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風景區導遊詞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屬於道教名山。建福宮,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天然圖畫坊,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城山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青城山風景區導遊詞
青城山風景區導遊詞1

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們,你們好!因在此的朋友們來自祖國不同的地方,有道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相聚在裏,這就是緣份,希望各位朋友都能珍惜旅途中一起同行的緣份,能在旅遊活動中彼此關照。請大家跟隨我。大家來四川之前一定聽過“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廣告詞。今天我們就先“問道青城山”。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內,距成都68千米,距都江堰市區16千米。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主峯老霄頂海拔1260米。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峯環峙,狀若城郭,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峯”“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説。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千米,景色優美,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面積100平方千米,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通人,夏天則涼爽無比,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羣洞、天橋奇景等。1982年,青城山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xx年,都江堰及青城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青城山一都江堰旅遊景區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峯巒,溪谷、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於自然,不加雕飾,與山林巖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彰顯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聖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聖燈的最佳觀景處。每逢雨後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後,在上清宮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千,山谷一時燦若星漢。傳説是青城山的神仙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稱為聖燈。實際上,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詩聖”杜甫來到青城山後,寫下了“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1940年前後,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潑墨弄彩,作品逾千幅,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20世紀60年代,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聖保羅畫巨幅《青城山全圖》,晚年自雲:“看山還是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終身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着眷戀之情。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青城山著名道教宮觀——建福宮。建福宮坐落於丈人峯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後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為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巖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南宋詩人陸游有詩描寫當時的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雲。巖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粧枱遺址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老君閣,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峯絕頂(即彭祖峯頂,或稱高台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米,頂上原有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20世紀80年代末改亭建閣。20xx年“5.12”特大地震毀壞後,今重建閣高33米,共九層,下方上圓,層有八角,象徵天圓地方,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

重建以前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為藍本,經許多學者、藝術家和鑑賞家精研,並由青城山道友繪製、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築規範,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裏,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老君閣建築羣包括東華殿等處。其中東華殿的一百平方米,長五間,中祀東華帝君,左右龕分祀呂純陽及鍾離權。老君閣於一九九二年秋興建,歷時三載竣工。為八百里青城聖境,又創一宏偉奇觀。

各位朋友,咱們的行程就要結束了,在這裏呢,我想把祝福送給大家,我衷心祝願咱們能夠再次重逢在陽光燦爛的季節。謝謝大家!

青城山風景區導遊詞2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青城山景區參觀遊覽!我是各位今天的導遊小×,很高興能陪伴大家旅行,在今天的遊覽過程中,請您全程緊跟團隊,注意安全,祝您旅途愉快!

作為川中名山的青城山,背倚莽莽蒼蒼的千里岷山,面對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坐落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距離成都僅68公里,地理位置極為優越。早在漢代,這裏就已經成為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青城山與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相距僅12公里,這一山一水相映成輝,並於20xx年,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旅的精華景區。

青城山又稱“赤城山”,因為傳説中“赤城”乃是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道教創始人張陵當年在青城山一帶創教傳教,以青城山為道教祖庭的所在地。唐玄宗時力主道教,使青城山的道教宮觀有了空前的發展,最鼎盛的時候全山有道觀七十餘座,現保存下來的有天師洞、上清宮、祖師殿等幾座較大的宮觀。青城山全山有三十六峯,峯巒如聚,林木茂盛,終年四季常青,狀似綠樹包圍的巨大城池,故名為“青城山”。在蜀中眾多名山裏,青城山更是以其“幽”獨樹一幟,不管是參天古木還是通幽小徑,無不與宮觀樓閣相映成趣,幽中見奇,幽中見秀,難怪世人皆道“青城天下幽”。於是這一道一幽,就巧妙地構成了我們探訪青城山的線索,讓我們走進青城山,拜讀道教文化,感悟幽深清靜。

遊客朋友們,我們一路走來,不知您是否在已感受到青城山獨特的清涼幽靜了呢?現在,我們來到了海拔1260米的老宵頂,而您眼前所看到的就是位於青城山第一峯絕頂之上的老君閣。

老君閣原為“呼應亭”,有“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後改亭建閣,而得名“老君閣”。老君閣基寬四百平方米,共六層。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青城山所有的道教建築,都依自然地理環境而建造,上下重疊錯落有致,並都以“三”為建築構思,體現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乾坤概念。建築上佈滿了繪畫和浮雕裝飾,表達了道家清靜無為,健康長壽的思想。老君閣選擇在青城絕頂上而建,上接天下連地,也正是對道教崇尚天人合一的最好詮釋。當我們登閣遠望,岷邛羣山和天府平川盡收眼底,即使是山霧繚繞時,也能感受到天地間仿似仙境,有攀雲登日之感。在20xx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老君閣曾遭受重創,好在修復及時,才讓這絕世之作今天還能呈現在大家眼前。

老君閣的由來,是因為閣內所供奉的太上老君騎青牛巨像,請大家隨我走進老君閣,一睹太上老君的風采。大家可以隨我手指方向看去,眼前這座就是老君閣鎮閣之寶——太上老君騎青牛像。老君像高13.6米,連牛身通高16米,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為藍本,經許多學者精研,並由青城山道友繪製、塑造而成。造像過程按古典建築規範,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裏,金光炫目,栩栩如生,堪稱是自古及今絕無僅有的老君塑像。

老君即“三清”中的“太清道德天尊”,其原型便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據傳,周昭王22年,老子對周王朝的衰敗感到無力,不得已的情況下準備離開家鄉,去四處遊歷。待他走到函谷關的時候,函谷關的總兵尹喜將他攔了下來,因為尹喜在城關上眺望時,看到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漂移而來,接着,風骨非凡的老子就騎着青牛出現,所以尹喜認為老子是貴人,想要挽留。但是老子去意已決,尹喜想要留下他,於是想了一個為難老子的辦法,讓老子留下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子寫不出來,那麼就不放他出關。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老子僅僅花了非常短的時間就將一篇文章寫給了他,於是輕鬆地出了函谷關。而他留下的這篇文章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道德經》,文章中闡明“道”即是宇宙之源,是萬物生化規律,具有清靜無為自然的本性。老子出函谷關後,不知所蹤,據説是羽化成仙。後來,老子出關的故事被人們津津樂道地傳説和演繹着,而老子出關時的“紫氣東來”更是成為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基因。其後,張陵創建道教,拜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有趣的是,老子出關所乘坐的青牛也成為道家文化中的一個著名的意象,青牛成為後來神仙道士的坐騎。

講到這裏,想必大家已按捺不住想要等閣遠眺,眾覽青城羣山,一嘗飄然成仙之感了吧?接下來我們在此作短暫的自由活動,請大家一定注意腳下安全。

青城山風景區導遊詞3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四川青城山。我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遊小導。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63公里,因景區青山環列,林木繁茂,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遊覽和避暑的勝地。又因這裏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説到這裏,大家可能已經聽出青城山的基本特點了;那就是離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的風景名勝地,而且還要加上六個字:保護相當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青城山與都江堰景區聯名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的專家充分肯定。當然,“眼見為實”,一會兒大家親臨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虛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説青城山有陰陽36峯環狀排列,峯鋭崖陡,林木葱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説法是説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説“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裏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後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陵張天師創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唐初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裏,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藉助於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並非傳説,山上保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

——道教文化——

據地質考察,青城山形成於1億8千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山體抬升時受強烈擠壓,巖層破碎。起伏較大,褶皺明顯,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絕壁深壑,斷崖裂石,處處顯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傳青城山區有36峯、8大洞、72小洞、共108景。一百單八是一個吉祥數字,表示景點很多,但人們更向往的是這裏滿布山嶺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無盡的清涼幽意,以及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護完好的宮觀建築藝術。

説到道教文化,由於道教在青城山兩仟多年的存在和發展,特別是歷代高道的主持和經營,青城山一直作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護。可以説,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築、古遺址、歷史傳説、飲食習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滲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發展也有幾個起落。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崍山系的鶴鳴山(今大邑縣境)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因張陵被其弟子尊為“天師”,所創道教也叫“天師道”。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户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説,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到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創清微派,以行雷法為能事,將內丹術與符咒術相結合,稱“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為“雷淵廣福真人”,一時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興旺起來。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後來陳在四川官員的幫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欽賜御書“丹台碧洞”,並封他為“碧洞真人”。

從此,青城山道系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新中國成立以後,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來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變,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響的一支。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瑩被選為副會長兼副祕書長。其後,傅元天道長也被選為中國道協副會長,1992年當選為會長,併兼任中國道教學院院長。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是不可不來青城山的。

——山門——

各位貴賓,現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輝煌的山門和後面青翠入雲的山林,總是讓每一個來客感到—股濃濃的幽意,急於走進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請不要着急,讓我們先看看山門旁的建福宮。

建福宮,在丈人峯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丈人峯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黃帝時的製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雲,寧封幫助黃帝學會“龍蹺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統一華夏,被黃帝封為統領五嶽的“五嶽丈人”。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補建。

建福宮建築面積1196平方米。前建亭樓映襯,後有丹台翠林,門額建福宮三字是1940年林森所題,前殿叫“長生殿”,供的是晉代高道範長生。正殿是寧封和杜光庭塑像。後殿三尊塑像,中間是太上老君,被尊為道教教主,左是東華帝君,即神話中的東衞公,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師,右為道教全真派創立者王重陽。殿堂板壁上有張三丰祖師的詩。楹柱上掛的394字的“青城長聯”,寫景説典,有興趣的可以一讀。

——索道——

進山門,我們右行去月城湖坐索道上山。這條林間山道首先進人眼簾的是路旁並立的雨亭和翠光亭。

青城山的遊山道上散佈着許多的橋、亭和牌坊,與林相配,因山取勢,形成意趣不同的風景圖畫。山亭多取枯樹為柱,以樹皮蓋頂,樹根為凳,枯枝古藤為裝飾,符合道教的清靜無為,迴歸自然,與青幽的山景渾然一體。亭型也隨景而異,有隨路轉折形成的三角亭怡樂窩;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佇立峯頂的八角亭息心亭;還有山路穿過而減柱的卧雲亭,有隨山勢而成弧形的凝翠橋,這些山亭都應景造型,命名切景,又配有貼切的楹聯,更富有詩意。各位在遊程中將會不斷看到。

月城湖到了。這裏原有一股甘泉,名叫“丈人泉”。1985年人們在此築壩攔水,形成湖泊。我們過湖乘索道纜車直達上清宮。從高處往下走,比步行登山省時省力,也就有更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遊覽了。索道全長980米,採用安全舒適的循環式吊椅載客,遊人凌空觀景,眼界開闊,別有情趣。

各位朋友,現在順路下山。我們今天看到的青城山比它以往的任何時候更青幽、更美麗,到此旅遊的中外遊客也比任何時期更多。這是因為,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青城山的自然面貌和宮觀亭閣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充分保護,1999年,都江堰——青城山景區正式申報自然文化雙遺產,政府又投入大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青城山煥發了青春,更加靚麗。

大家就要離開青城山了,如果有的朋友想帶土特產回去饋贈親朋好友,我介紹四樣青城山有名的特產:白果燉雞、洞天乳酒、青城貢茶、洞天泡菜。謝謝大家!

青城山風景區導遊詞4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的青城山旅遊。我是大家此次旅遊活動的導遊,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xxx。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青城山雖然不高,但終年雲霧繚繞,宛如仙境。即使站在山腳,都能感受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靈氣。

【建福宮】我知道現在大家已經迫不及待想要進山,但我還是建議大家先去山門旁的這座建福宮看看。

建福宮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建。建福宮建築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築於峭壁之下,前建亭樓映襯,後有丹台翠林。現有大殿三重,前殿叫“長生殿”,供的是晉代高道範長生。正殿是寧封和杜光庭塑像。後殿三尊塑像,中間是太上老君,左是東華帝君,為全真道祖師,右為全真派創立者王重陽。殿內柱上有一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有興趣的可以一讀。

【山門】看過了建福宮,穿過眼前的景區大門,我們就正式進山了。青城山山門上有我國已故上將張愛萍手書的“青城山幽子規啼”,子規也就是杜鵑鳥,傳説是蜀王杜宇變的。“杜鵑啼血猿哀鳴”裏的杜鵑啼血説的就是他。

【天然圖畫】從山門西行1千米,即至巖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眼前的建築就是天然圖畫坊。它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年間。這裏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

【天師洞】我們通常所説的天師洞景區是指以古常道觀為代表的一組宮觀建築羣。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現存殿宇建於清末。天師洞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山霧繚繞,古樹參天。相傳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天師殿是最上部也是常道觀的最後一殿。天師殿是天師道的祖庭,過去的江西龍虎山歷代天師就任後,都要到這裏朝拜。

熟話説:“世間好話書説盡,天下名山僧佔多”,青城如此美景,佛教怎會放過。唐代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裏,皇帝信道,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這個故事並非傳説,有碑為證。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為“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像各一尊,而神座前就是唐開元皇帝書碑,令“觀還道家.寺依山外”。

1943年,畫家徐悲鴻曾來青城寫生。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先後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作品,還送了青城道士《奔馬》和《天馬》圖,現已製成石刻陳列。

三清殿是天師洞景區最宏偉和最值得欣賞的道教宮觀建築。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建於1923年。殿內供奉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化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乃三清殿上的對聯。

“山中自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然而青城山不僅有千年樹,更有百歲人。

三清殿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餘米,直徑2米有餘。相傳乃張天師手植,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道家視其為“鎮山之寶”,連修剪枯枝都須上報相關部門。在20xx年榮膺“天府十大樹王”榜首。“銀杏千年徵道性,青城一洞試幽深”乃天師洞銀杏閣上的對聯。想必大家還不知道吧,青城山其實還是一個長壽之鄉。一百歲以上的老人就有上百位之多。

【祖師殿】大家請看南面那條山縫,從崖頂直到山腳筆直裂開的一條石縫,山縫約有18米寬,深達70多米,傳説是張天師為降伏青城山的妖魔鬼怪,唸咒畫符之後,硃筆一擲,筆跡裂山為槽,人們就叫它為“擲筆槽”。快到祖師殿了。

祖師殿始建於晉,原名洞天觀,現存殿宇建於清同治年間,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故又名真武宮。馮玉祥將軍在抗戰期間三次到過青城山,1945年那次就住在祖師殿。當得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後,將軍不勝喜悦,在殿側刻碑築亭以為紀念,此碑現存祖師殿內,作為文物保護。

【朝陽洞】前面就是朝陽洞。朝陽洞位於主峯老霄頂巖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老君閣】朋友們,經過九道拐的艱難跋涉,我們終於到了青城山的主峯絕頂了。眼前的樓閣就是老君閣,老君閣於92年興建,歷時三載竣工,共六層。上圓下方,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為藍本塑造而成。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30分鐘,站在峯頂看看風景,拍拍照,買買紀念品。30分鐘後在這裏集合。

【上清宮】上清官是青城山現存38處宮觀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觀,海拔1180米。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峯"等摩崖石刻,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説遺蹟

【索道和月城湖】現在我們乘索道下山,大家可以好好的從高處看看青城山。月城湖原是丈人泉,85年人們在此築壩攔水就形成了眼前這一汪清澈的湖水。湖的那一邊有許多商店,在賣青城山的各種特產。大家可以買一些帶給家人。

好了,我們本次旅遊也就結束了,大家可以把旅行的快樂和相機裏的美景帶回家和家人分享。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財源廣進。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