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的導遊詞(精選6篇)

昆明湖的導遊詞 篇1

各位來自北京的遊客們,大家好!我是來自中旅集團的專業導遊。我興旺,大家就叫我王導吧。今天,有我帶大家遊覽頤和園。

昆明湖的導遊詞(精選6篇)

頤和園位於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區。裏面的世界遺產也有好多呢,有昆明湖、萬壽山、長廊等等。其中最美麗的就數昆明湖了,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昆明湖是北京西北近郊眾多泉水匯聚而成的天然湖泊。由於地處北京西郊,所以,又被人們稱為西湖。

隨着我們的腳步,我們來到了昆明湖的西堤。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而成的。自北向南坐落着六座橋:界湖橋、玉帶橋……其中最美麗的就非玉帶橋莫屬了。它形似玉帶,造型優美,給人一種優雅的感覺。

昆明湖的湖面很寬闊,每當陽光照耀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時,水面就翻起一道道白光,美麗極了!遊船、畫舫從水面慢慢地滑過,留下幾絲漣漪,給人幾絲優雅。

大家往岸邊看,一棵棵柳樹垂着長長的辮子,如果仔細聽,還能聽見微風吹過時,柳樹發出的沙沙的響聲呢。給人一種妙不可言的美妙感覺。

不光西堤很美,看,在昆明湖內還建有三個中心島嶼呢。它們分別是:南湖島、治鏡閣島和藻鑑堂島。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最有名的南湖島。

南湖島位於昆明湖的東南側,整個島嶼呈圓形,島上建有龍王廟、月波樓、雲香閣等。它四面環水,在島上,大家隨時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看完中心島嶼,咱們就坐船會岸邊吧。

我想我們該説再見了,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再到頤和園來遊玩,到時候,我還願意給大家當導遊,再見!

昆明湖的導遊詞 篇2

大家可以向這邊看,一碧萬頃的昆明湖映入眼簾,放眼望去,遠處玉泉山的玉峯塔猶如建造園內,西山羣峯也盡收眼底,豐富了園內景觀,組成了以昆明湖為近景,西堤為中景,玉峯塔及西山羣峯為遠景的山水畫卷,這是我國典型“借景”造園手法。

昆明湖位於北京的頤和園內,它的面積約為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總面積有3000畝之闊,大約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內的五個北海還要大。湖面主要向東西面發展昆明湖,有計劃地把原來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堆在湖中,便成了湖內西堤及三島。

這裏有一段歷史故事,漢武帝曾派出使團去往身毒(即印度),在昆明國的滇河(即今之洱海,俗傳滇池,是不對的)被阻,便興兵討伐,於公元前120年,在長安西南開挖了周邊40裏的昆明池,以象徵滇河,練習水戰。後代一些皇家園林裏的水域,也有效仿稱作昆明湖的。乾隆皇帝將西湖改稱昆明湖也是沿用了這個故事。但乾隆自己説:“景仰放勛之跡,兼寓習武之意。”“放勛”是堯帝的名字,那時洪水氾濫,堯曾命鯀治水,昆明湖就是為興水利而拓建的。漢武帝的故事反倒放在第二位。昆明湖命名5年以後,乾隆在鑄造在銅牛身上的《金牛銘》裏,又提到了這件事説:“人稱漢武,我慕唐堯”。把開挖昆明湖是為了治水的目的再一次做了澄清。

昆明湖的導遊詞 篇3

昆明湖簡稱滇池,位於雲南昆明市西南,周遭300平方公里,海拔在1800多米,均勻水深5米閣下。周圍名山、名寺、名園無數,池上煙波浩淼,湖水碧綠,景色極佳。因此,被譽為雲貴高原上的一顆明珠。 滇池的形成是滇中的底層因為斷層的淪陷,形成湖泊。附近羣山升沉,綿延不絕。地下溶洞不行勝數,遼寧的本溪水洞和桓仁的望天洞,瀋陽的藏軍洞與其對比,猶如蝸牛和大象。作文網

美不勝收的大觀樓,就在湖畔。中國汗青上最聞名的一幅長聯出自於此,受到毛主席的推許。附近的西山險而壯觀,海埂公園、鄭和公園有名於世,聶耳墓讓人肅然起敬,石寨山、白魚口、觀音山奇麗多姿,古墓羣遺址讓人遐想這裏古時的繁榮。

登高一望,湖光山色,一清二楚,那份神色極爽。湖上帆影點點,養殖業也成長很快。連年來,修了山路和旅遊處事辦法,遊人如雲。碧雞山和金馬山很形象,在湖的兩岸夾侍,樹茂林密。隱現的古寺一座又一座,尤其是嚴華寺和尚唸佛嘹亮的聲音和着晨鐘暮鼓,迴盪在山野,是一幅怡人的圖畫。

內地少數民族許多,如白族、傣族、撒尼族,衣飾精細。攤牀前是不貴的民族工藝品,如蠟染的打扮和裝首飾。風味小吃許多,我索性午餐和晚餐不回集會會議吃,一樣嚐點就飽了。

明代墨客楊滇有詩曰:氣候常如二三月,花枝不絕四時春。就是歌詠這裏的天氣和美景,看來又補充了遊山玩水的一處空缺。

昆明湖的導遊詞 篇4

昆明湖位於北京的頤和園內,它的面積約為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裏濼、大泊湖等名稱。

昆明湖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裏濼、大泊湖等名稱。後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又稱甕山泊。昆明湖是一個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這裏是西山山麓拱積扇前緣由泉水彙集成的一塊沼澤低地。

公元1153年,金定都燕京(改稱中都)後,金主完顏亮看中這塊鳳水寶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宮。到金章宗時,更從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腳下,使它成為一處貯水地,稱金水河。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應京都漕運之需,水利學家郭守敬導引昌平縣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當時金山改稱甕山,湖泊就改名甕山泊,水面比原先擴大。明代,白浮村泉水渠道(白浮堰)失修,水源枯竭,甕山泊面積縮小。清代乾隆時鑿深了甕山泊並加以擴充,成為面積比明代時擴大兩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

這一命名,是乾隆帝採用的漢武帝在長安都城鑿昆明池操練水師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元代定都北京後,為興漕運,經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發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為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圍水田種植稻穀,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勝,酷似江南風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譽。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釣魚取樂。清乾隆建清漪園時,將湖開拓,成為現在的規模,並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練武演操。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繞流萬壽山後山腳下的溪河,稱為後湖。

昆明湖的導遊詞 篇5

頤和園的園林區分為萬壽山景區和昆明湖景區,接下來我主要介紹的是昆明湖景區。昆明湖源於漢武帝在長安城開鑿昆明池操練水兵的典故,當時漢武帝派使臣前往身毒,今印度一帶,在昆明國的滇池被阻,漢武帝大怒決定征服昆明國,於是在長安城內挖了昆明池操練水兵,乾隆皇帝藉此典故將西湖命名為昆明湖,也曾在此操練水兵寓意自己也是像漢武帝一樣,是治理國家的明君,開疆擴土的英主。

穿過仁壽殿的兩座假山,一碧萬頃的昆明湖就映入眼簾,放眼望去,遠處玉泉山的玉峯塔猶如建造園內,西山羣峯也盡收眼底,豐富了園內景觀,組成了以昆明湖為近景,西堤為中景,玉峯塔及西山羣峯為遠景的山水畫卷,這是我國典型“借景”造園手法。西堤上有六座形態各異的小橋,分別是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

界湖橋是西堤六橋中最北面的一座,位於昆明湖(內湖),西湖(外湖)與後湖(後河)的分界處,故名界湖橋。清漪園時期此橋名柳橋,而最南端的柳橋稱界湖橋,光緒年間重建時將兩橋名互換。

豳風橋在清漪園時期稱桑薴橋,光緒年間重建後,慈禧太后為避已故咸豐皇帝的名諱奕zhu也為避其諧音如喪主,將其改為豳風橋。豳風二字出自《豳風七月》,描寫的是百姓耕田採桑的勞動場景。

玉帶橋既是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們乘船從清漪園去靜明園的必經之路,為了滿足行船的需要設計成了高拱形單孔石橋。因形似玉帶而得名,東西兩側的橋身上刻有乾隆皇帝親筆撰寫的對聯和“玉帶橋”三字。

鏡橋名稱出自於唐代大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意境。

練橋名稱出自於南朝詩人謝朓的詩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的意境,練是白色的絲織品,寓意此橋架在澄靜如練的昆明湖上。

在練橋和鏡橋之間還有一個建築是景明樓,景明樓的名稱出自宋代大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陽樓記》中“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建築形式是按照元代著名畫家趙子昂的名畫《荷亭納涼圖》中的畫境創造的。過了東西堤的交界處繡漪橋,我們就來到了東堤,東堤上的主要建築是崑崙石碑,廓如亭,十七孔橋,銅牛,文昌閣,耶律楚材祠。

崑崙石碑共有兩塊,一塊立於繡漪橋北面,石碑四面鐫刻着乾隆皇帝讚美長河兩岸風光的御製詩,一塊立於銅牛北面,石碑四面鐫刻着乾隆皇帝讚美昆明湖東岸景觀的御製詩。

沿着堤岸向北走看到的亭子就是廓如亭,它是我國古典園林中最大的一座觀景亭,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在這裏觀景視野開闊,所以叫廓如亭,又因它是八面重檐攢尖頂,故又俗稱八方亭。

連接廓如亭和南湖島的就是十七孔橋,全長150米,寬8米,仿照金代盧溝橋建造,望柱上共雕刻有544只形態各異的獅子,數量遠遠多於盧溝橋。

銅牛位於廓如亭的北側,銅牛是鎮水之物,為了闡明其用意,乾隆皇帝還特意撰寫了四言銘文《金牛銘》,用篆體刻在金牛背上,以銅牛鎮水源於大禹治水的故事。

東堤最北側的建築就是文昌閣了,是頤和園六座城關(六座城關的名字)中最大的一座,閣內供奉文昌帝君坐像,它與萬壽山西側的宿雲檐城關東西相對,一共文昌帝,一共關羽,左文右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輔弼”。

介紹完了西堤東堤接下來我們説一下昆明湖中的大小島嶼。

在文昌閣西北是由大小兩座島嶼組成的知春島,大島上建有知春亭,亭名源於宋代大文濠蘇東坡《惠崇春江晚景》詩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意境。

南湖島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島嶼,通過十七孔橋與東堤相連,南湖島上有涵虛堂和廣潤靈雨祠,涵虛堂原名望蟾閣,乾隆年間仿照湖北武昌黃鶴樓建造,後來因為南湖島基礎逐漸下沉,嘉慶便把它改為一層的涵虛堂,光緒年間慈禧曾在此檢閲水師學堂的官兵進行的陣法演練。廣潤靈雨祠俗稱龍王廟,宋真宗時稱廣潤祠,乾隆年間改為現名。其香火延續到清末,現在看到的是1986年重修的。

鳳凰墩位於昆明湖最南端的水域中是仿造江蘇無錫運河中的黃埠墩建造的,鳳凰墩上原有一座鳳凰樓,它與南湖島上的龍王廟相對,寓意“龍鳳呈祥”。

藻鑑堂位於西堤南面湖泊中,古人把選拔人才成為澡鑑,乾隆皇帝藉以寓意人才難得,清漪園時期內有很多真寶,1903年重修後,將其改為歐陸風情,並配有西洋廚師,慈禧在這裏宴請或外駐華公使。

治鏡閣位於昆明湖西面水域,原本是一座圓形的水上城樓,但由於年久失修,現在已經是一座水中荒島了。

整個昆明湖一池三山的格局寓意這裏是人間仙境。倘若在昆明湖內泛舟,彷佛置身於仙境,西面西山若隱若現,北面萬壽山一片葱鬱中流露出萬丈金光,東堤金牛神采奕奕,真是一種絕美的享受。

昆明湖的導遊詞 篇6

昆明湖位於北京的頤和園內,約為它總面積的四分之三。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裏濼、大泊湖等名稱。昆明湖的前身叫甕山泊,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而得名甕山泊。甕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後,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注入湖中,成為元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甕山泊始成為調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橋橫跨在南湖島和東岸之間.橋長150米,像一條長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盧溝橋之作,橋上每個石攔住頂部都雕有形態各異的石獅,顯得精緻、雄偉和美觀. 十七孔橋東頭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國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樣大小的鑄造精美的銅牛,昂首豎耳,若有所聞而回首驚顧的神態,非常優美生動,原取神牛鎮水之意,現為珍貴文物.昆明湖與萬壽山

由銅牛處循岸往北,湖東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後,此處得春氣之先,亭畔桃紅柳綠,最早向人們報知春的消息,亭因此得名.從知春亭向北望萬壽山景色,最為鮮明.

在湖北岸與萬壽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長廊是我國南北園林中最長又最富於藝術性的遊廊.東起樂壽堂的邀月門,穿過排雲門,直達萬壽山西端的石章亭,全長728米,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長廊的每根仿樑上都有彩畫,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800餘幅畫面溢彩流金,令人讚歎不已.長廊蜿蜒曲折,穿花拂柳,聯殿通閣,猶如一條綵帶.在長廊中漫步觀湖,步移景換,變化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