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仙山導遊詞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或各位團友或女士們、先生們):

武陵仙山導遊詞

你們好!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有幸陪同你們,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導遊自我介紹)

[梅子關]

我們經過的這個遂道叫“梅子關遂道”,梅子關是黔江歷史上著名的地方,因為這裏地勢顯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軍事戰略地位重要,所以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遂道打通之前,公路是從山頂上過去的,由於坡度陡、彎道大、地勢顯,所以經常發生車禍,被譽為“鬼門關”,過往車輛無不膽顫心寒。如今好了,遂道打通,天塹變通途,關山依舊雄壯,道路已是坦途。

現在我們已進入美麗而神奇的武陵仙山風景區。大家看對面的山頭象什麼?對!象個蘑菇,地質上稱風蝕蘑菇。這邊叫扶手巖,對面叫大旗嶺。武陵仙山的山脈被溝谷或溪流切斷,形成許多懸崖峭壁。這是因為武陵仙山多為粉砂頁巖,巖層產狀平緩、節理髮育,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風力侵蝕、雨水溶蝕等綜合作用下,沿山脊或山脈終端形成斷崖、孤巖,巖石造型呈柱狀、寶塔狀、城堡狀、蘑菇狀……奇峯異石,如神如畫,許多山峯都有一個娓娓動聽的故事傳説,令人神往。加上諸多懸崖飛瀑,以及319國道在這裏蜿蜒曲折形成的"山路十八彎",組合成武陵仙山一隅的神韻。山勢峻峭,奇峯兀立,危崖深谷為武陵仙山的最大特色,朋友們在今天的遊程中隨時都將領略到武陵仙山雄、奇、險、峻、幽等五大特徵。現在就可以體會雄、險、峻、幽的特色,而奇在何處呢?武陵仙山有四奇,我們將逐一地觀賞。

[石會鎮]

這裏就是坐落在武陵羣山之中的石會鎮,從這裏可以大致看清武陵仙山部分山峯,東北部橫空突兀於石會鎮的鷹嘴峯,南部為武陵仙山後山,北部為羽人山。如此多的仙山神石匯在石會周圍,“石會”因此而得名。

老窖溪和龍崗溪在石會交匯,同時石會的文化氛圍自古濃厚,多出文人才子,所以兩溪交匯後稱文匯河(因此石會也稱兩匯壩),交匯入鬱江進烏江到長江流入太平洋,昭示石會人志存高遠。如今這裏的學子們也有到北大、清華這樣的全國最高學府深造的。

[過石會]

武陵仙山地處武陵仙山脈的北部腹地,以其獨特的奇峯異石和悠久的佛道教文化名揚今古。由於怪石嶙峋,形似骷髏,因此古稱髑髏山;又因主峯似船,曾名駕舡山;還因林木葱鬱,清朝時專門在這裏立碑護林,所以也稱衞林山。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征討“武陵蠻”時曾駐節於此,信奉佛教的唐玄宗於是在天寶元年賜名“武陵山”,沿襲至今。

縱觀武陵山脈,真正從古至今叫“武陵山”的僅此一處。湖南張家界稱“武陵源”,涪陵近幾年雖然提前申報了“武陵山森林公園”,但它地處大婁山脈,與武陵山脈毫無關係。

黔江的生態植被保持的相當完好,森林覆蓋率達到31.5%。以武陵仙山為中心,包含八面山、石鐘山、官渡峽、神龜峽,面積達19.2萬畝的廣闊林區被批准為“黔江國家森林公園”。黔江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56.8%,如同一個天然大氧吧,給人愉悦,使人健康。處於其核心的武陵仙山風景區東至梅子關、西到沙壩西泡、北抵羽人山、南至西泡的毛谷坪,方圓130平方公里,地跨黔江區石會鎮、沙壩鄉和城西街道辦事處,幅員遼闊。

[武陵大橋]

下面的石拱橋叫龍橋,建於宋朝。據説這條清盤溪常有妖魔鬼怪出沒,為了鎮住這些作惡多端的妖怪,特在這裏修一座龍橋,並懸上斬龍劍。修橋時一幫石匠夜以繼日的開山打石條,忽然有一天來了一個乞丐老頭討飯吃,石匠們都不理他,只有掌墨師見他可憐,留他吃了飯,並叫他就在這裏打石頭掙飯吃。於是這乞丐就留了下來,奇怪的是他打石頭只到偏僻的地方,去了之後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龍橋合龍這一天,按慣例最後一塊石頭擱上去後由掌墨師敲三錘就鬆架子,可是這天掌墨師敲三錘後怎麼也合不攏,他猜測可能是得罪了祖師爺,一定有高人在作法。這時候又傳來乞丐打石頭的聲音,他恍然大悟這乞丐可能就是祖師爺魯班知道修這橋要出問題,顯靈來到了這裏。於是他趕緊率領所有的徒弟三步一跪、五步一叩來到發出聲音處呼喚祖師爺,長跪不起。乞丐很快就現身了,然後一言不發抱起石頭放到合龍處一錘就鬆了架子。正當人們歡呼的時候,老頭眨眼之間不見了。魯班是建築行業的祖師爺,甚至成了神,凡是工程技術遇到了困難,他都會來顯靈相助。龍橋也不例外。

[彭水至黔江路過城牆堡]

河谷之中的小石山奇形怪狀,錯綜複雜,如同八卦圖、迷魂陣。它是武陵仙山的一個縮影,彷彿是一盆秀麗的盆景鑲嵌在彎曲深邃的河道之中。

[往工農路上]

請朋友們抬頭看左邊,拔地而起的這一座山巒就是武陵仙山主峯,海拔1092.8米,與下面的落差達800米。

再看右邊遠處的山體,山形千姿百態,如石林羣雕,象羣仙赴會,似千軍萬馬,我們稱它仙人山。關於這山樑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傳説,我們待會再講。

[福心橋]

前面我們大致領略了武陵仙山的奇特地貌,也介紹了一點武陵仙山生態的情況,但朋友們也許不知道,武陵仙山遠近聞名的原因既非地貌,也非生態,關鍵還在於武陵仙山始自唐朝、幾經沉浮的宗教歷史。武陵仙山佛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從漢唐以來,聲名遠揚,到了明清之際,成為與四川峨眉山、貴州梵淨山齊名的佛教聖地。

這裏就是當年來自五湖四海的信徒進山朝拜的必經之地——福心橋。過橋之後就到了朝拜的第一站——香山寺。

[香山寺]

香山寺是武陵仙山佛教的腳案,為香客朝拜的第一站,供朝山香客沐浴、靜心和休息,因此又名接官殿,清代還是石塔鋪驛站所在地。

大家看守門石雕似獅非獅、似虎非虎,更不是麒麟,它到底是什麼呢?這是武陵仙山的第一奇,遊人對此無人能辨。據説雲南有的寺廟根據《封神演義》塑有“哼哈”二將騎火眼金睛,不知這是不是火眼金睛野獸?前面這塊碑為寺名碑,下一塊為清道光二十一年記錄培修香山寺的碑,另一塊記錄着清代黔彭營千總楊成榮被革職之事。

寺院開三個門象徵“三解脱門”,即空門(觀人法兩空)、無相門(觀諸法無相,本無差別)、無作門(觀生死可厭,不可願求)。

這是天王殿,中為佛主的接班人彌勒佛,兩邊是四大天王:持國天王(調)手拿琵琶,代表做事要象彈琴一樣有緊有鬆,不能操之過急;增長天王(風)手拿智慧之劍,寓意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廣目天王(順)身上纏着一條龍(蛇),代表神龍見首不見尾,變化多端;多聞天王(雨)手拿一把傘,代表遮蓋,廣學多聞的同時不受污染。這後面供奉的是韋陀菩薩,它在四大天王部將中最為勇猛忠誠,所以塑在天王殿內保護寺院,寶劍堅着表示不接待外來雲遊僧人(如果橫着則表示歡迎)。

大家仰望上面,武陵仙山主峯絕地而起,高聳入雲,絕壁懸空,緊逼眼前。峯頂上面有真武觀,統管武陵八廟,即香山寺、天子殿、黑洞寺(八角廟)、天登寺(冊山)、凌雲山寺(八面山上尼姑庵)、斜巖寺(石會會東)、荒瓜寺(九龍)及真武觀。

從這裏仰視到的真武觀最為壯觀,一觀一寺上下呼應,頗有風水寶地的感覺,讓人折服當年選址的獨到眼光。清人湖廣總督、四川學政張之洞到此住宿後,題了一聯:起來忽聽晨鐘上界有聲傳下界,到此暫停使節目遊無福許神遊。

這兩邊是住宿樓,前面左邊是齋堂、知客室,右邊是念佛堂。中間正殿是圓通(觀音法名)寶殿,供奉滴水觀音菩薩和善財與龍女。前面是燒香用的三角鼎。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傳入中國以後,逐漸被徹底地漢化,變成了今天人們熟悉的端莊美麗、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脣一點紅”的菩薩形象,由“男身”變“女身”並被附會成漢家的公主,把她説成是楚莊王、又稱妙莊王的三女兒妙音。妙音從小吃齋信佛、削髮為尼,遭父親堅決反對,把她悶死,墜入地獄,而閻羅王卻將她復活於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蓮花上。從此她發誓要超脱世人之外,普渡眾生,行善天下。後來為治父親的病甘舍一手一眼,被釋迦牟尼知道後“舍一償千”成為千手千眼,人稱千手觀音。唐朝為避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據説她的生日是農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涅磐日是九月十九,於是形成了朝拜觀音的三個佛節高潮。觀音的名字得於她的耳有特異功能,能通人間六根,她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解救疾苦。這些孔是當年香客們拴馬用的,而殘破的碑石記錄着當年積善捐款人的姓名,其中還有日本人的名字。

香山寺修建於1821年,於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被火焚,於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培修。現在又經過進一步修繕,共佔地2019餘平方米,建築面積400餘平方米。

從石會鎮文匯河進來的這一片原來皆屬武陵仙山寺廟所有,糧食收成後全部儲存在香山寺,然後再分配到各個寺廟去。寒冬來臨之際,真武觀的長老和大部分和尚都下山到香山寺居住,以禦寒冷。當年寺廟所轄地域面積達1200餘畝,要打3000擔穀子,2019擔玉米,佃户達70多家,成都、重慶、湖南、湖北、貴州的信教羣眾爭相前來朝拜。

朋友們,寺院一般建在深山,所以第一道門叫“山門”,但更重要的是從“三門”而來。佛教認為人有“三毒”,就是“貪”、“嗔”、 “痴”。貪就是貪心,一個人太貪心就會過分追求物慾,輕則失去時間精力和生活的真正意義,重則做出危害社會的事;“嗔”是指心胸狹隘、憤世嫉俗,因為一些小事耿耿於懷,傷害的還是自己的身體;痴是指痴迷,不該執著的卻總也放不下,就象感情,緣分盡了,卻怎麼也放不開。佛教認為,大家過了三門,就會滅掉這三毒,在心理上做一個快樂的自由人。就象前面看到的“彌勒佛”,他是佛祖的未來接班人,要象他那樣做一個“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只有心胸寬廣,萬事看開,知足常樂,才能自然健康長壽。朋友們,快去跪拜一下佛祖,告別“三門”吧!

[攔馬蹄]

這裏原來天生有幾塊大石立在河心,擋住了裏面經常想出來糟蹋莊稼的陰馬,所以稱為攔馬蹄。由於攔馬蹄阻擋河水,因此後來把它炸掉了,留下現在這個樣子。

[火化地]

這裏是寺僧死了之後的火化場地,大家請看這個“化身窯”,是專門火化和尚屍體用的。僧人受誡之前,每人燃香於頭頂,或3柱,或9柱,或12柱,燒香於頂,終身為誓,俗稱“燒香疤”。僧尼出家時要領取僧籍證明書,稱為“度牒”;同時還要發給受戒證明書,稱“戒牒”。度牒上詳細登載僧尼的籍貫、俗姓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及官署所屬關係,持者可免除地租徭役。戒牒的作用是僧尼旅行時的護照,持之可以到途徑的寺院“掛單”,免費供給食宿。僧尼出家後須遵守清規戒律。主要有結夏與結冬(結夏為講經律為主,專心修道;結冬以參禪為主)、掛單與安單(掛單是外出遊方時寄宿寺院禮佛;安單是短時間掛單後需長期在一寺院留住並參加佛事活動)、貼單(寺院慣例每年農曆十月十五貼單公佈寺院的職員及常住人員)、打七(冬居時期每七天為一期進行悟禪)、使用鐘鼓(一般是晨鐘暮鼓,佛誕、成道、圓寂三個節日鐘鼓長鳴,寺內外活動法事都以鐘鼓號令進行)。僧尼圓寂前盤腿坐好,死後就把軀體放在這個化身窯裏,外面用火燒之,邊燒邊做法事,肚皮用長鐵籤捅幾下放氣,然後把骨灰裝進特製的罐子埋葬。從這個“化身窯”的焚燒痕跡來看,不知經歷了多少僧尼的圓寂昇天?“火化地”因此得來。

[佛塔]

這座佛塔是僧尼死後其骨灰安葬的地方,俗稱和尚墳。前面説到和尚死了以後通過"化身窯"火化成骨灰,然後要用提前定做的瓦罐裝好,埋下去,這種罐子的蓋子做成塔尖形,底部留有孔。埋好後上面用這些石頭砌成墓塔。原來這一片共有幾十個墓塔,塔身三至七層不等,按級別劃分,六面見方,高度在15米以下,大多有雕刻和題記,造型豐富,形成壯觀的塔林。可惜在文革中大部分被毀,僅存這一座。

大家看這塊殘碑上的字認什麼?這個字是武陵仙山的第二奇,至今無人能解。很多人都知道西湖有“蟲二”兩字,很久沒有人知道它的含義,後來終於有人悟出它的含義是“風月無邊”。而我們這個字有人説是“永”字,有人説是“氣”字,眾説紛紜,莫衷一是。有一位羽人山的高壽老人説這個字是明朝萬曆年間一位老道成仙之時留下的偈語,大概是勸人為善,只要能解出它的意思,將獲得無量壽福。

對面就是伏波將軍馬援當年駐軍的地方,並曾在此射鹿,稱九里坡。相傳東漢時漢帝命武將伏波將軍征討“武陵蠻”,攻到梅子關時,駐節在此。由於梅子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因此久攻不下,遂上武陵仙山祈求神靈保佑,第二天果然大獲全勝。於是下令擴建武陵仙山神廟,武陵仙山遂成為佛道聖地。後人為感激這位武陵仙山神道始祖,便立像在真武觀供奉。並題聯頌之:一甲一胄半世英雄半世佛;不冠不屐既作名士又作仙。大家看九里坡山頂有山峯重疊,像兩樽背靠背坐禪的僧人,稱為“雙面佛”。九里坡立有“伏波碑”,以緬懷馬伏波的功德。清代川東道尹張九鎰寫詩稱讚九里坡:“山上九里坡,山下九曲水,水清石有聲,沁心復沁耳”。

[土地街]

黔江是土家族和苗族等多民族集聚的地方。49萬黔江人口中,少數民族佔73.8%。黔江人信仰多神,主要有梯瑪(俗稱端公)、山神、土地神等。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當年香火繁盛的“土地街”,相傳共有48座土地廟,善男信女見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一路拜過去,以示虔誠。

民國時期陸軍上將鄂湘黔邊區綏靖主任潘文華率部隊駐黔江,遊覽武陵仙山後,捐巨資在這裏修接迎殿,為九柱五間房子,裏面立一碑,正面由其題“武陵仙山”三字,背面由當時縣長張策餘、副議長譚國才記文留念,後來潘文華在宜昌率部起義。可惜文革中這些全被毀滅。

這裏我們稍事休息一下,我們可以真切看到對面仙人山的神貌。大家隨我的手勢看過去,最右邊的象一個豎起大拇指的叫“印盒巖”,從山那邊側面看過來象一顆印章插在印盒裏,因此得名。下面曾有黑洞寺,也叫八角廟。印章代表着權力,而遠古住在這裏的人們,多麼期盼讀取功名。因此神靈賜予這一方寶印,福佑人們做官做事,為國出力。八角廟還有一個藝術的傳説,清朝川東有一才子駱狀元在京城誇口説四川遍地是人才。後有一主考官來到八角廟,想起此事,想驗證一下,便給一個放牛娃出一上聯讓他對下聯,上聯是:巍巍武陵四方六面八角,放牛娃一言不發,攤攤手板就走了。主考官回京後藉此嘲諷駱狀元,駱狀元説:“你這都不懂,他已經用手勢對好了,他的下聯是:平平手掌五指兩短三長”,主考官無言以對。

往左一點的一片亂石中有一塊條石伸向天空,因距離較遠看不清晰。它如一把寶劍指向蒼穹,人稱“杵天劍”。寓意神靈賜予寶印的同時,還給予鏟惡鋤奸尚方寶劍。以前石會鎮上多出舉人才子,而仙人山兩邊居住的龐、姚二姓卻少有人能到官衙裏奉事,而且生活條件相當艱苦。備受舊社會盤剝的人們時刻嚮往着獲取生存的權力,因此充滿着對權力的渴求。沒想到解放後他們的後代才真正當家作主,獲得新生。

再過來兩個高峯之間有一高一矮兩個山頭並在一起,叫“公公背媳婦”。可能大家會問在土家族、苗族中只有年輕人娶親時才有“背新娘”的習俗,怎麼能公公背媳婦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這裏面隱藏着一段哀惋悽切的故事:據説這裏有一對新婚夫婦,丈夫執意要外出趕考,妻子勸説不了,只好打點行囊送他上程。從此妻子每天下午夕陽西下時都到山邊期盼丈夫考取功名歸來,後來有一天從鬱山鎮販鹽回來的商人告訴他,他丈夫本來考取了舉人,但卻被別人頂替了。他丈夫悲憤交加,回來走到彭水石山坪時又累又餓,休息時被山上滾下來的石頭砸死了。妻子當場猶如五雷震頂,哭昏了過去,醒轉來又接着哭,誰也勸不了她。哭了七天七夜,最後才被她年邁的公公強行揹回了家。這就是背在路上的情形,你看她還在背上掙扎呢!印盒巖多麼象翹首側對夕陽等待丈夫歸來的“盼夫石”。這一片神山除了公公背媳婦往回走之外,其他的都是騎馬抬轎往外走。證明了人們對外面世界的嚮往。

再過來是“神壺巖”,是神仙們攜帶的茶水,也為爬山涉水而來的香客門備水解渴。左邊長長的埡口底部有一個四四方方的轎子,稱“轎子山”。對面陵北村有一條狹長的山脊,山那邊也有同樣的一根,它們是轎槓。只要走近這兩條山脊就會發現它們中間都是開口斷開的。據説當年龐家好不容易出了一個舉人,金榜題名後乘轎外出赴任,由於無錢打發差人要的喜錢,差人們行到這裏故意使勁把官轎的轎槓顛簸斷了,然後丟下他回去了,他只好無功而返。

轎子山上面是譚家寨,唐朝時當地的土司譚大王在上面安營紮寨。譚大王獨霸一方,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尤其可恨的是當地稍有姿色的新娘子成親當晚,他都要強行睡初夜。當地的人們對他恨之入骨,卻又因為他人多勢眾,奈何不得。只好暗地裏聯名層層告到朝廷,利用中秋節把控訴狀藏在月餅裏,獻給當朝宰相樑中書,從而驚動了朝廷,朝廷密令當地官府捉拿譚大王。但不幸的是這個消息被他的嘍羅知道了。就在圍剿他的當晚,譚大王略施詭計,把羊子掛在橫樑上,後蹄緊挨大鼓,並把馬拴在欄上,馬脖子上繫上許多鈴鐺,馬頭剛夠着前面放的許多馬草。整個晚上羊不停地掙扎,擂響陣陣鼓聲;而卧着的馬為了吃草拼命地伸脖子,不斷搖響鈴鐺,讓當地奉官府命圍住他的人們以為他始終在上面,疏於防範,殊不知他已藉機溜走了。但他逃走時慌不擇路,掉到了懸崖下,屍體被狼吃了,真是“惡有惡報”。而他“懸羊擂鼓、卧馬搖鈴”的詭計堪稱一絕,簡直可以與孫子兵法媲美,因此流傳至今。如今譚家寨上面還有當年鋪在地上的石板、以及毀壞的石磨等痕跡。

譚家寨左側下面的小山頭近看象人頭,稱為人頭山。再往裏是獅子巖,山的那一側看過來象石獅子。

往這邊是雙石墩,也叫夫妻巖,因為它象一對舉案齊眉的夫婦,正在促膝談心、共商家事。

左側是駝峯塔,如同一個駱駝的雙駝。

最左邊是母子情:一個小孩調皮攀巖,爬上去後累極了,坐在這塊條石上休息。隨後嚇壞的母親趕到,看到安然無恙的孩子抬頭向自己頑皮的笑着,不禁又好氣又好笑。母子二人在這裏一高一矮對視着,全然不顧身處懸崖孤石之上的危險,構成一幅和諧安詳而又驚險的場景。

左上邊是陰馬山,山腰有一陰影象四腿直立、馬嘴俯地貪婪吃東西的陰馬。據説多年以前山腳的禾苗在晚上總是被不明動物偷吃,後來有人發現是一匹馬怪,於是請來法師除馬,法師半夜守候到這匹馬又來吃莊稼時,抄起馬刀從它的腰部斬下,馬負痛逃跑,再也不敢出來,於是變成這匹附在巖壁上的陰馬,它的傷口流了三年黃色的膿水,現在天要下雨時它的腰部還會流黃水呢!

當地人把這一片石林羣雕稱為“十八阿羅漢朝武陵”,深信武陵仙山的神靈不僅會保佑遠方的黎民眾生,更會保佑這方水土平安吉祥。

好了,仙人山我們就介紹到這裏。“要得武陵禪,須到真武觀”,讓我們繼續往上走吧。

[一碗水]

現在大家都帶有礦泉水或其他飲料,而過去的香客們就沒有這種條件了。沿途我們都沒有看到水源,那麼這些香客在山上朝拜過程中口渴是怎麼辦的?謎底馬上揭曉:武陵仙山的神水——一碗水就在眼前。它是由一個姓蔣的石匠路過武陵仙山,於是上山求神拜佛,上山途中到處找不到水喝,終於在這裏找到有水浸出來,於是在浸水的石頭上鑿了一個碗,浸滿後喝水解渴。而這個姓蔣的石匠活滿百歲才逝世。朋友們,要想這輩子活上百歲的話,不妨過去喝一喝武陵仙山的神水。

[山崖邊]

讓我們俯視下面的山峯,你們看他象什麼?它就是唐僧取經。頭戴高帽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行走姿態不一,跟隨在身前身後,也許是師徒四人從長安西行到印度取經後,取道南洋返回長安經過武陵仙山時順道在這裏“掛單”呢!佛教傳入中國本身就有藏傳佛教和南洋佛教之分。

説起豬八戒,剛好與佛教的“八戒”相吻合,你知道在這八戒是什麼嗎?它們是戒殺生、戒偷盜、戒妄語、戒飲酒、戒眠坐華牀、戒裝飾打扮和觀歌舞、戒非時飲食(過正午不食)等八戒。朋友們自我對比一下做到了幾戒?

請大家再往上看,你們看這棵樹和那方石頭,它們相依相偎,緊挨一線,樹沿石長,石沿樹直,形成温馨浪漫的“石樹情緣”,它們的愛情堅如這磐石。沒想到在清五欲(色、聲、香、味、觸)、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佛門聖地也有這樣的叛逆者。這也預兆了接近解放時這裏的一件佛門花邊事件:1947年,武陵仙山還有僧尼185人。臨近解放時,武陵仙山寺僧由於多種原因開始解散,最後一位寺僧主持叫揚書,是四川佛教協會黔江分會的會長,石會鄉人。由於武陵八廟都歸真武觀管轄,八座廟的主持都由這裏指派,所以揚書得以與八面山上凌雲寺的一位尼姑暗中相愛,解放後二人衝破世俗一起遠走到重慶,在重慶還俗成親,此人後來曾在重慶某街道辦事處工作。這符合我國法律的規定,公民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揚書就是一個例子。

[紅豆杉]

從這裏就進入國有林場,這棵樹是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紅豆杉,它是第四紀冰川后遺留下來的,估計樹齡達52019年以上。我國民間稱之為“紫杉”,由於木材紋理均勻,木質堅硬,防腐性強,一直是古代大富之家上等傢俱的材料。如今用它提取的紫杉醇是極其珍貴的治癌藥品,國際市場上1克紫杉醇的售價高達200美元以上,因此俗稱它“植物黃金”,2019年南川金佛山還專門從美國引進了1萬珠曼地亞紅豆杉,以提取紫杉醇。我們武陵仙山上有紅豆杉達100棵以上。武陵仙山四季繁茂,有50多科185種喬木和灌木植物,很多參天古樹遍佈其中,除滿山的紅豆杉之外,還富含白豆杉、水杉、珙桐、銀杏、黃杉、香樟、櫸木等國家一級、二級珍稀保護樹種。林中生長着杜仲、黃連、天麻、金銀花、黨蔘、黃柏、沙蔘等名貴中藥材,多呼吸這些中藥材和珍稀植物新陳代謝的空氣,必將使先生們康體延年益壽,女士們美容年輕漂亮。當然在呼吸這些清新空氣的時候別忘了林中生活着許多獸類朋友,如刺蝟、果子狸、野豬、獐子、猴子、金錢豹、麂子、紅腹錦雞等幾十種珍稀動物,使武陵仙山成為植物的世界,動物的王國。

此外遠近聞名的“武陵仙山珍”也出自這裏,隨季節不同生長出來的洋雀菌、洞菌、槓菌、大腳菌、香菌、青塘狗、牛臘狗、九月香、包穀菌、樅樹菌、絲毛菌等上百種菌類;藍竹、次竹、尺竹、水竹、斑竹、精竹、算盤竹、黑竹等幾十種竹筍;以及獼猴桃、櫻桃、茶莓、野葡萄、老鷹茶等各種各樣的野生山珍,是真正天然的綠色食品。

[卷門洞]

這個坑是從上邊大水井用暗溝引水過來儲用的,真武觀有專人從水池挑水上去,廟裏稱 “水擔”。

卷門洞是通往真武觀的必經洞門,洞壁間原有神龕十餘個。這個洞到底是自然形成還是人工開鑿已成為了不解之謎。據説是馬援將軍許願戰勝後,還願修廟時見這裏石壁當道,便彎弓搭箭,箭穿石破,石門洞開。前面路徑依石壁開鑿,上有懸崖,下為深澗,請大家務必小心行走。

[觀音閣]

文革前這裏是觀音閣,寺內供奉觀世音塑像,內設浴池、淨手池等,以前朝山香客必須在此沐浴淨手之後方能上山進香,以顯心誠,否則神不靈驗。因此也請大家手下留情,別亂扔拉圾,污染佛門聖地!解放初這裏有兩個老人負責燒水、餵豬,寺廟叫他們“豬頭”。

[真武觀]

艱苦跋涉之後,終於到了武陵仙山佛道教中心——真武觀。據縣誌記載:明朝萬曆四十年(公元162019年),清圓和尚在這裏開山建寺,清雍正七年重修,乾隆十八年、嘉慶三年皆補修,全部廟宇於1962年毀盡,僅存這座山門讓人悵想當年寺僧幾百人、隔幾年一啟戒壇、遠近香客絡繹不絕的繁盛景象。而門聯:玉筍凌霄曾向瓶中靡珠露;山環皓月好泛缽裏現曇花。獨到的描述了這裏的宏偉氣魄和佛教意境。當時真武觀建在這四個平台上,四周用石條延伸出去兩米多,每一台都有一座木質結構的樓房,共125間。憑欄下看,深谷曠野,冥不見底。水潑窗外,瞬間成霧,觸目驚心。換瓦的時候要等到大霧瀰漫才敢上房撿瓦。除殿堂外,還設有經樓、廚房、客房、食堂、寢室、馬房、廁所等,可供四五百人食宿。前為觀音堂,供南海觀音;中為正殿,供元天上帝神像,旁有西天諸神;後殿供馬伏波等四個神像,是張之洞捐置的。後殿神龕後有半圓形小花園。正殿內還有沖天殿,高出正殿數米,上面置燈,夜間方圓十里皆能見光,如天上星斗。如此懸空的廟宇全國罕見,成為武陵仙山的第四奇。

説了半天,不知大家注意了沒有?佛教的寺廟一般稱“寺、殿、剎”等,而稱“宮、觀”的一般是道教神宇的專稱,真武觀供奉的元天上帝也是道教萬神之主,那麼“真武觀”到底是道教呢還是佛教?這個問題恰好是武陵仙山的最大的宗教特色,它是佛、道教共存,只是興盛年代不同而也。武陵仙山原本是道教場所,到了清代,朝廷定西藏佛教為國教,於是道教日漸削弱,佛教興盛,這裏的“道觀”改為“佛寺”,以至於這裏在清代成了與貴州梵淨山齊名的佛教聖地。

道教與佛教的信仰不同,差異明顯,它鼓勵人繁衍儘可能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信仰玉皇大帝、紫薇等四大天神,以及城隍、灶君等;而佛教宣揚一切皆空(出家當和尚稱遁入空門),説苦為主,強調“十二因緣”,信奉釋迦牟尼、觀音等。

全國的佛教名山中,多有佛光的出現,武陵仙山也不例外。1998年7月28日傍晚,山下的老百姓象往常一樣在院中乘涼,突然有人高喊:“快看,天上有神廟”,人們紛紛把目光轉向東南方向的空中,只見這裏的空中呈現一座宏偉巨大的瓊樓玉閣。樓閣飛檐掛棟,錯落有致,在晚霞中顯得格外金壁輝煌。年長者説很象是當年的真武觀。當時有石會工委幹部李應燦和黃啟文在現場看到這件事。有人説這是“海市蜃樓”,有人説是武陵仙山神佛顯靈,預示着將要被恢復並興旺起來。

[三百梯]

這一片是當年真武觀的菜園子,而前面是從前登山拜佛著名的三百梯,剛好三百級石階蜿蜒而上。

[楓林灣]

這些大樹都是幾百年的古楓香樹,據説有一個人燒香經過這裏看到一片樹葉掉下來,葉面上現羅漢像。而民間傳説有羅漢像的是珍貴木材沉香(檀香木),於是把草鞋掛在這棵樹上作標記,以便返回時尋找這棵沉香。可回來時卻看到滿山遍野的楓香樹上都掛着草鞋,不知哪一棵是自己做標記的那棵。沉香全身是寶,是名貴的木材。民間傳説“千棵楓香必有一棵沉香”,許多人都想在這裏找到那棵沉香,不知誰能有幸找到?

[雙土地]

這裏是當年著名的“雙土地”,因為有兩座精緻的土地廟而得名。據説當年這兩座土地神相當靈驗,引得許多信眾紛至沓來。爭相朝拜。説起菩薩顯靈的事,武陵仙山無論以前還是現在都很多啦!這裏略舉幾例:

一、相傳清末時,湘西一位婦女久婚不孕,慕武陵仙山名氣遠道而來求拜送子觀音,回去就懷孕並順利產下一男孩。婦女非常感激武陵仙山神靈,就帶上孩子和豐盛的禮品回武陵仙山還願。哪料在真武觀燒香時,孩子不知是非,在正殿山門邊拉尿。婦女認為着是對神靈的褻瀆,氣憤之極,竟把小孩從窗口扔了出去。真武觀一峯獨秀,四周絕壁,這一扔出去,小孩跌入萬丈深淵,應當必死無疑。豈料婦女沉痛的回到老家跨進家門,看到孩子竟完好無損的睡在自家牀上。原來武陵仙山的神佛念及該婦女心誠意至,還有小孩原本無知,便用法力把小孩護送回家了。

其二、民國時期,武陵仙山下有一個名叫蘇明該的鄉長,仗着一官半職到處欺行霸市,為非作歹。有一個炎熱的夏天,蘇明該帶上幾個妖豔的女人上武陵仙山避暑,在寺內大吃大喝、打情罵俏,還命寺僧為他供奉肉食,肆意的破壞佛門清規。大家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這時晴朗的天空突然陰雲密佈,雷電交加。一個發亮的火球竄入寺中,打死了蘇明該的一個隨從。蘇明該嚇得魂飛魄散,丟下身邊女人跌跌撞撞逃下山去,從此再不敢上山半步。後人稱讚:武陵仙山神佛明辨善惡。

其三、2019年春節前幾天,對面工農村6組的黃傳超打電話問候在台灣當空軍教練的叔父黃存富。言談中叔父説他在台灣樣樣皆好,就是視力突然下降,快看不見東西了。侄兒説武陵仙山的菩薩很靈,是不是去燒點香許個願,求神保佑眼睛好起來?叔父表示同意並給他寄了一筆錢買貢品。在侄子上山拜神的第二天叔父打電話來問許願沒有,侄子説昨天才去,叔父説怪不得眼睛看得見了,你快去還願吧。

以前流傳着“武陵仙山的菩薩應遠不應近”的説法,事實證明既應遠又應近,類似的例子多如牛毛。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無神論者知道這些情況有心理作用、身理作用以及許多巧合因素在裏面,只能科學地解釋這些現象,不能遇到什麼困難都期盼神靈解難。只有依靠黨和政府、自力更生才是真理!可如今越來越多的個體户在餐廳、商店裏掛上神龕,這是不科學的。

[川祖廟]

這裏曾經是川祖廟所在地,面積約50平方米,主要供奉一尊川祖菩薩,是許多信眾生病許願,病癒後便來這裏燒香錢、上圍布等。前面一點原有一座碑,碑聯為:在生前積銅錢數串,死亡後留石頭幾塊。

[天子殿]

前面我們已遊覽了“武陵八廟”的兩個,香山寺為原型,真武觀為遺址,現在我們到了第三個,這就是“天子殿”,它的完好程度介於前兩者之間, 主殿留存了下來。

天子殿是為了紀念唐玄宗賜名之恩而取,中間正殿,兩邊為廂房,前面為靈觀殿。天子殿的和尚由真武觀委派,負責香客燒香、洗臉、喝水等。解放前這裏住有二個和尚。

天子殿為東西兩路登武陵仙山的必經之路,所以過往香客較多,香火繁盛。正殿中塑佛主,兩邊塑十八羅漢,下廳立兩個靈觀菩薩。

剛才有朋友念“南無阿彌陀佛”,出家人也經常念這句話,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南無"是梵文Namo的音譯,意為“把一切獻給什麼”或 “向什麼表示敬意”。“阿彌陀佛”是指無量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南無阿彌陀佛”連起來説是指向無量佛表示敬意的意思。

今天各位就是我的無量佛,所以也發自肺腑的向大家道一聲:南無阿彌陀佛!

好了,今天的遊程就到此結束了。非常感謝遊客朋友們的光臨!不周之處,敬請指正,並請諒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