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廟導遊詞(通用9篇)

岳廟導遊詞(通用9篇)

岳廟導遊詞 篇1

杭州嶽王廟位於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側。

岳廟,多稱為嶽王廟,位於西湖棲霞嶺南麓,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初稱褒忠衍福禪寺”,明天順間改額“忠烈廟”;因岳飛追封鄂王而稱嶽王廟,歷代迭經興廢,現存格局於清代重建後形成,分為墓園、忠烈祠、啟忠祠三部分。墓園坐西向東,忠烈祠和啟忠祠坐北朝南;嶽王廟大門,正對西湖五大水面之一的嶽湖,墓廟與嶽湖之間,高聳着“碧血丹心”石坊,寄託炎黃子孫對愛國英雄的敬仰之情。現岳飛墓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忠烈祠有門樓、正殿各一,配殿二,殿前庭園空曠,古木蕭森。正殿為重檐歇山頂,檐間“心昭日月”匾額是葉劍英元帥於1979年嶽王廟重建時題書的。正殿兩側壁有明代浙江參政洪珠題寫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正殿中間為岳飛塑像,原是戴冕旒的帝王形象,“文革”時被毀。現在武將裝束的坐像高4.54米,頭戴帥盔,身披戰袍。像前高懸“還我河山”匾,傳為岳飛手跡。

忠烈廟西側舊為啟忠祠,祭祀岳飛父母及其五子(雲、雷、霖、震、霆)、五媳玉女銀瓶,現闢為岳飛紀念館,以實物、圖片等介紹岳飛氣貫日月的一生和巨大影響。展品中有一尊在墓前出土的南宋石翁鍾,證實了這裏確實是以禮改葬岳飛處。

岳廟導遊詞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岳廟位於西湖西北角的嶽湖畔,始建於公元1220xx年,是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而建的。內有忠烈廟、啟忠祠和岳飛墓。

忠烈廟內的岳飛塑像,上懸“還我河山”巨匾為岳飛手跡。啟忠祠原祀岳飛父母、妻兒,現闢為岳飛紀念館,陳列岳飛的生平事蹟。

岳飛墓園在忠烈祠西側,墓碑刻有“宋嶽鄂王墓”字樣。旁有其子岳雲墓。墓前建有墓闕,闕前照壁上鐫“盡忠報國”四字。

墓道兩側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馬、石虎和石羊;墓道階下有陷害岳飛的四個奸臣秦檜、王氏、万俟咼、張俊跪像,反翦雙手,長跪於地。墓闕門框上鐫有石刻楹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墓園內有南北碑廊,陳列着岳飛手跡和後人憑弔岳飛的詩詞碑刻127塊,具有重要的文史價值。1961年,岳飛墓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廟導遊詞 篇3

靖江的岳廟原為生祠,建於岳飛在世之時。聞名遐邇的岳飛故鄉河南湯陰的岳廟、杭州西湖的岳廟,均在岳飛死後興建,因而靖江的岳廟恐是天下最早的岳廟了。嶽王廟,正中大殿名思嶽殿,宋式建築,敦重莊嚴。兩邊抱柱檻聯鐫刻的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字體端麗秀逸。岳飛坐像置於殿中,頭戴紅纓帥盔,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履武靴。神態英武,表情肅穆,彷彿決戰前夕凝神苦思,又像察訪民情後憂心似焚,令人倍感親切。兩側是岳飛八稗將之立像,也都栩栩如生。後殿為思嶽軒,岳飛像碑立於其中,李綱、韓世忠的詩文鑲於外壁。

迴廊環抱二殿,嵌有詞碑、詩碑和岳飛手書《前出師表》之石刻等。據《宋史》載:“詔飛還守通、泰,有旨可守即守,如不可,但於沙洲保護百姓,伺機掩擊。飛以泰無險可恃,退保柴墟,戰於南霸橋,金大敗。渡百姓於沙上,飛以精騎二百殿,金兵不敢近。”通,即南通;泰,即泰州;沙洲、沙上,即馬馱沙;百姓是指江淮難民。這些難民,就是當今許多靖江人的祖先。至於民間傳説,則更為感人。據説南宋皇帝趙構與宰相秦檜狼狽為奸,欲與金兵請和,把精忠報國的岳飛視為眼中釘,一日連發12道金牌,急詔岳飛回京(杭州)。中原百姓依依不捨,擔心金兵再犯,重入水火,意欲跟隨岳飛撤離。

岳飛愛民如子,豈忍拒絕?於是帶難民一同南下。當他們千里迢迢來到揚子江邊的馬馱沙時,岳飛徹夜難眠,便起身踱出帳篷,借一彎冷月察看四方。他見此處負江阻海,襟越銜吳,確是一方要地;雖然荒草萎妻,卻有山有水,宜糧宜桑,分明是大江懷中的一顆明珠!一時欣喜,不覺曉露已濕鬚眉。翌日,岳飛召集百姓説:“你們不要隨我渡江南下了,就在這裏落腳謀生吧!別看它眼下荒蕪,將來定是魚米之鄉!我願這裏八百年無水災,八百年無旱災,八百年無兵災。”嶽元帥的活豈能不聽?從此,百姓們便在這裏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岳飛一走,百姓感恩戴德,祈望他長命百歲,遂造祠堂,這塊地方後來成了集鎮,便叫生祠堂或生祠鎮。傳説雖然與史實不盡相合,但卻為史實寫意傳神。無論史實還是傳説,都表明靖江與岳飛血肉相連。而千百年來,岳廟之屢建,更表達了我們祖先對岳飛恩德之感念,如揚子江水,奔流不息。如今的岳廟是第三次重建,三次重建均由劉國鈞資助。第一次重建是1932年,可惜1938年毀於日寇炮火。

1962年,劉國鈞回故里憑弔岳廟廢墟,提出再建,並決定將廟址由鎮東思嶽橋畔遷至現址。再建之岳廟“文化大革命”中卻首當其難。1978年春回大地,已屆耄耋之年的劉國鈞臨終前對子女説:一定要把家鄉的岳廟修好!其子女劉漢棟、劉碧如遵其遺囑,於1985年捐資三建岳廟。

岳廟導遊詞 篇4

位於棲霞嶺南麓,初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0xx年),原稱忠烈廟,經歷了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代代相傳一直何存到現在。1978年重新整修,使岳廟更加莊嚴肅穆。

岳廟是歷代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場所。岳飛是南宋初抗擊金兵的主要將領,但被秦檜、張俊等人以“莫須有”罪名誣陷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岳飛遇害後,獄卒隗順冒着生命危險,揹負岳飛遺體,越過城牆,草草地葬於九曲叢祠旁。2l年後宋孝宗下令給岳飛昭雪,並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岳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岳墳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20xx年)即岳飛死後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

遊人進岳廟參觀,頭門是一座二層重檐建築,巍峨莊嚴,繼而是一個天井院落,中間是一條青石鋪成的甬道,兩旁古木參天。正殿重檐中間懸着一塊“心昭天日”橫匾,是葉劍英的手筆。大殿正中是彩色岳飛塑象,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顯示了武將的英雄氣概。岳飛生前是無資格穿蟒袍的,因後封鄂王,所以身着蟒袍。殿兩面壁上是明代莆人洪珠寫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座像上面懸着一塊“還我河山”的橫匾,是岳飛手跡,左右兩邊各懸一塊“碧血丹心”與“浩氣長存”橫匾,是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和已故西泠印社社長沙孟海寫的,正殿後面兩旁是岳母刺字等巨幅壁畫,展示了岳飛保衞國家的英雄業跡。

正殿西面有一組庭園,入口處有精忠柏亭,內有枯柏8段,傳説這棵柏樹原在大理寺風波亭邊上,岳飛遇害後樹就枯死了,後來就移放在岳墳邊上,稱為精忠柏。現經鑑定,此枯柏並非南宋古柏,而是屬於松柏科的植物化石,其歷史有一億二千萬年以上了。 入庭園,南北各有一條碑廊,北面碑廊陳列的是岳飛的詩詞、奏札等手跡,南面是歷代修廟的記錄以及歷代名人憑弔岳飛的詩詞。庭園中間有一石橋名精忠橋;過精忠橋便是墓闕,造型古樸,是1978年重修時按南宋的建築風格造的。墓闕邊上有一口井名忠泉。進墓闕重門就是岳飛墓園,墓道兩側有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石俑三對正中便是岳飛墓,墓碑上刻着“宋嶽鄂王墓”,左邊是岳雲墓,墓碑上刻着“宋繼忠侯岳雲墓”,兩墓保持宋代的式樣。墓前一對望柱上刻有一副對聯:“正邪自古同冰炭,譭譽於今判偽真”。墓闕後面兩側跪着今4個鑄鐵像,供人唾罵,遺臭萬年。墓闕後重門旁有對聯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奸臣”。墓園一側,另有一組庭園,現已成岳飛紀念館,供遊人瞻仰。

岳廟導遊詞 篇5

杭州嶽王廟位於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側。

岳廟,多稱為嶽王廟,位於西湖棲霞嶺南麓,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初稱褒忠衍福禪寺”,明天順間改額“忠烈廟”;因岳飛追封鄂王而稱嶽王廟,歷代迭經興廢,現存格局於清代重建後形成,分為墓園、忠烈祠、啟忠祠三部分。墓園坐西向東,忠烈祠和啟忠祠坐北朝南;嶽王廟大門,正對西湖五大水面之一的嶽湖,墓廟與嶽湖之間,高聳着“碧血丹心”石坊,寄託炎黃子孫對愛國英雄的敬仰之情。現岳飛墓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忠烈祠有門樓、正殿各一,配殿二,殿前庭園空曠,古木蕭森。正殿為重檐歇山頂,檐間“心昭日月”匾額是葉劍英元帥於1979年嶽王廟重建時題書的。正殿兩側壁有明代浙江參政洪珠題寫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正殿中間為岳飛塑像,原是戴冕旒的帝王形象,“文革”時被毀。現在武將裝束的坐像高4.54米,頭戴帥盔,身披戰袍。像前高懸“還我河山”匾,傳為岳飛手跡。

忠烈廟西側舊為啟忠祠,祭祀岳飛父母及其五子(雲、雷、霖、震、霆)、五媳玉女銀瓶,現闢為岳飛紀念館,以實物、圖片等介紹岳飛氣貫日月的一生和巨大影響。展品中有一尊在墓前出土的南宋石翁鍾,證實了這裏確實是以禮改葬岳飛處。

岳廟導遊詞 篇6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位於西湖西北角的嶽湖畔,始建於公元1220xx年,是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而建的。內有忠烈廟、啟忠祠和岳飛墓。

忠烈廟內的岳飛塑像,上懸“還我河山”巨匾為岳飛手跡。啟忠祠原祀岳飛父母、妻兒,現闢為岳飛紀念館,陳列岳飛的生平事蹟。

岳飛墓園在忠烈祠西側,墓碑刻有“宋嶽鄂王墓”字樣。旁有其子岳雲墓。墓前建有墓闕,闕前照壁上鐫“盡忠報國”四字。

墓道兩側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馬、石虎和石羊;墓道階下有陷害岳飛的四個奸臣秦檜、王氏、万俟咼、張俊跪像,反翦雙手,長跪於地。墓闕門框上鐫有石刻楹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墓園內有南北碑廊,陳列着岳飛手跡和後人憑弔岳飛的詩詞碑刻127塊,具有重要的文史價值。1961年,岳飛墓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廟導遊詞 篇7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古邑萬泉的解店鎮,即今萬榮縣城所在地,有東嶽廟,其中的飛雲樓,構築精巧,巍峨壯觀。 東嶽廟,即泰山神廟,是祭掃東嶽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東嶽大帝“黃飛虎”。現今,東嶽大帝的塑像已廢,唯廟內建築多保存完好。廟為座北向南,南北長212米,東西寬50米,面積約萬餘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的建築有飛雲樓、午門、獻殿、香亭、正殿和閻王殿,兩側為東西廊。

關於廟的創建年代有幾種説法,其中一種據廟內乾隆年間《重修飛雲樓碑記》載:“萬邑治之北十五里許有鎮,解店,鎮之東隅,古有東嶽神廟,不知創始何年,載入邑志,自唐貞觀年間分邑置郡名為份陰,即有此廟。”説明廟最遲應在唐貞觀年間建成。

另當地民間流傳:隋朝末年,羣雄並起,李世民起兵晉陽,東征西討,開創了大唐天下。孰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行本據薄州反叛,呂崇茂雄踞夏縣,李世民遂帶兵平叛,履冰渡河。直逼龍門關。途經汾陰縣(即萬榮縣),在張甕、解店、左城三地屯營紮寨,構成犄角陣勢。之後,為作紀念,李世民在上述三個屯兵處各建東嶽廟一座。同時,在解店、張甕兩地各建樂樓一幢。以壯觀瞻。後來,其他兩處廟、摟均已毀壞,惟解店東嶽廟經歷代修建,保存較好。

岳廟導遊詞 篇8

飛雲樓在萬榮解店鎮東嶽廟內,相傳始建於唐,現存者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為折角十字,外繞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各層屋頂構成了飛雲樓非常豐富的立面構圖。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宛若萬雲簇擁,飛逸輕盈。此樓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醇黃若琥珀。

飛雲樓是解店東嶽廟內建築羣中的精華所在。民諺有“萬榮有個解店接,半截插在天裏頭”。每當陽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餘里外也能遙見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飄來幾朵雲彩,纏繞樓頂,真有高聳人云、凌空欲飛之感。

飛雲樓如今的建築結構與造型,完全屬於元明遺風,清乾隆時期山西民間一些營造技法也尤為顯著,這是歷代不斷維修的緣幫。該樓平面呈方形,純木結構,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木柱林立。中央 4根通天柱高15.45米。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面闊、進深各五間,佔地面積 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檐。全樓斗拱密集排列,共 345組。且形狀極富變化,如雲朵簇擁、鮮花盛開一般。各檐翼角翹起,勢欲飛翔。風和之日,樓角風鐸均勻作響,甚是悦耳。樓頂飾有黃、綠、藍幾色琉璃瓦,陽光之下,更顯富麗堂皇。現其狀,其結構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觀之壯麗,堪稱我國樓閣建築之傑作。廟內中軸線上所存其他建築都是元明時重修,香亭四周欄板、柱石雕龍刻鳳,造型生動精巧,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工藝美術水平。

東嶽廟飛雲樓,1988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嶽廟,也就是泰山神廟,是祭祀東嶽泰山之神的地方。據《封神演義·姜子牙歸國封神》上説:“敕封黃飛虎為五嶽之道”,同時,又“特敕封他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所以這裏供奉的就自然是東嶽大帝“黃飛虎”了。如今,這裏的東嶽大帝塑像雖然已經蕩然無存,但是廟內的建築大都保存完好。

東嶽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精華主要在於建築,其中的傑作就是飛雲樓。

説起飛雲樓,當地流傳着一句順口溜:“萬榮有座飛雲樓,半截插在雲裏頭”,這句話雖然不免有點過譽,但仔細想來,用它來形容飛雲樓的雄偉高大,的確也是實實在在的。每當天氣晴朗,遠天如洗,從十餘里外也能望見它那秀麗壯觀的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飄來幾朵白雲,纏繞於樓頂,確有高聳入雲、凌空欲飛之意境,其情其景,更是引人入勝。

飛雲樓如今的建築結構和造型完全屬於明清遺風,清代乾隆時期山西民間一些營造技法十分顯著,可見歷代屢有維修。飛雲樓為純木結構,是中國古建築樓閣中的珍品。樓身平面呈方形,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木主林立。中央四根各高15.45米的通柱直達樓頂。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面寬進深各五間,面積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檐,二、三層各出抱廈一間,均設平台勾欄,又用平柱分成三小間,上築屋頂。山花向前,下用穿插枋和斜材挑承。全樓共有斗拱345組。真可謂斗拱密佈,而且形狀極富變化,猶如雲風族擁,鮮花盛開。

岳廟導遊詞 篇9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古邑萬泉的解店鎮,即今萬榮縣城所在地,有東嶽廟,其中的飛雲樓,構築精巧,巍峨壯觀。

東嶽廟,即泰山神廟,是祭掃東嶽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東嶽大帝“黃飛虎”。現今,東嶽大帝的塑像已廢,唯廟內建築多保存完好。廟為座北向南,南北長212米,東西寬50米,面積約萬餘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的建築有飛雲樓、午門、獻殿、香亭、正殿和閻王殿,兩側為東西廊。關於廟的創建年代有幾種説法,其中一種據廟內乾隆年間《重修飛雲樓碑記》載:“萬邑治之北十五里許有鎮,解店,鎮之東隅,古有東嶽神廟,不知創始何年,載入邑志,自唐貞觀年間分邑置郡名為份陰,即有此廟。”

説明廟最遲應在唐貞觀年間建成。另當地民間流傳:隋朝末年,羣雄並起,李世民起兵晉陽,東征西討,開創了大唐天下。孰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行本據薄州反叛,呂崇茂雄踞夏縣,李世民遂帶兵平叛,履冰渡河。直逼龍門關。途經汾陰縣(即萬榮縣),在張甕、解店、左城三地屯營紮寨,構成犄角陣勢。之後,為作紀念,李世民在上述三個屯兵處各建東嶽廟一座。同時,在解店、張甕兩地各建樂樓一幢。以壯觀瞻。後來,其他兩處廟、摟均已毀壞,惟解店東嶽廟經歷代修建,保存較好。

飛雲樓是解店東嶽廟內建築羣中的精華所在。民諺有“萬榮有個解店接,半截插在天裏頭”。每當陽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餘里外也能遙見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飄來幾朵雲彩,纏繞樓頂,真有高聳人云、凌空欲飛之感。

飛雲樓如今的建築結構與造型,完全屬於元明遺風,清乾隆時期山西民間一些營造技法也尤為顯著,這是歷代不斷維修的緣故。飛雲樓外觀穩重端莊、古樸大方。樓身每層為曲尺型結構重疊依次而上,頂部結成十字歇山式。該樓平面呈方形,純木結構,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木柱林立。中央 4根通天柱高15.45米,這四根支柱,是飛雲樓的主體支柱。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面闊、進深各五間,佔地面積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檐。全樓斗拱密集排列,共345組。

且形狀極富變化,如雲朵簇擁、鮮花盛開一般。各檐翼角翹起,勢欲飛翔。風和之日,樓角風鐸均勻作響,甚是悦耳。樓頂飾有黃、綠、藍幾色琉璃瓦,陽光之下,更顯富麗堂皇。現其狀,其結構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觀之壯麗,堪稱我國樓閣建築之傑作。飛雲樓為木結構交織而成,樓體精巧、奇特,是國內純木結構建築中罕見的珍品。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武德二年,曾率師平叛,逼近龍門關,途經萬榮縣(古稱汾陰),曾在張甕、解店、古城3地駐兵。平叛以後,就在3處駐地修建樂樓、廟宇,以炫耀他的武功。張甕嶽樓早已毀於戰火,唯飛雲樓至盡屹立在解店(萬榮)縣城街上。

廟內中軸線上所存其他建築都是元明時重修,香亭四周欄板、柱石雕龍刻鳳,造型生動精巧,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工藝美術水平。

東嶽廟飛雲樓,1988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