生的兒子孫科一家敬贈的。

中山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在到達中山陵之前,先向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孫中山先生的生平。孫中山,姓孫名文,字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他於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現已改為中山市),是中國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早年曾求學海外,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學院,曾一度行醫。20世紀初年的中國,災難深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目睹清政府的,孫中山毅然放棄行醫,投身革命,於1920xx年8月和一批資產階級革命的知識分子,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帶有資產階級政黨性質的組織“中國同盟會”,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權”即“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從1920xx年到1920xx年10月前,同盟會在我國華南地區不斷髮動武裝起義,特別是在1920xx年4月27日發動了廣州起義。廣州起義雖然最終遭到失敗,但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從此各省紛紛響應,了 20xx多年的中國封建帝制,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刻、意義深遠的一次偉大革命——辛亥革命。

1920xx年12月29日,在中央臨時政府會議上,大家一致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商議成立中國臨時政府並定都南京,確定1920xx年為民國元年。1920xx年1月l日,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因袁世凱的扶持和革命黨人的妥協,1920xx年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並定都北京。革命雖然受到挫折,但是孫中山先生沒有氣餒,繼續展開了護法運動、護國運動、討袁運動。1920xx年1月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第一次合作,並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直到肝癌晚期,他仍忍着病痛,北上與馮玉祥商討國事。1920xx年3月12日,終因肝病惡化在北京逝世。

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歡鐘山(紫金山)。早在1920xx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曾登山遊覽。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總統之職後,來這裏打獵,看到這裏山水相依,氣勢雄偉,就有了他回長眠此山的想法。在北京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這一夙願,再三叮囑左右。當然,孫中山葬於紫金山,不僅僅是個人的願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臨時政府所在地,孫中山先生長眠於此,表示了討伐帝制和繼續革命的決心。

為了尊重孫中山先生的遺願,由孫夫人宋慶齡,兒子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通過登報懸獎,徵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的應徵者中,年僅 33歲的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警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呂彥直是山東省東平縣人,1894年生於天津。早年在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被公費派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得到美國著名設計師茂菲的指導,回國後,在上海開設“彥記建築事務所”。為了設計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嘔心瀝血,不辭辛勞。在工程接近尾聲時,身患肝癌,於1920xx年3月18日病逝,時年36歲。

中山導遊詞 篇13

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廣場 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

碑亭 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再進為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的鎏金大字。過碑亭即為陡峻的石階,石階共分八段392級。

祭堂 走到陵墓最高的平台,上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牆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遺囑》。

墓室 祭堂之後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門內即為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圓穴中。

在中山陵四周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築物,是由當時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投資修建的,可做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