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故里旅遊導遊詞範文

戚繼光是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戚繼光故里旅遊導遊詞範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戚繼光故里旅遊導遊詞範文

戚繼光故里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戚繼光故里的基本情況。故里坐落在原登州府城中心地帶,北邊靠近府署衙門,南面是府學,東面有鼓樓和基督教堂,西邊有馬神廟和關帝廟。除了東邊的鼓樓和基督教堂外,其它古建築都已經不存在了。故里的總面積為1.9萬平方米,包括戚家牌坊、戚繼光兵器館、戚府、戚家祠堂等。

蓬萊仙境,人傑地靈,有史以來,這裏出現了不少著名人物,戚繼光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是大家所熟知的民族英雄,集抗倭名將、軍事理論家、將帥詩人於一身,功蓋千秋,名垂萬世。為了弘揚戚繼光的愛國主義精神,蓬萊市委市政府於上個世紀末對故里進行了保護性的開發建設,20xx年全部竣工對外開放。

因為廣場戲台、登州聖會堂和故里連在一起,我們先對前兩者作一下介紹。

廣場戲台:這裏是為來戚繼光故里遊覽的客人們演出的場所,也是當地羣眾娛樂場所。節日期間和周未的晚上,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近城村莊、學校,輪流在這裏為羣眾演出。從這裏向西去,便進入戚繼光故里古建築羣,那裏有戚家牌坊、戚府和戚家祠堂。

登州聖會堂:鴉片戰爭之後,隨着一些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國門被打開,一些西方國家的傳教士紛紛來到我國傳教。咸豐十一年(1861年),美國浸信會傳教士海雅西來到登州,創立了登州浸信會組織,建立了教堂。時為華北浸信會第一教堂。

這座登州聖會堂,又稱畫河基督教堂,是美國高配第夫婦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建。教堂原為美式建築,因多年失修,損壞嚴重,1987年重新修繕。禮堂為單層結構,神壇坐東朝西,正中設有洗禮池,兩側為更衣房。鐘樓為二層。一層過廳,二層是儲藏室,頂樓木樑上懸有作禮拜用的銅鐘。20xx年,聖會堂再次擴建。

先後在該教堂傳教的美國教士中,以慕拉第女士在國際宗教界影響最大,她是美國基督教組織派往國外的第一個女性傳教士。她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到登州,協助高配第牧師從事教務活動,長達38年,終身未嫁,1920xx年死於駛往日本神户的船舶上。

她的一生教績卓著,美國有專門組織研究她的生平、著作、傳教技藝及宗教影響,自1973年以來,每年都有外國遊客,特別是美國遊客專程到蓬萊參觀慕拉第女士長期生活和工作的登州聖會堂,拜謁1920xx年立的“大美國女教士慕拉第遺愛碑”。

戚家牌坊: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戚家牌坊。戚家這兩座牌坊,西為“父子總督”坊,東為“母子節孝”坊,均建於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兩座牌坊均系四柱、三間、五樓、三檐多脊石雕坊,由花崗巖雕鑿而成。高9.5米,寬8.3米,巍峨挺拔,氣勢雄偉。這條街俗稱牌坊街。戚繼光的祖母閻氏(知府閻琮之妹),24歲守寡,靠紡織度日,撫養孤兒。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官至京城神機營副將,因懷念老母,辭官還鄉侍奉,因其孝聞名被薦舉為孝廉。東面這座“母子節孝”坊是朝廷為褒揚戚繼光的祖母和他的父親而立。牌坊中間額書“旌表贈特進榮祿大夫中軍都督府右都督戚寧妻一品夫人貞節閻氏”。“誥贈特進榮祿大夫中軍都督府右都督薦舉孝廉戚景通”。牌坊上下分三層雕刻,東上層是“丹鳳朝陽”。中層早已毀壞,底層是“麟麒與鳳凰”;西上層是“二龍戲珠 ”,中層是“南海大士與八仙”,底層是“獅子滾繡球”。西面這座“父子總督”坊,是朝廷為表彰戚繼光和他的父親的功績而建的。牌坊中間額書:“誥贈驃騎將軍護國都指揮使前總督山東備倭戚景通”、“鎮守浙福江廣郴桂總兵都督同知前總督備倭戚繼光”。牌坊上下也分三層雕刻:東上層是“二龍戲珠”,中層是“戚繼光征戰圖”,底層是“獅子滾繡球”,西上層是“鳳凰穿牡丹”,中層是“魚龍變化”,底層是“麒麟與鳳凰”。

戚繼光兵器館:在長期反侵略戰爭中,戚繼光發明和改進了許多新的武器,還創造了許多新的陣法。現在請大家參觀戚繼光兵器館。兵器館位於戚府對面,分東西兩個展室,佔地面積730平方米。

戚繼光發明和改進的武器主要有狼筅、鏜鈀、加刀棍、鈎鐮、撩鈎、火磚、噴筒、鳥銃、虎蹲炮、無敵大將軍炮、火箭等。

1、腰刀:明代冷兵器,長三尺多,短把,為單手使用。

2、盾牌:是用木、竹、藤和皮革製成的防衞武器,有步兵旁牌、騎兵旁牌和守城時用的木立牌、竹立牌等種。展櫃裏陳列的是步兵旁牌。它是長形,用來遮蔽身體。明代戚家軍用的步兵旁牌有手牌、燕尾牌、挨牌、藤牌等種。

3、標槍:是用臂力投擲兵器,以殺傷敵人。明代標槍,有與盾牌並用的標槍和戰船上使用的犁頭鏢和小鏢三種。標槍長約七尺,前粗後細,鐵鋒重大,槍的重心在前,所以投得遠,準而有力。

4、狼筅:是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採用的一種防禦性武器,分竹、鐵兩種。竹狼筅是用長而多節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鐵如小槍、兩旁多留枝刺,用火熨使之有直有鈎,再用桐油灌之,敷上毒藥。筅長一丈五尺,要有九層至十一層為最好。《武備志》説:“附枝軟,則刀不能斷,層深,由長槍不能入,故人膽自大,用為前列,乃南方利器”。它通常在鴛鴦陣中與其它兵器配合使用,以長槍夾其左右,鏜鈀、大刀接應於後,才能發揮出它的效能。戚繼光的部隊,在平倭戰爭中,用狼筅對付倭寇的長刀,取得了良好效果。

5、戚家軍戰船及兵器:在東南沿海抗倭戰爭中,戚家軍使用的戰船主要有:大福船、叭喇唬船、八槳船、哨馬船等。戰船配備武器為:無敵神飛炮、佛朗機炮、虎蹲炮、鳥銃、火桶、噴筒、火箭(飛刀、飛槍、飛劍)、鈎鐮、撩鈎、犁頭鏢等。

6、鏜鈀:鏜鈀是一種多刃兵器,始創於明代。鏜鈀原先用於狩獵,又叫叉,不是軍中兵器。倭寇入侵我國南方省份,獵户參加戰鬥,才開始使用鏜鈀。明代軍事著作《武備志》中説:“此器自有倭時始用,在閩、粵、川、貴、雲、湖皆舊有之,而制不同”。戚家軍使用的鏜鈀類兵器有鏜鈀、 (tǎng)杷、扒、鏜、鏟、馬叉等六種。鏜鈀長七尺六寸,重五斤,前有三刃,中鋒長出二寸,堅鋭如槍,兩旁為四稜刃的“橫股”。它不僅可刺,又可“ 架”敵人的兵器,“兼矛盾兩用”。距敵遠時還可用它的兩股作為發射架以燃放火箭,敵近時則用它本身進行格鬥。

7、長槍:是明朝軍隊近戰的主要武器。槍頭長度為三寸至七寸,重量不超過四兩,以竹或木為杆,長一丈二尺左右。

8、鴛鴦陣看板: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中,創造的一種陣法。每十二人為一隊,第一人是隊長,後為兩名藤牌手,兩名狼筅手,四名長槍手,兩名鏜鈀手,最後一人是伙伕。鴛鴦陣為短兵器和長兵器藤牌、狼筅、長槍、鏜鈀等防禦性武器和進攻性武器配合起來使用,使之具有攻防兼備的整體戰鬥力。

9、倭刀:倭寇使用的短把長刃戰刀,為雙手使用,是日本劍道中獨特兵器,與中國原有的單手使用的腰刀有所區別。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戚家軍在浙江台州大敗倭寇,取得台州大捷,戚家軍獲得其武器及用法,此後在明朝軍隊中流行,稱長刀。

10、弓箭:我國在兩萬八千年前(陝西省朔縣峙峪文化遺址)發明了弓和箭。弓箭能在較遠的距離上殺傷敵人。弓的優點輕巧靈便,射箭時,需用一隻臂託弓,一隻臂用力拉弦,將箭射出。箭最早出現有石鏃、骨鏃、貝鏃,後在箭桿上裝上羽毛,以保持飛行方向。我國在商朝後出現銅箭鏃、鐵箭鏃。

11、弩:弩是安裝有臂的弓,弓臂上設有弩機。我國在戰國時期以前就發明了弩。

12、小鏢:是明代戰船上使用的投擲兵器。

13、撩鈎:戚家軍海戰時用於撈取首級,鈎搭敵船或繩索,刃為三鈎的冷兵器。

14、犁頭鏢:是明代戰船上使用的投擲兵器。

15、鈎鐮:戚家軍海戰使用的刀刃彎曲的冷兵器。用以割斷倭船繩索和鈎取倭船。

16、大棒:長七尺,頭上裝一鴨嘴形二寸長的刀,可打可刺。

17、加刀棍:是戚繼光所創的獨特兵器。刀長五寸,刀下為大棍,可打可刺。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要求加刀棍的製作“刀更短更妙”,棍把要刻有凸稜,與刀刃方向相同,便於戚家軍士兵夜間遇警時,知道加刀棍的刀刃方向。

18、虎蹲炮:是明代中期將軍炮之一,創造於嘉靖年間。當年戚家軍的抗倭戰爭,多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那裏不僅山多,而且到處是水田。原有的毒虎炮體輕易跳,後坐達二三十步,常常傷害炮手。佛朗機笨重,運行不便。鳥銃威力小,難以對付倭寇的結隊衝擊。因此,為彌補上述火器的缺陷而創造了虎蹲炮。它利於防守險隘,便於對付倭寇的密集部隊。其炮身長二尺,上加鐵箍,並配備鐵爪、鐵絆,發射前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起來,每發裝五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一百枚,上面用一個重三十兩的大石子或大鉛子壓住。

19、鐵炮彈:1984年蓬萊水城清淤工程中發現。

20、石炮彈:1984年蓬萊水城清淤工程中發現。

21、三飛:飛刀、飛槍、飛劍,是利用火藥燃燒向後噴射的氣體的反作用力發射的火箭,為單級火箭,在明朝初期就已發明。這種火箭發射的原理直到現在仍然被世界各國所採用。戚家軍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箭的軍隊。它是將藥筒綁在箭桿上,引線向後,箭頭塗毒藥,能射穿盔甲,射程可達五百步。與敵人交鋒時,將三飛架在樹枝或鏜鈀上,等敵人進到三百步的時候,即點火發射。

22、竹節炮:明代的火器,因炮身多箍,形狀象竹節而得名。這門竹節炮是1984年在蓬萊水城港口清淤時發現,是明朝水軍使用的艦炮,在當時世界海軍中是最先進的。竹節炮是平水面發射,擊中敵船水線以下,將船擊沉。

23、長城磚:戚繼光曾鎮守薊州督修長城,這塊磚是天津市黃崖關長城原磚。

24、五方旗:是戚家軍軍旗,代表東、南、西、北、中或前、後、左、右、中五個方位的旗幟,每個方位規定不同的顏色表示。旗共五面,東方藍旗,上畫青龍;南方紅旗,上畫朱雀;西方白旗,上畫白虎;北方皂旗,上畫玄武(龜);中央黃旗,上畫神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記敍:五面旗幟作為標誌,指揮戚家軍坐下、起立、前進、停止,以及前後左右調動所用。

25、城牆、尖磚垛口及懸眼:現存明代長城是由戚繼光率領士兵修建的。它東起山海關,西到西塘嶺。戚繼光督修長城時,有許多發明。如在長城上修建尖磚垛口、懸眼、空心敵台等。大家請看,這段城牆上的垛口,左右以及上方,呈尖形,目的為防止敵人攀登城牆。垛口下方開有圓孔,叫懸眼,供守城士兵射擊敵人所用。

26、望杆車:戚繼光在北方鎮守薊州時,創建車營。這種四個軲轆的車叫望杆車,上設吊斗,可居高 望,觀察敵人的行動。

27、無敵大將軍:明代火器中,對一些較大的火炮,則封為將軍,有無敵大將軍、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奪門將軍等將軍炮系列。這門無敵大將軍是戚繼光鎮守薊州期間,根據佛朗機的式樣而改制的一種威力強大的火炮,重1800斤。

28、佛朗機:是明朝正德末年從葡萄牙傳入的火器,炮長五至六尺,大的重一千多斤,腹部有長口,用以安裝子銃。佛朗機與明代其它火器相比,最大的優點是用子銃裝藥,發射後,可立即更換子銃,進行第二次發射。具有裝填方便、射速較快、射程較遠、命中率較高的優點。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記載到:“此器最利,且便速無比”。戚繼光駐守長城時規定:“每座空心敵台配佛朗機八架,每架配子銃九個”。佛朗機多用於攻守城堡和海戰。

29、石炮:石炮是用不同的石材鑿成球形或棗核形狀,一般長80至160釐米,重200至300多公斤。石炮口小,炮膛大,內部鑿空,裝入炸藥,以土封口,留藥線在外。石炮後部長方形凹槽,是點火槽。有的點火槽,還配有銅蓋或鐵蓋,用以防潮。石炮的尾部鑿有牛鼻孔拴繫繩索,是為了調整炮口方向和拉運。史載,每座炮台備有石炮50門,使用時用繩索拉到城牆爆炸或點燃後推向敵羣。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稱讚到:“第一利器,且不費官 ,一時數百萬可備。”

石炮的發明,體現了中華民族卓越的創造才能,是罕見的歷史文物。

30、火箭車:明朝軍隊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和使用火箭的部隊。這輛戰車就是供發射火箭用的火箭車。火箭車上的火箭可單獨發射,部分發射以及同時發射。可以説它是現代火箭炮的原始雛形,它與現代的“喀秋莎”火箭炮極為相似。

31、無敵大將軍車:無敵大將軍車是運輸明朝軍隊中的大型火炮無敵大將軍的炮車。

32、偏箱車:戚繼光創立車營中的一種戰車,遇敵時,將偏箱車連接起來,士兵以偏箱為依託射擊敵人。

33、鼓車:這輛戰車內設大鼓,是戚繼光軍隊中指揮作戰所用。

34、夜叉擂:明代防禦性武器,守城用的擂木。

35、狼 拍:明代防禦性武器,用以守城。

36、火桶:明代燃燒性火器,戚家軍用於水戰。據戚繼光《紀效新書》記載:火桶為木製,裝火藥五斤,上埋一層沙土,沙土上放大瓷碗,碗內盛燃燒的木炭,與倭寇水戰時,投擲到敵船上,火桶燃燒爆炸。

37、三眼銃、四眼銃:明朝早期火器,在戰鬥中存在發射一發後,敵如蜂擁而來,便不能發射第二發的缺點。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造兩頭銃,可旋轉連放。後來又造二眼銃、三眼銃、四眼銃、以及五眼、七眼、十眼等多管式多節銃。可以單放、齊放和聯放。這些改進,部分解決了裝填、燃放慢的缺點。

38、噴筒:噴筒是噴射火焰、藥餅的管形噴射火器,為明代所創制,用於攻守城寨和水戰。戚家軍使用的這類火器計有毒藥噴筒、滿天噴筒、毒龍噴火神筒、一把蓮、鑽穴飛砂神霧筒、神火噴筒等六種。其作用是使目標燃燒和敵方人馬中毒。如戚家軍常用毒藥噴筒,按《紀效新書》記載,用兩寸直徑的圓竹筒一根,長近二尺,以麻繩密纏,筒下端安上五尺長的竹、木柄。裝藥時,先下炭多硝少的慢藥(燃燒藥),次下噴藥(發射藥),再下含有砒霜的藥餅,一枚為一層,共裝五層。發射藥裝配多少,要根據竹筒的粗細和藥餅的大小適當增減,如配製得法,噴射火焰可遠達數十丈。粘上船帆,船篷或其他目標,立即引起燃燒,並使敵人中毒。

39、火妖:戚家軍使用的投擲性火器。其外形為球形,用硝石、硫磺、松脂、砒霜、鐵蒺藜等為藥料,外裹地鼠紙,塗抹松脂油。戚家軍使用的火妖有兩種:一種是毒藥性火器,臨敵時,拋擲到敵方,使敵人口鼻流血;一種是以鐵蒺藜為主的殺傷性火器,爆炸後殺傷敵人。火妖多用於近戰、海戰以及守城時防禦性戰鬥。

40、戚繼光兵陣沙盤:這是戚繼光軍陣沙盤,戚繼光在鎮守薊州時,創設車營、騎營、步營,將車、騎、步營融為一體,軍陣最外層為車營,以火器攻擊敵人,其後以騎兵追擊殲滅敵人,軍陣中間為指揮作戰的座車、鼓車。

41、火磚:明代燃燒性火器,據戚繼光《紀效新書》記載:火磚是用地鼠紙製成的毒火藥。一個火磚分上、下兩層,每五個為一層,藥芯用竹筒穿入。火磚是投擲或由拋石機拋擲到敵方,爆炸燃燒使敵人中毒昏倒,皮肉燎傷。

42、子母炮:戚繼光根據佛朗機炮改進的一種火器。

43、鳥銃:亦稱鳥嘴銃,是明朝嘉靖年間在東南沿海平倭寇的戰爭中擄獲的。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開始製造。《武備志》論述鳥嘴銃身管長,所以射出的子彈“勢遠有力”,又因下面有木託,可用手託銃的前部,發射時不易搖擺,所以“十發有八九發命中”。

44、快槍:明代的一種火繩槍,槍管長兩尺,槍把長五尺,多裝備於明朝北方軍隊。快槍無準星,命中率不及鳥銃。

45、炸炮:是一種踏髮式地雷,用生鐵鑄造,大小和碗一樣,內空,上留一指粗的口,裝填炸藥以後,用小竹管穿線於內。臨陣時選定敵人必經的要道上,或自己陣地前方敵人容易接近的地區,將幾十個炸炮都連接在“鋼輪發火”裝置的“火槽”上,挖坑埋設,用土掩蓋,敵人踏動鋼輪機,即發火爆炸。

鋼輪發火是一種發火機。在木匣內裝鋼輪和燧石,用繩卷在鋼輪的鐵軸上,從匣內引出,橫拴在道路上。人馬拌繩或拉繩,牽動鋼輪磨擦燧石發生火花,使引信燃燒。

火槽是明代埋設地雷時用的總引信。這種引信安裝在空竹管內,埋於地下,一頭或兩頭與鋼輪發火機相連,各個地雷的引信又都用小竹管與火槽相連接。當鋼輪發火使引信燃燒時,即可引起地雷羣爆炸。如無火槽,則埋在地下的引信不能順利燃燒,地雷不能爆炸。

46、瓷蒺藜:在戚繼光曾鎮守過的薊州出土。瓷蒺藜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手榴彈。它內裝火藥,點燃引線後,投擲到敵軍陣中,爆炸後殺傷敵人。瓷蒺藜上的凸刺,是為了投擲到敵陣中,防止瓷蒺藜滾動而設。

明代兵器的發展,在中國兵器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明朝弘治年間發明的毒火龍炮,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開花彈。從實心彈發展為爆炸彈,這是我國炮彈的一次重要改革。明朝火箭的發展,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單級和多級火箭,明朝軍隊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和使用火箭的軍隊。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幅長卷式大型公共環境浮雕壁畫,就再現了當年戚繼光馳騁疆場叱吒風雲的景象。浮雕壁畫長近50米,高近4米,共分為四個主題。

第一部分 將門世家:戚繼光六世祖戚詳是明朝開國功臣,自其子戚斌世襲登州衞指揮僉事,移居蓬萊,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官至山東總督指揮使。戚繼光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師導,崇尚文武、忠孝兩全,是一位文武兼資的儒將。他的兩部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是古代軍事思想寶庫中的一顆明珠。畫面展現戚繼光靜坐書案讀書著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儒將風采。

第二部分 軍民同樂:戚繼光浙閩抗倭,轉戰南北,屢摧倭寇,解救沿海人民於倒懸。戚家軍所到之處,號令金石,秋毫無犯,受到羣眾的擁護和愛戴。軍隊入城“百姓淅米而炊,掃榻以款士卒,如大賓貴客”。畫面是戚家軍大捷後,士兵歡呼,羣眾歡迎的場面。

第三部分 湯前大閲:戚繼光鎮守薊州期間,練南兵,整營伍,修敵台,造武器,創造了以牆、台、塹嚴密防守,車、步、騎協同作戰的新戰法,使京師未警、邊陲安然。畫面是隆慶六年(1572年),戚繼光在湯前(河北遵化縣西北福泉山下)舉行的一次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車步騎三軍配合作戰的軍事演習。出動了十六萬士兵,千員將領,九營車騎陣,營伍肅整,約束嚴格,令行禁止,充分顯示了戚繼光的軍事才能。

第四部分 迴歸故里:由於明廷昏庸,*臣當道,戚繼光晚年被政治小丑的“百舌”“千口”打得一敗塗地。他在疆場上是戰無不勝的將軍,但在政治鬥爭中卻束手無策。先是被貶調到廣東,一年後又被解職歸田。這一畫面是戚繼光迴歸故里後,靠讀書寫作,整理以往的公文函牘排遣寂寞生活。

這一畫面是戚繼光研製的各種新火器。他首次提出我國古代火藥配製工藝,創造了實用的快槍、火炮、地雷和燃燒火器,這在當時是中外首屈一指的,南倭北虜,聞風喪膽。

戚繼光父子一生居官清廉,無私無慾,不蹈時弊,報國為民,忠孝聞名。戚景通病故時,四壁清空,惟留川扇一把、睡牀一張。戚繼光在父親的薰陶下,從務必做好官到求為好人品,是他的思想境界、道德修養的昇華。

縱觀戚繼光的一生,其主要功績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他是抗擊倭寇的一代名將。在中國歷史上,人們所知道的英雄人物,多是在中華民族內部民族之間的矛盾鬥爭中產生的。從歷史貢獻來看,或是功敗垂成,或是鬥爭失敗,實際對本民族未能起到匡危扶亡的作用,他們在以自己的精神和氣節激勵和感召後世的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遺憾。而戚繼光則可稱為我國曆史上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壓迫的第一位光輝典範,並且在保衞祖國海防的殊死鬥爭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正是有了他和他所領導的“戚家軍”,才把長期為害東南沿海的倭寇掃平,使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社會生產的發展有了保障。其次,他是一位邊關戍守的優秀統帥。他在薊州總理四鎮軍務期間,訓練士兵,修築城防,完成了東起山海關,西到石塘嶺兩千多里長的城防工程,並創立了後勤部隊--軍營,採用了各個兵種相互配合協同作戰的新戰術。經過他的努力,邊塞守軍不僅人數達到16萬,而且戰鬥力大大加強,軍容之盛始終為諸邊之冠,邊塞內出現了長期未有的太平景象。第三,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在我國古代軍事史上,著名將領多無兵書,能寫兵書的又多非名將。從秦漢到明朝的兩千多年間,既是著名將領又著有著名兵書的只有戚繼光一人。他的軍事思想和軍事理論,為我國軍事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第四,他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將帥詩人。他戎馬一生,身經百戰,以其卓越的功勛彪炳史冊。同時,在繁忙緊張的軍務之餘,他孜孜不倦的從事詩文寫作,留下了詩文集《止止堂集》五卷,豐富了我國的文學遺產寶庫,被人們譽為文武兼備的儒將。]

戚府:現在我們參觀的就是戚繼光府邸。提到戚府,便不能不追溯戚家的歷史。戚繼光的遠祖是在河南衞輝府,他的六世祖戚祥跟隨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政權的鬥爭中,成為開國功臣,為了追念他的功績,明政府授予其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世襲登州衞指揮僉事。所以,自戚繼光的五世祖戚斌開始,這裏就一直是戚氏族人聚居的地方。到了清代,戚氏家族逐漸敗落,祖居漸成廢墟,民國初年,僅有的一點房產也授與他人。現在重修的戚府,是按照明代建築風格恢復的,佔地面積1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10平方米。明朝官員府邸建築是有等級要求的,戚繼光官級一品,按規定為五間五架,所以這裏的廳堂全都是五開間。

昊天無涯:“昊天無涯”這一匾額出自浙閩一帶歌頌戚繼光的歌謠。歌謠是這樣寫的:“戚我爺!戚我爺!爺未來兮民諮嗟,爺既來兮,兇妖蕩盡。草木生芽,欲報之德,昊天無涯。”“昊天”比喻父母恩情深重,報答不完。這一匾額,顯示了戚繼光在南方的功德。

橫槊堂:“橫槊堂”名出自戚繼光的詩文集《橫槊稿》,反映了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的戎馬生涯。

(戚繼光一生仰慕那些為國建功立業的英雄,並常以此為楷模,激勵自己。明柱上這副楹聯是戚繼光在他的詩歌中引用古代英雄報效國家的典故“千年擊楫前賢志,萬里投筆羨請纓”。上聯是指東晉初晉元帝拓定江南,未及北伐。大將祖逖,為了平定中原,請命帶三千人渡江,行至中途,擊櫓發誓,若不能平定中原,就像這大江之水一樣有去無回。下聯“萬里投筆”是指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志在萬里,奉命率領36人出使西域,鞏固了漢朝和西域的關係,保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羨請纓是指西漢大臣終軍,請命出使南越,説服南越王歸服漢朝,行前主動立下軍令狀,終於完成任務。)請到裏面看一下。橫槊堂是戚繼光接待官員、友人和辦公的地方。戚繼光既是武將,又具文官風度,文才武略雙全。在一部兵書裏戚繼光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表現了他居安思危,保國安邦的愛國情懷。

這裏陳列的是戚繼光上朝時所穿的官袍,另外這邊有兩塊牌坊構件是施工的時候從地下挖出來的。

這裏有東西兩廂房,我們先參觀一下西廂房。

戚繼光畫像:這幅畫像是由戚氏後裔保存下來的,是戚繼光鎮守薊州督修長城時的畫像,他坐在虎皮椅上一派大將風度。從這幅大事紀年表和那幅足跡示意圖中可以看到,他英年成才,大半業績建於青壯年時期。他17歲世襲父職任登州衞指揮僉事,25歲至27歲,升任署督指揮僉事;在27至39歲時,奉調江浙閩伉倭;39至56歲,他北守薊州;56至58歲,被調往廣東;58至60歲,告老還鄉。

戚繼光戰刀:這把戰刀是國家一級文物,是由蓬萊戚氏後裔保存下來的。

寶刀歌:這首寶刀歌是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寫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向朝廷請求,回山東興辦團練抗擊日寇,得到朝廷批准,途經萊陽,從萊陽縣令手中得到了這把戚繼光戰刀,欣然作了這首寶刀歌。

這是橫槊堂東廂房。

戚繼光在27歲至39歲時奉調江、浙、閩抗倭。他率軍馳騁疆場,打了許多漂亮的大勝仗,解救浙閩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飽受倭寇之害的廣大人民對戚繼光特別敬仰。這裏陳列的幾幅照片,就是浙閩一帶人民為了紀念戚繼光而建的戚公祠的照片。

長城紀念碑:1567年,戚繼光奉調北守薊州,他看到北方邊防廢弛,年久失修,難以防範,於是率領士兵們修建長城二千里,興建空心敵台1000多座。這三塊石碑就是戚繼光督修長城的鼎建碑,屬於國家二級文物。

止止堂:是戚繼光在薊州總理署中的三間書房兼辦公之用。(堂名出自《莊子》中“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典故,表示他謙仰自持,願在虛靜之中得到吉祥。“止止”按周易卦意為“剛健而不妄行”。戚繼光著有《止止堂集》,內中包括詩文《橫槊稿》三集、雜文《愚愚稿》兩集。)這裏是戚繼光處理公函文牘、看書寫作的地方。西為休息室;東為書房。戚繼光自幼刻苦自勵,博覽羣書。(他既有嚴父指教,又有良師督導。17歲襲父職後,仍然勤學不輟,朝暮步行外館就讀於幼時的啟蒙老師樑 老先生,樑先生感動地説:“你世官,今幸仕矣,而師於人,吾成汝志。”於是樑先生登門盡心教授。戚繼光過意不去,要請樑先生吃飯,樑先生説,“你父一生廉潔,無遺資,安得辦此?”竟斥責而去。戚繼光深為感慨,於是題詩《韜鈐深處》,“封候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這一千古名句,便是出自這首詩。並刻志於楹“功名雙鬢黑,書劍一囊輕”。)戚繼光四十年戎馬倥傯,經常手不釋卷,勤於筆耕,重要公文從不假手於書吏。

戚繼光一生著述甚盛,垂訓有《家乘》、《愚愚稿》,交遊有《箋牘》,籌國有《請兵辯》、《奏疏案牘》,詩文有《橫槊稿》,治兵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儲練通論》、《哨守條約》等,還未刊刻和失散的不計其數。著名的兩部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是不可多得的瑰寶,是古代軍事思想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成為治軍談兵者效法的章典。

這裏是止止堂西廂房。

戚繼光信牌:是國家一級文物,嘉靖三十三年,戚繼光27歲時,在山東等處任總督備倭署都指揮僉事時籤批的押解犯人時用的信牌。

獨醒石:是戚繼光手跡拓片,石刻保存在福建省福清縣瑞巖山。

這些是各地為了弘揚戚繼光的愛國主義精神而編撰的文集。那兩幅是戚繼光籤批公文手跡,原件藏於遼寧省檔案館。

休休台石刻拓片:是戚繼光的手書,是福建省重點文物,現在保存在福建省福清縣瑞巖山。

戚繼光紀念碑拓片:保存在浙江省樂清市西郊戚公亭。

悠憩堂:這是戚繼光的寢室。戚繼光在戰場上是戰無不勝的將軍,但在政治鬥爭中卻束手無策。萬曆十一年(1583年)二月,56歲的戚繼光,被*臣彈劾,排擠到廣東,他拖着老邁之體、傷病之軀慘然離京。萬曆十三年(1585年),被解職歸田,整理自己多年的公文函牘排解寂寞。萬曆十五年(1588年)十二月初八在他的故里與世長辭,享年60歲。萬曆末年,朝廷賜諡號“武毅”,崇禎八年(1635年),朝廷為褒揚戚繼光,在蓬萊建祠紀念,賜額“表功 ”。

這裏是悠憩堂西廂房。

南牆這幾幅照片是浙江、福建等省為了紀念戚繼光而修建的戚繼光公園和戚公塑像的照片。

這幅石刻保存在安徽省休寧縣齊雲山,是戚繼光與汪時元等人遊齊雲山後齊雲山道士吳伯寧、胡白章題刻的。

孝思(忠孝)堂:戚繼光以其光輝的一生,贏得了人民的愛戴。400多年來,浙江、福建、薊州一帶人民一直懷念敬仰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到處為他勒碑、銘功,建立祠廟,牆壁上這些照片就是各地為了紀念戚繼光而建的紀念館照片,還有許多以戚繼光名字命名的山名、地名、街道名,每當中華民族遭到外來侵略時,戚繼光的名字便成為激勵人民鬥志的愛國主義精神旗幟。這裏還有戚繼光親自撰文的《重修三屯營鎮府記》碑拓片。

這裏供奉着戚氏祖先神主。掛有戚氏祖譜。

請您先看一下戚氏支系圖。戚氏家族有四大支系,分別是蓬萊支系、貴州支系、定遠支系、江夏支系。

蓬萊支系:始祖戚祥追隨朱元璋起兵反元,成為開國功臣,戚祥死後,子戚斌被授為明威將軍,世襲登州衞指揮僉事,從此移居登州,到戚繼光時已經居住了六世,至今是第十九世。

貴州支系:戚繼光弟弟戚繼美,萬曆間由狼山總兵升貴州總兵,遂移居貴州,是貴州支系始祖。

定遠支系:戚繼光弟弟戚繼明,萬曆年間辭吳淞總兵職,遷居安徽定遠,是定遠支系的始祖。

江夏支系:戚繼明第四世孫戚同襄,清朝康熙年間定居江夏(今湖北武昌),是江夏支系的始祖。

這幅看板是表功祠的照片。

戚氏墓園:在蓬萊市區東南7.5公里的芝山南麓,有戚家墓地。墓地從戚繼光的六世祖戚祥開始,戚氏族人死後均葬在這裏,而且按輩份由北向南排列。戚景通墓、戚繼光墓皆存有墓道。這就是戚景通和戚繼光的墓誌銘。

孟諸書屋:“孟諸”為戚繼光的晚號。他的書屋藏書達數千卷,自幼好讀書,“不求安飽,篤志讀書”,“日孜慕古,博極羣書”,從他250多首詩歌中所應用的典故之廣泛,可知他知識之淵博。戚繼光的上司和同僚稱頌他:“忠誠懋著文武兼資,文武並用而學有淵源。”

後花園:這裏是戚繼光幼時玩耍的地方,佔地2300平方米,戚繼光幼時在讀書之餘最愛做軍事遊戲,用泥巴築城牆,堆磚瓦成壁壘,削竹剪紙做旗幟,由他充當指揮,竟能指揮得部伍整齊,有分有合,有進有退,很有戰爭的氣氛,表現了戚繼光在童年時即顯示出非凡的軍事才華。

望雲樓:這幅楹聯“翹首五雲宮闕近,靈氣常映太平摟”,是戚繼光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月七年級登太平樓作的詩句。意為樓高天近,願神光靈氣保佑太平盛世。稱它為望雲樓,是因為它鶴立雞羣,高可與雲天接近,一望無際。戚繼光常在這裏接待同僚與高朋貴友,望雲觀海,俯瞰古城。

戚家祠堂:崇禎八年(1635年),戚繼光死後四十多年,朝廷為褒揚其功績,建祠紀念,賜額“表功”,稱“表功祠”。清康熙四十六年(1720xx年)重修,1935年修整。祠為家廟式建築。有門房、過堂、正祠各三間,均為單檐硬山式磚石木結構,佔地面積596.1平方米,建築面積131.38平方米。前廊明柱楹聯是1934年馮玉祥來蓬萊時書寫的,上聯為“先哲捍宗邦民族光榮垂萬世”,下聯是“後生驅勁敵愚忱慘淡繼前賢”,正祠門上方為“戚武毅公祠 ”,“武毅”是萬曆末年朝廷賜戚繼光諡號。楹聯“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是郁達夫所書。祠內四壁鑲嵌着介紹戚繼光生平事蹟的板圖,祠東為花園,原有 “忠”、“孝”二碑,為文天祥手跡,碑背面分別鐫有戚景通忠孝碑跋。二碑皆毀於文革期間,現在的碑是1986年重立的。

戚繼光故里旅遊記

今天上午,老師對同學們説:“下午我們要去戚繼光故里旅遊!”同學們高興地大叫:“太棒了!”我的心一下子飛到了戚繼光故里。

下午,我們個個興奮地來到了學校,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排着整齊的隊伍來到了戚繼光故里,門口有一個巨大的石門,上面有很多精美的圖案,還刻着“母子節孝”四個醒目的大字。我們首先參觀的是戚府,我們先來到了止止堂,那裏是戚繼光工作的地方,一進到裏面,就看到兩個士兵,莊嚴地站在那裏,旁邊還有許許多多戚繼光看過的書,看完了止止堂,導遊又帶我們來到了悠息堂,還沒進屋,一處景物就撲入我的眼簾:一棵高大的銀杏樹高聳入雲。聽導遊講解説:“這棵樹已經保存了四百多年了,高達 十七米。”我被這棵銀杏樹驚呆了。走進裏屋,看到裏面全都是一些牀,桌子之類的休息用品。 我突然聽到有人在説:“哇,水好深啊!”我心想:這裏怎麼會有水呢?我順着聲音來到後院,發現後院有個大池塘,這裏的水很深,可惜結了一層薄薄的冰,看不清它的真面目。

穿過一片竹林後,我們來到了兵器館,裏面有許多戰鬥兵器,如:火箭車、偏箱車、無敵大將軍炮、石炮等等。都很耐用,而且威力無比。我們來到了裏屋,看到了很多新奇的東西:那時的戰爭是近距離戰爭,為了不讓手榴彈滾動太遠,戚繼光發明了一種像小刺蝟一樣的手榴彈。還有一種兵器叫做“狼筅”,它的頂端有很多刺,像是一簇荊棘插在上面……

這次參觀,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教育課,兵器館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戚繼光故里雄偉壯觀,保存完好無損,體現了人們對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敬仰和懷念。我們要勤奮學習,長大後要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建設祖國,保衞祖國。

戚繼光故里行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很早以來,兩國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和以戚繼光為首的中國軍民抗擊倭寇的鬥爭。

到了煙台,文友説蓬萊不可不去,那兒不僅有海市蜃樓,還有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祠、墓及牌坊等名勝古蹟。七月二十七日,天氣晴朗,我們從蓬萊仙境坐電瓶車來到戚繼光故里。

這裏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大門口處石碑上“戚繼光故里”五個鮮紅大字分外耀眼。走的是石磚路,看的是古代的建築,歷史的一幕幕向我襲來。戚繼光和他率領的義烏兵,在抗擊倭寇保衞國家的鬥爭中,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十四世紀中葉,倭寇侵犯沿海諸郡,攻上海,陷定海,犯福州……囂張狂枉的倭寇到處燒殺掠淫,無惡不作,毫無人性,此情此景使人慘不忍睹,正如文學家歸有光所言:“經過兵燹後,焦土遍江村,滿道豺狼跡,誰家雞犬存” 。

進入戚府正門,“昊天無涯”四個大字赫然醒目,導遊小姐説:這一匾額出自浙閩一帶歌頌戚繼光的歌謠。歌謠是這樣寫的:“戚我爺!戚我爺!爺未來兮民諮嗟,爺既來兮,兇妖蕩盡。草木生芽,欲報之德,昊天無涯。”“昊天”比喻父母恩情深重,報答不完。這一匾額,顯示了戚繼光在南方的功德。

徑直往裏走,是橫槊堂。這是戚繼光接待官員、友人和辦公的地方。其名出戚繼光的詩文集《橫槊稿》,反映了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戎馬生涯。戚繼光既是武將,又具文官風度,文才武略雙全,兵法詩文精通。在一兵書裏戚繼光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表現了戚繼光居安思危,保國安邦的愛國情懷。

出了橫槊堂向北走,來到了止止堂。“止止堂”出自《莊子》中“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典故,表示他謙仰自持,願在虛靜之中得到吉祥。“止止”按周易卦意為“剛健而不妄行”。戚繼光著有《止止集》,內中包括詩文《橫槊稿》三集、雜文《愚愚稿》兩集。該堂是戚繼光處理公函文牘、看書寫作的地方。西為休息室;東為書房。戚繼光自幼刻苦自勵,博覽羣書。

止止堂的北面是悠憩堂,這是戚繼光的起居之地。在悠憩堂看到後花園,最引人注意的是別緻的池塘,綠水微波盪漾。微風吹過,泛起一道道漣漪。從悠憩堂出來,置身於後花園,發現這裏亭台樓閣交錯輝應,花草鋪地,樹木成蔭。明廊通道,等到夏天還會有鳥鳴蟬唱。我們陶醉期間,在這裏爭相留影。

後花園北側是望雲樓,這是賞月、觀覽登州景色之處。樓前明柱上有幅聯,上書“翹首五雲宮闕近,靈氣常映太平摟”,意為樓高天近,願神光靈氣保佑太平盛世。

由望雲樓向西,便是表功祠。門房坐東面西,門外兩側各有石獅一尊。門房上陰刻楹聯“千秋隆禮典,百戰著勛名”,橫額“海上威風”。門上方有匾額,上書“ 表功祠”三個大隸字。600多年來,祖居此地的戚家後代一直把戚祠尊稱為“家廟”。

站在這裏,我們都感到,作為中華民族的英雄和馳騁疆場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家廟”確實小了些。不過,從祠內陳列的有關資料中得知,戚繼光生前逝後的行跡和紀念景物達30處之多,遍佈華廈京津冀魯蘇浙閩皖等地。

祠東花園,有“忠”、“孝”二碑,為文天祥手跡。西南角有明代古柏一株,虯曲盤旋,傲然獨處。祠為家廟式建築,走過門房,有過堂三間,兩邊的廊柱上刻着馮玉祥將軍於1934年5月謁祠時書寫的對聯:“先哲捍宗邦,民族光榮垂萬世;後生驅勁敵,愚忱慘淡繼前賢。”正祠門上方為“戚武毅公祠”,“武毅”是萬曆末年朝廷賜戚繼光諡號,其兩側楹聯“拔劍光寒倭寇膽,拔雲手指天心月”是郁達夫所書。前廊兩側陳列刀、槍、劍、戟等古代兵器12件,以及戚氏家譜和一些兵書。牆上掛有幾幅反映戚氏征戰的國畫。同行中一位頗有名氣的書畫鑑賞專家告訴我們,這些繪畫並非出自丹青大家之手,且裝裱也顯得欠佳。

緊接着,便到了坐北朝南的正祠,正中間的高堂上懸掛着大幅戚氏全身畫像,頭戴烏紗身着官袍,手撫玉帶,足登朝靴,面帶微笑。全然看不出是一位戰功卓著的大將軍。導遊小姐説:“這幅畫像是複製品,真跡早讓博物館收藏了。‘文革’前,廟裏供奉的戚繼光和後輩的畫像有十多張,每逢春節,其後代都得忙活十天半月,將這些畫像從箱子裏清出來,掛到牆上,以為後輩供奉。”

聽着導遊小姐的解説,我們來到了戚祠的第三進院子——孝思(忠孝)堂。戚繼光以其光輝的一生,贏得了人民的愛戴。牆壁上的照片是各地為了紀念戚繼光而建的紀念館照片,還有許多以戚繼光名字命名的山名、地名、街道名,每當中華民族遭到外來侵略時,戚繼光的名字便成為激勵人民鬥志的愛國主義精神旗幟。這裏有戚繼光親自撰文的《重修三屯營鎮府記》碑拓片。這裏供奉着戚氏祖先神主。戚氏支系圖中説明戚氏家族有四大支系,分別是蓬萊支系、貴州支系、定遠支系、江夏支系。原本這裏應有“忠”和 “孝”兩個字碑的碑亭,史料記載是在清康熙四十六年(1720xx年)重新修葺祠堂時建立的。而現在只存一通“忠”字碑,還是八十年代後期新刻的。

不知不覺,時間將近中午,太陽在祠堂上空火辣辣地曬着,四周一片寂靜。我們仔細地觀賞着院內的兩棵古樹:銀杏和鶴鬆。便油然想起了戚繼光的一生———

戚繼光生於1520xx年,卒於1587年,古登州府(今山東蓬萊市)人,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嘉靖二十四年,調浙江抗倭。招募金華、義烏礦工三千餘人,創建“戚家軍”。抗倭九戰皆捷,兩度援閩,屢平倭患,以大功進都督同智,升總兵官。四十二年,與俞大猷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萬曆十一年,56歲的戚繼光遭貶斥被遠放廣東。兩年後,他想告老還鄉,朝廷非但不允且對他的迫害還不斷升級。十三年,昏庸的皇帝終於徹底革除了他的職務。是年冬,戎馬一生的這位抗倭民族英雄卻在凜冽的寒風中回到故鄉。兩年後的臘月初八凌晨,一代名將病逝家中。這位“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的大將軍,臨終時竟“野無成田,囊無宿金,惟集書數千卷而已。”英雄末路,如此淒涼,令人寒齒唏噓。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大將軍一生卻留下了《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和《止止堂集》等著述詩文集。

就在戚繼光辭世大約30年後,朱明腐朽王朝被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努爾哈赤大軍的猛烈打擊下,已是奄奄一息,這才忽然想起了昔日鎮守北陲要塞長達20xx年的戚大將軍來,崇禎八年,朝廷敕建表功祠,追諡武毅公。這或許想以此鼓勵人民為保衞即將崩潰的明王朝而效力吧。然,為時晚矣。晚明王朝失去了忠貞報國的戚繼光等大將,卻滋生了賣國求榮的吳三桂等小丑,一個腐朽帝國的覆滅便成為歷史之必然!

拜謁戚繼光故里,我們彷彿在閲讀一段沉重的歷史。封建王朝的更替,長者數百年,短者幾十天,無不如過眼煙雲,而民族英雄的為祖國、為民族立下的不朽功勛,將與日月同輝,光輝萬載!